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慈慈慈慈 慈慈慈慈慈慈慈慈 慈慈慈慈 104 慈 5 慈 5 慈— 104 慈 5 慈 29 慈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慈濟大學第二屆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104 年 5 月 5 日— 104 年 5 月 29日

Page 2: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馮翊綱出生於高雄左營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 ( 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 戲劇系1988 年與宋少卿成立「相聲瓦舍」現為相聲瓦舍團長、藝術總監長期投身於創作、演出、教學

Page 3: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相聲藝術鑑賞與實作課程 5 月 6 日、 13 日、 20 日、 27 日 星期三 18:30-20:20 5 月 7 日、 14 日、 21 日、 28 日 星期四 10:10-12:005 月 5 日歡迎茶會5 月 7 日進班教學-劇場理論與實務5 月 8 日校本部專題演講5 月 11 日進班教學-國文5 月 14 日進班教學-非營利組織與管理概論5 月 15 日人社院專題演講5 月 19 日進班教學-視覺藝術概論5 月 25 日進班教學-邏輯與思辯5 月 28 日進班教學-美學導論5 月 29 日學術展示-瓦舍來讀劇

Page 4: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歡迎茶會

Page 5: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在駐校藝術家歡迎茶會上,王本榮校長以一貫的幽默向各位師長、同學介紹眼前的相聲大師-馮翊綱教授。而馮翊綱老師也十分讚賞王校長的幽默與博學多聞。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江允智主任也向大家介紹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

Page 6: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馮翊綱老師在簽約用印時,與大家分享了這顆印章是當時慈濟科大邀請他擔任駐校藝術家時的結緣品。馮老師請朋友在章上刻著:駐校藝術家馮翊綱。這一次來到慈大,他興奮地拿出來使用,說到雖然是不同的緣分,卻能將大家串聯再一起。

Page 7: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王校長代表學校致贈靜思精舍師父燒製的菩提葉茶壺組,馮老師則以自己最新的出版作品-瓦舍說金庸回贈校長,同時附上親筆簽名。大家一起開心合照,為期一個月的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也就此展開。

Page 8: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歡迎茶會結束後,大家享用著通識中心同仁用心準備的茶點。

許多教職同仁、同學也趁著這個時間與馮老師分享有關瓦舍作品的心得,許多人藉由這次的歡迎茶會,發現原來身邊也有這麼多的瓦舍迷。

Page 9: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相聲藝術鑑賞與實作課程

Page 10: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六日 第一堂

馮翊綱老師駐校後的第一堂課,先給了同學們一個驚喜-剛印製出來的〈紫湖記〉劇本。老師讓大家兩兩一組,分段輪流唸誦劇本上的台詞。

Page 11: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朗讀完畢後,老師開放問答,從同學們的提問中,我們了解到老師的創作此齣戲的背景與用意。從當初龍應台女士出版《大江大海1949》時,馮老師看完此書而有所感觸,便有了紫湖記的雛型於腦中,也提筆開始創作。但因為龍應台女士後來應邀擔任第一任的文化部部長,馮老師對於「當官的」還是不太想要有太多的關連與聯想。於是就一直擱置著,直到龍應台女士離開部長一職,老師的作品也完成一個段落,可以演出了。老師也提到,劇本中所提到的古文,其實算得上是相聲中的「文哏」。其實古文也是十分浪漫有趣的,而身為知識分子,在心中、腦子裡存有著那份浪漫是我們的權利與義務。

Page 12: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馮翊綱老師駐校後的第一堂課,先給了同學們一個驚喜-剛印製出來的〈紫湖記〉劇本。老師讓大家兩兩一組,分段輪流唸誦劇本上的台詞。

Page 13: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七日 第二堂

從人類的文明演進中,戲劇藝術一職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這堂課,老師帶著大家來了解現代戲劇、相聲的發展史。

Page 14: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從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的劇作家易卜生所興起的寫實主義,其代表作為《國民公敵》;到義大利後設主義,創作出《尋找駔作家的六個劇中人》的皮蘭德樓;以及經歷過二戰時期,身違反希特勒元老,並創作出史詩劇場《四川好女人》的布萊希特;到近代,也就是進入所謂的「大喜劇時代」,並以荒謬主義創作出經典戲劇《等待果陀》的貝克特。西方戲劇在時代的推進下有了不同的發展。而相聲正是融合了以上四種戲劇類別的集大成。從當初的地攤賣藝時代,「窮不怕」先生,到後續的啟明茶舍、傳播媒體時代,經歷過大時代的變革,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相聲戲劇。

Page 15: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老師也提到,所謂的「哏」,指得是相聲的核心、笑料之意,也等同於英文裡的「 Good idea 」。

Page 16: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十三日 第三堂「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呈現形式,再融入了文化,以文質彬彬的態度來融合、採納 (化合 ) 不同的元素,便成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相聲表演藝術。

Page 17: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老師也提及,觀念沒有弄懂,再多的外加招式也是無法能有精采的呈現。所謂的說,是語言的滲透、提煉,而好的口才是需要藉由好的文章來訓練出來的。於是平日練習朗讀便是個好的訓練方式,《古文觀止》、《國語日報》都是不錯的選擇。談到學,我們總會先聯想到「像不像」,其實應當是藉由觀察、分析不同人物的個性、特色,再去完成所謂的學。而逗則是相聲的總體風格,創造笑料的核心價值、哲學。老師也舉了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幽默的真諦」。而幽默感更是善待生命的一門哲學。一般來說,唱,大家都會想到唱歌,但其實唱即是說,人類本身的語言就是附有節奏性、韻律感的。

Page 18: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最後老師也提到,真正享受舞台上演出的快樂,是像金庸小說裡的老頑童,在舞台上「沒大沒小」。讓自己能夠了解、融入角色的情境中。

Page 19: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十四日 第四堂在開始上課前,老師播放了瓦舍作品《兩光康樂隊》裡的〈喔宋〉,並藉著這個段子來介紹傳統相聲中的用詞與意義。

Page 20: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在傳統相聲中,會把一個段子解構成不同的區塊:墊活兒、瓢把兒、正活兒、 (攢 )底。墊活兒為暖場作用,通常會談及與正活兒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內容。瓢把兒則是搭橋,將墊活兒與正活兒連接。正活兒為主要內容,而(攢 )底是觸動人心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 Punch line 」、「笑點」。若是把傳統相聲分類,主要可分為三大類:雜談,類似文章中「散文、論文型」;故事,等同於「小說型」;搬演,則是「劇場型」。戲劇一詞,在中國的歷史演進上也因為不同的朝代有所改變。在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則稱為戲弄,但目前均無文本留下。而在唐代更是創立了梨園、教坊,相當於皇家表演藝術學院。到了宋朝,是以女性為表演者的朝代,男性多為樂師,但總體來說都歸屬於奴隸階級。到了清朝,則轉為男性表演者的時代。

Page 21: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老師也提到,試著為自己與這個時代做溝通,也就是在這個時代為自己找一個扮相。這不僅能樹立起自己的風格,不隨波逐流,更夠讓他人一看到你或者你的作品就知道「這就是你」。

Page 22: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二十日 第五堂

在這堂課開始前,老師開放大家可以拿著他的作品或是身邊的筆記本等讓他簽名,並同時蓋上「駐校藝術家馮翊綱」的章。

Page 23: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相聲到了傳播媒體時代 (1950-1970) 時,常常為了要造福鄉里、政令宣導,而有不同「任務」。在茶館時期的常寶堃老師、趙珮茹老師,就曾透過廣播幫廠商廣告「三馬牌袋兒色」 (染料,此事為常寶華老師口述。 )兒在台灣的「魏、吳」兒老-魏龍豪老師及吳兆南老師,當年也在正聲廣電台替廠商廣告「雙帆牌乳白魚肝油」。所謂的市井百姓,按階級分別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 ( 以上為知識分子 ) ,五醫、六工、七匠。而在許多戲劇中或文章中所提到的「下三濫」,分別是:八娼 (清朝以前僅賣藝不賣身 ) 、九優( 戲子 ) 、十丐。乞丐又可依據他維生的方式分為:原始型、殘疾型、勞務型、流氓無賴型,以及才藝型 ( 藉著:吹打談拉說唱變練來謀生,也就是相聲的始祖 ) 。

Page 24: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透過老師講解,大家認識了相聲的近親們-台語中的答嘴鼓、二人轉、獨腳戲、清口,廣東話的棟篤笑,歐美文化中的 Stand-up comedy ,以及日本文化中的漫才、落語

Page 25: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二十一日 第六堂

原生環境對於創作者的影響甚鉅,老師在這堂課說到了他從小生長的地區-高雄左營。

Page 26: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高雄左營,明朝時稱作「興隆庄」,清朝時則為「鳳山縣」。康熙 61 年(1722) 利用了龜山、蛇山的天險建立了土堡;於道光年間建立了石城。東門為鳳儀門,西門奠海門面對左營港,今已不存在;北門拱城門為於蓮池潭,南門則是啟文門,分別面向高雄市區、左營。在南明時期,漢人登陸問當地的馬卡道族地名,族人看到刺竹便稱此地為「 TAKAU 」,也就是後來閩南語的「打狗」。在日本統治時代,則以日語「タカオ」(以漢字翻譯為高雄)稱呼。老師說到,對於自己家鄉的情感可解油時間、空間的考察、基本資料的了解,並化為自己創作的靈感。即便荒謬的故事,也要有點「真的假的」的感覺。

Page 27: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延續著前一堂的簽名活動,老師同時也在北二區基地營的黑板牆上留下了他的簽名與扮相公仔。

Page 28: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二十七日 第七堂就在間天的上午,老師透過瓦舍的官方社群發表一篇文章。幾天前,某高職國文老師投書抗議統測試題出紕漏,並在文中點名馮老師應該創作諷刺試題烏龍的劇本,對於此事馮老師給予回應並與大家分享。

Page 29: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老師也透過這次的事件向大家說明他創作的原則,並不是別人說要他寫什麼他就寫什麼,創作是發自內心的感動與想法。即便他人隨意左右,我們也不應該輕易受到影響,應該要有自己的創作堅持。

教務長-劉怡君老師以科學的方式來分析統測試題中所提到的文言文病症描述,指出四個選項中的症狀並沒有與題幹中所述白居易患有青光眼相符。

Page 30: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五月二十八日 第八堂

最後一堂駐校課程,老師希望讓更多的同學發問或是分享他們的看法,老師也將這四週的課程做個總結。

Page 31: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相聲的「相」為影像,是視覺;「聲」為聲音,是聽覺。魏、吳二老改變了相聲的狀況,在廣播時代,只要聽聲就能了解現在發生的狀況。而瓦舍也增加了不同的變革,讓視覺的部分 ( 表演、肢體 ) 在大眾面前呈現,讓觀眾到現場看演出。老師也分享到當初在學生時代、藝工隊當兵以及瓦舍剛創立時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回到要上台前,老師卻完全沒有聲音。同業的資深老前輩準備了澎大海、冰糖、蟬螁熬成的茶,並送給老師一句話:如果你當自己是名角,那你登台時絕對沒問題了。的確,在上台時,老師能順利地發聲、演出。這證明了心理狀態的重要性,當你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心裡自然會影響身體的狀態。

Page 32: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藝術的學習重點就是浪漫、不矯情,也就是以真情摯性來面對生活。為期四週的駐校藝術家課程在今天圓滿,從合照中可以感受到同學與師長們收穫滿載的歡喜。

Page 33: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專題演講

Page 34: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先前馮翊綱老師曾蒞臨慈大舉辦兩場演講,這回以駐校藝術家身分來到慈大,許多師長、同學藉著這難得的機會,排除萬難前來一睹大師風采。

「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土裡埋皇上」。馮老師透過介紹自己的祖籍-陝西的方言,提到了土地與方言的緊密關係,進而談到了文化與人之間的關聯性。老師也在現場清唱了陝西民謠-小毛驢。

Page 35: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談及人與文化,人類藉由語言將文明留下。而人類的不但有探索的天性,也同時存在著固守的天性。藉由從狼演化而來的狗的幫助下,我們得以保留精準的語言發音能力,文明也得以藉著說與寫,以及各種工藝方式保存至今。文字是紀錄的工具之一,老師提到,在他即將發表的新書《賣橘子的字我解嘲》,除了收載十月份要在全台公演的相聲劇《賣橘子的》劇本外,更有馮老師對於簡體字、繁體字的觀點與逗趣的評論。

Page 36: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人社院場次的講座,老師也準備了全套相聲瓦舍演出作品,以及他個人的創作書籍與人社院的師生們結緣。除了慈大的師長、學生外,這次的講座更有慈濟中學的同學加入。大家都全神貫注地聆聽老師分享。

Page 37: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提到語言,語言本身就有它自己的旋律與節奏,這是自然存在的,而說其實就是唱的一種形式。如果說話時少了適當的節奏性,那就好比是機器人一般;但如果過度的使用抑揚頓挫,反而讓人感到不舒服、做作。老師也現場清唱了由詩人鄭愁予的作品,加上作曲家張世儫譜曲、當時由李建復老師演唱的《牧羊女》。無論是單純的朗誦、或是配上音樂旋律的歌曲,都別有一番滋味。

Page 38: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進班教學

Page 39: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劇場理論與實務主課老師:曹小容 老師馮翊綱老師在這堂課裡位同學們帶來了現代戲劇發展的歷史,更提及了老師對於相聲的定義-帶有傳統民間藝術氣息的現代劇場藝術。

Page 40: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國文

主課老師:何昆益老師戲劇是文學中不容小覷的一大領域,老師透過介紹不同的戲劇種類、中國戲劇的演變歷史,讓同學們對於戲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Page 41: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非營利組織與管理概論主課老師:林曉君老師相聲瓦舍創立於 1988 年,除了許多人協助與成就外,更有一群能力非凡的工作人員支持著瓦舍的營運,透過這堂課,老師讓大家進一步認識瓦舍是如何走過這 20幾年。

Page 42: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視覺藝術概論台灣藝術主課老師:胡朝景老師戲劇也歸屬於藝術的一環,而瓦舍更佔有台灣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主課的胡朝景老師本身也是忠實的瓦舍迷,在課程結束後更親自拜訪馮老師在慈大的辦公室-歇角歇腳,以自己的水彩創作與馮翊綱老師結緣。

Page 43: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邏輯與思辯

主課老師:鍾隆琛老師透過地方戲曲、語言的演繹詮釋,馮老師讓同學們思考戲劇內容與呈現方式的可能性。

Page 44: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美學導論主課老師:鍾隆琛老師品味其實就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文學中的意涵、享受文字的富饒與趣味。

Page 45: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讀劇示範

Page 46: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瓦舍來讀劇,在 5 月 29 日登場。對於慈大師生來說,實屬難得的經驗,除了能以不同於一般觀賞瓦舍戲劇的方式看戲外,更能看到馮翊綱老師、宋少卿老師、黃士偉老師,瓦舍經典台柱同台示範。

Page 47: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位於慈大校本部的大愛樓演藝廳,可容納 900 多人,讀劇示範當天座無虛席,不僅慈大師生,校外人士也一同前來共襄盛舉。每個人對這次的活東都十分的興奮、期待。

Page 48: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由東方語文學系的何昆益老師擔任主持人,邀請許木柱副校長致詞。許副校長提到,我們十分榮幸能夠邀請到馮翊綱老師來到慈大,更榮幸能先睹為快將在 10 月份公演的新戲《賣橘子的》。

Page 49: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相聲瓦舍 2015 年新戲《賣橘子的》,劇名源自明朝劉基的〈賣柑者言〉。劇本素材來自《古文觀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搜神記》的部份篇章。

《賣橘子的》共分為四個段子:〈紫湖記〉 (取材自古文觀止、搜神 ) 、〈緊箍咒〉 (取材自西遊記 ) 、〈蒙汗藥〉 (取材自水滸傳 ) 、〈白鱀豚〉 (取材自三國演義 )

Page 50: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劇中的三個角色,馮老師說到分別是由三本不同的啟蒙書籍各取一典,而且與「吃」有關:魚容-《百家姓》-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由馮翊綱老師擔任。芥薑-《千字文》-果真李奈, 菜重芥薑。 由宋少卿老師擔任。六榖-《三字經》-稻粱菽,麥黍稷, 此六穀,人所食。 由黃士偉老師擔任。

Page 51: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由於慈濟大學有許多茹素的師長、同學,在段子三〈蒙汗藥〉中談及許多肉類相關的美食,擔任該段子演員的黃士偉老師還特別即興贈加一小段「 Just for 慈濟」的台詞,讓所有人都笑開懷,同時也十分感動老師們的用心。

Page 52: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段子四〈白鱀豚〉為先前已錄製完畢並發行與全國各中等教育單位結緣的段子,其中談論教育體制相關的議題,讓許多同學回想當初國、高中求學階段,並心有戚戚焉。

當宋少卿老師擔任的芥薑喊出:答對了!馮翊綱老師所擔任的魚容說到:全體加十分!與所有觀眾們互動的部分,更是讓大家興奮不已。

Page 53: 第二屆駐校藝術家 馮翊綱教授

馮翊綱老師曾說到:他希望藉由他的作品,能夠讓更多人思考我們所面臨的許多事會議題、民生議題等。透過這次的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不僅讓慈大的學生眼界大開,更在他們心中埋下了善的影響的種子,靜待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