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epaper.tianjinwe.com/tjrb/resfile/2020-04-17/09/09.pdf2020/04/17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学习悟道9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丁佳文苏鹏 美术编辑:卞锐

    E-mail:tjrb_theory@163.com

    小词典时政

    开放创新推动天津产业高质量发展秦鹏飞

    全面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荣长海 李墨

    在这种传导联动的全球性风险面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战胜疫情的过程中乃至疫情后,我们又需要抓住哪些机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记者连线市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阎金明和南开大学教授佟家栋,和他们就此展开对话。

    疫情对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

    阎金明:全球经济的衰退甚至萧条已不可避免。北美、欧洲、东亚都正在经受疫情的困扰,且尚未达到峰值,拐点无从判断,预期扑朔迷离。标普全球评级公司的分析报告称,2020年全球经济将为零增长。全球贸易与投资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因贸易战而减缓的贸易与投资再遭重创。一些国家开始实施贸易限制、禁航禁运,国际贸易航运大受损失;一些国家的海关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甚至截留贸易往来中的防疫物资,公然破坏贸易秩序。疫情还将引起国际投资的转移和重新布局。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兴市场资本流失就达830亿美元,为我国利用外资增添了新的变数。佟家栋:正如阎主任所言,进入2020年3月

    份以来,全球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从世界

    经济的角度分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预测表明,疫情对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冲击将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会更加严重。从供给的角度看,各国疫情的蔓延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全球价值链的顺利运转,从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从需求角度看,尽管生产停滞了,但是需求,特别是刚性需求不会停止。工作的停顿意味着大部分工人可能失去工作,没有工资收入。生产的停顿加上需求的大幅度降低,使整个社会经济进入萎缩状态,发生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在疫情之下迎来重大机遇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危中有机,化危为机,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智慧。在蔓延性外部冲击过程中和疫情结束之后,中国并非只是面临挑战,还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机遇。

    佟家栋:本次疫情蔓延性冲击,凸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力图通过自身的经济休克,打好疫情阻击战的能力。在运行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高效的执行力,取得良好的效果。证明了中国现行的体制机制在应对突发性、蔓延性外部冲击时的优越性。从国际角度看,中国在有效解决了自身冲击的基础上,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意大利、西

    班牙、伊朗、日本、韩国等国家,体现了大国的担当,展现了“患难之际见真情”的可靠朋友形象。这些作为无疑为中国疫情之后与各国开展经济政治乃至外交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中国在本次国际联合抗疫中,乃至以后软实力将有比较大的提升,进而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本次疫情蔓延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大国”

    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正在朝制造强国转变的潜力。在面对蔓延性外部冲击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重大的经济调整。对于中国而言,是承接高科技产业、先进通讯技术产业、高技术含量服务业、医疗保障器械生产与租赁行业、电子商务等的重要机遇。因此政府为保持或刺激经济复苏政策措施要在设计“新基建”的同时,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阎金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我国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此次疫情不但让我们看到在诸多领域还有创新空间,而且还加速了创新动力由自上而下模式向自下而上模式的转变。工业互联网、新商业、新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涌现,承接全球供应链变化和重组的能力也在增强。各种

    适应“宅经济”产品的出现,则充分显示了民间创新的潜力。佟家栋:此次疫情也是中国需求结构从外需

    型转向内需型的重要机遇。伴随全球经济的蔓延性停顿,中国面临严重的外部需求不足,由于中国经济先于其他国家复工复产,导致我们外部需求不足,许多厂家的订单大幅度减少。因此中国的需求结构转向内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被迫的。它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反弹或复苏。阎金明:经济活动在经济主体间出现转移

    而非绝对减少。疫情确实造成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但也有不少企业在转产过程中进入新的生产领域,无人化设备、机械、化工、AI+产品及零配件需求正旺。生产和服务企业正积极转型,力求适应居家办公、生活的多种需求。这种经济活动在部门和主体间的转移,部分地抵消了因疫情造成的损失。两位专家作出总结: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

    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着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巨任务。进一步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由经济实力大国走向经济实力强国的战略,也是我们排除各种干扰的选择。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情,有助于我们迎接疫情后全球经济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

    (本报记者丁佳文苏鹏整理)

    常态化疫情防控

    在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疫情防控常态化,就是要因应国

    内外疫情新形势,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内防反弹,要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外防输入,要加强口岸卫生检疫,优化入境流程,落实入境人员集中隔离要求,快速精准识别和管控风险源、风险点,筑牢严密防线。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点了几个

    地方:湖北省和武汉市,集中力量做好重症病例科学精准救治,及时做好出院患者随访和复查工作。还特别提到北京要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环鄂省份,也是湖北相继解封后,

    中央更加关注的地区。一是要防,防的是病毒,加强信息沟通共享和防控措施协调;二是要通,做到人员流通,健康码互认等方面要标准一致。陆海口岸,目前境外输入病例持

    续增长,这道关卡至关重要。除了落实集中隔离14天的要求,也要加大人员和物资的支持。对于其他各地,更主要的是抓好

    无症状感染者精准防控,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特别是社区管控,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工作人员回信中说道:社区仍然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防线,关键是要抓好新形势下防控常态化工作。

    (据《人民日报》和“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整理)

    生物安全

    2月1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生物安全是指生物的正常生存、

    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侵害和损害的状态——也可以说,生物安全是各种生物不受外来不利因素侵害和损害的状态。其中,外来因素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外来有害生物的引进和扩散,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各种传染病、害虫、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和杂草等。生物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

    分。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广义的生物安全还包括重大新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遗传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武器威胁等。

    (据《光明日报》整理)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日,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若干重要举措。对于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来说,《意见》为全面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对象世界,唯物史观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唯物史观出发,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其中,“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重要论述包含着对劳动价值的科学阐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贯彻深化了这些重要论述,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精神来看,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并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

    并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可以说,离开了劳动就不

    可能有真正的职业教育,甚至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最完整的劳动教育。经过多年实践育人的积累,职业院校拥有开展劳动教育最为丰富的实践操作资源与师资教学优势,不论从人才培养方案、劳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育人形式上看,还是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劳动理论与实践资源的整合来讲,职业院校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较为全面地发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技术技能培养代替劳动教育,而应当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明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高学习技术技能的自觉性。

    二、全面落实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

    从总体要求上看,《意见》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位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是从整体上优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意见》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并专门对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容的专题教学,进行了不少于16学时的量化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月的举措予以制度性安排,并要求通过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形式,对这些制度性安排进行细化,对包括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任务目标予以明确。在劳动教育内容要求上,《意见》分别以中职与高职为层次进行了区分:中职学校要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劳动态度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职学校则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结合产业新业态与劳动新形态,开展包括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总体上,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与职业经验,使其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局面时,能够具备主动作为、实干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养成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的职业素质。二是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意见》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的

    作用发挥为内容,明确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其中,在中职、高职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社会支持作用的发挥,倡导劳动教育中劳动素质的养成,鼓励开展包括社区劳动、家务劳动、志愿劳动、服务劳动等形式在内的普遍劳动教育,不仅从文化知识更从技术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塑造,使他们感受劳动环境与劳动成果,丰富劳动教育体验,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使掌握生活必要劳动技能成为基本素质,增强其自身和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三是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意

    见》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职业教育类型中的劳动教育需要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效率并将其有效反映出来,这无疑是一项需要指标指引与质量监测的评价活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健全,为制定体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通过公示、审核制度,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三、持续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支撑保障的有效路径

    第一,切实加强劳动课程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一是聚焦劳动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制定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专门培养方案,发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实习实训课等课程载体作用,实现劳动教育元素从培养内容、课程设计、实施方式到督导考评的全程全方位融入。二是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全体教师培训内容,提升全员开展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三是强化对劳动课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劳动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四是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兼任劳动课教师,通过他们从自身课件准备、课堂教学到人生经历、日常行为举止上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优秀典范。第二,以出台相关政策为契机加快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职业院校要按照《意见》要求,加快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发

    挥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在协同创新上的重要作用,将劳动素养、劳动技能、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学生实训实习全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场所,发掘整合教学科研、组织管理、宣传后勤等不同技能岗位的校内“勤工俭学”资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实施劳动教育校内、校际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生身边劳动教育引导的全员参与。为此,职业院校在与社会各界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政策倾斜和制度性需求,有必要通过改革措施加以实现和满足。第三,在校内外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职业院校要把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定位为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格价值观塑造,通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营造,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与劳动光荣的职业认同。具体来讲,不仅注重劳动教育的校内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劳动文化节、专业技能竞赛、校园技能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在校园文化宣传、校史校规教育、校园服务管理等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增强学生关于劳动意识、劳动制度、劳动精神、劳动成果的感知体验。同时,要注重劳动教育“走出校园”的环境熏陶,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工厂、农村社区开展“非遗传承”“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与志愿劳动。此外,综合运用网络新媒体宣传展示劳动业绩与事迹,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劳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院于今年年初举办了“第二届天津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刘云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凤凰网财经研究院刘杉教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和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孙明华研究员等5位专家作出精彩报告,来自天津市工信局创新中心、滨海新区发改委、天津港保税区科工局、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多家机构的政商界人士和知名学者共谋天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的重要性

    天津产业的成本突围与质量突破必须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在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强调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刘云中认为,科技创新是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基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统计数据表明,自主创新是美国高新科技领跑全球并推动综合国力增长的重要原因。倪鹏飞指出,通过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进而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的全球大

    转移中,制造业的转移承接地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的部分中心城市,绝大多数是交通便利的沿海城市。可见,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符合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境下创新认知的多维视角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从多个不同视角解析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科学解读并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的内涵。刘云中指出,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思考创新,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考察并阐释创新。孙明华强调,对创新的认知不应脱离产业实践,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相一致,创新必须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才能兼具实践性和前瞻性。刘刚指出,网络空间、物理空

    间和社会空间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的环境维度,创新基于上述三维空间的数据计算而产生,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的践行策略

    创新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依托和重要举措,创新策略应包括几个方面:重点产业遴选、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智能城市建设。倪鹏飞指出,产业决定城市兴

    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小,与金融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集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信息产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影响更大。因此,天津的创新应集中于富含高新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在重点领域加强引才引智。刘云中认为,天津需要识别主体技术群,从中抓取并聚焦变革性技术,从而将创新重点锚定新兴变革型产业,如生物制药、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通过创新

    使基础产业保持强大,命脉产业的控制权不会旁落。刘刚指出,考虑网络空间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涵盖两个要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示范区。天津的创新应以数字和智能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变革。刘杉强调,天津当前工业经济资本增速下降,宜将创新重点聚焦于数字化时代的服务经济和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城市,从而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过程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并巩固新动能和新优势。

    四、基于创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有问题与对策

    刘杉指出,天津面临着工业经济资本增速下降、传统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位移、服务业增长带来的经济发展减速效应以及数字经济挑战等问题,从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打造新移民城市推动人才集聚并创造增量需求;加强京津两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京津资源共享的技术

    创新平台;从北京导入高新技术在天津产业化,进而构建技术创新的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特殊经济区的作用,使天津成为产业链重组的新节点;打造休闲度假新城市;建设制度友好型经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孙明华指出,天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融资困难、民营经济结构老化和社会组织活跃度低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强化天津作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在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框架内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通过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刘刚指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精髓是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构,因此,需要重新解释天津作为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政策体系,从而构建制度创新高地。倪鹏飞强调,金融资源集聚能够对产业形成强大吸引力,但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金融与先进制造研发的创新不足,金融领域需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并释放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与催化作用。(作者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院产

    业发展研究所)

    疫情之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动荡下滑,不确定性演变进一步加剧。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