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 傳真:2873 2453 電郵:feature@wenweipo.com 聖誕老人 不...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按西方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的聖誕老人原來源自亞洲西南部的小亞細亞,由公元後4世紀當地一名主教聖尼古拉

(Saint Nicholas)「發明」。

聖誕老人 源自教會傳統東方教會的聖誕節為1月7日。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

日子,信眾熱烈地慶祝基督的誕生。主教尼古拉有見區內兒童貧苦,便發起運動向小孩子「神秘地」派發禮物,令他們提早約一個月感受那份喜悅。有說,聖誕老人的衣飾,就是與教會主教的紅袍一脈相承。直至6世紀,尼古拉才獲教會正式「封聖」,他的生平事蹟便受到後世教會及社會重視。當今聖誕老人的「造型」是以尼古拉慈祥老人的「原型」塑造。據說,他曾幫助一個窮人的三個女兒準備嫁妝。尼古拉「出動」時,把三個裝 黃金的袋子,在一個晚上從窗戶丟進此家庭,剛好丟進放在火爐邊的襪子。聖誕老人,其實是源自教會救濟窮人的傳統。

小亞細亞位於歐亞交界,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那麼,聖誕老人「出動」時,又怎會穿厚厚棉衣,駕雪橇和鹿車?

遠在歐洲的荷蘭亦對聖尼古拉對小孩樂善好施的精神及聖誕老人派禮物的行為趨之若鶩,所以當地人便在每逢12月訂立聖尼古拉斯節,模仿聖尼古拉向小孩派送禮物。隨

歐洲國家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英國更把這傳統融入聖誕節,稱聖誕老人為「聖誕節之父」(Father Christmas)。就是由這點子開始,聖誕老人便正式「融入」聖誕節當中。

聖誕老人英語「Santa Claus」,亦是由荷蘭語的聖尼古拉(Sinterklaas)翻譯過來。

入鄉隨俗 形象百變穿 紅衣、白鬚白眉的聖誕老人形象,便傳到西歐和北

歐。但西方冬天天氣寒冷,聖誕老人便隨即被本土化,改以「冬裝」打扮。從18世紀最早有關文藝作品,不難發現聖誕老人快活地乘鹿拉雪橇。在法國,歷史中也無獨有偶,擁有與類似聖誕老人形象是Pè re Noel。他的外表幾乎和聖誕老人一模一樣,他的工作也是派發禮物,只是操法語而已。但原來,法國傳統對聖誕老人一直有 明確的爭議。

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洛林地區(Alsace Lorraineregions),堅持聖誕老人是為了慶祝聖尼古拉節。當地人重視聖誕節前的節期。在聖誕節前的4個星期(將臨期)起,便有 聖卡特琳娜節(la Sainte Catherine)等多個節日,至1月份主顯節(l'Epiphanie)才結束。不過,很多異

教文化夾雜於教會文化當中。有人把聖誕老人增添「神秘」又或「神聖」意義。亞爾薩斯洛林地區人認為,無論是聖誕老人、小禮物或小吃,只是協助孩子們耐心等待聖誕節來臨,斷不能本末倒置。

在冰島的傳說中,更不只有一個聖誕老人,合共有9個有不同性格的聖誕老人。當然,聖誕老人原先樂善好施、幫手小孩等待聖誕的意義,便不復再。歷史中,聖誕老人的形象、功能,按 人類不同區域文化和需要而蛻變,當中曾引發不少文化及信仰上的爭議。

汽水宣傳 一統萬千形象既然聖誕老人法相多變,經歷不同地區的

本地化,為何今時今日卻能有一統形象?把我們今天認識的聖誕老人統一「歸正」的,既不是教會、也非政府文化部門,而是可口可樂公司。

1930年可口可樂公司構想出驚人推廣絕橋,就是把公司產品和聖誕老人連上關係。

公司找來瑞典裔漫畫家Haddon Sundblom,繪畫出今天遍傳世界的聖誕老人形象:紅衣、白鬚、肥老人,風靡全世界。手上除了拉 鹿車外,最重要的是拿 一瓶汽水。有說,聖誕老人本來普遍穿全紅色外衣。後來的紅白相間,是畫師配以可口可樂公司的紅白相間設計形象。而鬈曲的白鬍子,則代表可樂冒出來的氣泡。有文化研究學者認為,人類對20世紀中開始對聖誕老人住在北極的描繪,是由於人類逐漸成功深入極地所致。

在聖誕期間,美國、歐洲、亞洲和非洲的超市和店子中,都充斥 「可口可樂聖誕老人」。久而久之,市民一到聖誕節,想起聖誕老人,便會聯想到可口可樂,可說商業產品和廣告的力量,把聖誕老人的形象統一起來。今天,若有人向你展示聖誕老人的「原始造型」(有說聖尼古拉是一個瘦子),你的反應一定是:「那不像樣啊﹗那是山寨的﹗」

時至今日,更有人構想到以聖誕老人形象辦運動會。2003年,瑞典人Santa Siver於創辦「國際聖誕老人運動會」,每年在瑞典耶利瓦勒(Gallivare)舉行。這被譽為

「聖誕老人奧林匹克」,雲集世界各地「聖誕老人」一較高下。每個地區均派出「準聖誕老人」出戰,參賽者須年滿18歲,必須有扮演聖誕老人經驗。所有參賽者,在比賽中須經歷過嚴峻的聖誕老人任務,包括包裝禮物、爬煙囪、聖誕食品競食、雪橇速度賽等。在賽事中取最高分,便能榮獲「聖誕老人之最」最高殊榮,成為該年度「全球聖誕老人」。去年,香港參加者Jim便曾揚威海外,為本港史上首位港產「正牌」聖誕老人。

失卻原始精神聖誕老人,在起始時被教會使用,後來被民間信仰入

侵,最後便成為廣告公司的找錢工具。起初,聖誕老人象徵 一種向窮人施恩惠的精神,但人類卻慢慢發現其世俗化的價值更吸引。近年,各地市民對「聖誕老人是否來自北極」一議題,作出多番激烈爭議。有北歐國家堅持,聖誕老人是「原居」於芬蘭拉布蘭省(Lapland),人們甚至多次召開世界聖誕老人大會討論。在第40屆大會中,丹麥屬地北美洲的格陵蘭島被議定為聖誕老人居所,原因是因為該地區擁有最多馴鹿。

近年,教會已不再「使用」聖誕老人作施恩惠及教導小孩等待聖誕的「使者」,因為他實在太商業化、世俗化。教會領袖很難接受「使者」一方面派禮品,一方面狂飲汽水、或參加詼諧的競技比賽。但是,聖誕老人深入民心,很多有心人仍繼續「邀請」聖誕老人工作。每逢聖誕前,總會有小朋友寫信給聖誕老人,希望收到聖誕禮物。很多地方的郵局,都會由專人回覆這些信件,北美空防司令部更為孩童們提供了「追蹤聖誕老人」服務,每逢聖誕節前後,讓小朋友透過互聯網或電話,即時查詢聖誕老人的所在位置。

Santa Claus的「Santa」已和「Saint」(神聖)無關。說到底,聖誕老人其實本來也和聖誕節無關,也沒有所謂「真正」的聖誕老人。經歷過千百年的文化融合與變遷,聖誕老人不斷更衣變臉,跟原本的已差之千里。聖誕老人的本質本來是美善的,但自以為聰明的商業頭腦,多年來把他東拉西扯,最終淪為呼籲大眾購物享樂的宣傳人員而已。

C 2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星期五)庚寅年十一月十九

博覽副刊責任編輯:呂瑋宗 版面設計:謝錦輝

本版逢周五刊出 傳真:2873 2453 電郵:feature@wenweipo.comF e a t u r e

19世紀,擅長繪畫政治漫畫的德國湯瑪斯.納斯特(Thomas Nast)曾經繪畫大量英語國家的聖誕老人。這些和今日我們所認識的聖誕老人相貌大不相同,但當年卻是聖誕老人的主流形象。他最早期的作品於1862年在哈潑週報(Harper’s Weekly)中發表,為的是紀念內戰中陣亡的戰士以及安慰未能與親人在聖誕前團聚的家屬。畫作中,有強烈的日耳曼插畫筆風,聖誕老人相貌仍保留聖尼古拉的仁慈。湯瑪斯.納斯特筆下的聖誕老人,是當代所有聖誕老人的形象基礎。

聖誕老人建基政治漫畫

聖誕老人不再聖誕老人不再聖誕老人未到聖誕節,世界各地的大小商場、商店,甚至街道都掛滿聖誕裝飾。雖然,聖誕節原來是

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但可能很多人都只認識滿臉鬍鬚,穿 一身紅衣的聖誕老人。其實,聖

誕老人(Santa Claus)源自歐洲教會、社福團體,在聖誕節向貧苦兒童贈送禮物、樂善好施的

民間傳統。派發者穿 紅白衣飾「出動」。時至今日,物資生活豐裕,聖誕老人反而成為商業

「工具」,而聖誕老人贈送禮物的「功能」亦已由教會轉移到父母身上。聖誕老人形象不斷蛻

變,究竟是誰建構他出來?誰是他的造型師 ? 文:呂瑋宗 圖:資料圖片

■古老聖誕老人不是胖子。

■可口可樂把聖誕老人「標準化」。

■德國漫畫家湯瑪斯.納斯特。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