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转正激发全球经济复苏正能量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02青评论

美国又搞“域外制裁”欧洲怎么办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主编/潘洪其 编辑/姬源 美编/王慧 责校/吴刚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中国GDP转正激发全球经济复苏正能量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近日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有关中国经济正增长的

报道,采取了比较罕见的一致称赞态度,而少见以往惯

有的抹黑手法或“酸葡萄心理”。中国GDP转正激发了

全球经济复苏正能量,也激发了西方主流媒体的正能

量,这表明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的成效已无法被忽视,中国抗疫的生动实践,正在得到

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二季度增长3.2%。这意味着中国在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之后,又成为全球第一个经济重返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摆脱疫情阴霾由负转正,引

发国际舆论热议。在遭遇疫情冲击后,中国经济逐步复

苏,复工复产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经济数据给出了答案。美国多家主流媒体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经济二季度增长数据给全世界带来了好消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速一季度下降,二季度实现正增长,这意味着中国避免了经济衰退。福克斯新闻台报道认为,中国采取了有力的抗疫措施,因此经济恢复速度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3.2%的增长称得上“超预期”,这一数字令全球瞩目。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在两三个月内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此同时,我们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逐步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加快对冲疫情影响,效果日益彰显。

中国经济恢复成果是防疫措施积极成效的真实反映,这样的结果应该说在意料之中,但中国经济回归正增长的消息,依然令全球市场及各国专家学者深受鼓舞。究其原因,中国经济“转正”给全球经济恢复带来机遇和希望,来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好消息,激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正能量。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国为防控疫情普遍采取不同程度的封锁措施,经济停摆导致股市熔断、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许多人对全球经济抱悲观态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预测,

美国经济二季度按年率计算萎缩37%,全年萎缩6.6%。

欧洲的情况也不乐观。虽然近期疫情整体好转,欧洲各国纷纷着手放松管控,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巨大。欧盟经济预测报告指出,今年欧盟经济将萎缩8.3%,其中意大利形势最为严峻,预计将收缩11.2%。

全球值此“危难”之际,中国经济由负转正,增强了各经济体的信心,为全球经济恢复带来了希望。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的态势充分表明,虽然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但并未伤及基本面,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发展。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众多外资企业吃了定心丸,也为他们在华发展开辟了新机遇新前景。中国经济加快复苏,也将让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得到加强,中国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有能力在关键时刻满足世界供应需求,助力全球经济摆脱困境。

当前全球疫情远未结束,一些已取得抗疫成效的国家和地区近期出现反弹,中国经济进入稳步复苏通道,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年二季度,在疫情风险仍然严峻情况下,中国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中,中国果断推进复工复产以避免经济衰退,其间如何把握平衡点,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做法,足以为饱受疫情冲击的各国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有关中国经济正增长的报道,采取了比较罕见的一致称赞态度,而少见以往惯有的抹黑手法或“酸葡萄心理”。中国经济由负转正,不仅激发了全球经济复苏正能量,也激发了西方主流媒体的正能量,这表明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已无法被忽视,中国抗疫的生动实践,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扩大开放有利全球化包容普惠发展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倾力绿化“第五立面”打造都市“顶部风景”

杨维立

7月17日贵报评论《“期末诗歌评语”让教育更有温度》让人读后觉得眼前一亮。江苏苏州市立达中学初一(8)班班主任罗老师花5个月的时间完成46首别出心裁的诗歌作为学期期末的评价与祝福送给每位同学。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也折射出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们的深情。

这种“诗歌评语”凝聚着一名老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可以想象每一名得到老师

“诗歌评语”的孩子,是怎样的兴高采烈,他们稚嫩的脸上绽放着自豪的笑容,他们幼小的心灵瞬间盛满了幸福。

“诗歌评语”告诉我们,期末评语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不放过任何教育机会,也只有如此负责任的老师,才拥有诗歌一般的教育情怀。他们心里装着的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生命个体,而这些鲜活的个体,在温暖的师爱阳光下,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期末评语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能从中看出老师的素养,能从中看出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老师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教育不见得就要表现为高高在上的严肃说教,以诗歌的形式写评语,将学生的特点和平时的表现融入其中,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让孩子对学习、对人生更加充满兴趣,这种评语就显得充满人情味。

日前,《北京第五立面和景观眺望系统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完成。《导则》基于北京城市多元风貌特征,分类选取眺望对象,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并提出49条战略级景观和84条重要级景观视廊,充分展示北京城市整体形态、地理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及城市内部景观。

城市天际线是表达城市形象的一大要素,而“第五立面”是城市天际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的生活空间不断向上发展,高架桥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让越来越多的建筑屋顶进入人们日常视野,“第五立面”的环境和品质,不断影响着公众的愉悦感、舒适感。

近年来,各地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但一些城市的“第五立面”存在部分建筑屋顶尺度过大、屋顶形式突兀、屋顶设施杂乱、屋顶广告乱设等问题,不仅有损城市形象,还会带来高空坠物、消防等安全隐患,亟待引起重视。

北京市编制完成的《导则》,明确建立与城市特色风貌分区相对应的第五立面管控体系,形成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相协调的城市顶部风景,适应了加强楼顶空间治理的现实而迫切的需要。

就色彩而言,赤橙黄绿青蓝紫,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魅力,美化屋顶,该配置哪种颜色,应当与城市特色风貌分区相对应,不能搞千篇一律。大多数情况下,绿色应当是最美的底色,因为象征着生命和健康,是青春和活力的代表,而且绿色宽容大度,几乎能容纳所有的颜色。打造都市顶部靓丽风景线,就是要倾力于绿化屋顶,促进“第五立面”品质提升。

《导则》总结形成屋顶净化、屋顶序化、屋顶彩化、屋顶坡化、屋顶绿化以及屋顶优化六项技术要点,引导各类问题屋顶实现品质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屋顶绿化是降低城市粉尘污染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屋顶绿化年滞尘量约每平方米150克,如果仅开发北京现有建筑10%的平屋顶进行屋顶绿化,可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近700万平方米,相当于种植2.9亿棵树。

屋顶绿化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表现形式。绿化后的屋面可有效截留雨水,缓解城市雨洪压力。专家测算,假设将北京规划市区内现有7000万平方米的建筑平屋顶的30%进行种植屋面,每年可截流雨水资源905.1万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提高空气含氧量,改善空气温度、湿度,减少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好处多多。

屋顶除了要倾力绿化,还需在净化、序化、彩化、坡化、优化等方面多下功夫。

《导则》指出,采用多手段遮蔽屋顶设施、规范广告牌匾摆放位置;合理改造屋顶形式,严控视廊内屋顶尺度;实施屋顶色彩整治,规范建筑色彩及材质等。

接下来,北京各区各单位应按照《导则》的要求,对问题楼顶统筹安排,宜“绿”则“绿”、宜“遮”则“遮”、宜改则改,扎实推进战略级景观和重要级景观视廊建设,全力塑造首都肌理清晰空间秩序,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加码”,不断提升北京蓝天碧水净土“成色”。

诗化的师爱值得拥有张军停

本版邮箱meiripinglun@vip.sina.com

最近很火的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的新书《生事之屋:白宫回忆录》透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2018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峰会,发言前特朗普示意博尔顿到他跟前,问:“我们要做那件事吗?”博尔顿力劝他不要做,但没有管住特朗普大尺度“开火”:加倍“催债”、炮轰德国。

前者,特朗普不仅要求北约各成员国“立即实现军费”占 GDP2%目标,更提出“最终目标是4%”;后者,他指责德国花大钱向俄罗斯购买天然气,成为俄罗斯的“俘虏”。特朗普此举一下子让北约峰会“脱轨”,也成功地让自己再次上了“头条”。

千万不要以为特朗普只是说说而已,商业生涯中以“睚眦必报”著称的他,一直没忘掉当年的放炮。两年后,美国真的动手了:一是大规模撤出驻德美军,二是对“北溪-2”项目实施制裁。

“北溪-2”项目是在波罗的海海底铺设管道,把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德国,再通过德国干线管道输送到其他欧洲国家。建成后,俄罗斯将向德国每年输气550亿立方米,可满足欧洲10%的天然气需求。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日前称,美国国务院将“北溪-2”和“土耳其溪”天然气

管道归入《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之下的制裁项目。该法律允许对与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等国家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采取惩罚措施。他督促相关建设公司“立即退出,否则后果自负”。

对此,德国政府很是愤怒。德国外长马斯回应称,美国政府的相关表态,是无视欧洲对能源来源和获得方式的自主决定权,“我们明确反对域外制裁”。

美欧之间争执的关键点是对“北溪-2”的定性。默克尔政府强调“北溪-2”仅是保证欧洲能源供应的商业项目,特朗普政府认定其不是商业项目,而是

“克里姆林宫为扩张并加深欧洲对俄能源依赖的主要工具”,是“破坏乌克兰的手段”和“破坏跨大西洋安全的工具”。

美国的说法让西欧反感。欧洲多国认为,特朗普政府不过是打着地缘安全的幌子,以此逼迫欧洲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蓬佩奥倒也不否认,“美国永远愿意帮助我们的欧洲朋友满足能源需求”。

面对美方霸凌做派,欧洲如何破局很是微妙。此前,美德之间就此问题进行过多轮磋商,但华盛顿不松口,局面很尴尬。德国政府跨大西洋协调员彼得·拜尔说,管道也快要完工了,现在让它们在海中腐烂是没有意义的。德国媒体称,柏林已在酝酿反制措施,应对美方的长臂管辖式制裁。

围绕“北溪-2”项目的制裁与反制裁,是欧美矛盾加大的又一爆发点。种种迹象表明,欧美关系已经发生“位移式”变化,欧洲多国认为,现在是该考虑摆脱“老大哥”打压、重新定位双方关系的时候了。

跨大西洋关系是二战后西方阵营的基石,也是美欧长期维护的外交支柱。在这个体系里,美欧双方各居其所,各有责任。但是,如今的美国早已不是1948年柏林危机之时那个奋不顾身的美国,山姆大叔也不再是推动欧洲复兴计划的那个山姆大叔了。

其一,美国冷酷地推翻欧美长期遵守的游戏规则,以“绝对现实主义”替代了“大西洋主义”。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公然把“美国优先”挂在嘴上,欧洲盟友的种种关切难入其视野。从动辄称欧洲“占便宜”,到一言不合就发动贸易战,华盛顿要与欧洲“明算账”,“收保护费”心态尽览无遗。《纽约时报》认为,跨大西洋关系出现了“地震位移”。

其二,美国日益偏执地奉行单边主义,摒弃了欧洲奉为圭臬的多边主义。从叫嚷着北约“过时了”,到鼓励英国

“脱欧”,从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定,到不打招呼就退出牵系欧洲安全的《中导条约》,美国的种种做派让欧洲人忐忑不安。法国《世界报》指出,特朗普政府给欧盟带来了“生存挑战”。

其三,疫情进一步凸显了美方露骨的自私自利,撕碎了跨大西洋关系最后一丝温情,也折射出欧美关系“免疫力”极为低下。美国公开“截和”欧洲多国的防疫物资,企图将德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成果据为己有,继而干脆宣布退出世卫组织。欧洲议员阿诺·当让概括说,新冠病毒“敲响了70 年前建起的跨大西洋两岸关系的丧钟”。

再看当下,从德撤军与制裁“北溪-2”,正是美国“单边的交易式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美国的所作所为,逼着欧洲必须考虑走出依赖美国的“舒适区”,必须对跨大西洋关系进行再思考、再定位。一些欧洲媒体认为,欧美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即使拜登赢得大选,双方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展望未来,在跨大西洋关系的天平上,实力决定着“一边倒”的失衡格局仍将延续,美欧关系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质变。不过,欧洲是该放下“将美国持久留在欧洲”的执念,适当扩大与美国的

“社交距离”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多位专家指出,在疫苗出现前,很可能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波疫情。美国疾控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警告说,第二波新冠病毒预计将于今年冬天再次袭击美国,而且可能会比第一波强得多。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出现中断,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国间由开放合作走向相对割裂甚至对立的风险上升,全球化面临危机。

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中国经济的亮眼表现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希望。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56614亿元,同比下降 1.6%,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3.2%,GDP 转负为正。“预计 2020 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中国经济有望逆势实现 1%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传递出看好中国经济的信号。

在美国等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之际,中国仍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从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至今,限制性措施条目在过去三年已经从93条减到40条。2020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继续大幅压缩,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今年5月以来,境外机构投资限比“解禁”、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放宽等多项开放新举措接连落地,金融全方位、深层次对外开放不断加码。6月1日,我国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

南自贸港将按照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强法治原则,逐步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世界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为世界经济摆脱困境注入更大动力,成为推动全球化包容普惠发展的积极力量。

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深陷萎缩,中国经济率先于2009年第二季度复苏,并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有效带动了全球经济复苏。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又一次陷入萧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继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源。

中国的开放发展可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消除贫困是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联合国2019年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贫困人口总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2015年的7.84亿人增至8.21亿人。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参与国贸易增长 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中国的开放发展有助于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广

阔的市场可为世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17年央视联合中国外文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10000份电子问卷中,每 10 个外国人中有 3 个人认为自己能获得中国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这其中,102 家国企在全球 185 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促进当地 33 万人就业,仅“一带一路”180 亿美元投资,就创造了16万以上的就业岗位。另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进出口,平均每年直接拉动各国 1500 万个就业岗位。

开放合作是宝贵而稀缺的时代精神,包容普惠符合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20世纪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的阴霾并未远去,也警醒着世人。未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更完善治理之下变得更加包容普惠,使更多人从全球化发展中受益。应对人类当前共同面临的全球性危机,为全球化发展增添动力,尤其需要大国发挥领导力,在凝聚国际共识、增进国家间互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多边合作方面发挥纽带性、协调性、主导性作用。

当今世界,发展问题仍然是许多国家及地区所面临政治社会问题的根本之结,而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各国在开放合作中互惠互利。某些国家以损害未来发展为代价大搞地缘政治,将经济问题过度政治化,通过封闭割裂的小团体搞对抗,不仅让全球化遭遇挫折,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最终也无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当前需要更多国家积极有为、互信合作、开放包容,以多边主义推动解决现实争端,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目标迈进。

中国经济二季度同比增长3.2%。图为7月16日,一艘轮船靠泊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装货。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