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 : 佛佛佛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認識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狀 抑鬱情緒 缺乏快感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體重增加或降低 失眠或睡眠過多 疲勞或無力感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2 周,症狀之一必須包括 1 或 2). 抑鬱症的 佛學 4 步 內觀療法. 苦. 修正 認知. 集. 修正 受想行識. 滅. 修正 受想行識. 道. 修正 受想行識. 第一步 :覺知 抑鬱 只是由暫時的 受想行識 組合而生 的 暫相.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佛學內觀療法的臨床應用 : 抑鬱症

Page 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認識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狀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過多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2 周,症狀之一必須包括 1 或 2)

Page 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Page 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第一步:覺知抑鬱只是由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而生的暫相

Page 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佛學宇宙觀對瞭解抑鬱的重要啟示

1) 宇宙中一切相,皆是特定時空下,某些因緣的暫時組合而成的暫相,並無永恆不變之相!

2) 因緣組合變,暫相亦變。

3) 物相如是,心相如是,抑鬱之相亦複如是 !

Page 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 行

為 )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修正認知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修練念力修練定力精進練習

Page 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Page 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第二步: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因緣組合

Page 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1

2

1 Affective processing2 Cognitive processing3 Prefrontal integration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175-187.

自主神經系統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瞭解長期適應壓力如何導致抑鬱症狀

Page 10: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緊急應變與自主神經系統

扣帶回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Page 1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緊急應變

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立刻讓身體處於戰鬥警覺狀態:骨骼肌收縮 ; 心率 , 血壓 , 呼吸頻率增加 ; 新陳代謝率提高 , 延緩肌肉疲勞

Page 1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緊急應變與軀體症狀

唾液腺

神經節前軸突

神經節後軸突

迷走神經

腹神經節

立毛肌

多數脊旁神經節

顱神經

頸神經

胸神經

腰神經

骶神經

交感神經

Page 1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被悲傷情緒支配 - 受想行識不由己

1

2

1 Affective processing2 Cognitive processing3 Prefrontal integration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175-187.

自主神經系統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Page 1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皮質醇

Page 1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長期適應壓力 內分泌系統釋放皮質醇

皮質醇將氨基酸 , 蛋白質和身體脂肪分解成葡萄糖 , 以確保對身體的充分的長期能量供給 , 以應付長期適應壓力

Page 1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神經遞質,酶都是氨基酸的合成物。 皮質醇將氨基酸分解成葡萄糖,抑制神經遞質和

酶的合成, 導致這些合成物質的缺乏。

多巴胺 去甲腎上腺素 血清素Happiness Energy Regulation

Page 1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 B- 羥化酶多巴胺

L- 多巴

酪氨酸酪氨酸羥化酶

多巴脫羧酶

血清素的生物合成 ( 5 -羥色氨酸,或 5 - HT)

色氨酸

5 -羥色氨酸5 -羥色氨酸脫羧酶

色氨酸羥化酶

血清素

單胺遞質的分類

Page 1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皮質醇長期增加引起多種軀體症狀

皮質醇長期增加損害腦內的神經元,損害記憶,學習和情緒調節能力

Page 1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損害腦內海馬的神經元

Page 20: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被悲傷情緒支配 - 受想行識不由己

1

2

1 Affective processing2 Cognitive processing3 Prefrontal integration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175-187.

自主神經系統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Page 2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Page 2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 行

為 )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修正認知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修練念力修練定力精進練習

Page 2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Page 2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第三步: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因緣組合

Page 2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皮質醇

Page 2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流淚抗鬱法 - 降低ACTH

Page 2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皮質醇

Page 2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流汗抗鬱法 - 降低皮質醇

Page 2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運動抗鬱法

帶氧運動 :1. 加速清除體內廢物 ,2. 加速輸送能源及養份至體內細胞3. 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4. 釋放腦內 endorphin鎮靜情緒 壓力大時更要多運動以鎮靜情緒

Page 30: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皮質醇

Page 3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 B- 羥化酶多巴胺

L- 多巴

酪氨酸酪氨酸羥化酶

多巴脫羧酶

血清素的生物合成 ( 5 -羥色氨酸,或 5 - HT)

色氨酸

5 -羥色氨酸5 -羥色氨酸脫羧酶

色氨酸羥化酶

血清素

單胺遞質的分類

Page 3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酪氨酸 合成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以及多巴 胺 花生,杏仁,燕麥,乳酪,雞肉,牛肉,羊腿,小牛肝,牛肉湯,香蕉,烤火雞,牛奶,火腿,雞蛋面,蛋黃

色氨酸 合成神經遞質血清素 花生,燕麥,香蕉,青豆,牛肉,羊肉,牛肉湯,瑞士乳酪,杏仁,牛奶,小牛肝,烤火雞,義大利乾酪,蛋黃,雞蛋面

飲食抗鬱法

Page 3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飲食抗鬱法

早 餐 進 食 適 量 的 蛋白質 若 果 你 是 個 神 經過 敏 的人,戒 咖 啡 因 ( 濃茶 / 咖

啡 ) 每 天 食 2 種 不 同 的 水 果 及 至 少 3 種 蔬 菜 晚 餐 進 食 適 量 的 碳 水 化 合 物 ( 飯、面、粥、粉 等 ) 壓 力 大 時 每 天 更 要 多 飲 水

Page 3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及修正長期適應壓力的源頭

長期人際矛盾

長期工作壓力

Page 3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 行

為 )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修正認知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修練念力修練定力精進練習

Page 3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Page 3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修正受想行識的習氣

正念練習 正定練習

Page 3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抑鬱的心 - 受想行識不由己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Page 3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心不由己

軀體不由己 呼吸不由己

Page 40: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 A )內觀 ( 覺知 ) 軀體練習

唾液腺

神經節前軸突

神經節後軸突

迷走神經

腹神經節

立毛肌

多數脊旁神經節

顱神經

頸神經

胸神經

腰神經

骶神經

交感神經

Page 4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內觀 ( 覺知 ) 面部肌肉狀況練習

1. 當下,你面部的肌肉是鬆還是緊 ?

2. 當下,你面部的肌肉是在微笑還是皺額 ?

Page 4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心不由己

軀體不由己 呼吸不由己

Page 4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 B )內觀 ( 覺知 ) 呼吸練習

Page 4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呼吸練習

1. 首先找個舒適、安靜的地方,和一張直背的椅子,它可以幫助你把腰挺直,並支撐住背部及頭部。

2. 坐在椅子上,讓臀部頂著椅背,雙腳自然著地,雙手輕鬆放在扶手或膝蓋上,頭部輕鬆地挺在脖子上,或者靠在椅背上(頭勿垂下),肩膀放輕鬆自然放下。

3. 閉上眼睛,用鼻呼吸。緩慢的吸氣,腹部慢慢脹起,脹至頂點時,慢慢的呼氣,腹部慢慢收縮,並在心中數 “一”,下次呼氣數 “二”,數至 “十”,又重 “一” 開始。如此持續呼吸,全身肌肉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覺知呼吸,排除一切雜念。每天練習 2 次,每次 15 分鐘。

Page 4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內觀 ( 覺知 ) 呼吸狀況練習

1. 當下,你是正在呼還是吸 ?

2. 當下,你的呼吸是快還是慢 ?

3. 當下,你的呼吸是深還是淺?

Page 4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心不由己

軀體不由己 呼吸不由己

Page 4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 C )內觀 ( 覺知 ) 心智習慣練習

Page 4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Page 4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1

2

1 Affective processing2 Cognitive processing3 Prefrontal integration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175-187.

自主神經系統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內觀 ( 覺知 ) 受想行識習慣練習

Page 50: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色 Stimuli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正性的( +ve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Cognitive processing

正性的( +ve )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行 PFC integration or mental operations (意、言、行)

正性的( +ve )

中性的( N )負性的( - ve )

識 Conscious experiences

正性的( +ve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內觀 ( 覺知 ) 受想行識習慣練習

Page 5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內觀 ( 覺知 ) 心智狀況練習

1. 當下,你的心是苦還是樂?

2. 當下,你的心是靜還是動?

Page 5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調心四步曲

① 心知所止② 心定不散③ 心平氣靜④ 心清目明

Page 5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悟 迷慣性反應 mode覺知 mode

Page 5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 行

為 )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修正認知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修練念力修練定力精進練習

Page 5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

Page 5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第四步: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Page 5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尾狀核

殼核

前扣帶回

杏仁核

眶部額葉皮質

精進建立抗鬱的身心習慣

Page 5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精進建立抗鬱的身心習慣

11 每天定時做 30 分鐘運動11 早餐進食適量的蛋白質11 若果你是個神經過敏的人,戒咖啡因 ( 濃茶 / 咖啡 )

11 每天食 2 種不同的水果及至少 3 種蔬菜11 壓力大時每天更要多飲白開水11 晚餐進食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 飯、面、粥、粉等 )

11 每天定時做 30 分鐘正念呼吸練習 ( 或正念鬆弛練習 )

11 凡事盡力而為,量力而為11 與人為善111 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111 每週抽空 3 小時做一樣滿足自己興趣的活動111 每天念「盡人事,聽天命,隨遇而安 ! 」111 每天做觀心智習慣練習

Page 5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 行

為 )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修正認知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修練念力修練定力精進練習

Page 60: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內觀法治療抑鬱症的神經機制

Page 61: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

扣帶回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皮質醇

Page 62: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降低杏仁核活動

杏仁核

Page 63: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將前扣帶回從情緒支配狀態中釋放

Page 64: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將前額葉皮質從情緒支配狀態中釋放

Page 65: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啟動左 PFC 並增強免疫功能

Page 66: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尾狀核

殼核

前扣帶回

杏仁核

眶部額葉皮質

內觀法 switches the mind from habitual reaction mode to awareness mode

Page 67: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悟 迷慣性反應 mode覺知 mode

Page 68: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Evolution of the mind

Panksep, J.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Y: Oxford Uni Press.

Bodhi =

菩提覺識

覺識藏識我識意識身識舌識鼻識耳識眼識

佛學意識論

Page 69: 佛學 內觀療法 的 臨床應用 : 抑鬱症

References

Arch., J.J. & Craske, M.G. (2006).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emotion regulation following a focused breathing induc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 1849-1858.

Brefczynski-Lewis, J.A. Et al.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1483-11488.

Broyd, S.J. et al. (2009). Default-mode brain dysfunction in ment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3, 279-296.

Corcoran et al. (2010). Mindfulnes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Outcomes and possible mediating mechanisms. In Ann M. Kring & Denice M. Sloan (Ed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A Transdiagnostic Approach to Etiology and Treatment. NY: Guilford.

Creswell, J.D. et al.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uring affect labeling.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9, 560-565.

Davidson, R. et al.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564-570.

Fletcher, L.B., Schoendorff, B., & Hayes, S.C. (2010). Searching for mindfulness in the brain: A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to examin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1, 41-63.

Holzel, B.K. et al. (2007). 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 mediators and non-mediators. Neuroscience Letters, 421, 16-21.

Holzel, B.K. et al. (2008). Investiga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with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3, 55-61.

Lutz, A. et al. (2008).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 163-169.Nielsen, L., & Kaszniak, A.W. (2006). Awareness of subtle emotional feelings: A comparison of long-term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Emotion, 6,392-405.Ochsner, K.N., Bunge, S.A., Gross, J.J., & Garbrieli, J.D.E. (2002). Rethinking feelings: An fMRI study of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1215-1229.Pagnoni, G., & Cekic, M. (2007). Age effects on gray matter volume and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in Zen meditation.

Neurobiology of Aging, 28, 1623-1627.Schwartz, J.M., Stoessel, P.W., Baxter, L.R., Martin, K.M., & Phelps, M.E. (1996). Systematic changes in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c rate after successful behavior modification treatment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53,109-113.

Segal, Z.V., Teasdale, J.D. & Williams, J.M.G. (2002).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relapse. New York: Guilford.

Tang, Y.Y. et al. (2007). Short-term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7152-1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