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建设的西安之路epaper.xiancn.com/newxarb/page/2016-08/24/03/2016082403_pdf.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在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特别是基层群众,是一道重要的命题,也是当下亟需努力推动的重要工作。2015年7月,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成为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经过一年时间的真抓实干,“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普遍好评和欢迎。并将在品质西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是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项目,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文广新局的精心组织下,西安图书馆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西安图书馆利用该项目积极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起成立了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已将长安馆、临潼馆等9个委员馆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将各自数据转入系统,按照《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文献流通工作规则》,开展“通借通还”业务;完成了中心馆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的招标、设备的安装、调试、系统的运行等一系列相关工作,实现读者自助办证、自助借还图书等项目建设内容,特别是读者在纳入系统的所有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让图书真正流通起来,发挥其最大功能。

四级联动让群众看到更多更好的书

“西安图书馆每天进馆的读者都有好几千人次,今年最多的一天进来了7500多人次,我们不得不在过道里添加桌椅板凳,想尽办法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西安图书馆事业发展部主任崔星告诉记者。

尽管每天到市图书馆的人络绎不绝,但在西安图书馆馆长胥文哲看来还远远不够,他的希望是让馆藏图书尽可能多地服务广大读者,“图书放在馆里如果没人阅读,可以说毫无意义。要让图书流转起来,尽最大限度盘活图书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让更多的人阅读更多的好书,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精

神食粮和文化营养。”与市图书馆相比,区县图书馆无论是藏

书规模、场地面积还是进馆人流量等,都要小很多。记者在户县图书馆采访时,碰到了正在少儿阅览区看书的二年级小学生杨秉义,他捧着一本《会唱歌的猫》看得津津有味。“挺好看,这里好多书我都看过了,我想多看些新书。”

“馆里来的读者多的时候,一天的借、读量会超过1500人次,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群众对阅读的需求并不比城里人小,大家也都想看到更多的好书、新书。户县馆藏书 16万多册,去年不算阅览的,全年外借图书6万多册,这很能说明问题。”户县图书馆馆长高力说。

据西安图书馆调查统计:全市有市级图书馆1个,区县级图书馆10个,176个乡镇(街道办)文化站,2997个(已建成 1095个)村级文化室和 806个(已建成 164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超过 170万册,17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藏书超过88万册。

西安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此前一直处于较为传统的状态,缺乏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对区域内的各图书馆拥有的书目资源和数字化文献资源信息无法做到共享,达不到协调区域资源为全区域服务的目的。为此,西安图书馆对全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建设进行调研与策划,提出了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搭建西安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信息支持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项目构想,并以“陕西省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信息化建设平台”为名称申报了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5年7月22日,经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项目入选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经专家建议,项目名称更改为“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

胥文哲表示,市图书馆正在全力推进的“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就是要盘活全市图书资源,在全市搭建起市、区(县)、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四级图书馆资源实现联网共享,“纳入平台的所有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无论在哪个馆查询,都能一目了然,对各家图书馆来说,在图书的采购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买,对普通读者来说,要查询一本书或资料,无需多跑路,在纳入系统的任

意一家图书馆登录,都可以查询到。”崔星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平台系统,市

图作为中心馆,随时都可以掌握各家图书馆

的图书借阅等情况,及时随时为纳入平台的各家图书馆提供图书,比如哪家乡村图书馆哪类图书需求量大,我们会第一时间将现有的图书周转过去,真正把市图馆藏的众多图书流通起来,而不是摆放在书架上。”

高力说:“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确实是件好事情。现在的书多贵啊,对我们县级图书馆来说,购买图书的资金压力很大,有了市图书馆的支援帮助,在户县馆里流通借阅的图书就更丰富了。为啥呢?比如一本书在市图可能都是旧书了,但对户县的读者来说,可能就是他很想看的一本新书,这样周转起来的话,市图的图书价值得以最大化,户县馆则减少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文化需求,我们很欢迎。”

同时,“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的建设,还节省了各家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的投入。中心馆采用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节省;各委员馆和成员馆通过互联网登录集群信息化管理系统即可进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不需要采购独立的服务器设备,系统完全免维护,从而节省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的投入,并解决基层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市文广新局精心组织下,市图书馆一班人在馆长胥文哲的带领下,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在闭馆期间,加班加点投入到“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当中去。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推动,项目进展顺利。

截至目前,按照文化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的要求,西安图书馆制定出台了《西安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项目实施,最终使西安市域内公共图书馆形成“一体六翼”,即以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主体,通过构建供给网络,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实现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推动需求数量与品质增长。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管理平台系统搭建。根据西安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论证,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图创 In⁃terlib3.0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同时根据项

目要求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协作工作机制,制定了《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章程》,组建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组织机构;制定《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nterlib)管理规则》、《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合作协议》、《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联合编目中心章程》、《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文献编目工作规则》、《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委员馆馆藏条形码整合方案》、《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文献流通工作规则》、《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委员馆参数编码规则》等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西安图书馆对中心馆和委员馆及成员馆工作人员进行了技术操作、实际工作应用等集中与分地相结合的培训,让各级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新系统上线后能立即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为广大读者和基层群众服务。

通借通还身处乡村也无须发愁

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建成后,不仅能盘活全市各级图书馆的资源,还将实现图书借阅在全市范围内的“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胥文哲介绍说:“在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读者借阅图书可以通借通还,像我们拿银行卡取钱存钱一样方便。比如一位读者在市图书馆借阅了一本《白鹿原》,他住在灞桥区,等要还书的时候,就不用再远远地跑到市图书馆来还书,他只要拿着借阅证到灞桥区图书馆归还就可以了。同样的道理,其他读者要是在灞桥区图书馆借阅的书,也可以就近到离最近的图书馆归还。同时只要是持证读者都可以免费使用平台中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前提是这个图书馆要纳入在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里。”

据了解,目前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图书馆包括中心馆—西安图书馆,长安区、临潼区、户县、高陵区等9家区县委员馆,另外还有一家村级图书馆—灞桥区灞桥街道务东村图书馆、一家社区图书馆—碑林区仁厚庄社区智慧图书馆以及75中学图书馆。

将各家区县、街道(乡镇)、村(社区)级图书馆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把各家图书馆的数据导入大系统。第一个就是西安图书馆的数据导入,“工作量确实大,几个月来可以说没有休息,大家都扑在这上边了,现在全馆全部数据都转入进来,总算是辛苦没有白费。”西安图书馆工作人员感慨道。

随后,西安图书馆从陕西省图书馆的业务系统中提取西安市 6家区县图书馆在该系统内的馆藏书目、读者个人信息、期刊记到装订等数据,制定了《西安市各区县公共图书馆数据提取、通借通还的方案》。2015年 11月至 2016年 5月,又分别将长安馆、临潼馆等 9个委员馆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将各自数据转入系统,按照《西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文献流通工作规则》开展“通借通还”业务。

得知从现在起,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务东村 57岁的村民杜月利特别高兴:“能通借通还,那真是太好了,俺村图书馆就在家门口,以后要是在市图书馆借了书,就不用再专门跑一趟去还了,直接在村上就还了啊!”

同样在碑林区仁厚庄社区智慧图书馆借

书的梅玉峰表示,通借通还这个办法确实不错,市图书馆还真是为市民着想呀。

在通借通还实施后,一定会产生图书的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胥文哲说:“与盘活了整个图书资源比,与方便群众相比,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比,这个成本增加值得。”

创新方式把图书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

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西安图书馆的规模、场地面积、藏书数量等要弱一些,但建设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水准一点都不低,此次建设“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就是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把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延伸到全市的每个社区和乡村,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积极主动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馆提供帮助和服务,成为西安图书馆在推动“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西安市各级图书馆的场馆建设和图书购买等经费,都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业务也由当地文化部门主管。在全力推动“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中,西安图书馆主动发挥自身作为中心馆的作用,积极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级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共享图书资源、数字资源与管理器材,为各级图书馆提供公共资源并定期更新,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最大化。

而以西安图书馆为中心馆,将9家区县图书馆、务东村图书馆、仁厚庄社区智慧图书馆、西安市 75中学图书馆等各委员馆及成员馆纳入“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分馆制,即是西安图书馆突破图书馆管理的条条框框,积极作为的又一创新之举。

务东村地处西安市东北隅,远离城市中心,但这里的群众对图书的渴求让胥文哲等人特别感动,经过认真的调研,决定将其也纳入到平台建设中来。“其实从俺村图书馆建设刚开始,咱市图书馆就很支持,不仅业务上指导培训,还给我们赠送了自动查阅设备,给我们提供图书支援,定期更新,让俺村人特别感动。”务东村委会主任陈露说。务东村热爱文化好读书,村里有自己的书协、自乐班和摇滚乐队等文化团体,尤其爱看书的人多,“目前务东村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农业技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最受喜爱,当然还有娃们爱看的儿童书需求量大,希望市图书馆能多支持更新一些这类的书。”

陈露告诉记者:“现在务东村图书馆被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里,市图书馆又这么支持我们,我们也想像南方广东那边的村子一样,把俺村图书馆建设得更舒适,图书更丰富,让人觉得要看书就得到这里来!让全村老老少少有个读书的好去处。”

作为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第一个社区图书馆,碑林区仁厚庄社区智慧图书馆深受社区群众欢迎,“这里的图书全部是市图书馆提供的,市图定期对书籍进行更新,连书籍上架排架等,都是图书馆来人做的。”碑林区文体局的焦永红说。在采访中,有社区群众建议多提供一些少儿读物和老人养生的书籍,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当场表示会尽快予以支持和帮助。

“阅读有时是一种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基层群众提供好的书籍和阅读场所,让群众走进图书馆,喜欢上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西安图书馆有义务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有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有市文广新局的精心组织,我们有信心为西安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多贡献,”胥文哲告诉记者。

西安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处长许佩军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他们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年多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建设进展非常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带动我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待项目全部建成后,我市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全市基层群众都将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将在品质西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市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服务。 文/记者雷县鸿

专 版 3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www.xiancn.com视觉编辑 王璐

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建设的西安之路

项目技术人员为长安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作系统软件培训

西安图书馆门外24小时自助阅览室

西安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读者使用自助借还机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