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陳定信教授,並憶B肝防治往事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 型肝炎及c...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醫學廣場

文、圖 /王英明

停業中

台大內科教授、肝病學 /病毒學權威陳定信,不幸於2020年6月24日下午因胰臟癌病逝,享壽76歲又11個月。陳醫師在1975年32歲拿到台大醫學院講師資格,1983年40歲升任教授,1985年42歲擔任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第三任所長(前兩任是宋瑞樓、杜詩綿教授)。1992年50歲不到,當選中央研究院最年輕院士(第19屆生命科學組),並連任九年的中研院評議員、基因研究

中心特聘講座,也是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創始

主任、台大終身特聘教授暨講座教授。

早期他因為家庭因素,住院總醫師訓練結束

後,放棄長期出國深造,留在國內研究,後來成

為1949年後唯二非博士出身的台大醫學院院長,堪稱是台灣醫界奇才、孜孜不倦的一代學者。

更重要的是,他是1980年代台灣開始推動B型肝炎防治重要舵手之一。40年來他的領導能力、與政府高層溝通的智慧,促使國家編列預

算,並對防治的宣導,全力以赴,終於使新生

兒、兒童疫苗計劃順利推動。隨後以他的教學、

研究、語文能力,及他在世界醫學界的人脈,宣

傳台灣的肝炎防治工作,提升了台灣在肝臟研究

的國際地位,成為各國尊崇學習的模式。

在漫長肝炎防治過程中,台灣很多學界、公

衛、醫界人士,從大醫院各層醫療人員,一直到

小地方的公衛基層護理師,大家都貢獻了心力,

政府高層行政主管,特別是「科技教父」李國鼎

明智決策的魄力,最後得到孫運璿院長支持,還

有最後社會的配合(如在文盲很多的某些非洲國

家,根本做不起來,因為民間沒那個知識)。但

沒有陳教授的研究、整合、培養後進人才,台灣

這段光榮的醫學成就,也許不是那麼短時間就能

達成。

陳教授比我年長兩歲半,我雖非他門生弟

子,彼此也沒有長期私交,但我記得曾有短期的

臨床指導及後來的書信來往緣分(他應該早就對

我沒有印象了)。聞此噩耗,我不禁回憶起他當

年白面書生、年輕時微胖的樣子,非常惋惜他如

此早就離開塵世,只能默禱:「陳教授,您已完

成上醫醫國的任務,可以安心離去了。」在此表

達悼念之意,也趁我自己未得「失智症」前,將

仍然有印象的B肝防治往事,整理為文;也希望醫界後輩,藉此增加對台灣醫學史認識,了解過

去先趨者的功勞。(最近有某公衛教授告訴我,

上課時曾提及畢思理醫師的名字,全班竟無人知

曉,使其大感訝異)。

1973年9月我進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內科,當時長庚、國泰、新光等財團醫院還沒開幕,當然

也沒有健保制度,市立醫院的醫師名額很少,所

以有「額外醫師」的怪誕「編制」。醫院草創,

資深主治醫師缺乏,教學環境又不足。約是1975年前後,陳定信醫師完成台大醫院內科總醫師訓

練後,受范俊雄主任邀請,每禮拜來和平做一次

病房巡迴教學工作。後來知道他的研究工作,其

實已日臻繁忙,許多大醫院爭相聘為顧問醫師,

聲譽如日中天,能夠來指導我們,真是天大福

氣。

記得當時還有一名文質彬彬的趙醫師(好

像是專攻內分泌)輪流前來,兩名都是學識豐富

的年輕才俊,尤其是陳定信醫師,面對病人的診

斷治療,常引用最新期刊資料,侃侃而談、個性

敬悼陳定信教授,並憶B肝防治往事敬悼陳定信教授,並憶B肝防治往事

490

352020, Vol.63, No.8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醫學廣場

隨和、諄諄教學、風度翩翩,造成全院轟動,查

房時人山人海、跟隨者甚眾。他的學者風範及將

才、提攜後輩的熱心與能力,當時便已充分表現

出來。

我因個人生涯規劃,又轉小兒科、拖拖拉

拉一陣子才離開醫院自開診所,當個平庸開業醫

師;而這時剛40歲的陳醫師,已在台大醫院升任教授,在肝病的領域越發專精,與廖運範並稱

「宋門雙傑」(即宋瑞樓教授兩大門生。廖教授

後創辦「當代醫學」雜誌,並在榮總與長庚,研

究慢性肝炎,有很大貢獻)。

陳教授後來以在肝病研究成績,包括獲美

國肝病學會會士資格、教育部國家講座、第4屆總統科學獎、美國肝病學會傑出臨床教育家/導師獎,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學術殊榮肯定(台灣僅有六人)、2018年4月得到美國B型肝炎基金會布倫伯格獎Blumberg Prize(布倫伯格為澳洲抗原發現者,1976年諾貝爾獎)(圖1、2)。2018年又得到小英總統頒發的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表揚他對肝病研究的貢獻(圖

3)。此等光榮,罕有人能及。現在小孩一出生,面臨的世界是1080 P的

Full HD影像、4K電視、數位攝影、手機,可能以為自古應就是這樣。殊不知當年我們是經過

映像管360 p畫素的厚重電視年代,由LP唱片、Beta/VHS錄影帶、LD、盒式/卡式音樂帶、BB Call、VCD、CD、DVD、電漿電視年代、桌上

PC,一直到後來才有筆電、mp3、mp4、數位相機、ipod、ipad、BD、大尺寸液晶電視、智慧型寬幕手機,到最近幾年的WiFi、串流影音OTT、電視投影設備等。

而年輕醫師或也以為,新生兒的注射B肝疫苗,理所當然。其實當年在台灣是歷經12年的實驗、討論、質疑、抗議、杯葛、反對,才有今天

的完善制度。例如最早在台灣研究B肝的先趨及催生疫苗者,美國學者畢思理Palmer Beasley醫師  (April 29, 1936-August 25, 2012),當初衛生署對他其實「很有意見」。陳教授是花好幾年時

間,與恩師宋瑞樓教授鍥而不捨、配合畢思理醫

師,共同說服政府高層,並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圖1 1984年3月8日陳教授參加舊金山國際肝炎研討會,與畢思理醫師、黃綠玉醫師合影(黃綠玉醫

師提供)。

圖2 2018年4月6日陳教授獲B肝基金會HBF頒發布倫柏格獎,與黃綠玉醫師、基金會主席Dr. Timothy Block合影(黃綠玉醫師提供)。

圖3 2018年7月19日陳教授獲總統頒發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來源:總統府網站)。

491

36 2020, Vol.63, No.8

醫學廣場

內,鼓吹這項拯救台灣人免於肝病的大型計畫。

最後終於訂了防治方針,並有了新生兒疫苗的接

種標準。

開始對高危險的新生兒接種疫苗時,反對施

打的學者、醫師仍很普遍,對使用血漿型疫苗仍

有質疑,對首批注射對象的爭論也很多(後文會

再提到)。面對排山倒海的誤解,陳教授繼續努

力說服社會大眾,堅持達成任務。最後,終於使

台灣成為完成全面B肝疫苗計劃的國家。最早參與臨床試驗團隊的黃綠玉醫師(後來

成為畢思理醫師夫人),現任德州大學公共衛生

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曾說:「教科書一句短短的結論,背後是多少人、花了多少心血研究

換來的。」肝炎防治政策,就是經過很多人的

努力、並且推廣了很多年才得來,並不是想像中

說,喊要注射就注射、全國皆大歡喜。

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經由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台灣過去約有將近

半數病人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感染時不見得

有症狀)。B型肝炎帶原者在生命某一階段,如持續反覆有肝炎的變化,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也增加肝癌的發生率;(另外,C型肝炎病毒感染,也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

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其他國家B肝帶原者,日本是1%,而美國是0.1%而已。

依據2017年衛福部死因統計,台灣過去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仍佔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2001年還高達第6位)。肝癌為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死於肝癌的病人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過去台灣B型肝帶原者,竟佔有總人口15-20%(多數沒有症狀),由抗體檢測也發現成人有80%以上的人已接觸過B肝病毒,幸好多數是克服了病毒,並產生抗體。

帶原者就是無法把病毒驅趕,因為繼續留

在體內,很多帶原者是先有慢性肝炎,繼而肝硬

化,最後產生肝癌。慢性肝炎也有人稱慢性活動

性肝炎,簡言之,是「帶原者」本來與體內的抗

原多年相安無事,但有些人到某一年紀,免疫系

統發現了抗原(等於是病毒)的存在,兩者「作

戰」結果,其變化就是發炎。如果反反覆覆發

生,造成的即是慢性肝炎。

記得學生時代讀內科聖經哈里遜教科書,看

到肝癌的描述,內文竟然連一頁都不到,乏善可

陳、大為驚奇。後來才知道美國人得到肝癌的人

很少,而肝硬化也多是酗酒的關係。而當年台灣

肝硬化、肝癌病人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就要靠

台灣本土病例的研究。經過多年來在台灣的學者

貢獻,最後確定B肝病毒與這兩種肝病的重要關聯。

1940年代醫界已經知道,多數肝炎是因病毒造成,經口傳染病毒叫做傳染性肝炎,藉由血液

引起的叫做血清性肝炎。後來英國學者把傳染性

改稱A型,血清性叫B型。1965年美國布倫伯格發現了「澳洲抗原」(血友病人對澳洲土著血液

因為產生抗體,而找到的抗原),三年後證明了

「澳洲抗原」(也就是S表面抗原)存在於B肝病人體內,抗原代表了病毒的存在,也變成診

斷B肝病人的重要根據,也被稱為HAA( 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據說當時差點命名為「台灣抗原」,但因台灣知名度太低,最後還是命名

「澳洲抗原」(兩地方都有很高的帶原群)。

1970年代前後,醫學界不但又發現「表面抗原」的四種亞型,其他抗原如「核心抗原」、

「e抗原」及「丹恩顆粒」(也就是B肝病毒本身,以發現人為名)陸續被檢出,而B型肝炎與肝癌有極大的關係,主要是畢思理醫師、陳教授

領導的肝炎小組及很多醫院的努力,所得到的結

論。

1975年美國在台學者史蒂芬斯Stevens醫師(畢思理團隊),透過榮總婦產科的研究,證實

了高濃度帶原產婦會對新生兒有垂直式的感染( vertical transmission),且是透過產程(新生兒經過產道擠壓,皮膚難免輕微受傷,B肝病毒會隨著媽媽體液,從寶寶的皮膚傷口入侵),不是來

自母乳、也不是子宮內感染,這可說是世界上第

一次人類大規模的垂直感染報告,也解釋了台灣

「帶原者」那麼多的現象。

越是幼兒期就感染B肝病毒(包括以家庭成

492

372020, Vol.63, No.8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醫學廣場

員在內的平行感染,如傷口、共用針頭、牙刷、

刺青等),成年後繼續帶原的機會,比率就越

高,也就是可能因年幼,無力將病毒趕走,病毒

就留下來。台灣的帶原者,有高達四成到一半,

是因為出生到六個月就已感染,可以說他們還沒

跨出人生,就已注定以後可能有肝病的命運。

1976年起,畢思理又與台大公衛研究所,利用台灣「公保」保險人所做六年追蹤,證實了「帶原

者」,暫時也許沒有症狀,但後來轉為肝癌的嚴

重性是「非帶原者」96倍(其數據後來有經過陳定信及陳建仁教授的幾度修正)。

1978年畢思理團隊,在台北內江街婦幼中心所做、高危險群產婦新生兒注射球蛋白HBIG的試驗,讓新生兒得到即時抗體,這雖是暫時性

的保護,但可防止多數的垂直感染,隨後只要趕

快加上注射疫苗,保護力就更完整(可以到九

成),此研究也獲得了成功。此時針對新生兒、

兒童的肝炎疫苗的接種計劃,已漸成台灣醫界的

共識,接下去是接種的對象的時程、方式、疫苗

種類廠牌的選擇以及評估成效與風險。

我所知道的是,當年在台灣,B肝開始的前趨研究,主要貢獻者應是畢思理及合作的小兒

科、婦產科單位。而在後來全國B肝各年齡層病理探討與防治,開啟了承先啟後的領導,就是陳

定信教授。陳醫師1975年就曾到日本進修病毒免疫學與肝炎肝癌病理,1979年(時值36歲),再前往馬里蘭州的過敏症及傳染病研究所、肝炎病

毒組進修一年,帶回來新的分子生物科技與基因

學觀念,在B肝病毒的致病、變化的了解,有更進一步的精進成果,最後終能發揮其長。

B肝疫苗的雛形,是1971年由布倫伯格取得血疫苗的專利,後來克魯格曼教授首次試驗於未

感染兒童,發現有免疫效果,算是最原始的B肝疫苗。由於病毒無法體外培養,且只感染人類

及保育類的黑猩猩和長臂猿,平時常用的小型實

驗動物,如兔子老鼠不會受感染、也就無法培養

病毒。黑猩猩(但屬實保育類)是唯一可用來

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理想實驗動物,世界衛生組織初期建議,至少連續五批疫苗要通過黑猩猩

安全實驗,才能表示製程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最初血漿型疫苗是從B肝帶原者的血漿中純化出

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先給黑猩猩施打,確定

安全不會發病後,才給人類使用(不過後年來

由於實驗費用昂貴及實驗時間長達一年,有些

國家血漿疫苗就不再規定需經過黑猩猩安全實

驗)。最初經純化的精製純化帶原者血漿,做成

的叫血漿疫苗(plasma vaccine),1981年上市。1986年後才有「基因工程疫苗」,又叫合成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的技術,在此之前,血漿疫苗的「安全性」成為台灣最初接種試驗及計劃

的一大紛擾。

其實在1970年代後期,法國杜爾、非洲塞內加爾、紐約等地,都已經有很多血漿疫苗臨床試

驗成功、並且十分安全的報告。但1980年畢思理醫師準備引進疫苗,在台灣做大規模的接種試

驗,想要知道「在台灣,疫苗究竟對上游攔截B肝病毒及防止日後的肝硬化、肝癌發作,效果有

多大?」。但由於台灣還沒有任何醫學試驗的法

規,畢思理只能取得口頭上的報准,依照美國

試驗標準I.N.D(FDA approved Investigation New Drug application),由家長同意,開始在幼稚園健康兒童進行。未料經由報導,社會大眾可能對

肝炎疫苗很陌生,許多輿論指責他是拿台灣小孩

子當作實驗老鼠,或認為是把我們小孩當非洲落

後地區做試驗。由於愛滋病剛出現,很多人擔心

血漿疫苗製作上,會不會有污染到B肝病毒或愛滋的問題,接種對象及何年齡開始,也有爭議。

1981年1月衛生署正式核准默克藥廠進行B肝幼兒臨床試驗,掀起台灣社會一股激辯。反對

這種注射試驗的醫師其實也不少,而基礎研究如

免疫學者,更表達他們的高度疑慮。為此該年11月在台北排有一場大型國際肝炎會議,請了很多

世界級專家來解說,試圖降低各界對疫苗「試

驗」的疑慮。其實以我的看法,「試驗」兩個字

看起來很可怕,有人或許以為是等同動物在實驗

室的試驗,所以「會有不可知的危險」。但經過

核准的安全製品,使用在人類,其實主要是想知

道「有多少好處」,很少是要知道「有多少壞

處」(如有很多壞處或不可預料,就不會隨便在

人體試驗了,因為會賠慘、甚至吃官司)。特別

是B肝疫苗,當初是要估算:對台灣小孩有多大效果,是否值得花大筆經費推廣?這樣的臨床

493

38 2020, Vol.63, No.8

醫學廣場

「試驗clinical trial」,跟一般外行人認知那樣抓動物來、試做可能還是一片茫茫的「實驗」,觀

念上可能有些差距。此時肝炎疫苗已發展到一個

程度,安全性已不會有大問題,所以敢用在人體

上。但是溝通上的技巧,顯然有問題,碰到的阻

力就很大了。

1982年血漿型B肝疫苗終於在世人面前,核准全球上市。1984年台灣也開始正式全面疫苗計劃,第一批是從「帶原孕婦」產下的高危險群嬰

兒開始給予,並分為兩組打法,對「高濃度」

抗原孕婦所產嬰兒,疫苗以外再多加24小時內的球蛋白注射,對「低濃度」抗原孕婦所產嬰兒則

不必。到1986年起所有新生兒、不管產婦是否帶原,也開始一律接受疫苗,然後進而推廣到學齡

前的小兒、幼稚園兒童、小學生。1987年國產保生血漿疫苗(完全是巴斯德技術轉移)上市,

反對的聲音仍是源源不絕(部分可能是政治因

素),有些人強烈要求政府早日開放基因工程的

疫苗進口,尤其是1987年5月8日在民生報醫藥版仍有一篇陽明醫學院學者投書抗議疫苗政策,引

起社會很大的震撼,使得血漿疫苗一直是眾矢之

的。

支持疫苗試驗,以及以後開展接種計劃的

人,主要都是臨床醫師、特別是腸胃科、小兒科

醫師。一個重要理由是,在臨床上真的不忍見到

更多的肝癌病人出現。但基因工程第二代疫苗,

等待核准取得許可、並在台灣上市,還要一段時

間,現在能趕快注射、就可以早日降低肝病的威

脅,這個事情實在刻不容緩。況且各種文獻都已

經顯示,血漿疫苗安全性,不容置疑。

同樣是血漿製品,有些人對血清蛋白球蛋白

沒有意見,但對血漿疫苗卻持續反對,這也很奇

怪。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不少肝癌是兒童期就發

作了。明明是一出生就可能防止,卻因為「害怕

疫苗不安全」,造成社會恐慌、家長害怕,而讓

這些兒童喪失了將來能夠面免除肝病的機會。陳

定信教授當時說:「疫苗注射每多拖延一年,就

會增加約三萬名的帶原新生兒,未來的肝癌病人

就會增加數千。」基於這理念,面對當時排山倒

海的批評,他沒有退縮,與宋瑞樓教授很努力的

到處演講、上電台電視,甚至還用台語下鄉舉行

講座,目的就是要減輕大眾的疑慮,鼓吹疫苗計

劃的進行。

記得當時我也根據所讀文獻資料(榮總吳

子聰醫師提供)及一些國外會議紀錄,在民生報

醫藥版為文(該報現在已關閉,但1980年代擁有台灣頂尖醫藥報導版面),呼籲大家支持此一飽

受攻擊的幼兒B肝疫苗注射,我最後提到的一點是:「目前在世界性的肝炎疫苗會議上,如果還

有人舉手要討論血漿疫苗的安全性,鐵定會被認

為外行而趕出去,因為那早已經不是問題了,為

什麼台灣的社會,還在為血漿疫苗安全不安全爭

論不休?」

陳教授看到我這篇文章以後,馬上親筆寫

信跟我道謝,稱讚我是在當時氛圍中,難得表態

勇於支持疫苗政策的少數醫師。1988年我在他的精神鼓勵之下,也開始以保生疫苗在我診所注射

的「效價及副作用兩年追蹤」研究,後來於台灣

家庭醫學會年度學會發表論文。當時非新生兒要

注射疫苗,必須先驗血,證明沒有抗體抗原才能

注射,追蹤效價更須要兩年內數次抽血檢驗,

開業醫師獨自做這樣的研究,頗為不易。在此稍

加記錄,也欣慰對肝炎防治,與許多醫療同仁一

樣,曾盡了棉薄之力。

1992年政府引進基因工程第二代疫苗,對11月後出生新生兒開始注射。這疫苗是將B肝病毒的基因萃取出來,放入酵母菌中,大量培養產出

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所製。這種疫苗材料成本較低,而且本身只是一種蛋白,較不會病毒感染的

多慮,所以也不必經過黑猩猩試驗階段,可以快

速大量地製造,至此B肝炎疫苗已經成功發展到效果佳、風險小、價格降低的程度,可以說是相

當進步的疫苗。第二代疫苗在台灣終於全部普遍

化,有關疫苗的爭議才終告平息。

據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小兒科張美惠教

授的研究,從1984年起出生的新生兒,很少再帶有B型肝炎抗原,也不用擔心肝硬化與肝細胞癌對生命的威脅了。他們一出生就接種B型肝炎疫苗,結果使兒童肝癌發生率減少75%。全台灣一個月中至少減少了2000個兒童日後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的可能。目前台灣36歲以下的年輕世代都是這項疫病計劃的受惠者,他們帶原率已降到

494

392020, Vol.63, No.8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醫學廣場

1%以下(很難想像以前成人是15至20%),6歲幼童帶原率甚至已降至0.8%。

目前被確認能成為致癌物的,僅有1.香煙與肺癌的關聯、2. B肝病毒與肝癌的關聯。1997年,張教授用台灣的證據,以醫學文獻向世界證

明:利用疫苗可以預防癌症,發表在NEJM,是一項重要的觀念突破。首次疫苗而能防癌,台灣

已成為第一個例證,接種B型肝炎疫苗,也得到WHO的推薦,並至少有180個國家已跟進了。

關於反對疫苗這件往事,讓我想到,如果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了(疫苗的上市,基本上都已

有安全性),想像中必然是全台灣各醫院大排長

龍、民眾爭相施打,不會有人天天去問它有沒有

副作用或安全問題(如果有的話)。因為「顧性

命要緊」。幼兒被傳染B肝而導致肝癌,要很多年後才會發生,現在看不到,一般人全無想像、

也不覺得是迫在眉睫,講白一點,非臨床醫師,

沒有親眼看過或治療肝癌肝硬化病人的經驗、也

不知道病人數目之多,當然不太明白疫苗對「減

少帶原者」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當時有些基礎研究學者及部分醫師,竟提

出發出「寧得肝炎、不願愛滋」的呼聲,完全不

認真去研讀、也不相信世界疫苗專家的論點。美

國也許也有類似的討論,但他們狀況不同,因為

美國環境帶原者很少,隨時會受到感染的狀況不

是那麼急迫、也不多見。也許各人可以有不一樣

的顧忌,但我以臨床醫師角度看,既有了B肝疫苗問世,竟有長達十年、因種種保守觀念,拖延

了某些兒童的注射,或許後來已冤枉增加一些不

必要的肝病病人,事隔多年,我認為這是很遺憾

的。

前副總統陳建仁教授說,陳定信教授是真正

的學者、領袖和大師,勇於挑戰權威和傳統,提

拔栽培了很多後進,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專家。我

也看到媒體有人用正直、智慧、謙和、博學來形

容他。而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執著信念。他不但在

B肝,而且對後來C肝、D肝等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成果貢獻更是良多,延長了很多肝病病人生

命。陳教授驟然離去,對台灣的肝炎長期治療團

隊,對全國人民,都是一大損失。

謹此為文以紀念陳教授。

後 記 1. 作者不是肝病專家。本文並不是學術性論文,亦非正式傳記或蓋棺論定,純粹是記憶所及,

爬梳網站、閱讀參考書籍,寫就的個人紀念性

文章,內容只寫與陳教授有關者,未能詳述貢

獻肝炎防治的所有學者醫師大名,於此致歉。

2. 內容誤失,在所難免,還請指正。3. 感謝長庚生物醫學系羅時成主任,同意筆者參考他與楊玉齡合著《肝炎聖戰》一書內容並提

供意見。

4. 畢思理夫人黃綠玉醫師由美國來信,並提供資料及照片,在此一併致謝。

495

40 2020, Vol.63, No.8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