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风韵作何处?徽州堂上一楹联...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72013年 9月 21日编辑:沈俊

投稿:shenjun12369@126.com学生文萃

徽派建筑特色探微高二(1)班 沈李威

高二(4)班 王松莹

新安风韵作何处?徽州堂上一楹联

地图上寻不到的美丽高二(4)班 陆威伦

宏村印象高二(4)班 季晨星

高二(1)沈珏雯

宏村古韵

今年暑假期间,扬子中学 26 名师生前往皖南开

展“扬子文化千里寻”考察活动。活动秉承“寻扬子

江文化,树扬子人精神”的宗旨,主要探寻徽派文化

中具有代表特色的建筑、雕刻、宗祠、牌坊、墨砚等,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本期选取“扬子文化千里寻”考察活动中学生

的感悟文章,与大家分享。

如果提到蓝白建筑,人们会联想到圣托里尼岛,那么提到黑白建筑,一定让人想起华夏大地的江南水乡,而其中的徽州古村便是粉墙黛瓦的一个代表。“拿起相机随手一拍,就是明信片。”用来形容她,一点也不夸张。跟随“扬子文化千里寻”的脚步,今夏,我走近徽州宏村。

透过车窗玻璃,上海的高楼逐渐消逝,一路颠簸后,映入眼帘的便是葱郁的山丘和山脚下粉墙黛瓦的民居。当巴士驶入黄山市,听导游说徽州现在已更名黄山市,不免有点惋惜,仿佛多了点商业意味在其中。不过幸好,地名的改变,改变不了徽州文化的隽永。

初进宏村,首先见到了南湖。如果把整座宏村看作一头牛形的话,南湖便是牛肚,那是当地的说法,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块纯净的翡翠,镶嵌在粉墙黛瓦中。阳光均匀地铺洒在平静的湖面上,跳动起无数耀眼的光斑。在岸边漫步,能看到柳枝轻轻舞动,融进太阳的光焰里。还有不远处的石桥、白墙、黛瓦、绿树和湖中能以假乱真的倒影,秀 美 别 致,我 已 恍 若 走 在 水 墨 画中。还有那岸边坐着的学生,素描、水粉等多种画法都在尝试着描画出宏村的美。

深入宏村,熙熙攘攘的人群,扩音喇叭的刺耳,随处可见的摊贩,各种叫卖声……似乎有点不知身在何处。但只要你走进窄窄的巷子,进到那远久的砖木建筑里,见到那精美绝伦的雕刻,浮躁的心就能立即沉静下来。这份难得的幽静,让我有一个人独行的冲动。在这里,一个人,能感受到更丰富的东西,一个人,可以有更热闹的内心,静静地凝视这里的小桥、流水、民居,感受到宏村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淡雅与安静,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富足的人。

宏村的水是真的美。没走多久来到了月沼。那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月沼水常年碧翠,青石铺岸,粉墙黛瓦的人家静静矗立四周,蓝天白云跌映水中,聊天声,浣纱声,嬉戏声,声声入耳。徜徉在月沼边,幻想着用这里的水沏一杯清茶,足够涤荡惹满尘埃的心灵了吧?

只是,匆匆一瞥,怎能承载起徽州大地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那厚重浓烈的徽州文化,无法让我一个过客看尽吸收,我能做的是将脑海中停留住的、相机里记录下的最美的乡村牢牢铭记。只盼粉墙黛瓦、青山碧水的徽州古村行能有无尽的续集。

古徽州,孕育了极具商业头脑的徽商。他们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在出外经商获得成功之后,争相回到家乡办学堂,建住宅,修祠堂,立牌坊,这些建筑渐渐地形成了独具一派的风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徽派建筑。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扬子文化千里寻”活动,在有着“中国画里的乡村”美誉的宏村和被称为“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近距离亲近了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就是其立于黛瓦粉壁间的马头墙了。马头墙在当地的建筑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徽州古村落通常依山傍水而建,所以供其使用土地面积不是很多,也就造成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近。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会殃及邻里。马头墙就是在这个时候派用场的,它的作用就是用来阻隔火势的蔓延,所以它还有“封火墙”的别名。古代的巧工们在考虑安全方面因素的同时,还不忘它的美观。看那高低错落,黑白辉映的马头墙,“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诗句不觉在我的脑海中荡漾。可爱的古徽州人啊,他们兼具智慧与浪漫的头脑,在这一小小的墙角上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美丽。

而当我进入其中时,又被其精美的雕刻艺术震撼了。虽然在出发前,

我已从老师提供的资料里知道了“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是徽派建筑中的一个特色,但当我看到实物,还是被它惊呆了。横梁、门窗、栏杆,甚至家具、屏联、笔筒、果盘……无所不见!内容之丰富,构图之精美,形态之生动,技艺之精湛,无一不让人为古徽州人的智慧惊叹!承志堂中著名的

“百子图”,在一块长约三米的木板上雕刻了上百个孩童敲锣打鼓、舞灯燃烛、踩高跷划旱船的闹元宵情景,个个生龙活虎,惟妙惟肖。绝妙到每个豌豆般大小的孩童面部表情也能清晰可见,这怎能不让人拍手称奇?只可惜,文革中大部分三雕作品被毁坏了,不然还不知会给我怎样的震撼。

徽派建筑还有个不得不说的特点:无窗户,采光全靠天井,当地人称之为“暗地生财”。又把顺着瓦面流下的雨水收集到置于天井下方的水缸内,叫做“四水归堂”,也有聚财之意。到宏村时,已是黄昏,斜阳的余晖掠过天井的黛瓦,落进那一缸碧水中,荡漾着古老的涟漪。

作为过客,对于徽派建筑,我只能匆匆而过。即使这样,我已然被其中深深蕴藏着的文化所浸染。而它也仅仅只是博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站在徽州大地的晚霞中,我似乎看到那条文化探寻之路,蜿蜒伸展,通向无尽的远方……

韵是一种味道,却又胜于味道。味道显于舌,韵味儿入人心。

走在宏村南湖岸边,余晖中的杨柳下是三五成群的手握画笔的人,而纸上渲染的是对岸那宁静而又古朴的宅子。水彩的宅子越过一潭碧水在树荫下连绵起伏,粉墙黛瓦的建筑安静地在历史的间隙流淌。

彼岸与此岸,一座拱桥的距离。却连接着两个不一样的世界,那个精致的古村落里的一砖一木都像是古徽州的一个缩影,讲述着古老的传奇,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那一汪水,美得晶莹美得科学。剔透的犹如一块翡翠“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灵动且富有生气。灵性十足的水掐灭了火种的肆虐,更给人们带来一份安宁:“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

那黛瓦白墙,不带一丝的杂质,黑的透彻,白的无瑕,那样干净那样纯粹,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优雅而又宁静。

而我更爱那墙上的“ 凹凸”,还有那细腻地刻在横梁上的“ 龙飞凤舞”,“百子闹元宵” 和古老木门上的荷……

指腹划过那刻痕,温润得令人感动。惟妙惟肖的荷花,形态各异地绽放在十几扇门板上,每一幅都展现着不同的美,从花开到花败。我静静感受着那流畅的一刀一线,不禁喟叹,徽州人的技艺竟如此巧夺天工。这些传神的木雕中,蕴藏了宏村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啊。

细细地品味着那股木香中的宏村古韵,我被震撼着。

宏村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古徽州,里面沉淀着几千年古老的底蕴与思想精髓。徽州的商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

“徽骆驼”,他们“以贾代耕”、“寄命于商”,却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的商人亦商亦儒,他们奉行“商学并行”“贾而好儒”,这一点从木雕上也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商家的院内雕刻虽比不上书香门第来得儒雅,却也于细微处彰显着一种独属商家的读书之乐:精明适于商,稳重行于书。书香门第与商家的差别透着一股趣味,同时也带给人一份思索。无论是为了功利亦或是纯粹为了修生立德,热爱读书本就是一件好事。

宏村里的雕刻也不仅只限于木雕,更有竹雕、砖雕和石雕。每一种雕刻都夹带着不同的韵味。

木雕细腻温润,木香里透着一份宁静。

竹雕精致美观,细微处彰显着一份干练。

砖雕规矩方正,冷硬中护着一份古朴。

石雕庞然巍峨,坚实中持着一份稳重。

宏村的韵味不仅在粉墙黛瓦间,更在“四雕”中充分流露。我爱极了那份宁静,那份干练,那份古朴,那份稳重。

品着 宏 村 的 古 韵 ,我 又 梦 回 徽州……

对于徽州,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尽管几百年来,她有着无数的传奇,然而历经繁华后的今天,她变得安静下来。在历史的风尘下,她或许湮灭了踪迹,以至我们在地图上再难寻觅她的模样。当古徽州在今天被一个叫做“黄山市”的地方所取代,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皖南只为一睹黄山的容颜,当黄山真的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打出了品牌,成为该地的名片,又有多少人了解皖南古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她所积淀的历史和文化,比黄山更高、更美、更迷人。

屯溪老街烧饼飘香,宏村美景如诗如画,那一座座牌坊,一座座祠堂讲述了一个个家族的故事。茗一口新安水,那层层荡漾的水面辉映着远古的徽州,偶然踢开的一方瓦石,就能掀开徽州历史的一角。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反映着一方文化,徽州人是山水的子孙,他们生活的态度就好像这方山水一样安静恬适,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在时间的车轮下缓慢前行。

古时候的徽州人是以经商闻名的,当时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说法,所以历史上有着许多著名的徽商。红顶商人胡雪岩,百年老字号张小泉,还有程十万兄弟,他们都红极一时,曾经一度垄断过中华的商界。而又是什么,让徽商如此著名?答案在他们“贾而好儒”的精神。徽州人自小读书,他们深知读书从仕是最好的出路,正所谓“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所以徽州人从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这让徽商的身上少了些许铜臭,换来了更多清新淡

雅的文艺气息。所以当我走在屯溪老街的青石路上,看见那一家家商铺,感受到的并不是那让人厌恶的商业气息,更多的是看到那百年招牌背后所流传下来的经商文化和儒学渗透。

徽州当地人,大多都是以姓聚集成村共同生活的,这仿佛是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而每个村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所到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在村里行走,随便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绝美的中国水墨画。而比起美景,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里的生活方式,依山傍水,远离都市的喧嚣,完全如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羡煞我等。人们用村中循环流淌的溪水洗衣做饭,在村旁的田地上耕作,既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又充满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情味。在小道上,在街上,大家借着树荫乘着凉,唠着家常。走过那清一色的黑瓦白墙的古宅,刹时感觉自己穿梭千年,回到了远古的苍凉与繁华。

山,高而耸立,水,柔而流长。在回去的车上,翻看着拍下的一张张照片,觉得惊艳,又觉得可惜,这徽州的美岂是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可以完全呈现的呢?虽说如今的皖南徽州,名称已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这些地图上找不到的美丽,又怎会如烟尘一般消逝呢?总会有人,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试图掀开历史,回望昨天,窥其一角。

我们不会忘记这一片土地,更不会忘记这一片美丽。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中,有一处文化源远流长,它自兴起未曾衰退,直至今日,它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千年,这就是徽州文化。百年不遇的炎夏,我们远赴徽州,寻文化,感徽韵。

在这片皖南大地上,有一种随处可见的与徽州古民居建筑一样独具韵味的艺术——楹联。楹联影响着徽州百姓的生活,有的倡导刻苦读书,有的教育后代勤俭持家,有的劝导世人孝敬父母,有的宣扬为善行善,甚至可以说楹联凝铸了徽州历史文化的华美。作为“管中窥楹联,约知古徽州——徽州楹联文化内质探究”课题小组的成员,它们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中,尤其吸引我的关注。

徽州楹联大都展现了精美的书法艺术,而且风格迥异,草书、隶属比比皆是。其中很多楹联还出自名家之手,流传下来,供后人观赏。

在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宏村承志

堂有这样几幅楹联,也许第一眼会被它们的节律优美、书法俊美所打动,但接下来会发现,魅力的来源除了外表更是内涵。其书房有联曰:“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以商闻名天下的古徽州,却不得不将“商”隐去,而视“读”“耕”为正路,徽州人的苦衷由此可见一斑;其前堂一联曰: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可见徽州人超越物质羁绊的智慧与自立;其后堂有联曰: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让我感受到了徽州人“海纳百川”的豁达与以善德遗后人的明智。

看着那些挂于厅堂或刻在立柱上的楹联,就像是主人的座右铭,却又比座右铭更神圣更具有文化内涵。那些精炼的文字仿佛是主人家一生的浓缩,如何一路走来,如何尝遍人生之中的酸甜苦辣。当子孙后代看到这些楹联时,也一定能够感受到先人想传达的信念与告诫。那些凝聚着人生智慧

和生活哲理的楹联,即便对于异乡而来的少年游者也有深刻的意义。

而让我更加感到意味深长的是,那楹联上的“错别字”竟也是徽州人对未来或对子孙的别出心裁的希冀,如:“快乐没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书 写 者 刻 意 将“ 辛 ”字 多 加 一横 ,“ 快 ”字 少 一 折 ,寓 意 多 一 份 幸苦,少一份休闲,才会多一份收获;下联“多”字少一点,却落在“亏”字上,意为“吃亏是福”。我再一次对古代人们的智慧感到由衷敬佩。这些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进行自觉的自我道德完善,造就淳朴的民风,千百年来在这个世外桃源中滋润万物的生长。

漫漫徽韵,几幅楹联自然难以说尽,只记得这华夏大地上,有一处宝地,人杰地灵,才人辈出,悠悠徽州文化,经千年酝酿,独具意蕴。

新安风韵作何处?徽州堂上一楹联。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