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河馬教授有約 - 張文亮 教授

Preview:

DESCRIPTION

2012 Spring 新生專題《讓這裡有光》期末專題 - 第一組

Citation preview

文亮老師的新專學生也一起加入了討論

 

星期五,上課周間的最終日,總讓人不禁放鬆起來。正午,卻是舒適的好天氣,太陽

露臉射出溫暖的陽光,還有涼涼的微風和煦的吹著。蜿蜒的舟山路上百花齊放,像是列隊歡

迎的群眾,歌詠這美好的一天。十二點十分鐘響,舟山路上熙熙攘攘,全是剛下課的學生,

聚集在鬆餅小木屋、鹿鳴堂內、小小福前,準備填滿肚子再繼續與下午的課程並肩作戰,一

同奮鬥。而位於附近的農產品展示中心,在濃密的大樹蔭下,是熱辣天氣裡的一個避暑勝地。

是許多附近居民總會帶著小朋友至此,選購台大農產品,坐在長凳上,享受片刻悠閒時光的

地方。

遠遠地,看見了居民與小朋友的群眾

中,坐著一群學生,圍著一位身材高大,穿

著白色襯衫的老師,一同談論著最近發生的

時事或日常生活趣聞。沒錯,他正是我們採

訪的對象──張文亮老師。老師每個周五會

在農產品展示中心前與其新生專題的同學

們共進午餐,談天說地,彼此交流心中的想

法。本周,我們便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同

訪問這位我們相當敬佩的老師。

  與河馬教授有約 張文亮教授專訪 小記者:映涵 振庭 安柔 新榮 容禎                                                              

『因為我愛你』— 陪你一起走過

張文亮教授,在 1990 年進入台大農業工程學系開啟其教學生涯至今,目前為生物環境

系統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二十餘年的教學,誨人不倦,曾受業的學生之多,可謂桃李滿

天下。教授甚至在 2008 年獲選為第一屆台灣大學優良導師,也就是他口中笑稱的第一代台

大名師。他的事蹟被寫進了「因為我愛你」一書,讓台大更多的學生看到了老師對學生的用

心!而在講學上,也因其幽默風趣,對於許多時事有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具有一種獨特的

教學魅力,因而吸引相當多學生修習他所開設的課程。老師甚至還熱心服務社會,利用自己

研究所長幫助許多農民及企業,盡心盡力推廣有機無毒有善環境的方式。他從不求任何回報,

他只要求,如果教授自己的學生若去應徵,要多幫忙提拔!可見教授到處為學生播出種子,

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般疼愛,是教授最為人稱道的。也難怪其他教授也曾說過,張教授並

不會取悅學生,但卻是真心為學生著想。

大學生的過去與現在

首先,我們便請教教授,現在的大學生與教授當時的大學生有何不同。教授的回應相

當有趣,他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比較博學,知識修養比較為多,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去「填充」

多樣才藝,因為父母都希望我們能贏在起跑點。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如此廣泛且大量囫圇吞

棗般的攝取,也導致在深度上的缺乏。現在的學生能涉獵各門知識學科,雜揉綜合並提出自

己見解,但卻忽略了深度的專業性問題。跟以往大學生比較起來,現在的學生容易只了解皮

毛。看似廣博,卻不夠精深。但現今學子具備的 common knowledge 比以前多了許多,只

是上個世代的學生們懂得較少,但較為深入;而這一代的年輕人懂得多,卻相較而覺膚淺。

而當年的學生比較會討論形而上的議題,但現在的學生則較不關注此區塊。

同時,教授也發現,我們這個世代的同學出身自單親家庭的數量越來越多。新世代的家

庭觀已經改變,現在的人常常太過於強調「自我」,比較不會替他人著想,更遑論要為

他人做出改變。所以當碰到挫折時,就很容易以離婚收場。這樣的情況在以前少之又少,但

在現今社會上卻是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教授擔心這樣的家庭背景所扶育出來的孩子的成長較

為辛苦,因為缺乏任何一方的愛,都是一種損失,並衷心地希望為人父母者要多為彼此、小

孩著想,成就一個完滿的家庭。

在學生特質差異上,教授說,這一代的學生相較於他們那個世代,有更多的緊張感、焦

慮與惶恐。但他也承認,這是一個必然。以前的人,只要認真讀好自己的書,考上大學並安

穩畢業,就幾乎能夠保證自己將來的就業沒有問題,不需費心操煩。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大

學錄取率迅速攀升,當菁英教育如此普及,「大學畢業」已經不是一個就業保障的代稱。而

文亮老師到南澳教農民種有機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就被訓練有很多樣的才藝,甚至大家越來越強調「通才」的重要,未來

就業所篩選的面向因此變多了。除了基本的學歷之外,還要比較各自的所學、是否能勝任多

樣工作、個人特質……等。如此造成了現代的年輕人並沒有一樣準則來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比

別人突出。再者,目前大學教育並不代表畢業後學生就會從事所學相關職業,「學不一定得

以致用」其實增加了許多人的壓力與惶恐,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這也使得

學生對外來有一種不確定感,教授感嘆:「現在的學生真的比較辛苦囉!」

倫理與道德—新世代年輕人的使命

教教授本身對倫理議題相當關注,特別是環境、科技、世代之間的倫理。教授出版了

相當多的著作,把一些艱深的科普知識,或科學偉人的一生,寫成一本本老少咸宜,易懂的

書籍。科技是我們發展的重要關鍵。但近年來教授又更家關心其背後的倫理以及正義的關係。

科技需要發展,但同時也為世界帶來了許多破壞與災難,彷彿我們相信地球資源仍然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教授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將廢棄物、汙水、汙

染空氣排放到設廠當地,危害區域居民健康甚大。或許最終得以用其他方式補償,提供津貼,

或在當地做公益事業,但這終究是無法彌補的。教授感嘆,人民的健康以及土地的環境是一

旦遭到破壞就很難彌補的。台灣近來發生了許多相似的問題,例如台塑彰化廠排放廢氣造成

農民死亡、鎘米、綠牡蠣事件,許多事情嚴重到令人難以想像,而這幾乎是完全無法補救的。

許多事情不應該是如此運作,因為大家都忽略了「正義」的問題。倘若所有人都以追求

最大利潤為終極目標,那這個世界將會變得相當可怕。我們需要更多的「正義」。所以教授

近年來不遺餘力從事許多的改善工作,並利用自己的專長,到鄉間地區交流友善環境的耕作

方法。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觀念,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瞻前顧後,不能把這一代的快樂建築在

下一代的痛苦上。現在是相當關鍵的時刻,我們都應該要有這種認知。

於是,「倫理」絕對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課題。教授

認為,這是台灣教育一直以來都應該重視的。他說,上

一代的人相當專業,可以把自己的產業事業做到最好,

但在這之外卻沒有一套配套措施,有些可能是因為這部

分的思慮不周全,但也有對人民福祉毫不在乎,只以發

財為目的的人。他們受教育的背景是台灣經濟剛剛要起

飛的年代,我們講求速度與利潤,在這樣的前提下可說

是沒有倫理可言。當專注於這兩件事情時,便容易變得

短視近利,也難怪會忽視許多應該重視的問題。台灣在

倫理方面的教育較為薄弱,大學裡面雖然有相關的課

程,但卻還是不夠。

我們現在常在說的「公平」,通常淪為不讓自己

吃虧的一個口號,而非真正所謂的「公平正義」,更不是站在國家社會的公部門層面的

正義。教授說,如果我們能在做任何事情前,先剎車一下,為別人、社會、環境多想一想,

能達到自己以及社會最大利益的話再去從事,如此一來,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

「所以教授對學生的未來,是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面對這個問題,教授卻是相當樂

觀。「情況越來越好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漸漸開始重視許多上個世代應該關注的

議題,友善環境、公平正義、生物產業…….等。這些上一代所忽視的問題慢慢被重拾。這一

代人成長的背景是經濟相對富裕,但環境已經遭受嚴重破壞、許多傳統觀念已經瓦解的世代,

他相信我們年輕人必定更能自覺,他相信未來會因為有這一批有志之士而變得更美好。

你都上些什麼課呢?大學生的『微』『積』哲學

那要如何變成更好的人呢?「好好上通識課」真是令我們大為震驚的回答。通識課

在以前是相當貧乏的,許多學生都選甜課涼課,這樣的準則其實大大背離了通識課的核心理

念。通識課是為了培養所謂的領袖,一種能通盤觀之、思慮縝密、行事周全的人。領袖並不

是菁英,上一代的許多人在專業領域相當卓越故稱為菁英,但領袖的意義並不相同。

涼不涼或許不重要,但成績……。「大學沒人在乎你的成績啦!」教授笑答。所以,

大學生們,別再執著於課甜不甜涼不涼了。大學廣開通識之門,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變成一個

更加成熟的人,當然不能在通識課得到深廣的知識,但教授相信,每個學門若都稍有了解,

日後思考或行事並定能更加周全,有更多與人文社會接軌的思維。

對教授來說,專業科目是『微分』的概念,透過一門一門專業的課程,讓我們擁有各系

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而通識課程就是『積分』,將許多領域的基礎知識一一串連,積累涵

養成一個健全智慧的人格。

新的時代已經來臨,而教授對於這個世代抱持著莫大期盼。希望我們這群年輕人不會讓

教授失望,能一同為這個社會做一些實踐、一些改變,抱持著多為世界想一想的態度,讓未

來更加光亮。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