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绩溪之脊”:丛山关古道两句前句直白,第一眼看到...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过了扬溪村的石街头,就可以看见丛山关。其实丛山关目前只是一个小村庄,距离扬溪镇有 10 华里。来之前那古关隘的印象已荡然无存,传说中的关寨,瞭楼,还有旱关城,水关城陈迹很难寻觅。村民们告知,山头上只可以寻觅到一些关寨,瞭楼残砖碎瓦,但站在公路上看两边的山势,依然能判断出丛山关的重要性,特别是慈张公路和皖赣铁路并行穿关而出,也奏响了古关隘的现代之歌。村庄仍有几棵古树守护着,背依的山势陡峭,翠竹青山,灵秀隽永。过关之后左侧的就是龙丛古道,可以通往校头,龙丛源头流过来的水,水面很宽,水质清澈,只看了一眼,就被深深吸引。其实,这水流当年就是丛山关水关城的遗迹,也可以让人遐想当时水关闸打开的气势。

丛山关作为古道的一个关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就在绩溪县与宁国县之间的丛山关留下多首诗歌,现据《篁墩文集》辑录如下:

宁国县道中宣 歙 巍 巍 接 县 封 ,忽 然

身世得奇逢。高悬石栈三千丈,四合云峰千仞滩。野庙鬼神疑作怪,水田蛇虎动留踪。人言此处仍多景,自保看山力未慵。

过黄木岭胡 乐 镇 下 更 未 阑 ,黄 木

岭头山火寒。峰腰霜满一尺径,涧底风生千仞滩。归心急喜到家好,侧促方知行路难。前途忽与故人接,相对不觉成悲欢。

过丛山关江 南 江 北 路 迢 迢 ,马 上

朱颜渐觉凋。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

《过丛山关》脍炙人口,历 经 多 个 朝 代 ,传 诵 不 衰 。四句诗中前叙事后写景。前两句描写了诗人自江北到江南,路途遥远,骑在马上看到山上发红树叶渐渐凋落,点明诗人千里迢迢返乡而来,时间是深秋或初冬时节。后两句前句直白,第一眼看到了故乡,后句点明“初入眼”的地点在“丛山关下”的“巧溪桥”这个位置,丛山、关隘、

小 桥 、流 水 ,一 幅 美 丽 的 画面,诗就此结尾,面见家乡的一腔豪情,千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意犹未尽,让人回味无穷。整首诗,前两句有点悲凉的气氛,路途艰辛,时令深秋,后两句笔锋一转,一种见到家乡见到亲人的 激 切 、喜 悦 心 情 ,跃 然 纸上,使每一个读诗之人都能体会到,同诗人一起回乡,一起高兴。

古 诗 富 有 唐 诗 风 格 ,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而且很快就能领悟诗意,妇孺皆知。诗人以自然、淳朴的笔调,表达了游子返回家乡时 而 产 生 的 欢 乐 、激 动 心情。全诗景中抒情,情中绘景,情景交融。人们一边读诗的时候,脑海里自然勾勒了一幅山水画,很有景致,很有意境,很有徽州味道。古代文言文盛行,艰涩难懂,又没有标点符号,文章内容全靠自己揣摸。因此要把诗写出意境,写出风采,写出人人喜爱的佳句,没有很深的文学修养,那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程敏政对徽州山水喜爱有加。

程敏政(1446—1499),明代徽州府休宁县人,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等。程氏在海阳城区主要居住在陪郭头一带。程氏的杰出代表要数程信、程敏政父子,过去高高矗立在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是最有力的“论证”。程信官至兵部尚书,程敏政是礼部尚书,家乡人雅称“父子进士、父子尚书”。

程敏政 10 岁时随父赴四川任上,因能文善对,深受巡抚钟爱,荐于英宗皇帝,应召入宫对句吟诗。小敏政跨越宫廷门槛时显得很吃力,英宗 随 口 吟 出 上 联 :“ 书 生 脚短。”程敏政跨过门槛,跪下答 道 :“ 天 子 门 高 。”英 宗 赐座,此时逢御膳监进蟹,英宗手指盘中吟道:“螃蟹一身甲胄。”程敏政立即答出下联:

“凤凰遍体文章。”英宗大喜,当下又出题目,叫程敏政作诗写文章,深得欢心,破格诏读 翰 林 院 。 成 化 二 年

(1466),22 岁的程敏政登进士第二名。

程 敏 政 善 对 名 传 一 时 。翰林院大学士李贤把女儿许配给程敏政,请他在家吃饭,李贤指着席上果品出对:“因荷(谐何)而得藕(谐偶)。”程敏政立即对出下联:“有杏(谐幸)不须梅(谐媒)。”和好友李

东阳同游安徽和县采石矶,正值雨季,李东阳出句:“五风十雨梅黄节。”程敏政对下联:“二水三山李白诗。”安南(即越南)使入朝,出一对云:

“ 琴 瑟 琵 琶 八 大 王 ,一 般 头脑。”程敏政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时有“学问渊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东阳”之说。

然而,因才高自负,程敏政弘治元年(1488)被御史魏璋以暧昧之词弹劾罢官,五年 后 复 出 。 弘 治 十 二 年

(1499)春 ,与 李 东 阳 共 主 会考时,因考生唐伯虎、徐经与其有旧交,所做文章恰与试题吻合,程敏政又被人以泄题罪弹劾下狱。后查出系冤案,始出狱。不久,因郁愤成疾而卒,终年 55 岁。程敏政一生著作颇丰,为徽州编有

《新安文献志》,纂有明弘治本《休宁志》38 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明初宰相汪广洋流寓太平时,也曾经写过两首丛山关诗歌。

过丛山关观孙炎题壁空 翠 深 深 啼 竹 鸡 ,丛 山

塞口日沉西。数行大字光如漆,知是孙炎醉后题。

夜过丛山关山 黑 怕 闻 猿 啸 哀 ,关 门

鱼錀报重开。健儿把烛更深立,争道前年使客来。

这是汪广洋记述了夜晚过丛山关的情景。《明史·汪广洋传》载: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洪武三年(1370 年),汪广洋被召为左丞。当时右丞杨宪专权断事,汪广洋对他的态度模棱两 可 ,但 仍 然 被 他 所 忌 恨 。于是杨宪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极不孝顺母亲。太祖朱元璋切责汪广洋,将他放逐回乡。杨宪再次奏劾,汪广洋被迁徙海南。杨宪被诛后,太祖朱元璋召还汪广洋。这年冬天,朱元璋封他为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并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且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子房、孔明。 ②

神秘的“绩溪之脊”:丛山关古道

澳门“黄士陵作品展”之所感

徽风遗韵2016年 1月 5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小云 E-mail/boguhuitan@163.com12 黄山晨刊·

□ 陈 琪

□晨 欣

画中有话

总第 491期总第 374 期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 9:00至 17:00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2015年 11月 11日至 15日,“澳门教科文中心”举办

“平直光洁见奇崛——黄士陵作品展”。笔者得知此信息已是开幕前一天,虽神往之,但无法前往,只能发短信请参加开幕式的步黟堂主为访一册《图录》。当时未得回音,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能如愿否?

14 日下午,接到步黟堂主来电,告知刚返沪,短信已见,因手机在澳无法回复,故一到家便来电相告。“此次展览以徽州文化博物馆藏黄士陵作品为主,另邀请了一些藏家参加,有不少作品为首次展出。《图录》仅印 500册,已索得一册,明日当快递寄上。”

16 日上午一上班,便至传达室询问有无快件?答:没有,不过答应一到便打电话通知。遗憾的是等到下午下班仍未接到电话,便有些沉不住气了,又去电步黟堂主询问昨日是否正常寄出?告知“昨日中午已通过快递寄出,如未收到,可去快递公司一询”。知道已寄出,心中便有了底,也就放心矣。晚上一高兴,还独饮了两杯。未料晚上 7 时 20分就收到快递员发来短信,言邮件5点多方至,今晚已迟,明日送去。一听说到了,立刻询问快递公司在何处,之后不顾大雨,当即取回。拿到后,回家立即阅读。

《图录》为大开本,封面简洁古朴典雅,“平直光洁见奇崛——黄士陵作品展”书名为晏方先生用漆书题写。共收入黄士陵作品 116 件。其中书画作品 73 件,篆刻作品 30件,印谱 13 种。提供藏品较多的是珍秦斋 26件,红棉山房24件,步黟堂 17件,徽州文化博物馆 14 件。另外韩天衡 9件,怀萱堂 9 件,禤绍燦 6 件,天凤砚斋 3件,苔痕馆 2件,林子超、李熾晃、洪国荣、愚斋、佚名、澳门博物馆各 1 件,可以说搜罗了当今存世的大部分黄士陵代表作品,对全面了解、研究黄士陵金石书画艺术,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澳门笔者没去过,与澳门书法篆刻协会也没有联系,但澳门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发扬光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有目共睹。就拿晚清书画篆刻家黄士陵来说,内地仅 2006 年 4 月在西泠印社举办过一次专题展览,主要是徽州文化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且规模不大,仅 31 件。在黄士陵的家乡我市及黟县,至今未能举办一次专题展览及研究活动。而澳门却在 2001 年 6月便举办了一次全方位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黄士陵书画篆刻艺术”展,展品之多、品类 之 广 、质 量 之 高 ,前 所 未有。同时此次展览还印制了精美的《图录》,可以说影响深远。2015年又再次举办“平直光洁见奇崛黄士陵作品展”,首次披露了不少精品,事后亦

印制了《图录》,为宣传光大黄士陵金石书画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十分令人钦佩和值得称赞。

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研究黄士陵乔梓作品,苦于缺乏经济实力,不少过眼之作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流,欣慰的是这些作品大多到了外地的黄士陵艺术爱好者及藏家手中,今日复见,倍感亲切。可见好东西只要不明珠暗投,由谁收藏并不特别重要,能妥善保管,流传下去,供人鉴赏、学习、研究,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在提供藏品的藏家中,有的是我多年的朋友,有的是久闻其名但未接触过的“老熟人”,可以说,都是黄士陵艺术的爱好者与崇拜者。正是由于这一批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黄士陵的艺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喜爱,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次展览中,我最喜爱的作品有步黟堂唐存才先生收藏的博古四条屏,不仅画工精致、品相完好,而且款署“戊申夏四月”,是至今为止发现最迟的黄士陵所绘博古图,从而证明了戊申四月黄士陵尚在世,而非过去所说的逝于戊申正月。另外“周仲阜父敦博古”图为绢本,也较少见。红棉山房黄耀忠先生收藏的早年“篆刻四屏”,对了解黄士陵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尤令笔者聊以欣慰的是,上有两方印拓的原印,尚藏寒斋。红棉山房收藏的“四季花卉博古图”亦为精品无疑,特别是两段长跋,对研究黟县风俗及黄氏的艺术审美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收藏的七种不同《黄士陵印谱》,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次展览的作品琳琅满目,佳品迭出,如禤绍燦先生收藏的博古图、天凤砚斋收藏的“行书帐帷”、“春生草堂”

印,珍秦斋收藏的“周佰頵鼎图”、“陈伯匜图”、“汉陶陵鼎图”和两通手札,韩天衡先生收藏的“勿斋”、“新藻印信”印章,以及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的“篆书四屏”、“八言联”、“菊花屏”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正如萧春源先生在“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近年黄士陵艺术作品愈来愈多人重视和研究,并加以收藏,然其专题展览不多,有鑑于此,我们有幸得到了各方藏家鼎助,举办了本次展览。除藉以弘扬其出色艺术创作外,最重要的是希望透过这个展览实体作品和这部画册提供给予爱好者借鉴和研究,让更多人认识黄士陵的艺术创作风格,将黄士陵流派传承发扬光大。”笔者想,这次展览应该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

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童雪鸿先生曾说过:“黄士陵是安徽的骄傲。”但笔者以为他更是黄山市的骄傲,黟县的骄傲。遗憾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对黄士陵的研究与重视,在他的家乡却比不上广州、上海甚至澳门、香港,让人颇为尴尬。但愿通过澳门这次展览,能让我市有关部门引起重视,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士陵,热爱黄士陵艺术,使“黟山流派”在家乡能够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寻访徽州古道寻访徽州古道

(第 80 期)

篁墩居士程敏政过丛山关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