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Preview:

DESCRIPTION

溫宗堃 製.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在初期佛教中 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 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 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 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 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 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在家眾所運 用?. 為何跟佛陀學習. 《雜阿含經》 (113).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尊者羅陀答言:「我 為斷苦故 ,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115).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溫宗堃 製

在初期佛教中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

在家眾所運 用?

為何跟佛陀學習

《雜阿含經》 (113)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115)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118)

時,有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490)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973)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783)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復問:「斷何等?」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

斷。」

《中阿含經. 147 聞德經》生聞梵志即便問曰:「沙門瞿曇弟

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學道,以何義故博聞誦習耶?」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所以博聞誦習,欲自調御,欲自息止,自求滅訖。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以此義故博聞誦習。」

在家的相對限制

《長阿含經》卷 15 :「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

《長阿含經》卷 16 :「若在家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

《中阿含經》卷 19 〈 2 長壽王品〉:「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

《雜阿含經》卷 30 :「在家憒鬧,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雜阿含經》 (1179)

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六日不見。

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沙門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殖胡麻田, 慮其草荒沒,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稻田乏水, 畏葉枯便死,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赤眼黃髮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空倉群鼠戲,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世尊答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殖胡麻田, 常恐其荒沒,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稻田乏水, 畏葉便枯死,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債主守其門,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我今日定無, 七領重臥具,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黃頭赤眼婦,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我今日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瞿曇…世間多事,今請辭還。」 「摩訶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請還

家。」 「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雜阿含經》 (546)

時,有執澡灌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言:「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佛陀教導的優先順序

《雜阿含經》 (95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在家、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說 (=悅 ) 。所以者何?

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則不樂正法。何等為邪事?謂邪見,乃至邪定,

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讚歎。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則樂正法,善於正法。何等為正事?謂正見,乃至正定。」

《雜阿含經》 (915)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

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 [ 塉 - 月 + 目 ]薄。

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

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在家所證的果位

《雜阿含經》 (951)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

佛陀記說在家果位的例子

《雜阿含經》 (852) :

佛告諸比丘:「彼難屠比丘、難陀比丘尼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善生優婆塞、善生優婆夷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於天上而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雜阿含經》 (854)

時,有眾多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聞罽迦舍優婆塞等命終。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雜阿含經》 (990) :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

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花,遠諸凡鄙;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

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

阿難!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在家證四果《五分律》爾時世間有六阿羅漢。復有長者子。

名曰耶舍。本性賢善。厭離世間。喜樂聞法。世尊作是念。彼耶舍長者子。當以信出家。便往婆羅水邊敷草坐宿。

時彼長者子五欲自娛已便得暫眠。一切伎直悉皆眠臥。

長者子須臾便覺。視己屋舍猶若丘塚。觀諸伎直皆如木人。更相荷枕鼻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笛樂器縱橫,甚大驚怖生厭離心。走向父所住處,見亦如是。

耶舍聞佛為父說四真諦法,漏盡意解。

先證果後皈依《雜阿含經》 (107)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

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我今盡壽歸依三寶。

《雜阿含經》 (30)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

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

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

《雜阿含經》 (253)尊者優陀夷說是法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於他入佛教法,於法得無所畏。

從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優陀夷:「我今日超入決定,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從今日盡壽歸依三寶。」

誰是阿羅漢

《雜阿含經》 (1148)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祇羅七人、一舍羅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祇洹門外。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

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

經諸苦難,堪能自辯; 交契計挍,真偽則分; 見說知明; 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不以見形相,  知人之善惡, 不應暫相見,  而與同心志。 有現身口密,  俗心不斂攝, 猶如鍮石銅,  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  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  欺誑於世人。」

《雜阿含經》 (10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形色醜陋,難可觀視,為諸比丘之所輕慢,來詣佛所。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見彼比丘來,皆起輕想,更相謂言:「彼何等比丘?隨路而來,形貌醜陋,難可觀視,為人所慢。」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

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彼比丘起於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諸比丘!汝等莫妄量於人,唯有如來能量於人。」

依法或依人

《雜阿含經》 (83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種過患,彼人或時犯戒違律,為眾所棄。恭敬其人者,當作是念:『此是我師,我所重敬,眾僧棄薄,我今何緣入彼塔寺?』。

不入塔寺已,不敬眾僧;不敬僧已,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過患。

復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違律,眾僧為作不見舉……

復次,彼人若持衣鉢,餘方遊行。……

復次,彼所信敬人捨戒還俗。 ……復次,彼所信敬人身壞命終。 ……

只是指路

《中阿含經. 144算數目揵連經》算數目揵連復更問曰。瞿曇!此中

何因何緣,有涅槃.有涅槃道;沙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不得耶?

世尊告曰。目揵連。我還問汝。隨所解答。目揵連。於意云何。汝知王舍城處。諳彼道耶。

算數目揵連答曰。唯然。我知王舍城處。亦諳彼道………

世尊告曰:「如是。目揵連。我亦無事。有彼涅槃.有涅槃道。我為導師。為諸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有不得。目揵連。但各自隨比丘所行。」

自依止

《雜阿含經》 (6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

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能視、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

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雜阿含經》 (639)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

《長阿含經.遊行經》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

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雜阿含經》 (10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竭伽池側。時,

有摩那提那長者疾病新差。時,摩那提長者語一士夫言:

「善男子!汝往尊者阿那律所,為我稽首阿那律足,問訊起居輕利、安樂住不?明日通身四人願受我請。若受請者,汝復為我白言:『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唯願尊者時到,通身四人來赴我請,哀愍故!』」

尊者阿那律問訊長者:「堪忍安樂住不?」

長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委篤,今已蒙差。」

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

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如是,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繫心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尊者阿那律,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增支部. 5集. 235 經》

佛陀指出,具足五法的比丘,為確實悲憫在家眾者。其中的第三法:

探問病者,令生正念,說:『您要提起最珍貴的正念啊!』

gilānake upasaṅkamitvā satiṃ uppādeti- ‘arahaggataṃ āyasmanto satiṃ upaṭṭhāpethā’ti

〈相應部. 47 相應. 29 經〉 居士師利瓦達 (Sirivaḍḍha)病重,

阿難尊者前往慰問。知道師利瓦達的病苦有增、無減,阿難即勉勵他應修行四念處:

“Tasmātiha te, gahapati, evaṃ sikkhitabbaṃ–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pe… citte…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n’ti. Evañhi te, gahapati, sikkhitabban”ti.

四念處的修習方法

止 (奢摩他 /samatha) 的修行:培養深度的專注力。

觀 (毗婆舍那 /vipassana) 的修行:如實了知身、心現象。

身念處:威儀章、正知章、界分別章、出入息章、厭逆作意章、九塜間章。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觀五蓋、觀五蘊、觀十二

處、觀七覺支、觀四聖諦

純觀乘者 vs 止乘者止乘者:培養初禪甚至四禪的

「止」 (samatha) 之後修習「觀」(vipassana)

純觀乘者:未培養初禪等的「止」,便開始修習「觀」

馬哈希尊者( Mahāsī

Sayādaw) ( 1904 - 1982 )

U Thet-gyi (1873-1946)

U Ba Kin (1899-1971)

Ledi Sayadaw (U Ñāṇadhaja,

1846-1923)

烏巴慶老師

U Ba Khin, 1899-1971

S.N. Goenka (1924-) Mother Sayamagyi, (1925- )

帕奧禪師 Pa Auk Sayadaw

(1936-)

「緬甸第六次結集」( 1954 -1956)

擔任如同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提問者」( Pucchaka)的角色

明昆西亞多 Mula Jetavan

Mingun Sayadaw

(1869-1954)

禪法簡介與特色根基於巴利《念處經》 坐禪( sitting meditation)、行禪( walking meditation)、日常活動的正念(mindfulness in daily activities),每一個部分皆運用了《念處經》的四念處。

純觀乘者的禪法標誌著二十世紀緬甸大部分內觀禪

修傳統的特色,而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在家眾禪修運動」之所以成功,也要歸功於這純觀乘者的修行方法。

現今歐美流行的「正念禪修」之風潮,亦是受到這類「純觀乘者」禪法的影響。

實用的禪修技巧 「腹部起伏」 「步伐分段觀察」 「放慢動作」 「標記」

注重密集禪修 Jack Kornfield 在其《當代南傳佛教

大師》:「在馬哈希的教法裡,每天持續十六小時的靜坐和經行交替練習,即使從未修學過的在家人,也可經由這種密集的安排迅速開發定力和正念。」

在家眾的自利利他

《雜阿含經》 (929)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

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

《中阿含. 143傷歌邏經》傷歌邏摩納即便問曰「瞿曇!梵志

如法行乞財物,或自作齋,或教作齋。瞿曇!若自作齋,教作齋者,彼一切行無量福跡。以因齋故。

沙門瞿曇弟子隨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自調御,自息止,自滅訖。如是沙門瞿曇弟子隨族行一福跡,不行無量福跡,因學道故。 」

爾時。世尊告曰:「摩納!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若使有一沙門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彼為他說:「我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汝等共來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

彼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彼為他說,他為他說,如是展轉無量百千。

於摩納意云何?我弟子隨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行一福跡,不行無量福跡,因學道故耶?

質多羅長者

《雜阿含. 572 經》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

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

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

《雜阿含. 573 經》「阿耆毘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

門瞿曇作弟子,於今幾時?」質多羅長者答言:「我為世尊弟子過二十年。」

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過二十年,復得過人法,勝、究竟知見不?」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今當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塜,不復起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

雜阿含. 574 經「時,有尼犍若提子與五百眷屬詣菴羅林中,欲誘質多羅長者以為弟子。質多羅長者聞尼犍若提子將五百眷屬來詣菴羅林中,欲誘我為弟子,聞已,即往詣其所,共相問訊畢,各於一面坐。

時,尼犍若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汝信沙門瞿曇得無覺無觀三昧耶?」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不以信故來也。」

阿耆毘言:「長者!汝不諂、不幻、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能以繩繫縛於風,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可以一把土斷恒水流,我於行、住、坐、臥智見常生。」

質多羅長者問尼犍若提子:「為信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何者為先?何者為勝?」

尼犍若提子答言:「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為勝。」

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

尼犍若提子言:「汝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

質多羅長者言:「汝先言我不諂曲、不幻、質直、質直所生,今云何言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耶?若汝前實者,後則虛,後實者,前則虛。

汝先言:『我於行、住、坐、臥知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事不知。云何知過人法?若知、若見、安樂住事?」

手長者

《中阿含. 40手長者經》爾時,手長者與五百大長者俱,往

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五百長者亦禮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告曰:「手長者!汝今有此極大眾。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眾?」

彼時手長者白曰:世尊!謂有四事攝: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

世尊!我以此攝於大眾,或以惠施,或以愛言,或以利,或以等利。

…… 於是,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

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是時,手長者默然不語,不觀.不視毘沙門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護定故。

於是,手長者白比丘曰:「尊者!是時無白衣耶?」

比丘答曰:「無白衣也。」又問曰:「若有白衣者,當有何咎?」

長者答曰:「尊者!或有不信世尊語者,彼當長夜不義不忍,生極惡處,受苦無量。若有信佛語者。彼因此事故,便能尊重恭敬禮事我。尊者,我亦不欲令爾也。

《中阿含. 41手長者經》 一時,佛遊阿邏鞞伽邏在惒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云何為八?手長者有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念.有定.有慧。」

手長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說?手長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念.有定.有慧。手長者自有慧,不欲令他知我有慧。手長者有少欲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信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得信堅固,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手長者有信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慚耻,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長者有慚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惡不善法,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長者有愧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精進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精進,除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手長者有精進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念者,此何因說?手長者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手長者有念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手長者有定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給孤獨長者

給孤獨長者《雜阿含. 482 經》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郁伽長者

《中阿含. 38郁伽長者經》 爾時,郁伽長者唯婦女侍從,在諸女前從鞞舍離出,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於是郁伽長者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郁伽長者飲酒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暐曄。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

於是,郁伽長者已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

即從坐起,為佛作禮。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

郁伽長者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還歸其家,即集諸婦人。集已,語曰:

「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

於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長者:「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

郁伽長者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

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竪。白郁伽長者:「長者!欲殺我耶?欲殺我耶?」

長者答曰:「我不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郁伽長者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 。

未曾有法尊者!我於爾時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時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我見佛已,即時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亦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若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謂佛所說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我見此五,無一不盡,令縛我還此世間,入於胎中。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有是法。

《中阿含. 39郁伽長者經》爾時,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

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

眾多上尊長老比丘……聞已共作是議:「諸賢。誰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彼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欲往語郁伽長者……我等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說如此事。

尊者阿難白諸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郁伽長者其性嚴整。若我自為語者,儻能致大不喜。諸尊!我為誰語?」

諸長老上尊比丘答曰:「賢者!稱比丘眾語。稱比丘眾語已,彼無所言。」

長者白曰:「若尊者阿難宣比丘眾語者,無所復論。若自語者,或能致大不喜。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

尊者阿難問曰:「長者云何轉輪王願。 」

長者答曰:「尊者阿難。村中貧人作是念:『令我於村中最富。』即是彼願。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邑中最富。』即是彼願。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最富。』即是彼願。

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作宗正。』即是彼願。城中宗正作是念:『令我作國相。』即是彼願。國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即是彼願。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轉輪王。』即是彼願。」

轉輪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 ----謂無上梵行訖,令我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即是彼願。

未曾有法「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持!」

尊者阿難!我詣僧園時,若初見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

彼尊問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難!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須陀洹。此是精進,此不精進。」尊者阿難!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我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婆四吒婆羅門尼

《雜阿含經》 (1178)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  念子生憂苦, 晝夜不飲食,  乃至發狂亂。 今喪弟七子,  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兒孫有千數,  因緣和合生, 長夜遷過去,  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  其數無限量, 彼彼所生處,  更互相殘食。 

若知生惡者,  何足生憂苦?  我已知出離,  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  入佛正教故。」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

菴婆婆梨女

《長阿含.遊行經》 爾時,世尊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

毘舍離國。即受教行,著衣持鉢,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毘舍離,坐一樹下。有一婬女,名菴婆婆梨,聞佛將諸弟子來至毘舍離,坐一樹下,即嚴駕寶車,欲往詣佛所禮拜供養。 ……

時,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爾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時,菴婆婆梨女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氈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

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再三,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邪婬.不欺.不飲酒。

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捨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優婆塞中第一

《增一阿含經. 6 清信士品 1經》

初聞法藥。成賢聖證。三果商客是第一智慧,質多長者是。神德第一。所謂犍提阿藍是。降伏外道。所謂掘多長者是。能說深法。所謂優波掘長者是。

恒坐禪思,呵侈阿羅婆是。降伏魔宮,所謂勇健長者是。福德盛滿,闍利長者是。大檀越主,所謂須達長者是。門族成就,泯兔長者是。

《增一阿含經. 6 清信士品 2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問義趣,所謂生漏婆羅門是。利根通明,所謂梵摩俞是。諸佛信使,御馬摩納是。計身無我,喜聞笒婆羅門是。論不可勝,毘裘婆羅門是。

能造誦偈,優婆離長者是。言語速疾,亦是優波離長者。喜施好寶,不有悋心,所謂殊提長

者是。建立善本,所謂迦毘舍離是。能說妙法。所謂最上無畏優婆塞是。所說無畏。善察人根。所謂頭摩大將領毘舍離是。

《增一阿含經. 6 清信士品 3經》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惠施,

所謂毘沙王是。所施狹少,光明王是。建立善本,王波斯匿是。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所謂王阿闍世是。

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王是。

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供奉聖眾,意恒平等,所謂造祇洹

王子是。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師子王子是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王子是顏貌端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

子是。

《增一阿含經. 6 清信士品 4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恒行慈心,所謂不尼長者是。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訶納釋

種是。常行喜心,所謂拔陀釋種是。恒行護心,不失善行。所謂毘闍先優婆塞是。

堪任行忍,所謂師子大將是。能雜種論,所謂毘舍御優婆塞是。賢聖默然,難提婆羅優婆塞是。懃修善行,無有休息。所謂優多羅優婆塞是。

諸根寂靜,所謂天摩優婆塞是。我弟子中最後受證,所謂拘夷那摩

羅是。

優婆夷中第一

《增一阿含經. 7 清信女品 1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初受道證,所謂難陀難陀婆羅優婆斯是。

智慧第一,久壽多羅優婆斯是。恒喜坐禪,須毘耶女優婆斯是。慧根了了,毘浮優婆斯是。

堪能說法,鴦竭闍優婆斯是。善演經義,跋陀娑羅須焰摩優婆斯

是。降伏外道,婆修陀優婆斯是。音響清徹,無優優婆斯是。能種種論,婆羅陀優婆斯是。勇猛精進,所謂須頭優婆斯是。

《增一阿含經. 7 清信女品 2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供養如來,所謂摩利夫人是。承事正法,所謂須賴婆夫人是。供養聖眾,捨彌夫人是。瞻視當來過去賢士,所謂月光夫人

是。

檀越第一,雷電夫人是。恒行慈三昧,所謂摩訶光優婆斯是行悲哀愍,毘提優婆斯是。喜心不絕,拔提優婆斯是。行守護業,難陀母優婆斯是。得信解脫,照曜優婆斯是。

《增一阿含經. 7 清信女品 3經》

我弟子中第一,恒行忍辱,所謂無優優婆斯是。

行空三昧,所謂毘讎先優婆斯是。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行無願三昧,無垢優婆斯是。好教授彼,尸利夫人優婆斯是。

善能持戒,鴦竭摩優婆斯是。形貌端正,雷焰優婆斯是。諸根寂靜,最勝優婆斯是。多聞博知,泥羅優婆斯是。能造頌偈,脩摩迦提須達女優婆斯是無所怯弱,亦是須達女優婆斯是。我聲聞中最後取證優婆斯者,所謂藍優婆斯是。

將討論在初期佛教中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

在家眾所運 用?

Thank You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