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 09€¦ · 动,连连感谢,但婉拒了这个提议,老人只是...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携手战“疫” 援鄂情深

3月 31日,准备返沪的上海市援鄂医疗队第一批和第四批的队员, 在武汉天河机场“会师”。 上海市援鄂医疗队第一批和第四批队员, 分别进驻金银潭医院和雷神山医院重症病区, 许多队员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 虽然同在武汉,但 60 多天未曾见面,在踏上归途时重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 摄)

······群群群群群群英英英英英英 092020.4.1� �星期三主编:蒋绶春 版式:胡亚琦 责校:刘胜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你们安心战斗 后方交给我们

中南医院家属区有支志愿者小分队

文 / 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梅胜

“你好,是胡柳吗? 你们小区之前团购的酸奶到了,麻烦到门口来拿一下。 ”

3 月 28 日下午 3 时 45 分,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旁的家属区,身穿防护服,左手戴着志愿者红袖章的胡柳接电话后, 拉上丈夫李刚就往门外走。

24 份酸奶,每份两大壶,“才 12.9 元,很划算,都是老人们提前订的。 ”胡柳一边把酸奶从公交车上搬到小区门口,一边说。

与此同时, 在家属区里的东湖路社区双湖桥工作站, 网格员李莉和齐薇正在志愿者群里发布居民的需求信息。 时不时有居民前来领取完成圈存的燃气卡,“圈存点在院外,有点远,居民们都是把卡放在工作站,委托圈存。 ”李莉说。

家属区与中南医院病区仅一“栏”之隔,原先的栏杆早已被挡板封闭。 这里住着 964户、3300 多居民, 绝大多数是中南医院医护人员的家属。 院子里老人多,80 岁以上的就有 190 多人。 他们大多是中南医院的离退休职工, 子女也大多是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

“把他们服务好,能让一线的医务人员更安心

去‘战斗’。 ”双湖桥工作站站长刘苏州说。当天,工作站请来两名理发师,为院里的

老人免费理发。工作站只有 3 名工作人员, 疫情发生

后, 家属区实施封闭管理,24 名志愿者组成的小分队成为居民保供的中坚力量, 有省直机关下沉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还有高校学子、退休医务人员。

李刚和胡柳主要负责居民的代购代送,以及爱心物资发放。 李刚 69 岁的母亲,主动申请在家属区门岗处值守。 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志愿者。

3 月 13 日下午,网格员李莉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我母亲昨天下午不慎从床上滚到地上摔了一跤, 急需人照顾……李莉急忙通知李刚和胡柳,几个人拎上豆奶、米油蔬菜等慰问品,来到老人家门口。 大伙敲了半天门,80多岁的梅婆婆慢慢打开门,“您哪里不舒服?”“昨天不小心摔了一跤,还好。”得知婆婆伤势不严重,几个人才放下心来。

梅婆婆的一个儿子在中南医院泌尿科工作, 平时照顾不了老人, 之前请了个保姆照

料。 受疫情影响,保姆回到老家没法来,留下婆婆独自居住。 那次之后,李刚和胡柳每天都会给老人打个电话,询问生活需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 志愿者兰伟正送一位居民前往中南医院就诊,“还好,只是肚子不舒服。 ”兰伟说。

兰伟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员,送居民去医院,他不是第一次。

3 月初的一天,一名护士反映,自己母亲发烧超过 39℃。“我去送!”兰伟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 带着 92 岁的王婆婆来到中南医院发热门诊。第一次核酸检测“弱阳性”,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阴性”,兰伟这才放下心来。

在微信群里, 兰伟把电话标注在昵称里,方便居民联系他。 此前,一位在雷神山医院工作的医生就通过电话,拜托兰伟把采购的生活

物资,送到 80岁的老父亲家里。“兰伟你好,我现在生活上遇到困难。 ”一

天晚上,家属区微信群里发出这样一条简短的信息,发信息的是 92岁的李爹爹,兰伟连夜上门了解情况。原来,李爹爹和老伴住在一起,老伴身体不好。 老两口每天都是煮面条凑合。

“您要不嫌弃的话,我让爱人每天做好饭给您二老送来吧。 ”听到这番话,李爹爹很激动,连连感谢,但婉拒了这个提议,老人只是希望能把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工作的小女儿,协调到身边照顾。 通过社区和医院沟通,李爹爹的小女儿回到老人身边。

志愿者的付出,居民都记在心里。李爹爹还写了一首诗歌,为志愿者点赞:

看不清他是谁, 只见他每天在社区忙碌的身影;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天勤花园有位“独臂组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阿姨,我帮您把米提上去吧。 ”3 月 24日上午 10 时许, 在武汉硚口区长丰街天勤花园小区,毛建东主动伸出左手将刘婆婆手中的米接过。

20 年前,一次排爆行动中,还是公安干警的毛建东主动请缨,光荣完成任务,不幸失去右手。

“我会像曾经完成排爆任务一样,做好社区联防联控工作,不辱使命。 ”2 月 29 日,省残联组建对口支援天勤花园社区下沉工作组,省残联副理事长毛建东主动请缨,带领其他 8 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

天勤花园小区共有住户 1668 户 、5004 人,以公租房、还建房、廉租房住户为主,大部分住户为电商平台、物流、环卫等行业工作者,疫情期间进出频繁,小区

管理难度大。毛建东带领工作组按照居民进出口、买

药送药口、快递外卖口三个区域划分小区大门,进一步规范小区出入口管控,并在小区内利用便携式扩音器向居民宣传防疫管控规定和健康防护知识。

工作组中,除毛建东外,有 7 人是转业军人,李朋涛是其中一位。

接到下沉通知, 李朋涛第一时间提出申请,“我会以军人的作风守牢社区第一道防

线,请派我去。”他主动申请值夜班,最多时一天登记、测温出入居民 100 多人次。

“居民更在乎的,是你的真心,要让大家感受到你是真心真意在做事。”何莉莉是工作队中唯一一名女同志。

天勤花园小区有 221 个残疾人, 其中有 107 名重度残疾人。 除日常协助购买生活物资和药品外, 何莉莉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上门走访询问残疾人家庭的生活需求,并送上鸡蛋、咸蛋等爱心物资。

“党员干部首先要‘下’,关键在‘沉’。 ”对于下沉社区,沈晓虓有自己的认识。

从 2 月 29 日下沉社区以来, 他将家“搬”到了社区,参与 24 小时值守,及时将居民的需求、工作队的解决方案“上传下达”。

“从家到工作地点,来回得 1 个多小时。住在社区可以随时了解居民需求, 处理应急事情。 ”沈晓虓说。

“居民们关注菜篮子、米袋子、药罐子,要继续把这些事情落实到位, 还要重点关心困难群众、残疾人朋友。 ”毛建东说。

据了解, 省残联还先后两次为社区协调2000 余件防护服、2 万余只口罩等防护物资,联系协会、公司为社区里的残疾人、一线工作者、医护人员家庭捐赠总价值 16.5 万元的生活物资。

武汉市致信感谢援汉医疗勇士援汉首支医疗队“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源、张卫华) 3 月 31 日, 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 21 个省市区的71 支援鄂医疗队撤离湖北,武汉市委、 市政府向所有援汉医疗队队员们发出一封感谢信, 感谢他们为武汉拼过命, 感谢他们用大爱温暖整座城。

其中, 支援武汉的首支医疗队———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也于当日撤离武汉。 这支队伍在金银潭医院奋战 66 天,与武汉战友们结下生死情谊, 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坚持到机场为上海队送行。

据介绍,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于 1 月 24 日晚间离沪,1月 25日凌晨 1 点抵达武汉,该队共有 135 名队员, 其中医生 38人、护士 93人、院感人员 4人。他们一直战斗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参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 统计数据显示, 上海医疗队接管的病区累计收治患者 170 名, 其中危重患者 123人;总治愈率 80%,其中危重病人治愈率达 72.35%。

金银潭医院北楼本没有重症监护病房, 上海医疗队到达后,很快建立起一个标准重症监护病房。

“北楼的危重症患者有了可以依靠的地方,病人安全也有了保障。”张定宇说, 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上海医疗队都非常优秀。“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专业主义精神。 ”张定宇紧紧握住上海医疗队队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的手,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张定宇告诉记者,他和上海医疗队队员、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教授有个约定,明年组织一场关于新冠肺炎危重医学的研讨会,地点还放在金银潭医院附近。

同日, 辽宁医疗队共 352 名队员乘包机由武汉返回辽宁沈阳。在汉阳东风大道佳阳曼邦精品酒店,医务人员、志愿者、公安民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闻讯赶来送行。

北京援鄂医疗队 151人返程湖北日报讯(记者吴纯新、通讯员张健

伟) 3 月 31 日上午,65 天连续奋战后,北京援鄂医疗队 151 名白衣战士告别武汉。

1 月 27 日,北京援鄂医疗队出征,医护人员来自北京市属 12 家医院。 当天,医疗队紧急受命驰援武汉重症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1 月 29 日,医疗队接管的病区正式运行,当天收治 19 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救治过程中, 北京援鄂医疗队提出标准化、表单化、制度化管理。 队员分成 8 个管理组,设三个病区主任和护士长,制定 18项核心

制度,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保障。 为病区出谋划策,协助医院紧急改造隔离区域布局,划分“三区两通道”“先试点后推广”援助医院短时间内完成改造 800张床收治重症患者的任务。

同时,医疗队分享“北京经验”,将医院管理、病区改造、医疗流程、院感防控等经验与武汉本地医院共享,共同改进疫情防治工作。发挥北京专家资源, 搭建武汉———北京 5G远程会诊沟通渠道, 最大限度利用专家资源救治患者,组建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微信群,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 方便患者查阅健康

教育及康复锻炼等信息。2 月 8 日, 北京武汉两地医护人员使用

5G技术,实现远程病例讨论首次实战。2月 13日,医疗队救治的首批新冠肺炎重症确诊患者康复出院。 3月 22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实现危重症患者人数首次清零。 3月 30日,北京援鄂医疗队完成使命,交接工作,准备返程。

65 天守望相助。北京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 345 人,出院 220 人,转往其他医院轻症患者 25 人。 重症、危重症占比最高时达到 98%。

志愿者为居民送米。

护士长刘孟丽

柔弱之肩扛重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覃丽萍 李锐

她扎根护理一线 30 余载,从五官科到眼科,从心胸外科到神经内科……多个岗位的历练, 让她成为护理方面全科专家。

17 年前, 她曾奔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17 年后,她又战“疫”武汉,带领护理团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奋战两个月余,仍坚守不退。

她带领的团队堪称“梦之队”,28 人中就有 14 人是护士长。

她身体瘦削, 却能为体重 100 公斤的患者翻身拍背。

她就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医疗队党员突击队队长、护士长刘孟丽。

1 月 21 日, 中部战区总医院抽组 40 名医护骨干人员,组成首支军队医疗队,火线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

从这天至今, 刘孟丽就没有回过一次家, 去看一眼80 多岁、日夜牵挂她的老母亲。

37 年军龄,从医 31 年,在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53 岁的刘孟丽深刻理解守望生命的含义。配合医生实施插管,做器官开放性手术……每次遇到高风险的救治工作,刘孟丽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武汉市肺科医院新增设的重症监护室二病区, 这个只有 10 张床位的 ICU“红区”,从 1 月 22 日晚正式收治第一例病人开始,一共收治过 48 个重症、危重症患者。每名患者的病情、病史,刘孟丽都了如指掌。

病区出院的第一个患者, 是一家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和刘孟丽是同行,如今已重返岗位。

“他特别坚强,耐受性非常好,高度配合治疗,住院仅两周就康复出院。 ”刘孟丽印象深刻。

一位 65 岁的阿姨刚入院时,情绪烦躁,抗拒治疗。经过耐心疏导、精心治疗,她的病情逐渐好转。 她心细如发, 通过分辨医护人员脚步声, 就能准确叫出大家的名字。

“康复出院时,这位写得一手漂亮字的阿姨,在我们每位护理人员防护服上写下祝福的话语。”刘孟丽记忆犹新。

还有一位 70 多岁的爹爹,只要看到护士不在身边,就通过扔东西等方式,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可只要护士在身边,就特别安静。

“他有家人感染,缺乏安全感。 ”每次查房,刘孟丽都要特意跟他多聊几句,她还交代护士,只要有时间,就多陪陪老人家。

现在老人安心多了,恢复情况较好。俯卧位通气, 是改善急性呼吸窘迫患者氧合的较好

手段。 瘦削单薄、看似柔弱的刘孟丽,却能帮助近 100 公斤患者翻身、拍背。

60 多天战斗在 ICU“红区”,刘孟丽为自己的护理团队感到骄傲。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病区通道上,张贴着特鲁多医生著名的墓志铭,这是刘孟丽最喜欢的一句话。

“洁净”所能 守护城市———城管环卫人抗疫素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雷华 郑玲慧

在抗疫战场, 全省 9 万多名环卫工人奋战一线,以90%的到岗率,为人民群众筑起了道道“防线”。

与白衣天使并肩作战

1 月 25 日大年初一,江汉区城管执法局的环卫工人满彩美照常上班,准备清扫 8.4 公里长的中山大道。 得知武汉市正组建第一支环卫志愿者突击队,她悄悄报了名。

当天夜里, 她和同事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清理出100 多桶垃圾。

疫情发生后,江城不止一家医院出现保洁人员紧缺,武汉各区城管部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环卫工人逆行支援。

“33 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3 月 14 日下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隔离点关闭前的最后一车垃圾正被运往70 公里外的垃圾场。负责保洁的洪山区城管执法局清扫三队质检员罗家莉,前脚踏入酒店准备自我隔离,又退了回来。“负责清运的两名同事刚来不久,我跟着放心些。 ”

2 月 12 日,罗家莉带着 15 人的突击队跨进隔离点。三栋 7 层楼,600 多个房间,打扫一趟,3 个小时都不够。没有电梯,每天约 1 吨重的垃圾,他们一袋袋肩挑背扛到专用垃圾车上。戴着双层橡胶手套,罗家莉每天手都是潮湿的,手指摔破已有二十多天,伤口还未愈合。

据统计,疫情期间,武汉市共有 3.6 万名环卫工人奋战在环境卫生保障一线, 其中 2400 余名环卫突击队员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等“红区”。

筑牢“橙色防线”

除疫情期间的应急任务外, 日常环卫保洁、 城市消杀、社区封控、志愿服务等工作,全省城管环卫系统丝毫不敢懈怠。

每天凌晨 4 点,荆门市掇刀区环卫局清运车师傅周道军就要起床, 开始清运 10 余个偏远村场中型勾臂箱的生活垃圾。疫情期间农村生活垃圾量激增,各村场道路封闭,垃圾清运难上加难。 周道军每天至少要清运 6 趟,每趟清运约 1.2 吨, 最远要开到 70 公里以外的村场,为此,他不得不一再压减自己的休息时间。

1 月 27 日以来,鄂州市环卫局洁城处置有限公司日均处理生活垃圾 600 吨左右。 经理龚波将每天垃圾处理时间,从疫情前的 16 小时延长到 24 小时,对进场车辆逐个计量消杀,对填埋场的工程机械、辅助车辆、计量室、办公室等每日消毒 3 次,消杀工作量是平时的 3 倍。

据统计,疫情期间,我省全天作业环卫工人达 9 万余人,全省日均生活垃圾清运量超过 3.1 万吨,其中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量 6000 吨,无害化处理率 100%。

逢逢重重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