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目錄. 鄭和 ( 西元 1371─1435 ) ,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 ( 今併入晉寧縣 ) 人,祖、父均曾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故幼時瞭解外洋情況。 1381 年明軍入雲南時被俘入燕王府為宦官,後成為燕王朱棣親信, 1399 年燕王「靖難」,監軍有功,賜姓鄭,升內官監太監。.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1405 年命通使「西洋」率大小艦船百餘艘 27,800 人出長江口南下,奉兩年而返,前後七次奉使,歷時廿八年,先後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和紅海口,訪問三十餘國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Page 2: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目錄•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Page 3: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生平概述 鄭和 ( 西元 1371─1435 ) ,本姓

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 (今併入晉寧縣 ) 人,祖、父均曾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故幼時瞭解外洋情況。 1381 年明軍入雲南時被俘入燕王府為宦官,後成為燕王朱棣親信, 1399 年燕王「靖難」,監軍有功,賜姓鄭,升內官監太監。

Page 4: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鄭和下西洋

1405 年命通使「西洋」率大小艦船百餘艘 27,800人出長江口南下,奉兩年而返,前後七次奉使,歷時廿八年,先後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和紅海口,訪問三十餘國 。

Page 5: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Page 6: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原本國際威望平平 明太祖統治時期,著眼點主要放在穩定國內局勢,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上,忽視了主動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繫,因此與海外諸國的關係逐漸削弱,中國的國際威望也跟著降低。改變弱勢外交 明成祖即位後,國力日趨強盛,史書記載他「遠慕唐宋賓服四夷之盛」,勢必想改變太祖以來的外交弱勢,於是力求在外交上有一番大作為,在海外諸國樹立華夏中國的崇高威望,從而達到萬國來朝的盛況,就成了明成祖追求的目標。鄭和下西洋,就是明成祖為實現這一目標所採取的重大舉措。

Page 7: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中國的世界秩序觀 作為東方的泱泱大國,中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世界秩序觀,即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禮義之邦,而周圍則是落後的蠻夷之地。因此中國應該安撫四夷,並承擔起對他們進行教化、開導和幫助他們發展的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宣德化而柔遠人」。同享太平之福 明初的統治者也是本著這種觀念,來製定對外政策的。派鄭和下西洋就是希望在海外樹立起中華禮義之邦的形象,表達明朝政府的友好誠意,從而達到與海外諸國「同享太平之福」的目的。

Page 8: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鄭和航海圖 ( 部份 ) 。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時期的主要睦鄰外交措施。

Page 9: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當時的中國經濟還是以自給自 足的農業為主導,工商業雖然有不錯的發展,但是還沒有達到要去海外開闢市場的地步。

鄭和船隊在海外的貿易,是以官方的朝貢貿易為主。這種「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並不計較實質利潤,而是為建立睦鄰的友好關係。儘管如此,鄭和船隊的貿易活動,對中國和西洋各國的經濟發展,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Page 10: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宣德青花靈芝石榴尊。中國瓷器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輸出品之一。

Page 11: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怕統治地位不保 據說 靖難之役後,惠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到海外,所以成祖要派心腹去海外搜尋,以免惠帝威脅他的統治地位。

Page 12: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南京明代故宮遺址。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其後皇宮失火,自此明惠帝便下落不明。

Page 13: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今人在南京設立鄭和紀念館,紀念鄭和的航海壯舉。

Page 14: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物資交流,同時也推動了南亞諸國的開發。

瑪瑙片

Page 15: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文化制度的外傳十五世紀初期,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程度較高、文化較發達的國家。鄭和所到之處,均向當地人民頒與中華曆法、圖書、冠服和度量衡器,宣揚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同時還將中國先進的手工業產品輸往西洋各地,加快了他們的發展步伐。

Page 16: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鄭和遠航使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建立起經常而友好的聯繫,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

隨行人員馬歡、費信和鞏珍根據所見所聞寫成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三部著作,更是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國人對亞、非廣大地區的了解更加深入和精確。

Page 17: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移居南亞的華僑早在唐朝,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就有人遠涉重洋,到南亞一帶謀生。鄭和下西洋以後,由於海上交通的發達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人去南亞的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後期,呂宋的華僑有三、四萬人,爪哇有兩、三萬人。

華僑對南亞的貢獻 這些華僑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亞,積極投入當地的開發和建設。華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南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Page 18: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馬來西亞三寶山。

馬來西亞三寶山。

Page 19: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新航路的開拓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征服海洋的空前壯舉。它打通了由中國橫渡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以及非洲東南部的航路,為後來歐洲人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開通了道路,堪稱地理大發現的先導。

增進地理知識 鄭和的遠航大大拓展了中國的海外交通,方便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交流;同時還通過航海記錄及隨從人員著作的書籍,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為中國地理學豎起一塊新的里程碑。

Page 20: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總結

題目 : 有言鄭和下西洋 , 目的在追尋文帝之下落而非謀求強化中西交通之往來 , 此說當否 ? 試評述之.

Page 21: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鄭和前後七次遠航,歷時長達 28 年之久。究竟明成祖為何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派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呢?

學者的不同看法 針對這個問題,學者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諸如為了宣揚國威、睦鄰外交、拓展貿易、尋找惠帝等等。不過這些看法是依據各種相關的史料提出的,並非有真憑實據,因為鄭和死後,下西洋的原始檔案全部被毀,所以真實原因已無從查考了。

Page 22: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哪種看法最可信?

各種看法中,以拓展貿易和尋找惠帝的看法,可信度較低,即便是原因之一,也只是比較次要的。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普遍認為明成祖派鄭和出使的主要動因,是為了宣揚國威,並借此來加強與西洋各國的友好聯繫,即睦鄰外交。這與成祖的作風及明初的對外政策是相一致的。

Page 23: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另外,鄭和的隨員費信、馬歡、鞏珍的著作中,均未提及此事。因此,鄭和下西洋,即便有尋找惠帝的意圖,也只能算是一個附帶的目的。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較低,因為惠帝以仁弱著稱,即便真的逃到海外,也威脅不了成祖,成祖根本沒有必要一再派遣鄭和率如此龐大的船隊出海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