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永驻毛泽东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第 3 版文 化

    2013年 12月 20日 星期五 www.huangshannews.cn

    跳 钟 馗□ 休宁 江伟民

    九十年前,即民国十二年,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里迢迢从北平将一块上面刻有“中部”二字、永乐年间长城砖,辗转送往家乡的徽州女子中学并附有一封信给在任的第一届校长程宗泗。当时正是徽女中建校一周年之际,学校正在筹备建校舍,陶先生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他期望这块长城砖作为校舍的奠基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 块 长 城 砖 是 陶 行 知 先 生1923年 9月 23日在北平独自游历八达岭长城时,一位合肥籍老乡刘先生所赠。那天,陶先生游览兴致很高,站在烽火台上的他,极目远眺,长城仿佛一条长龙盘旋在这连绵起伏的峻山崎岭之中,他仿佛听见古战场一片片战鼓声,不禁心旷神怡、感叹万分,不知不觉之中下山时天色已黑,此刻遇到刘君,攀谈一番,原来是安徽同乡,酣谈至深夜,就这样大学教授与这位铁路工人成了莫逆之交。临行前,刘君将祖上参加修建长城时收藏的长城砖作为见面礼,送给了陶行知先生,因为他敬重陶行知是个德才兼备且志向崇高的读书人。陶先生十分感动,因为他知道,这块砖是刘君世代珍传的祖传宝物;并且还知道有一个外国人重金收买,刘君不愿出手。刘君曾读过几年书,懂得

    这祖宗的东西怎么好用来换钱呢?!陶行知再三谢过收下。一路上,陶先生从刘君不愿卖此砖想到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这块砖份量,体会到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礼物且意义重大。

    这 块 砖 ,青 灰 色 ,上 面 刻 有“ 中 部 ”二 字 ,出 自 于 八 达 岭 长城。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代长城的一个隘口。历史上称之为天下九大要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具有代表性。这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京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它宏伟壮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明代朝廷曾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加固和扩建,上面刻有“中部”二字,它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出品。据《明史·兵志》记载,早在明代永乐年间,已有班军制度。“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永乐十三年,“又诏边将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江南,北诸卫官,简所部率赴北京,以俟临阅”。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无论是春班还是秋班,都有督理人员和施工分理人员,督理人员一般属职位较高的总督,施工人员以千总为组织者,分为左部、中部、右部。明代万历十年

    (1582年)也有沈阳营秋防修建长城。这表明烧制长城砖的军队来自沈阳,由于当时南北战事频繁,一向驻守偏僻的塞外的沈阳军防部队被调回关内修建北京长城八达岭段,砖上刻有“左部”“中部”

    “右部”等字样是修建长城的沈阳驻守军的番号。由此可见,在明代长城砖上面的“中部”二字系朝廷官兵的番号。

    万里长城是祖先用智慧和劳动汗水筑造而成的,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与创造史。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徽州女中有幸得一此长城砖,正如陶行知先生在信中所说:“……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我们四女师既得万里长城之砖,自能在造就人才,保障共和国的路途上进行了。不过,为这块砖既入黄山就不能出洋了。要说它是为贵校牺牲,亦无不可,务必请先生好好待它……”。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最后改名行知。他出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1914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同年赴美留学,1915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政治系硕士学位,而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

    (1859—1952),并受到杜威的赏识。陶行知先生虽留洋但并不崇洋媚外,回国后,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的教育理念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及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8)

    “知行合一”的影响,并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渐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他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投身于民族的普及教育,并以此为核心。他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平民教育推行 到 哪 里 。 不 仅 如 此 ,他 还 在1923 年 6 月,他和教育家黄炎培(1878—1965)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亲自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1927 年 3 月,亲自投建创办了乡村教育及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先生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日本友人斋腾秋男曾经如此说过。是的,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推行平民教育,积极投身民族的普及教育事业,贯彻

    “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并且取得辉煌的成就。

    徽州女中就是陶先生推行普及教育学校其中的一所。

    1922 年,有感于家乡女子教教育的落后,在陶行知、洪范五、方新等人积极倡导和当时安徽省教育厅长江彤侯的支持下,“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女四师)在依山傍水的江南古镇、戴震

    故里隆阜镇诞生,它就是隆阜中学的前身。徽女中是陶行知先生推行的众多平民学校之一,虽然是平民学校,但聘请的教师很多德才兼备,有的留过洋,如:留日学者程宗泗,首任校长,留法著名女作家陈学昭(1906—1991,《工作着是美丽的》是她的代表作);还有北大第一批女学生、国文老师程勤若,早年曾就读于浙大的老师黄澍(1916—2013)。

    徽女中没有辜负陶行知先生的期望,从这所学校走出去许许多多的名师大家,有医生、教师、翻译、画家等等,其中金引璋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代女体育教师,去年 104 岁的高龄的她,还参加了南师大附中 110周年庆典;洪景贤、吴丽华等先后考入燕京大学(后并入北大、清华大学),从事外文翻译及教学工作 ,如 今 她 们 已 进 入 耄 耋 之 年(注:她们是笔者的亲戚)。每当她们提起徽女中,仍然津津乐道,极为怀念母校。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男女合校,改名为隆阜中学。1977 年恢复高考后,在生源不济的情形下,隆中师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年年超额完成教委下达的任务指标,更加可喜的是,还创下了一个安徽省文科状元的好成绩。今天,隆阜中学的师生们没有忘记静静躺在隆中脚下的长城砖,没有忘记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以及先生倡导的

    “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啊!长城砖!你激励着徽女

    中一代又一代师生。今天,你仍然是隆中教师们始终不渝的风向标,对于目前生源的不足,教师们决不言弃,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业上得到提高,品格上得到升华,人格上得到完善。

    今年的 12月 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 120 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提前于 11 月 16 日发行《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二十周年》

    纪念邮票。全套 4枚,图案采用我国著名画家表现毛泽东同志不同时期形象的四幅油画作品,分别为陈衍宁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靳尚谊的《北国风光》、靳尚谊的《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见图)和高泉的《心潮》。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被老百姓朴素地誉为人民的大救星,因此新中国成立后,

    邮政部门多次发行有毛泽东主席光辉形象的邮票。1950 年 2 月 1日发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邮票,全套 4 枚,其中第三、第四 2 枚同图“毛主席像及政协会场”。图案左侧为站在讲桌前的毛泽东挥手的半身侧面像。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有毛泽东光辉形象的邮票。

    我国发行的有毛主席像的邮

    票可分为4种情况:一是纪念毛泽东诞辰、逝世专

    题邮票:除这次发行的《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外,还有 1977年 9月 9日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全套 6枚;1983年 12月 26日的《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 4枚;1993年 12月 26日的《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周

    年》纪念邮票,全套 2 枚,小型张 1枚;2003 年 12 月 6 日提前发行的《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4枚。

    二是图案以毛泽东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为主图的邮票:如 1967年 7 月 1 日发行的《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文革”邮票,全套 5 枚同图,图案为头戴军帽的毛泽东半侧面木刻头像;又如 1968年 8月 1日发

    行的一套单枚《毛主席去安源》“文革”邮票,图案为毛泽东年轻时身穿长袍手拿雨伞行走在大山中的全身画像。

    三是以毛泽东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作为图案重要组成部分的邮票:如 1950 年 7 月 1 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全套 4 枚同图,图案为飘扬的五星红旗和耸立的天安门中间是

    头戴八角帽的毛主席正面头像;又如 1957 年 8 月 10 日发行的一套 4 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 周 年》纪 念 邮 票 ,其 中 第 二 枚

    “井冈山会师”,图案为毛泽东与朱德率部在井冈山会师情景,画面虽场面大人物多,但突出了毛泽东。

    四是以毛泽东头像作为附图出现的邮票:如 1967年 3月 25日发行的一套 6 枚《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纪念邮票,其中第二枚“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图案为刘英俊双手高擎一本《毛泽东选集》,“毛选”封面上有毛泽东侧面浮雕头像;又如 2009 年 10 月 1 日发行的一套 4 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开国大典”,图案中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一幅头戴八角帽的毛主席画像。

    方寸永驻毛泽东【方寸天地】

    □ 辽宁 党玉占

    本版责任编辑 /高莉莉 E—mail:hsrbgll@163.com

    【徽州往事】

    时代的民国,学人的风度——读徐百柯的《民国风度》

    【读书评书】

    □ 屯 溪 方长英 □ 屯溪 董 建

    自谦与自负【吉砚斋脞语】

    清人王应奎《柳南续笔》“宋笺”载明代太仓官居一品的王锡爵有一幅长十丈的宋笺,纸端有米芾细楷题字,“谓此纸世不经见,留以待善书者。”极负书名且颇自负的米芾出此言,令人怀疑是老米不欲为人书之托词。王锡爵“属董思翁书之,思翁亦欣然自信,曰‘米老所谓善书者,非我而谁?’遂竟满幅。”又,《柳南续笔》“李存我书”载:“云间李待问,字存我,工书法,自许出董宗伯上。凡里中寺院有宗伯题额者,李辄另书,以列其旁,欲以示己之胜董也。宗伯闻而往观之,

    曰:‘书果佳,但有杀气,恐不得其死耳!’后李果以起义阵亡……宗伯以存我之书若留于后世,必致掩己之名,乃阴使人以重价收买,得即焚之。故李书至今日殊不多见矣。”李待 问(1603—1645)崇 祯 十 六 年(1643)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在抵御清兵时被杀害。著有《玉裕堂存稿》。上海博物馆、松江区博物馆皆藏有其手迹,书法果然精妙,似可与董书媲美。董焚李书,不知事实如何。李待问书存世少,未必与此有关,李之寿命仅为董之半数,亦不无关系。

    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画了一幅钟馗画,题名为《画钟进士》,并为此画题诗:破帽蓝袍事有无,年年点笔费功夫。人间幽愤知多少,政要先生卤莽驱。在这幅画作中,钟进士依旧身材魁梧,虬髯布面,不怒自威,却多少显出文人的儒雅气度。不知是大千先生手下留情,还是钟进士本身就当如此,毕竟有关钟馗的雅士画像却是不多见的。在民间,钟馗早已化为辟邪扶正的象征,而深入广大民众心里。而在众多画师笔下,钟馗青面、翘眉、圆目、红髯,着一套文官服饰,其样貌更无半点文人印迹。说得直接些,这样的形象远比人们思维中揣度的鬼的模样好不了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怕正是因了这样的样貌,才让他成了魑魅魍魉的克星。

    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为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有《出巡》、《嫁妹》、《捉蛇》、《除五毒》等多种内容。在徽州,自北宋始,历元、明至今,钟馗就以护佑百姓的神化功能而广为流传。五月端午节前后,歙县徽城镇渔梁社区、雄村乡义成村、徽州区(原歙县岩寺镇)的跳钟馗民俗表演,就是这一流传的物化表现。

    跳钟馗演出时,先由五位头系白毛巾,身围红、白、绿、灰、黄色包肚,手持棍、叉,脚蹬软底绣鞋的邪恶小鬼,在锣鼓声中群丑跳梁似地狂奔乱舞,嘶叫逞威。此时,钟馗面涂青色,长髯,身穿紫红袍,右手执宝剑,一步一顿,口喷狼牙焰火,踏着锣鼓节奏,与五鬼较量。作为进士的钟馗,即便捉鬼驱邪时,也是享受一定“待遇”的:前有“蝙蝠”引路,后有一侍者撑罗伞,另一侍者肩挑酒罐。这“蝙蝠”多由一上了年纪的妇人扮演,她手上的一把破得不成样子的“芭蕉”扇,不停地左右前后舞动,形若蝙蝠飞舞,深含“福”至“鬼”祛之意。罗伞一样的千疮百孔,日不遮阳,更难挡雨,却是亦步亦趋地紧紧跟着钟进士,那跳跃的步法,为整个民俗表演添了情趣。肩挑酒罐的侍者,是必不可少的。钟馗生性张狂、豪爽,而这一性格的人必有一好,那就是酒。民俗表演中,五小鬼手中棍、叉乱舞,奋力反抗,钟馗与其厮斗,不时把酒畅饮,正所谓酒助英雄胆,人虽为醉态,却更添斗志,胸有成竹。激战数分钟,五小鬼色厉内荏,终于在畏缩逃避中束手就擒。

    跳钟馗既有徽州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很广泛的内涵意义。表演时大抵为沿街巷游走表演,村中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要走上一遭,目的是把钟馗的福气带给众生。无论何时,这一除邪灭害、消灾降福的民俗要义,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沿街行走时,钟馗依旧忘不了饮酒、依旧前后醉步,依旧左右舞蹈。这时候,跟在后面的五小鬼,就可以借行走休息一下,无须太多表演。毕竟主角只有一个。遇门前空旷处,众小鬼便来助兴,刚平静下来的争斗又重新上演一番,引得众人燃炮叫好。整个村庄,成了“跳钟馗”的大舞台,演员与观众水乳交融,同欢共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

    我曾亲历过“渔梁版”和“义成版”两种跳钟馗形式。这两种形式在人物造型上虽有些许变化,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场所。徽州古城景区在旅游打造上,把渔梁一干表演民俗的村民邀集到了一起,开出工资,犹如养了一个“戏班子”一样,对外来游客开放,演出场次依游客多寡而定。遇上黄金周这样的节假日,场次多达十多场,别的不说,光

    一天到晚着一个花脸装,人也会受不了的。可既然受雇于景区,也就多少得遵从合约,故此在整个演出时间上和激情上大大打了折扣。一般情况下,针对游人的跳钟馗一场也就十分钟左右,钟馗表演者显得斯文,少了不少张狂动作。观者大抵外乡人,时间虽然短促,或者表演者不甚卖力,但也足能让他们在异域大开眼界,好好过了一把徽州民俗的瘾头。自然,在这样的稍带商业的演出中,自然也要吸引游人捐上一点“爱心”方可。钟馗在持酒罐痛饮时,一手抓罐,一手掀起衣服前襟,露出护心镜来。这时的导游员便会适时作好鼓动和解说工作,凡掷中护心镜者必有大福云云,引导游人用硬币往护心镜抛掷。如此下来,一场表演也能挣上数十元钱。自然这些钱就是表演者的利市了。如江湖卖艺一样。只是后来,景区并没能把这群艺人留下来,徽园内那间专供艺人表演的大房子早已落上了锁,时间稍久,落满灰尘。义成版跳钟馗,依旧保持着原来古香古色的原味。特别是钟馗的扮演者,虽说年近七旬,却给人活力四射的青春感受。让人欣慰的是,五小鬼大多二十出头,为了这一民俗,在端午、春节等重大节日里,提前从外乡赶回家乡,参与其中。当地的民俗专家介绍,新一届“钟馗”都要从“小鬼”中产生。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艺人,才有可能坐上“钟进士”的宝座。而一个千人村落的年轻人,更把能够跳钟馗,能够为众乡邻带来祝福作为一项重任代代相传,这种沁入骨髓的“大义”让这一传承有了可靠的人力保证。

    还想再说一说钟馗斯人,他的声望地位,特别是捉鬼保平安的传说,又是如何深入徽州及其他地方广大人们心中的。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为陕西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户石井镇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公元 712年,钟馗赴长安应试,作《瀛州侍宴》五首,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终至其状元落选。钟馗抗辩无果,激愤难当,拔侍卫之剑自刎,此举惊天动地,泣鬼恸神。唐明皇以状元官职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正妒贤之罪,发配卢杞至岭外。有一年春天,唐明皇久病不愈,一日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他的玉笛,上窜下跳,绕殿而奔。这时,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将小鬼撕扯一番,囫囵吞食。他对唐明皇说:“吾乃终南山下阿福泉进士钟馗也,貌异状元落选愤亡,因念皇恩,今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邪。”唐明皇梦醒后很快病愈,遂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悬钟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更让人惊奇的是,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一蹴而就。

    “少小名惊翰墨场,读书无用且佯狂。我今欲借先生剑,地黑天昏一吐光。”清代画坛名宿高邕在《仗剑钟馗》诗中如此吟诵。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后世诸生对钟馗的敬仰和怀念。钟馗更以其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捉鬼报皇恩,在中国百姓中挣下了万世盛名。或许,跳钟馗的真正意义还在这里吧。

    长 城 砖 与 徽 州 女 中【文史钩沉】

    □ 屯 溪 程燕平

    放下这本书已有一段时间。对于好的东西,我喜欢把它在心里放一放。以便于回想起来,那种感觉更纯粹一些。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徐 百 柯 为 了 完 成《冰 点 周刊》——人物——“钩沉”专栏的写作,走进了那个时代,走近了那样一群人。他把握住的是他们的血脉、心跳和骨头的硬度。不知不觉就被作者“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牵引着,让读着这些文字的人感受着温度所带来的疼痛。或长叹,或扼腕,或开怀,或泪落。为那个时代,那样的一群人。他们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灵魂底色。这样的色彩正是我们这个混沌的时代所缺失的。这大概也是写这本书,读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作者笔下的那群人近八十位吧!如为化学而生的曾昭抡,为《庄子》而生的刘文典,为唐诗而生的林庚。罗念生与古希腊,曹靖华与苏联文学。马约翰与体育,金岳霖与社会逻辑学,周太玄与水母研究。他们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涉及的领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人。学,是学识,是学问。学问是底蕴,是底气,是厚度。学好学问,再说做人。人贵在品格,贵在道德,贵在

    践行。品格贵在洁,道德贵在厚,践行贵在端。文化批评家何三坡这样说道“在天才云集的晴空里,所有的鸟都在鸣叫飞翔,它们巨大的羽翼给一个动荡的国度带来了夺目的光辉”。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烙印。杜涌涛这样评价那个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新旧思想的交替,中西文化的碰撞,战争炮火的洗礼,政治风云的变幻。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奔涌潮流中颠簸浮沉。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同时又是过渡者。“士”和

    “节”在他们身上持续着完美的高贵体现。看施蛰存: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凭折腾。看林庚: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是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这种干净,由内而外。”“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先生瘦削的身影后那种气度,摄人心魄。

    “文革”应该是一个冰介点。文革以后,“学”和“人”都在慢慢沦丧。慢慢走向边缘。“岁月让我们变得对一切麻木,变得对一切冷漠,变得对一切无所谓,失去了许多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以至于学人们的个性和面孔越来越没有棱角,越来越模糊。纸页间的追寻和回望也就更显弥足珍贵。

    掩卷而思,心里面像被清泉冲刷了一遍。薄霜轻覆,却融到了深处。就这样,想和谁相拥着坐一会。窗外的风正从冬的眉梢边吹过。

    【文化短波】

    12月18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小朋友在格罗斯山滑雪场与“圣诞老人”在雪中相会。

    温哥华北部格罗斯山滑雪场在圣诞节期间进行了特别布置。除了滑雪外,游客在此更能感受到浓郁的雪地圣诞情怀。

    新 华 社 发(梁森/摄)

    白白色圣诞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