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日 责编 卫容之...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B6 | 关注2015年 11月 23 日 责编:卫容之

网贷平台风险监控怎么破题?◎ 本报记者 陈莎莎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解读 “十三五规划建议” 时称, 明确支持网贷、金融大数据平台。 他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辅导读本上刊文指出: 将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并规范第三方支付、众筹和 P2P 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 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审慎稳妥开展综合经营。 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

另据媒体报道,11 月,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 赴地方约谈数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管,就民间金融理财征求监管意见。 “主要内容是摸底民间金融理财业务, 哪些公司在做,做得怎样。 ”与会的一位深圳 P2P 网贷平台高管透露:“可能要出台关于民间理财的政策。 ”

在民间理财市场,P2P 网贷已是纳入监管较为规范的一环。 “听说关于 P2P 网贷中介业务的调研基本结束了, 相信细则也将会出台。 ”当天一位与会人员说道。

中国网贷的历史成交量已破万亿。 据第三方行业机构“网贷之家”监测,截至今年 10 月底,网贷平台历史成交量首次突破万亿,达10983.49 亿元。 今年是网贷行业高歌猛进的一年,前 10 个月,成交量超过 7000 亿, 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8 倍。 据悉, 每天数十万人参与P2P 网贷。 从单日成交看, 据第一网贷 (深圳钱诚) 发布的 11 月 17日网贷指数日报,该日全国 P2P 网贷 成 交 额 54.25 亿 元 、 利 率10.45%、 期限 6.71 月、 参与人数43.5015 万人。

“很多做小额信贷的坏账率都超过了 13%-15%。 ”P2P 公司点融网副总裁李青透露。 这个数据尚属业内秘密,暂时未被公开披露,但记者从百融金服公司也得到了相近的确认,“用大数据对各金融机构尤其是网贷、小额信贷公司的挖掘发现,行业平均坏账率已达到 15%,这是极其严重的风险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 问题平台几乎占行业 1/3。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 2015年 9 月底,行业累计问题平台达到 1031 家, 仅今年就新增663 家。 按照 P2P 网贷行业平台总

量 3448 家来测算,投资者的触雷概率高达 30.4%, 几乎每三家平台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平台。

80%人口无信用记录

“您已获得小米贷款申请资格,手快 1分钟到账! ” 陈小姐近期不断收到短信,淘宝、小米、京东、唯品会等互联网公司轮番邀请她贷款消费,几乎网购平台都开发出了免息、分期付款方式,如京东白条、淘宝花呗等。

知名平台的信贷火热潮, 只是小额信贷市场的缩影, 在普惠金融惠及更多民众的同时,其中的风险也跟着水涨船高。

仅今年以来,就有 13.3 万人卷入问题平台,涉及金额总计 77.1 亿元。 在整个 P2P 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投资人因触雷损失的金额已经逼近 150 亿元。

监控风险首先得了解风险,而了解信用风险目前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今天制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大问题, 是缺乏征信大数据。 ”百融金服公司 CEO 张韶峰说,“发展中国家大部分老百姓没有享受过信贷服务。 央行征信中心一共吸收了中国大概 3亿人的信

用记录。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所有的数据,99%的数据来自于银行。一个是信用卡,一个是房贷,还有少部分是其他的。 其他还有 5万人是刚刚办房贷、信用卡,你还看不出到底是好,还是坏。 ”

这意味着近 80%的中国人没有信用记录。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真正可用数据只有 2.5 亿人, 占 14 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几,也就是说还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没有信用记录。 ”张韶峰说。

而这 80%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却正是目前网贷公司的重要客户,因为这部分人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因此也更容易寻求网贷公司的帮助。

这也是 P2P 网贷平台高收益率的重要来源———高借贷利率的背后,是高风险。

你决定借钱给谁, 是根据谁出价高就给谁,还是根据谁的信用好?这正是 P2P 平台目前的两种模式:竞价模式、风险评级模式。

“许多 P2P 平台用的是竞价模式,谁出价高,就借给谁。 但是,真正做金融的人,一听到高收益率,是非常紧张的, 因为高收益率意味着高风险。 ”P2P 公司点融网副总裁李青告诉记者,“另一种模式, 是用风

险定价的方式, 给每一个借款人做风险评级、利率评级,根据他的信用来确定利率。 ”

跨平台多维大数据

因此为了控制风险, 许多 P2P网贷平台自己根据信用记录来定利率, 申请人不得通过高利率吸引他人放贷。上海拍拍贷公司 CEO 张俊告诉记者, 平台主要基于借款人信用等级的风险定价来定利率, 不过宏观来讲,也是由投资人和借款人共同决定的市场定价, 因为利率太高贷款人不愿借,利率太低投资人不愿投。

而仅仅依靠央行信贷中心 2.5亿人口的银行信贷数据, 则无法完成精准的信用评估,因此各大网贷平台都在形成自己的信用数据库。

然而各网贷平台独立的数据库仍有疏漏。 “一个人短期内在多个机构同时贷款, 而各机构互相并不知道,都仍以原来的信用记录来评估。 ”张韶峰说。 因此,为了对贷款平台加强监管,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邀请百融金服这类第三方数据库来完善信用监测, 百融金服公司目前监测 130 多家网贷平台、6.1 亿人、将近 11 亿个设备 ID, 也帮助各地

金融局对网贷平台的风险进行预估, 例如协助北京市网贷风控委员会的尽职调查。

目前, 中国金融信贷信用数据的最大拥有者是银行。 “金融行业老爱说一句话,银行不缺数据,但事实上,银行只是有最终的交易数据,并没有其他数据。 金融只是结果,你为什么要钱,要结婚、买房子、买保险、 要出国留学。 这些上游数据并不掌握在金融机构手里, 所以实际上金融机构应该从别的行业去获取数据。 ”张韶峰说,即使贷款平台得到贷款人央行信用记录, 也应该更多维度考察,做好风险监控。

因此,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也正抓紧提供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库, 但仍然难以获得全面数据。“不是独立第三方,数据就会是割裂的。 例如大公司相互之间就不愿意共享数据, 他们各自也与许多公司都存在竞争关系, 对方不可能把数据共享给他们。 ”张韶峰说。

P2P设资金池成灾?

除了对贷款人做好信用监控,贷款平台本身的盈利模式也是巨大风险来源, 其中典型模式是偷设资金池。

早在 2014 年 11月底, 央行条法司已为包括 P2P 网贷平台在内的民间投资理财公司, 提出风险警示,明确要求“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 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

但记者调查发现,设资金池、提供担保,这些明令禁止的行为,几乎是业内潜规则。设资金池的平台,利润一般来自收取中间差价。

“P2P 业内现在常用的模式:债权转让, 所以很多公司不得不做资金池。 不得不做债权转让, 是因为要去打包资产卖给客户, 所以先得有一个公司把债借出去, 借给 500个人, 然后把债权包拆开来卖给客户,所以不得不做资金池。 ”李青在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公开坦言。

“很多机构我知道已经做到35%-40%的放贷利率了,而给投资人的是百分之十几。 假设借贷利率是 35%,中间你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利润的业务,大概平均有 25%的利差,但是实际上来讲,往往很多人忽略了运营成本。 现在很多线下P2P 公司, 资金端募集成本 4 到 6个点,借款点也至少 4 到 6 个点,这就 10 个点去掉了, 还不算风控、运营、市场推广,加起来就到了百分之十几。 这时,你算下来还有 13 到 15个点的利差,但又忽略坏账率。 ”李青坦言。

“目前, 这些方面确实比较混乱。 ”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其风险,“有一部分 P2P 平台开展了资金池业务, 还有一部分平台开展担保业务, 这就相当于吸收存款。 这些平台在没有取得牌照的情况下, 就开展了相关金融业务,是违法违规的。从另一方面来看, 一部分平台如果开展了资金池或担保业务, 就有可能导致自身的财务问题。 P2P 平台本身就卷入了资金借贷关系或担保关系,一旦出现亏损,就会出现‘跑路’,这就造成了风险。因此,监管部门对 P2P 平台有明确要求,不能形成资金池,不能提供担保。若提供担保,必须申请牌照。 目前,这些方面确实比较混乱。 ”

不过, 周小川表示愿意给 P2P更多空间来观察。“从金融体系的总体借贷规模来看,P2P 网贷余额目前所占比例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可以再给予一定的空间进行观察。 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一旦发生风险, 主要伤害的是老百姓。 ”

11 月 17 日, 上海白领王姣收到了 “双十一” 网购的最后一个包裹。 王姣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今年 “双十一” 她网购消费近 2 万元,买了床垫、衣服和各种日用品,与去年最大的不同是, 今年她第一次尝试使用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消费贷款。 “除了信用卡,我还用‘花呗’ 支付了 9000 多元的网购消费。 第一次秒杀秒到了, 吓得我赶紧付款了,蚂蚁花呗真是‘乱花钱’的一把好手。 ”

事实上,在电商购物“狂欢节”背后, 金融服务也已经全面渗透并融入其中,不仅提供支付、周转、信贷、分期、众筹等配套性服务,而且金融产品本身也开始作为主角抢班夺权,成为另一个主战场。

业内人士指出,从金融的角度说,“双十一” 已成为整个国家支付体系、金融体系协同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场大练兵。 “双十一”的实践显示,金融云、互联网支付、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业态,正在有力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理财加入混战

2015“双十一”落幕,购物类电商的激情燃烧, 也带动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战团,在“花钱”的战场外,开辟了另一个“赚钱”的战场,专门推出针对“双十一”的产品。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加入, 让 “双十一”实现从只有“买买买”到还能“赚赚赚”的转变。

据网贷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双十一”期间成交额 102.63 亿元, 同比 2014 年上涨了 337%,增速惊人,这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史上单日成交额首次破百亿元,也创下了新的里程碑。

拍拍贷 COO 李铁铮就表示,今年央行连续降息降准, 余额宝收益已经降到 2%左右, 根本不够慰藉血拼后的寒冷。余额宝虽然没落了,但是互联网理财依旧火热。 经过两年的市场教育, 投资者对于网贷的认知度的确已经有质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利好频出, 代表着互联网金融逐渐向正规军蜕变。

记者注意到,“双十一” 之前京东金融已经宣布推出多款理财优惠活动, 支付宝也推出了充值送红包的活动,而 P2P 网贷平台则在活动上更加积极,比如国资系 P2P 平台民贷天下就推出了 “双十一两天全场加息 11%”的活动。

“金融服务早已融入‘双十一’,过去的‘双十一’,金融行业更多的是提供支付、 周转、 信贷等配套服务,但从去年开始,金融产品本身也开始成为主角。 ” 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孙立行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种组团的理财模式相当于打造一个行业平台, 让大家集中展示、同台竞技,可以给平台带来流量和收益;同时,如果将理财活动做成一个影响力大的活动,对平台树立品牌很有帮助, 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近几年, 由于网络上对 “剁手党”的各种调侃愈发激烈,加强了大众对理性消费的认识, 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提供了推动大众理财的机会。

支付上演重头戏

今年的“双十一”与往年大不相同, 一方面移动交易占比成为主流趋势,移动交易集中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电商巨头不仅把营销重点集中在商品物流, 也开始强调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源争夺。

因此不少商家都在移动支付上大做文章, 来自老牌支付企业快钱的数据显示,“双十一” 移动端的交易增长势头迅猛再度刷新纪录,峰值增长超 5倍。 据悉, 快钱早早就开始布局,持续在移动端发力,构建了由移动快捷等组成的丰富产品体系。 目前,快钱的个人用户数超过 4亿, 而推出的快钱钱包更成为“80后”、“90 后”的移动生活利器。

支付是网购非常关键的一环,承载着 “双十一” 的资金流和用户流。 据记者了解, 为全力配合国内主流电商的“双十一”活动,快钱早在 9 月中旬就组建了由产品、研发、

系统、运营、风控、清算专项保障小组构成的专业运营保障团队, 作为坚实的后盾, 提供极其稳定的系统服务。 “双十一”期间,快钱的工作人员 7×24 小时在线提供最专业、最快速的服务,打了一场“双十一”的硬仗, 全面保障了购物狂潮给平台支付系统带来的压力。

事实上,每年的“双十一”,互联网交易、支付和物流都会迎来峰值,912.17 亿元的交易盛宴背后更是对支付系统的大考验。

来自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 支付宝共完成 7.1亿笔支付, 支付峰值出现在凌晨 0点 05 分 01 秒,达到 8.59 万笔/秒,是去年“双十一”峰值 3.85 万笔/秒的 2.23 倍。

“支撑支付宝实现这一超越的秘密武器, 是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金融云、Oceanbase 与分布式架构。 ”蚂蚁金服称,这一技术能力已随着蚂蚁金融云的发布正式对外开放, 金融机构登陆蚂蚁金融云后, 便可迅速获得同等的互联网金融技术。

除了自主研发系统, 在这场空前的网购交易盛宴中, 正是银行的大力投入与配合, 帮助了支付宝平

台实现处理能力每年翻一番,为“双十一” 的顺畅体验提供了最为强有力的支撑。 据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透露, 银行承担了 50%的交易,是“双十一”保障用户支付体验的最大功臣。

多家银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银行卡(含信用卡与借记卡)交易额度、支付频次、支付峰值均同比大幅度提升, 各家银行均是精心准备数月,并将系统容量在去年“双十一”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同时进行了数百次的压力测试,测试覆盖了用户开始购物到创建交易、 访问收银台到最终完成支付的整个链条。

“任何压力测试,都抵不上真实购物支付洪流来的那一刻, 一秒钟之内数万个支付指令同时下达,系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上海一家股份行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虽然

具体数据不方便透露, 但是所有指标同比去年都有很大的增量,为及时应对出现的问题,“双十一”当天该行电子银行部、 科技部都是通宵加班。

消费金融焕发活力

“双十一”的天量交易,呼唤全新金融能力的支持, 也催生了新的金融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电商的赊购产品亦创下透支额新高, 与银行信用卡分食消费金融蛋糕。

“这月买、下月还”的蚂蚁花呗首次参与到大促中, 联合天猫放出约100万款免息分期商品,同时对女性用户进行信用提额;京东白条和苏宁任性付也推出了各种免息服务。

对此,孙立行指出,从宏观层面看, 消费金融成为了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从金融角度看,消费金融将为中国金融创新进行积极探索;从老百姓看,消费金融能够为老

百姓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体验。数据显示,在“双十一”开场压

力最大的 30 分钟时间里,蚂蚁花呗的支付交易额达到了 45亿元,支付成功率达到 100%。 无论是支付速度还是稳定性,蚂蚁花呗都创下“双十一”开幕时段的纪录,成为银行支付体系的重要补充。

蚂蚁花呗的支付成功率、顺畅和速度的背后,是新金融力量推动下的消费需求巨大释放。 据蚂蚁花呗运营负责人陈怀晟粗略估算,蚂蚁花呗帮助整体支付成功率提升了 2-3 个百分点。 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意味着至少可以促进 1.3亿元的消费。

其实, 蚂蚁花呗只是蚂蚁金融在“双十一”期间亮相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中的一小部分, 网商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 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保险产品、支付宝的支付结算、蚂蚁金融云的技术支撑等, 都在此次消费盛宴中形成合力, 围绕消费金融焕发出活力。

此外,“双十一” 不仅是淘宝、天猫的节日,京东、苏宁、国美等电商的销售额也大幅增长。 京东的“白条”在“双十一”期间向用户提供最高 1.5万元的个人贷款,且无年龄及人群等条件限制,更投入 4亿元向白条用户提供 24期贷款分期免息优惠。 其战报数据显示,“双十一”单日京东白条用户同比增长 800%;截至 11日 24时,苏宁“任性付”消费人数环比增长近576%,任性分期金额增长 836%。 在交易额猛增的背后,均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助推。

“电商对社会零售的深度变革,正在催生出新的金融形态, 推动支付、财富管理、信贷等金融服务水平提升, 互联网金融深度嵌入消费场景, 将促进中国消费经济加快发展。 ”孙立行对记者指出,从“双十一”的实践来看,金融云、互联网支付、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业态,正在有力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电商背后的互联网金融大练兵◎ 本报记者 陈洁

◎ 本报记者 陈莎莎

柏柏可可林林 摄摄

柏柏可可林林 摄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