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03 · F ¶ ¤AVk£ xyªb ²å & §:~ 5 ÍVkØ£xyÚ\ % ¿B 9 » Î-9¶( « ²T...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i

记忆建构与文化选择

——中国现代教育与潮汕女性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麦殷闻 陈烁 王悦

摘要:本文试图了解潮汕女性个人受教育的历史过程,探讨潮汕女性教育经历及社会教育观

念。比对考证民国晚期以及新中国以来的档案、统计数据等文本史料建构中国女性的教育历

程,思考女性群体在教育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独特经历。并在个人记忆与文本的比较中,分

析潮汕女性回忆教育经历的共性与特点,探寻在地域文化背景下潮汕女性独特的教育、家庭

与人生观念。

目录

一、学术史回顾.................................................................................................................................1

二、研究对象、方向及史料方法.................................................................................................... 2

三、潮汕地区教育沿革简述............................................................................................................ 4

四、女性记忆的中国教育................................................................................................................ 5

(一)民国晚期的教育困境.................................................................................................... 5

(二)建设时期的乐观与挫折................................................................................................ 8

(三)革命年代与革命教育.................................................................................................. 12

(四)改革开放的教育重塑与地方...................................................................................... 18

五、社会、地方与女性记忆建构.................................................................................................. 20

(一)女性形象的认同与社会空白...................................................................................... 20

(二)记忆重叠与教育经历的重塑...................................................................................... 22

(三)女性的群体“失忆”与文化选择.............................................................................. 24

六、总结...........................................................................................................................................27

1

一、学术史回顾

本文由于采访者的记忆年代上限,将研究年代限定在 20世纪 40年代以后,并大致分为

民国晚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1。而自晚清民国以来的史学论著中,关于女性历史

和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各自有独立的学术脉络,尽管两者的领域有很多交集,但大部分是在独

立探讨不同的话题。然而,从 20世纪 40年代民国晚期开始,特别是 1949年以后,由于现

代教育2的逐渐普及,中国的很多女性在二十多岁走上工作岗位以前,其童年与青少年生活

是在校园中度过,或与教育紧密相连。故若要对于女性成年以前的个人发展的探讨,就不能

离开教育的话题。

自民国晚期及 1949年以后,关于妇女社会状况的研究,涉及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新闻

传播学等各学科,研究内容多以其社会地位、形象和权利为主,依据的资料则主要是报刊、

杂志及各种档案、宣传文件。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有李正华《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孙丽苹《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等对于女性地位提高的整体概述,也有黄

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等对于女性社会形象、地位以及各地区女权状况等

具体问题的看法。尽管史学论文与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于女性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早年教育历

程,目前学界涉及得并不多。由于女性群体的整体状况主要由其参政情况、就业统计、家庭

地位以及社会影影等方面来衡量;而教育方面的统计数字,在总体上只能反映女性的受教育

权利状况,而并无其他特殊的意义,故很多文章只是对女性的教育问题作出简要的概述,而

没有进一步分析。然而,从女性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女性自身的基本知识技能、社会家庭

观念以及地位权利意识等很大程度上是在二十岁以前的教育中所获得的,而参政、社会运动

等社会因素则因为囊括人群有限,而不具备与国民教育同等的广泛普及性,难以从微观个体

角度反映女性的普遍生活状况。

而在教育史方面,由于 19世纪 50年代以后,教会在中国的办学事业中,早期以女学堂、

女塾等比重较大,随后才逐步开设普通教育学校,女性教育在中国教育西方化过程中具有特

殊的历史意义,故而民国的教育史论著大多会提及女子教育的内容。不过在 20世纪 40年代

以后,由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因素,使得反战学生运动等政治事件受到学界的关注更多,

而各地的教育情况很多仅在 1949年以后的《中国教育事典》与地方教育志中有所记述。而

自 1949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在教育上均有较为详细的资料统计和整理。除机

关会议记录、文件指示、统计报表等档案资料外,还编写了《中国教育大事典》3、《中国教

育事典》4《教育大辞典》等教育研究资料。从官方角度上,教育史的资料与总结是比较详

1 下文会因内容表述所需,分别使用“20世纪 40年代”、“1949年以后”,以及“民国晚期”、“新中国成立后”这两组相对应的时间段词汇。“1949年以后”与“新中国成立后”在时间的表述上并不精确,但由于全国各地的解放与接管教育的时间参差不齐,故而使用这两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表述政权的更迭。2 “现代教育”在本文中泛指 1840年后由西方国家传入,而自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以来,逐渐为现代中国吸收并不断变革的西方化教育体制。3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4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细与全面的。但是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教育方针主要以政治为纲,伴随着广

泛的群众政治运动,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执行情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普遍性。同时,档案中

全日制、成人职业以及残障等各方面教育的统计数据详细繁多,而女性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并

非一个主要的教育衡量指标,甚至在部分地区和时间段内未受统计。故而,很多官方史志资

料均未将女性群体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对象进行详述,而更多会关注政治运动、学制等其他

内容。

因而,从女性史的角度来看,女性在步入社会前的受教育阶段并未成为研究的重要关注

点;而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影响,女性的教育情况

亦仅在数据统计层面较为详细,而较少更深入的研究。总而言之,女性群体位于学龄阶段时

的生活,在资料和论著中的反映不多。故本文则希望从口述历史的角度,探究女性个体在学

龄阶段的生活经历,在文献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更具体地了解女性的学生生活,及教育对其

人生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方向及史料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潮汕地区出生及成长的女性,其中大部分受访对象居住于现汕

头市与潮州市。潮汕地区是对古潮州府以及现汕头市所在的粤东部分地区的泛称。一般而言,

潮汕地区是一个文化地域的概念,而并非行政区划的命名。广东潮汕民系曾经主要生活及文

化传统流传的地方,则应可以称为潮汕地区。而现广东省汕头市是潮汕地区的经济、行政与

教育中心,其市民百姓生活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亦传承了潮汕民系文化的很多

传统风俗。故而本小组以汕头市及所辖周边地区,作为口述采访的主要区域。

而潮汕女性是潮汕民系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其地方女性在近代以前“长期处于

第二性的地位,作为男性的附属物,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1;同时自宋代以来,受《朱

子家礼》以及儒家女教典籍等影响,潮汕女性在观念相近的文化习俗与家庭教育下,形成了

具有共性的群体特征。民间常有“擅长女红”、“谦和温柔”、“贤惠顾家”等对潮汕女性形象

的概括与描述。

因为“男尊女卑”观念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而自近代以来女性权利逐步进步,地位得

到提高,亦在中国各地具有一定普遍性。所以在各个时代的历史叙述中,很少将潮汕的女性

群体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女性区别开来,并作为潮汕文化中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探讨。这一女

群体性的生活观念以及她们对过去经历与社会的看法,亦很少有前人关注。因此,本组成员

希望能在潮汕女性的口述记忆中,探寻潮汕女性成长中对于教育经历的回忆与感受,思考这

一女性群体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记忆与行为选择。

本组所选的采访年龄段大致分为生于 20世纪 30至 40年代,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

1 刘文菊,林秀玲:《关于当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 10月第五期

3

以及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1,即相当于笔者的祖母辈、母辈,以及年龄稍长的同辈。本小

组成员在选择受访者时,将受访者学历、职业等考虑在内,使受访者尽量来自不同的行业,

有着大体相近而各有所不同教育经历,并且各个年龄段的受访者数量分布平均。

其中生于 20世纪 30~40年代的祖母辈女性群体,其入学时间一般在 40年代中后期,并

于 50年代接受中等及高等教育。这个时间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

教育受战争以及社会体制变革影响较大。通过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群体的采访,可以了解到民

国晚期以来地区教育的一些细节情况,以及这个年代的女性在入学、升学和就业分配中的境

遇。

生于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的2女性,其入学则位于六十年代初年,许多人在高中毕业

之前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她们入学时恰逢中国对苏式教育的引进与变革时期,而

整个中学时代,则是中国社会的关注点完全集中于政治运动的时期。故而此阶段的女性群体,

经历的则是 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变动频繁而受政治影响很大的一段时间。

而生于 70年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的女性,接受的基本上则是 1984年至 1985年教育体

制改革后的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其中口述采访可以听到到一些笔者熟悉的校园生活场

景。而 80年代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革与思考,以及中国当代教育特点的形成过程,在这些女

性个体生活中的得到很多体现。

由于各位女性受访者在回忆教育经历时,叙述内容丰富,涉及 20世纪 40年代以来中国

政治、文化、经济水平以及地方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变迁。故而文章选择在两个方面进行初步

探究:其一是将口述资料视作史学文献的一部分,以口述资料的叙述为主体历史框架,与文

献史料相互补充论证,构建中国女性经历与回忆的教育历史,并且分析教育发展对于女性群

体的作用。由于 1949年以后,中国的教育政策、政治运动以及社会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普遍

性,地域间的教育方针差别较小,故潮汕地区的女性口述史可以从微观角度反映出各个时期

的教育中,有哪些内容是对于女性教育经历而言更为重要的。其二是将口述资料作为一种独

立的史料,着重分析口述资料中女性记忆的一些共同特点,思考背后的社会因素与地方文化

影响。新中国在 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具有特色的社会思维价值观,而潮汕文化具有

浓重的地域特色,这些都会对女性的教育经历和回忆产生影响。故通过分析女性的记忆可以

探讨社会与地方对于女性群体生活的意义。

而在采访中,小组专门收集的文本史料主要有潮汕女性的口述文字记录、以及汕头档案

馆所藏的档案资料。口述文字记录是小组对于口述录音、现场笔记以及成员回忆进行整理而

记录的文字史料,能较为完整地反映口述采访的过程,是本文主要采用的史料 。汕头档案

馆所藏的档案资料由于数量繁多与内容丰富,小组成员收集的文献仅占教育档案史料中很小

的一部分,难以完整地构建地方教育的发展历史。故而,在文中地方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一

1 下文及《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中分别简称为“20世纪 30~40年代女性群组”、“20世纪 50~60年代女性群组”、“20世纪 70~80年代女性群组”。2 现代汉语的一般用语是“祖辈”、“父辈”。然文章中由于只涉及长辈女性,故改为“祖母辈”、“母辈”以

与群组性别对应。

4

般参考地方教育志的叙述,而一些特定年代的地方政策与个体事例则会以档案文献的内容为

主。

三、潮汕地区教育沿革简述

从采访中可以发现,潮汕地区教育机构设置沿革基本是女性回忆中的空白部分,而且这

些内容在潮汕地区的地方志与教育志中有详细记载,本身与口述史的内容关联不大。只是由

于民国晚期以来,潮汕地区的行政机构设置调整变动频繁,导致关于教育部门的档案材料的

类目分散且内容详略不一。而相对于教育部门的变动频繁,以及档案在整体上的分散与凌乱,

潮汕地区的学校与具体教育情况,在受访女性的口中却更似一个延续而稳定的过程。故而档

案与口述所反映的整体历史过程是有所差异的。从口述记忆的角度看,是因为教育机构的变

迁并不直接与女性的生活相联系,使得女性对此的记忆是有限的。然而潮汕地区的教育情况,

毕竟与其政府教育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央教育政策的下达施行、以及地方教育的总体方

针都由地方教育部门主导。故在此略述 1945年以来潮汕地区的教育机构沿革,以作对该地

区教育情况的概览。

民国时期,汕头地区的教育局始设于 1921年。在抗战期间由于日军占领潮汕,国民政

府内迁,潮汕地区同时存在汪伪政权与原有国民政府的两套教育行政体制。1945年汕头民

国政府接管汪伪教育科后,建制变动频繁,“先改第四科,又复教育科,再改第六科,又设

教育局,最后称第三科”1,故汕头档案馆中所见民国晚期的教育资料分散且阙漏较多,推

知此时政府教育部门对于学校教育的管理与控制亦十分有限。但从口述资料中得知,此时各

地的学校除了受战事影响之时外,日常的教育运行大体不受行政机构变动影响。

而 1949年以后,潮汕地区的政区亦频有变革,汕头市 1949年至 1958年之间是直属于

广东省的地级市,但其中一段时间亦是广东省粤东地级政府的办公驻地。粤东地方政区设置

则在 1949年以后变化较大,1949年~1953年分为“潮汕专区”和“兴梅专区”,1952~1955

年合称为“粤东行政区”,1956年后称“汕头专区”2。其中“粤东行政区”与“汕头专区”

的政府驻地均在汕头市。故汕头市档案馆在 1949至 1958年期间所存的教育档案主要是粤东

行署文教处以及汕头专属文教处的行政文件。而 1958年后汕头市作为县级市划入“汕头专

区”管理,专区一级的教育档案与市教育档案并存。

由于采访地区主要位于现汕头市辖地,故主要分析汕头市范围内的教育机构变动。汕头

市在 1949年解放后,于 1950年建立文教局后,在 1956年与 1960年两次拆文教局建教育

局,期间 1958年又复办文教局,此应与汕头市划入专区管理有关。而在 1966年受到“红卫

兵”夺权冲击后,职能一度由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在 1968年成立汕头市教育革命领导小

1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33页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1997)》,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 1366~1429页。

5

组,70年改称“文教局革命委员会”,71年称“教育革命委员会”,72年复设广东省汕头市

教育局。其后,该教育局随汕头市的行政规划变动而所属不一,但名称未有变动。1

由上可知,汕头市教育行政机构的变动年份之间相隔较短,教育与文艺两个体系的行政

机构分合较多。然而行政机构在名称上变动,与实际的行政事务处理,毕竟是两个不同层面

的内容,故从档案中并未发现相关机构设置变动对具体的教育工作有太大影响,从教育工作

的布置到具体的学校生活,都表现出对中央政策的承接,对地方过去教育工作的延续,以及

应对具体教育形势的工作方针。尽管这些行政工作内容并不为受访女性所提及,但是其对于

女性受教育经历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在下文对于口述资料的分析中亦会有所提及。

四、女性记忆的中国教育

(一)民国晚期的教育困境

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旧”是其关键词,而 1949年后的教育变革则是“以新代旧”的

过程。然而文献中“建国初,各县市军管委员会依据《共同纲领》所制定的方针,全面稳妥

地接管旧教育,同时进行整顿和改造。”2表明 20世纪 50年代初对于“旧”教育似并无大幅

的变革,当时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留和延续,故可推知民国晚期潮汕地区

的总体教育情况可能并不会令时人十分不满,而是处于一个相对正常的教育教学状态。

在 20世纪 30~40年代的女性受访者中,有数位是在乡间祠堂小学开始其学习经历。当

时的祠堂小学可能普遍地存在于乡间,但是在档案中登记在册的则很少,因为大部分的小学

条件简陋,基本上无法与“初小”、“高小”等民国学制相对应。一般而言,乡村中的小学在

资金师资和环境有限的情况下,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有胜于无”的基础教育。而创办这类小

学亦并不期待其能够为学生提供十分丰富准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多是对父母望子期望和

儿童求知欲望的一点点满足。

从采访女性的回忆中,祠堂小学条件是十分简陋的,课室和老师的配置并不正规,如“上

课的地点是在村里的祠堂 ,什么教育设施设备都没有”,“那个时候的老师不是正规毕业的,

大都是读完初中就出来教书了”3。但这类祠堂小学除了在宗族祠堂授课外,其与乡里宗族

联系并不明显,所教授的课程亦与国民政府的学制规定相似,比如科目有“语文、数学。五

年有珠算,然后那个时候语文课上还有毛笔字的写字”,而且老师“非常负责任”。小学在环

境和财力支持都相当有限的情况下,表现出对教育的高度负责,以及对近代学制的熟悉,表

明很多乡村教师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现代教育的素质与学识。同时亦可能表明当时的地方基

1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36~39页2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5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11页

6

层政府,不论是民国晚期还是 1949年以后,对于乡村的小学可能都会有一定的关注和管理1。

如李欣岚女士提到的“鹳巢乡小学”是一所祠堂小学,然而却是“(以前是)乡里面,当时

解放后叫做区还是公社,反正就是政府办的。”2民国时期的劝学员、督学等地方教育职员,

以及解放后的教育委员会和教育领导小组等,这些与百姓有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群体对于当

时的基层教育可能会起着一定的影响。

由于 20世纪 40至 50年代处于思想与制度的剧烈变革时期,从口述中可知,当时年轻

女性在求学和升学上是阻碍与机会并存的。其中普遍存在的阻碍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家

庭在经济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困难。家庭困难对于儿童的上学影响本应是不分男女性别的,但

由于具体的情况不同,使得很多家庭会不得不首先考虑放弃女童的入学机会。当时的情况可

分为以下几种:其中最贫困的家庭自然是男女孩童皆无法上学,“一般是都不去读,因为要

去做农活。或者是让女生去做绣活,让男的去上学。”3;而后面一种只放弃女生读书机会的

情况显然在当时更加普遍,即女童在家劳动,以此支持家里的男童上学读书,如“姐妹一起

来供这个弟弟读书,你比如说,4个女孩子,一个男孩,那 4个女孩赶紧去打工,在家绣花、

绣枕头,好,然后这个钱一部分给这个弟弟读书,这个很多的。”4。这样的情况表明家庭的

读书机会一般优先给予男童,在家庭条件更好的情况下才会存在让女性读书的客观条件。读

书机会的男女不均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的劳动力以及经济局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此时很多父

母并未意识到女性读书识字的意义。而女性的潮绣传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亦可能十分明显,

在口述采访中很多潮汕女性都回忆过其在家织绣的经历,女童的织造与男童的耕读类似于两

种相互对应的民间习俗。

故由于家庭、观念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30~40年代的女性群体很难得到上学或者适龄

上学的机会。在女性的回忆中,当时女性的入学年龄差别很大,“七岁的,八岁九岁甚至十

一、十二、十三、十四岁都有人读的。我们那个时候的年龄差的很多的。”5,而且班上的男

女比例差距十分明显,“三比一,差不多男的有三个,女的有一个。一个班一般几十个人,

当时在祠堂上课。”6,“解放初期读书的人很少的,尤其是女生,我们一个班就十几个女生

算是很多的,我们班上五十五个人,十几个女生算多了。”7。表明当时女性的受教育情况并

不容乐观。其中男生与女生的数量差距,自然会受到当时同年龄段男女出生率比例差距的影

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困难在解放前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8,而女性在这样的困难中

更容易失去读书机会,故而女性读书的人数在是十分有限的。在汕头、潮阳等较发达城镇地

区,女性学生占总数约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而如普宁、澄海、南澳等偏远县乡地区,则学

1 尽管小组已阅文献中记载并不多。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5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5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10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0页6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7页7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9页8 据统计资料估算,40年代的学童入学率一般在 50~60%左右。《潮汕各县市局历年小学概况》,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66页

7

生总数或有数千至上万人,而女性仅寥寥数十或数百人1,大部分女性实无入学的机会。

在幼童仅过半人入学,而女童的读书机会则更少的时期,政府则可能需要在这方面有所

努力。当时的国民政府亦举办各类比赛和教育活动以提高教育水平,如林含英女士回忆“解

放前就是每年有一个较艺比赛,就是全县各个学校挑一些成绩最好的人出来……去参加考试。

全县统一命题的,考语文数学两科,一二三名就能得到很多奖励。我得到过一年的全县冠军,

叫做较艺冠军。”2,表明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是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存在很多鼓励教育的措施。

其中如抗战胜利后,汕头地区开始推行“国民教育”,设立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学校,但实际

教学设施和质量均十分有限3。类似许多政策由于民国晚期的政府财政拮据,出现“校舍不

足、师资欠缺……在办的学校大多数只有一、二个教师”4等情况,难以改善实际入学率和

男女教育不均等的现象。

然而,女性们的口述回忆却有提及 1949年前的地下共产党教师,以及 1950年后的土改

工作组等对女性受教育的积极推动。其中一段比较生动的回忆是“我们小学的时候啊,有很

多地下党员,他以教师的身份掩护他来教书,他教我们唱那些进步歌。我们那个音乐老师就

教我们唱《康定情歌》之类的,都是比较进步的歌曲。那个时候不能提到共产党,他就把‘勇

敢的中国共产党’改成‘勇敢的中国先生们’。那个时候老师都很好的”5。而土改工作组对

于教育的推动则更加明显“当时有解放军嘛,搞土改,她就去参加乡下的妇联会啊,看到那

些干部有知识读过书,很羡慕……当时她婆婆都是重男轻女,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不

怎么喜欢她去读书,后来还是老父亲以及土改的同志们促进她一定要读书”6。从文献“同

期(指 1927年至 38年),中共潮汕地下党则发展各种革命教育……为抗日救亡运动输送了

一大批人才”7以及相关近代史资料可推知,当时地下党教师所反映的共产党地下秘密工作

传统可以上溯至国民革命第一次东征,以及南昌起义后留下的党组织。从地下党教师的身份

为学生所知来看,其工作的秘密程度未必很高,表明解放战争时潮汕国民党的地方政权对于

对共产党地下工作的开展可能并无很多力量应对。而通过地下党以及土改工作队中受教育女

性知识分子的榜样作用,和积极宣传,基层的女性个体会获得很多过去难得的受教育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放初的汕头地区土改档案中则并无相关的工作要求或政策来与这类的宣

传行动相对应,表明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基层党员的自愿,以及应对现实问题的需

要。

在以 1949年为分界的新中国与民国档案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民国时期对于学生

中的女生人数在档案中有很明确的统计数字,然而男女受教育机会很不均等的状况则一直未

有很大改变。尽管政府对此的努力不少,其效果也十分有限,如 1940年后“设民众教育部,

1 《潮汕各县市局历年小学概况》,据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66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3页3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65页4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65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4页6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5页7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5页

8

对成人、妇女及失学儿童进行识字及社会教育”1等亦仅起到扫盲普及的作用。而 1949年以

后的新中国,由于数据种类繁多,女性学生的统计数字,在教育档案的统计报表中是一个不

重要的数字——而同时,女性在教育档案中不是一个受关注的对象;但是通过一些统计资料

和采访者的回忆,女性的受教育情况在 1949年后确实是得到逐步改善的,并受到了政府一

定程度的关注。档案资料与现实状况的反差,凸显了女性回忆对于书写自身历史的意义。

(二)建设时期的乐观与挫折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机构,大体上是采取接收与改造的政策。这

亦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是经济因素限制下自然不能完全以新替旧,其二则是当时各地

的“旧教育”机构,包括国立学校、教会及私立学校等中事实上存在着许多名师和名校。比

如当时潮汕地区的潮州城南小学、金山中学以及韩山师范学校等,据毕业于金山中学的韩女

士回忆当时的“老师都非常好。我们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后来调到广东教育学

院去当教授,那个时候教我们语文,生物老师也是厦大毕业的,有很多都是留学回来的,最

少是本科毕业的。”2由于民国时期地方上很多学校都多年积累而成的学风传统和师资水平,

故而地方教育在 50年代初的样貌与民国晚期的差别可能会非常小,即政权变动并未带来地

方教育马上的变化,中央教育政策的执行在地方惯性的阻力下可能存在着时间的相对滞后。

当然金山中学在 1952年迁至汕头礐石,是一件让不少受访女性回忆起的大事件,但是在当

时毕竟属于个例,50年代初的教育变动主要是建设工人子弟学校、夜校以及各类学校的基

层党组织,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则仍未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女性的入学和升学情况得到了很多改善,但并不表明国家对

于女性群体的教育情况有直接的关注。而是由于扫盲、夜校和家庭动员等工作使得广大群众

的受教育率和儿童入学率得到很大改善,间接上使得广大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当时国家发展教育的关注点是工农群体,也就是“教育向工农开门”政策。如陈碧闺女士回

忆“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主要是跟当时的好政策有关。那个时候提倡‘向工农开门’,同样

的分数,同等学历,成分好的可以优先录取。”3,林含英女士亦有回忆“那个时候有工农班,

就特别招收那些工农子弟,都有助学金,不是非工农班你达到条件申请,也有助学金。那个

时候他们家里面很穷,也拿不出钱,全部都是政府给他们出的。”4然而这两段回忆的时间都

大概在 1958年,而此政策的最早提出时间则在 1949年 12月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两者之间相差八九年。不过,时间差并不能说明“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政策在汕头的执行状

况不好,因为从档案中看,群众所了解的国家政策一般是经过宣传工作普及的,而档案中所

反映的教育行政日常工作,如无特别宣传则显然并不可能被很多群众知晓。故可能这项工作

1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66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4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5页

9

在汕头的实施是比较早的,如陈碧圭女士就读的“潮州工人子弟学校”1即是政策的实施成

果之一,但是此政策在 1958年前后因为一些事件而得到特意的宣传和更大力度的执行。从

30~40年代女性的回忆来看,应与此时的“反右运动”有关。

“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斗争运动2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较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从女性的回忆来看,对教育的冲击是不小的。而实际上 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对于教

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林含英女士对此有着很详细的回忆:“最开始是镇反,然后是土改。

然后就是清查肃反。然后再补课,三青团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去补课)。我们当时运气比较

好,没有达到那个年龄,没有参加三青团,就参加那个(国民党)儿童团,我们就没追究。

国民党也有儿童团啊。年纪大一点的,成绩好的,他就得吸收进那个三青团。解放之后就成

了历史问题啊,有的没有交代就说是隐瞒历史啊。所以很多人很惨的是这样,断送了他的一

生啊。土改是家庭有一些土地,有的是祖传下的,就被打成地主,被抓去批斗,有的斗死了

就斗死了。”3表明阶级关系的划分在 1949年以后是衡量受教育权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使

得 1949年以前接受民国教育并参加特殊学生团体的学生,其教育发展受到政权变更的负面

冲击。同时,这一阶级标准在反右整风运动时期的引用施行则是更加普遍的。

在林含英女士的回忆中“(金山中学)五八届他们上高中就特别重视阶级成分。有些人

他成绩很好,但出身那边,地主就不用说了,那些叫做资本家,那些开一个小商店的就叫做

资本家,成绩很好都不给你考到好的学校,给你录取一个海南师专算是不错了。”4表明在当

时成分的划分标准的随意性可能是很大的,在受访女性眼中“右派”的标准相当模糊。其中

工商业者和有土地资产者自是受到划分的主要对象。但是其他类型的划分则随意性很大,举

止言行和生活方式都会与“右派”相联系。如陈碧闺女士回忆“在我印象中,就是那些学习

成绩比较好的,比较敢说的,大多会被划分为右派……那个时候同学们也都比较自觉,没有

什么调皮捣蛋,因为讲话就有可能被划分为右派,同学们都比较规矩。”5,“那时毛泽东的

时代,很注重阶级成分的问题。你家庭出身不好,班主任在你的评语上给你写上一句比较厉

害的话,对你的政治表现有一些不好的话,那么大学就不录取了,这方面很冤枉的。”表明

反右运动的扩大化现象是比较普遍和程度夸张的,甚至连衡量学生的品行和表现时都会带有

运动的色彩,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而家庭被评为右派的丘慈芬女士则向我们描述了“右派”女性学生在当时的经历,“他

们有去开什么会啊,我们这些成分不好的一直都没有参加的。我们家一开始是评地主,后来

就改为工商业了。我们家就什么政治运动,团啊,我们都不能够进的。就被人看不起。……

其他的就没什么了,就是自己自卑,就这样了”6表明当时的反右对于“右派”学生的影响,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页2 “反右派斗争”是 1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整风运动中,为反击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而发动的一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据魏宏运主编:《国史纪事本末·第三卷·社会主

义探索时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第 32-47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2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5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5页6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6页

10

是一种群体对个体的排斥,大致类似于一大帮学生对某个学生的故意孤立隔离,只是这种孤

立带有了国家的政治色彩而得以长期持续。其可能还对“右派”学生的成绩评比,以及参加

其他的校园活动有很多不利影响。对“右派”学生的心灵成长以及精神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

伤害。尽管这样的孤立排斥很大程度上是因政策实施所迫而一段时间内十分明显,而政治运

动方向调整或平息后,这一孤立很快便会减轻,如邱慈芬女士在高考结束后则并未因成分问

题而在学习上再受明显的阻碍。

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政治运动在校园生活中的深度渗入,部分受冲击学生的学习状况

和身心健康是受到相当严重伤害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划分不同成分的学生将来发展亦可能

会因此而拉开较大差距。首先,工农成分的学生们确实得到国家的照顾与支持,如“那些工

农同学很用功,很刻苦。他们一开始进来读,成绩很差的,基础差,但是好用功。后来有好

多个考得不错。”1,表明国家政策与政治环境确实对当时工农子女的成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正如出身工农的陈碧闺女士则考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并且在学校内有着不错的发展,“我是

工农出身的,那个时候是出身很好的,所以我就担任了什么团支部书记、班长等的干部”2。

而与此相对,成分不好的邱慈芬女士高考经历就相当曲折,据其回忆高考“第一类是理工,

是最好的,第二类就是医和农,第三类就是师范。像那个成分不好的,就假如是富农啊,地

主啊,那些表现比较好的,如果给你考试,就可以选第三类。像我们考试就不能读理工科,

就只能读第三类,大部分都是读第三类。……作为学生是不知道的。他(政府)这样取我们

也是不知道的。像我当时他不录取你,你也不知道。”3故其高考落榜后成为代课教师,后通

过职业教育途径才进入韩山师范学校就读本科。尽管两者之间的学业经历差别,可能存在知

识水平和成绩差距的因素,毕竟当时高考的淘汰率比较高,但出身成分在 1958年的政治环

境下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并不亚于前两者。

就 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运动本身而言,其影响并不限于受教育的女性群体,整个教

育系统都受到了冲击。只不过对于这些 30~40年代女性而言,获得上学的机会实际上已经是

一件相当难得的事情,而上学后历年来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则让本来在学校已经是少数群

体的女性学生们处境更加困难。这样的困难自然会使得很多的女性难以在学习道路上坚持下

去,无法坚持则辍学以谋求生活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据受采访女性的回忆,辍学本身在 50年代是一件时常发生的事情,而且一直至 1986

年义务教育制度确立前,辍学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受访者的记忆中。如林含英回忆“(辍

学有)各种原因,有的是家境困难。那个时候辍学,不是他自己不愿意学,而是因为家庭问

题,也是碰到政治运动,家里出身不好又没钱,是这样的原因”4。辍学的学生本身也是男

生与女生兼有,然而如前文所论述,一旦出现客观原因影响到家庭子女的教育条件水平,父

母们更容易割舍的自然是女孩的受教育机会。故而辍学的现象实际对于女性的影响会更加明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6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3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6页

11

显。一个侧面的反映是,很多女性在回忆起小学至高中的男女比例时,都记得女生的比例偏

低,甚至会人数越来越少1。

从统计资料上看,解放之后的教育普及度和入学率是有大幅提升的2,而且女性的教育

情况也因各方面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整体进步而有所改善。但对于已经入学的女性群体而言,

国家的教育政策对于她们教育状况的带动与促进,在政治运动负面影响的抵消下可能实际效

果较为有限,或受众面不大。如陈碧圭女士的教育经历因“教育向工农开门”、“特招入伍”

等教育优惠政策而受益很多,“1962年特招我就入伍了,北京到高等学校特招入伍,就成为

了人民的军医。……总参谋长又说:‘你们是大学生,我给你们授衔中尉!’”3,但如此出色

的教育经历在当时是十分稀有的,潮汕地区自 1950年至 1987年考入高等院校的人数不过

46345人,占高中毕业总人数的 8.39%4,故 50年代女性大学生的人数是相当有限的。表明

国家的教育政策虽然涉及范围较广,但由于女性学生在当时所占比例与实际人数均很少,很

多人亦并非教育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故政策本身未必能对很多女生的学业发展产生直接推动

作用。

而相比于教育的国家政策,学制和学规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则可能会更深,如 50年

代学习苏联时引入的“劳动卫国制”5和“五级记分法”6,以及俄语等课程。如林含英女士

回忆“巴普洛夫五级计分法,三分就是及格,四分就优良,五分就优秀,没有一百分的。金

中那个时候是我们汕头那边唯一一所学习苏联的学校,我们那个班是实验班,就是试点。”7,

陈碧闺女士亦回忆“(当时有)五分制 ,老师在讲台上提问,然后出题目,(回答的)就(分

别)得到三分、四分”8,表明五级计分法在当时的金山中学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不仅

是在统一考试与评测时会采取,而且教师上课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也会有使用此方式。然而

五级记分法不适用于精密准确地评价学生成绩,当时的普遍应用可能存在着理解的不足,表

明中国在实施苏式教育时对其理解应该有很多舛误。而同样地,俄语和劳动卫国制,亦是当

时学习苏联的表现,卫国制在当时女性的回忆中是一种与考试挂钩的促进体育锻炼制度,如

林含英女士回忆“体育就不算分,就是你在学校里面及格了,我们是达到劳动卫国制的要求。

我们当时金中是实行劳动卫国制,就是劳动与卫国制度,是学习苏联的。就是哪方面达到要

求了就及格了。当时成绩还是有分级的,但是作为高考就没有说你优秀多几分这样,全部及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17~20、26、33页2 50年代后期潮汕地区小学入学率约 80%,相比于 1949年以前提高约 20~30%,据表格《全市(地区)历年小学概况》,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73~74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页4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10页5 简称“劳卫制”(ГТО)。苏联统一的体育制度。1931年开始实行。分为 3级。中国于 1958年 10月 25日发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据张晋藩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92年,第 337页6 用“5”、“4”、“3”、“2”、“1”作符号表明学生成绩“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劣等”的一种等级记分法。五级记分法是苏联在 1944年规定全国普遍采用的记分法。这种记分法要求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深度、应用能力以及出现错误的大小这几方面来评定学生的成绩。50年代初在中国推广。据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第 81页7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2页8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6页

12

格就有资格去参加高考。”1,而俄语的学习亦十分普遍,如陈碧闺女士回忆“我读了六年俄

语,所以在大学出了一个节目,就是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家庭’,就是‘Моя с

емья’,用俄语简单介绍我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从苏式教育制度本身而言,其设计

和规定固然有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具有不少的缺陷与不足。然而,它在中国的实际施

行效果如何,亦很难依照制度本身的优劣直接得出结论。毕竟任何一种教育制度下都会有适

应良好而表现优秀者,以及无法适应而淘汰者。而显然当时受访女学生都是可以接受苏式教

育与俄语课程的,比较令她们困惑的不是苏式教育本身,而是学习苏联政策的时常改变。林

含英女士回忆“当时我们换来换去,跟苏联好的时候就读俄语,跟苏联不好的时候就学英语,

搞得我们英语也不会,俄语也不会。”2由于政治外交形势,而直接调整学制与教育方式的教

育改革自然是轻率和不合理的,表明教育工作对于教师与学生本身的考量显然不及对政治和

路线的重视。而经常出现的非正常教育变动,对于学生学业发展与知识吸收自然是十分不利

的。

总体而言,30~40年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对较低的。小学入学率偏低,以及男女学

生比例悬殊已经表明这一代的女性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十分稀少,而在受教育过程中历经的

政治运动与并非合理的教育改革,则可能让群体中为数不多的女学生难以坚持学业而达到较

高的学历水平。如未上初中的韩桂娟女士,则说明了这个时代求学之艰,“一个哥哥和一个

姐姐,都没有读书。……我那时家庭困难,(读了三年)就辍学去干农活了……(小学毕业)

大概十分之一的人能去读初中。三十分之一的人能去上高中。”3,其个人经历可能代表了大

多数 30~40年代女性的教育情况,即学校中度过的岁月少,而在工作中的日常补习反而会更

多。这个年代的女性群体在 1949年前后遇到的各种求学困境,从国家的政策方向,个体的

经济条件以及性别观念的不公等方面似可以得到解释,但却无法解释为何在民国晚期和新中

国初年一直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群体——即这个年代的女学生在民国时已经遭遇很多不公

与困境;而 1949年以后新中国给人们男女平等与女权进步的普遍印象,使 20世纪 30~40

年代的女学生在这个时期遇到的现实挫折被整体状况的乐观所遮盖。

(三)“革命年代”与革命教育

20世纪 30~40年代的女性群体在 50~60年代的女童步入学龄时,即 20世纪 60年代中

期以后,大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人还成为了教育下一代的人民教师,两者之间恰形

成了代际的交接。60年代以后教育,其改革与变动依然很大,但两代女性回忆较多的其一

是文革对于毕业后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冲击,其二则政治运动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从整体而言,教育史对于文革时期的叙述本应则较为简略的,因为此时教育的动荡与浩

劫是普遍现象,只是政治运动下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之一。如“许多教师受到批斗,有些教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6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6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2页

13

师被清理出队,大中专停止统考招生,城镇的中学生被动员上山下乡,到省内各地农村、农

场安家落户”1的类似叙述可能会出现在各地的教育志中。但是对于地方基层和学生个体而

言,政治运动的效果和影响可能是差别很大。各所学校在革命运动中的教学情况以及每个人

的生活、学习与思想观念的改变,未可一概而论。

在 60年代早期以及文革时期,可能会经常出现各种政治运动、路线斗争、最高指示以

及革命口号,但是并不是每一样都能深入时人的记忆,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明显的改

变。而在受访女性中,印象最深的活动应属“厂校挂钩”、“学工”、“学农”等学校与工农单

位相联系的政治性活动。

“厂校挂钩”始于 1958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两种教

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而且在大跃进中已经有厂校挂钩的个例。然而作为一个教

育政策,直至 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后才得到普遍施行,汕头亦于同期开始改革教育,起初

是创办耕读小学等非全日制学校,“1965年全区共创办耕读小学 2993所,占当年小学总校

数的 46%。职业教育方面恢复发展农业中学,创办半工(农)半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劳动

大学”2,然后则是实行工厂与学校的对接挂钩。“厂校挂钩”在文革期间刘少奇遭到错误批

判后,仍以毛泽东的“知识分子必须同工农相结合”等口号继续实行,并在改革开放后一直

沿用至今。其生命力如此长久主要是由于厂校对接在学生就业、人才输送以及研究成果转化

上有诸多现实益处,在各个时期均为工厂、学校和政府等各方所看中。林含英女士则回忆“那

时候刚好我们学校里,金山中学和汕头的一家塑料厂搞厂校合作。那个时候是 1958年,大

跃进,工业要上。汕头金山中学就和汕头一家塑料厂,叫做再兴塑胶厂,公私合营的,后来

赎买政策才改为国有的。金中和这家厂合作,进行厂校挂钩,研究一些塑料原材料。那个时

候我们金中一个化学老师,姓游,游老师,他就帮助这个厂研发一些东西,当时我的身体还

没好,没有去读大学。所以他就叫我来帮忙,帮他一起来搞这个塑料研究。然后我就算进入

这家工厂工作,留在金中和游老师一起来研究塑料原材料。”3金山中学是潮汕地区的名校,

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故说明当时的厂校合作可能会出现在很多类似的优秀学校中。尽管在

当时的环境来看,大部分中学一级的教师和高中毕业生在学科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较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样的厂校合作未必会取得很尖端的学科成果。然而,从当时中国的工

业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教育普及程度来看,中学程度的自然科学知识仍然可能是不为大多数

人,特别是工厂普通工人所了解的;且如前文所论述,潮汕地区的一些传统名校自民国以来

一直拥有丰富的高学历名师资源,故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厂校挂钩确实可能会取得一

定社会成效。这方面林含英女士的回忆是“他(游老师)对工厂投入很多,有的产品是‘全

国新产品’拿到奖的。那个工厂发展起来,几个塑料厂的塑料机一开始都是我们弄的。”4

而“学工”、“学农”等主要是文革期间依照毛泽东《五·七指示》中“以学为主,兼学

1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7页2 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7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1~22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27页

14

别样,即不仅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以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

统一原则”1的理论,而进行的学校与农场、工厂挂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运动和“厂校挂

钩”区别是前者更多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学工、学农则主要是政治需求。在当时文革的政治

形势下,学工学农只是教育部门推行的其中一项政治活动。其他的政治运动还有很多,比如

“毛主席发表的语录让我们上街去宣传。”2、“那时候还有早敬和晚敬,对着毛主席的像敬

礼。”3、“有一些同学就去参加什么批斗老师的,写大字报。”4,以及“那个时候毛泽东会

发表‘最新指示’,他讲了几句话,就变成最新指示了,那个时候最新指示出来以后,不管

哪个学校,都要学习、体会、贯彻、执行、理解,”5等,总结起来,即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

进行批斗与大字报宣传之类的政治活动。虽然在文革年代的政治活动丰富程度很高,而且不

论是档案还是当事人回忆都相对散乱,但是潮汕“学工学农”活动却能在档案中留下了很系

统的材料,并且在受访女性中亦留下了很深印象,表明其活动开展的广泛程度,以及对教育

工作的深入影响。

据林和芳女士回忆,当时“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农场。每一个学校挂钩一个公社,开垦

一块荒地,我们就在里面学农,边读书边劳动。”6表明当时的“学工学农”运动是具有普遍

性的,而在档案资料中也可以见到很多,比如当时会有许多篇类似于《工人阶级支持下汕头

教育革命发展》的教育宣传文章。而柯珊梅女士的回忆则更加具体,“因为那个时候去上学

不是整个学期都在上课,比方说你去上了一个星期的课程,然后你就要去‘学农’,就是整

班到农村去……我们是去澄海,联系好的,是有和学校挂钩的,那个生产大队 ,然后有个

大堂给你上课,比如说上午给你上课,下午就跟那些农民去干农活,是不是上课的时间就变

少了,所以比方说那个生物就没上……主要是一个星期上课,一个星期学农,然后一些是到

工厂去“学工”,所以除掉这些时间就有限”7叙述表明当时学工、学农路途较远,实践内容

丰富,可能对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比较有促进作用,但是其活动时间占一学期课时的比重非

常大,显然已经影响了正常文化课程的教学。这样因社会实践而影响教学的事情,在当时应

是非常普遍的,如在档案中所见的“前阶段(指 1970年上半年)出现过多抽调中小学生参

加社会实践,致使学校停课过多”8,以至于汕头市文教局革命委员会不得不发文规范社会

实践的施行——“今后,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必须经市革委会批准,由文教局革委会统一

安排。”9。这一措施亦侧面反映当时的政府仍希望在政治运动频繁、各项工作易混乱无序的

情况下,依照现实情况来调整缓和“革命”形势。但据柯女士回忆,这一调整的效果是并不

明显的。

1 《落实五·七指示的重要途径》,《汕头市教育革命经验材料选编》第 17页,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73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75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6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4页6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73页7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7页8 《关于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规定》,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第 1页9 《关于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规定》,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第 1~2页

15

文革期间的各种政治运动都会让人思考此时期老师是否能认真教书,学生是否能学到知

识。采访表明不同情况下女性对象的学习经历会有所不同,如柯珊梅女士回忆“其实那些老

师都很好,他们文革之前就已经是老师了,然后就刚好来教我们。很负责任。我就特别记得

上数学课的时候,四年级数学比较难,他就很急,就很想教给我们那些解题的方法那样子。

他比我们还急的那种样子。还有比如说我们考好了,因为我成绩不错,对我很好。他不会说

不管你们学的好不好,他就觉得你学习好的时候像是很爱你的样子,而且那个时候成绩好就

会被宣传,大家也会很关注你。就会在班级里表扬你这样。但是那些成绩不好的老师也会帮

助,但是也不会抓的很紧,大家也不听”1这表明当时在部分老师受到政治运动冲击的情况

下,很多老师依然会对教学十分用心,对于课本内容的备课教学应是足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知

识的。尽管此时的教育方法,限于政治因素,相对于之前并无太大发展变化,学生的普遍回

忆是老师“按照课本教”,“就是那样子教的,讲了题目然后就布置作业,没有什么启发式、

讨论之类的”2;但是教育方法的相对僵化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完全失效,只是很多学生在管

理松散的情况下不会太关注学业。然而,由于当时的教育管理十分松散混乱,确实造成了很

多学风不良的情况。许多受访者都回忆当时在升学和教学管理上的弊病,如柯女士回忆“(小

升初)全部直接升上去,不用考试。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留级了,文革之前啊,有留级。我们

那个时候是无论你学的好不好,都一律升上去。”3,而刘佩红女士则记得“那时候也不怎么

考试。老师会提前告诉我们题目,照着去复习考试就可以了。初中就开卷考试了,也读不到

什么书。”4考试管理的松散,以及选拔升学制度的取消使得当时的学习缺乏竞争。除了名列

前茅或名次垫底之类的个例外,一般成绩的小幅差别不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这显然会打击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对于文革期间的学生而言,学习的效果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的努力,而且需要用求知的欲望来克服政治运动带来的负面因素。

如柯女士所言“然后像是我的感觉哦,就是人家会说文革没有读到书,但是照我的感觉,我

就觉得不是没有读到书,因为老师照常上课,但是他就没有去抓你说一定要去读书。有考试,

考的好不好也没有人管你,但是你想学的话,也能学到东西。我不觉得学不到东西。”5表明

学习的收获多少与学生的专注程度是正相关的,愿意专心学习的学生依然能够在教育过程中

有所收获。尽管在社会动荡和管理松散的年代,能够自觉专注于学习的青少年毕竟相当有限。

在当时尽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老师都有一定努力,以求政治斗争的浪潮中尽量保

证文化课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制度上的各种弊病,实际的学习风气可能是比较颓萎的。在

采访中,受访女性们会常提到一个探讨教育是否有用的文革流行词——“读书无用论”。这

一个词汇在当时有着很多个版本和解释,但都一定程度上表明文革时期的学习风气出现问题。

文字资料和档案中的官方解释是文革早期,高中与大学毕业后的分配与学识专业常有不

符,而且文革早期批判知识分子使得很多学生对自身是否应继续求学产生怀疑,担心学成无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3~45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36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3~45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82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3页

16

用或受到政治冲击。这一具有抱怨意味的思想在 1969年以后受到中央批评并被上纲上线,

成为批判刘少奇的革命专业词句之一,与“智育第一”、“读书做官论”等相并列。如档案中

常出现受“刘少奇一类骗子大搞无政府主义”1,“和学生们一起狠狠揭批刘少奇及其一伙所

鼓吹的‘智育第一’、‘读书做官’等修正主义黑货2等语句,其主要将“读书无用论”当做

一种与红色革命相对的资产阶级化或修正主义错误观念进行批判。

而受访女性中所口传的“读书无用论”则含义很多,且大致意思与档案资料所述相距甚

远。其中最简单的解释,即是当时读完高中亦难以升学,只能去上山下乡,则再加上当时的

学费仍然是很多家庭的生活负担3,使得很多学生坚持学习的信心动摇,如柯珊梅女士所言

“‘读书无用论’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我读书了又怎么样,我没资格去读大学,因为那个时

候读大学是要推荐的,不是考试的,很有可能说我成绩好但是得不到推荐,因为我的劳动不

突出,主要看你在上山下乡中的表现怎么样,主要看(政治)运动和劳动。 比如说我这种

安静的人,劳动就很不突出,因为我的力气没有那么大,根本就不推荐你去读大学。”4当时

出于政治需要,即从工农中培育技术人员而实施的“工农兵学员”选拔,实际上让很多全日

制学生无法通过原有的成绩表现考核方式继续升学,只能在上山下乡中谋求机会。这首先引

起了许多父母与学生的忧虑与不满,读书无用论即因此而树立。其次则导致了很多学生过早

放弃学业,“可能女生会少一点点,但是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有一个现象,每一年上学的人

数锐减,初一初二初三每一年都有很多人辍学……觉得读书没用,我们那个时候大人和小孩

最出名的就是‘读书无用论’”5。这表明“读书无用”一说并非是对于教育本身的不满,而

是当时政治局面下,升学就业时,学历水平实非一个必要的衡量标准,并且会被政治觉悟与

劳动水平等因政治形势而新近加入的考量因素所替代。而这对于年复一年地求学,而多年求

学的成绩一下就失去意义的学生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也会造成更广泛的社会疑

虑,比如张铁生“白卷英雄”的“正面”宣传在当时人的思考中,可能已经不是正面的故事

了6。

在教育本身不具备评测意义后,政治觉悟等具有很大弹性的考量标准又成为了许多人谋

求私利的机遇。柯女士的回忆是“比如说我成绩很好,但是我读了高中以后找不到工作的,

但是可以打一点零工,就是以前叫做生产组,就是其实说私营的小作坊,但是它有挂钩那些

街道……你起码要跟这个私营老板有关系,我们就没关系,就进不去,或者你要跟街道干部

有关系,因为有点名额在街道……所以为什么辍学的人很多,因为你的父母如果有这些关系

就在你初一的时候直接把你弄进去,因为你读到高中也一样,根本就没有区别……那个时候

我的思想就是说我去下乡,我还有机会,看能不能被人推荐继续去读书……但是其实要推荐

1 《汕头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集,第 5页2 《汕头市教育革命经验材料选编》,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集,第 8页3 “你别看这两三块钱(学费),还是有家庭交不起的”,《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5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1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0页6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0~51页

17

成为工农兵学员其实也是很难的,也是要去攀那些关系,要跟那些干部搞好关系。”1这样的

叙述表明当时普遍性的政治运动下,宣传性很强而无法量化的的选拔标准可能会掩盖很多的

随意、偏袒和以权谋私的个例。从教育的角度看,则更会打击学生求学的信念,也是“读书

无用论”广为流传的另一社会因素。

关于 60年代以及文革以来的各种教育问题,其影响是全方面的,并不会在男女学生上

有太大差异。从各位采访女性的回忆来看,文革时期的男女学生比例已不如上一代那么差距

明显,将出生率中男女比例的差距考虑在内,则女生的整体入学情况应算良好的,表明新中

国后的各项政治工作如反封建、反对重男轻女与宣传读书重要性等对于入学率的提高是成效

明显的。然而一些现实的教育条件也应被考虑在内,比如学费较低,相对于平均而固定的工

资收入而言并不会成为一般家庭的负担;而就业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被集体和国家所管理的,

所以很多家庭的子女在不读书时,亦未必可以自行打工谋生,故而读书则不失为一个更好的

选择。如林瑜琼女士回忆“父母还是会让读的,因为小的时候工作机会也不多嘛,不然就在

家里做手工”2。只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冲击,这个年代的女性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仍然不高。

此时期的女性在档案与宣传案例中,与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是被模糊或者忽视的。不论

男女学生,在教育档案中都成为政治对象——或者是表现优良的标兵英雄,或是思想落后而

改造成功的进步学生,如“十中红卫兵林奕芳、李木泉,爱国家爱集体,一次放学回家,在

市郊龙眼村,智擒两个偷剪军用电线的流窜犯,缴获被偷的军用电线两担。受到解放军某部

的赞扬”3。在类似的叙述下,男生与女生的宣传故事几乎无任何差别;女性在这个时期的

特别之处,其一是用于证明旧社会的“男尊女卑”等“四旧”余毒依然存在,需要加强政治

斗争,如档案中叙述“有一个媒婆,多次诱骗七中女生李红梅的祖母,想拿红梅当买卖婚姻

牺牲品。红卫兵李红梅发觉媒婆的诡计,立即向党支部报告,当面痛斥媒婆的无耻欺骗……”

4;其二则是女性在红色文艺宣传上的特别意义,即在革命歌舞与文字宣传方面,女性角色

的作用会比男性更加突出。然而在采访对象的叙述中,女性们认为政治运动和时事与生活关

系不大,政治运动并非女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很多女性会认为她们很少参加政治,或不喜欢

参加政治运动5。尽管这一普遍性的叙述与后来文革在政治上受全盘否定不无关系,但亦说

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政治运动中,很多女性学生可能只是被动接受政治影响,或随大流参与

运动的一个不积极的群体,文革期间掀起的政治热潮会影响很多社会人群,但似乎相当数量

的女性学生并不会因此而产生高涨的政治情绪。

(四)改革开放的教育重塑与地方

对于 60年代晚期,乃至 70~80年代出生的女性群体来说,她们经历的恰是中国文革后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1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9页3 《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几点体会》,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第 6页。4 《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几点体会》,汕头市档案馆藏资料,第 3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6页

18

拨乱反正,以及再次改革的新时代教育。这一教育的改革发展很多,而且各种史书教育志中

的叙述都非常详细。对于潮汕地区而言,教育的改革与全国的局势应是相同步的。然而 80

年代的国内档案资料尚未公开,以及受教育志编写年代的下限影响1,对于整个改革开放时

期的地方教育发展实际上并不能全面而详细地了解。而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影

响一直持续至今,教育改革也未有止步。故而对这个时期的教育,作出分析与评价可能受到

现实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对其描述与分析也可能难以与官方教育史概述和时事报道等文献

有所区别。然而,从受访女性的叙述中,依然可以发现一些这一时期具有历史价值的微观事

件。

潮汕地区的教育在 80年代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发展中专技工、师专以及职业技

术学校,总而言之即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如周玉彤女士

回忆“我们那时候读高中的人比较少,一般考中专这些学校,就像现在的技工学校都是要考

试的。选择读这些的人会比读高中的人多。初中升高中大概也就 40%左右吧。……10%的人

就读完初中之后不再读书了……有些比如说是自己本身不是很想读大学的,一般就不会选择

读高中,就会选择去读这些中专,学一点技术。读高中的基本上是说希望自己以后读大学。”

2这一叙述说明了,中专在当时的热门程度,可能不亚于后来几乎成为高中学生们“唯一选

择”的高考。而黄晓媛女士则记得“因为当时汕头比较重视中专。当时汕头是许德立嘛,他

非常提倡读中专,所以中专比较火爆。他们比较注重实际的质量,就是你出来如何运用。”3

从两段文字来看,当时中专的热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行是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大

学教育仍未普及,要想在短期内培养数量较多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则外语、师范等专科

中专以及职业技工学校无疑是地方教育一个较好的选择。而与此同时,在当时高考录取名额

不多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自然会现实地选择职业教育,而只有立志于学业发展的学生才会继

续读高中。然而中专的热门并非只受时政的影响,其背后还有一些深层原因,首先是当时粤

东的本地高校较少,仅初建的汕头大学和旧有的韩山师范学校两所,其次则是潮汕地区的家

庭观念传统,使青年人更加偏向于留在本地,如柯女士在提及高校全国分配的顾虑“因为以

前(想)分配到汕头,汕头人很喜欢回到汕头 ,有名额限制的。而且是全国性分配的,很

难分配回去。”4。故而在本地高校选择余地不大和外地高校毕业后不一定能分配回家乡的情

况下,很多学生受乡土观念的传统思维影响会选择中专院校,以留在本地区就业。

这一股教育风潮的兴起,是时政与传统文化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现象,而非教育改革进步

而引起的社会反应,则热门的中专教育由于在文革期间的长期发展停滞,在教育水平上也许

会跟新时期社会的期待有所出入。然而实际上,由于当时政府的重视与投入,中等职业教育

的教学进步还是很有成效的,如黄晓媛女士回忆“就我自己觉得,我现在用的基本都是那个

时候学的。我们当时那个学校教的东西,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不会比现在的大专本科教出

1 《汕头教育志》的编写年份止于 1988年。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121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7~98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2页

19

来的差。”1。当时的中专教育会非常偏向于应用与实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林瑜琼女士

回忆:“我们是面向小学这个时段教学的,所以也是与之大致相关的,专业性不是很强,因

为将来分配到学校,要你教什么就教什么。美术、音乐、体育、自然之类的,都是缺什么科

目的(老师)就让你教什么……高中的课程也会渗透在里面一起学,但是难度会偏小一点。

然后要学相应科目的教学,还有教育学和心理学。”2,而黄晓媛女士则回忆:“他们比较注

重实际的质量,就是你出来如何运用。我们当时是读外贸英语的,所以很多老师都是从现职

的,外贸公司的比较好的人才,带过来一些实践的案例经验啊,实用性比较强。可能第一年

就把高中的课本全都学习完了,那还是些照本宣科的东西。那么第二年第三年很多就是一些

实践的内容,和大学的东西。”3可以看出,这种集中于实践应用方面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

在对应专业就职时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并发挥其所学的知识。对于师范、外语以及经贸等重

视实际工作效果的行业而言,可能受过长时段实践性教学的学生,其工作能力会高于以课堂

学习为主的学生,黄女士对此的回忆是“我现在外贸方面的知识,比我现在招聘过来的那些

九零年代和八零年代的学生(要更熟悉)。他们英语外贸方面的基础,除了书面方面的,都

非常有限。因为当时我们除了学习知识,还有老师带我们去实践。像现在他们去读本科,可

能参加实践的时候,可能过于短期的实践没有办法学到更深层的专业知识。”4由于中专学校

的兴起时间不长,随后进入相关应用型行业的学生仍会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我们亦很难比对

中专一代学生与随后的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表现情况。毕竟中专的学生亦会遇到学识上的障碍,

比如专业不对应或理论不足所导致的困境。尽管如此,黄女士的叙述仍让人会反思大学教育

中,一些学术与应用性并存的专业,如外语、经济、法学等,其两者兼顾或偏重理论学术的

教学方式,是否足以让其中大部分走向社会的学生有能力面对将来的职业生活。

除中等职业教育外,另一个八九十年代在潮汕时兴的教育内容则是成人教育,即夜大与

函授班等。成人教育的时兴,如前文所述,原因其一是历经文革时期教育的学生,最后考上

大学的人并不多,其二则是 80年代时兴的中专教育,其获得高中学历的毕业生直接就业者

多而升学者少。两个原因使得很多人在工作中发现学历的级别不高,而现实竞争压力逐渐加

大,故会转而选择成人继续教育。当时成人教育的主要目标自然是功利性的,如林瑜琼女士

所言“在职教育的第一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第二目的才是学习知识。全日制教育主要

是为了学习知识。”5而就读方式会有很多,其一是单位组织的函授班或者成人教育,其二则

是工作者自选的夜大、电视大学等专门成人教育。两者之间的教学质量可能会有一定差距,

据黄晓媛女士“我们这些在职员工去读,就只能选择这种学校。还有一些函授的,不用去上

学的。但是我觉得那种读不出什么质量。读夜大很辛苦,能坚持六年没有几个。”6的叙述,

对比其他女性在职函授的口述经历,夜大的就学经历会更加辛苦,然而教学成效也相对更高,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8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61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7页4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100页5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63页6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8~99页

20

尽管对比于全日制教育,其水平依然有限1。

在提及成人教育时,黄女士的一段回忆是比较引人注意的:“ (电大)应该还是女生比

较多吧。因为男的,一般来说就没有女的那么好学,可能晚上会去喝酒啊。第二个就是男生

如果去上夜大,一般是有家庭,比较上进的那种,此外就是跟我们一样是应届毕业生去读嘛。

但最后基本上没有坚持六年的。因为读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女生比较多的专业,男生毕业了也

不一定会去读。像我们毕业了十二个男生,只有一个两个去读。夜大总体上还是女生比较多。”

2实际上在采访中,各位女性很少会主动提及男女学生的学习状况差别,而黄女士的回忆却

很明确地认为女性在学习上的勤奋程度会高于很多男性,而且对于学习的坚持时间亦更长。

这样的判断可能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但也可能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比如男性在当时的社会

形象也许是相对放纵与不好学习的,而即便是出于家庭责任去学习,其成效可能亦不及女性。

尽管一般认为,潮汕地区的传统思维浓厚,女性对于家庭的关注程度经常会大大高于对学历

工作,而男性则有更多时间去经营工作与事业。然而黄女士这一叙述却表明,女性在潮汕并

非一个被动接受传统伦理的群体,而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发展,而男性却亦未必有能力担当

传统模式赋予的角色与责任。

其实自 80年代开始,在采访叙述中出现的大部分是小组成员熟悉的内容,因为年代据

小组成员的生活年代十分接近,而且教育制度与方式的不断改革大多是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发

展,而并未有太大变动。这个时期,由于义务教育与禁止童工等立法,男女学生在入学与升

学上因性别而造成差别可能是微小的。女性群体本身亦因相关立法,在更大程度上避免了因

为家庭观念陈旧、生活困难等原因而损失受教育机会的个例出现,其教育权亦因此受到更普

遍意义上的保证。然而,女性的教育平等追求并未结束,比如九十年代后至今许多人都认为

学校的教育是忽略男女学生的能力差异的,男女平等并不等于男女学生在各方面完全一样。

在教育成长历程中毫无区分性别差异,反而出现了很多不公或不合理的现象。故而时至今日,

教育的发展自女性的角度来看,也许仍会受到各方面争议,并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五、社会、地方与女性记忆建构

(一)女性形象的认同与社会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女性政策,从政府与全国的角度来看,是全面而有效的,如“(新中

国建立后)最初十余年里,中国女性的各种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受教育权、婚姻自

主权等,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3。就全国总体而言,教育统计数字上,女性的数据亦

是比较丰富的,如各阶段女性学生占女性人口比、女性学生比重、女性入学率与辍学率等,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9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100页3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

21

只是相关研究有限。然而在潮汕地区,则关于女性学生数据的计算与统计则几乎未见于档案

报表中,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地方行政中掌握统计知识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计算比例的工作

任务相对过重,而另一方面则是自 50年代末开始,由于政治运动成为主题,教育的方针方

向实际上要追随政治形势的发展,因而不仅是女性群体,其他与政治内容无关的教育指标都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只有基本的统计数字如小学、中学的总人数等得到很准确的记录。

因此女性的教育指标更多是一个政治象征,以此概述女性在 1949年以后的权利进步,而可

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并非教育工作的一个具体研究对象。故而,女性群体的教育,最初与众多

在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如留守、贫困以及残障群体等一样,其进步依赖于国家教育

水平的整体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即是,教育的普遍改善是受益于大众的,如教学设施、师

资、书本以及教育方式等,不过普遍性的进步自然会忽略女性本身的性别差异。然而这些差

异会让女性在接受教育时产生的各种需要注意的性别特质,如兴趣偏好、擅长领域以及学科

知识短板等——从口述采访中,女性们大多数都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档案与史志中,

亦很少有对于相关问题记载。女性形象在 1949年以后性别特点的逐渐模糊化,可能是重要

原因之一;然而更关键的是在 1949年后的环境中,性别差异意识在社会意识中几乎是一片

空白或思绪零散的领域。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与社会宣传都会过于强调性别

平等,而使应有的性别差异成为人们很少意识到的问题。

在许多论述 1949年后女性形象的文章中,都会把 50年代后期至文革结束前的女性形象

描述为“男性化”或者“政治化”现象,如“这一时期(文革),女性形象受到了国家权力

和男权意识的挤压,女性性别意识在逃离,甚至出现了‘男性化’的倾向”1。被认为男性

化的形象一般是“三忠诚、四无限”的忠诚女性,“敢说、敢做”的女红卫兵,“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铁姑娘”,永远扎根农村的女知青,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战士等2。这些形象

本身的政治化色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男性化”或“男权”的论述则未必合理。因为敢闯

敢拼、无限忠诚等精神,以及不怕艰苦从事高强度、长时段的生产劳动之类的举动,更像是

一种带有军事化色彩的时代政治特点——即服从命令、钢铁意志等军人特质的社会化、群体

多样化表现。其对于社会形象的改变不仅是对于女性群体,而是对于整体性别形象的模糊和

扭曲,即男性的正常社会形象同样受到误读,只是女性受到革命形象的负面影响,相比男性

会更加明显。

故而,女性形象在政治运动的年代并非是“男性化”,而是形象本身更加模糊与混乱,

基本失去了性别特点。尽管在采访中,经历文革的女性们大部分并不认同这样的形象,她们

的生活也基本上不会因政治运动的普遍,而变得与宣传的“女性”形象一样失去性别特性。

大部分女性的生活,依然会受到潮汕地区特色与家庭传统的影响,比如手工绣活与照顾弟妹

等,从而具有较为明显的女性特点。女性面对的选择也与男性有所不同,如柯女士回忆“我

可以在家里做手工做绣活,可以嫁人,那个时候女的没有工作嫁人也不会很难,但是男的就

1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2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

22

不行,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下乡就有收入可以养活自己。”1,表明在性别形象模糊的情况

下,男女之间的实际生活区别仍然会有所存在,但是亦表现得很不明显。

尽管由于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女性的生活在 1949年以后依然带有一定的女性特质,

但是女性自身对于性别的意识是相当有限的,像“我这种安静的人,劳动就很不突出,因为

我的力气没有那么大,根本就不推荐你去读大学。”之类的叙述中2,受访者可能并未认识到

由于男女之间的先天体质差异,劳动的标准对于女性本身即是不公平的。而陈碧闺女士在论

及男女学生比例差异悬殊时,则如此说“没有想过,那个时候非常简单的脑袋……那可能是

女同志没有真正解放,会不会这样呢……可能你现在想起来女同志越来越少跟经济有关系,

因为女孩子是要在家里干活的。干活就要绣花,一定要帮忙家庭的。”3叙述中表明陈女士需

要通过一定思考,才能对当时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作出分析与判断,表明这些现象虽然在如

今的观念中是不正常的,在当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高龄与中年女性都在回忆中描

述当时的人是“很简单”、“朴素”“很单纯的”,说明当时的群众普遍思维受社会与文化环境

过于单一的影响,并不会像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观点那么多元化,大部分人自然意识不到一些

在今日普遍接受的价值判断。故而使得很多在时人看来存在于那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实际上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均“不是问题”。不过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得到解放,

但在采访中却仍少有人能提及女性的性别特点,此时的女性受访者已经较少受到过去单一文

化观念的束缚,为何仍未能意识到自身的性别差异呢?。故可能应是一些深层的社会原因导

致对性别差异的认识不足。恰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后重新建立的社会思维方式与价值体

系中并无一个通识4背景论述男女性别的差异,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故而中国很

多学科的研究可能都会涉及到性别方面,但在社会大众的意识中,男女之间在生理与社会上

差异,并无一个明确的普遍接受的的系统性认识。男女差异的具体表现都是从个人的主观感

受和生活阅历中获得,内容相对松散与混乱。故在中国教育中历程中出现的女性受忽视现象,

泛政治化与性别形象扭曲固然是重要因素,社会思维与价值判断的长期空白可能会是更加深

层的原因。

(二)记忆重叠与教育经历的重塑

在采访中,女性的回忆与档案史志的叙述自然会有一定差别。由于年代久远,记忆会模

糊与出现差错,并且亦根据受访者主观意愿而出现改动。然而记忆与史料在某些特定内容上

的差别,却反映出潮汕女性部分独特的群体心态。

在个教育阶段的科目内容的回忆上,各位女性的回忆之间差别会很多,如 30~40年代女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3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1页3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9页4 若我们将中国一定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下,社会大众经常思考谈论的知识与话题称作一种社会的“通

识”,如 21世纪初的经济、住房、上学、就业等,则某些话题是不会处于中国社会百姓生活的“通识”内容中的。如人们可能会很容易联想到学生的经济条件对其学业的影响,但却很少会想到男女的性别差异会

在教育中有何反应。

23

性受访者中,陈碧闺女士回忆的是“(小学是)语文、数学、珠算、唱歌、体育、美术……

(初中)然后语文数学什么的都有,然后物理是初二有的,化学是初三有的。”1,而陈沁芬

女士则回忆“(小学有)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特别是在庆祝一些节日的

时候就会去表演唱歌、跳舞……(中学是)语文、数学、历史,最开始是英语,然后到跟俄

国关系好了,就用俄语 ,关系不好了,就又变回英语了。然后还有政治、物理化学、地理

生物。”2,而 20 世纪 50~60年代受访者中,柯珊梅女士亦回忆:“(小学有)语文算术,没

有英语。也有其他杂科,有政治,音乐、美术、体育”。由于民国晚期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

小学课程的变动较多,各位采访者中科目的设置有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仍有两个现象

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个现象是很多女性都会提及小学科目中的体育、音乐和美术;然而根据

据史料,在 1949年以后中小学艺术科目变动很多,小学音乐课在 1955年至 1963年间更名

为“唱歌课”,1963年 8月恢复原名“音乐课”3;而美术课在 1950年《小学图画课程暂行

标准(草案)》之后,在小学和初中时均一直称为“图画课”4,直至 1979年的《全日制十

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试行草案)》中才更名为现在的“美术课”5。故而现行的“体

音美”三科,直至 8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故而大部分中高龄女性共同提及“音体美”课程,

特别是“美术”课这一说法,并不仅是记忆上的模糊或错漏,可能还有更具体的原因。第二

个现象则是 1949年以后科目更易频繁,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科目,比如“中国革命

常识”、“共同纲领”、“经济地理”、“工业基础知识”6等。然而除了少数女性回忆起一部分

内容外,很多受访者都并不记得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内容,而记忆最深的则基本是“语

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一直延续至今的九门中学主科目中的三五门课程。时代性课程的

课时量少,设置变动频繁而且教材编写不如主科正轨系统,而且很多学校未必会按计划开设,

固然是学生们印象不深的原因之一。然而,联系两个特别的现象,还会发现一些更加普遍性

的因素使得女性受访者们的回忆出现误差。

其中两个现象的最大共同点是女性对于现今仍存的科目内容印象会很深,包括科目的设

置方式。比如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化学是 1953年以后一直沿用的科目设置,则各个时

期的女性们对此都会有较深的印象。不仅如此,现行的科目内容还可能会覆盖女性对过去的

科目的记忆,如“唱歌、画画”与“音乐、美术”之间的名称变化,以及与此相对的中高龄

女性们的记忆变化,表明女性的旧时记忆会与新课程印象相叠加重构。对于受访女性对于不

同年代的教育回忆产生堆叠覆盖的现象,记忆时间远近与清晰模糊之别是其中一个原因,然

而对于潮汕地区的女性,家庭生活与家庭观念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潮汕传统习惯

中,很多女性会以家庭为中心,故而不同年龄段的受访女性都会有指导子女学习的经历,如

柯珊梅女士回忆“我觉得我指导我的儿子读小学、初中、高中,我觉得他的内容我都会一样,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5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16页3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 1949-1990·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 576页4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 1949-1990·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 584页5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 1949-1990·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 585页6 1953年、1956~1957年、1963年《普通中学教学计划表》,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年,第 133~137页

24

不会说我一看觉得好像都没学过的这种感觉啊。”1且其他女性也会提及工作后教育子女的经

历。普遍的家庭教育会使得潮汕的女性对子女的学业课程十分熟悉,其中遇到课程有相似与

相同的内容,则很可能会加深女性对过去相关教育经历的印象;而如果课程有改变,则很可

能女性会逐渐接受,并在交谈中经常使用子女的课程命名与内容。因而,很多女性对记忆中

的“现行”课程的回忆,实际上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上对于子女,以及第三代孙子女的课程

十分熟稔,而重叠覆盖了自己的教育记忆。

当然女性在工作之后了解学校课程改变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新闻、报纸、校友回校探

访等,但是短暂获得的新印象未必能造成覆盖效果的记忆变更,毕竟受访者对于自己的科目

回忆是比较肯定的,一般只会考虑当时有没有一门课存在,而往往不会担心记错科目的名称。

而且类似的记忆重叠现象在受访群体中出现很普遍,而且涉及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女性,

只有林瑜琼女士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回忆当时的科目设置:“一二年级是算术、语文,

唱歌、画画,这些一二年级也有,等到四年级开始有自然、社会、思想品德”。故相比于其

他方面的新印象,女性的家庭责任以及对子女的深切关注,对于覆写女性教育记忆的作用会

更加显著。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潮汕女性责任,其对教育记忆的改变更多是在生活中日

积月累的。记忆重叠使得潮汕女性所回忆的教育细节,除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事件历程外,很

多可能会带有后辈子女教育经历的复刻。

除了女性个人会出现较晚时期的经历覆写早年的回忆外,另一种的记忆情况则是前代女

性群体的教育经历会融入后辈群体的教育记忆中。这一现象会更加普遍地发生,而不太受地

域影响。因为不论是从档案和史料,还是从口述经历来看,尽管 80~90年代的群体对于中国

教育的记忆是以改革开放的教育体制为基础的,然而很多细节的回忆可以追溯更早的年代,

比如“德智体全面发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及中学考试的体育科目、老师的考核评

优方式等会成为 80~90年代群体的时代教育印象,但是实际很多口号与规定自 50年代开始

即出现,而历经教育动荡与变革后仍一直承续下来,如“德智体全面发展”一词源于毛泽东

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故而 80

年代以来的群体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即距离现今社会最近的教育印象,实际上叠加了多个

时代的教育特色与实践过程。

(三)女性的群体“失忆”与文化选择

尽管教育史志会给“教育”在国家层面上定义一个相对固定的意义作用说明,但是对于

个人来说,每个人的教育经历与教育收获均差异很大,教育的意义与影响则显然会各不相同。

然而,在论及教育对于工作与婚姻家庭的意义时,受访潮汕女性的回答竟是十分相似的,表

明潮汕女性对于教育的影响有着近乎共同的认识。这既说明了当时教育的普遍印象,亦说明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5页

25

了潮汕女性在地域文化的深厚影响下,可能很多人会经历类似的家庭生活与人生过程。

其中对于工作经历的影响,女性的回忆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基础教育的影响是语

文、数学最多,而其他学科的反映则较少;其二,专、本科学历的年轻女性则多反映专业教

育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三,工作后在职教育的实践意义反而不明显,工作中的不断

自学才是提升知识的方法。教育对工作的相似影响,首先表明当时基础教育的实践性内容是

有限的,而很多女性需要重新学习工作规程、操作流程等具体内容来掌握工作要领。尽管学

习这些内容也需要课堂的基本知识,但大多数受访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毕竟基础教育本身

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影响渗透入个人的知识素养中而可能难以被人发现。就如教育工

作者林瑜琼女士所言:“比如说小学时候学的是基础知识,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的锻炼

和学习,没法和你的工作挂钩的。一个人你首先要认识字,还得会算数。你起码要专科以上

才能对工作有所帮助,比如说你大学选择的专业,才能找到对口的就业方向,那些知识才能

对你的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1

而在思考教育对于家庭婚姻的影响时,大部分潮汕女性的回答则几乎是一致的——“没

什么影响”。这表明潮汕女性对于教育在此方面的作用可能普遍存在着一种“失忆”或是“价

值否定”的现象。尽管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婚姻生活对于个人而言,是长达数十

年之久的,而受访女性的受教育时间最长不过十六年;而且由于小学入学晚,以及文革期间

学制缩短等原因,很多高龄与中年妇女的全日制受教育时间实际上最多只有十来年;故而可

能一个时段并不长的教育经历,相对于日后长时段的家庭生活而言,其影响并非每时每刻都

可以体会到。而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更多是潜在的,如果女性此前未有认真思虑

过类似内容,则可能很难在采访中有比较直观的表达。然而,女性们在否定回答时的一致与

不假思索,表明其中很多人忽视或回避教育在婚姻家庭方面影响,那么则可能会有一些更重

要的文化因素出现在潮汕女性的家庭生活中。

从潮汕女性的家庭婚姻生活的建立过程来看,中老年女性很多在结婚前都是经人介绍或

父母主持的2,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更加愿意选择与本地男性结婚并组建家庭3。在结婚

时,会有新娘“返厝”以辟邪等习俗。而婚后的生活,女性主要关注于家庭生活的日常家务

以及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家庭大事与财务管理关心不多。潮汕女性的家庭责任感强,对于保

持家庭稳固会有比较大的个人努力,甚至会对婚姻矛盾作出很大的容忍和牺牲,其中一个数

据上反映则是潮汕地区离婚诉讼率很低4。这种传统色彩浓厚、男性话语强势、女性自主偏

弱,而女性的形象倾向于贤惠包容忍让,且重视家庭而不重事业的婚姻家庭文化,带有很明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63页2 据样本统计,中年女性中,54.05%经人介绍,13.97%父母做主;老年女性中,25.33%经人介绍,64.00%父母做主。刘文菊,林秀玲:《关于当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10月第五期3 据计中,各年龄段女性认为不会与潮汕以外地区的男性结婚,其比例分别为 69.3%,80.18%,84.00%。刘文菊,林秀玲:《关于当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 10月第五期4 据统计,1985年至 2003年汕头市的离婚诉讼率平均为 22.14%,同时期全国的离婚诉讼率平均为 77.77%。刘文菊,林秀玲:《关于当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 10月第五期

26

显的潮汕地域特色,有别于周围的其他文化地域。

故而相对于普通教育中,学生们更加熟悉的婚姻家庭内容,如自由恋爱、男女平等、法

律内涵、权利义务、事业与家庭等,这种地域文化是自成独立体系的。其构造的家庭模式与

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婚姻家庭理念是有很大出入的,甚至会出现两者相互对立的内容。因此地

域文化影响更加强势的情况下,普通教育中的相关理念可能对潮汕女性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而且根据上文,在地方教育的特殊情况下,如副科课时师资有限、文革期间教育松散等,可

能各科的本土教育者对地域文化的提及讲解,甚至会多于课时中对现代家庭婚姻理念的教授。

此外,由于受访的潮汕女性大多数都未有离开本地域读书或工作的经历,长期生活在潮汕地

域文化圈内。在长辈女性的言传身教,以及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中,女性会更加容易认同这

种伴随自身成长的本土女性价值理念。故教育对于婚姻家庭组建的直接影响,在潮汕地区应

远不及地域文化的社会作用。

而教育对于婚姻家庭的潜在影响,即对女性的个人理想以及性格发展的作用,在潮汕同

样不能摆脱地域文化的渗透。由于各个时代的教育重点不同,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品行理想要

求亦差别很多,则其影响亦难以具体进行描述。然而各个年代的教育仍然能找出一些共通的

德育内容,比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科学、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物、团结友爱等,即

1949年以来教育一直会重点关注学生的国家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对于科学文化事业的理

想追求。这些教育内容大多希望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对社会有所贡献,甚至特定时期会宣

传“舍小家保大家”、“国大家小”等牺牲奉献精神。然而,这些教育内容给受访女性留下的

印象并不深刻,反而教育中的对于家庭责任感、尊老爱幼、团结和谐等内容却为女性们经常

提及。如林瑜琼女士认为“只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认知的具备,对你的家

庭,对尊老爱幼等基本要求和基本素质都是有用的,这大概也是潮汕女性的一个特质吧”1,

以及“有助于家庭和谐吧,就是家里几兄弟姊妹的关系能处理好,然后教育好子女。”2,表

明普通教育与地域文化相重叠的部分会加深女性的感受认知,从而成为回忆的内容。另一个

被女性提及的教育学习意义,则是教育子女的实际价值,表明女性的家庭责任感会时常唤起

其受教育时的知识记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是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由于处理琐

碎繁复的家务事情,其大部分的时间里其思考与行为更多是符合潮汕家庭文化的模式,与教

育时获得的知识能力是相隔离的。教育经历与家庭生活在潮汕女性中,可能是先后在两个不

同文化体系下度过的人生阶段,两者之间的关联可能确实是十分有限的。

总之,潮汕地域文化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女性受教育的经历中,

可能很多女性会在潜意识中将潮汕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吸收知识的价值标准,即与潮汕文化相

符的知识内容可能会受到女性的更多关注。而在实际生活中,地域文化由于在当地社会与宗

亲群体内的流行与传承,对于女性的人生选择,其意义会比普通教育更大。

1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63~64页2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第 46页

27

六、结语

数代潮汕女性的教育经历是一个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可以见证女性对教育经历

和自我人生价值的观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女性的教育水平随着妇女权利的改善,以及教

育建设的整体进步而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对于女性学生本身不够重视,民国晚期就已经存在

的女性学生弱势现象在 1949年以后并无明显改变。30~40年代的女性在受教育过程会经常

受到社会政治运动、家庭困难以及落后思想等因素的阻碍,而相比之下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

会显得成效有限。不过随着新中国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50年代后期至文革以前,潮汕女

性的入学以及教育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在文革期间,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冲击,地方教育

的整体是僵化与停滞的,但学校教学仍具有传授知识功能,学生的自我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

其学业发展。而由于强调政治觉悟与体力劳动,政治运动对于女性受教育权利的不利影响,

相比于男性可能会更加明显。而 70年代后期以来教育的改革与变动,尽管时间距离不远,

但会出现一些时代与地域特色的改革模式,而这些改革同样会影响到女性。

回顾数十年来女性的教育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教育,始终未将男女性的性别差异

作为一个制定教育方针、制度与内容的重要衡量标准,其背后可能反映出的是 1949年以来

社会思维与价值体系中仍需填补的空白。而在潮汕女性的回忆特点,表明教育过程结束后的

家庭生活经历,对于潮汕女性的思维塑造更为明显,不仅会重叠覆写其早年的教育经历,同

时也会影响其对教育的感受与理解。这其中反映出潮汕婚姻家庭文化在女性的思维意识中重

要位置,以及对于女性人生各阶段选择的潜在影响,可以塑造潮汕女性的共同特质和对于记

忆的相似认识。地域文化与性别差异在女性个人生活中的作用,表明中国的教育尽管国家社

会层面上具有同一价值标准和普遍的教育模式,仍需反思和考虑特殊的文化因素在知识传承

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知识能力与时间有限,本小组的采访过程与学习探究会有很多的疏漏与不足。本文

涉及中国教育、女性以及社会思想、地域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每一个方面都有丰富的文献史

料和大量史学论著文章。笔者由于学识有限,仅能依据其中部分史料与前人研究,对于潮汕

女性与中国教育中的某些内容作出初步分析与探讨,在许多问题上所论自有许多阙漏,请阅

者见谅。文中的史料不详与论证不当之处,希望能在日后中予以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汕头教育志编审委员会编:《汕头教育志》,汕头市教育局出版,1988 年

2、王琳乾、邓特主编:《汕头市志》,新华出版社,1998 年

3、《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4、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5、刘文菊,林秀玲:《关于当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

28

报,2014 年 10 月第五期

6、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

“韩川觅音”口述史学习探究小组

2014 年 10 月 31 日

i

附录:“韩川觅音”小组口述采访记录

目录说明..................................................................................................................................................... ii

一、30~40年代女性群组................................................................................................................. 1

(一)陈碧闺采访记录.............................................................................................................1

(二)杨玉莲采访记录.............................................................................................................9

(三)陈沁芬采访记录...........................................................................................................13

(四)林含英采访记录...........................................................................................................19

(五)丘慈芬采访记录...........................................................................................................26

(六)李欣岚采访记录...........................................................................................................33

(七)韩桂娟女士采访记录.................................................................................................. 38

二、50~60年代女性群组............................................................................................................... 41

(八)柯珊梅采访记录...........................................................................................................41

(九)林瑜琼采访记录...........................................................................................................53

(十)陈梅采访记录...............................................................................................................63

(十一)林和芳采访记录...................................................................................................... 70

(十二)刘佩红采访记录...................................................................................................... 78

(十三)黄毓秀采访记录...................................................................................................... 84

三、70~80年代女性群组............................................................................................................... 91

(十四)黄晓媛采访记录...................................................................................................... 91

(十五)张静妮采访记录...................................................................................................... 99

(十六)杨俞洁采访记录.................................................................................................... 106

(十七)周玉彤采访记录.................................................................................................... 115

(十八)钟颖采访记录........................................................................................................ 126

ii

说明

一、 本附录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韩川觅音”口述史学习探究小组口述采访过程的文本

记录。

二、 在文本整理时,小组一般以录音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录音环境不佳时,采用录音、

笔记与小组成员回忆相互补充完善的方法,使文本记录能尽量真实准确地反映采访的过

程。

三、 为尊重受访者的个人隐私,文本记录中的受访者姓名均为化名。

四、 小组对于采访过程中受访者的重复、口误,以及与主题无关的闲谈内容,依照具体

情况进行编辑整理,以便于对主题的学习探究。

五、 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小组对于文本记录中出现的国家政策、政治事件、人物、学校

以及教育制度等历史关键词进行文尾注释,以便于对文本的理解。注释内容仅作了解历

史背景之用,并不代表小组成员同意其中的观点。

六、 为尊重受访者的各项权利,本附录仅供研究、学习与交流之用,未可用于其他用途。

“韩川觅音”口述史小组

2014 年 10 月 28 日

1

一、30~40年代女性群组

(一)陈碧闺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陈碧闺

出生年份:1938 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09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大学本科学历,1963 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原解放军某部空军上校,转业后

为原汕头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已退休。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38 年。

问:请问您的教育经历是怎样的?分别就读于哪所学校?

答:哦,我小学只读了两年,是在潮州市工人子弟学校就读的,1952 年来到金山中学1初中

部读,1955 年毕业,而这也刚好是金山中学还有初中部的最后一届了,以后就不办初中了。

1955 年到 1958 年还是比较顺利的在金山中学继续读高中,本来是 1958 年到 1963 年在湖南

湘雅医学院2读医,那个时候是读医是五年制,但是 1962 年特招我就入伍了,北京到高等学

校特招入伍3,就成为了人民的军医。之后 1963 年就到南京医学院继续学习了一年,再到空

1 广东金山中学的前身系潮州金山书院,原址位于潮州市城北金山顶,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35年定名为“广东省立金山中学”。1952年经人民政府规划,金山中学迁至汕头礐石,与汕头市私立礐光中学合并,定名为“广东金山中学”。2 湖南湘雅医学院即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 1958年时称为“湖南医学院”。学校由谭延恺主持建于 1914年,名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40年后国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国立湘雅医学院”。1953年后更名为“湖南医学院”。后随着中国大学建制变更,名称改动多次。2000年 11月复名“湘雅医学院”。3 特招入伍,指特殊征召入伍的军队人员。特招的对象主要是:充实和加强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

2

军训练了一年高空飞行,之后就到各个医院去工作了。首先分配在广州的 458 医院,459 空

军医院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就把我叫去当主治医师,我那个时候才 33 岁。

问:可以请您描述一下您当时小学的自然环境、教育设施的情况吗?

答: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因为当时家庭很困难,我就没有从一年级读起,我爸爸是在教书,

我是跟班看一看,读一读的,所以一上学就是五年级,然后读了五、六年级两年之后就考上

了初中。那个时候小学升初中考试比较容易,比如说考“广东省省长是谁?”“潮州市市长

是谁?”等关于领袖的题目,答对就可以了。然后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主要是跟当时的好政

策有关,那个时候提倡“向工农开门”1,同样的分数,同等学历,成分好的可以优先录取。

问:“向工农开门”这个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答:1958 年。那个时候有很多资本家的子女读书都比我好,分数比我高,但是由于这个政

策,我就优先录取了。然后那个时候要读大学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家庭比较困难,没办法

负担这些费用,一个月要 10 块钱,9块钱伙食费,1块钱学杂费,那我就当兵了。然后我大

学都没回过家,就很想回家,所以我就报名当兵,那个时候当兵目标不是很明确,没有想到

保卫祖国,就是想着说先回家吧,因为那个时候北京的总参谋长说:“同学们,踊跃报名参

军吧,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月(假期)和路费,先回家。”我很高兴的,就先报名,然后回

家了。然后总参谋长又说:“你们是大学生,我给你们授衔中尉!”

问:可以请您描述一下您当时就读于金山中学时的环境吗?

答:那个时候已经比较乱了,那个时候主要是打右派2,把很多同学都打成了右派。

问:可以具体讲述一下当时打右派的具体表现吗?

答:在我印象中,就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比较敢说的,大多会被划分为右派。因为我

们学习成绩比较一般,小学就只读过两年,主要靠勤奋苦学,凭着一定要出来读书的信念,

所以我们成绩一般是赶不上其他有基础的同学的。

问:主要是以什么方式打击所谓的右派分子?

答:就让他们交代他们的过错,抨击他们的家庭出身,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男同学,就因此

50 多岁才结婚,就是因为被划分为右派,找不到女朋友。在我看来,他是因为太喜欢讲话

位新学科和重点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其目的是补充部队、基层专业技术单位急需的工程技术骨干

人才。1 全称为“教育向工农开门”政策。政策始于 1949年 12月 23日至 31日。时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后总结陈述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钱俊瑞提出“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以期大

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2 反右运动为 1957年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1956年 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决定从 1957年起开展党内整风运动。由于中央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运动扩大化,对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3

了,还有一个女同学,想要把她抓起来,因为她怀的是双胞胎,就决定说等生了孩子之后再

抓捕。当时她还跟我说:“碧闺,我的双胞胎救了我的命啊!”

问:那湘雅医学院的环境如何呢?

答:那也是很好的,我是工农出身的,那个时候是出身很好的,所以我就担任了什么团支部

书记、班长等的干部,但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学习好的几个尖子。前几天我去参加了(毕业)

50 年的同学聚会,他们都纷纷说:“碧闺啊,你很好啊,当年没那么左。”我说:“没那么左?

我都忘掉了。”他们说:“以前有些干部找我谈话的时候都会跟我说‘你要又红又专1啊,你

怎么只专不红’,而你就只会说‘你们那个,政治运动要多参加啊’。所以你找我们谈话我们

都听得进去的。”

问:嗯,那湘雅医学院的环境如何呢?

答:分为北苑和南苑,那个时候大学生都相对比较自觉了,(再加上)我们是学医的,都是

三三两两自由组合的,到死人的房子里面去背骨头、背神经,这个时候大家学习都比较努力,

因为他们都知道医生要走的就是技术道路,而不是整天搞政治运动,所以这个时候斗争就没

那么厉害,没有像高中那么厉害。

问:那你觉得小学时候的师资水平如何?

答:老师可以的,课余时间就让我们排话剧,比方说工农起义什么的,一些比较正面的东西。

问:小学时候有什么科目?

答:有语文、数学、珠算、唱歌、体育、美术。

问:初中有什么科目?

答:初中就比较厉害了,有劳卫2,有一级、二级,就是进一步的参加体力劳动。譬如说 800

米要(达到)多少秒,就是一级,(达到)多少秒,就是二级,还有 400 米什么的。然后语

文数学什么的都有,然后物理是初二有的,化学是初三有的。

1 1957年 10月 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要求大家要“将自己和许多人都变的又红又专。” 。“红”指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专”指专门业务和技能,具体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又红又专”

是要求人们坚持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技能的统一,成为既有共产主义觉悟又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红色专家,

红色工程师。2 指的是当时在中国实行的劳卫制度。“劳卫制”始于前苏联。苏联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委员会于 1931年 3月 14日,颁布第一个"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防和学习苏联的考虑,国家开始引进苏联的体育卫生制度。1954年,国家体委使用“劳卫制”之名,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1964年,中央正式废除“劳卫制”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4年又改名为《国家体育锻炼试行条例》至今。

4

问:还有其他科目吗?比如说生物、地理?

答:有,有微生物、地理、俄语。我读了六年俄语,所以在大学出了一个节目,就是写了一

篇作文,题目叫“我的家庭”,就是“Моя семья”,用俄语简单介绍我的爸爸妈妈、

哥哥姐姐。

问:高中的科目和初中有什么区别?

答:多了一门几何吧好像,和现在一样吧。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分文理科。一共要考十多门功

课,数理化、政史地什么的。

问:那个时候的政治课主要考什么?

答:那个时候主要考中央的几个领袖,省长是谁啊什么的。还比较简单。后来来到空军当它

的卫生队长的时候,就比较艰苦了。因为三十五个机场只有一个女队长。

问:您有了解过当时老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吗?

答:很低。

问:大概是多少?

答:这个就不清楚了。

问:当时老师对你们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

答:没有,我们那个时候主要靠市长来管理,老师都不怎么管理我们。

问:那具体老师是如何教学的呢?

答:五分制1,老师在讲台上提问,然后出题目,(回答的)就(分别)得到三分、四分,比

较正规,那个时候同学们也都比较自觉,没有什么调皮捣蛋,因为讲话就有可能被划分为右

派,同学们都比较规矩。

问:那个时候的小学课本是什么样子的?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答:很简单的,不过都记不清了。

问:初中课本呢?

答:跟现在差不多的。小学的时候还会讲卓娅和舒拉2的故事,然后初中也比较多苏联女名

1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曾普遍推行过五分制计分法,取消学期考试,转化为平时课堂提问的计分,学校只保留学年考试。"五分制"规定:一分是基本单位,二分不及格,三分中等,四分良好,五分优秀。 1956 年下半年,我所在的学校按照上级的安排,在重点班试行五分制计分法,不久在全校推行。2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游击队英雄,全名卓娅·科斯莫杰扬斯卡娅,在敌后游击任务中被捕牺牲,被授予

5

人的故事,主要是以苏联老大哥(为学习对象)。(经常会这样讲),今天的苏联是明天的中

国。

问:课本会提到和国民党相关的内容吗?

答:没有。

问:课本会提到与抗日相关的内容吗?

答:没有,以苏联为主。

问:课本会有解放台湾的内容吗?

答:没有。

问:课本要收费吗?

答:学习好的就会发,反正我从来没交过。基本上这学期成绩好的奖励就是下学期的课本,

我从来没买过的,都是发给你的。

问:那个时候小学一学期的学费是多少?

答:没有什么学费。

问:那初中和高中呢?

答:没有什么,那个时候工农子弟连上大学都不用交费。

问:是国家补贴的么?

答:嗯。

问:那个时候有奖学金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答:有,是金山中学初中部就开始了。

问:一学期大概有多少奖学金?

答:相当于工资的三分之一吧。

问:大概多少?

答:记不清了。

“苏联英雄”称号。其弟舒拉获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于战争胜利前夕牺牲。

6

问:那大学有奖学金吗?

答:没有。

问:那大学伙食费大概是多少?

答:一个月 9块钱。在金山中学的时候是 8个人一桌。

问:那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伙食费有什么大的变更吗?

答:都差不多吧,在 10 块钱以内。

问:要交住宿费吗?

答:不用吧,我没交过什么钱。我哥哥给我 10 块钱,9 块钱伙食费,一块钱零花钱,然后

什么钱都不花,这样比较简单,以前读书比较简单,国家没有让你负担太重。因为读书的人

很少,比如说我们毕业连省级分配一个人都没有,我们都要留在湖南医学院的,是我不要的,

我就去当兵了。我们县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比如说我们校长说,你家这么困难你就不要读大

学了,我马上让你去教书。我说,好,等我考不上再说。17 个志愿我第一个志愿就是湖南

医学院,然后我就上了。因为它向工农开门嘛。

问:从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是什么样子的?

答:题目很简单,五道题目,一道 20 分,(或者)十道题目,一道十分。不像现在的题型那

么多。

问:那初中考高中呢?

答:也是以课本为主,也不难。因为一难,我们都不会。我们工农子弟都是以劳动为主。没

有培训,也没有什么家教的。

问:主要是靠自学是吧?

答:对,也没有什么习题,也没有办法买课外书,也没有人来辅导你。

问:那高考也是考课本?

答:像我高中有个物理老师,他给我复习五道题目,我就会三道,60 分就摆在那里了,不

像资本家地主出身的,一般学习都很好。

问:当时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政治运动?

答:因为我 1962 年就入伍了,然后部队就不介入地方了,一切就没关系了,所以我非常的

单纯的。而我在金山中学的时候又不参加这些活动。

7

问:那当时有没有人要求你要参加这些运动?

答:没有没有。因为我经常就是读书。

问:当时入伍有什么优惠补贴吗?除了提到过的路费和一个月假期?

答:马上发工资,一个月五块六毛钱,五块是工资,六毛钱是女同志的卫生费可以买草纸。

然后我寄五块钱回家了。

问:在学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标兵或者评比活动?

答:没有。不是右派就行了。

问:上小学的时候男女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男女差不多。后来女同志就越来越少了,到大学了就只有 7个女同学了。

问: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班大概有多少人?

答:一级 24 个班,一个班 30 个多人,一个班 7、8 个女同学。一比五差不多。

问:那初中和高中呢?

答:五分之二女同学,五分之三男同学,男同学要多一点。

问:你知道为什么女同学会越来越少吗?

答:没有想过,那个时候非常简单的脑袋。

问:那您现在回想一下,觉得有什么原因呢?

答:那可能是女同志没有真正解放,会不会这样呢。

问:平均入学年龄大概是几岁呢?

答:小学一般是七八岁。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我们读五年级都是十二三岁了,然后到了初中

就有大有小了,有些小的十三岁,比如说我一个同学家里很有钱,全班年龄最小,就是资本

家出身的,成绩也是班上数一数二的。

问:那您觉得女学生越来越少跟家庭收入有关吗?

答:有,我们去读书,家里就没有一个人打工了,本来我们在家里是帮忙打工干活的。我们

去读书家里就少一个人打工了。可能你现在想起来女同志越来越少跟经济有关系,因为女孩

子是要在家里干活的。干活就要绣花,一定要帮忙家庭的。

8

问:那除了家庭收入因素之外,会不会是因为家长的重男轻女意识呢?

答:家庭困难、重男轻女,这些都有的。因为培养女孩子都没有用,男孩子去读书就行了嘛。

问:然后你身边有没有家里男孩子送去读书了然后女孩子就不要去读书了这种情况呢?

答:有有有。典型就是我母亲嘛,是我自己跳出来的。

问:然后你身边有没有家里男生去读书了,然后让女孩子打工资助男孩子上学的情况呢?

答:有有有。姐妹一起来供这个弟弟读书,你比如说,4个女孩子,一个男孩,那 4个女孩

赶紧去打工,在家绣花、绣枕头,好,然后这个钱一部分给这个弟弟读书,这个很多的。

问:那你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答:影响嘛,因为我这个人不怎么在乎家庭(的困难),我这个人很体谅父母的,我们家庭

重男轻女很严重的。一锅饭煮起来,她就给我哥哥搞一碗饭,我的就都是稀饭,没有几粒米。

我就跟妈妈说,我这一碗饭碗里面都没有饭粒啊,妈妈就说,你不要跟哥哥比,就这样的,

就说明其他家庭也是这样的。

问:那具体对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答:这个影响不大,这个教育有历史背景,所以我认为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个时候教育本位

比较简单,没那么复杂,不像(今天)那么开阔,那么厉害,所以以前的孩子成长比较单纯

也挺好的。

问:那对婚姻和家庭有什么影响吗?

答:婚姻嘛,是比较呆板的,认为认识一个人就一定要跟他好,就这个人明明就不好也还是

要跟他好,有一点那么束缚,思想没有那么开放,都认为是恩惠,都觉得他对我们有一点好,

有点古代的林黛玉感情比较专一、束缚的(感觉),没有那么开放、大度。也没什么选择性,

(就觉得说)这个人好了那么多年,对我爸妈也还不错,这个人就不要再跟他不好了,就是

那种感恩的(心情)太厉害,就没有觉得说终身大事不应该停留在感恩的(层面),应该看

远一点,看看两个人能不能长久,对后代的立足、对社会的奉献、两个人的发展想的太少。

9

(二)杨玉莲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杨玉莲

出生年份:1944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

采访时间:2014-08-10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30分钟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采访者简介:初中毕业。曾就任于国营企业和工商银行,现已退休在家。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44年。

问:请简要阐述一下您的教育经历。

答:我小学在马滘小学就读。

问:您觉得当时的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怎么样?

答:上课的地点是在村里的祠堂,什么教育设施设备都没有。

问:您觉得小学老师的教育水平如何?

答:一般一般。那个时候的老师不是正规毕业的,大都是读完初中就出来教书了。

问:您觉得他们的教学负责吗?

答:非常负责任。

问:小学的科目有什么呢?

答:语文、数学。五年有珠算,然后那个时候语文课上还有毛笔字的写字。

10

问:那个时候小学老师的工资水平是多少?

答:很差,一个月三十多块钱。然后有两个档次标准,有二十多和三十多块钱。

问:以什么标准决定工资的档次呢?

答:小学四年级以下是二十多块钱,四年级以上就是三十多块钱。

问:那个时候的老师是照着书本教吗?

答:对,然后那个时候老师会用老师专用的教学用书。

问:那个时候语文课程内容有什么内容?

答:有唐诗,然后一般是从识字开始教起,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嘛,但是那个时候也有

教老式的拼音1,跟现在的拼音不一样,我拿个字典给你看,写法和现在的不是一样。国家

实行拉丁化2之后才改用英语字母来书写拼音。

问:初中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积极分子。

问:积极分子的评判标准是按照成绩还是按照思想觉悟?

答:两个都要看,那个时候也提倡“又红又专”嘛,但是主要还是按照思想觉悟,然后才看

成绩。

问:在家呆了三年之后就去从事什么活动了呢?

答:四清运动3。

问: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运动?

答:其实我也没有思想准备,那个时候要读高中就要去潮阳读,但是经济负担不了, 这是

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我那个时候很想考卫生学校,然后那个时候刚好也取消了就没法考;然

后那三年在家里也就是帮忙做手工和绣活。然后那个时候刚好共产党全面布置下来,全面公

1 旧式拼音,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 39个字母,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现代汉语拼音,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1935年,中国国语推动委员会制定新国音为中国的统一语言规范,并在其中使用注音符号。该拼音方式在台湾地区沿用至今。2 汉语拼音化是经历了探索民族形式字母这条道路失败之后,所采取的更为简便的一种文字改革方案。3 四清运动,简称四清,是指 1963年至 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最初内容为“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

织,清思想”。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

农村的四清运动与城市里的五反运动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1

社化1,公社在那个时候是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存在的,相当于现在的区,四清运动是作为一

个政治项目从市一级、县一级层层传递下来的,而且,四清运动那个时候十分严格,政审要

查祖先三代成分都要清白。

问:“清白”的要求是什么?

答:三代贫农。政审和身体素质都要过关。

问:四清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是清算干部,看是否有贪污受贿,主要针对的是基层干部,公社级别以下的基层干

部,县一级也有。看思想是否有觉悟,看作风是否端正,是否拥护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最关键了。

问:四清运动持续了多久?

答:三年。结束了之后文革就开始了。然后我就被分配到公社工作了,然后从事的是妇女工

作。

问:妇女工作从事的都是些什么方面的内容?

答:提高妇女的素质,向妇女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

问:大概做了多久?

答:做了一年。一个月工资 22块钱,这个工资从四清运动到文革时期都是差不多的。

问:然后您就去了哪里?

答:我就去达濠抽纱了。

问:是在国营企业吗?

答:对,一直到 1985年。然后就去工商银行了,一直到退休。

问:在工商银行的具体职务是什么?

答:会计出纳部主任。

问:您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1 即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 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 1958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

12

答:有这个学历很重要,因为那个时候有这个学历的女人很少。

问:您觉得在小学、初中学到的具体知识对工作有帮助吗?

答:语文、政治什么的科目可以帮助我们写文章,写总结报告,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连字都

不会写。然后数学和珠算就对我的工作更有帮助了。特别是三年四清运动提供了社会经验,

就像大学的实习。像以前的学历和现在的学历根本不成正比,现在的教育都是以钱为导向。

问:您觉得教育经历对婚姻和家庭有什么影响吗?

答:没有。

13

(三)陈沁芬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陈沁芬

出生年份:1936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官塘镇

采访时间:2014-08-11

采访地点:被采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人简介:高中学历,后工作于汕头感光化学厂,现已退休在家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36年。是从泰国回来的,我爸爸以前是潮州市官塘镇的地下党,组织了 5个人,组

织起了农会1,然后国民党要去抓捕他们,他们就从山区逃到了泰国,然后我后来也就跟着

过去,剩下我跟妹妹,我妈妈后来生病了就死了,然后我爸爸是在那边打工也没办法照顾我

们,所以我 4、5岁就跟着亲戚坐船回来了。然后我就被送给了一户没有生养孩子的邻居,

再后来我就跟着祖母在乡下生活。我祖母生活也是很困难,我的曾祖父、曾祖母是当乞丐的,

然后我的老叔啊什么的亲戚都很穷,所以我祖母常常要出去给别人家的小孩喂奶或者当保姆

来挣一点钱给这个老叔。后来就决定做保管的生意,就是如果有人要把东西寄存在她那里,

她就收一点保管费。

问:小学在哪里就读?

答:官塘小学。

问:初中在哪里就读?

答:初中和高中都在金山中学读。因为以前的金山中学是在潮州市的,后来才搬到汕头来的。

1 农会是农民协会的简称,或称农协 。

14

问:金山中学是哪一年搬迁的?

答:1952年。我在高二的时候休了一年学。后来我就没去读大学,就去工厂打工,一个月

10块钱。

问:那个时候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特别是在庆祝一些节日的时候就会去表演唱歌、

跳舞。

问:都会庆祝一些什么节日呢?

答:校庆、五一、国庆。还有乡下有一些传统节日,每个乡村的节日都不一样,我们那个金

砂乡是农历三月十五,官塘则是农历四月十六和正月十一,反而是到过年的时候没那么隆重。

问:那个时候的体育课有什么内容?

答:就是跑步。

问:那个时候小学老师的工资是什么水平?

答:不知道。

问:那小学老师的学历你清楚吗?

答:不知道。

问:那您觉得他们教学负责任吗?

答:不错,我们那一届考到金山中学很多人,有十多个。

问:你们一个班有多少人?

答:五十多个,然后部分的去一中和四中就读,还有人去技工学校就读。

问:小学老师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的?

答:照着书本教。

问:小学有什么作业?

答:数学题和作文、阅读。

问:小学作业要做多久?

15

答:起码半个小时以上,第二天会小测。

问:那个时候课本要收费吗/?

答:要,但是具体多少钱就忘掉了。但是如果你上学期期末考考了第一名,就不用教下学期

的学费。而且我们那个时候的学费是以米的斤数来度量的。

问:一个学期大概要交多少斤米?

答:十斤吧,忘掉了。

问:小学是公办的吗?

答:对。

问:小学的学制是五年还是六年?

答:六年。

问:小学有什么评比活动诸如三好学生吗?

答:没有。

问:小学时期的男女比例悬殊吗?

答:有,女的很少,一个班只有 8个左右,到毕业的时候就只有 5个了。

问:平均入学年龄是几岁?

答:8岁,但是有很多很晚才入学的,比如说 10岁、13岁,因为是在乡下,所以一般是男

的才可以读书,女的很少。

问: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家里有男孩和女孩,但是家里只让男生去上学,不让女生去上

学这种情况?

答:有,但是一般是都不去读,因为要去做农活。或者是让女生去做绣活,让男的去上学。

问:你觉得金山中学的教育环境和设施设备如何?

答:还可以。我初一的时候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个班,后来搬迁的时候是一部分搬到了汕

头,就分班,八个班剩下七个班,甲乙丙丁戊己庚。

问:初中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历史,最开始是英语,然后到跟俄国关系好了,就用俄语,关系不好了,

16

就又变回英语了。然后还有政治、物理化学、地理生物。

问:有了解过初中老师的工资水平吗?

答:不知道。

问:初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的?

答:比较严格,晚上要晚自修,老师会去巡查,早晨要去早操。

问:初中的作业会比小学多很多吗?

答:会。

问:初中的政治课本会宣扬一些“爱国爱党爱人民”或者“社会主义好”的内容吗?

答:会。

问:那历史课的内容有什么?

答:讲各个朝代。

问:那近代史的部分会不会比较多?

答:没有。

问:历史课本上会不会有“解放台湾”的说法?

答:没有。

问:历史课本上会对国民党的批判比较多吗?

答:不会。

问:初中的学费是用钱还是用米交?

答:用钱。那个时候的学费不是很贵,一个月的吃饭的钱也不多,一个月吃 5块钱。那个时

候很多学生家庭很贫困,是连食宿费都交不起的,连棉被都没有,两个人分盖一张棉被。

问:初中有针对这些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吗?

答:有,一个月差不多四块。有段时间米很贵,我们要自己带米去装在食盒里面,然后你要

吃多少米就带多少米让食堂去蒸饭,当然学校会提供菜,这是为了避免有的人饭量小吃不完,

有的人饭量大的话又不够吃。

17

问:初中升高中要考试吗?

答: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和物理。然后我们就到汕头市一中去考试。

问:初中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学习表现好的话学校也会在大会上通报表扬。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是怎么样的?

答:一个班 4、5个人。

问:会不会很多人从小学到初中升学的时候就辍学了?

答:不会。

问:所以金山中学是在你初中的时候搬迁到汕头的吗?

答:初一在潮州,初二就搬过来了。毕业之后就考到金山中学了。1957年高二的时候身体

不太好就休学了,1958年就开始去感光厂做学徒,去做胶卷和 X光片,还有卫星拍摄和地

震等的底片,那个厂也叫公元厂,后来就改叫感光化学厂,最后就改叫感光工业材料总公司,

工作到 1999年这个公司破产。

问:这个公司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个公司从日本引进了生产彩色胶卷的生产线,第一次生产的样品没有经过质量检验就

卖出去了,被顾客退货,因为这个产品不合格,然后就还不上贷款,就破产了。

问:那那些公司的工人怎么办?

答:有些就退休,有些就按照工龄的长短拿不同数量的钱,然后如果你不拿钱的话就直接入

股,化学车间的就 45岁退休。

问:高中有什么科目?

答:跟初中一样。

问:那个时候有文理分科吗?

答:没有。

问:高中老师的教育方式跟初中的有区别吗?

答:每个单元有小测。

18

问:那个时候的高考有什么内容?

答:我不知道,因为我高二下就休学了,没有参加高考。

问:高中的男女比例跟初中有区别吗?

答:还是很少,一个班还是几个。

问:做学徒做到什么时候呢?

答:1985年退休,但是 1971年就没去上班了,因为患上了职业病——汞中毒和苯中毒。

问: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以前进入工厂做工也是要求学历的,要初中或初中以上。

问:你的工作需要用到以前学习到的知识吗?

答:不用。因为你生产的时候是按照工厂的配方来做的,每一份试剂的分量都是固定的,按

照操作规程来的。

问:那教育经历对你的婚姻和家庭有什么影响吗?

答:我们以前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挺好的,很简单,都是十几个人住在一起,兄弟团结,

妯娌和睦,大家都是互相关心的,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职责。我们还被评为五好家庭。

19

(四)林含英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林含英

出生年份:1937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1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高中毕业,留在金中研究塑料原材料。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37年。属牛的。

问:请描述一下您的教育经历?

答:我小学是城南小学,潮州城南小学1很有名的,当时叫做什么朝阳中心学校,一直是名

校。我小学就是 45年到 51年,在城南小学。读完小学,然后就考上金中,也是名校,在金

山中学读了一年,就初二搬到汕头来,一直读到高中毕业。高中毕业是五七届,但是我后来

因为身体不好休学了一年,所以是五八年毕业。高二开始的时候就生病休学。

问:高中毕业之后有读大学吗?

答: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我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没有去读大学。那时候刚好我们学

校里,金山中学和汕头的一家塑料厂搞厂校合作。那个时候是 1958年,大跃进,工业要上。

汕头金山中学就和汕头一家塑料厂,叫做再兴塑胶厂,公私合营的,后来赎买政策2才改为

国有的。金中和这家厂合作,进行厂校挂钩,研究一些塑料原材料。那个时候我们金中一个

1 潮州市城南小学,建校于 1901年(清光绪 27年)。宋淳佑三年(1243年),知州郑良臣在城南七里韩庙旧址建城南书庄。 清光绪三十年(1661年)改称城南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奉文改为现代学堂,1924年办成完全小学。在抗日战争时学校毁坏,后迁址复建。1985年重新命名为“潮州市城南小学”。2 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过个别企业

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20

化学老师,姓游,游老师,他就帮助这个厂研发一些东西,当时我的身体还没好,没有去读

大学。所以他就叫我来帮忙,帮他一起来搞这个塑料研究。然后我就算进入这家工厂工作,

留在金中和游老师一起来研究塑料原材料。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我们那个时候还有历史、地理,还有常识课,常识就是好像生物啊那些知

识放在一起。还有书法课。那个时候没有政治吧,我们进去是解放前的,到毕业的时候解放

了,就是这样,没有英语就是有书法。

问:小学老师教的怎么样?

答:我们那个时候是名校啊,老师都是很好的,有金中毕业的来教书的。那个时候有高中来

教小学已经很好了,解放前的时候。老师们都很负责任的。

问:小学老师是怎么样教学的?

答: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啊,那个时候我们教的很好啊。一般都是按照课本来教吧,

但是也不会很呆板,不会像现在那样死读书。我们当时还经常组织什么作文比赛啊,练字比

赛。

问:当时小学作业多不多?

答:反正我们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负担,很少回家做作业。我是觉得小学那个时候最轻松了,

没什么压力。

问:小学时候的历史课会教些什么内容?

答:我们中国历史就是从什么朝代到什么朝代咯。

问:课上有没有教世界史?

答:没有,就是我们中国历史,地理就是我们中国地理。

问:当时小学的费用如何?

答:当时课本费、学费都要交的,但是成绩好的有奖学金,所以我一般就不用交费。从解放

前就有奖学金,解放后反而没有,但是学费不是很多。当时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各个方面都跟

现在不一样,特别是临解放的时候,金圆券1贬值得不值钱,用米来换东西,金圆券、银圆

1 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 8月 19日开始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消耗了巨量财富,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上涨。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国民党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

券。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崩溃。

21

券1都不值钱,人家用一杯米来跟你换什么东西。小学可能也有用米来交的,那个时候在金

中,农村来的就交两担米,就是那种带壳的稻谷。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当时 51年已经解放,我们感觉当时考金中跟现在考清华一样,当时金中很有名望,各

个学校竞争都很激烈,都要上金中。比如他2当时在三小,我们都拼命去考。当时金中是提

前招考,我们都去考。考上去了高兴死了,跟考上清华一样。

问:然后小学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那个解放前就是每年有一个较艺比赛,就是全县各个学校挑一些成绩最好的人出来,老

师帮他们复习,加强训练一个月,然后去参加考试。全县统一命题的,考语文数学两科,一

二三名就能得到很多奖励。我得到过一年的全县冠军,叫做较艺冠军。

问:大概会奖励一些什么东西?

答:都是一些文具之类的啊,比如文具店啊,体育店那些店都捐啊,当时得了好多东西啊,

有些人拿了球鞋啊,兵乓球啊,文具啊。那个时候算是最荣耀的,校长给了我一个条幅叫做

“独占鳌头”,教导主任给了我一个条幅叫做“英才第一”,两个条幅哈哈哈哈。那是全县作

为最隆重的比赛,平时还有一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什么的。

问:小学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答:小学的时候是男生多吧,我们那个时候大概是男生三分之二,女生三分之一。

问: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和重男轻女有关?

答:会,当时有的女生家里面不让她上学。就算是有钱,有的人也不愿意女孩去读书,就是

重男轻女嘛,以为女的不一定要读书啊。

问:那个时候小学的平均入学年龄大概是多少?

答:那比较大一点了,七周岁,我是七岁进去读。八九岁的也有。不像现在六岁就可以啦。

问:小学的时候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很多啊,打乒乓球,写毛笔字,当时很重视写毛笔字啊,到中学就活动比较多。

问:小学的环境设施怎么样?

1 银圆兑换券的简称。1949年迁到广州的国民政府以取代金圆券的形式发行的一种新货币。刚一开始发行时规定,每七亿五千万元的金圆劵可兑换一元的银元劵。但由于发行政策失误,不久后便崩溃瓦解。2 此指旁听的林含英女士丈夫。

22

答:我觉得那时候环境很好呀,设施就没什么了,就是黑板桌椅。不像现在的电脑室哈哈。

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面写,不像现在。

问:金中当时的环境设施会不会更好?

答:那当然啦,金中当时有图书馆,还有实验室。

问:初中的科目还记得那些?

答:语文、数学、政治,然后历史地理都有啦。英语当时好像也有。

问:初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变化?

答:小学就很简单啦,作业也很简单。初中我们进金中那一年,就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方式,

巴甫洛夫五级计分法,三分就是及格,四分就优良,五分就优秀,没有一百分的。金中那个

时候是我们汕头那边唯一一所学习苏联的学校,我们那个班是实验班,就是试点。老师都非

常好。我们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后来调到广东教育学院1去当教授,那个时候

教我们语文,生物老师也是厦大2毕业的,有很多都是留学回来的,最少是本科毕业的。

问:初中的政治课会教一些什么内容?

答:当时就是“五爱”3嘛,爱科学、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共产党。五爱教育嘛。

那个时候教育非常好的,党团群体的作用。我那个时候参加少先队的,少先队有活动,很活

跃的,有唱队歌啊。后来参加团也有团日啊。教育都很好的,我们都很积极去参加。

问:初中历史和小学历史有什么区别?

答:那当然内容是多一点了。反正世界史比较简单。

问:历史课会不会对国民党比较批判,或提到解放台湾?

答:没有,这些是放在政治课上讲,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嘛。我们小学的时候啊,有很多地

下党员,他以教师的身份掩护他来教书,他教我们唱那些进步歌。我们那个音乐老师就教我

们唱《康定情歌》之类的,都是比较进步的歌曲。那个时候不能提到共产党,他就把“勇敢

的中国共产党”改成“勇敢的中国先生们”。那个时候老师都很好的。

1 创建于 1955年,2010年 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的普通本科学校。2014年,获得本科学位授予权。2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3 中国全体公民必须共同遵循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的简称。原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

公共财物(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提出)。现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提出)。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实施这方面的教育称“五爱教育”。

23

问:初中考高中是什么样的?

答:也是要考试的,金中要过来市区这边考,考全部的学科。当时我们换来换去,跟苏联好

的时候就读俄语,跟苏联不好的时候就学英语,搞得我们英语也不会,俄语也不会。

问:当时录取的情况怎么样?

答:当时我们算那个出身成分,有些出身成分不怎么好的他就考不上了。我们是五七届嘛,

到了五八届他们上高中就特别重视阶级成分。有些人他成绩很好,但出身那边,地主就不用

说了,那些叫做资本家,那些开一个小商店的就叫做资本家,成绩很好都不给你考到好的学

校,给你录取一个海南师专1算是不错了。所以这些人是很惨的,国家搞得那些政治运动株

连到这帮孩子,出身这是身不由己的嘛。就因为这个断送了前途啊,好多成绩好的。

问:那个时候会不会参加政治运动?

答:初中那时我们很积极,那是刚解放不久,我们满腔热情的。这个是全国性的。大家都很

高兴,社会民主,人民当家做主啊。大家都很积极的,参加劳动啊,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活

动很多,去宣传啊,宣传党的政策。党有什么政策,我们就上街去宣传了。

问:当时的政治活动有哪些?

答:当时最开始是镇反2,然后是土改。然后就是清查肃反3,然后再补课,三青团4那些成绩

比较好的。我们当时运气比较好,没有达到那个年龄,没有参加三青团,就参加那个儿童团

5,我们就没追究。国民党也有儿童团啊。年纪大一点的,成绩好的,他就得吸收进那个三

青团。解放之后就成了历史问题啊,有的没有交代就说是隐瞒历史啊。所以很多人很惨的是

这样,断送了他的一生啊。土改是家庭有一些土地,有的是祖传下的,就被打成地主,被抓

去批斗,有的斗死了就斗死了。

问:当时这些运动是有很多人参加吗?

答:当时都要参加啊,党有什么政策有什么运动,大家学习了就要去参加啊。但是善良的人

就不会随便拿人去斗啊,有些品行不好的人就借着这个运动抓那些人去斗啊打啊。

1 1949年秋创建的中等专科学校,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学校之一,位于海口。2 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 1950年 12月至 1951年 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

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

义间谍。3 肃反,肃清反革命分子的简称。在 50年代初土地改革时期,全国各个根据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肃反”。4 三民主义青年团系中国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简称“三青团”。938年 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设立三青团。同年 7月 9日﹐三青团在武昌正式成立。1947年 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暨中央党团联席会议决定实行“党团合并统一”﹐将三青团并入中国国民党。5 儿童团是指 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凡是愿意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力量的少年儿童都可以加入儿童团,担负站岗、放哨、送信等任务。一般以村为单位建立,受党支部或共青

团、妇联的领导。儿童团团长由儿童选举产生。1949年 10月 13日儿童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24

问:初中当时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当时都差不多吧。反正女的比较少。

问:小学升初中有没有很多人辍学?

答:那有,各种原因,有的是家境困难。那个时候辍学,不是他自己不愿意学,而是因为家

庭问题,也是碰到政治运动,家里出身不好又没钱,是这样的原因。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

懒,不愿意去读。

问:那个时候高考要考什么?

答:高考考了好几科,就全部都要考。体育就不算分,就是你在学校里面及格了,我们是达

到劳动卫国制的要求。我们当时金中是实行劳动卫国制1,就是劳动与卫国制度,是学习苏

联的。就是哪方面达到要求了就及格了。当时成绩还是有分级的,但是作为高考就没有说你

优秀多几分这样,全部及格就有资格去参加高考。

问:那是高中的男女生人数有没有变化?

答:哈哈哈,那个时候一般都是女的比较少,男的比较多,我们一个班大概十几个女同学,

三十多个男同学,就是这样。

问:高中有奖学金吗?

答:高中没有奖学金,有助学金。特别那个时候有工农班,就特别招收那些工农子弟,都有

助学金,不是非工农班你达到条件申请,也有助学金。那个时候他们家里面很穷,也拿不出

钱,全部都是政府给他们出的。

问:那个时候高考对工农子弟有没有政策倾斜?

答:没有,一视同仁的。那些工农同学很用功,很刻苦。他们一开始进来读,成绩很差的,

基础差,但是好用功。后来有好多个考得不错。没有像现在有那么多加分。

问:那个时候高考会重视阶级成分吗?

答:我跟你说啊,那时毛泽东的时代,很注重阶级成分的问题。你家庭出身不好,班主任在

你的评语上给你写上一句比较厉害的话,对你的政治表现有一些不好的话,那么大学就不录

取了,这方面很冤枉的。

1 “劳卫制”的检测项目很多,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等,这些项目贯穿着速度、力量、耐力、灵巧,是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

25

问:高中毕业之后去干什么了?

答:我跟着老师干了十二年、十三年,我在工厂是技术工,干了十三年。就用自己学到的知

识,和老师一起研究,搞那个原材料这些研究。做了十三年以后我就被调到政府机关搞文职

工作,然后就一直到退休。我二十二年在机关搞文字工作,搞调研资料等文字工作。

问:后来在职有没有继续教育?

答:在职就不断学习咯,根据需要不断学习。我搞技术就看很多技术文件,那个时候是高分

子材料,我要不断看相关书籍,还要实践。后来在机关,由于在两所名校打下了比较好的基

础,我又不断学习党的政策,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我们搞调研的,接触面很广,所以什么都

要知道。

问:高中毕业后工作时要不要参加政治运动?

答:都要啊,谁不参加政治运动啊。在什么单位,毛泽东的最高指示一出来,大家晚上半夜

也要出来欢呼啊。谁都要参加政治运动的,你不参加政治运动人家说你老了,跟不上了。但

是呢每个人做人有自己的原则,有些人就利用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是无政府主义状态,当时

每个人的灵魂都暴露出来了,有些想升官,有些想发财,有些想害人,各种面目都出来。但

是我们作为正直的人,我们守住自己的原则,有些无中生有去害人啊,我们从来不做这些事,

就算碰到多大的危险,也从不违背自己的原则的。但是有的人被人家害的够惨的,我们那个

游老师,工厂调他去做工程师,得到市委书记批准的。他对工厂投入很多,有的产品是“全

国新产品”拿到奖的。那个工厂发展起来,几个塑料厂的塑料机一开始都是我们弄的。但后

来要害它,他作为懂技术的副厂长,是当权派嘛,就拿他用炮弹打,所以那个时候给害死了,

害到他自己去自杀。在这个情况下,人家要我怎么写,我就什么都不写,所以也给叫去牛栏

了。现在环境宽松了,你好好生活就行,那个时候不一样,有的人就要害你,你想宽松也不

行。

问: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很大哦,基础性的东西。我搞文字工作,政治性强,又接触实际。搞调查研究要深

入实际,原来的文笔,作文基础很重要的。

问:那对婚姻家庭有什么影响?

答:肯定有影响,教育小孩啊,我们有一身知识素养。婚姻当然也有影响啊,我们当时不像

现在那么浪漫,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那个时候都是这样的,不会随随便便就分开的。

26

(五)丘慈芬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丘慈芬

出生年份:1937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11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45分钟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韩山师范学校专科毕业。在初中教授物理学课程,现已退休。

采访记录:

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37年 9月 9日。

问:小学在哪里读的?

答:原来就在汕头那个振邦小学,后来 1949年解放了就回到农村那边的东寮小学读了两年。

问:为什么要回农村去读小学?

答:因为快解放了嘛,飞机天天老是来轰炸。

问:后来初中和高中就是在金山中学就读吗?

答:是的。

问:那后来有没有读大学?

答:有啊,当时我不属于应届生。因为家里成分不好,我父亲被评为右派,所以给你考试,

但是没有录取你。后来我就在外马三小1代课。代课后因为老师内部招生,我就去读了两年

韩师,韩山师范学校2,物理专业。属于专科,大专吧。当时 63年又遇到自然灾害,所以只

1 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位于汕头市外马路 129号,历史悠久,地处汕头市的老市区,前身是由中国近代爱国志士丘逢甲于 1901年创办的“同文学堂”。2韩山师范学校前身是建于宋代的韩山书院,历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官办书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

27

读了两年。

问:振邦小学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答:就是当时的教堂啊,教堂办的学校。但是不是说你信宗教就去读,不信就不去读。当时

的设施设备很好的。是我们中国人办的。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哎呦好多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尺牍什么的。

问:小学的老师资历水平怎么样?

答:当时初中毕业都可以教的啦,我觉得教的很好啊,很负责任啊。

问:小学的作业很多吗?

答:不多,都是在课堂里面完成。

问:课本需要收费吗?

答:课本要交费,学费那些都是我父亲去交的,所以我不知道。

问:那历史课会教一些什么东西?

答:可能就是那些近代的历史,小学嘛,都很简单的。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当时是解放初期嘛,数学、语文,好像还有政治。历史地理都要考的。

问:小学升初中大概能录取多少人?

答:这个就不知道了。当时解放初期读书的人很少的,尤其是女生,我们一个班就十几个女

生算是很多的,我们班上五十五个人,十几个女生算多了。

问:那个时候女生读书少是因为什么?

答:那时解放初期还是很重男轻女,那些女的没有读书的希望嘛。当然解放后农村有些女孩

想读书的,也有考上去的。有一个澄海的,也有考上金中的。潮州的、澄海的都有。

问:是不是家里面有男孩女孩,但是让男孩读书但不让女孩去读?

定址于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南侧,延续至今。1958年秋,韩山师范学院升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汕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惠潮梅地区招生。

28

答:是的是的,全部都是这样的。很有钱的才有女孩去读书的。

问:他们进小学一般是几岁?

答:那个时候啊,七岁的,八岁九岁甚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岁都有人读的。我们那个

时候的年龄差的很多的。我那个时候七岁想去读书,我妈妈不同意,她说你太早不要去读。

就一直等到十岁才去读。

问:为什么要等到十岁才去读?

答:她就说那个时候成熟一点嘛。

问:当时入学的同学最多是哪个年龄段的?

答:一般在我那个学校就是九岁、十岁。

问:小学有什么课余活动吗?

答:跳绳啊,赛跑啊、跳远啊是在农村,城市里就没有了。

问:东寮小学是属于公办的吗?

答:是公办的,解放后就属于公办的了。

问:教学的科目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没有没有,都是一样的。

问:老师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吗?

答: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的了,那时候解放初,唱歌跳舞很多的,都在农村那边。

问:回去乡村学校时学费会不会便宜一点?

答:对好像是便宜一两块钱,我不记得当时是四块钱还是两三块钱一个学期,不贵的。

问:当时学费有没有政策补贴?

答:有啊,学校那边有啊,补贴了之后学费就少一点了。那就好像是两块钱一个学期。读那

个中学就是一个学期十二块。

问:小学的时候有没有奖学金或者贫困家庭助学金?

答:哦,那些贫困的家庭应该就不用交钱了,因为当时号召去读书嘛。

29

问:后来到了金中觉得教学环境怎么样?

答:那就很好了,环境也很好,老师也很好。

问:老师大概是一个什么资历水平?

答:我们当时的老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很好的课堂水平。小学当时我没读多少书的,

读了三年级,然后跳了一年级,又去了农村,本来那个基础是不太好的。到了金中以后,那

个老师教的都很好的,课堂纪律也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听的。

问:哦那当时在振邦小学是读了多久?

答:在振邦小学读了三年,一二三年级,然后解放的时候就读不了了,飞机天天来轰炸,停

了半年就去乡下直接读了五六年级,四年级就没有读。

问:初中当时的科目和小学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当时也是读了很多科目,还读了俄语。当时没有读英语,是读俄语啊。就是那个数学、

代数、几何,语文,外语就是俄语,数理化那些,就是现在那些科目。政史地、数理化那些

的。

问:初中当时的政治课会教些什么内容?

答:就是讲解放了啊,大部分都忘记了,就是什么革命啊,毛泽东领导我们。

问:那历史课还记不记得讲些什么内容?

答:我记得的话,宋元明清吧。解放前就没有了,讲到清朝。世界史高中有没有我就忘记了,

初中是没有的。

问:那对国民党的评价怎么样?

答:那时候提到国民党就是反革命啊。课本里面有讲啊,提到蒋介石就是反革命啊,解放战

争啊,都有讲的。

问:那个时候有没有提到“解放台湾”之类的口号?

答:没有没有,那个时候连台湾这个名称都不敢提的。提到这个名字都觉得你是反革命,看

不起你的。

问:初中的时候食宿费是怎么样的?

答:像我爸爸一开学,就要二十五块钱给我啊。十二块是学费,九块是吃的钱,已经二十一

块了。其他的就是宿舍费啊课本费啊。

30

问:初中高中有没有奖学金?

答:奖学金那些贫困的家庭就有啊,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哪里有啊,我们家庭以前是做生意的。

问:初中考高中也是要考试吗?

答:要啊,科目是全部都要考的。

问:初中考高中有没有很多人考不上?

答:也不会啦,差不多都能考上,我们金中当时跟一中是平行的,基本都能上这两所。

问:初中当时有没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评比就是老师指定了,没有什么学生自己来评比。就是按成绩来评的了。什么三好生一

类的。

问:初中会不会参加什么政治运动?

答:他们有去开什么会啊,我们这些成分不好的一直都没有参加的。我们家一开始是评地主,

后来就改为工商业了。我们家就什么政治运动,团啊,我们都不能够进的。就被人看不起。

问:会不会有其他的冲击?

答:其他的就没什么了,就是自己自卑,就这样了。

问:初中有没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很少,很少。每天早上就是内宿啊,五点半就起床了,六点就要到操场去早操运动,七

点还是七点多少就去早读,然后就开始上课,好紧张的。

问:高中的科目和初中会有区别吗?

答:没有,都是一样的。

问:也没有文理分科吗?

答:也没有。

问:高中那个时候作业会不会比较多?

答:作业就是晚上晚自修的时候来做,就是“科学分配时间”啊。那个老师经常经常说晚上

要完成什么。一定要做完的。我们那个时候的参考书就很少啦。

31

问:当时高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

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没有启发式之类的方法,就是那样子教的,讲了题目然后就布置作

业,没有什么启发式、讨论之类的。

问:政治历史等课程对比初中有什么改变?

答:好像也没有什么变化,我当时都忘记了,差不多。

问:高中学费也是差不多吗?

答:是啊,好像贵那么一两块钱吧,也不会多很多。

问:当时高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答:高考的时候啊科科都有考的,第一类是理工,是最好的,第二类就是医和农,第三类就

是师范。像那个成分不好的,就假如是富农啊,地主啊,那些表现比较好的,如果给你考试,

就可以选第三类。像我们考试就不能读理工科,就只能读第三类,大部分都是读第三类。

问:当时是作为一项政策来实施的吗?

答:是啊是啊。这些我们哪里知道,作为学生是不知道的。他这样取我们也是不知道的。像

我当时他不录取你,你也不知道。

问:高中的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我们这个班还有十二个女同学,五十四个人还有十二个女同学,就跟小学初中差不多。

问:后来为什么去读韩师?

答:我出来工作,代课就只能教小学,读了韩师就可以教初中嘛。当然我一开始出来教书也

是教小学,后来才去教中学。

问:韩师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答:韩师当初也不错啊,就是没有现在那么大啦。

问:韩师当时学物理有实验楼吗?

答:实验楼啊,有啊有啊。

问:在韩师会学一些什么内容?

答:我们当初读物理,就是读一些普通物理啊,无线电还有数学,还有政治,就是这些了。

政治就是上大课。

32

问:那个时候师范会不会强调那些爱国教育?

答:会啊,经常会有爱国教育。

问:韩师的日常教学是怎么样的?

答:当时基本都是上大课,就是几个班合在一起上,数学就没有上大课。当时生活很困难,

大家都没什么心思读书,都是想着有一碗饭吃就行了,考及格就好了,没要求多。61、62、

63年都是生活很艰苦。那个时候很苦的,什么都没有的,一个月就半两豆油,炒菜的时候

工人还要用那个热水瓶来偷。一年都吃不到一块肉,我们在那里读书那些男的常常都吃不饱

的,我们女的还好。

问:当时韩师的学费是怎么样的?

答:我们当时读师范不用交钱的,还有国家补贴。我当时还有补贴十二块钱,就是有九块、

十块、十二块钱的。经济条件好的就给少一点,就不用交学费的。当时吃饭是九块钱,那些

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就只发九块钱,全部都交上去了,发了十块就可以自己留一块钱花。

问:当时进韩师要考试吗?

答:当时要内部考试啊,要考数学、语文、政治,考三科,还有考那个化学、俄语。我们那

时是读俄语的。我们那个物理的老师比较出名,就调我去读物理。当时幸好没有读俄语啊,

不然就半途而废了,就马上跟苏联不好了。它是给你毕业,但是没得教什么课。

问:韩师会不会女生比较多?

答:是啊女的多,但是男的也不少,基本上一半一半吧。

问:您觉得您的教育经历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其实当时不读这个韩师,教书也会教下去的,但是教那个中学初中,都是很普通的,那

个时候电视、无线电、摩托车都没有嘛,就是教学生理论,也没有办法实践。读了其实也没

什么用。

问:对婚姻家庭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没有,这个也没什么影响的。

33

(六)李欣岚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李欣岚

出生年份:1935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1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20分钟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金山中学毕业,高中学历。曾在汕头市地委工作。现已退休。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答:1935年 8月 22日。

问:小学是在哪里读的?

答:小学是在潮安鹳巢乡小学。

问:初中是在哪里读的?

答:初中是在金山中学。初中原来在潮州那边,后来就搬过来了。高中也是在金中读的。

问:小学时候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答:这个不好啊,我们乡下地方。49年又去读夜校,51年又回去读了小学。

旁:中间她就停了,去读夜校。因为解放所以要去读夜校。有很多弟妹,十个弟妹,但是也

没办法,全部都去读书的。当时有解放军嘛,搞土改,她就去参加乡下的妇联会啊,看到那

些干部有知识读过书,很羡慕。所以那时父母亲就让他们去读书,尽管兄弟姐妹多,但还是

得到父母的支持。她出生是 35年嘛,那个时候还没有解放嘛,日本来的时候,潮汕不就沦

陷了嘛,潮汕就搬去兴宁,梅州兴宁。她在兴宁那边还读过一两年小学,但是也是断断续续

的,然后就因为家庭困难啊什么的就停了。到 49年才继续读书。当时她婆婆都是重男轻女,

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不怎么喜欢她去读书,后来还是老父亲以及土改的同志们促进她

一定要读书,还有她自己的努力。当时还有人想不让她读书,要调她去卫生队,后来她就没

34

有去,最后还是去考试,所以就去考试了。考上了金山中学,就是在潮州那一边,然后她去

报到了没多久就搬过来了。

问:是一进去没多久金山中学就搬迁了吗?

答:初一就搬了,第一届就搬来到这边。

旁:搬过来的话,她就要从潮州的鹳巢步行去上学,没有汽车坐也没有单车踩的,就是步行

的。以前日本人不是在潮汕建了一条铁路嘛,就是沿着旧铁路走,大概有二十三公里。

问:这段路大概要走多久?

答:大概要走一个上午,星期六下午回去,星期天的上午有回来了。后来我有一个弟弟也考

上了金中,也跟我一起去,就姐弟俩一起去读书。

旁:但是她要走路回去的,当时的路都不是柏油路,都是些土路,很辛苦的。

问:兴宁小学的条件是不是比较不好?

答:很差的,当时临时建的小学。

问:鹳巢乡小学是谁兴办的?

答:应该是乡里面,当时解放后叫做区还是公社,反正就是政府办的啦。

问:那兴宁小学是什么人办的?

答:是潮州会馆的人。

旁:当时兴宁是客家人嘛,但是潮州沦陷就跑到他们那里,成立了潮州的会馆,就是有些华

侨、有钱人在外面打工,赚了一点钱,就回来投资,就办了一个潮州学校。就是客家人山区

那边,跑到那边我们都没有书读,但是潮州人还算是有凝聚力,建了一个会馆,办了一所小

学,叫做潮光小学。

问:那些捐资的潮商来自海外的哪些地方呢?

答:来自新加坡、暹罗那边,东南亚那一片都有。

问:小学时都学过什么课程?

答:语文、算术、尺牍、唱歌,就是学那些抗战歌曲。

旁:小学、初中这些文艺活动她都很积极的,初中还入团当过团书记。

问:小学时有没有政治课呢?

答:政治课就是讲时事,叫做时事政治课。那个时候考试会考时事,是用毛笔写字的。

35

问:小学时有没有历史课呢?

答:有,就是中国的历史,好像古代讲得多一点。

问:那个时候会不会比较注重书法?

答:那个时候毛笔分为小楷和大楷。

旁:以前他有个红字,我们毛笔就是这样写,描的。就是那种田字格,然后按照这个来写嘛。

问:以前的老师负责吗?

答:负责任啊。一般都是高中毕业的。

问:小学那个时候作业多不多?

答:我记得晚上是在油灯下写作业的。

旁:在油灯下写,然后还帮做家务,要烧柴嘛,就借火光来写作业。

问:小学当时的学费大概是多少?

答:都是几块钱啦。还有的拿米去当学费,三个人差不多一百斤。当时夜校也差不多是几块

钱。

问: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是怎么样的?

答:语文、数学,然后就按照教科书来考,自然、历史、政治什么的。

问:小学升初中大概能录取多少人?

答:五人取一吧。

问:小学有没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当时一个学期要考试三次,然后就排名,名次前面有奖励文具书籍,我记得有几本是《江

姐》、《红岩》,就是提高你的思想觉悟的。当时鹳巢乡小学还有一些地下党老师和你讲的。

问:当时小学的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三比一,差不多男的有三个,女的有一个。一个班一般几十个人,当时在祠堂上课。

问:在鹳巢乡是在祠堂上学吗?那兴宁那边的?

答:是啊,在祠堂。兴宁那边就新建了一个。

36

问:为什么小学女生那么少?

答:重男轻女啊,而且女孩子要去打工,绣花,还要干农活。

问:一般是几岁去读小学?

答:八岁、十岁吧。

问:小学有什么娱乐活动呢?

答:跳舞,花圈舞啊。就是拿一个圆圈,圈上面有花,然后拿那个去跳。就是早上去跳。还

有跳那种腰鼓绸舞。

问:上了金山中学后是不是条件变好了?

答:变好很多哦。有球场,班级也组织活动。下课就跳集体舞,就是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

些。

问:初中当时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地理是自然地理,还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就是学俄语的,当

时学习苏联的,三分就及格,四分就是优良,五分就优秀。我初中也是俄语,高中也是俄语。

问:政治课还记不记得讲了什么内容?

答: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啊,解放中国还有战胜资本主义那些。

问:那历史课会讲些什么呢?

答:有什么世界史、近代史啊,近代史就说袁世凯、孙中山还有解放啊,说后来国民党就很

不好啊。

问:初中时的学费大概是多少?

答:几十块钱,二十五块,然后九块钱吃饭。当时有助学金,一级助学金,是四块半。

问:初中考高中要考试吗?

答:所有科目都要考,来到市区这边考。初中读金中就比较容易上本部高中,团员干部都有

优先的。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是怎么样的?

答:差不多五比一。

37

问:高中的科目和初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答:都差不多吧。有多了一些科目。好像有动物课,也有俄语。

问:高中的作业会不会比较多?

答:作业很多,当天没有办法完成。十点半下晚自修还要学。提倡的口号是科学分配时间。

问:高中的课本费用会比初中高吗?

答:就差不多吧。

问:当时高考的情况怎么样呢?

答:我没有参加高考。就记得当时高中的文娱活动比较多,我是学校宣传队的。

问:当时高中的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女生就更少了,差不多女生只有四分之一。

问: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工作了吗?

答:我高中毕业之后先结婚了,然后生孩子。1965年去工作,在地委那里工作。

旁:地委就相当于今天的汕头市委,但是他管的地方就更大一点,什么潮州、揭阳,去到梅

县,都是地委的。以前海丰、陆丰都是地委管的。

问:当时在地委哪里工作?

答:是在单车厂,叫做五金一厂,区办的厂,还是好的厂啊。当时属于公社的厂,我们是上

山下乡的宣传队派去乡下。然后回来后去二轻局下面的美术工艺服务部做财务,做售货员,

然后就退休了。

问:你觉得你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没什么影响,就是觉得从金中出来的人要好好为社会服务。

问:教育对婚姻家庭有什么影响呢?

答:有助于家庭和谐吧,就是家里几兄弟姊妹的关系能处理好,然后教育好子女。

38

(七)韩桂娟女士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韩桂娟

出生年份:1945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2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25分钟

采访人:陈烁 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小学三年级学历,1987年到潮阳信用社当出纳。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45年 8月 16日。

问:您读了小学吧?

答:读了三年小学。

问:小学的名字是什么?

答:钱塘小学。

问:您觉得小学的教育设施如何?

答:我们是在祠堂上课,没有教室。

问:是乡村办的吗?

答:是。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体育、手工劳动。

问:小学的老师是什么学历的?

39

答:高中毕业的。

问:您觉得他教得如何?

答:还可以。

问:老师一个月工资大概多少?

答:不知道。

问:老师平时是怎么上课的?

答:他给我们九个人上课,上课先起立问好。按照课本上课。

问:小学有没有什么作业?

答:晚上做一个小时左右,不过没什么时间做作业,一回家就去干农活了。晚上点个煤油灯

做作业。

问:语文课一般会教什么内容?

答:没有教古诗。

问:课本需要收费吗?

答:学校是属于生产大队1的,生产大队付工资给老师,所以我们不用交学费。

问:小学有奖学金吗?

答:没有。

问:也没有助学金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读了三年小学就不读了?

答:我那时家庭困难,就辍学去干农活了。

问:家里有其他兄弟姐妹吗?

答: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没有读书。

问:那是因为家里条件太困难吗?

1 指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在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的农村基层组织。其前身为“行政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以

后,“村”过渡至大队;人民公社解体以后,恢复到原来“村”的体制。

40

答:是因为太穷了。我那时八岁去读的一年级。

问:那时辍学的人多吗?

答:很多。

问:辍学后是都去干活了吗?

答:是的,去干农活。

问:小学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大概是男女二比一的比例吧。

问:有多少人能够完整地读完小学去读初中?

答:大概十分之一的人能去读初中。三十分之一的人能去上高中。

问:小学是六年制吗?

答:是的。

问:三年的小学教育对您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没有。我 1987年去了潮阳信用社当出纳。之前在卖金银首饰,做了一年多转成了合同

工,然后就去了信用社。

问:那时候有再学习吗?

答:因为小学学的字很多都不认得了,进信用社之前要培训三个月,学珠算、点钞,学写“中

国人民银行”和数字的大小写。

41

二、50~60年代女性群组

(八)柯珊梅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 柯珊梅

出生年份:1957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09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大专学历,毕业于技工学校,原汕头钟表厂技术科主任,现已退休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57年。

问:能不能请您简要说明一下自己的教育经历?

答:小学在赤卫小学读,初中、高中在汕头第二中学读,1965年开始上小学,就是文革快

开始的时候。

问:那有没有上大学?

答:我高中刚毕业的时候是 1976年,就上山下乡去了,1978年就恢复高考了,我就去高考

了,就上了技工学校1,然后就工作,就上了业余学校2。

问:在小学的时候环境、设施设备如何?

1 1964-1965年,按照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方针。教育部批准国家各部委在其直属大型厂矿企业设立的半工半读学校。包括半工半读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农业中学、简易小学等。学

生一面学习,一面在工厂或农村劳动,学习与生产并重,大致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劳动。2 业余学校,包括识字(扫盲)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业余中等学校、业余高等学校以及短训班等。教学

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修业期限比较灵活,依不同学级和要求,从几周到几年不等。

42

答:因为那个时候文革刚开始,所以就没怎么上课,主要任务就是搞政治运动,就是红小兵

1,然后从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就刚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问:所以就是不用怎么上课吗?

答:我跟你说,也不是说完全就不用上课,还是要上课,但是可能抓的不是很紧。然后像是

我的感觉哦,就是人家会说文革没有读到书,但是照我的感觉,我就觉得不是没有读到书,

因为老师照常上课,但是他就没有去抓你说一定要去读书。有考试,考的好不好也没有人管

你,但是你想学的话,也能学到东西。我不觉得学不到东西。

问:那个时候小学的科目是什么?

答:语文算术,没有英语。也有其他杂科,有政治,音乐、美术、体育,一周就是那么一节

两节。政治课是很重要的一门课。文革时期政治和历史就包含成了一门课。

问:那个时候的政治课或者历史课上些什么内容?

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包在政治里面。

问:那里面有没有什么比较意识形态或者说比较政治化的东西?

答:全部都是政治化的东西,国内的形势,结合国内的运动,那个时候毛泽东会发表“最新

指示”,他讲了几句话,就变成最新指示了,那个时候最新指示出来以后,不管哪个学校,

都要学习、体会、贯彻、执行、理解,主要是这些。

问:有没有了解过当时小学老师的工资水平?

答:像是统一的,一个月大概几十块。具体不知道,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在读书,怎么能知道

呢。反正不大多。那个时候的工资是很稳定的,没有改变嘛,而且各个行业的工资都差不多,

它主要是按照你的级别2,打个比方,那个时候工人是从一级开始,比方说一级就 30块钱左

右,比过来学校的老师也是差不多的,而且一般是几十年不涨工资,没变化的。

问:那您觉得当时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样?

答:我觉得很好啊,其实那些老师都很好,他们文革之前就已经是老师了,然后就刚好来教

我们。很负责任。我就特别记得上数学课的时候,四年级数学比较难,他就很急,就很想教

给我们那些解题的方法那样子。他比我们还急的那种样子。还有比如说我们考好了,因为我

1 红小兵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小学和中学的一个广泛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中学和大学,红卫兵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生组织迅速蔓延开来。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年龄不够加入红卫

兵的学生便成立了红小兵组织,以代替从前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多数年龄较大的红小兵后来逐渐加入了

红卫兵。1967年 2月 4日中共中央《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追认了这一既成事实,“小学可以组织红小兵”。2 国家于 1956年进行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即实行 24级工资制和八级工资。

43

成绩不错,对我很好。他不会说不管你们学的好不好,他就觉得你学习好的时候像是很爱你

的样子,而且那个时候成绩好就会被宣传,大家也会很关注你。就会在班级里表扬你这样。

但是那些成绩不好的老师也会帮助,但是也不会抓的很紧,大家也不听。

问:那个时候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是比较倾向于照着书本讲的么?

答:一般都是按照书讲的,那个时候老师都有一套教师参考用书,学生是没有的。

问:您觉得那个时候的小学课本跟现在的小学课本在内容上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答:我不知道(跟)现在小学的课本差多少,应该现在的内容比较多,因为我觉得我们之前

的书很薄的样子。

问:那您会不会觉得说以前的可能比较简单?

答:语文我比较不了,但是我觉得数学应该不会差距多少,因为我觉得我指导我的儿子读小

学、初中、高中,我觉得他的内容我都会一样,不会说我一看觉得好像都没学过的这种感觉

啊。就是小学有那些阶段,比如说三年级学到四则运算,所以我老是觉得说你们怎么学那点

书学的那么惨,我就觉得不用学的那么惨。但是可能解出的题目比较难,类型比较多,但是

定理、公式都是那些,就题目比较难。

问:那个时候要不要收课本费?大概分别是多少?

答:有,也有学费。像是几块钱,小学学费大概是两三块钱,课本费不记得了,很少,因为

以前书很少,没有什么参考书啊,就是一本语文、一本数学,就完了,但是肯定不会比学费

多。

问:知道那个时候学费有什么国家补贴或者优惠政策吗?

答:没有,但是有针对贫困家庭的,你别看这两三块钱,还是有家庭交不起的。有减免,跟

学习无关,一般是有几个名额。

问:那个时候是不是除了学习课本没有其他别的学习资料?

答:没有。

问:那个时候你们的小学是公立小学吗?

答:那个时候没有私立小学的,全部都是公立小学。文革前可能有私立的,但是我们那个时

候没有。

问:小学升初中的录取方式是什么样的?

44

答:全部直接升上去,不用考试。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留级了,文革之前啊,有留级。我们那

个时候是无论你学的好不好,都一律升上去。

问:你们那个时候小学学制是五年还是六年?

答:刚好我们那个时候是交界的时候,可以五年也可以六年。你可以读了五年之后想继续读

就去读初一,你要是想学六年级就去读六年级,然后我刚好是最后一届六年制,然后下一届

就开始五年制了。文革之前是六年制,文革开始就是五年制,文革结束之后就是六年制了。

问:小学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有的,比如说有红小兵,叫“毛泽东思想红小兵”,也有“三好学生”,就分两个方面,

政治方面就是红小兵,红小兵就相当于现在的红领巾,然后学习好的方面就是三好生,就一

直都有三好学生,三好就是学习好、体育好、思想品质好。那个时候的红卫兵就那种袖圈,

叫做“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然后红小兵是系红领巾的,因为那个时候少先队没有不好的东

西,就自然而然转成了红小兵,就不用废除了。

问:是不是当上了红小兵就要参加一些政治活动?

答:红小兵是全部都加入的,政治活动都参加的。

问:大概有什么政治活动呢?

答:我跟你说,他不是说你参加了你去运动,你要积极去参加。是自愿去参加的,但是我的

性格比较静就没怎么参加,但有一些同学就去参加什么批斗老师的,写大字报。而且因为我

那个时候还只是小学,像初中高中的那些活动就比较大型。

问:那个时候小学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不觉得差多少。那个时候一般都去读。

问:那个时候的平均入学年龄大概是多少?

答:规定是 7周岁,但是提前去读的比较少,但是慢去读的倒是有多,比如说 8、9岁的,

因为有些要在家里带小的弟弟妹妹,但是都有去读。

问:你觉得你就读的初中的设施设备、自然环境怎么样?

答:那个时候就没有什么设备,课桌什么的都很平常,不会很好也不会很差,环境就是学校

那种环境,也不会很差。

问:初中科目有什么变化?

45

答:跟现在差不多,有物理化学,然后生物像是有发(课本)但没教一样,因为那个时候去

上学不是整个学期都在上课,比方说你去上了一个星期的课程,然后你就要去“学农”1,

就是整班到农村去。

问:是到那里去干农活吗?

答:去到那里也有上课,我们是去澄海,联系好的,是有和学校挂钩的,那个生产大队2,

然后有个大堂给你上课,比如说上午给你上课,下午就跟那些农民去干农活,是不是上课的

时间就变少了,所以比方说那个生物就没上。

问:那政治、历史、地理这些科目呢?

答:政治有,其他的好像都有发(课本)但没上。

问:所以实际上你们只上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吗?

答:对,就比方说那些属于副科的,就没时间上。然后主要是一个星期上课,一个星期学农,

然后一些是到工厂去“学工”,所以除掉这些时间就有限,但是课本就有发,但是就会上不

完,但是下学期就会上新的(课本内容)了,他不会接着你上学期的继续了,所有有些人就

会跟不上,但是我那个时候就会自己看,喜欢就自己学,但是老师不会要求你。

问:然后那个时候考试是考他上过的内容吗?

答: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因为各个班之间上的进度不一样,(考试会出现)有些没教过的。

我为什么印象那么深呢?因为那个时候没什么课外书,因为很多课外书都禁止了,所以很闲

没事干,我就拿那些课本来看。

问:那个时候禁止了一些什么课外书?

答:不是说禁止,是根本找不到书来看,学校的图书馆也没开放,没书可以看,就只能看一

下革命相关的小说,比如说《红岩》啊,那个时候的小说都是革命故事。所以那个时候考试

的时候我就觉得会做,但是就会有同学会说都没教你怎么会做,所以我就有印象有这回事。

问:你觉得初中老师的教育方式跟小学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

答:没什么区别,还是照书教。

问:政治课本的内容有什么呢?

1 学农是 1963年后兴起的学生活动,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相对应。后来又被毛主席系统称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2 生产大队(大队)指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在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的农村基层组织。大队的建制上,既是公社

直接管辖的行政编组(行政区),又是生产预算单位。其下划分为生产队,生产队直接管理农户。

46

答:这本政治呢,就包含政治、历史,比如说农民起义都有在里边,老师一般都是照课本讲,

然后讲形势什么的,都是上面布置下来,毛泽东刚好发表了几句话,就老是讲国内的政治形

势,要是没有平常就按课本讲。我就记得那个时候初中老师说过,他不敢讲课本以外的东西,

因为一讲要是对不上形势,大字报学生就要批斗他。没事还好,因为不是说马上批斗他,但

是人家想要批斗你就可以找出批斗你的东西。然后他就说,照课本讲,就错不了!他不敢越

课本。

问:然后里面的历史内容都有些什么呢?

答:农民起义,比如说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近代的东西比较多。

问:会不会对国民党的负面评价比较多?

答:都是负面的。

问:还有其他内容吗?

答:忆苦思甜1。还有吃那些东西,那个时候没饭吃的就要吃野菜、吃树根,而且是整个班

级煮野菜。

问:那个时候会不会有关解放台湾2的内容?

答:会的,就会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那些斗争,还有路线斗争3。

问:会不会讲比如“快步走进共产主义”之类的口号?

答:有有,都是这些政治的东西,而且还是重点。

问:那个时候还讲“学习苏联”吗?

答:没有,那个时候是批判“苏联修正主义”4了,课本里面会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来说,苏

联、美国帝国主义寄希望于我们第三代,然后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就会像帝国主义所希望

1 指“忆苦思甜饭”。忆苦思甜饭,通常被简称为忆苦饭。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忆苦思甜”活动的组成部分。

该活动旨在通过虚拟体验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贫困,来让学生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举办时间多是春节、

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2 1949年 3月 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第一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12月 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将“解放台湾,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作为人民解放军 1950年的任务之一。这个口号从此时起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止,一直是党和政府对台工作方针的主要表述内容。3 路线斗争始于 40年代延安时期。党内为了全面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统一党内认识,总结经验,明确历史功过,加强党内团结,因而采用了路线斗争方法来构筑党史体系。4 社会帝国主义,又称苏联修正主义,简称为苏修。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批判苏联共产党前领导人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力施压以攫取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导人认为苏联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形成了新的帝国主义,于是开始称自己曾经的“老

大哥”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47

的那样,在第三代就变成修正主义了。

问:那个时候课本要收费吗?

答:都要,上大学就不必了。

问:初中学费是多少?

答:差别没多少,因为那个时候工资也没涨。

问:初中学校还是公立的吗?

答:对。

问:初中升高中需要考试吗?

答:不用,直升。

问:初中的政治运动会比小学多吗?

答:我跟你讲,多不多跟是初中还是小学没关系,是跟政治形势有关系,国内的运动发展成

什么样,初中运动多,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动荡比较严重,刚好是邓小平的三起三落1,我们

要跟着他三起三落的。

问:政治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开会很多,那些文件、报告、传达很多,有时候睡到半夜,然后广播就响,昨天发生了

大事,毛泽东又发表了什么指示,林彪就坠落蒙古啊。

问:初中就变成了红卫兵了吗?

答:对,还有共青团,红卫兵就是大家都入,然后共青团就要申请。入团就很难,比现在难

多了,以前入团很光荣的。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会比小学的男女比例高吗?

答:不觉得,差不多一比一。

问:高中的科目有什么增改吗?

答:没有。

1 1933年 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 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之“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 1977年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48

问:那个时候恢复高考1之后高考内容是什么?

答:语文、数学、理化、政治,跟考中专的科目一样,只不过考试内容不一样。

问:那个时候政治考试考什么?

答:教什么考什么,再加上一些时事的东西。但是我有百分之五十是不会的。

问:那百分之五十不会的内容是什么?

答:因为我不会我就不记得那些题目的内容了,但是有一条我记得很清楚,就是问人和动物

的区别是什么,然后我不知道,我很肯定的说人有思想,动物没有思想,然后就错了。以前

的政治是什么都包在里面的。

问:上高中以后的男女比例有改变吗?

答:可能女生会少一点点,但是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有一个现象,每一年上学的人数锐减,

初一初二初三每一年都有很多人辍学。

问:是出于什么原因辍学呢?

答:觉得读书没用,我们那个时候大人和小孩最出名的就是“读书无用论”2。

问:为什么会有这种论调?

答:你们听过张铁生3吗?就是那个高考交白卷的。哦不对不是高考,是高考之前,相应毛

泽东要求去上山下乡插队的一个知青,74、75、76年,反正其中有一年,就有一些照顾一

些知青去读大学,叫“工农兵学员”4,是公社和大队去推荐他可以去参加考试,然后他就

去参加考试,但是他之前一直在农村做活嘛,一直很忙,没时间复习,考试的时候就觉得很

1 1977年 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 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

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

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2 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读书无

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

越反动”。3 张铁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兴城县人,因在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期著名人物,被封为“白卷英雄”。7月 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信息被毛远新得知。1973年 8月 10日,《人民日报》转发了《辽宁日报》刊登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4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的大学都停止招生。进入七十年代,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

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

中去”的指示,高校开始陆续招收新生。招生方式为直接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或生产建设兵团中,选拔

优秀的青年,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学制缩短到两年到三年。教材、教学教法都按照“教育要革命”的思想

进行了重大变动。政策从 1970年开始招生,到 1976年结束。这些大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

49

多题目不会,然后他就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是他下乡之后情况是怎样的,根本没时间复习,

这些题呢看上去似曾相识但是又不会做,那么我只能交白卷。

问:那封信是写给谁的?

答:中央领导。那封信还有其他的内容,就是说这些考题虽然我们不会做,但是我们在农村

的时候我们很先进很先进的,当什么什么干部,农村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们,我们是搞生产

大运动的,我们的精力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贡献很大,没时间读书。所以那个时候为什么

会那么轰动呢?是因为他说你看我一题都不做,交白卷,就有些人会拿他来做大动作,就说

他手上劳动得来的老茧就可以得一百分,试卷的分算什么。

问: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人就受他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吗?

答:不是,“读书无用论”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我读书了又怎么样,我没资格去读大学,因

为那个时候读大学是要推荐的,不是考试的,很有可能说我成绩好但是得不到推荐,因为我

的劳动不突出,主要看你在上山下乡中的表现怎么样,主要看(政治)运动和劳动。比如说

我这种安静的人,劳动就很不突出,因为我的力气没有那么大,根本就不推荐你去读大学。

问:这个推荐的标准和执行这个程序的人是谁?

答:一层一层的干部,你在生产队,这个人就是队长,他会写一封信,然后一层一层的递上

去。

问:高中完了就去读技工学校吗?

答:不是,高中完了就是 76年,还没恢复高考嘛,所以说为什么说“读书无用论”,就比如

说我成绩很好,但是我读了高中以后找不到工作的,但是可以打一点零工,就是以前叫做生

产组,就是其实说私营的小作坊,但是它有挂钩那些街道,是个人办的,而且你要进去工作

还很不容易,因为有很多人要进去,你起码要跟这个私营老板有关系,我们就没关系,就进

不去,或者你要跟街道干部有关系,因为有点名额在街道,你没有这些关系就没办法,所以

为什么辍学的人很多,因为你的父母如果有这些关系就在你初一的时候直接把你弄进去,因

为你读到高中也一样,根本就没有区别。所以我高中以后觉得觉得没事(干),就去上山下

乡,那个时候也根本不知道有高考这回事,就觉得说在家里没前途,那个时候我的思想就是

说我去下乡,我还有机会,看能不能被人推荐继续去读书,我大概是抱着这样的思想去的,

但是其实要推荐成为工农兵学员其实也是很难的,也是要去攀那些关系,要跟那些干部搞好

关系。但是那个时候我就很单纯,以为表现的好一点就能去的,我就一毕业就马上报名去上

山下乡。我 77年 9月份就是高考,因为我第一年就去高考了,大家去高考,成绩达到一个

标准就会给你填志愿的机会,然后我就达到那个成绩,然后我就填了一个志愿,但是我那个

时候在下乡,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填志愿,然后我就随便填了几个交了上去,然后就录取不到。

50

问:然后 1978年去考了第二次吗?

答:对,我 1978年我思想就转变了,那一年应届毕业生很多,我们是跟很多应届毕业生一

起考的,他们是在学校学习,我们是根本一本书都没有,是凭着以前学的一点书去考的,我

就觉得说我再参加高考肯定考不过人家,因为他们读多了很多,然后我就退下来考了这个中

专,跟大学的试卷不一样,比较简单。考了中专以后,我就觉得那个时候读中专,那个时候

分配就很难分配回汕头。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以前分配到汕头,汕头人很喜欢回到汕头,有名额限制的。而且是全国性分配的,

很难分配回去,而且那个时候大学生属于国家人才,由国家统一分配,按照国家的需要,你

很可能会被分配到新疆,按照你的专业,国家哪个地方需要你,毕竟那个时候没收你的学费,

大学生和中专都还有生活费的补贴,技工学校都有,大概是一个月 12块钱,够吃的。

问:在技工学校学一些什么内容呢?

答:我们是电子专业,半导体器械专业电子班。我们学校好几个专业,内燃机专业啊什么的。

问:学的内容会比较偏向于应用性,比如说技术的实际操作吗?

答:会啊,因为我们是技工学校啊。

问:中专里面男女比例如何?

答:女的很少,男女二比一。

问:这个男女比例是因为专业的关系吗?

答:这个很难说,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考试制度只有 1977年和 1978年两届嘛,基本上都是

招的都是下乡的知识青年1,没有下乡,不允许参加这样的考试,这是一个照顾性的政策,

是要在一群人首先解决这群人的出路。

问:所以是说知青中女的比较少?

答:不是,他也是按照成绩录取,跟男女没关系,因为上山下乡中男青年比女青年多,所以

这个高考的比例也就男的比女的多。

1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特指从 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 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1968年 12月 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80年 5月 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 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51

问:为什么上山下乡1中男青年比女青年多呢?

答:这个我搞不清楚,因为那个时候不管是插队还是农场,女青年都是比男青年少。我的理

解就是,像我这样没事,我就去下乡,有个出路可以去上学,但是很多人都是能不去下乡就

不去下乡,因为很苦,而且没有前途的,不是说你下乡以后就可以回来的,因为已经变成农

村人了。

问:那么那些没有上山下乡的女生去干什么了?

答:我可以在家里做手工做绣活,可以嫁人,那个时候女的没有工作嫁人也不会很难,但是

男的就不行,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下乡就有收入可以养活自己,我觉得可能有这方面的因

素。而且那个时候居委会有个指标,三个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三个小孩中,至少要一个去上

山下乡,就是先给你分配下去。

问:都是强制去的吗?

答:半强制吧,要不你比如说一家人不去下乡的话,我父母单位压力很大,比如说我哥去下

乡了,就我爸单位没有这个压力了,要是我们五姐妹都没有人去下乡的话,因为他有一个组

织专门管上山下乡的,专门来动员你的,你家里几个小孩都毕业了怎么还没去下乡啊,所以

他也没说强迫你,但就是相当于半强迫。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该去下乡却没有送下去的,你在

单位就属于思想落后的,如果你的思想落后的话,那个时候你在政治上就打折扣了。

问:那是不是会对政治前途有所影响?

答:会对工资、评先进有影响,虽然那个时候涨工资不是很明显,但是那个评先进,比如说

你每年都拿那个奖状挂墙上,今年就没有了,感觉脸上就没光彩。

问:技工学校之后就分配工作吗?

答:对,我就分配到了汕头钟厂。

问:工作了多少年呢?

答:一直工作到退休。

问:这个厂是属于国营企业吗?

答:对。

1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 1956年 10月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 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这成为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开始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 1955年,这年的 8月 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52

问:退休的时候是几岁呢?

答:50岁。

问:你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觉得影响很大啊,像是我在技工学校毕业之后分配到了钟厂,然后就去业余大学学了

四年,我分配的时候刚好那年,厂里的领导看我是技工学校毕业的,他一般就会分配一点比

较带有技术性的工作给你做,然后我读了四年业余大学之后,因为业余大学学费比较高,所

以厂里可以报销,报销以后学校的成绩会送到厂里。

问:您是在工作几年之后去业余大学呢?

答:半年。读了四年数学专业之后,在厂里还不是很专业,刚好厂里要选派人去华工进修,

然后我就又去华工进修了一个学期。

问:进修什么专业呢?

答:模具设计。所以我觉得我在技工学校学的东西、业余大学的四年数学、进修的设计,我

觉得很有用,因为都是很有联系的,回来的时候我就去了技术科,我就马上升到了初级工程

师,两三年之后我就成为了中级工程师。

问:那你觉得技工学校之前的教育经历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有啊,因为后来我不是在技术科吗,就做到了科长,你在技术科的时候要管理生产的设

计,工艺设计,他是很全面的,他不是很单一的,因为你在工作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我觉得说我在技工学校学的是电子,你电方面一定要懂,你学了数学的时候在设计产品的时

候,每个产品之间配合的运动的时候你就算的很准,然后我就觉得数学很好,科里很多人算

不出来就老叫我去帮他算,我就觉得都有关系。

问:那你觉得上山下乡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答:我觉得对生活很有帮助,对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比如说你去买菜,毕竟你知道这个菜是

怎么种出来的,比如说农民说我是怎么种出来的,我就知道哪是那样子种出来的。我觉得很

好,我觉得生活的每一个经历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帮助的。

问:那你觉得教育经历对你的婚姻家庭有什么影响?

答:比如说,对小孩,我们两公婆都是下乡过的,我 19岁下乡,我原来在家里排行第四,

比较小,在家里不用做家务,但是我下乡就要做农活还要自己打理自己,我的爱人是十五六

岁下乡,我们对小孩,我们的小孩也是在金中读书嘛,然后我们就对他很放手,我觉得那个

53

时候我跟你一样大的时候我都快去下乡了,而且我觉得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我们不会担心小

孩出门了怎么办,因为我自己经历过,我去的时候连洗衣服都不会,但是我下乡的时候不会

看着别人然后觉得自己很苦啊。

(九)林瑜琼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林瑜琼

出生年份:1968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

身份:现小学校长

采访时间:2014-08-10

采访地点:达濠小学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汕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职就读中专,现任汕头市濠江区达濠小学校长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68年。

问:请您简述一下您的教育经历?

答:1980年小学毕业,1983年初中毕业,1986年师范毕业,后来在职读了中专。

问:请问您就读于哪一所小学?

答:赤港小学。那个时候达濠这个地方被分为“三乡一镇”,赤港就是其中的一个乡。

问:你觉得当时的小学的自然环境和设施设备如何?

答:那个时候大多是在祠堂办学,解放以后政府就把私人的祠堂都收回来了,拿做办学的地

方。那个时候小学时一到五年级,然后连着四中念到初二。

54

问:那个时候初中是两年制的吗?

答:那个时候是在四中念完两年之后,可以升到更高级的中学——达濠中学念初三,然后再

去念高中。

问:您觉得当时小学的师资水平如何?

答:当时作为一个小学生,觉得还行吧。年轻的老师比较少,中老年老师比较多,其中有少

部分是有学历,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其中有部分是“民师”1。

问:“民师”是民办教师吗?

答:是集体聘任的意思,是村里聘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师,也是民办教师的意思。

问:您觉得当时的老师负责任吗?

答:当时的老师很敬业吧,教学生都是手把手教,那个时候老师会给每个学生家访的,老师

会到每个学习小组的家庭里去巡视、管理。

问:是因为当时你们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少,老师能够比较好地全面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吗?

答:倒不是,那个时候生活艰苦,孩子也多,然后这也是规定要这么做的。

问:学校里面是民办教师比较多吗?

答:对。

问:大概比例是多少呢?

答:我那个时候是小学生,对这些数字还不是很敏感,但是我那个时候教我的班主任是民师,

四年级、五年级教我数学的代课老师也是,我初中的时候以为说初中比小学高级,老师也会

高级一点,但是我后来才知道,我初中的老师也有很多是民师,等到后来才转正的。民师是

主体,有学历的是一部分,小部分是临时代课的。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一二年级是算术、语文,唱歌、画画,这些一二年级也有,等到四年级开始有自然、社

会、思想品德。然后这些副科主要是看各个学校有没有老师能够教的,就来兼课,没有专门

的老师。

1 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

支重要力量。据《教育大辞典》载,民办教师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

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一般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包括文化考查批准,发给任用证书)。生活待遇上,享受所在地同等劳动力工分报酬,并由国家按月发给现金补贴。

55

问:小学是不是没有开设英语课?

答:对。

问:对当时小学老师的工资水平有没有了解过呢?

答:几十块钱,三十到五十。

问:那民师和有学历的、临时代课老师之间的工资有没有差别呢?

答:有差距。那些有编制的老师待遇比较高一点,而且那个时候民办教师他们会在生产大队

里面“记工分”1。

问:“记工分”是要去田地里面劳动吗?

答:不用,是以做老师作为在生产大队里面记工分的依据,每一天会拿一点钱。农民户口才

要去田地里面干农活,等到麦子收了的时候就可以领一部分粮食,居民户口就直接拿工资。

问:“有编制”的定义是什么?

答:在教育组有名册,或者在村里面、生产大队有造册的就算。但是我们当时不在体制内部,

所以可能我们以为这样,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问:那存不存在民办教师也可以成为编制内的一员这种可能性呢?

答:民师可以转正。一直到前几年都一直有代课老师转正,叫做“民转公”和“代转公”。

汪洋前几年就宣布那是最后一批通过考试转正的,剩下的都只能通过补贴或者整改了。

问:然后那个时候转正需要有什么条件呢?

答:首先要有学历,比如说中师(中等师范学校)或者大专,然后非师范类的还要有教师资

格证、普通话合格证。

问:那个时候要考试吗?

答:要集中考试,然后分不同的专业看录取名额的多少。像我们那个时候是在学校里面读两

年,之后出来就转正。

问:对于当时的小学课本有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呢?

答:第一课讲的是“毛主席万岁”。

1 工分制亦称“劳动日制”,以劳动工分作为计量劳动和分配个人消费品尺度的制度,是以前我国农业集体

单位采取的计算劳动者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报酬的一种办法。

56

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时的语文课本政治色彩比较浓郁?

答:对。

问:那个时候小学课本要收费吗?

答:一块钱、两块钱,这些是包括所有费用在里面的。然后农民户口或者贫困家庭都是可以

减免的。然后如果放假老师去这些人家里收学费收不到的话,也就算了。

问:当时学校是属于公办的吗?

答:一定是公办的,那个时候没有私立或者民办的学校。

问:是政府出资还是地方有人出资的?

答:政府公办的,然后地方的话,是说如果师资不够,那么地方可能会通过“记工分”这种

方式来实现对师资的资助。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因为当时还尚未普及初中,比如我们当时的达濠镇三个村有各自的小学,然后镇里

面还有自己的中心小学,然后考试是全达濠镇有一个普考,先选拔一两个班去考试,然后我

当时就读的那个班里面是读了 4-5年然后直接就去达濠中学从初一到初三,其他学校就只能

从初一读到初二,然后有些同学是直接在我们那个赤岗学校读初一,还有部分是读到小学毕

业就不读了。我们当时那个级有三个班,然后升在达濠中学读初一到初三的三个班一共才十

几名,叫做优秀生和优质学位,有两个班到赤岗学校读初一,大概有半个班的同学读到小学

就停止了,所以我觉得当时的考试还是有选拔这个功能的。

问:当时的考试是考语文和数学吗?

答:对。

问:觉得当时的考试有难度吗?

答:当时还是觉得有点难,那个时候我在班里属于优秀生的范围,平时大概考 160-170分,

满分 200分。

问:大概那个时候考试的淘汰率有多少呢?

答:三个班中去掉半个班,大概也就是六分之一吧。

问:小学时候的男女比例会不会差别比较大?

答:男的多一点。但是差距不是很大。

57

问:您觉得小时候的男女比例差距是否是重男轻女思想造成的呢?

答:当时家里如果有姐姐和弟弟的话,姐姐就要在家里带弟弟的,没法上学的,就在家里等

到 7、8岁的时候,也就是弟弟可以上学的时候,然后就一起在一个班级里面读,以前很多

这种情况的。

问:那以前会不会就是出现说例如女生去打工来供养男孩去上学的情况呢?

答: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但却只有一个读书机会的话,是肯定会留给男

生的。

问:那如果一个家庭足以支撑两个小孩子一起上学的话,会不会要求女生不要读书呢?

答:父母还是会让读的,因为小的时候工作机会也不多嘛,不然就在家里做手工。

问:那个小时候小学的平均入学年龄是几岁呢?

答:7、8岁,8岁比较多,我那个时候 7岁入学算是比较早的。

问:您觉得达濠中学的教学环境与设施如何?

答:当时达濠中学已经是达濠的最高学府了,办学历史比较悠久,被称作“河东书院”,我

一进去觉得很有书香气和书院的味道。那个时候有实验器材,但是没有实验楼,比如说化学、

物理的实验器材,会演示给我们看或者让我们分组实验,偶尔有一两次带去了实验室,比如

说有些化学反应不能带到教室里面做,就会去实验室。

问:初中的科目跟小学科目有什么差别吗?

答:跟现在差不多,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等等。

问:政治课本上会有什么内容呢?

答:那个时候 1980年的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但是课本还没有改。

问:那个时候还有诸如“解放台湾”、“统一台湾”等的说法吗?

答:近代史会讲到,基本都是比较反面的东西。

问:历史课本上中共党史或者抗日战争比重大吗?

答:嗯。

问:那历史课本里面涉及农民起义内容的时候会有很多溢美之词吗?

58

答:会。

问:那个时候的初中课本会比小学课本贵吗?

答:会啊,逐年增长。

问:那大概一学期是多少钱?

答:记不太得了,那个时候我有个师兄读师范出来当老师,一个月是五十多块钱的工资,然

后我记得我初中 1980-1983年应该是几块钱。

问:所以改革开放是对学费没有什么影响吗?

答:没有。

问:当时有没有学费的补贴或者减免等政策?

答:没有,但是有很多欠费的情况,然后欠费之后就会得到减免。

问:那个时候学习资料的情况怎么样?

答:那个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教辅,都要靠抄(题目),然后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记得全班就

只有一个人能够拿得出《优秀作文选》,还因为是他爸妈在学校上班,就觉得很厉害了。

问:初中升高中要考试吗?

答:要。

问:是所有科目都要考吗?

答: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不用考历史。

问:当时的统考难不难?

答:当时实际上教学是不太均匀的,有的老师教得好,有的老师教的不好,这得根据个人情

况来说,然后因为当时也没有大量的教辅或者题海战术来训练。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怎么样?会不会女生人数锐减?

答:那倒不会。就只是男的偏多一点,女的偏少一点。

问:会不会有很多的学生辍学?

答:不会很多,10个左右。

59

问:初中毕业之后就去读师范学校了吗?

答:嗯。

问:就读学校的名字是什么呢?

答:汕头幼儿师范学校。

问:这所学校的教育设施和环境怎么样呢?

答:不怎么样,反而是汕头师范附小比较有名,然后汕头幼儿师范学校就建在它的隔壁,然

后学校很小,以至于上体育课的时候要跑到汕头侨中的操场去上。因为当时没有一块独立的

地来作为教育用地。所以我们的体育课都是连着两节课上的。

问:师范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什么学历水平呢?

答:水平很高,大部分都是名校的师大毕业的,教育管理也比较严。然后在我们这一届的前

一年才刚刚把中专下放到初中,就是中考之后可以开始读。然后整个汕头市也只录取一个师

范班,当时我们比金中还厉害,而且我们那个时候一个镇最多也就一两个师范生。

问:在学校里面学习一些什么科目?

答:因为我们是面向小学这个时段教学的,所以也是与之大致相关的,专业性不是很强,因

为将来分配到学校,要你教什么就教什么。美术、音乐、体育、自然之类的,都是缺什么科

目的(老师)就让你教什么。

问:有了解过当时你们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吗?

答:一百吧好像。

问:他们的教育方式会比较照本宣科吗?

答:老的老师比较会照着课本讲,新的老师就比较不会。

问:学校的教学内容会比较偏向于应用类吗?

答:高中的课程也会渗透在里面一起学,但是难度会偏小一点。然后要学相应科目的教学,

还有教育学和心理学。

问:那个时候会学相关的政治内容吗?

答:高中那个时候应该是经济学啊、哲学啊之类的内容,比较形式主义,比如说国际垄断啊、

寡头啊,还有资本主义必定破产的论调。

60

问:师范类院校那个时候是不是有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

答:那个时候读师范就像赚半个月工资的,当时工资一个月大多是 40块钱,然后师范生读

书是免费的,每个月还会分发 20多块钱,一般都是够用。

问:那你们每个月除了伙食费之外,还会不会有剩余的资金?

答:女生会,男生不会。原来一年每个人都是平均分 23.5元,到了第二年就开始分等次了,

一等奖学金是二十多块钱,二等奖学金是二十块,三等奖学金是 15元,我那个时候拿一等

奖学金嘛,然后一个月吃饭是十七八块钱,月底我还能剩下七八块钱作为零花钱,可以买零

食,当时觉得生活挺好的。

问:那个时候奖学金是按照什么标准评定的?

答:学习成绩。

问: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其他的依据吗?

答: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学习成绩也不单单是文化课成绩,还有其他科目都要算进去,比如

说音乐和体育等科目。

问:那个时候有没有贫困家庭补助或者助学金之类的东西?

答:没有,因为那个时候基本每个人都有生活补贴。

问:师范学校学制是三年吗?

答:嗯。

问:师范学校的男女比例如何?

答:不会说女生比较多,我们班反而是男生会比较多,但是一比一差不多。像我们一共有三

个班,分别是普一、普二、普三。不过好像从低我们两届的那些开始男生就比较少了。

问:这三年里面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每年都有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之类。我们那个时候三好生是规定体育成绩要在 80

分以上,然后我们班有一些人成绩特别好,但是他的体育成绩总是上不了 80分,就总是拿

不到三好学生,但是也没办法。

问:在职之后还有就读什么吗?

答:函授啊,夜大。

61

问:那你觉得在职教育和全日制教育有什么区别吗?

答:有很大的区别啊,在职教育的第一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第二目的才是学习知识。

全日制教育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

问:在教育方式上有大的区别吗?

答:(在职教育)主要是自学咯,一本书只用几个周末然后就要考试了。

问:那在职教育的考核难度会不会比较低?

答:不一定,我读大专的时候,教育学院的老师也有认真教授,然后考风也比较严。然后我

读本科的时候,读的是广州教育学院,当时是那个教授专门跑去达濠授课,都比较正规,但

是考试大部分会比较简单。

问:在职教育的学杂费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答:一年几千块钱。本科是一年两千多,三年七八千。

问:在职教育会有什么科目?

答:看你选什么。像你教语文的话就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比较偏向于实用性。

问:在职教育的同学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答:都是教育系统的同仁,各个学校的老师。

问:你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吗?

答:毋庸争议嘛,因为只有有教育经历,才能有学历有资格才能走上这个岗位。

问:那除了学历而言,学习的知识对工作有所帮助吗?

答:比如说小学时候学的是基础知识,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的锻炼和学习,没法和你的

工作挂钩的。一个人你首先要认识字,还得会算数,你起码要专科以上才能对工作有所帮助,

比如说你大学选择的专业,才能找到对口的就业方向,那些知识才能对你的工作有直接的指

导意义。

问:那你觉得教育经历对你的婚姻和家庭有没有什么帮助呢?

答:只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认知的具备,对你的家庭,对尊老爱幼等基本

要求和基本素质都是有用的,这大概也是潮汕女性的一个特质吧,计划生育对于潮汕家庭而

言相对而言比较难以落实,所以家庭的教育经费负担也是比较重的。但是其实说潮汕传统的

话,也就不一定。而封闭和落后的话就更不见得了,像马克思的文集里面也有提到汕头港嘛,

62

这种对外贸易和开放,也使得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比如说原来的存心学校啊,二中和一些教

会学校、女校,都是比较独特的历史现象和经历。

2014 年 10 月 17 日

63

(十)陈梅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陈梅

出生年份:1960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12

采访地点:受访者工作单位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高中学历,在职中专毕业,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分行。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60年 7月 30日。

问:请简要说明一下教育经历?

答:小学是在东方红一小,初中和高中是在汕头市第七中学。中专是在 96年,读完函授,

广东银行学校中专函授班。

问:当时东方红一小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答:当时学校在外马路那边,教学环境一般一般啦。

问:那个时候小学有什么科目?有英语吗?

答:当时小学就语文数学那些啊,不然还有什么。英语有没有就忘了,应该没有吧。初中才

有。

问:那有没有了解过小学老师的收入情况?

答:收入就不知道了。

问:那老师教得怎么样?

答:还不错啊。挺负责任了。

64

问:那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么样的?

答:还是比较灵活的,我当时的老师我现在还记得,不过当然是以课本为主啦,但是不会很

死板。

问:知不知道学校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答:这个不知道了。

问:这所学校是属于公办的吗?

答:是公办的,当时哪里有私立的学校。都是区办的,我们住在安平区永平路那边。然后就

属于哪个区的户口,就就近入学。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啊,就考语文数学那些,但是好像不用考体育。

问:小学升初中是全部都能录取还是有淘汰的?

答:都上的,也没有现在那么严格。

问:小学有没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应该有吧,什么少先队啊,三好学生。

问:小学的男女比例还记得吗?

答:不记得了。

问:小学的入学年龄大概是多少?

答:五岁还是六岁,我记得当时应该是六岁左右。

问:当时小学有什么课余活动吗?

答:打乒乓球啊,还有合唱啊什么的。

问:合唱会唱一些什么歌曲?

答:主要是革命歌曲。当时那有什么流行歌曲、通俗、美声之类的,都是现在才有,当时哪

有那么丰富啊。当时的文艺活动都很单调,都是六七年文革阶段,都没读什么书,就是去上

学,然后就回家了。

65

问:当时在小学有没有参加什么政治活动?

答:没有,哦对,当时好像有什么红领巾帮助居委会抓什么人,还要拿枪,就是红小兵,就

是跟着他们跑。记得挺模糊的,不是那么清晰。

问:初中的学校环境怎么样?

答:很一般,就是那些房子,很简陋的教室,凳子也是不好。空调也没有,风扇也没有,什

么都没有。

问:初中的科目还记得那些?

答:初中那时语文数学英语都应该有了吧,然后地理那些应该也有吧。

问:初中的时候有没有反右一类的革命运动?

答:运动的话当时我们在读书,参与也不多,知道也很少,就是看着那些大人这样。

问:那时候会不会参与贴大字报之类的活动?

答:没有没有,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读书,然后就回家这样。没有参加这些。

问:初中老师的收入水平有没有了解过?

答:没有了解过,好像当时老师的工资我都不太了解,那里知道他们的工资啊。

问:那老师的教育水平怎么样?

答:还是马马虎虎吧。应该是读那些师专什么的。老师后来也没有联系了,了解的不多。态

度还算认真吧,不会说整个课堂吵吵闹闹,你什么都听不懂之类的。

问:当时的老师会不会很强调纪律?

答:会啊,当时我们班主任都挺凶的,我们都很怕他们的。我们当时好像是数学老师带吧。

问:初中的教学方式和小学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当然会有变化,小学是按小学的年龄段教小学时的知识,初中是都十几岁大了,更成熟

了。

问:那教学的内容还是会以课本为主?

答:那当然是这样的,我记得当时课外活动很少,没有怎么出去玩。不像现在,当时以课本

为主,上课然后就回家了,几个人就跑去外面玩了。

66

问:当时初中有没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当时活动很少吧,倒是经常参加劳动,有时候派去那个厂帮忙扛什么垃圾,然后到什么

地方倒掉。家里有了垃圾也要装起来,然后搬到一个地方然后填起来。我记得还要去中山公

园那边捞什么,弄得整个鞋都很脏,回到家还要洗。

问:当时这些活动大概多久一次?

答:每个学期都有,大概一两次吧。

问:这些活动是学校响应某部门号召举行的吗?

答:是,应该是市里或者区啊有组织,我们当时是安平区嘛,然后就有说去哪儿。当时我记

得我们是跟大人一起去的,那个队伍很长,有学生,有大人。就像现在的万人跑啊,也各种

人都有啊,里面也有学生大人老人什么的。

问:初中的历史课本会讲什么?

答:就是讲那些什么历史人物,我对当时的课本也没什么印象,想不起来了。

问:那个时候初中的学费大概多少?

答:应该是根据那个年代的工资水平,相当于现在几百块吧。

问:初中考高中也要考试吗?

答:英语、数学、语文那些吧,然后历史、地理都有吧。

问:当时初中考高中大概会淘汰多少人?

答:我记得没有淘汰吧,全部都升上去了,你考不及格也可以升上去,我们那个年代就是这

样的,我们都这样一路升上去。当时读书的成绩好像也没怎么重视,没有什么留级之类的。

问:初中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那就三好学生之类的,都很单调。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应该不会偏那么大,都差不多,其实对当时的也没什么印象。

问:初中和高中是在同一个地方吗?

答:是的,也是在外马路那条什么街,商业街吧。老市区那里。

67

问:高中有什么科目?

答: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啦。

问:高中有没有文理分科?

答:没有没有,哪里有什么分科,都是一个科。理科文科都是后来的吧。

问:当时高考是要全部考吗?

答:是啊,我当时我也去参加高考了,但是考不上嘛,七七年。

问:就是第一届恢复高考那年吗?

答:是的是的,就是第一届那次,但是没有考上。

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考上?

答: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考不上,反正考不上就回家帮忙家务,帮了三年就出来工作了。

问:是在家里做绣活吗?

答:不是,就是帮忙买菜。当时十七岁,听说我帮忙家务,我妈妈就很高兴。当时鱼肉啊,

猪肉那些都是拿票供应的,我妈妈就说快到时间了让我去排队,我就跟在大人后面排队。在

家里就干了三年家务活,洗碗啊扫地啊,三个弟弟又小,正好就当小保姆咯。

问:为什么在家里帮忙了三年就出来工作了呢?

答:因为我爸妈是银行的嘛,当时全市刚好要招五百多个干部的编制,就是汕头跟各个(县

级)市,潮阳啊,潮州啊。正好我爸妈知道,就让我赶紧去参加考试。那个时候还要考试的。

问:那个时候考了些什么的?

答:语文、数学、政治三科,这个我倒是比较清楚,是八零年的时候,在家里拼命地背那个

政治题。

问:还记不记得当时政治题考了些什么内容?

答:不记得了,大概是当前的形势之类的吧。

问:当时去报名的人多不多?

答:多啊,当时录五百个人,汕头市区就十八个。

问:当时考试有没有什么学历要求?

答:好像高中就可以吧,是在一间中学里面考的,我刚刚好就碰到那个入的分数。就招进来

68

了。

问:就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样?

答:水平一般吧,态度也是一般吧。那个年代读书,老师好像也算是负责,就是经常会找学

生谈话。他们那些人应该也是读师范出来吧,具体不清楚了。

问:高中是比较应试的教育或者会依照课本教书?

答:我觉得不是那么灵活吧,比较死板,具体印象不清楚了,我感觉以前好像没读到什么书。

问:高中科目还记得哪些?

答:我记得语文,数学,英语,就是那些基础的科目吧。物理、化学应该有,历史、政治。

问:高中时的学费还记不记得呢?

答:我觉得应该是(现在的)几百块吧,那时的工资哪有上千块啊。80年的工资还是很低,

我参加工作才 15块。

问:当时社会上的政治运动多不多?

答:我们当时没怎么参加政治运动,当时好像也不多吧。

问:高中时候的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差不多吧,应该不会偏太多。

问:是工作了几年去读函授?

答:当时工作之后,我一直在银行工作嘛。银行不是组织了函授班,就是不脱产在职读的,

通知什么时候参加考试,最后就发了一个证。整个广东省银行都通知有几个这样的班嘛,想

去报名参加就可以读。我记得是 94到 96年,两年吧。

问:然后就是在哪里读的?

答:就是在单位读的,不用脱产,有的时候有安排讲课,就组织过去听课嘛。然后又参加考

试。

问:当时课程多不多?

答:我记得应该不多吧,具体我也忘了,反正频率也不高。到时间,学期末了就去考试。

问:会学习一些什么科目呢?

69

答:政治经济学啊那些,很多都忘了。

问:当时会请什么人给你们上课?

答:请老师吧,好像是大学的老师吧,当时银行学校还不是本科吧,就是专科学校。

问:你觉得他们讲得怎么样?

答:我觉得一般吧,他们有备课,就按照备课的内容照着来讲。也还算负责任吧,毕竟要先

备课,你问他问题也要能答出来。

问:当时函授班的学费怎么样?

答:当时是单位组织去的,但是有没有收费就记不清了。

问:当时参加这个班的男女生会不会数量差别很大?

答:现在我们单位就是男的多女的少,这个就清楚。当时是没有大专的人都去参加嘛,大专

学历那时已经很多人了,没有大专的人也很少。

问:你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那些都是书本上的嘛,书本上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上,日常参考运用会比较少。

问:是不是主要靠工作积累经验?

答:是的,工作上有很多工作的知识,课本上也不一定有。工作有不同的内容,你要适应那

些工作的内容嘛。

问:那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自学的?

答:主要是看文件了,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操作规程,你要去读懂它。一定要读懂它,读不

懂工作就会出差错。要评比,要扣分的嘛,现在越来越严格了。他有一个评比细则的嘛,我

工作了这么多年基本都扣得少,都很怕的,比如 3号要把数据报上去,那有的时候自己中午

加班,晚上也是干到好了才回家。

问:那教育经历对于家庭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不会吧,没有什么影响。

70

(十一)林和芳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林和芳

出生年份:1959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2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潮州市金山中学毕业。分配至塑料厂,后调至信托社。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59年。

问:小学是在哪里读的?

答:潮州市昌黎路昌黎小学。

问:初中呢?

答:也是在那个学校。文化大革命以前小学和初中是在一起的。

问:高中呢?

答:金中。以前叫做红旗中学。昌黎小学文革前也叫做红旗小学。

问:那就是说您以前读的时候是叫红旗学校吗?

答:是的,红旗学校里有小学和初中。

问:所以文革后就复名为昌黎小学和昌黎中学吗?还是直接叫做昌黎学校?

答:文革以后分开,就没有小学了。

问:高中就是在潮州市金山中学吗?

答:是的。

71

问:那之后有读什么中专或者大专吗?

答:没有。我 1976年毕业,那时没有大学。

问:后来在职有没有继续读书?

答:没有。

问:描述一下当时小学的设施设备可以吗?

答:当时很简陋,几乎什么都没有。文革时还边学习边劳动。当时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存

粮1这个口号,我们每家每户在床底下都要挖洞,要到能装一个人的程度。当时因为公

社化,所以要每家每户都负责养公猪,轮流每天喂一次,今天是我家,明天就是他家。

问:那猪是属于谁的?

答:公家的。

问:刚提到的劳动是具体指什么方面的劳动呢?

答:当时就是在搞备战,还有就是 56年的时候在农场开垦。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农场。每

一个学校挂钩一个公社,开垦一块荒地,我们就在里面学农,边读书边劳动。但是当时

有“学习无用论”,口号是“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2,这是文革时候提

出的。

问:小学的时候有什么科目?

答:都是语文、数学,还有搞了个毛主席发表的语录让我们上街去宣传。

问:小学时有英语课吗?

答:没有。

问:知道当时小学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有多少?

答:不太清楚。应该最多就是 4、50块钱左右。

1 1969年 10月 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1972年 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 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这一指示的提出,更进一步把我国原有的战备热潮推向了高潮,使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全面转到了备战方面。几乎各单位和部

队都挖了各种的“防空洞”。”2 最初由江青提出,是流行于文革时代的一句著名的口号。指在铁路有“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也不要资

本主义的正点”,在厂矿有“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它们所表达的都是同一

个意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不仅是不兼容的,而且是绝对的、全方面的对立。因此,一切带有商品经

济色彩的行为都被严格打击和制止,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描绘成邪恶的、人吃人的魔鬼社会。

72

问:小学老师一般是什么学历的?

答:师范专科毕业的。

问:您觉得他们负责任吗?

答:有些还是很负责任的。当时他们虽然没有教些什么,但是对我们这些学生很好。我们现

在还有联系。

问:那时候的教育方式是照着课本教吗?

答:对,但是后来提倡工人阶级进驻学校。

问:所以是他们成为领导阶层了吗?

答:对。

问:原来的校领导就形同虚设?

答:是,就开始“打倒臭老九”。

问:所以老师的地位就下降了?

答:对,那时候老师没什么地位。

问:那时候小学作业多吗?

答:那时候小学生没什么作业的。

问:所以是课余时间都用来劳动吗?

答:对。

问:语文课上老师一般会教些什么东西?

答:基本上都是写总结、日记,写今天劳动了多少这些内容。

问:就是说总结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答:对,大概就是这样。

问:那时候课本也要收费吗?

答:要,学费一学期两块钱,贫困生会申请半费或免费。

73

问:小学升初中有考试吗?

答:有是有,是开卷的。不过我也没什么印象了。

问:那时候小学是五年制还是六年制?

答:五年制。初中两年。

问:高中呢?

答:高中也是两年。

问:小学时候的男女学生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男生五分之三,女生五分之二吧。

问:男生比女生多会不会和重男轻女与家庭收入有关?

答:一般没什么关系。每一家人一般都有四五个小孩,最少都有两三个,

问:小学平均入学年龄是多少?

答:七周岁。

问:小学和初中是在同一地点吗?

答:对。

问:初中科目和小学科目有什么区别?

答:小学都是教语文、数学还有政治。政治在小学的时候属于主科。还有一门劳动课。

问:小学的政治课会教些什么?会宣传一些比如是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些内容吗?

答:都是这样的。那时候还有早敬和晚敬,对着毛主席的像敬礼。

问:劳动课就是去实地实践吗?

答:对。

问:那初中的科目是哪些?

答:和现在是差不多的,有物理、化学,政治也有。历史、地理就没有。

问:小学与初中的政治课除了内容会更深一点还有没有别的区别?

答:时间太久了,想不起来了。

74

问:初中老师的学历大概是什么程度?

答:小学的老师也可以教初中,初中的老师有时候也会去教小学生。

问:初中老师上课的方式也是照书本教吗?

答:一般都是这样子。不过像物理、化学课的话,老师有时候也会把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传

授给我们。会做一些很简单的实验。

问:初中的学费会比小学的学费贵吗?

答:会贵一点点,三块半左右。

问:初中时还会有贫困生减免学费的政策吗?

答:有。

问:小学升初中的录取比例是多少?

答:上初中的相对的少了。其实小学升初中考不考都是会自动升上初中,但是由于家庭条件

困难而辍学退学的人也有,他们会去帮家务,到地里去劳动。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和小学的男女比例有差别吗?

答:肯定有的,初中的时候女生更少了。潮州的女生长大了,就会退学在家里绣花。

问:高中的教学设施会不会比小学初中的好很多?

答:好一点。

问:高中的科目有没有什么改变?

答:也是化学、物理,高中有了英语。

问:那时候有历史和地理课了吗?

答:有,是很简单的内容。

问:高中的历史课会教什么内容?

答:中国近代史。

问:主要是教中国近代史吗?

答:对,还有解放战争的内容。

75

问:对国民党的评价是不是比较负面?

答:是。

问:会不会讲“我们要解放台湾”这种内容?

答:有的。

问:会不会特别强调中共党史?

答:会。

问:政治课会教什么?

答:一般是教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

问:高中老师的学历大概是什么程度?

答:一般都是大学毕业。

问:高中的教育方式与小学、初中有什么区别?

答:是以劳动为主的,经常去劳动。

问:在教室上课的频率如何?

答:我们都不在教室上课的,直接在农场里面上课。

问:高中的学费比初中高吗?

答:好像是四块半。有些家庭连几块钱也交不起。

问:高中有奖学金吗?

答:那时候没有奖学金。

问:那还有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学费减免政策吗?

答:这个有。

问: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会有什么科目?还是说也是直接升上去不需要考试?

答:是直升不需要考试。

问:会不会像小升初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辍学了?

76

答:有。

问:您觉得小学到高中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那个时候也没有想得太多。回想过去的话就觉得那个时候很荒废。

问:高中毕业后就分配工作是吗?

答:先上山下乡几年才分配。

问:大概多长时间?

答:差不多一两年。

问:那您分配工作是去到哪里呢?

答:在塑料厂当学徒工。

问:工作了多长时间?

答:一直到现在退休。

问:塑料厂属于国营企业吗?

答:是的。刚进去的时候每个月工资才十七块钱。当了两年的学徒工。

问:那工厂是在后来哪一年解体的?

答:2003年。

问:那您是在什么时候调入信托的呢?

答:这叫做商调,是工作调动。

问:这是一项政策吗?

答:当时有这种情况,比如说对方单位有接收名额,同时本单位愿意你调出,那你就可以商

调过去。当时还有一个文字形式的商调函,就像是个证明,拿着这个证明就可以把你的

工龄、人事档案都移过去。

问:工龄是可以续上去的吗?

答:是的。

问:是在什么时候调到了信托?

77

答:1987年。

问:信托这个单位的全称是什么?

答:商业信托公司。

问:那您觉得您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婚姻与家庭有什么影响吗?

答: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没有什么竞争,生活都是很平平凡凡的,每天

就是上班下班。

78

(十二)刘佩红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刘佩红

出生年份:1963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3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初中学历,分配至绣衣厂,厂倒闭后自行找工作。现退休。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63年。

问:小学在哪里就读的?

答:红旗小学。

问:初中呢?

答:也是红旗小学。

问:那高中呢?

答:我没有读高中了。

问:那后来在职时有读什么吗?

答:没有。

问:您觉得当年小学的教育设施设备怎么样?

答:那时候学校最抓劳动,学校有个农场,我们在里面劳动。

79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音乐、体育。

问:有政治吗?

答:有。

问:政治课上什么内容?

答:毛主席语录。

问:每天要念几遍毛主席语录呢?

答: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读报纸。

问:大概是读什么报纸呢?

答:南方日报1。

问:读报是读标题还是正文呢?

答:都有。

问:读多长时间呢?

答:从下午两点读到四点多。

问:小学有参加政治性运动吗?

答:有批林批孔2、反四旧3的活动。

问:批孔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上小学的时候。

1 1949 年 10 月 23日创刊于广州。1955 年,华南分局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南方日报》成为中共广

东省委机关报。在近 6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广东省报业一直担当龙头的角色。2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乘飞机外逃,凌晨 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1973 年 7 月,毛

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犯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

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

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

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这个运动从 1974 年年初至同年 6月,历

时半年左右。3 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四旧”活动。1966 年 6 月 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

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的口号;后来文革《十六条》又明确规定“破四旧”、“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标。1966 年 8 月 1日至

8月 12 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进一步肯定

了破“四旧”的提法。

80

问:具体有什么活动吗?

答:晚上去街上宣传。

问:宣传内容是什么?

答: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1。

问:大寨是个地名吗?

答:是的,在安徽。它相当于一个样板2。

问:还有什么活动吗?

答:跳忠字舞3。跳成一个心形,里面写着一个“忠”字。上面还有一个毛主席的像。晚上

就去道路上跳舞。那时候都不用怎么看书了。

问:那这样的话期末怎么考试?

答:那时候也不怎么考试。老师会提前告诉我们题目,照着去复习考试就可以了。初中就开

卷考试了,也读不到什么书。

问:小学的政治课会教什么内容?

答:就是与平时的政治运动相挂钩。

问:小学的课本要收费吗?

答:学杂费两块钱。

问:知道小学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吗?

答:一个月九块钱。

问:小学老师讲课负责任吗?

1 1964 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大庆的企业革命化和“铁人”精神。此后全国工

业战线兴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大庆成了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铁人”王进喜那句“有条件要

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传遍全国。它后来被冒进者改成:没有条件也要上,一边上一边创

造条件。当年 2月 10 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大寨之路”,介绍大寨人战天斗地的事迹和精神。此

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 70年代末。2 受访者原话如此。3 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民众舞蹈集体舞蹈。以《大海航行

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满怀豪情迎九大》和语录歌等歌曲为伴唱、伴奏。流行

于文化大革命高潮期,时间约在 1966—1968年间;九大以后渐趋衰微。

81

答:一般般。我以前去老师家的时候看到老师在绣花。

问:小升初需要考试吗?

答:不用,就直接升上去。

问:小学是五年制还是六年制?

答:五年制。

问:那时候小学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就只是有评三好学生,是不看成绩只是看有没有做什么干部,写写大字报。

问:大字报一般是什么内容?

答:主要是批判老师。

问:小学的男女学生比例是多少?

答:男生比较多。

问:大概多多少?

答:大概是男生 30个,女生 20个。

问:女生比较少是和重男轻女有关系吗?

答: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晚入学。

问:一般是几岁可以入学?

答:七周岁。家庭有困难的就九岁、十岁才读。

问:初中的科目是什么?

答:化学、政治、物理,没有上地理和历史。

问:有生物课吗?

答:没有。

问:初中老师的上课方式和小学老师有什么区别吗?

答:没有。

82

问:那初中老师的学历是什么程度的?

答:高中毕业。他高中毕业上山下乡之后就回来带课。

问:初中的学费一学期需要多少?

答:不知道。贫困生就申请半费。

问:初中升高中有考试吗?

答:要。

问:那您就是没有去考试了?

答:是的。

问:为什么没有去考试呢?

答:初中毕业后我就填了分配就业的表,然后被分配就业了。

问:分配就业的表需要填写些什么?

答:家庭成分、家庭成员。

问:是填直系亲属吗?

答:兄弟姐妹那些。兄弟姐妹里有一个去下乡了,另外一个就可以安排就业。

问:那如果家里的孩子多于两个呢?

答:不知道。

问:这张表在哪里领?

答:劳动局。

问:是每个人都可以拿的吗?

答:不是。

问:那要什么条件才能拿到?

答:要有一定关系。

问:那时候初中是两年制的吗?

答:三年制的。

83

问:那高中呢?

答:可能是三年制。

问:初中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三好学生。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我们全部升上去的,所以没有变化。

问:那您觉得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答:那时都是以劳动为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知识方面有限。

问:您分配到哪里工作呢?

答:绣衣厂。

问:工作了多少年?

答:1979年开始,到 2002年厂就倒闭了。

问:那间厂是国营的吗?

答:是属于地方集体的,集体公有。

问:倒闭之后呢?

答:我就自己去找工作了。我去年就退休了。

问:那您觉得您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婚姻和家庭有什么影响吗?

答:没什么影响。

84

(十三)黄毓秀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黄毓秀

出生年份:1968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3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暨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毕业。

采访记录:

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68年。

问:小学是在哪里读的?

答:衡阳胜利小学。

问:初中呢?

答:衡阳铁路第二中学。

问:高中呢?

答:也是在衡阳铁路第二中学。

问:之后呢?

答:在暨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读的函授。

问:小学时候的教育设施如何?

答:挺好的,因为是部队的小学。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85

答: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

问:知道小学老师的工资是多少吗?

答:不知道,那时候没有钱的概念,在部队什么都不用钱的。

问:老师的学历呢?

答:不知道。

问:您觉得老师教得怎么样?

答:我觉得教得很好,很有责任心。

问:小学作业多吗?

答:不多,没什么作业。可能一下子做完了,或者在上学的时候就做完了。

问:语文课上老师会讲些什么内容?

答:拼音、汉字、组词、造句。

问:选取了哪些课文呢?

答:不记得了。应该是一些短文。

问:有鲁迅的文章吗?

答:有。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问:小学课本收费是多少?

答:很少钱吧,我不记得了。

问:学费多少钱呢?

答:不用学费的。

问:那时候有奖学金吗?

答:没有。我有三好学生但是也没有奖学金。

问:贫困家庭的学生会有助学金吗?

答:这不太清楚。

86

问:学校是什么性质的?

答:地方办的,但是优先照顾部队的。部队人员的孩子都要接收。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的。

问:考些什么科目?

答:就只是考语文和数学。

问:小学升初中的录取比例是多少?

答:百分之百升学的。

问:那时候小学是六年制的吗?

答:我那时候是五年制的。

问:有什么评比活动吗,比如说三好学生?

答:有三好学生,我们那时候还没有“五讲四美”1这些,这是后来才有的。

问:小学时的男女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我们班那时有三十多个人,男女差不多人数。

问:小学时候的课余活动有哪些?

答:在体育课上跳绳、跑步、打羽毛球。

问:初中学校的设施好吗?

答:当然好啦,当时衡阳是中国的铁路交通枢纽,所以我们那时在铁路中学条件非常好。

问:初中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 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自然,初二上物理,初三上化学。

问:政治课教什么?爱党爱国爱人民吗?

答:不是,教的是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那些,当时的政治课内容没有时事。

问:历史课教什么呢?有近代史吗?

1

87

答:有。

问:近代史内容多还是古代史内容多?

答:古代史。

问:讲到近代史内容会说些什么?

答:林则徐那些。

问: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内容呢?

答:都没有。三大战役也是一带而过。

答:也没有讲中共党史?

答:没有。

问:会讲有关国民党的负面内容吗?

答:没有。国民党不好的方面都是在当时的电影里面看到的。

问:您是自己去看的电影还是组织一起看的?

答:部队里面每天中午、晚上都放,一天看三四场,不用交钱。

问:课上会讲解放台湾吗?

答:这没有,不记得。

问:初中是不是也是按照课本教的?

答:是的。

问:那您知道初中老师的学历吗?

答:不知道。

问:初中的学费也不用交吗?

答:不用。

问:初中有住宿吗?

答:有住宿。但是我去住了一个月不习惯就回家了。

88

问:初中升高中需要考试吗?

答:要。

问:要考什么科目?

答:全部都要考。

问:也是所有人一起升上去了吗?

答:是的。

问:初中是两年制还是三年制?

答:三年制。

问:初中有没有新的评比活动?

答:没有。

问:小学入学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答:一般是七岁。我是六岁入学的。也有人很迟。

问: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吗?

答:是,当时没有搞什么分校的。

问:高中历史课的内容比初中的有什么不同?

答:高中开始教世界历史,地理也开始教世界地理。

问:高中只讲世界历史了吗?

答:是的。

问:讲哪些国家呢?

答:美国、英国、法国、埃及、希腊,以欧洲的为主,还有四大文明古国。几乎不讲日本。

问:为什么没有参加高考?

答:参加了,但是没有考上。所以当时我妈要我和我爸先到汕头来。在汕头再参加一次高考

还是没考上。

问:高考考的是什么?

89

答:就是高中学习的课程。

问:那时候有多少人考上了?

答:不清楚。

问:高中读了几年?

答:两年。

问:在湖南高考和在汕头高考有什么区别?

答:没什么区别。

问:那时候是全国统考吗?

答:应该是的。

问:您是哪一年参加高考的?

答:1985年。

问:哪一年开始读函授的?

答:1987年。

问:那中间那段时间呢?

答:我 85年之后就开始工作了,工作一年半就去读大专了。

问:那大专是怎么读的?

答:暨南大学的教授到汕头来开了个函授班。

问:怎么开课呢?

答:一个月上一个星期。

问:这样的话工作呢?

答:是在晚上上课。

问:函授要读多少年?

答:三年。

90

问:函授的老师教课好吗?

答:很好。

问:大专要读什么科目?

答:经济管理。

问:需要读政治吗?

答:不需要。

问:是教授上课吗?

答:好像是研究生。

问:大专的学费是多少?

答:忘记了。我记得当时因为上班我还能报销一点学费。

问:这是一项政策吗?

答:在国家单位的干部接受在职教育都可以享受报销优惠。

问:大专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差不多。

问:您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工作有没有影响?

答:当然有,提高素质,开阔视野,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增加了。

问:您觉得能把知识运用于工作当中吗?

答:能。

问:那您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婚姻与家庭有没有影响?

答:没什么影响。

91

三、70~80年代女性群组

(十四)黄晓媛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黄晓媛

出生年份:1978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11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汕头市外语中专毕业。中专学历,在职进修大专和本科,现从事外贸公司相关

工作

采访记录:

问:阿姨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答:我是 1978年。

问:请说一下您的教育经历?

答:我小学是在中山四小。初中是在爱华中学。初中毕业之后是在外语中专。然后工作后再

进修大专和本科。

问:说一下你对小学环境设施各方面的印象?

答:小学的时候,我们当时中山四小已经差不多走到尾声了,好像我毕业之后再读几届就没

有了。差不多是合并之类的缘故吧。后来我读初中的时候是第一届,楼房设施都是新的,教

育的师资各方面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大家都比较注重第一届嘛,要打响第一炮。当时的教育

做得挺好的。

问:那小学的师资怎么样?

答:因为当时周边也是像今天一样划片区,按片区去就读。当时的人也没有注重什么重点学

92

校。所以就近入学,普通的学校而已。

问:那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小学就语文和数学是主课,五六年级就开始读英语,其他体育音乐美术之类的科目都有。

问:那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小学老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答:因为刚好晚上我们去小学老师家拜访探望,据他当时所说好像是不到1。

问:然后你觉得小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样?

答:我当时的班主任,是我们那一级的级长,每一年都是我们学校的优秀园丁。她四年级到

六年级都教我们。后来我读爱华中学第一届,她因为教学优秀又被提拔上去教初中。我的初

中都是她教的。当时的老师比较朴素。

问:那教学态度也比较负责吗?

答:他们是凭经验教学,而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她(班主任)当时有跟我说,在爱华中学教

书时她已经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龄,后来金元实验中学又把她调过去。她说在那边,和那些

新招进来的科班出身的师范学生相比,他们从教学能力上会比她更好。但她就是凭经验和卖

了那条老命去教,所以教学水平仍然不错。

问:那个时候的小学课本要收费吗?

答:要,大概一个学期六十多吧。学费和课本费加起来。

问:能否回忆一下小学课本中印象较深的内容?

答:鹅鹅鹅之类的吧,还有那些比较经典的,比如司马光砸缸,东郭先生之类的。

问:语文课本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方向吗?

答:语文课本应该不会吧,但是当时好像有读政治吧,叫做思想品德。要做好孩子、五讲四

美2之类的。

问:当时的习题和试卷一类的学习材料多不多?

答:嗯不算多。

1 囿于录音环境噪音,未能清晰记录。2 1980年 6月,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无锡第三十四中学(现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关于开展语言、仪表、行为美的审美教育活动的经验,明确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社会风气上要来一个“五讲”。1981年 2月 1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活动中“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

境美。此后,这项活动又和“三热爱”活动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人们所传诵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经典口号。

93

问:那有没有学费上的补贴或者国家优惠政策?

答:嗯没有。

问:小学有没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还有每年都有学习成绩的排名,班前十名都有奖励,年级的

前十名也有吧。

问:评比活动是不是以成绩为主要标准的?

答:有除了成绩以外的(标准)。我们的班主任会评三个标准,第一个是以成绩为标准,第

二个是以劳动和纪律为标准,第三个就是综合。她分三项分别排名,各有奖励。

问:当时的小学是公立的吗?

答:当时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公立的吧。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考试,考语数英三门。

问:那你觉得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难吗?

答:我一直不觉得读书很难。

问:小学时候的男女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我那个时候大概是一比一吧,反正我们同桌都是一男一女这样坐的。

问:然后大概小学的平均入学年龄?

答:应该是七周岁,因为当时我六岁去读是不够年龄的,在班里面排得比较小。

问:那个时候小学有没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有啊,踢毽子跳绳,丢沙包,还有抢军旗,就是分成两拨人,有一个旗杆,如果我那边

的人摸到你那边人的旗杆,那我就赢了。如果我跑过去,你就可以抓我们,我们就又要跑回

来。还有很多好玩的。

问:当时初中的环境很好对吧?

答:我们是第一届,桌椅都是新的,应该是最好的了。

94

问:那有实验楼吗?还是有实验室?

答:有实验室。

问:初中有什么科目?

答:跟现在应该一样吧,我记得是一开始七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还

有体育嘛,体育也要考,就是跳远和丢铅球。还有历史、地理。也是初二开始有物理,初三

有化学。

问:那还记不记得初中老师的工资?

答:也是几百块钱吧。

问:那初中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小学老师有什么区别?

答:对我来说就没什么区别,因为班主任从小学到初中。

问:那初中的历史、政治等课程都会讲一些什么内容?

答:政治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这个。历史就是夏商周秦汉两晋南

北朝,一路上下来这样。也有世界史。

问:会不会对近现代史讲得比较多?

答:一般不会,感觉各个部分的比重差不多。

问:那对国共两党的评价会不会差距很大?

答:不会,当时教的东西以后会不会被推翻我也不知道,但记下来是根深蒂固的,基本上没

有这样。

问:那当时还有没有统一台湾或解放台湾的说法?

答:没有,当时强调的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问:当时课本费和学费大概是多少?

答:大概也是几百块钱吧,我们都是一起交过去的。

问:初中的学习资料会不会变多?

答:我们自己会买一些资料。有些同学会买习题册,我买得比较少,我买的主要是课文的讲

解之类的。

1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

95

问:初中有没有奖学金或者助学金?

答: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没有这些,但是我们是有物资来奖励,就是奖一些文具奖状。

问:初中升高中是也要考试吗?

答:是的,也要考七科。

问:初中也有很多评比活动?

答:三好学生吧,学校统一的就是年级前十名的通报表扬,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就是班里面

推荐嘛。那我们这个老班主任一直考核的都是三项。别的班跟他们不一样,好像只是纯粹的

成绩。

问:初中时男女比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答:还是差不多一样,男女生都差不多。

问:初中也不会有很多人辍学?

答:嗯也不会有很多,当时我们初中大概是四十多个人一个班,大概有三四个人辍学。

问:中专学校的环境设备如何?

答:中专我也是读第一届,所以学校还是很重视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的。

问:中专大概学习了什么科目?

答:我当时是学习外语,所以第一年就把高中的英语全部教完了。第二年是教大学英语,第

三年也是。其他的科目比如政治等文科。我们当时读英语的好像理科如物理、化学之类的不

用学。

问:当时中专老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答:这个我没有了解过,但是我觉得当时中专的老师工资挺高的。他们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

的,都是本科毕业生,比如华师大的。

问:他们的教育水平怎么样?

答:我觉得不错啊,我们班主任是本科毕业嘛,还请了不少外教和一些现在还在夜校教英语

的老师。所以算是一半科班出身,一半老资格的民办教师那样吧。

问:中专的教育方式会不会有较大改变?

答:会,中专会比较偏向于实用性。小学初中比较重视课本,主要是按教育局规定的课本来

96

教学。因为当时汕头比较重视中专,当时汕头是许德立1嘛,他非常提倡读中专,所以中专

比较火爆。他们比较注重实际的质量,就是你出来如何运用。我们当时是读外贸英语的,所

以很多老师都是从现职的,外贸公司的比较好的人才,带过来一些实践的案例经验啊,实用

性比较强。可能第一年就把高中的课本全都学习完了,那还是些照本宣科的东西。那么第二

年第三年很多就是一些实践的内容,和大学的东西。就我自己觉得,我现在用的基本都是那

个时候学的。我们当时那个学校教的东西,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不会比现在的大专本科教

出来的差。

问:那个时候的学费大概是多少?

答:我们那个时候是四千块一个学期,基本上都是自费的。

问:当时是住宿吗?

答:不是,我们没有住宿。当时我们这儿有很多外地学生,都是住在外面。

问:在中专有没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还是比较多吧,比如班级还是会有成绩排名,前十名还有奖学金,以现金形式发放,几

百块钱吧。

问:当时有没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

答:没有,当时读我们学校的一般条件都比较好,毕竟学费摆在这里。我当时读中专是 94

年吧,当时 94年四千块钱挺多的。后来我也有了解到有些同学的家里在农村,不是很有钱,

但是他们也是自费的。

问:中专的男女比例怎么样?

答:这个就失调了,我们是外语中专嘛。我们那个班有全校最多的男生,十二个。一个班大

概四十个人左右。我们学外贸的还有十二个男生,像文秘啊之类的就一个男生都没有了,偶

尔会有一个男生。

问:到后来去工作还有参加学习吗?

答:我就一直工作,也一直读书,总共六年,就三年大专,三年本科嘛。大专下来一直是读

英语。我是在电大念的。

问:那觉得电大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1 许德立,男,1945年 10月生,广东汕头潮阳人,汉族,1969年 9月参加工作,1970年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大学(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1998年,任汕头市委书记。

97

答:因为我们这些在职员工去读,就只能选择这种学校。还有一些函授1的,不用去上学的。

但是我觉得那种读不出什么质量。读夜大2很辛苦,能坚持六年没有几个。我们很多同学都

只读了三年大专。我们当时班上四十几个人,如果有十五个人去读大专,等到读本科就只剩

我一个人了。

问:那电大的老师一般是什么资历的?

答:他们一般都是公办或者民办的在职老师吧,一部分是本科毕业,但也有一部分是以前的

老教师,就不一定是本科毕业的了。像我当时在中专的一个老师,后来在夜大又遇到了,读

本科他又继续教我,后来他就说‘不对啊,你怎么一直没毕业啊’。

问:夜大的老师工资大概有多少?

答:他们一般都是兼职的,应该有一两千块钱吧,我估计的。

问:夜大除了英语外,还有没有别的科目?

答:和中专也一样吧,也有历史啊地理什么的。

问:那电大的教学和中专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我觉得无论是电大的大专还是本科,都没有我们中专的时候教得好,而且我就觉得其中

有些内容的文化层次还比较低。

问: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的?

答:因为我们中专当时是脱产3专门学英语嘛,而且第一届抓出来的效果特别好。

问:大专以后的学杂费情况如何?

答:夜大好像是三千左右吧,一学期。一年六千块钱。

问:夜大一个学期大概要上多少节课?

答:一周好像要上四五节,平时晚上就一天有一天没有,但是周六周日就肯定有。

问:电大是属于公办的还是?

1 函授是成人高考(成人高考是成人教育的一种类型)的一种学习形式,成人高考另外一种学习形式是夜

大。其通过国家统一的成人高考被高校录取,发放录取通知书,属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

国成人高考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2 夜大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叫法,意指夜晚或周末上课。它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成人教育包括函授、业

余、夜大等不同教育形式,需要参加成人高考。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成人高等学历的毕业证书,符合规定

的还可以授予学士学位。3 脱产,即脱离生产。指工作者暂时脱离工作(生产)岗位,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主要实行

于全日制成人高等学校。

98

答:应该是公办的。

问:去电大是要通过高考吗?

答:要高考,跟现在的高考应该一样吧,也是全国统考。

问:那你觉得难不难?

答:当然难啊,我们当时外语中专没有学数学,所以高考数学比较一般,英语成绩比较好吧。

问:电大的男女比例是如何?

答:应该还是女生比较多吧。因为男的,一般来说就没有女的那么好学,可能晚上会去喝酒

啊。第二个就是男生如果去上夜大,一般是有家庭,比较上进的那种,此外就是跟我们一样

是应届毕业生去读嘛。但最后基本上没有坚持六年的。因为读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女生比较多

的专业,男生毕业了也不一定会去读。像我们毕业了十二个男生,只有一个两个去读。夜大

总体上还是女生比较多。

问:现在读完中专后从事什么工作?

答:从事外贸进出口工作,就大概是这一类的公司,但是职位有变动。

问:你觉得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依然觉得当年中专教的知识影响很大,非常有用。我现在外贸方面的知识,比我现在

招聘过来的那些九零年代和八零年代的学生,他们英语外贸方面的基础,除了书面方面的,

都非常有限。因为当时我们除了学习知识,还有老师带我们去实践。像现在他们去读本科,

可能参加实践的时候,可能过于短期的实践没有办法学到更深层的专业知识。

问:那小学、初中那些不太实用的知识有没有什么帮助?

答:我觉得语文那些科目就是帮你打好基础,就是至少在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

问:那你觉得教育对你的婚姻家庭有没有影响?

答:我觉得更多的是你自己,对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吧。当然你学习,像很多学历高的人都会

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但很多没学什么的人就对自己认识比较好。

99

(十五)张静妮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张静妮

出生年份:1982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12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陈烁、麦殷闻

受访者简介:大学本科毕业,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分行。

采访记录:

问:请简要讲述一下您的教育经历?

答:小学是在岭亭小学,初中是澄华中学,高中是在澄海实验高级中学,大学是在广东金融

学院。

问:小学时候的环境和设备怎么样?

答:还可以吧。

问:那老师的教学水平如何?

答:中等吧,就是不是那种很好的,因为你也有看那个小学在你那个区的排名嘛,就属于中

等吧,也不算很尖吧。但教学还是挺负责任的。

问:小学老师的收入水平如何?

答:一个月应该几百块吧。

问:小学的科目大概有哪些?

答:语文、数学、英语,还有体育音乐美术之类的。

问:英语是从几年级开始教学?

答:四年级开始吧。

100

问: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不是照着课本教那样?

答:对,基本上是。

问:小学时候有没有上什么思想品德课之类的?

答:有吧,理论性比较强,不会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很多。大部分都是概念性的。

问:那小学时的语文课本是什么样的?

答:就是一篇一篇的文章啊,基本都是那些名作家的。

问:小学时的学杂费情况怎么样?

答:书本费是含在学杂费里面吧,一个学期大概几百块吧。初中就一千左右。那个时候是义

务教育吧。

问:那个学校是公立小学吗?

答:是的。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吧。

问:小学时候有没有什么评比活动?

答:有,三好学生,全勤生吧。然后应该就没有了。

问:小学时候的男女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大概是一半一半吧。

问:小学时的入学年龄大概是多少?

答:虚岁八岁吧,就是七周岁。

问:小学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跳绳、画画一类的。

问:初中时期的设施环境怎么样?

答:一般般吧。

101

问:印象中初中的科目设置有什么变化?

答:就是多了很多吧,比如物理、化学等,政治。还有历史、地理、生物。

问:当时的政治课本会讲什么内容?

答:就三个代表,就是那些比较理论性、政治化的东西。

问:那历史课会涉及一些什么内容?

答:就是中国的历史,近代史吧。

问:那对于国民党和台湾的描述是怎么样的?

答:嗯评价一般不会很负面吧,就说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吧。

问:初中老师的工资水平大概是多少?

答:一千两千块吧。

问:初中老师的教学水平会不会比小学好一点?

答:会好一点,也比较尽责,因为希望我们能考上比较好的高中。

问:教学方式也基本上是按照课本来教书吗?

答:基本也是这样的。

问:初中时的学费大概是多少?

答:接近一千吧。

问:那时候初中会不会有比较多的学习资料?

答:比小学要多吧,资料费用大概一学期两三百吧。一门课要几十块。

问:初中有没有奖助学金之类的?

答:没有。

问:中考要考几门科目?

答:大概是七门吧。

问:初中的评比活动会不会比小学的多?

答:相对会多吧。除了三好学生外,还有优秀学生干部。主要是职务和成绩。

102

问:上初中的时候男女比例如何?

答:还是差不多吧。

问 :上初中的时候还有没有人辍学?

答:也比较少吧。

问:初中的课余活动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课余活动比较少,都是读书。

问:那高中时候的环境设施设备如何?

答:比初中的时候再好一点。

问:那所学校是公立的吗?

答:是的。

问:那高中时的科目有哪些?

答:我记得有九门吧,我们是“3+X”的最后一年。高一读九门,然后高二开始分科。

问:那时候高中老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答:大概两千左右吧。

问:他们大概是什么学历?本科吗?

答:恩对,华师大还有是韩师和汕大的。

问:那教学的情况怎么样?

答:比初中更好,更认真。

问:教学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应试教育吗?

答:是特别应试的。

问:你当时“3+X”选的是什么科目?

答:政治。

问:高中的政治和小学初中的课程有什么变化吗?

103

答:更加系统,范围也更加广。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类的。

问:高中时的学杂费情况如何?

答:学费大概也是一千吧。

问:高中时候的参考资料会比初中多吗?

答:我觉得差不多吧。

问:高中要住宿吗?住宿费是多少?

答:嗯一个学期九百多吧。

问:感觉高中的生活和初中小学有没有区别?

答:住宿有助于调整学习的规律和营造学习的氛围,所以感觉住宿比较好。

问:当时一间宿舍多少人?

答:十二个人,人很多,比较嘈杂。

问:会不会觉得住宿有什么不利的地方?

答:这个看个人吧,如果自律能力比较强,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嘛,晚上还有晚自修,回去

就只是睡个觉,所以负面影响不会很大。但对于不那么自觉的人,宿舍就会有反面效果。

问:那时候你觉得高考难不难?

答:难啊。

问:当时学校里高考的情况如何?

答:当时班里有两成的人考不上大学吧,学校里也差不多。

问:高中的评比活动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应该没有吧,跟初中差不多。

问:当时填报志愿是跟据什么标准?

答:主要是根据自己大概的成绩能报那些学校,然后靠前人的经验来填报吧。很少有考虑到

自己的兴趣,或者考虑到自己四年后大学毕业的工作。比如我当时的估分定在 2A,那时广

东金融学院特别得热门,我就觉得报这所学校也还不错,很少会考虑自己的兴趣。

104

问:高中的男女比例?

答:班里读政治的,女生会比较多,但是从全校来看比例应该还是差不多的。

问:高中还有没有课余活动?

答:(大笑)那肯定更少啦。

问:感觉大学的环境如何?

答:会比高中更好。

问:当时大学有什么科目?

答:比高中更多了。第一年就没有专业课,就是基础课程,比如政治课,英语什么的。

问:大学老师一般是什么学历背景的?

答: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以上吧,看老师的级别吧,教授一般就是学历比较好的,一本毕业的,

比如教英语的老师很多是广外的,而且专业课的老师水平会比较好。

问:有没有了解过大学老师的收入状况?

答:平均下来接近一万吧。像讲师、辅导员就是一个月几千,教授那个级别就一万左右。

问:大学的教育会不会和之前有很大变化?

答:就不仅仅是依赖于课本,更加生动一点,更有实际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理论,就不仅局

限与课本。

问:会不会比较偏向于实用性?

答:我们学校会,因为都是面向那些金融机构等。

问:那时候大学的费用如何?

答:学费一学年大概四千多,住宿费大概一千多吧。

问:大学有没有很多的资料费用?

答:不会,比较少。

问:大学的奖学金设立情况怎么样?

答:基本上只有专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两种,一般是按系里面的前几名来算吧。没有其他

助学金之类的。奖学金的数额就不是很清楚了。

105

问:大学除了奖学金外还有没有别的评比活动?

答:还有那些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吧。

问:上大学后男女比例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还是比较均衡的吧。

问:大学的课余活动有哪些?

答:社团啊,自己的一些联谊活动等。

问: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学吧,因为我的工作和我的专业也比较匹配嘛,就是觉得大学学的东

西比较有用。大学以前主要是打基础吧。

问:那学习经历对于婚姻家庭有什么影响?

答:主要是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吧,就是对家庭比较有保障,别的就没有什么了。

106

(十六)杨俞洁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杨俞洁

出生年份:1979年

出生地:广东省潮州市

采访时间:2014-08-13

采访地点:受访者家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 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汕头大学毕业。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79年。

问:小学在哪里读的?

答:红旗小学。

问:初中在哪里就读?

答:真理中学。

问:高中呢?

答:揭阳一中1。

问:大学呢?

答:汕头大学。

1 揭阳第一中学前身“榕江书院”,创立于清乾隆 8年 10月 22日(公元 1743年 12月 7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刘勤加以扩建整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增设武院部,招武生练开习射。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榕江书院于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年)改为“榕江高等小学堂”(八年制 的小学高年级,即 6-8年级)和“榕江师范学堂”(招收高小毕业生或私塾优秀生的五年制初级师范),统称“榕江学堂”。民国三年(公元 1914年),经县长施入雍呈报教育部备案,改为四年制中学,称“揭阳榕江中学”,与金中、韩师并称岭东最高学府。

107

问:能描述一下小学的教育设施和自然环境吗?

答:我们当时的课桌和现在一年级的课桌一样,只是我们的没有油漆过。操场比较狭窄。

问:小学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

问:您知道小学老师的月薪有多少吗?

答:不知道。

问:那知道老师是什么学历的吗?

答:不知道。

问:您觉得他们教得如何?

答:一般。

问:负责任吗?

答:一般。因为我以前比较调皮,不怎么读书。

问:他们是按照课本教的吗?

答:应该是。

问:有比较创新的教育方式吗?

答:没有。

问:小学作业多吗?

答:少。

问:需要做多久呢?

答:半个钟吧。

问:语文课上教些什么呢?

答:古诗词。

问: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吗?

108

答:想不起来了。

问:课本要收费吗?

答:应该要的,但是记不起多少钱了。

问:学费是多少钱呢?

答:最多就几十块钱吧。

问:小学是公立的吗?

答:是的。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

问:需要考什么呢?

答:语文、数学。

问:当年的录取比例是多少?

答:不知道。

问:那时候小学是六年制吗?

答:是的。

问:小学除了语文、数学外还有别的科目吗?

答: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课。

问:小学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三好学生这些吧,没有其他的了。

问:那时平均入学年龄是多少?

答:虚岁八岁。

问:那时候小学的课余活动是什么?

答:跳皮筋、丢沙包那些。

109

问:初中的教育设施和自然环境如何?

答:挺好的。

问:初中有什么科目?

答: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物理、化学。

问:您知道初中老师的工资大概多少吗?

答:不知道。

问:那老师的学历知道吗?

答:不知道。

问: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何?

答:我们那学校和老师是最好的。

问:老师负责任吗?

答:一般吧。

问:上课时照着书本教吗?

答:对。

问:做作业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答:一两个小时吧。

问:政治课上教什么内容呢?

答:忘记了。

问:那历史课记得吗?

答:教洪秀全起义那些内容。

问:有世界历史的内容吗?

答:还没有,高中才有。

问:政治课会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吗?

答:不会。教的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

110

问:初中升高中需要考什么?

答:除了美术那些全部都要考。

问:中考对您来说难吗?

答:不难。

问:初中是三年制吗?

答:是的。

问:初中除了三好学生评比没有其他的吗?

答:没了。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一比一吧。

问:初中的课余活动有没有什么改变?

答:为了考试去练跑步。

问:是中考要考体育吗?

答: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的时候要考 800米。中考也要。

问:那您记得要达到什么标准吗?

答:具体不记得了。可能是五分钟左右吧。

问:那初升高体育考什么?

答:一样也是 800米,还有 50米、跳远、扔球那些,全都要考。

问:那高中时的学校设施和自然环境如何?

答:很一般。

问:高中的科目有哪些?

答:和你们现在一样。

问:有文理分科吗?

111

答:等到高二才文理分科。

问:文理分科后高考考多少门?

答:五门,三科加政治和历史。

问:地理不需要考吗?

答:不用。

问:理科的话就是考物理和化学吗?

答:是的。

问:老师教得如何?

答:应付考试而已。

问:那负责任吗?

答:一般吧。

问:高中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做完?

答:大概十点钟前可以做完,晚上还能看看电视呢。

问:政治课教些什么内容?

答:好像是唯物主义这些内容吧。

问:历史课上中国史教什么内容呢?

答:从秦朝开始讲起。

问:古代史内容多还是近代史内容多?

答:当然是近代史啦,古代史的内容读了没什么用的。

问:近代史讲了什么内容?

答:孙中山起义、建立民国、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啊这些。

问:会不会对国民党的负面评价较多?

答:不会。

112

问:那时候开始讲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了吗?

答:没有。

问:高中的学费还记得是多少吗?

答:不记得了。

问:高中时候有奖助学金吗?

答:没有。

问:高考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呢?

答:不清楚。

问:高中时的男女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一比一吧。

问:评价一下汕头大学的设施与自然环境可以吗?

答:很好。

问:大学的科目有哪些呢?

答:我的专业是英语,科目有商贸英语、国际金融、语法学、文学、阅读、日语、政治、商

法等。

问:政治课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内容吗?

答:是的。

问:需要学近代史吗?

答:不需要。

问:大学老师的水平如何?

答:有的很好,有的一般。

问:知道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吗?

答:有外教,还有很多是留学回来的老师。还有是做生意来兼职教我们国际贸易的老师。

问:留洋回来的老师学历在什么水平呢?

113

答:这不清楚。

问:大学老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答:不知道。

问:大学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

答:也是按课本教的,我们那个时候都这样。

问:大学的作业多吗?

答:基本没什么作业。

问:那大学的学费要多少?

答:一年六七千。

问:有奖学金吗?

答:有的。具体数额要看是什么学院的。

问:那您记得哪些学院的奖学金是多少吗?

答:医学院的奖学金很高,有几万块钱。文科的就只有几千块钱。

问:有助学金吗?记得金额吗?

答:有。不记得了。

问:大学的住宿费是多少钱呢?

答:不清楚,已经含在学费里面了。

问:奖学金是李嘉诚赞助的吗?

答:当然是。

问:没有其他人赞助吗?

答:没有了。

问:大学有评比活动吗?

答:没什么。

114

问:大学里的男女比例大概多少?

答:我们系当然是女多男少,整个学校是男多女少。

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因为理工的多,文科只有文学院。

问: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作用不大。大学学的英语也只是有点作用,很多东西都是工作了之后学习到的。

问:那对家庭呢?

答:教会了要负责任。

115

(十七)周玉彤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周玉彤

出生年份:1984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13

采访地点:受访者工作单位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现工作于汕头市餐饮行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1984年。

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在哪里就读的?

答:我是汕头本地人。小学是在我自己家那里的小学,是乡村办的。叫赤窖小学。初中高中

都是在岐山中学1。大学是在广东金融学院2。

问:请描述一下小学的教育设施和设备。

答:我们小学的时候都是很简单的,就是在一个村里面。当时村里面也是比较穷,没有打算

建一个多正规的小学,就是在村里一个祠堂里面。也没有操场,一进去祠堂就是一整排

一整排的桌子椅子。操场就在祠堂大门口,在那里做操。如果需要跑步的话就定个地点

围着村子哪里跑一圈。

问:是在祠堂里面建教室吗?

答:是的,包括老师的办公室都是在里面。

1 汕头市岐山中学,创建于 1964年。2 广东金融学院创建于 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2000年,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4年 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院校。

116

问:小学什么科目?

答:以前比较简单,就是语文、数学。等到差不多五年级才有英语。

问:有体育、美术、音乐吗?

答:有。

问:您知道当时小学老师的学历吗?

答:以前小学虽然是村里的小学,但是是公办的。所以那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师范专科毕业的。

他们都是那些属于在编制内的,所以应该学历挺高的。

问:那知道他们月薪大概多少吗?

答:不知道。

问:您觉得他们教得负责任吗?

答:挺负责任的。

问:是按课本教学吗?

答:是。

问:小学的作业多吗?

答:不多。

问:大概要做多久?

答:一小时内可以做完。

问:语文课会教些什么?

答:基本上是课本里面的内容。

问:有古诗词吗?

答:课本里有的话就有。

问:还记得课本选取谁的文章比较多吗?

答:没什么印象。

117

问:小学课本要收费吗?

答:要,算在学费里面了。

问:那一学期学费是多少呢?

答:没多大印象了。

问:那时候有针对贫困生的补助吗,比如说减免学费?

答:没有。

问: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

答:要。

问:考什么呢?

答:语文、数学、英语。

问:录取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基本上能达到 90%吧。

问:那时候小学是六年制吗?

答:是的。

问:除了三好学生还有些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朗诵比赛、歌唱比赛也是有的。

问:会不会有优秀少先队员这种评选?

答:应该有的。

问:以前小学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差不多一半一半吧。座位一般都是一男一女这样坐的。

问;那平均入学年龄大概是几岁呢?

答:基本上是七周岁。

问:平时有什么课余活动吗?

答:课余活动比较少。

118

问:初中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如何?

答:挺好的。上生物课需要用的化验室,还有音乐室、图书馆,这些基本上都有配备。

问:初中比小学多了什么科目?

答: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到初三才有,还有政治课。

问:政治课会教什么内容?

答:历史国家有的一些政治内容、制度等。也会进行爱国教育。

问:那历史课呢?

答:古代的近代的都教。

问:近代史的比重比较大吗?

答:古代史的大。

问:教到近代史会教什么内容?

答:好像也是讲革命和改革开放那时候的事情。讲毛泽东和国家与国家的战争这些。

问:会不会对国民党的评价比较负面?

答:应该是会有的,不过不太多。大概也只是讲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怎么分开的。

问:那时候会讲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吗?

答:会。

问:初中老师的学历大概是什么程度?

答:我知道的也是专科。

问:您觉得他们的教育水平怎么样?

答:挺不错的。

问:也是按照课本教吗?

答:是。

问:初中的作业多吗?

119

答:多。

问:大概需要做两个小时吗?

答:不会比小学多多少,差不多。

问:还记得初中学费要多少吗?

答:五六百块钱。

问:记得初中时需要付学习资料的费用吗?

答:很少。

问:初中考高中要考什么科目呢?

答:基本上都考,当时还要考体育,体育成绩还挺重要的。

问:那您记得体育大概占多少分吗?

答:满分 20分。

问:会考一些什么项目呢?

答:50米、实心球、跳远大概这三个吧,忘了。

问:初中是三年制吗?

答:是的。

问:初中有没有除了三好学生以外的评比活动?

答:没有,我们弄这些东西比较少。

问:初中升高中的录取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我们那时候读高中的人比较少,一般考中专这些学校,就像现在的技工学校都是要考试

的。选择读这些的人会比读高中的人多。初中升高中大概也就 40%左右吧。

问:那读中专技工的大概会有多少?

答:大概也就 50%,大概有 10%的人就读完初中之后不再读书了。

问:是不是读中专的人多是因为觉得读中专好就业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答:有些比如说是自己本身不是很想读大学的,一般就不会选择读高中,就会选择去读这些

120

中专,学一点技术。读高中的基本上是说希望自己以后读大学。

问:初中有没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基本上也就是体育活动、体育比赛这些。

问:初中和高中都是建在同一个地方吗?

答:是的。

问:高中的科目和初中的有什么区别?那时候有文理分科吧

答:高一的时候没有,高二才有。

问:理科学的是物化生,文科学的是政史地吗?

答:是的。

问:高考是考 3+X吗?

答:是的。

问:那时候高中老师的学历大概什么程度?

答:我没怎么去了解。

问:那他们教得好吗?

答:都挺好的。

问:高中的教育会不会比较偏应试?

答:会。基本上所有时间都是用来学习。

问:那作业要做多久?

答:那时候作业要说多也不是特别多,会比初中多一点,但是会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去巩固、

去学习自己比较差的地方。

问:所以是主要靠自学吗?

答:对,但是因为到了高中自己就会有那种紧迫感,就会为了奋斗、为了高考。高一的话就

会比较放松,高二开始自己就会觉得在学习这方面比较紧张,所以应该要上的体育课的

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也没有怎么去玩,而且还经常要补课。

121

问:补课是在什么时候?

答:周末。寒暑假也会提前上课。

问:那时候高中一周要上六天吗?

答:对。

问:您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答:文科。

问:高中的政治课和初中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我对政治一向没有多大兴趣。

问:那您的 X科选的是什么?

答:当时好像也是选政治吧,但是这些我都没有多大印象,具体教什么内容这些都没什么印

象。

问:比如说会不会教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些?

答:会。

问:会教政治经济学吗?

答:有。

问:会不会教一些政治制度?

答:基本上这些都是会有的。

问:高中的历史课和初中的有什么区别?

答:我也不是很记得。

问:比如说近代史的内容多还是古代史的多?

答:近代史。

问:有教世界史内容吗?

答:有。

问:应该是中国史的内容比世界史多对吧?

122

答:对。

问:教近代史会讲很多关于中共党史的内容吗?

答:会。

问:解放战争的内容多吗?

答:那时候讲中国的历史差不多也就是讲这一个时期的比较多。

问:那开始讲改革开放和取得的成果了吗?

答:有。

问:讲文革了吗?

答:讲了,但是不多。

问:世界历史内容会讲哪些国家?

答:基本上是美国这块,亚洲就是日本侵略战争这些。

问:会讲世界古代史吗?

答:会,但是不是很多。

问:高中的学费需要多少?

答:八百左右。

问:有奖助学金吗?

答:没印象。

问:高中的资料费用会比初中的多吗?

答:会,多一点点。

问:高中需要住宿吗?

答:不用。

问:高考的录取比例是多少?

答:基本上大部分都上大学了,70%左右。

123

问:高中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男的会多一点,但是也差不多。

问:大学的教育设施和环境如何?

答:挺好的,基本上需要的设备都有。

问:大学的科目有些什么呢?

答:还是有关专科这一块的。

问:要学大学语文吗?

答:有,像一些主科的也有,我们也学过古文这些内容。

问:需要学高等数学吧?

答:要。

问:那时候大学英语有四六级了吗?

答:我们那边英语没有多少要求。

问:大学老师都是什么学历的呢?

答:不知道。

问:您觉得他们教得如何?

答:也是挺不错的。

问:他们也是按照课本教的吗?还是会有实际案例让大家实操一下?

答:大学上课感觉没有那么古板,有时候会讲内容,然后进行对应的互动。

问:大学有什么作业吗?

答:基本没有。

问:大学学费大概是多少?

答:一学年大概五千左右。

问:住宿费呢?

答:大概七八百吧。

124

问:大学有奖助学金吗?

答:有。

问:有了解过金额是多少吗?

答:没多了解。

问:大学的男女比例大概多少?

答:女的比较多。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学这个专业的多数都是女生。

问:您是什么专业的?

答:会计类。

问:大学有没有课余活动?

答:基本上就是社团、联谊活动、同乡会。

问:您觉得这么多年的教育经历对您的工作有影响吗?

答:有。

问:是什么样的影响呢?

答: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才能出来工作。如果没有接受教育,出来能工作得很好我觉得是没

有可能的。当然也是有一些人不读书就出来工作,但是那些人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如

果没有接受教育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我们这些读书出来的,基本上就是能够

找到安定安稳的工作。

问:您觉得潮汕女性会不会比较偏向于找一份比较安定安稳的工作?

答:会。

问:您觉得您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多吗?

答:不是很多。我们到每一个公司去,每一个公司基本上都是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不管你

是处在任何岗位,基本上你都是要去适应去学习公司运转模式,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所以主要是自己在工作中学习到的东西,专业只是巩固自己的底气。

125

问:那您觉得教育经历对婚姻与家庭有影响吗?

答:没多大影响。

126

(十八)钟颖采访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钟颖

出生年份:1981年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14-08-14

采访地点:受访者工作单位

采访时长:1小时

采访人:陈烁、麦殷闻

录音整理:麦殷闻、王悦

受访者简介:广东省白云学院毕业,大专学历。现工作于某材料贸易公司。

采访记录:

问: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答:1981年

问:请简要叙述您的教育经历?

答:我小学是在韩堤路小学,初中是在汕头市十二中学,高中是在鮀滨中学,大专是广州市

白云学院。我读的那所小学现在没有了,应该是取消了吧。

问:是因为政策取消的吗?

答:应该是生源不足。

问:是因为片区的小孩子人数不够还是办学质量不好?

答:当时那个片区是改建还是什么的,导致生源不足。

问:高中在哪里就读?

答:我是读职高的。我只读到大专。

问:您觉得小学的自然环境和教育设施设备怎样?

答:自然环境好一点,设施就糟糕一点。我们当时在那里六年,有两年在临时设施里读。后

来我们改建,有两年是借寄在其他学校读书。在外马三小那边借了他们的两个教室,在

127

那里读书。等到五六年级我们这边都已经起好了之后就回来了,那时候环境好了很多。

问:小学时有什么科目?

答:应该是有自然、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想品德、音乐。

问:有美术课吗?

答:好像没有,到初中才有。

问:小学的语文课会教什么内容?

答:我觉得以前的教学可能比较传统,是教书本里的东西。按课本教,也很少课外书籍。所

以我们很多的写作能力都是由老师传授的,有多余的课外书籍都是学校规定你去买的或

者是学校买来,基本上是蛮匮乏的。

问:那时候学校会让您买什么类型的书呢?

答:大概是作文类的,就是那些比较好的以前得过奖的作文选集这种。

问:小学语文会教拼音和课文吗?

答:拼音有啊。

问:那课文的话会选谁的文章呢?

答:小学记不得了。

问:英语是从三年级开始学的吗?

答:是的。

问:您知道那时候小学老师的学历吗?

答:应该都是师范毕业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学历。

问:您知道他们的工资水平吗?

答:不知道。

问:您觉得他们教的好吗?

答:我们那个小学的数学特别好。

问:为什么呢?

128

答:我们那个数学老师特别好,他有得过一些奖。

问:小学作业多吗?

答:不多。

问:需要做一个小时以上吗?

答:基本上没有。我记得我当时中午回家就能把一天的作业做完,然后其他时间就自己支配。

问:小学课本要收费吗?

答:忘了。

问:那学费呢?

答:我忘了要不要学费了。

问:所以是不需要交学费吗?

答:好像是五六百。

问:您知道那时候对贫困生有国家补贴吗?

答:没有。

问:那助学金有吗?

答:好像也没有。

问:小学资料费用多吗?

答:不多。

问:小升初要考试吗?

答:要。

问:需要考什么科目呢?

答:三门,语数英,三百分。

问:录取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当时班里四十几个人有三个人没考上初中,就辍学了。而且是三个比较顽劣的男同学。

129

问:那他们不是因为家庭困难辍学的咯?

答:是,是因为他们自己没考上。

问:那个时候有什么评比活动吗?

答:三好学生、朗诵那些。

问:优秀少先队员有吗?

答:也有。

问:小学时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一半一半。

问:入学年龄呢?

答:7、8、9岁都有。

问:小学课余活动有哪些呢?

答:丢沙包、跳绳、踏青、烧烤。

问:初中的教育设施和自然环境呢?

答:不错。

问:初中比小学多了什么科目?

答:生物、地理、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美术。

问:政治课上的是什么内容?

答:主要是讲一些需要去背诵的内容,具体什么不记得了。

问:那是偏向讲思想品德还是政治制度的内容?

答:政治制度。

问:那历史课教什么呢?

答:就是教近代史、古代史啊。

问:会不会教世界史?

答:世界史也有。

130

问:中国史比较多吗?

答:对。

问:中国史中近代史内容还是古代史内容比较多?

答:近代史。

问:那近代史讲些什么呢?

答:讲辛亥革命之类的。

问:会强调农民起义吗?

答:农民起义会讲到。

问:像我们一课的最后都会有对农民起义的评价,那您那时候会不会对农民起义有高度的赞

扬?

答:是的。

问:对国民党的评价是负面较多吗?

答:是的。一直以来好像都是。

问:会不会讲很多中共党史的内容?

答:会讲。

问:那时候有开始讲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吗?

答:有。

问:开始讲改革开放了吗?

答:有。我记得我们初中的时候刚好是邓小平过世,1997年,那一天大家都很悲伤,老师

也是所有的课都不上了,就和我们讲他的生平,广播也有播。讲了好多没有邓小平就没

有今天的汕头。

问:有举行相关活动吗?

答:没有,就只是那天早上广播里播他的生平,老师就在班级里面详细讲。

问:知道初中老师的学历吗?

131

答:不知道。

问:觉得他们教得如何?

答:初中好过小学。

问:那初中也是按课本教吗?

答:是。但是数学多了一点内容,老师会把课外的练习题拿出来讲。

问:作业多吗?

答:开始多了。

问:写一个小时够吗?

答:不够。我记得特别是语文,当时我背了好久,除了要写还要背,老师又很严,考不及格

会被罚。

问:是背古诗文吗?

答:是。

问:那要是不及格怎么罚?罚抄?

答:是。看你是达不到哪个分数线就罚抄多少遍。所以我当时过得很辛苦。但是物理挺好,

上课比较容易。化学也很好,因为当时老师是刚高中毕业的,所以满腔热情,还免费帮

我们补课,因为我们是刚刚开始接触化学。他补到学校说不能再补,又很热情地邀请我

们说尖子生和差生分别去他家补课,但是都免费。就是很热心想帮我们提高。以前的人

比较淳朴。

问:那需要 3个小时来做作业吗?

答:如果不罚的话就不用,罚的话就要了。

问:物理是初二开始上,化学是初三开始上吗?

答:我记得那个化学老师不只是教了我们一年,可能化学是从初二开始上的。

问:那时候初中的学费是多少?

答:好像是免费,当时只交书本费。我记得当时学校收课本费收得很重。

问:那当时书本费收了多少?

132

答:我们老师说学校乱收费,收了一千多,就和学费差不多。我们那年刚好改革。大概是

95、96年。

问:初中的资料费用会比小学的多吗?

答:会。

问:初中考高中需要考多少门?

答:当时是物理、化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

问:那时候总分是多少?

答:有些课 100分,有些 150分,具体不记得了。

问:初中有新的评比活动吗?

答: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那些。

问:初中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也是一半一半。因为我读的是普通的初中,所以都是五五开。

问:那初中的课余活动呢?

答:无非就是那些,多了打排球。当时初中升高中体育不是要计分数嘛。

问:体育占多少分?

答:满分好像是 30分。

问:要考些什么项目?

答:50米、800米和扔铅球。

问:高中的设施和环境怎样?

答:应该更好了吧。我们那时有新的校舍。

问:规定住宿吗?

答:不规定。当时分职高和中专。

问: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职高的分数高一点。

133

问:那在学习内容上呢?

答:没有去对比过。

问:高中有什么科目呢?

答:和初中差不多吧。

问:您那时候有文理分科了吧?

答:有。

问:那时高考是什么模式?

答:我那时候读的比较特殊,因为我读的是职业高中,所以只能读高职的院校。

问:就是说高考只能考专科类的院校吗?

答:对。因为我们是职高的,所以考最高只能到大专,不能去考普通大学。

问:那高考考什么?

答:语数英政史地。

问:高考总分是多少?

答:我当时是 2000年考的。记不太清了,好像有些是 120分,有些是 100分。

问:那物化生这些科目会在高二的时候考一次试吗?

答:不用。

问:是在高二分科吗?

答:不是。因为我们读的是职高,所以一进来就分了。我当时报考的是学校的英语班。

问:也要读三年?

答:读三年,和高中一样。

问:职高老师是什么学历呢?

答:大学或者大专,会比初中老师的高。

问:知道他们的工资吗?

134

答:不知道。

问:那他们上课还是按课本教吗?

答:会多一点东西。比如说英语老师会有意培养我们去看课外的英语书籍和电影片段,着重

培训英语的听说、对话之类的。

问:作业多吗?

答:不多。

问:职高的政治课教些什么?

答:我对政治课毫无印象,只记得很多要背的。

问:那时候会教唯物主义吗?

答:有。

问:那政治经济学呢?

答:没有。

问:历史课和初中的相比有没有区别?

答:世界史讲得比较多。讲另外一些国家的历史、革命啊改革啊。近代史讲得比较多。

问:亚洲会讲到日本吗?

答:没什么印象。

问:那时候的学费和课本费是多少?

答:好像是五百多,比初中便宜。

问:那时候有奖学金吗?

答:没听说过。

问:那对贫困家庭的助学金吗?

答:有让我们捐款,但是学校有没有给不知道。

问:职高有评比活动吗?

答:和以前的差不多,但是多了个学生会。

135

问:学生会是什么性质呢?

答:是受学校控制的,但是里面的干部是尖子。

问:所以干部都是尖子生当?

答:对。有些活动的话他们会去主持、策划。

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学生会的呢?

答:学生去报名,然后由老师选出。

问:需要面试吗?

答:要。

问:成绩不好的会被淘汰吗?

答:基本没有成绩不好的会去参加吧,那些不够资格。

问:高中有什么课余活动?

答:篮球那些。

问:高中有社团吗?

答:没有,到大学才有。

问:那时候的男女比例如何?

答:我们班女生很多,因为是英语班。

问:那整个学校呢?

答:应该正常,因为理科班像是电脑、电子之类的就只有几个女生。

问:大专的教育设施和自然环境怎么样?

答:不错。

问:大学都上些什么科目?

答:大学语文、商务英语,没有数学。

问:要上政治课吗?

136

答:要,是公开的,不过也没有要求你要去干嘛。

问:要考试吗?

答:要,开卷的。我们对这些要考试的课不是很重视,重视的是要去考的证书,那些对就业

有帮助。

问:要考些什么证呢?

答:当时我们考商务英语、英语的 CET,我们学校当时和国外的学校签了交流生,如果要去

国外的话,就要去考托福。

问:那时考托福的人比较多吗?

答:到大二的时候比较多,开始有人跃跃欲试。因为不是一次就能考过的。

问:学校对四六级是否考过有要求吗?

答:我们英语专业需要考过四级才给毕业证。

问:大学老师的学历水平是?

答:有些已经很高了, 当时还有博士生。

问:觉得他们教得好吗?

答:好啊。因为当时有些老师会在外面做兼职,他们会把在外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交给我们。

问:他做的是哪方面的兼职呢?

答:我们是读中英文翻译的,但是我们有一个老师是教外贸方面的,就会跟单,讲一些实例。

我们的英语老师碰到连堂的课就会给我们放电影,主要是训练口语方面,让我们去讲看

到的是什么,就是观后感。

问:有外教吗?

答:有。

问:大学作业多吗?

答:不多。

问:学费是多少?

答:我们当时读的比较高价,一年要一万多。

137

问:大学应该有奖学金了吧?

答:有。

问:知道多少钱吗?

答:我们学校是私立的,好像奖学金不是很多。

问:私立学校的奖学金会是其他人捐赠的吗?

答:不是,是学校自己出钱的。

问:那有助学金吗?

答:没有,但是好像大二开始有贷款。

问:是那种无息贷款吗?

答:应该是有息的,不过不是银行贷款,是学校的。我们当时好像是有师兄三年学费都没有

还,然后他和学校贷款,等到毕业的时候都拿不到毕业证。拿的可能只是复印件,正本

不会给他的。

问:复印件在找工作的时候能起到和正本一样的作用吗?

答:应该不行吧,面试的时候会要求证件正本一定要到。

问:那时候大专读三年吗?

答:对。

问:需要住宿费吗?

答:包括在学费里面了。

问:大学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差不多的,不会失调。因为我们这边英语专业还是女生多,市场营销、计算机那些的男

生比较多。

问:您学校文科院系招的人和理科院系的差不多吧?

答:对,差不多。

问:有什么其他课余活动吗?

138

答:有很多课余活动啊,有很多时间用来参加社团,不参加的话也可以看到喜欢的去玩一玩

但是不报名。多了一些很新奇的东西。

问:您觉得参加社团对于以后的经历有意义吗?

答:我没有参加过社团,所以不知道。

问:这么长的教育经历对工作有什么影响和帮助吗?

答:没有。因为我不是去做贸易,所以用得上的真的不多。需要自己重新去积累经验。

问:那您觉得对婚姻和家庭呢?

答:基本上也没有影响。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