Talk@D Link

Preview:

DESCRIPTION

Talk and share @dlinktw

Citation preview

.....and where is the link?

連結全球部落客社群關注第三世界、弱勢群體、非主流議題、網路動態推廣言論自由、縮減數位落差、監督政府透明度透過志工翻譯成 25 種語言與各大國際及地方主流媒體合作

我的工作

我的志趣

媒體觀察與教育基金會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媒體改造學社...........

我的社會參與

華文部落格大獎 --第二屆年度風雲部落客第三屆、第四屆評審

2008 數位城市論壇主持人

電子媒介新世代之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從莫拉克風災談傳播媒體、傳播新科技與傳播人在災難中的角色 講者

公共電視 Peopo 公民新聞獎第二屆評審

2009Taiwanderful 台灣英語部落格大獎評審

媒體觀察基金會「卯上主流營隊」輔導員

葡萄藤公民新聞營講師

華視背包記者營隊講師

遊牧綠蒙古環境公民新聞平台工作坊講師.........

2006 年受邀代表台灣參加東南亞言論自由論壇(菲律賓馬尼拉)2006 年受邀參加全球之聲年會(印度德里)2006 年受邀參加中文網誌年會(中國杭州)2008 年受邀參加全球之聲年會(匈牙利布達佩斯)2009 年受邀參加亞洲博客暴樂祭(香港九龍)2010 年國際記者論壇(義大利羅馬)2010 年全球之聲年會(智利聖地牙哥)

1. 樂生2. 綠黨

3. 聯合報 & 中國時報 & 自由時報 & 蘋果日報 ....4. 三聚氰胺5. 中科四期6. 流浪動物7. 全球之聲

8. 政府資訊公開9. 台灣電影

10. 移工11. 龜趣來嘻

但是其實我是個失敗的部落客

公民記者

部落客

專業記者

部落客,其實沒那麼好當 ...➔沒有所謂的「全職部落客」➔部落客應當與公共對話➔部落格需要長期經營➔部落客需要放棄很多隱私➔寫部落格賺不了錢➔要忍得住寂寞➔要禁得起誘惑➔要有專精領域➔要敢於批判、勇於針砭、勤於自省➔要為言論負責➔要孤僻,又要合眾➔要能言,也要慎言➔部落客之間也有鬥爭➔部落客很容易「知名」,但是你要知道,那沒有什麼意義➔寫部落格很容易怠惰➔部落客常被當作政治狂熱份子、宅男、變態、精神有問題➔要非常非常非常喜歡嘗試新東西,永無止境➔要幽默➔要知道何時應該憤怒

網站,為了存在還是為了溝通?

有時候市場或是環境的改變,會讓產品公司既有價值鏈陷入無所適從,甚至是無從調整的尷尬處境,此時產品公司就應該要重新定位價值鏈,而這樣的重新定位調整,也就是要跳脫過去的模式,為價值鏈的價值傳遞找出更有效率的途徑,而這樣的調整可能是顛覆的、是無前例可尋的,是一種另類的創新調整。

By 曹安邦

用戶體驗是一件很玄的事.............

This Website Only Support IE 6.0 Or Higher....Best Viewed Using IE 6.0....

身為一個使用 Ubuntu 9.10 64 位元作業系統,或預設瀏覽器為 Firefox或 Chrome 的用戶來說 .....

I THINK YOU HATE ME....

我知道你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

有時候寬容是一種慢性自殺

關於 Social Media For Business這件事 .....

老話題,新應用,但萬變不離其宗

宣傳跟交心有那麼一點微妙的差別 ....

社群基本上是不受控制的

讓網友參與共同營造品牌,是件好事 .....不過 .....

無名小站 ?1. 功能最差2. 限制最多3. 廣告最多4. 收費最高5. 平均使用者族群消費能力最低6. 最多負面評論

選擇官方部落格的落腳處,就選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 ....特別是網路上

打破六個社會媒體營銷迷思From BusinessWeek

1. 便宜(但不是免費的)2. 人人都能作(才怪)3. 一蹴可及(別夢想)4. 悶著頭在家裡作就行(從來沒這回事!)5. 只要做好,就可以守株待兔。(慢慢等吧)6. 社會媒體營銷的效益無法衡量(那 Google早就倒了)

該做以及不該做的From Mashable

1. 透明、真誠、像個人2.重視個人檔案跟頭像3.設計發表出去的一字一句4.比起量,更重視社群的「質」 --> 透過搜尋去鎖定既有社群,別一直想量身打造新社群5. 「計較」成效

1. 一人分飾多角 <-->多角皆為一人(讀者只會覺得你精神分裂)2. 熱臉貼冷屁股3. 以為可以一次解決 --> 經營才是最重要的4. 人云亦云 --> 全盤聽信「專家」或「用戶」

一步一步來

1. 目標閱聽眾是誰?2. 目的要極為簡單明白3. 擬定行動計畫4. 選定工具、戰術、跟技巧

1. 不活躍2. 看: 52 % 的人看過 Youtube 、 42% 的人讀部落

格、 19% 下載過播客

3. 分享: 29% 的人使用社交媒體、 28% 的人曾在線上內容

添加標籤、 21% 的人曾經將他們製作的內容在網路上傳播

4. 回應: 32% 的人曾經替產品評分、 30% 的人曾經評論過

產品、 22% 的人加入了群組或網站並在上頭評論某產品。

5. 創造: 12% 的人曾經在部落格上創作、 11% 的人在網路上拿各式內容混搭

6. 主持:編輯維基、主持論壇。

變動中的「網友」

1. 計畫需要哪些人?

2. 最後誰會擁有這個社群?

3. 要投入到哪個程度?(公司 vs 閱聽眾 vs 產品)

4. 該如何解決負面迴響跟客服問題?

5. 要花多少錢?

準備開始!

然後準備犯錯!

好產品、好公司、好企業,值得更好的網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