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鼓匠 - cdrb.cdyee.comcdrb.cdyee.com/images/2019-02/24/A04/CDRB20190224A04.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大道 广告经营许可证:4150001070046 常德常报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总编室:7714837 广告中心:7717503 全国新闻记者管理及记者证核验网网址:press.gapp.gov.cn 定价:328 元/年

4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 徐志雄 美术编辑 李世平

投稿邮箱:232450911@qq.com沅江文化周刊

●小小说

那天,闲来无事,我翻了一下通讯录,很久不来往,甚至几年不说一句话的大有人在,算是隐形朋友。这些人很少发朋友圈,不喜在群里发言,常年坚持朋友圈不点赞、不评论、不互动,但删除不得,因为我们曾经是知己好友。

像我这种上学时曾吹牛文章发表在某某报刊,实则连班级黑板报都未上过的人,如今文章偶尔见诸报端,按理论情,昔日好友看到了应该点赞祝贺,并大肆替我宣传吆喝才是。然,他们集体在朋友圈失明了,这是我气愤之处,于是决定,绝不主动联系他们。即使他们

百年不遇在朋友圈集赞领福利或拉选票啥的,我也假装没看到,让他们自个儿反省去。

去年,我心情不好,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一月未曾更新朋友圈,有友不淡定了,连那些几年不来往的朋友都微我,怎么了,朋友圈咋大门紧闭了?

三个月后,我调整好心态,又回来了,朋友圈大门打开,一位久未露面的大姐激动地在我新鲜出炉的朋友圈下留言:好哇,你终于回来了!

这位大姐曾是我最好的一位文友,后来因各自忙,竟然几年未曾说过一句

话。她说,她虽然不常发朋友圈,但经常翻看我的朋友圈,眼看我盖高楼,眼看我宴宾客,心里有点泛酸水儿,但我突然不在朋友圈显摆了,她一下便慌乱了。如今,见我满血归来,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哈,大姐幽默,这番话感人呢。想起去年年底,我动过一次手术,

术 后 我 在 病 房 走 廊 上 自 拍 了 一 张 照片,换做微信头像。自我感觉挺得意的,可头像放上不久,一位同学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病了,头像看着一点也不健康。

她这么一说,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位睡在我临铺的姐妹,曾经我们是好到上厕所都要结伴的闺蜜,毕业后回到了各自城市,书信往来频繁,后有了电话,也常电话诉衷肠,但最近几年,鲜有联系。没想到,她一直在关注我,刚换不久的头像也被她捕捉到了端倪,让她深夜牵挂,打电话给我。

那些隐藏在我通讯录里的朋友,其实并未走远,他们在悄悄注视着我,也许有时对我看不惯,有时假装不存在,但我仍是他们深藏心底的朋友,由衷望我安好。有一类朋友,你风光时他们未必出现,但你落魄时,他们定会揪心。

其实,我也常在某个深夜,想起某些朋友,有的已经删除,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但曾经的友情和交往,会在某个瞬间突然从记忆里跳出来,久难忘怀。我特别想躲在远处某个角落里偷瞄他们一眼,朋友安好,便是晴天。

人走茶未凉□马海霞

有文化和没文化□杨邹雨薇

一个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它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多的则是来自社会,包括做人处世。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不但授人以知识,而且育人以文化。

奶奶今年农历二月初八满七十岁。父亲和两个叔叔在正月里就商议说,要到酒店为老人家摆几桌,庆贺庆贺。可是,奶奶不同意,说没有必要那么奢靡,劳师动众让亲友们破费不好。奶奶还说她小时候没有吃,跟她的父亲到街上的食堂舔人家吃剩下的碗,如今社会这么好,早就知足了。父亲跟叔叔说,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而且是七十大寿,应该热闹一番的。可是,奶奶坚决不同意,甚至威胁说到酒店摆酒就是不孝。后来,父亲和两个叔叔顺从她的意思,就在自己家做了两桌饭菜,将两个舅爷爷和姨奶奶、还有表叔表姑接来,加上我们自己这个大家庭十四口人,喝了一点果汁茶水了事。

奶奶当年只读了一年的小学,但在我眼里,她的修养远远超过了我这个在读的大学生。老家在城乡接合部,有宽广的菜园。作为菜农,奶奶经常进城卖小菜。奶奶挑着菜篮子,从不乱摆乱放,而且从不乱丢菜叶子。她把人家挑选小菜时摘下的菜叶如数捡起放好,带回来喂鸡。奶奶在没有办理老年证之前,每次坐公交车都会如数投币,不像某些人那样把一张票子撕成两半,投两次。办了老年证之后,每次乘车,都会主动出示。奶奶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做人要守规矩。人在做,天在看,不能自作聪明贪小便宜。

前年暑假,我和父亲陪奶奶到沪宁杭旅游。每到一个车站码头或景区景区门口,奶奶都会自觉排队。特别是那么热的天,奶奶身上都是汗水,我们在南京一个景区的游客中心候车时,我想跟前面的游客说,让奶奶插队先上。奶奶拽住我的手说:“他们先来,就该先上。谁教我们来到后面的呢?”我说:“天气太热,怕您老人家受不了。”奶奶说:“没关系,比当年在田里搞双抢舒服多了。”奶奶年纪大了,一路上我们为她买了许多吃的,每次吃了东西,奶奶总是把垃圾拽在手中,到处寻觅垃圾桶,哪怕再远,也要走过去把垃圾丢进去。奶奶说:“创国家卫生城市时你爷爷承包了村里一块区域的卫生,我也经常去帮忙,感觉扫地的人不容易,我们要自觉,就算没有人看见,也不能乱丢乱吐。”

作为家庭中的媳妇,奶奶曾被喋喋不休的曾祖母经常挑刺,但她都一直忍受着。在曾祖母生病时,奶奶一直守在身边,并为她送终,而且哭得特别伤心。村里人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对婆婆那么好。奶奶说:“虽然说人老讨人嫌,但是每个人都会老。不管老人家对我们怎么样,孝敬老人始终是我们做晚辈的责任。屋檐水点点滴,你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将来你的小孩就不会孝敬你。”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对照这样的标准,我敢说,我的奶奶虽然没有学历,但不能说她没有一点文化。

不知你们以为如何?

武陵积雾润新春,

穿紫河滨觅楚津。

泊岸蓬船拍流水,

闩门酒肆逸馀醇。

蜃楼迟纳闲游客,

荒渚早迎嗜钓人。

欲看街坊真面目,

清风待命揭纱巾。

麻响雷会打三棒鼓。麻响雷的三棒鼓打得很有套路。这

是麻响雷出师时,师傅秋癞子给他的评价,也是麻庄人对他的看法。

打三棒鼓,注重两样,一样在手,一样在唱。三根嵌有铜钱的木棒双手轮流抛接,不能落地。抛接的速度越快,三棒鼓的表演水平越高。另外,打三棒鼓的人嘴里还要有唱段,唱段越多,声起声落的唱功越好,观者才坐得住,坐得久。

具备了手上和嘴上的功夫,麻响雷打三棒鼓,远近有名。

闲时,有的庄里派人来接请麻响雷过去表演。麻响雷也不推迟,提着鼓,背着鼓架就去。到了庄里,麻响雷支上鼓架,架好鼓,然后咿呀咿呀地唱,咚呛咚呛地打,唱一段,打一阵。唱词有师傅秋癞子传的,也有他自己编的。往往,白天打了,晚上接着来。

每到一庄,不光庄里男人们观看,女人们也兴趣十足,

一场接一场地观看。特别是那些娃儿盯着麻响雷面前的三根嵌有发亮铜钱的木棒出神。麻响雷往往用一根木棒轻轻地敲一下娃儿的头。娃儿咧嘴嬉笑,摸着头,好奇地看木棒起落。

无论在哪个庄里,麻响雷觉得师傅秋癞子给了他一份职业一个饭碗,自己的手艺没有白学。

麻响雷在庄子里打三棒鼓,由庄里人供饭供酒。打完,有封个红包算作工钱的。麻响雷也不推迟,揣进袋里。

麻响雷非常清楚,靠着打三棒鼓,娶到了腊梅。腊梅那天坐在陈庄的人群里看打三棒鼓。麻响雷现场来了一段语句简短押韵的唱词,句句尽夸腊梅的好。夸得腊梅一脸绯红。

麻响雷回家那天,腊梅紧紧地跟在他

身后。半路上,麻响雷劝她回去。腊梅不依。

庄子里的保春想一辈子看打三棒鼓。麻响雷跟腊梅挑明。

往后,把保春当姐,不丢下她。腊梅说。

不出一月,腊梅成了麻庄的媳妇麻庄的人。

麻响雷打三棒鼓打回很多东西来。糍粑、米糖、大米、小块猪肉、个头不大的鱼,都是他的收获。

一进腊月,麻响雷就各家各户送财神。麻响雷准备了一叠财神,每到一家,他支好鼓架,然后就在主人家的大门上贴一张财神。财神贴好后,麻响雷的三棒鼓就咚呛咚呛地响起来。唱完一段唱词,主人出来谢他,或送一个糍粑,或送几两米糖,有的主人干脆给个红包。糍粑、米糖、大米给得多的人家,麻响雷就入神地多唱一段几段的,算是回报。

麻响雷一直打到腊月三十回家。正月里,麻响雷欢天喜地出门,对那

些没有贴财神的人家,一户接一户地贴。有的人家讨个欢喜,有拿一块糍粑谢他的,有拿一块姜糖谢他的,有拿一升半升米谢他的。整个正月,只要有了多半袋糍粑,有了多半袋米,他就背回来,叮嘱腊梅收拾好。

年轻人不爱听三棒鼓。庄里的老年

人想接,年轻人不答应。后来,有的庄子不再接请麻响雷。渐渐,麻响雷打三棒鼓的机会就少了。

麻响雷没有放弃。人家谢不谢你,不打紧,你都送一张

财神。麻响雷每次出门前,腊梅叮嘱。贴财神的次数多了,有的人家躲麻响

雷。麻响雷每进到一户,就咚呛咚呛地打三棒鼓,息了鼓,赶紧贴了财神,不见主人出来。麻响雷再咚呛咚呛地打了三棒鼓,仍不见主人出来,只好收鼓收架赶到下一家。

莫让狗咬了,狗凶的人家,千万别去,麻响雷每次出门前,腊梅总是叮嘱。

麻响雷满口答应。走村串户时,有狗没狗,麻响雷一户

也不放过。麻响雷让狗咬过一回。出门不到五

里,有户人家的狗疯了一般出来,张口就咬了他的右腿。回家时,麻响雷的右腿肿得走不动路,走一段路,歇一会,到天黑才回家。

腊梅见了,心疼的样,呜呜啦啦哭起来,边哭边往麻响雷的腿上敷药,劝他再不打三棒鼓。

麻春雷笑笑后,又摇了几下头。人家谢你的东西,给保春送点。每次

出门,腊梅说。嗯。麻响雷应声。

当年,保春把你让给我,一句话也没埋怨。现在,他男人走了,一个人苦着,不容易。腊梅说。

晓得。麻响雷说。每次回来的糍粑、米糖、大米、肉、鱼,

麻响雷总是要匀出一些给保春。起初,保春推辞不要。麻响雷把东西放在门口就走,全然不顾保春要与不要。

保春的给了没有?麻响雷每次回家,腊梅就问。

给过了。麻响雷说。麻响雷过世那天,腊梅哭得很动情。

保春坐在腊梅身边,轻声说,妹儿,你值了,麻响雷一世,待你不薄。

麻响雷入土后,腊梅不再哭,像换了一个人,提着鼓,背着鼓架朝保春的院子走去。

春光明媚,院子里格外暖和,保春安静地坐在禾场上。

鼓、鼓架,还有三根木棒,给你拿来了,麻响雷一生喜欢的东西,给你留个念想。放下鼓、鼓架和三根棒,腊梅对保春说。

腊梅说完,保春眼里全是泪水。

麻 响 雷□伍中正

去年寒冬的第一场雪,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可晓华的爹却来不及分享这份喜悦,悄然地离开了人世。

晓华 的 爹 是 十 里 八 乡 响 当当的“打鼓匠”,人称大鼓王;后来,晓华继承衣钵,青出于蓝而胜 于 蓝 ,自 然 就 成 了 小 鼓 王 。在当地广泛流传一种击鼓说书的曲艺表演,这叫“鼓书”,形式多 样 ,有 孝 鼓 、有 渔 鼓 、有 三 棒鼓、有地花鼓、有薅草鼓。山里人 管“ 说 鼓 书 的 人 ”就 叫“ 打 鼓匠”。哪家若是碰上红白喜事,肯定要请“打鼓匠”闹腾一番。

“大鼓王”升了天,谁来替他打鼓说书呢?一家大小两个鼓王,当地的“打鼓匠”没人敢接这活儿。

众人商议,依然无果。天黑之际,跪在灵堂里的晓华猛地捡起两根鼓棒,击响了孝鼓,鼓点由慢及快,鼓声越来越响。

那天晚上,晓华带着哭腔唱起来。“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盘古开天地头一回,儿子替老子说鼓书,今天就说一说“打鼓匠”的故事……

晓华打小讨厌读书,大字不识一箩筐。爹手把手地教唱鼓书,可惜,晓华认字不全,心不在焉,半个月背不来一个说书的故事。当然,晓华也吃了爹的不少苦头,两根鼓棒除了击鼓就是敲打晓华不长记性的脑壳。有一回,晓华的鼓棒连续敲错了好几个节奏,爹惩罚晓华在院子里跪了一个晚上,膝盖上竟然磨破了两个大血泡。

那时候,晓华讨厌说书,讨厌“打鼓匠”。晓华躲着爹,整天游

手好闲。爹苦口婆心地劝导晓华,咱

当了一辈子的“打鼓匠”,咱靠这两根鼓棒养活了一家人,咱给别人带来过欢声和笑语,你咋就不喜欢这个行当呢?

晓华没好口气地说,“打鼓匠”跟叫花子有啥区别?一年上头挣不了几个钱,一场鼓书说下来,声音嘶哑,喉咙发痒。你就是别人眼里的一只猴,一只翻着跟头耍着把戏的猴。

爹压住心中的怒火,“打鼓匠”也是一门民间艺术,婚丧嫁娶 ,欢 庆 祝 贺 ,表 达 情 感 ,悼 念亡 灵 ,谁 家 都 不 能 缺 。 爹 就 觉得 当 个“ 打 鼓 匠 ”好 ,一 点 也 不丢人。

谁爱当谁当,反正打死咱也不当“打鼓匠”。晓华狠狠地丢下两根鼓棒,扬长而去。

晓华 20 岁那年,青春期惹了祸,两只眼睛死死地盯住了村头的李寡妇。这女人长得水灵,脸蛋漂亮,结婚不到一年,孩子还没怀上肚,男人就死在了外面的工地上。晓华痴迷地跟踪这女人,她上哪儿,晓华上哪儿。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一阵暴风骤雨,正在割猪草的李寡妇只好躲进了山神庙。晓华这个小畜生,在山神庙的菩萨像前,强暴了李寡妇。

晓华被警察带走,送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头,晓华学过狗叫,提过尿壶,吃过拳脚。好汉不吃眼前亏,实在没招的时候,晓华也只好给牢里的犯人“击盆(以脸盆当大鼓)说书”。说来也怪,这些犯人就爱听晓华说书。一天不

说,不依不饶。这十天半月还能应付过去,毕竟晓华跟爹学了几个说书的故事,可时间长了,晓华便腹中空空。

晓华的肚里墨水没几滴,可耍小聪明却还行。晓华整日整宿地琢磨,现编现学现唱:晓华悔恨不应该,心中激动跟头栽,法律无情警察来,改过自新是正道,祈盼狱门早点开……

有一年,监狱举办曲艺大比拼。狱友们一致推荐晓华参赛,好家伙,大鼓一响,嗓子一亮,鼓棒左右开击,唱腔有板有眼,晓华一举夺魁。

从此,监狱的领导对晓华关爱有加,请了老师帮助晓华补习文化。晓华认了很多新字,写了很多鼓书。晓华从家里要来了爹说唱鼓书的影像,晓华一招一式地学习,晓华一字一句地揣摩。晓华爱上了说书,晓华爱上了打鼓。

刑满释放。晓华捡起爹的两个鼓棒。

晓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称小鼓王。

晓华,修了大别墅,买了小轿车,似乎应有尽有,可晓华总觉得家里还缺点啥?

前年春节,晓华手捧鲜花,扑通一声跪在李寡妇的门前。晓华当年害了你,坏了你的名声,没人敢娶你,如果你不嫌弃,晓华愿意照顾你一辈子。

结婚的那天,晓华兴奋地捡起两根鼓棒,击响了大鼓,鼓点由慢及快,鼓声越来越响……

爹,您一路走好。晓华猛然提高了嗓门沉痛地喊了一句。灵堂里听鼓书的众人如梦初醒。

打 鼓 匠□唐波清

七律·题常德河街雾景

□詹鸣

●小小说

插图/崔建湘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