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新的了 王安石与“王 ...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无梦到徽州高中部 马艺嘉

除京城以外,我最喜欢徽州。说来惭愧,首次拜访徽州大概是两年前的事,

其记忆还未曾封入箱底,却又被翻来提及。最近有友人去访徽州,又颇有感慨,决定破例,将此般未经酝酿的俗事正经写写。

徽州之好,如何道得完呢?切莫提高低韵致的马头墙,青苔蔓上的石阶,亦莫提河上横过的石拱桥——即便是常有的阴雨呵!也值得些彻夜推敲的诗句,或是错落有致的音符来细致描绘……既然一时半会倾不完此中的美好,便挑其一,闲来侃侃——徽茶。

层层山峦的地域特征赋予了徽州美景,也赋予了徽州茶田与手工制茶工艺。一座小矮坡的侧面,攀着如阶梯般的绿茶田。采茶者将那最嫩最绿的几片茶叶采下,装到小筐中,手指尖的拨动,像极了弹古琴时的姿态。这可不是凭空想象,看那采茶的人儿,从一边采到另一边时,筐里的茶叶还未过半,她们便直起腰,往往又唱一句若徽调般的圆润声调,当这一边将声调拢入耳中时,便唱起了答语。徽韵有别于京剧,却又与京剧极似,准确而言是京剧与徽剧相似,因为本来徽剧便是京剧之母。依我个人浅显之见,京剧若在这山中响起,像是金光划

过玻璃,不尽如徽调,那徽调调呀,像是雨水浸过冰镜,谁敢言说是山水融入到徽州人儿的唱腔中,还是唱腔在沟壑中回响。实是自然,实是美好。

采好的茶叶会进行手工揉捻,聚散离合,弯曲回旋——像极了徽州的云,卷起又舒展,半晌降下雨珠,人间变成了云上的世界;又像极了徽州的人儿,离开再相聚,半辈子便过了。

我是个俗人,对匠心理解甚浅,观察最多,惟有泡茶时的心境。且抛开繁琐的工序,跃到茶叶浮沉,水色泛青时,等待往往引起回味,回味又不禁感到悲伤。徽州是美的,制茶工艺是美的,可是我不愿在这里生活,不出意外也不会在这里生活。在时代的推进之下,我甚至都可以预见这里被拆的时刻,又要出来几篇文章讽刺,几个徽人流浪?我觉得这里美,仅仅是这与万千我见过的繁华相违,因为有落下的茶叶才会去关注漂着的茶叶,可最终的一切都会趋于平静。我是多么期待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去徽州,可是怀旧有用否?梦终究也是要醒的。

可我还是爱徽州,不论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人,谁没有个憧憬的地方呢?总觉得徽州与我梦中常去的地方有几分相似罢!惟是只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教师评语】好茶经得起细细品尝,因为其中的韵致;而好的文字也经得起琢磨,因为其中的情致。

如何去表达一座城市的格调,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本文作者写自己喜欢的徽州,千般之好,单单挑了徽茶。从采茶到制茶,莫不与徽州的韵致相吻合,表现出了较强的行文能力。重要的是,文字的韵味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你看,若不是痴绝于徽州,怎能写出其灵性!

王安石与“王安石”

康乃馨园

“我”变成新的了

八个人的出行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高中部 李佳园

“我曾看到过他们七个中每一个人独自难过,看到他们独自走向很远的地方。

唉,青春期呀……我们都很缺爱,却又互相爱着。”

作文选 B3

编辑/雷若彤 美编/袁国明 责校/房霞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这是最后一处了吧?”不远处一个戴着安全帽的人正对着我指指点点。那锃亮的大铁皮机器在他的指挥下正张牙舞爪地向我移动,我感到了一阵惶恐。但这对于我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坏事儿。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知道人类把我这样的老旧房子推倒只是为了建造出一个更新、更好的我罢了——对于现在的科技来说,这只是很简单的一件小事——他们将会用各种极坚固的、既舒适又安全的材料为我打造一个全新的、高耸入云的身躯。

哦,这好像确实不是什么坏事儿。我将会变成一座摩天大楼,我将拥有最先进的

设备——包括了我梦寐已久的可以把人几秒内送上几百米的高空而不会感到不适的高速电梯。

但我心底依旧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惶恐。“轰隆隆——”伴随着铁皮机器一下下的撞击,我

的身躯正一点点地松散、坍塌,意识也逐渐涣散……我终于陷入了沉睡。我好像已经有很大年纪了,屋子低矮,墙皮斑

驳,院子虽然狭小,倒也整齐地堆着各种杂物。我这个破旧的四合院住着几户人家。房子虽然破,住户倒也安心舒适,每天在阳光下打着招呼,笑盈盈的,仿佛从来没有忧愁。

一个老奶奶,似乎从她出生就住在这里了。大家叫她奶奶,我便也称她为奶奶,虽然我的年纪比她还大。奶奶养了一条小白狗,常常卧在门口看来往的行人。

奶奶熟悉我的一切,一片瓦,一根草。奶奶总是和蔼地笑着,她仿佛对一切事物都有

着无穷的包容与爱心——当然对我也是如此。她

会为我已经裂开的墙皮轻缓地贴上一层报纸作为“装饰”,会踩着小凳子把院子里已经坏掉的灯泡换成新的,还会在过年的时候在我的门口贴上大红的福字与对联。

我有时竟然分不清楚我是奶奶,还是我是房子了!但我打心底生出了一股涌动着的、鲜活的愉悦来。然而看着周遭的高楼,我开始渴望改变。

我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我想拥抱所谓的“科技”给我带来的改变,我想让奶奶住在更方便更舒适的

“摩天大楼”里,我想让奶奶也享受最好的一切。但我同时又感到惶恐,因为我分明看到奶奶常

常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看着我默默无语,她知道我将被重建。

重建完成了。我现在可算得上是一栋“时髦儿”的居民楼

了——一千多米高的身躯直插云霄,外面笼罩着一层可以净化空气、保持内部温度的分子薄膜,它可以让奶奶每天尽情呼吸新鲜干净的空气;高分子复合有机材料制成的玻璃在太阳的映射下反着柔和又不刺眼的光,我也不用再担心她会晃到眼睛;还配备有最新的声控识别大门……内部的设施也一应俱全,有防滑又不易沾染灰尘的地板,这样奶奶就不容易摔倒;声控又感光的楼道电子灯与一系列声控家具……

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可奶奶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楼道里的机器人还在尽职尽责地为我的墙壁做着机械护理,打扫着那已经一尘不染的地面,偶尔发出几声电流的嗞嗞声,忙碌得像一个小陀螺。

我等着奶奶和她的小白狗回来。

高中部 高珉瑄

【教师评语】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面前,某些传统陈旧的物件的存在总是苍白无力。然而人总是有情

感的动物,并不因为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完全忘记了曾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物件,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件单纯的无生命的物件,它凝结了人的情感,寄寓了人的记忆。这也形成了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传统与科技的冲突与融合。本文的故事就是试图通过一处老房子的变迁探讨这一不变的主题。故事的别致之处在于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作者用老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让原本无生命、无情感的房子因为承担叙述者的任务而有了情感,从而表现了在新科技时代的变革中,老人的无可消弭的念旧、怀旧情感。

窗外蝉声悠扬,叫得人昏昏欲睡,我坐在教室里听讲台上班主任念这次的优秀作文,心里只觉百无聊赖。于是转转脖子,活动了一下筋骨,却意外地在窗边瞥到了一个驻足的人影。班主任的朗读终于接近尾声,因此我也未将过多注意力投注在那人身上。看她把最后一篇作文放下,润润嗓子,意犹未尽地说出了作者的名字——“王安石”。

教室门“吱嘎”一声开了。我抬起头来,见来人是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我认出他正是刚刚那人,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会儿,想起他是最近来我校视察的一位人物。印象中的他颇为稳重,此刻他脸上却满是兴奋之情,站在门口为打断了我们的课道歉后大步走向讲台,激动地问道:“我能看看那篇文章吗?”

我下意识回过头去,目光正和坐在旁边的一个瘦小男生撞上。他脸上带有几分无奈之色,冲我摇摇头,一副不忍直视的样子。我心中觉得好笑,转过头去看那个仍在认真阅读的中年男子,觉得这场面颇具有戏剧性——无他,这个男生也正是我的朋友,名字就叫王安石。

王安石这名儿是他爸给起的。据传他爸十分崇拜王安石,成天想让王安石进他们家户口本,于是我朋友就诞生了。然而我这位朋友除了因他爸熏陶带来的一手好文采之外,与课本上那位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又总因这名

字被人瞩目,于是对王安石倒不太喜欢。他爸将此引为一件憾事。不过他对王安石的一些经历很感兴趣,尤其是变法。于是这次老师布置完有关的作文后,这位同志大笔一挥,嫌白话文写起来不够味道,便用文言文写得洋洋洒洒。

我们班里同学自然是知道王安石和“王安石”这点渊源,可禁不住来学校参观的这位男士不知道啊。见那位已经放下了文章,神色愈发激动,甚至开始问班主任此文从何处来、为什么他作为王安石忠实拥趸却没读过云云,大家都尴尬异常。我同情地向王安石投去一瞥,见他一副即将壮烈的样子,红着脸,站起身向那中年男子示意:“老师,我叫王安石。”

那中年男子愣了。他面上后知后觉显出了几分不自在,半晌像是释然一样笑了起来,走过来拍拍王安石的肩膀,道:“我说感觉哪里不对劲呢,原来如此。不过,孩子,你写的文章不错。”王安石的脸更红了几分,那中年男子又看了看他的文章,和他进行了一番探讨,直到快下课两人才聊完,俱是一脸心满意足。

伴着那男子离开的脚步声,下课铃响了。见王安石还有些发怔,我凑过去,戏谑道:“哎,这可是能载入史册的大事吧?”他愣了一下,笑着回:“胡说八道。”我也笑了,转身离开,心里颇为他欣慰。

1.我从手机里翻出一首我压箱底的贝斯solo,踮起脚把手机底部凑近徐之远的耳朵。他头稍微偏过一点认真地聆听那几个撩人的音。

“好听哎!就是这个音色!”他夸张地点了点头,右手竖起食指对着空气指点起来,平时那睁不开的眯缝眼睛,也努力睁大了些,像是找到了什么珍宝似的。

其实我到现在也闹不明白他是不是真的觉得好听。

2.我总走在那一行人的最后面。当我想赶上去两步找个人讲话的时候,大概就想找到那个长发及腰,总梳一根长长的马尾辫的女孩。我悄悄走到杜阳阳身后,像做错事的小孩拽妈妈衣角那样小心翼翼地拽了拽她的马尾辫。

她回过头来,什么也没说,朝我笑了一笑。

张爱玲是怎么描写漂亮女子的来着——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碎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3.我回到家才发现,手机里有好几个未接来电,全是小珊打来的。

“你们怎么回事?知道我们有多着急吗?这么晚还不回来?干什么去了?”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从未见过平常洒脱不羁的她这样严厉。她蹙起眉头,我能感受到她的气息中的热度,听到她言语里的如坐针毡。

那时候,本该被照顾的小小的她,却照顾起了我们。

4.子扬说他看完电影就走,要回家陪爸妈。

“走了啊!”他扬起后脑勺,朝我们挥了挥手,径自走了。

大家好像不在意似的,各自谈笑。但那时每个人却都偷偷斜着眼睛,目送着他走出大厦的旋转门,目送着他从阳

光下的柏油路上,躲到人行道上有树荫的角落,目送着他躲开来来往往的车辆,最后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仿佛那是一场,好盛大,好盛大的别离。

5.“喂——你慢点!”我朝着在我前方五米远的李飞大声喊起来。

“什么!我听不清——”“我说——”我双腿拼命蹬着自行

车,额上大粒汗珠滚落下来,风从耳边呼啸着驶过,刺眼的阳光吞噬着体力。

“你骑慢点!”“什么——我还是听不清——”他

戏谑地在前面拖着长音叫喊。他的车却慢慢地溜到了与我并肩

的地方。6.云霞映着落日,天边酡红如醉,衬托

着渐深的暮色,晚风把季夏吹进了高秋。在偌大的操场上,我侧过头去,又

借来西山下已经谢幕的余晖,能看到王小羽侧脸,还有眼里星星点点的光芒。那是个少年感十足的画面。

“没朋友吗?”我抿起嘴看向他。“嗯,没朋友。”他蜷起腿双手环着

膝盖,把脑袋轻轻靠在上面。“不对,我有你。”他看向我。

我笑了,也学着他的样子,蜷缩起来,看向他:“那我也有你。”

7.电影院里的光是刚刚好的光,是那种刚好能看清轮廓,却看不清内容的光。

白龙对千寻说:“因为遇见你,我才知道我也能拥有美丽的记忆。”

我歪过头去,眼睛偏离了电影屏幕。“你到底在看谁呀?”王小羽又一次

发问。“关你什么事。”我继续偏着头。我曾看到过他们七个中每一个人

独自难过,看到他们独自走向很远的地方。

唉,青春期呀……我们都很缺爱,却又互相爱着。

出场学校:北京十一学校

编者按“中学作文”是

本报副刊曾经开办

过多年的版面,一度

成为我们与众多热

爱写作和文学的中

学生交流互动的窗

口。这次决定重开

此版,则有了编者不

同的出发点。我们

似乎期待一种不同

于短小精悍社交媒

体的“眼前一亮”,期

待着那束不拘泥于

应试的“白月光”。

哪怕文字尚不足够

成熟,也是尤为珍贵

的。新版“作文选”

将会以北京各中学

为 单 位 逐 校 呈 现 。

借一线语文教师的

视角和笔触,说一说

他们眼中具有文学

天赋的孩子们与写

作的缘分;这些语文

名师也将从文学角

度解读作品中的写

作亮点。

我们真诚欢迎

全市各校与我们联

系,推荐您眼中拥有

文学天赋、热爱写作

的 孩 子 ,投 稿 邮 箱

316618183@qq.com

高中部 熊益娴

“王安石这名儿是他爸给起的。据传他爸十分崇拜王安石,成天想让王安石进他们家户口本。”

出场教师:闫存林(语文特级教师)

【教师评语】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性格各异、遭遇不同的古人,如李

广、魏无忌、王勃、王安石、苏轼等。假如是你或者你的一个朋友,名字恰好与上述古人中某一人的名字相同或谐音,生活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本篇文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字活泼,故事饶有趣味,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形成了小小的矛盾冲突,通过误会与释疑让情节产生了一定的张力,展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能力。故事也好像平静湖面上陡然出现的涟漪,让人会心一笑。

【教师评语】花季的年龄便有花一样的生活,简

单的快乐,无端的烦恼。然而,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仿佛断章,虽然不连续,但每一个章节都很美。

千叶是康乃馨园接管的第100个孩子,由我分管。五年前,五岁的她被父母送到了这个寄养中心,那是一对30多岁的年轻夫妇,丈夫是极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妻子是他的助手。两个人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于是同社区里的许多人一样,他们选择把孩子长期寄养在这里。

这个寄养中心叫“康乃馨园”,这儿也同康乃馨一般,致力于用最新科技弥补年幼的孩童们所缺失的爱与关怀。千叶和其他99个寄宿者一样,住在独立的标准间内。别看它叫“康乃馨”,其实整个园子里连一株草都没有,只是每个房间里都配有全息投影仪,白天投影花海、夜里投射星空,房间全部依靠一台微型投影仪在视觉上模拟室外环境。除此以外,屋子里也配有强大的温控系统和音响设备,用来维持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温度、制造一些舒适的自然音,同时还会定时发射合适波长的紫外线,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使寄宿的孩子即使一整天都待在屋里也可以接收到身体所需的全

部营养,健健康康地成长下去。像千叶这样小的孩子,往往还离不开

父母的陪伴,于是在她入住前,我们寄养中心仿照小叶父母的样子一比一定做了仿真机器人,在这五年内无时无刻、尽职尽责地陪伴着小叶,和她一起成长。我的工作就是在背后通过监控观察、记录千叶的生活,并每月按时在线上向千叶的父母发送小叶该月的情况汇报,确保小叶的身心健康。

小叶并没有觉着自己父母离开,因为仿真父母与她真实的父母别无二致。白天

“父母”尽职尽责,陪伴小叶游戏、学习;睡觉前,同样仿真父母会给小叶念许许多多的听不厌的童话。小叶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

“爸爸”打网球。每个周末,父女二人会背起网球拍,手牵着手走去体育馆,一打就是几个小时。

五年过去了,明天父母终于要接走千叶了。监控器中,千叶正抱着一只软绵绵的玩具熊,微笑着,甜甜地徜徉在梦乡之中。她知道,明天对于她们家是个重要的

日子,这是她在这个科技屋的最后一晚了。一个星期后,我意外地再一次接待了

小叶的父母。两个人看起来急匆匆的,说是要办手续。“怎么了,小叶不是刚接出去吗?出什么事了?”我关切地询问道。

“千叶有些太粘人了……”母亲焦躁不安地握紧手掌,“她天天吵着陪她游戏、学习,可我没时间陪她做这些。”

“是啊,她竟然叫我陪她打网球,哪里有时间啊!”父亲更不耐烦了,母亲轻咳一声,拿肘部推了推他,示意他不要失态,然后抱歉地看着我说:“其实我们下一个科研项目马上就要开始了,希望能再把她送来这里待一段时间。怕是要辛苦你们了。”

“怎么会辛苦呢?”我拿来记录单,把笔递给了小叶的父母:“您打算寄养多久,填在这里就好了。”

“这有点说不准,”母亲的目光闪躲了,支支吾吾地说道:“总之要麻烦你们了。”

结完钱后,我送走了他们,回身记录道:“第100号永久寄宿者:千叶。”

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已经可以建造出像故事中“康乃馨园”一样的高科技儿童寄宿园、仿真机器人,模拟人类的模样与情感,代替人类完成更加高智慧高情商的事情,比如故事中扮演小叶的父母。也许有朝一日,人类可以足不出户,

而自己的替身机器人则奔波在人海中,替自己生活。这究竟是幸事,还是不幸?文中的小叶就是一个不幸者,某种意义上被父母抛弃,因为父母要拼命地工作。实际上,这也并不是一个科幻故事,因为这样的事情现在也在发生。

【教师评语】

高中部 孙樱宁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