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Ql w f · 2016-06-17 · xD 7 E O Victoria 1483F 1546P G O H+ I 9M J N jus gentium PL +r}9WMg...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鼎文文理補習班 2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一分鐘速覽表格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3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4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管轄體系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5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條約體系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6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壹、國際公法(或稱為國際法)概說

    一、國際法定義

    奧本海(Lassa Francis Lawrence Oppenheim,德國近代國際法大師)

    國際法是對國家在它們彼此往來中有法律拘束力的規則之總體。

    史塔克(J.G. Starke,英國國際法學者)

    國際法大部分是包括國家在其相互關係中,認為應該遵守並經常遵守的原則與規則的法

    律之總體,並包括:

    有關國際組織運作以及國際組織相互間及與國家或個人間關係的法律規則;

    某些國際社會關切的非國家的個體及個人的權利義務的法律規則。

    因此,國際法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主體主要是國家:國家為公法人,由多數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亦為法人,然無法完全

    行使國家擁有的法人權利,除國家與國際組織外,國際法可能規範到某些非國家實

    體,例如民族解放運動、交戰團體、甚至於個人等等,然個人在國際法上仍被視為客

    體,但在國內法上無疑是主體。

    存在國際關係:國家彼此互動產生相互關係後,這些互動與交往便為國際關係,倘無

    相互關係,各國孤立不相往來,便不需要國際法。

    相互關係遵守的原則與規則是法律:國際法是法律,倘無法律性質,則僅僅是國際

    道德或是國際睦誼行為,不構成國際法之一部分。

    二、近代國際法之背景與發展特點

    時期 時代 發展背景 國際法發展特點

    近代國際法 16 世紀至

    20世紀初

    大航海時代造成

    地理上之大發

    現,歐美強盛國

    家開始建立殖民

    地,形成世界市

    場,部分國家雖

    然採取鎖國或部

    分鎖國策略,但

    是世界各國之交

    流開始邁向國際

    化。

    確認國際法上的主體,而以國家為最重

    要之國際法上主體。

    國家擁有戰爭權,由於戰爭之慘烈與反

    省,戰爭法與交戰法則開始發展。

    發展領土制度,強化國家主權之概念。

    由於世界市場與新興航路之發展,海洋

    法迅速發展。

    國際法中的國籍與個人之概念開始發

    展,重視引渡與庇護之問題。

    國與國之間交流往來密切,故外交與領

    事關係成為國際法發展之重點。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7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開始形成民族國

    家之型態,國際

    法在此時期迅速

    發展。

    發展條約法。

    開始出現國際組織。

    與戰爭法之發展有關,逐步確立中立制

    度。

    現代(當代)

    國際法

    20 世紀初

    至今日

    承繼近代國際法

    發展之基礎。

    由於科技進步,

    太空法、航空法

    與國際環境法等

    國際法新領域不

    斷擴張。

    排斥以武力解決爭端,強調和平解決爭

    端之機制,運用國際性司法機構(聯合

    國國際法院、國際刑事法院)以解決爭

    端。

    新興國家與國際組織之增加。(政府間

    國際組織為國家考試之重點)

    因應科技發展,如航空、太空、經濟、

    金融、環境、科技等國際法新領域開始

    出現。

    強化國際普世人權之維護,個人在部分

    國際法領域中開始成為主體,但個人究

    竟是否為國際法之主體,仍有爭議。

    三、國際法之法律性質

    勞特派特(Sir Hersch Lauterpacht,英國著名國際法學者)所修改的《奧本海國際法》中勞

    氏認為,法律的要件有三:

    必須有一個國際社會之存在;

    在國際社會裡,必須有一套規則來規律社會中各分子間的關係;

    國際社會共同承認得以外力來執行法律(制裁)。

    倘以這三個要件來衡量國際法,國際法確實具備法律之要件;不過與國內法比較,國際法

    的制裁力較弱,它沒有一個中央集權的執法機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中央集權的制裁,例

    如:在聯合國制度下的集體干涉,就是一種制裁的方法。亦即,雖然國際法是法律(基本

    上國家考試的通說,係採取國際公法為法律之肯定說,而不採取國際法非法律之部分傳統

    見解),但應理解到它其在立法及執行方面,自然均不能如國內法之完備,架構上較為鬆

    散、效力上較為薄弱,屬於一種「弱法」(weak law)。

    然而,反對「弱法論」者乃主張:除任意法外的一切法律,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都具有

    強制性,必須能夠確實遵守,並且強調執行之效力。強制力實現之方式雖有不同,但法律

    本身之強制性,應無強弱之分,且法律本身之強制性與對具體案件的強制執行應屬二事,

    前者屬法律內在屬性,後者則為保證實施法律的效力所採取之強制措施,不應混為一談。

    從國際實踐觀察,某些國際法強制執行措施,其效能未必會比國內法弱。亦即,本說同樣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8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承認國際法為國際社會通用之法律,惟對於國際法之執行效力,乃反對弱法說,而認為國

    際法之執行效力,未必係屬於弱法,而仍然具有足夠之強制力。

    【老師的話】

    從客觀上來說,其實弱法說應該算是比較貼近於整體國際法執行現象的見解,而反對弱

    法說之見解,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較為偏向個案觀察之情形。因此,如果在國家考試中

    遇到有關國際法之強制性與執行力之考題,可採取弱法說,然後再論述國際法於個案強

    制力上的發展,兼採有執行力說之見解。

    【精選試題】

    一般而言,國際法根本不具備國內法的要件,但公法學者又一致認為國際法具有法律之

    效力。請就立法與執法的觀點說明國內法與國際法之不同?並說明國際法如何發揮它的

    效力。(25分,95年外交三等國際公法第 1題)

    四、國際法於學派上之分類

    問題之提出以及於國家考試中之應用

    從國家考試出題的現實上來看,這個部分在出題上很少使用,大多數是當作描述基礎概

    念之背景資料而已,因此不需要強記,以法學緒論的基礎概念加以理解,記住代表人物

    與基礎主張即可。

    所謂「國際法之法律基礎」(the leg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law),指的是國際法何以對

    國家及其他國際法主體有拘束力。例如:「條約必須遵守原則」及「國家主權原則」等

    都是有拘束力的,但其拘束力的根據為何?對這些問題有不同的答案,於是產生不同的

    學派,主要有:

    自然法學派(Naturalists)

    否認任何實證國際法,僅承認具有自然法性質之國際法。自然法學派產生很早,盛行於

    18 世紀。自然法學派的主要論點是:法律本身就是自然法,或者說,在制定法、習慣法

    的上面或後面是自然法,實證法是從自然法獲得效力的。他們一般認為自然法是普遍的、

    絕對公正的、恆久不變的;自然法高於實證法;自然法可以由理性發現,而不需要國家

    的同意。對於什麼是自然,這一學派的學者們認為,自然就是本性、理性、正義,是人

    的本性要求成為社會的一員。因此,人們結成政治組織,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寬容等等。

    自然法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維多利亞(Victoria,1483~1546)給國際法(當時的用

    語是「萬國法」jus gentium)所下的定義是:「自然理性在所有國家之間建立的法」。有

    的極端自然法學派人物根本否定實證法,否認國際法。例如普芬道夫(Samuel Pufendorf,

    1632~1694),完全排斥實證法概念,主張只有自然法在支配國家間的關係;條約是從

    自然法取得其合法性和拘束力;國際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此外別無其他基於普遍同意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 鼎文文理補習班 9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的實證國際法。不過,從當代國際法的法源觀點來看,雖然公平正義之法理仍然為國際

    法之主要法源之一,但是從公約與條約法之發展來看,純粹的自然法學派本身並非現在

    國際法發展之主流基礎,

    實證法學派(Positivists)

    本學派主要將把國際法建立在習慣和條約基礎上,即強調制定法(人為制訂之法律),

    而不是自然立法。該學派在 18世紀以後盛行,該學派認為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是國際法

    的主要表現形式。條約是基於國家的共同同意,習慣被認為是基於國家的默示同意。這

    兩者都是實在的、實定的法律(positive,),由這兩者所構成的國際法是人所造的、是

    國家所同意的。所以,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體現於習慣或條約的國家的共同同意,也

    就是「共同同意說」(common consent theory)之概念。代表人物有蘇區(Richard Zouch,

    1590~1660),他認為:「國際法是由大多數國家間根據符合理性的習慣所接受,或者

    是由個別國家所同意之法。除了一般習慣以外,個別國家與其他個別國家所一致同意的

    所有部分,例如協議、公約或條約,也應被認為是國際法,因為一個國家的正式承諾是

    能創立法律的,全體人民正如同個人一樣,都要受他們自己同意的拘束。」

    折衷學派(又被稱為格勞秀斯(Hugo Grotius)學派)(Grotians)

    於 1625 年,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將把國際法分為兩類,

    一類是「萬國法」,即習慣國際法,屬於意志法。他認為萬國法「見之於被信守的習慣

    和那些精於此道的人們之闡述」;「萬國法從所有國家的意志得到它的拘束力」。另一

    類是關於國家之間關係的自然法,其稱之為自然國際法,後者乃源自於在於人類之理性。

    五、國際法之編纂(Codification)

    基礎定義

    廣義:包括修訂、補充原有規則或提出新的規則,將它們編成條款草案,由一個有權確

    定的機構,通常是外交會議,予以認可,並通過一定程序,形成為國際公約。

    狹義:指把現有的國際法規則,特別是習慣法規則,加以準確表述和條文化、系統化。

    國際法編纂之價值

    習慣國際法的形成和發展,常常要經過比較長甚至漫長的時間。編纂可以縮短或甚至

    直接完成這個過程。

    習慣法規則往往缺乏明確性和精密性,編纂可以彌補習慣法此一欠缺。

    習慣法在證明上頗有難度,因而在適用上頗有不便,編纂對於促進國際法的形成、發

    展和適用具有極大之價值,而且習慣法規約化或是法律化,對於國際法之發展,具有

    良好之效果。

    聯合國於國際法編纂中所扮演之角色

    最早提出國際法編纂的為 18 世紀英國學者邊沁(Bentham)。初期乃由部分民間學術

    團體,如成立於 1873 年的國際法學會(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和國際法協會

    鼎文公職 試閱講義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