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区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推...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日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红桥区广大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连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学习全会精神,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结合工作实际畅谈心得体会,研究贯彻落实举措,迅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部署要求,发扬新时代“枫

桥经验”,创新社会治理精细化模式,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之路越走越宽。

红桥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尹会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编密扎紧制度的“笼子”,为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

走”总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西沽街道党工委书记何文晖说:“我们要立足

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实际,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统筹作用,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以‘智慧红桥’三级社会治理工作平台为抓手,全面落实四级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吹哨报到’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创新机制作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真正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红桥区委政法委

副书记张志强表示,要深刻领悟,抓好落实,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格局趋势,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握住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导向,抓好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矛盾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坚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心治“五治合一”,做到整体谋划、一体推进,使党中央、市委部署在红桥市域社会治理中落地见效。“红桥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

信息技术,率先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平台上线试运行后,共接收上报事件超15万件,办结率98.89%。社区每天的大事小情经由平台汇集分类调度,为群众办事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区委网信办副主任孙可忻表示,将深入贯彻

落实全会精神,细化深化各项工作措施,整合资源、优化平台、提升市民对平台认知度,提高基层网格化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平台为民服务作用。“基层治理本质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基层治

理工作做得好不好,既关系百姓安危冷暖,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干部郝岳表示,要紧紧围绕全市“1号改革创新工程”部署要求,抓好区委关于落实“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工作办法等各项配套文件的深入实施,全面提升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领导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最近,我们搬进了新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面积有1100平方米,设有党员活动室、工会之家、百姓说事厅、半边天家园等近20个多功能活动场地,里外环境焕然一新,居民办事、开展活动都更方便、更宽敞,大伙儿特别满意!”西于庄街道绮水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牛建静表示,要用足用好服务百姓的各项设施,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当好百姓的贴心人。

获取更多新闻资 讯,请关注“美丽红桥”官方微信

红桥周刊7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照东美丽红桥

■通讯员 王屹然

红桥区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73.77万平方米棚户区清零。3.33万户、超过15万群众受益。筹集各类安置房源25000余套。释放3000亩土地,2019年前三季度,区级

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1%、7.8%、21.6%。

眼前的这一组组数据,是红桥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区上下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用担当作为的精神和勤劳勇敢的作风创造出来的。

2019年11月1日,红桥区委、区政府郑重宣布,提前两个月、超额7.51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棚改“三年清零”行动计划任务,兑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摆在眼前的难题棚户区改造难不难?难!有多难?都说是天下最难的事之一!对于红桥区来说,这个难题可以说是难上

加难。九河下梢,三岔河口,红桥区因横跨子牙河

的大红桥而得名,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穿城而过,造就了近代以来漕运和商业文化的繁荣,使红桥成为天津城市、商业、机械铸造业和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岁月长河缓缓流淌,积淀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伴随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留给红桥的却不只是“津卫摇篮”的美誉,还有散落在高楼大厦背后、似乎被整个城市遗忘的棚户区。

2017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给红桥区下达了三年内完成66.26万平方米、3万余户居民的棚改任务。不仅仅是时间紧、任务重,实施棚户区改造,充足的资金、充沛的房源、完善的政策,缺一不可。红桥区经济体量小,财政历来紧张,棚改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儿来?区域内没有可用的安置房源,上万户居民搬走了往哪儿去?不少片区经过多轮拆迁,有的历时十多年之久,前后政策如何衔接?“刚接到任务的时候压力巨大。”红桥区住

建委主任于鹏洲坦言,“没有头绪,问题太多了,都不知道先从哪下手才好。而且除了资金、房源的问题,什么样的棚改政策才能让百姓认可、接受,才是更大的难题。”

棚户区大多是低收入群体,住房面积都很小,生活条件普遍困难,红桥棚户区的特点则更加突出,小面积户多、违章户多、特困户多、产权纠纷户多,各类社会矛盾交织,有的居民怕早走吃亏不愿走,有的居民家里纠纷没解决想走走不了。这些难题对于红桥来说,都是横在眼前必须越过的道道“关卡”,然而很多棘手问题又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下决心解决历史欠账棚户区是城市“洼地”。虽是生活在同一个

城市里,但都市的繁华热闹却似乎从不属于棚户区百姓。恶劣脏乱的居住环境、落后破旧的配套设施、捉襟见肘的家庭条件,往往让他们每天一睁眼,就要为了生存而忙碌、挣扎,无暇顾及其他。“不堪回首。”提起以前的生活,邓孝亮总是

摇摇头,想也不愿去想。他原先住在丁字沽,一家人挤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夏天热,冬天冷。最憷头过冬,这么多年,年年冬天都为取暖发愁!早先取暖就用煤球炉子,后来改成了电暖器,但屋里还是冻得人直哆嗦,睡觉都要穿着衣服。”

就是这种生活条件,邓孝亮还算是红桥棚户区里的中上人家。胡顺来住在与天津西站一河之隔的百年“渔村”,384米长的河堤上聚居了563户、1400多名居民。低矮残破的平房延伸进河道,随时可能被上涨的河水淹没;逼仄狭窄的小巷里,电线如蛛网般密布,火情一触即发;大堤上不通燃气,做饭只能靠液化气罐,生活极其不便;五百多户居民共用一个公厕,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排子牙河,严重污染海河生态。胡顺来说:“有能力、有条件的都搬走了,我们也想离开这儿,但就家里这点儿收入,刚勉强够糊口,换房想都甭想,下辈子吧!”

城市发展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市委明确提出“绝不允许在高楼大厦背后还有贫民屋”。为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红桥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区级领导身先士卒,积极走访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棚户区群众困苦的生活状态,党员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干!拼了命也得干!”红桥区委书记李清眼中透露出坚毅的信心和决心,“棚户区老百姓等了这么多年,一直渴望改

善生活、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如今,党和政府是他们解决毕生期盼问题的唯一依靠,再难我们也要咬牙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当被资金难题困扰的时候,市里率先拿

出了“三个平衡”政策,让地块资金缺口有了解决渠道,可以跟金融机构对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好政策,用好机会借势借力,更需要好的办法,为此,红桥区敢于打开脑袋上的“津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全市第一个采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模式实现融资贷款;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财政支持,通过银行多方筹措资金。

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各个片区棚改项目得以陆续顺利启动。2018年6月,“渔村”启动搬迁,胡顺来没想到,家里几代人住了130年的“渔村”,终于让自己迎来了彻底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本以为下辈子才能等到的事儿,这辈子就成了现实。

有了钱还得有房。红桥区率先在出让地块中竞配建定向安置商品房,还通过在全市购买安置类公租房和商品房、新建定向安置商品房等办法解决房源问题。先后共筹集各类安置房源25000余套,其中整合区内各类安置房余房及购置商品房、配建定向安置商品房共计7000余套,让棚户区百姓有得选、可比较。“看我这新房,多透亮,我这气色都变好

了。”今年10月,邓孝亮搬离了危室陋巷,住进了位于西青区的文瑞家园定向安置房小区,11月1日全市集中供暖,老邓一家热得脸都红扑扑的。“终于享受到集中供暖了,不光家里暖和,心里更热乎,感觉特别幸福!”

有心、用心、信心,心最重要动迁工作,里面有“迁”也有“牵”,一头是把

群众迁出高楼大厦背后的棚户屋,另一头是用温热的党心牵起一颗颗翘首以盼的民心。“做群众工作,就要把‘不要怕老百姓占便宜’落到实处。”李清说。“我们家太难了,老娘瘫痪卧床,弟弟又是

强直性脊柱炎,为了照顾他俩,我把我这一辈子都搭进去了。”林翠大姐原来住在西于庄清和里11号,因为家里的情况,她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卖煎饼馃子为生,挣来的钱还不够母亲和弟弟吃药看病的。林翠就想靠着棚改把家里的生活问题一次性全解决了,说啥也要“死磕”这一把!

动迁干部吕志刚第一次上门,就被林翠骂了出来,“嘛政策我不管,就要两套100平方米精装修大房子,要不你就别想进这个门!”被轰出门外,吕志刚不但没生气,还不住地感叹:“这家人日子太难了!”他没气馁,隔三岔五登门,每次还不空手,自掏腰包买点礼物。林翠有些挂不住,慢慢地让他进门了,再后来,给他倒杯水了,脸色也缓和了。“大姐,棚改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但咱可以用足用好啊。有关残疾人和低保的政策都让您享受到,我们再陪您去看房,直到您满意为止。”吕志刚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陪着林家姐弟一处

处去看房。林翠的弟弟行动不便,吕志刚就叫着几个同事一起把他从车里抬上抬下,每次都累得一身汗。持之以恒的工作,真心实意的付出,终于让林翠动了心,同意搬家了。同时,为了让姐弟俩生活有保障,吕志刚还为他们组合“政策套餐”,缓解家中困难。2017年年底,姐弟俩搬进周转房,可惜的是他们的老母亲在搬家前病故,没能赶上住新房。去年除夕夜,吃着饺子,姐弟俩抱头痛哭了一

场,“这日子做梦都不敢想。老吕对咱多好,要是咱一开始就听他的,早点想通了,老娘也能跟咱享几天福。”

百姓一开始想不通,动迁干部们用心用情帮他们想通;群众家里有纠纷难解,干部们也耐心细致为他们抽丝剥茧,解开心里的疙瘩。

西菜园红勤桥西里的老梁家,前后两进院子都是祖产,家中共有兄妹七人。西菜园棚改项目启动后,原本感情亲热的一家人却因补偿分配的事,争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这是父母祖产,自己情况特殊,应当

多分些,相互不愿让步,可不就闹得家中不和。”为了解决梁家兄妹的纠纷,动迁干部蔡海艇一次次地往梁家院子跑,不开门就打电话,电话打不通就隔着门喊。一次、两次……到了第六次,终于敲开

了老梁家的门。挨家挨户听诉求,抽丝剥茧找心结,蔡海艇结

合每家情况,从亲情角度入手,把道理掰开揉碎讲给每一个人听。为了满足梁家兄妹不同诉求,他和七家人多番讨论,帮助他们制订了几套分配方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数十次入户后,梁家七兄妹终于愿意坐到一起,连远在美国的老妹妹也赶了回来,共同商讨家中补偿分配事宜。经过几个小时的协商,梁家兄妹终于达成了一致,在律师的见证下,在分配协议上按下手印,签订了搬迁协议。

红桥区委副书记、区长袁家健说:“用心用情用力给群众解决最实际的困难,以心换心,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棚改“三年清零”期间,红桥区坚持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区领导直接蹲点包片、干在一线;1300余名干部职工自觉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针对低收入及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红桥区实行特殊扶助政策,将就业、入学、低保、慈善救助等纳入政策“工具包”,区分不同情况,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多渠道予以救助,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同时,对1.16万户特殊困难家庭实施了精准帮扶,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

在千头万绪的棚改问题解决过程中,红桥区累计出台了80余份文件和纪要,针对动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19类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汇编,形成了系统的案例导则,让纷繁复杂的动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前不久,在“渔村”原址上新建的子牙河滨河

公园堤岸景观绿化工程一期绿化部分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公园内绿水相间、草木葱茏,如诗如画的滨河风光让人难以想象这里从前的情景。“真漂亮!确实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要不是看

到这些保留下来的大槐树,我们真的是认不出了。”开园当天,胡顺来特意约了不少老邻居一起过来,大家看到住过几代人的破旧棚户区,现在变成这么美的大公园,情不自禁地湿了眼眶,“听园林工程师介绍说,这公园堆积假山、填埋坑土用的

主要材料就是当时棚改拆出来的渣土呢!”百年“渔村”华丽变身成为秀美的生态公园,

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得到彻底根治,城区景观也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

棚改腾挪出的大量土地,不仅为区域发展释放了广阔空间,更为补齐民生短板提供了宝贵资源。通过棚改,红桥区释放出3000亩土地,共整理可出让地块15个。在原零散平房点位上,红桥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2处,改扩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9处,并建设了一批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菜市场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天津三中南片校区等2所中学、天津师范附小分校区等6所小学,计划扩建西青道中学、丁字沽等4所小学,规划新建碧春里幼儿园等14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后“一老一小”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百年棚户,一朝清零。过去的900多个日夜里,红桥区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破解难题,用全心为民的实际行动帮助逾15万棚户区居民彻底改善了住房条件,不仅创造出棚改红桥速度,更交还给百姓一份幸福感、获得感满满的完美答卷。而这段不平凡的时光,也必将永远刻在红桥人的记忆里。依托于棚户区改造,城区功能实现再造、市容

环境显著改善、民生短板逐项补齐,老城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崭新的红桥跃然眼前。

卸下历史重负,从此轻装上阵。告别棚户区的红桥将全新出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绽放美丽红桥的耀眼光芒。

以人民为中心 破解棚改难题红桥区提前并超额完成棚改“三年清零”任务 超15万棚户区百姓圆了安居梦

■通讯员 郝桢王屹然刘英男

﹃渔村﹄居民胡顺来与家人布置新居

西于庄棚户区旧貌

西沽南棚户区居民签订搬迁协议

和苑西区定向安置房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