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方标准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宣贯培...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1

北京市地方标准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宣贯培训材料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

提 纲

一、编制背景

二、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四、规范修订重点

五、其他情况说明

3

4

5

6

7

一、编制背景

8

一、编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DB11/T 692-2009)自2010年4月1日由北京

市规划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自标准实施以来,

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旧城其他地区新建、改

建各种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指

导,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历史遗

存的条件下,对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引入历史文

化街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旧城居住环

境,维护旧城历史的延续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9

一、编制背景

典型历史文化街区样貌图

(a) 院内私搭乱建多 (b) 市政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c) 胡同宽度窄,私搭乱建多 (d) 断头道路多,交通组织混乱

图 1.1 典型历史文化街区样貌图

10

一、编制背景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管理办法,本规范已经进行过两次复审(2014

年和2016年),2016年复审意见提出应结合新颁布的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已正式颁布,本规

范依据为原规范(GB50289-98)成果,需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

综合规划规范》结合新颁布的《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

2016进行修订。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实施以来,近些年出现了许

多新做法、新技术、新材料,有必要及时修订,纳入本规范,同时也遇

到一些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为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

管线综合规划工作创造条件。

11

二、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12

二、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北京市多年的研究、实践应用情况及国内

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完善和修订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通过总结以往工程的实际经验、调研工程应用实例

、并与各专业公司沟通配合,研究提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狭窄道路工程管线

的实施原则、设置要求、管线布置的排列顺序、最小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以

及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工程措施等。并结合目前国家大力推进低影响开

发、综合管廊建设的相关要求,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应建设要求。

13

二、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编制原则

(1) 借鉴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注意协调统一

根据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北京市多年的应用实践、

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完善

和修订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保持各规范的一

致性和相互衔接。

14

二、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编制原则

(2) 做好调研工作,借鉴工程经验

通过走访调研、论证,结合积累的以往工程实际经验,并与各专业公司

沟通配合,研究提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狭窄道路工程管线的实施原则、设置

要求、管线布置的排列顺序、最小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以及实施过程中应采

取的必要工程措施等。探讨原标准确定的最小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是否需要

优化,以促进更多市政管线进入历史文化街区。

15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16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1、国内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其他狭窄道路在引入市政管线时,管线敷设间距等一

系列要求往往不能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执行。然而随着时代的

进步,为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将更多的市政基础设施引入历史文化街区又是势

在必行的,也就是所谓的刚需。国内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时各显神通,也进行

了许多有益的实践,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市政管线引入的需求,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让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有人看、有人转,而且要有人住,既有游客,也有大量原住

民,依然发挥其历史的本来作用。总体来说运行效果良好,没有重大安全问题发生。

其中以北京地区的做法最为规范。

2、街巷宽度是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停留在历史,

但仍然是我们城市的一部分,不是单纯的景点,需要引入现代的基础设施,有些地方

还要行车,历史的格局与现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矛盾是正常的,因此在改造时,

首先要注重保护(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但同时适度、适当的改造和拆除也是有

必要的。保护与发展并行,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脱离发展谈保护,难以适应历

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与发展的要求。

17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3、由于保护等原因,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是有限的,市政需求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且

需求一般是有限的,我们认为不宜过多进行不必要的预留,甚至于各自抢占地盘,对

有限的空间造成浪费。

4、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通常不大,建筑容积率较低,虽然建筑密集,但人口数

量不多,市政需求有限,市政管线的管径较小,一旦管线发生故障,所影响的范围也

是有限的。而且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各地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市政管线等设施运行基

本正常,检修维护的影响范围有限。

5、为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天然气和热力管线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

从南方地区反馈情况看,比起燃煤和液化气罐,天然气更加安全便利。北方地区采用

热水集中采暖,更舒适、更安全,供暖也有保障。

6、合理布置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管线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分清直接需求还是间接

需求,非直接服务本区域的管线和大型市政基础设施不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

通过周边其他市政道路解决,这是共识。

18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7、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狭窄,为了能够尽量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引入,提

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各专业管线单位应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出发,遵循统建、共

用、共享的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改变传统的大市政的思维和做法,一方面强化安全

措施,提高管线质量,尽量减少管线运营事故,达到免维护的预期;另一方面要弱化

管线间距概念,树立共同维护,协调管理的格局,共享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资源。

若管线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各专业管线单位应协同配合,共同维护,以期尽量减小

相互影响。一些地方管委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8、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管线敷设方式可因地制宜,采用灵活方式,宜根据实际条件和

需求合理的选择埋地或架空敷设。

9、浅埋方式可以降低埋地敷设管线的难度同时节约空间,深埋方式有利于从竖向空

间上分层解决多种管线敷设问题,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

19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10、不应一味强调雨、污分流,合理选择适宜的排水体制。通过下游设置有效的处理

或截污措施,可保留部分合流制管道,以节约地下空间。

为推进雨、污分流制改造,雨、污水管同路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但目

前的技术手段会给后期运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维护单位不欢迎,下一步应重点研究

雨、污水管同路由的相关技术措施,以解决狭窄道路内的雨、污分流改造问题。

11、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十分狭窄,两侧建筑基础一般较浅,缆线管廊、综合管

廊不具备普遍实施的条件。

20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国外综合管廊案例

西班牙潘普洛纳历史中心

的综合管廊

预留管

给水管

通信管

电力管

雨水管

混凝土接线箱

燃气管

给水管

污水管 污水管

垃圾管

电力及

通信

21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国外管线综合断面案例

英国NJUG推荐的2米宽

人行道管线综合断面

电力

有线电视

燃气 给水 电信

22

12、电力、通信管线的集约化敷设是未来发展方向。日本实施多年的ccbox值得借鉴。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23

13、适当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许多历史街巷的传统道路格局及铺砌材料就符合

低影响开发要求,应予以保留和发展。

14、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在市政管线及相关附属设施布置时可合

理利用边角不规则空间。

15、应大力发展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小型化市政设施及相关产品,如小直径塑料检

查井等。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24

16、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非常重要,要用心去做,

统一标准、风格和规划、

符合文化传承,避免粗制

滥造,成为保护的败笔。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17、宽度5米及以上的道路具备车辆通行

条件,宽度5米以下道路,路侧有停车的

情况下,车辆通行较困难。总体来看,5

米以下的小巷,除小巷内住户用车,一般

社会车辆不会进入,由于胡同两侧存在台

阶、花池、路灯杆等,对车辆通行起到了

限制作用。

约5.6m

25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18、部分小巷宽度1m~3m,仍敷设有污水、给水、电力及通信管线,取决于需求,有需

求则必须敷设必要管线。

入户支线由于管径小,各种管线往往依靠同一路由进入,且不属于市政管辖范围。

入户管集中敷设在有限的地下空间,运行也基本正常,由于入户管线为市政管线末端,

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26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19、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开发企业进行统一改造,类

似南池子、法源寺案例,具有较大优势。避免各类工程零星进行、今天煤改电、后

天雨污分流、再架空线入地等等,带来的风格不统一,实施不协调,部分路面反复

施工等问题。

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街区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

27

通信线缆架空敷设

配电箱外装饰 燃气调压箱防护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28

院落排水

入户电表箱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29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但传统的路面形式不适宜行驶机动车

30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燃气管道架空敷设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31

燃气配套设施外装饰 配电箱外装饰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32

三、结合调研的一些思考

附属设施利用边角空间布置,右图的设置方案更美观一些。

街角的配电设施(处理方式简单) 街角的配电设施

33

四、规范修订重点

34

四、规范修订重点

2 术语

①“北京旧城区” 改为“北京老城”;

②增加了以下术语:

“风貌”、“信息管道”、“缆线管廊”、“线缆保护管”;

2.0.6 风貌 townscape

反映街区历史文化特征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体面貌和景观。

2.0.7 信息管道information pipeline

用于敷设通信及有线广播电视线缆的一种通道,由管道、人(手)孔和建筑物引入管等组成。

——本规范中原名词“通信管道”依术语更改为“信息管道”

2.0.8 综合管廊utility tunnel

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2.0.10 线缆保护管cable ducts, cable conduits

用于保护线缆和在线缆发生故障后便于将线缆拉出更换的管道,有单管和排管等结构形式。

35

四、规范修订重点

3 基本规定

①原3.0.1、3.0.2条拆分扩充为3.0.1~3.0.4、3.0.10条;

3.0.1 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协调各工程管线布局;确定工程管线的敷设方式;

确定工程管线敷设的排列顺序和位置;确定相邻工程管线的水平间距、交叉工程管线的垂直

间距;确定地下敷设的工程管线控制高程和覆土深度等。

3.0.2 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协调,实现保护传统风貌、改善市政设

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保持街区活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的目标。

3.0.3 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应符合文物、保留建筑和管线的安全间距要求,按先地下

后地上的顺序统筹安排,做到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同步设计和施工。

3.0.4 工程管线的布置,宜利用规划保留道路,并结合道路网布局,优化各专业管线设置,

满足供给需求。

3.0.10 不宜布置非本区使用的工程管线。

36

四、规范修订重点

3 基本规定

②增加 管线沿墙敷设的相关规定:

——3.0.5工程管线宜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当条件限制,需要架空或沿墙敷设时,应采取装饰、

美化措施,减少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影响。

③增加 明设管线附属设施和设备的隐蔽化设计等相关规定:

——3.0.6明设的各种管线附属设施和设备,宜采取隐蔽化设计,并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

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相协调。

④增加 提高管道和设备的标准等级和耐久性、加强管线保护等的相关规定:

——3.0.7应采用高标准管材和设备,提高工程管线施工和安装质量标准,运用智能监控等信息

技术,加强管线保护措施。

37

四、规范修订重点

3 基本规定

⑤增加 关于低影响开发、缆线管廊的相关规定:

——3.0.8应因地制宜确定排水体制、供暖方式、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或缆线管廊的建设内容,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区域,应采取提高截流倍数、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等措施。

2 以采用清洁能源为原则,结合城市热力、天然气和电力网服务范围,同时兼顾经济性和

适用性、道路条件等因素确供暖方式。

3 可通过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调蓄池和透水路面等控制降雨期间的水量和水质,加强

雨水收集与利用。

4 应以规划为指导,结合地下空间开发、老城改造、道路改造、主要地下管线改造、架空

线入地等同步建设综合管廊或缆线管廊。

38

四、规范修订重点

3 基本规定

⑥增加 狭窄路段避免设置管线附属设施 的相关规定:

——3.0.11狭窄路段宜避免设置管线附属设施。

⑦增加关于小型消防的相关规定:

——3.0.13应配置小型、适用的消防设施、装备和器材;不符合消防车通道和消防给水要求的

道路和胡同,应设置水池、水缸、沙池、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器材。

39

四、规范修订重点

4 管线地下敷设

4.1 一般规定

①原4.1.1条下设5款中,“宜”布置*****管线 改为 “可”布置*****管线;

4.1.1 管线设置的种类应根据需求及道路宽度、管线规模等因素综合确定。实施管线种

类(不包含入户支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道路宽度在3m以下可布置给水、污水(含合流)管线;

2 道路宽度在3m~4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含合流)、电力或信息管线;

3 道路宽度在4m~6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含合流)、电力、信息、燃气等

管线;

4 道路宽度在6m~8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雨水、电力、信息、燃气等管线;

5 道路宽度在8m~10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雨水、电力、信息、燃气、热力

等管线。

40

四、规范修订重点

②修改关于热力管等级、规模的规定:

原条款:4.1.4历史文化街区10m以下宽度的道路内不宜安排热力一次水管道

改为:4.1.4采用城市热力网供热时,宜采用小于100℃的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径不宜大于

DN300mm

③增加 10m以下道路内不安排10kV以上电缆的规定:

——4.1.5宽度在10m以下的道路内不应设置电压等级高于10kV的电力电缆。

④原5.3.5条关于雨、污水管紧凑布置相关规定移至4.1.6并修改为:

原条款:5.3.5 对于特殊路段,雨污水管线可采取同一路由,检查井交错布置的方式。管道水

平净距不小于0.1m,竖向上污水管道置于雨水管道下方,高程相互错开,以满足雨污水支户线接

入的要求。

改为:4.1.6条件受限时雨水、污水管道可采取紧凑布置方式,共用检查井。

41

四、规范修订重点

⑤原5.3.4条关于可采用地面径流排水的规定移至4.1.7条:

——4.1.7路面雨水可自流排除的路段,当两侧无低洼院落或低洼院落雨水能够自行排除时,

可采用地面径流排水或边沟排水的方式,实现雨污分流。

4.1 章节内其他条款:

4.1.2 工程管线地下敷设时,应减少在路口处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

按下列规定处理;

1 压力管线避让重力流管线;

2 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3 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

4 小管径管线避让大管径管线;

5 临时性管线避让永久性管线;

6 污水(含合流)管道与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给水管道的下方,且给水管道接口

与污水(含合流)管道接口应错开设置,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4.1.3 宽度在10m以下的道路内不应设置高压、次高压燃气管道。中压燃气管道运行压力不宜

大于0.2MPa。

42

四、规范修订重点

4.2直埋、保护管及管沟敷设

①章节内原“电力”、“通信”更改为“电力保护管”、“信息保护管”;

②4.2.1条 自道路中心线向两侧建筑方向的工程管线排列次序由原“污水、雨水、

给水、燃气、热力、电力(路灯)、通信”调整为“污水、雨水、热力、燃气、给

水、电力(路灯)、信息管道”

43

四、规范修订重点

4.2直埋、保护管及管沟敷设

③将原表4.2.2管线覆土深度中人行道、车行道下的不同规定统一为一个标准;将热力

直埋、管沟的不同规定统一为一个标准;增加缆线管廊的覆土要求;

原规范

修订后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管线

名称

电力

管线

信息

保护管

热力

管线

燃气

管道

给水

管道

雨水

管道

污水

管道

(含合流)

缆线管廊

人行道 车行道

最小覆

土深度

(m)

0.5 0.5 0.7 0.8 1.0 0.6 0.7 0 0.5

44

四、规范修订重点

4.2直埋、保护管及管沟敷设

④表4.2.3水平净距要求部分调整:信息保护管与建筑物的净距缩小为0.4m,增加雨污水之间、燃

气管之间净距要求;增加缆线管廊的净距要求;

红色字体为本次修订内容

45

四、规范修订重点

4.2直埋、保护管及管沟敷设

⑤表4.2.5垂直净距要求部分调整:燃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垂直净距均缩小为0.15m,信息

保护管与信息保护管垂直净距缩小为0.15m,电力保护管与雨污水管、信息保护管、

电力保护管垂直净距缩小为0.15m,沟渠与电力保护管、信息保护管、缆线管廊垂直

净距缩小为0.25m、与其他管线垂直净距缩小为0.15m,增加缆线管廊的垂直净距要求。 1 2 3 4 5 6 7

管线名称 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

(含合流)热力管道 燃气管道 信息保护管 电力保护管 缆线管廊

1 给水管道 0.15

2雨水管道/污水管道

(含合流)0.40 0.15

3 热力管道 0.15 0.15 0.15

4 燃气管道 0.3/0.15 0.3/0.15 0.15 0.3/0.15

5 信息保护管 0.15 0.15 0.15 0.15 0.25/0.15

6 电力保护管 0.15 0.5/0.15 0.5 0.15 0.5/0.15 0.5/0.15

7 缆线管廊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8 沟渠(基础底) 0.5/0.15 0.5/0.15 0.5/0.15 0.5/0.15 0.5/0.25 0.5/0.25 0.25

序号红

色字体为本次修订内容

46

四、规范修订重点

4.2直埋、保护管及管沟敷设

⑥扩充关于管线垂直敷设的相关规定:

原条款:4.2.6各种工程管线不宜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

改为:4.2.6各种工程管线不宜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套管等保护

措施并尽量减少重叠敷设长度。同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避免挖掘破坏。入户支线宜根据需

求合理布置。

⑦增加 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道交叉时的保护要求:

——4.2.7 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材的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线交叉时,给水、燃气管道宜设置套管;

2 当热力管线与现况给水、燃气管道交叉时,热力管线宜设置套管;

3 给水、燃气管道如为塑料管时,应做隔热保护。

47

四、规范修订重点

⑧原5.7.7条电力、通信同沟不同井的规定移至4.2.9,并修改关于电压等级的限制:

——4.2.9条件受限路段,当电力电缆及信息线缆均采用保护管且电压等级不大于10kV时,电

力、信息管道可合并为一个路由并应分设检查井。

4.2章节内其他条款:

4.2.4 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信息、电力、热力、燃气、给

水、雨水、污水等管线。

4.2.8 工程管线穿越河湖水系,宜根据水系特点采取直埋、套管或综合管廊等形式,在河底

设计高程1m以下敷设。

4.2.10 消火栓、化粪池、路灯、配电箱、天然气调压装置、信息设施等宜设置在不影响管线

敷设的地方。

48

四、规范修订重点

4.2.11 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工程管线,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

应按公式4.2.11计算(图4.2.11),并折算成水平净距后与表4.2.3的数值比较,采用较大值。

当不能满足计算间距要求时,应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工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安全。

L=(H-h)/tgα +a/2 (4.2.11)

L——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平距离(m);

H——敷设管线的沟槽深度(m);

h——建(构)筑物基础深度(m);

a——开挖沟槽宽度(m);

α ——土壤内摩擦角(°)。

49

四、规范修订重点

4.3综合管廊敷设

结合研究成果、调研情况及以往工程经验,从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出发,对本章节内

容进行全面调整,提出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针对性要求,主要有:

①综合管廊的地上建、构筑物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协调:

——4.3.2综合管廊的出入口、风亭等地上建、构筑物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协调。

②综合管廊可采取紧凑布置的形式,节点可因地制宜设置:

——4.3.3条件受限时综合管廊可采取紧凑布置的形式,节点可因地制宜设置。

50

四、规范修订重点

③将缆线管廊分为“浅埋沟道的缆线管廊(4.3.5)”和“组合排管的缆线管廊

(4.3.6)”分别提出如下规定:

4.3.5 浅埋沟道的缆线管廊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敷设信息线缆和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

2 覆土0 ~0.5m,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20m;

3 缆线管廊净高不宜大于1200mm;

4 容纳的线缆规模控制在9孔电力和6孔信息以内;

5 管廊底部排水沟坡度不小于0.2%,集水坑结合检查井设置,并设置连接管就近排入排水

管道,同时应有防止废水回流措施;

6电缆支架长度不宜大于350mm。

4.3.6 组合排管的缆线管廊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敷设信息线缆和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

2 宜采用浅埋敷设方式;

3 电力电缆、信息线缆宜分设检查井。

51

四、规范修订重点

4.3综合管廊敷设

其他条款:

4.3.1 综合管廊内的管线种类组合和管线布置应满足管线安装、检修维护、安全运营的要

求。

……

4.3.4 缆线管廊工程建设应结合电力电缆和信息线缆的近、远期路径需求,以专业管线规

划为依据。

……

52

四、规范修订重点

5 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1 一般规定

①增加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的相关要求:

——5.1.2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应能满足安全施工、运行及检修维护的要求,并应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料、新设备的应用。

②删除原5.1.2、5.1.3条;

③新增 采用新型及小型化检查井管线附属设施的规定:

——5.1.3 宜采用新型及小型化的检查井和管线附属设施。

5.2 给水工程

①修订 关于管材规定:

原条款:5.2.1 埋地给水管道的管材宜采用球墨铸铁管,以提高管道的耐压、耐腐蚀等级。

改为:5.2.1管材应安全、耐久、可靠、连接方便、便于维护。

53

四、规范修订重点

5 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3 雨水、污水工程

前述原5.3.4条移至4.1.7条,5.3.5条移至4.1.6条并部分修改。

5.4 燃气工程

①删除5.4.1条(4.1.3条已作出相应规定)

②修订 燃气管道采用PE管时的保护规定:

——5.4.2采用PE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沿管道敷设方向设置具有示踪及警示功能并内置钢带的PE保护板,保护板应敷设

在距管顶上方大于等于200mm,且距地面0.3~0.5m处,但不得敷设于道路结构层内。

2 小口径PE管宜采用盘管。

③增加燃气管道与信息管道交叉的2m范围内燃气管道的附属设施设置规定:

——5.4.6燃气管道与信息管道交叉的2m范围内,不宜设置阀门、分支、变径、接头等。

54

四、规范修订重点

5 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5 热力工程

①删除5.5.1条关于采暖方式的规定;

②增加 热力管道在管廊内敷设的相关要求:

——5.5.5采用综合管廊敷设时,热力管道及其附件必须保温,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

45℃。

③增加 热力直埋管道紧凑布置的规定:

——5.5.7热力直埋管线应采取紧凑布置方式以减小管道横断面及开槽宽度。

④增加 热力管道上方设盖板保护的相关要求:

——5.5.8当热力直埋管线覆土小于0.7m或位于机动车道下方且覆土小于1.0m时,热力直埋管线

上方应设盖板保护。

55

四、规范修订重点

5 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6 电力、路灯工程

①原5.6.1条拆分为5.6.1和5.6.9条;

②修改关于电缆敷设的相关规定:

原条款:5.6.3 供电电缆线路应强弱电分开布置,10kV、1kV电缆应进管井。电缆管管径宜选用

直径为125mm规格(开闭站外电源除外),管材采用新型水泥管或玻璃钢管。电缆管井的井室,

宜采用玻璃钢等新型材料制作的井室。

改为:

5.6.3宜根据需求合理确定电缆保护管的规模。电缆保护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力电缆敷设宜采用线缆保护管,当不具备敷设线缆保护管条件时,可采用预制盖

板保护的直埋敷设方式;

2电缆保护管管径可选用直径为125mm规格(开闭站外电源除外);

3靠近房屋基础敷设时,其埋深不宜超过房屋基础深度。

56

四、规范修订重点

5 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6 电力、路灯工程

③原5.6.4条拆分为5.6.4和5.6.5条;

④新增5.6.6条:

——5.6.6电压等级不大于0.4kV的电力电缆可沿建筑外墙敷设。

57

四、规范修订重点

5 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7 信息工程

①取消原章节中名词:“三网”线路;

②增加 各种明设通信设施宜采用隐蔽化和美化设计的相关规定,并删除原5.7.4条:

——5.7.2各种通信、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宜改入通信设备间或有线广播电视光电转换间,明设的

信息管道及通信基站等设备宜采取隐蔽化设计,外观、色彩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协调

③增加 信息管道引上管的相关敷设要求:

——5.7.5信息管道引上管宜贴墙安装

④删除原5.7.5条

⑤前述原5.7.7条移至4.2.9条并部分修改。

58

五、其他情况说明

59

五、其他情况说明

①燃气管线距建筑物的距离:

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0028-2006 表6.3.3-1(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

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中注2规定,特殊情况下可缩小燃气管道与建筑物间距;

且经与燃气集团沟通配合,计划将燃气管道与建筑间距由原低压0.7m、中压1.0m全部缩小为

0.5m,审批过程中规自委提出异议,最终仍维持原标准(即低压0.7m、中压1.0m )。

60

五、其他情况说明

②山东地标中增设给水管、燃气管与建(构)筑物隔离措施规定

61

五、其他情况说明

62

五、其他情况说明

③现场走访,居民对南池子改造的满意度更高一些

南锣鼓巷街景 南锣鼓巷街景 南池子小区街景

抓好老城保护提升 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北京市委书记 蔡奇

63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

E-MAIL:songwb@bmedi.cn/duying@bmedi.cn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