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多热血偏多骨 不悔深情不悔痴 我们共同的记忆2018/11/08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愉悦读Read 冷知识Cool

4 编辑/马逢萃美编/杨千红 组版/毛秋实 20182018年年1111月月88日日 星期四星期四新人文新人文

HumanityHumanity

日前,由 23 家国家机关读书会代表投票,产生了 15 本深受公务员喜爱的好书,与大家分享。

1.《树梢上的中国》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

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

2.《长征记忆》根据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大量

文献资料,选其精华进行解读,再配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反映红军长征的珍贵照片、文物、历史画作等图片百余幅,展现了当年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英雄故事。

选取以陈云、陆定一、谢觉哉、徐特立等30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以他们的观察和叙述来还原和记录这段历史。

3.《大国气象:隋唐五代卷》从隋文帝杨坚建隋开始,到大

唐王朝全面开启国之盛世,再到唐盛极而衰,五代乱局扑朔迷离,在这将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

精彩纷呈,发生了不少影响后世的社会变迁。

著名历史学教授方志远择取其间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述,不仅在史料、学术方面尽量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极富故事性,将史实情节化,娓娓道来。

4.《20世纪的美国》(修订版)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是 20

世纪一个重要的全球性事件。美国在危机与挑战的应对中蒸蒸日上,在平等与发展的平衡中渐进改良,又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强势扩张。

资深学者和资深翻译家、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从美国所继承的丰富精神资源和 19世纪给美国留下的问题与危机谈起,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美国的各种思潮,剖析美国软实力的来源与缺陷,深入探讨美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得失利弊,客观讲述美国百余年间走过的独特道路及其内在动因。

5.《倒叙日本史》

一套书带你了解日本的前世今生,选取每个时代中能够串起整个时代的宏大主题,分四本讲完。

6.《德意志史》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

现历史事件,但又不是以通俗史学的方式来书写。作者们都是专业学者,却尽量以让读者感兴趣的方式来编纂,使人们对德国历史感兴趣。这本书同时也有益于中学以上的学生来阅读,不过其深度自然高于一般的教科书。

7.《庄子》(“诸子现代版丛书”)

中国诸子学会会长方勇先生评注,本书每篇由题解、原文、注释、今译、评析5部分组成。

8.《学生国学丛书新编》文言文阅读水平应当达到什

么程度最为合适?作者将一个世纪以前的《学生国学丛书》通过新编激活,让它走进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它在语文教育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主编,北京四中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担任顾问。

9.王蒙幽默小品《笑而不答》《尴尬风流》

感悟玄思哲理的经典幽默小品,由 200余则微型小说、80余幅漫画大家插图共同构成。

10.波德莱尔作品法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夏尔·

波德莱尔一生最主要的著作:《恶之花》《巴黎的忧郁》《浪漫派的艺术》《美学珍玩》《人造天堂》。由著名法文翻译家、法国文学学者、“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得者郭宏安先生翻译。

11.《中国鸟类图鉴》全球观鸟人必备的日常参考资

料。中国最早倡导、指导观鸟活动的专业学者赵欣如带你用一本书看懂中国本土 1384种鸟类——让你不仅认得鸟种,叫出名字,更能懂得鸟类行为、理解鸟类与环境的关系。

12.《文化经济学》本书是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

从青年时代起贯穿几十年的关于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者把文化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结合在一起,使研究深具特色。

13.《大学的革新》

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本书收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

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就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以来发表的文章65篇,从理念、质量、高考、信息化、国际化、强国梦、治理和教育研究等8个方面,集中阐述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兼及研究和服务社会。

14.《建筑在爱之上》加拿大建筑史学家佩雷兹-戈

麦兹集大成之作,一部独特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论著。首次将现象学融入建筑历史与理论,从哲学、建筑、历史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建筑中虚构、伦理与爱欲间的关系,在技术垄断的世界中寻找建筑的爱的传统。

15.《几率:运气、随机和概率背后的秘密》

彩票号码真的是随机的吗?赌博输赢只是靠运气?相亲中如何提高找到最理想伴侣的几率?人类的发明很有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失误?美国畅销科普图书,由20几位科普作家联袂撰写。

据商务印书馆

人体最强韧的肌肉是哪部分?

舌头!这也是人体唯一一块仅有一端与人体相连的肌肉。

至于其他部位的肌肉,最长的是从臀部到膝盖的缝匠肌,表面积最大的是覆盖背部的宽阔的背阔肌。

人体内水分最多的部位是哪里?

除了储存尿液的膀胱之外,人体内水分最多的组织其实是大脑,它有 85%是水。大脑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它几乎是整个浸在水里面运作的。 据《冷门知识大全集》

公务员书单15本 身体的秘密

偏多热血偏多骨 不悔深情不悔痴

我们共同的记忆2018 年 10 月 30

日,中国武侠小说泰斗、一代报人金庸辞世,享年94岁。消息传来,在整个华语世界引起追忆和纪念的巨大浪潮:各大媒体都发表了怀念文章,新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更是到“霸屏”的程度。

仅记者微信朋友圈里的数百人,几乎个个发出追忆和感叹:“送别金庸,苍山一夜白头。”“自唱一首《笑傲江湖》,向金庸老爷子致敬!”“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最会写武侠小说的走了。”“我要再买一套金庸全集。”“世间再无查老先生,带走满满的才学、侠气,留下气吞山河的江湖故事。”

“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深情不悔痴。”这是金庸生前特别喜欢的一副对联,其中意味几乎可以涵盖他笔下侠客们的追求:做人铮铮铁骨,胸怀坦荡,顶天立地;为爱付出一片痴心,至死不渝。而这副对联也可以用来形容作为金庸小说阅读者的我们,曾一起经历的朝气蓬勃、情深不悔的青春时代。

本期新人文,就由滇中新区的几位“金庸迷”和各位读者分享他们的阅读经历。

原名查良镛,笔名金庸,生于 1924 年 3 月 10日,浙江海宁人。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于 1940 年代后期移

居香港,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其多部武侠小说广为流传,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并屡被翻拍为影视作品。

“我媳妇比我还爱看金庸小说。嵩明兴隆村‘胖子书屋’藏有很多本武侠小说,也是村民爱读的书籍之一。”

刘福祥

金庸小传 链

我们最喜欢

“最爱《射雕英雄传》,最欣赏郭靖。可能是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本金庸小说,难忘。”

何瑞华

“最喜欢《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这个人物,他不是郭靖、乔峰那样的大侠,但他自由地行走江湖,潇洒。”

杨洪

“金庸先生有很强的大理情结,对云南情有独钟。我喜欢他小说里有关云南的描写,他写过的一些地方,我还专门去寻访过。”

余松涛

“我觉得金庸小说里文学性最好的一部是《鹿鼎记》。金庸写出了韦小宝的复杂性。”

李睁

半夜打着手电筒读金庸

“安宁读者是非常喜欢金庸小说的。上世纪 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是安宁市图书馆非常抢手的图书。光我记得的,就买过几次金庸小说作为补充,因为借阅率很高,损耗比较大,有的书都翻烂了。”安宁市图书馆馆长何瑞华告诉记者,接下来,图书馆将专辟一个金庸作品区域进行荐读,“既方便大家阅读,也是我们对金庸先生的纪念。”

何瑞华说,上世纪 80 年代末,自己首读金庸小说,立刻入迷,“第一本是《射雕英雄传》,从同学手里借来的。当时我在安宁青龙街道上中学,为了读金庸,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半夜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看。”

在嵩明县文联工作的李睁也讲述了类似的阅读体验,“金庸小说刚刚开始在嵩明流行时,我还是杨林的一个学生。最早是在报纸上看到,当时登了一个版。觉得太新奇了,还有这样的小说?我妈喊我去田里干活也不去,就想知道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在哪儿能继续读到。”

嵩明县书法爱好者杨洪告诉记者,自己读的第一本金庸小说居然是盗版,“大学二年级,报纸、杂志上的金庸作品都读,要么就是跟同学借。”

由于借来的书必须加紧读完好还回去,后面还有好些人排队等候,于是,半夜打着手电筒读金庸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共同经历。

从 1984年在内地出版《书剑恩 仇 录》开 始 ,到1985 年10 月 山东 文 艺出 版 社刊行了《笑 傲

江湖》,不到一年时间,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在内地出齐。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金庸迷”也都是在这一时期,也就是他们的少年时代开启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武侠梦。据统计,仅到 1992年,金庸作品的总印数已高达478.8万册。

嵩明县农民诗人刘福祥告诉记者,1989年,他购买了第一本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老版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播出后,嵩明万人空巷,我和我同学甚至晚自习都不上,就为了先睹为快。村子里像我这么大的孩子,一有空就约上小伙伴去空地上比比划划、‘练五练六’的,就想长大了也当个行走江湖的大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由于武侠小说影响深远,我们有时只看到金庸在写小说上的才华,忽略了他的其他社会身份——他早年学国际法,梦想当外交官,差点到外交部门工作;他喜欢电影艺术,曾进入电影界,拍电影,写剧本,为电影插曲填词,还当过导演;他更是一代报人,以一己之力创办《明报》,创作高峰期,每天写一篇社评,数十年间从无间断;他是香港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吸纳一大批香港文化、新闻界才俊,或在《明报》开设专栏,或在其麾下工作,对蓄积人才、繁荣香港文化有莫大功劳;1986年,他还获邀参与中国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对目前香港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有所贡献。

金庸,见证了上世纪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节点,以自己对精神世界的构建能力影响了众多中国人。

“为什么金庸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他的作品是构建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之上。”何瑞华说。而李睁认为,“金庸小说不仅有刀光剑影、儿女情长,更

有家国情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大义牺牲小我,救民于水火,这符合大部分人对大侠的期待。”

杨洪说,早年阅读金庸小说,激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极大兴趣。“金庸国学功底深厚,经常引用古诗词。比如,那句在《神雕侠侣》里多次被李莫愁吟诵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我曾经专门把这首词写成书法作品,寄给我一个同学。”“到今天也保持着这个习惯,读到好文字,就写成书法,硬笔、毛笔都写。”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每一辈人讲述“童话”的方式又并不相同。何瑞华告诉记者,“我女儿今年 20岁了,正在读大三。她没有读金庸原著,但她对金庸作品拍成的电视剧都非常喜爱,是《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电视剧的迷妹。现在深受年轻人喜欢的玄幻小说其实是一种

‘新武侠’,可以说是对金庸等一代作家开创的‘江湖世界’的继承和发展。”

他对云南情有独钟

云南人对金庸更有亲近感,因为他曾在多部小说中描绘云南风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天龙八部》,以段誉为主角之一的大理段氏一族就生活在金庸笔下天高云淡、茶花盛开的大理国。

“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没有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据说,到目前为止,都无法培植出一株上开出18个颜色的山茶花,作为云南人,我们也只能在瑰丽的想象中欣赏这绝世山茶。

金庸擅长使用云南人很熟悉的中草药作为创作素材构建情节:《碧血剑》中能起死回生的神药就叫“茯苓首乌丸”,用千年茯苓、人形何首乌、老山参、珍珠粉等合制,一群人为了这神药不惜性命,互相厮杀……安宁画家余松涛很风趣地讲起了他和《边疆文学》一位老编辑共同经历的小故事:“我和刘老师逛昆明的花鸟市场,看见 一 枚 何 首 乌 ,很 昂贵,长成了人形,脑壳、四肢分得很清楚。刘老师就说,‘啊,这不是金庸小说里提到的人形何首乌?为了这个何首乌,一群江湖中人杀得满天飞,我们把它买下来吧。’”

余松涛说,“金庸先生的想象力丰富,用一枚何首乌就创造出那么大的故事来,非常佩服。”

1998年,金庸首次来到云南大理,当时他已经 74岁,携妻儿游览神往已久的大理著名景点:苍山、洱海、三塔寺、南诏德化碑、大理州博物馆、剑川石宝山……“如果能早来大理,《天龙八部》可能会写得更好一些。”金庸这样说。也正是由于他的云南情结,让遍及华语世界的读者中有不少人因小 说 中的 奇 幻描述对这 块

土地心生向往。1999年,金庸曾再次来到云

南参加炎黄杯围棋赛。而今,一代大侠就此别过,留

下永远热烈的江湖、永远多情的儿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豁达胸怀和“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的同情与悲悯。

□ 本报记者 马逢萃

据视觉中国

据视觉中国

据视觉中国据视觉中国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