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我创作生命的全部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c/att/202006/29/8d9aa91e...书单...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书单

1051842《阿诺德middot汤因比传》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传记作者麦克尼尔同样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本书讲述了汤因比各阶段的人生经历揭示了汤因比如何孜孜不倦地写出《历史研究》的原因并对如何看待汤因比的史学成就作出了评判本书还是一部史学佳作有助于检讨西方史学发展路径麦克尼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重建对汤因比的公允评价

1051842《人类大瘟疫》

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ldquo天使之城rdquo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老兵神秘死亡的军团病到使新生儿出现畸形的寨卡疫情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本书全景再现10场袭击全球威胁全人类的流行病谱写了人类与致命病菌博弈的百年史诗总结了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

1051842《生物中心主义》

没有人的森林里若有一棵树倒下会发出声音吗如果你对这样的物理学公案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号称宇宙新理论奠基之作的书它挑战人们的世界观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观点生命创造了宇宙而不是相反作者相信经过数十亿年无生命的物质过程后并非迟来的和作为次要结果的生命与意识是我们理解宇宙的基础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谭 怡 编辑丁春凌

视觉设计董昌秋

检校高 峰 冰 晶

阅读YUEDU

05省第九届读书节特别报道省第九届读书节特别报道 1313

家乡是我创作生命的全部本报记者 张 瑜

人物简介

孙惠芬1961 年生于辽宁庄河曾当过农民工人杂志社编辑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孙惠芬文集》七卷长篇小说《歇马山庄》

《吉宽的马车》《寻找张展》等七部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三届冯牧文学奖ldquo文学新人奖rdquo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年奖等

前不久百度APP联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发布了《百度全民读书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因疫情宅家使网友阅读需求激增近90天累计超21亿人次在百度搜索书籍相关内容但从百度阅读用户画像来看显然还是新一线城市的网友更爱阅读这与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的数据mdashmdashldquo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64较农村居民的752高112个百分点rdquo暗合推广阅读总体快速增长但是ldquo全rdquo字还需努力

ldquo全rdquo民ldquo能rdquo读书其实是相当宝贵的权利ldquo全民能读rdquo意味着高识字率书籍廉价易得这二者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相对宽裕的物质条件文化出版的繁荣mdashmdash才能普及教育和传播书籍这些条件即使在今天也并非在所有国家完全实现

文化群星闪耀之时可能普罗大众却目不识丁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有

大批文学巨擘涌现可是劳苦阶层普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绅士淑女们的风雅和贫民阶层的文盲形成鲜明对比《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远大前程》里的皮普《呼啸山庄》里的哈林顿每一个孤苦的灵魂都曾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最后改变命运最重要的契机也是被人资助去读书没有基础教育做前提的读书如同只有一盏巨灯的夜晚大多数人还笼罩在黑暗中

后来英国政府努力推行乡间小学想让农民也可以简单读写却意外遭到了英国农妇的普遍抵制因为她们ldquo穷人生来就得当文盲rdquo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想法今天看来荒谬绝伦当时却自然而然100年后这种说法才彻底消失识字普及也为当时的作家简middot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的作品风靡一时打下了基础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

《傲慢与偏见》《简middot爱》《雾都孤儿》也正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为作家培育了新兴读者

古今中外都有不爱读书的人但却都很难对不读书的后果完全无感钟鸣鼎食的贾府贾赦不爱读书世代皇商薛家的薛蟠ldquo最恶读书rdquo可是贾赦教育子孙也知道需要读书做块遮羞布mdashmdashldquo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rdquo而薛蟠半文盲看了一幅画落款错认ldquo唐寅rdquo为ldquo庚黄rdquo被宝玉指出他也自觉无趣自我解嘲ldquo谁知道糖银还是果银的rdquo读书给人自尊没有它mdashmdash再珠光宝气也担心走光时被人发现尴尬

有了读书的人还得有可读的书书籍的广泛传播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造纸术出现和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依赖手抄刻印难以商业化规模复制和交易羊皮纸丝帛昂贵贝叶篇幅有限易被虫蛀纸莎草易碎竹简易腐烂

书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珍贵而

脆弱只有少数特权富裕阶层才可以拥有豪华的精美图书手抄还意味着常会以讹传讹鲁鱼亥豕谬以千里

正是因为有了造纸术印刷术的不断革新成本不断下降出版商才敢于出版新作品介绍新作家消费者才有能力购买新图书直到近代出现报纸可以街头巷尾传阅议论又促成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开启民智

今天所有人随时可以拿出手机含嗔带笑地轻松一划就开始阅读真正的ldquo一眼千年rdquomdashmdash实现这一刻从楔形文字泥板算起人类历史走了上万年

今天的人们前所未有如此方便地获得ldquo读rdquo这种体验全民可以全时全环境读书而这经历了科技进步的普及社会变革的推动安定和平的保障的福祉的确值得庆幸和珍惜只要我们一直保有对未知的好奇对情感的渴望对自身的反省就会一直读下去

全民读书之不易王海宁

访谈

大事件中的小细节

71 年沧桑巨变里新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历史事件作者精心选取对新中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的45个大事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队和国防ldquo一国两制rdquo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对于每个大事件的表述重在细节本书从史料出

发在档案里找细节从当时的报纸报道里找细节还从很多当事人的口述里找细节细节是最生动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

以《开国大典》一章为例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深刻呈现了新中国的艰难起步现代人很难想象当时为筹备开国大典光天安门广场旗杆的启用就一波三折1949 年 9 月 30 日旗杆在正式启用前技术人员做最后一次试验没想到的是旗子升到顶了马达还在转动结果旗子绞到杆顶的滑轮里撕破了卡在里面退不出来这时脚手架已经拆除无法修理了这下可急坏了大家马上向领导报告很快调来了组建不久的消防队可消防队架起的云梯比旗杆顶还低好几米根本够不着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提议找来两位善攀高颇有些名气的搭彩棚的高手他们到现场一看二话没说冒着危险从云梯爬过去再攀到杆顶把旗子从滑轮里取了下来

技术人员又连夜进行多次试验直到 10月 1日凌晨终于有把握保证升降装置正常运行了

中国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此后一路艰难跋涉在《安徽农村改革》这一章里一个小细节更是充分折射出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曲折而艰辛的探索

1977年万里主政安徽看了两户农民后已是泪流满面他先走进一座低矮残破的茅屋见锅灶旁草堆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上前打招呼老人站起时万里惊呆了原来老人竟光着下身未穿裤子万里又招呼旁边的两个姑娘两个姑娘不肯移动半步村里人插话说ldquo别叫了她们也没有裤子穿天太冷就蹲在锅边暖和些rdquo

不难想象万里受到的震动也不难理解为何是安徽率先进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的大事通过一个细节描述便被有力量而又有温度地呈现出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从而使我国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带动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最新鲜的史实

在我们的党史课程中内容重点往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而该书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重点抒写作者尽量采用可以拿到的最新史实精心选取细节以达到简短通俗轻松易懂的效果

上世纪 80 年代面对全球新一轮的高技术革命的竞争和挑战形势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四位老科学家给邓小平等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信写好后通过什么途径送上去呢

书中揭示按照常规这个建议应该先上报中国科学院再由 中 国 科 学 院 酌 情 逐 级 上 报

但这需等待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不知道最终是否会送到邓小平那里王大珩后来回忆说ldquo当时我的内心十分焦虑我想我不能再等下去了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们的国情也不允许我们再等待下去了我必须想办法把这个建议尽快送到小平同志的手中为此我很唐突地找到小平同志的一名亲属请求他向小平同志直接递交我们的这封信rdquo

当天 四位老科学家的信被顺利地送到邓小平手中并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3 月 5 日邓小平亲笔批示ldquo这个建议十分重要rdquoldquo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rdquo邓小平还强调ldquo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rdquo

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mdashmdashldquo863计划rdquo就这样诞生了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中国的高技术成果如井喷般爆发便与这项计划密切相关

小细节揭示新中国创业史密码王云峰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细节的点点滴滴个人如此国家亦是这样《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这本书为了写好新中国的历史选择最具特色最富代表性的事件中的小细节并以生动精练通俗的语言准确表述深刻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成功密码

1051842《变量》

本书由知名经济学者何帆撰写作者基于严谨的调研分析带领读者审视中国社会发展底层规律观察局部各个角落正在出现的细微变化从而看清中国社会的ldquo小趋势rdquo洞察时代新机会它解答的就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时代中小个体要如何认识世界及如何自处的问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底层规律及局部各个角落正在出现的新事物新框架新的生活方式从信息的演变当中分辨当下世界的真实面目和历史趋势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向着远方进发向着心灵求索向着生命创造helliphellip在30多年的写作中孙惠芬一直在出发求索创造游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她用建立在自我经验之中对他者世界的自由想象塑造着小说中一个个人物用ldquo出走rdquo和ldquo还乡rdquo的主题写作记录着城市化进程中自己与乡村父老的心灵历史

记者作为黑土地上的女性乡土作家萧红和您都写过自己的家乡您怎样看待萧红的作品如何看待女性视角书写乡土和乡村女性的心灵世界

孙惠芬我非常喜欢萧红她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辽阔的东北大地对她自由心灵的培植使她不但写出了旷野的苍茫与寂然写出了一个自由心灵在旷野上的奔跑与呼唤还使她多年来一直保有清晰的内心边界当某种专制束缚了她的自由追求她刀锋般的神经可以说碰到哪里哪里滴血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1986 年在我ldquo遇到rdquo萧红的时候我找到了内心的家园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空间格局里男人与女人对世界对生活永远有着不同的看法女人大多用身体感受世界男人大多用脑袋思考世界我认为文学是生命的分泌我出生于一个乡村大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和哥哥在外面闯世界包围在我身边的全是女人有奶奶母亲嫂子不管我是否愿意承认也不管自己多么自觉地在性别上中立和客观都会自然而然地带有女性视角就像当局者迷我可能写出了身为女性作家视角下的乡土和我感受到的乡村女性心灵却不知道如何跳出自己之外看待女性视角下的乡土写作其实ldquo女性视角rdquo并不是我的写作期待我最大的期待是如何不被性

别所束缚更开阔更宽广地去感受生命了解人性体察生而为人的丰富复杂

记者记日记是一种书写内心历史的方式您最初的小说就是以日记形式发表的在您的创作中记日记的习惯对后来的写作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惠芬当年我在日记里倾诉压抑的情绪艺术的想象其实已经包含其中了只是我还不自知而已我后来创作得更加自觉显然缘于日记得以发表对我来说记日记最重要的收获在于如何精准地表达微妙的情绪在日记中触摸情感情绪中最微妙的肌理从而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对我后来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训练

记者您说过ldquo微妙是我对小说最崇高的追求rdquo从事小说创作30多年您对小说创作有哪些体会所说的追求是否达到

孙惠芬哈这说法我自己都忘了不过经你提起我觉得这个认知如今依然没有改变

文学的价值是将凝固的历史复活建立一个想象的世界而文学之所以永恒是把时间凝固成历史把那个想象世界里人物的思想情感情绪以及精气神鲜活地表达成当下的现实而要达成这鲜活触及并抵达ldquo微妙rdquo至关重要我不能说自己达到了追求目标只能说一直都在为此努力

微妙是我对小说最崇高的追求

记者对于小说创作来说长篇小说是文学中的重量级文体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整体水准从 2000 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歇马山庄》到 2017年的《寻找张展》您的创作一直没有停过是什么动力让您坚持一直笔耕不辍

孙惠芬写作在我无须坚持只缘于喜欢喜欢那种沉浸于宁静之中与上苍虔敬的交流喜欢那种建立在自我经验之中对他者世界的自由想象更喜欢那种对人性更多可能的发现和寻找当这样的时光铺展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就有了系列长篇小说在 2019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系列序言里

我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就像我们每一天里的创造

记者从《歇马山庄》《民工》到《上塘书》等一系列中短篇以及长篇小说ldquo乡下人进城rdquo曾是您主要的题材和叙述角度您为何关注城市化进程并想到书写它

孙惠芬我个人的生命历程正好伴随着中国乡村的城市化进程当我像农民工一样向着远方进发在城市与乡村文明与落后之间循环往复感受力和觉察力自然就确定了笔下文学世界的走向

记者有人说您的笔触几乎囊括了由乡土生发出来的所有主题并

形成了孙惠芬独有的乡土您为何如此用力地深耕ldquo乡土rdquo这一题材

孙惠芬从乡村出发我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阶段有向往远方的诱惑离家的惶恐思乡的孤独有对程序和秩序的向往与排斥有对终极安详的寻找helliphellip如果以长篇小说作为生命的坐标那么我写的 7部长篇小说作品囊括了我各个阶段的心灵历史可以说它是我个人的心灵历史也是我所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心灵历史我一直希望通过文字更大限度地打通与身边人之间的心灵通道所谓ldquo深耕乡土rdquo其实我觉得这一说法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我自知做得很不够

写作在我只缘于喜欢

记者去年您的一部全新题材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这部小说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创作的

孙惠芬契机来自朋友锲而不舍地约稿当一个父亲在空难中失事的青年突然来到眼前跟着这个青年去寻找他的父亲母亲作为与他父母同龄的写作者的ldquo我rdquo也开始了对青年一代的寻找同时当有一天在寻找中发现两代人的价值冲撞正与ldquo乡村城市化进程rdquo大潮互为因果便觉得这依然是以往ldquo乡土创作rdquo的延续

记者从反映人们向往外面生活的ldquo出走rdquo转到书写他们寻根式的ldquo还乡rdquo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孙惠芬最初的写作家乡是形而下地理的存在是向远方出发的起点后来的写作家乡是形而上精神的去处是向内心求索要到达的地方这种转变发生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某一天当在采访中亲见一个

深陷灾难的灵魂向上苍发出呼救与追问看到ldquo卑贱rdquo的生命闪烁出的救赎光芒与救赎有关的ldquo精神还乡rdquo便在写作生命中发生也是当时我才发现ldquo出走rdquo与ldquo还乡rdquo不仅仅是乡村人才有的行为和表达由向外到向内向着心灵深处求索这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道路

记者您的作品中总会有家和家乡的影子您怎样看待ldquo家rdquo或者ldquo家乡rdquo对写作的影响

孙惠芬一个人的ldquo家rdquo可以一直在移动从甲地到乙地但ldquo家乡rdquo是不变的故乡故土的气味是不变的因为那是生而为人最初的课堂它储藏在细胞记忆里是原始的营养和能量也总能让你不忘生命的来处

对我而言家乡不是影子是我创作生命的全部30多年来的创作正是有了ldquo家rdquo和ldquo家乡rdquo的连接有了自然地位的确立才有了在文学里对人人生之道人性秘密的不断探寻与思索

家乡是形而上精神的去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