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音 音 音 音 音音音音 音音音音音音 《》 音音音 () 音音音 :

音 乐 欣 赏 管弦乐曲 《 第五交响曲 》 (命运) 主讲人 : 安超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音 乐 欣 赏 管弦乐曲 《 第五交响曲 》 (命运) 主讲人 : 安超. 作者简介: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作曲 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 父亲就迫使小贝多芬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从 童年时期就受到一位精通作曲技术富有音乐 知识素养的老师聂耶菲学习。为贝多芬的艺 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1787-1792 年他又师从于 莫扎特、海顿等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 进步飞快。 1795 年首次公演,获得了卓越钢 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声望。贝多芬早年受“启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音 乐 欣 赏

管弦乐曲《第五交响曲》 (命运)

主讲人 : 安超

作者简介: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父亲就迫使小贝多芬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从童年时期就受到一位精通作曲技术富有音乐知识素养的老师聂耶菲学习。为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1787-1792 年他又师从于莫扎特、海顿等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 1795 年首次公演,获得了卓越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声望。贝多芬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他向往”自由、平等、博爱“,憎恨封建压迫,这些进步思想在他早年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在维

也纳最初十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表现出充分的成绩。著名的有《 c 小调奏鸣曲》悲怆、 #c小调奏鸣曲(月光)等。 1803-1814 年是贝多芬在创作上产量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在构思的广阔、思想的深刻、形式的雄伟等方面,都有更显著的成就,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歌剧《费德里奥》、序曲《爱格蒙特》及 f 小调奏鸣曲(热情),还有最杰出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等。

作品简介: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于 1805 至 1808 年创作完成了第四至第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它和第三、第九交响曲一样,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体现着“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信念。第五交响曲最能代表贝多芬的艺术风格,结构严谨、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共有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 : 明亮的快板、 4|2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音乐,象征者人民的力量象一股巨大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列地冲击。 03 33|1-||02 27|7-|7-|| 主部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展开部是主部主题和副部的号角声的进一步变化、发展,音乐巧妙地使用了模仿、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这一乐章庞大的结尾中,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锐不可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8|3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双主题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主题依次轮流变奏,加强乐曲的对比。先是并列式变奏,后是成组式变奏。共有六个变奏。 第三乐章:快板、 8|3拍子、诙谐曲。这一乐章的调性回到了 c 小调,是动荡不安的,象是艰苦的斗争仍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第一主题由两个具有对比的分句构成:一个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它有着前进的力量,但却有些迟疑。另一个是小提琴奏出一个应句,大管和单黄管轻轻的附和着,似乎有些不安。但前进的动力是基本

的。中间部分以热情有力的舞蹈主题为中心是音乐的一个重大转机。由主调音乐变为复调音乐。舞蹈性的主题来自德国民间舞曲,与前部分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1|71 25 67|17 12 34|5-4|3 1 6|4 2 7|5 3 1|

第四乐章:快板、 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音乐建立在与原调 c 小调具有鲜明对比的 c大调上,表现出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是全乐队强奏。 1-3-|5—4|30 20 10 20|1—

后由圆号和木管奏出与前部分的情绪一脉相承的二部分,充满着喜悦。展开部以第二主题为基础,不断发展,高涨的音乐象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再现部

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尾声的最后又响起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作者简介:冼星海( 1905-1945 )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1928 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30 年到巴黎学习音乐,之后考入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935夏回国后,投入抗日救亡音乐活动。 1938 年去延安,后因工作需要去苏联, 1945 年 10 月 30日病逝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黄河》《生产》等四部大合唱。歌曲有:〈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数百首。交响音乐有:〈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

作品简介:〈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都有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乐队首先全奏急速的下行音调( 1765-5 )这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音型,展示了一副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急促的催征般的定音鼓声,引出了船夫们的呼喊:“咳哟!”这粗矿奔放的劳动呼喊声,拌以紧张、搏斗的( 121划哟)歌声,生动地表达了船夫们坚韧、奋不顾身地与风浪搏斗的场面。全曲以民间劳动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 121 565 )贯穿发展的手法和合唱的形式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拌以拌以

这个乐章有两个音乐形象, 1 是黄河船夫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 32--|32--|121 121 121|121 565|121 565|2 是主导动机展宽节奏,以四部合唱的丰满音响,表现出船夫对斗争前途充满胜利的信心 11 121 16 5|11 121 16 5|556 2 2 2|661 5 5 5|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这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宏伟、豪放的激情。整个乐章分两大段:第一段以平稳的节奏,宽阔的气息,歌唱黄河的雄姿。12|3 .5 3 21|6---|6 53 2 13|2---| 它叙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婉转,象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还表现了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宽宏、博大而自尊。第二段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一段出现了三次“啊,黄河!”以雄伟壮丽的音调,把全曲引向高潮。写竟、写情、写中华儿女的决心。要发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就象黄河一样奔流不息,伟大坚强。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乐章:黄水遥(混声合唱)这是一首叙事性的抒情合唱曲,用歌谣式的三段体写成。音调朴素,平易动人。第一段:抒情、亲切。描写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倾诉着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5 35|123 65|3 53|2-|——56 32|1-|10 0| 音乐十分优美、明朗,是人民群众在苦难中对家乡美景的追想,因此,音调又是沉重的。第二段深沉、痛苦,激动而愤恨的混声合唱,先是男声齐唱 1 2 3 53|2-2 3|23 16 5-| 悲痛的音调、

缓慢的速度,宽广沉重的节奏,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大好河山被敌寇践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义愤填庸的情绪。第三段是第一段的缩减再现,描写遭到破坏的人民生活,一幅凄惨景象。歌声在平稳、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与混声合唱)这首朴素的叙事对唱歌曲,采用山西民间音调,用民间歌曲常用的对答形式写成表现了在黄河边上,两个不期而遇、背井离乡,互诉衷情,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旋律基本上只有上下两句,一问一答,构成完整的乐思( 5#4 50|55 10|11 65|454 10|11 30|2312 30|56 32|2321 50| )两个独立曲调自由反复、分开唱,表现不同的语气和性格,合起来成为完整的二部重。手法平易、效果甚佳。最后的混声合唱,非常生动地显示了坚决打击侵略者和“一同打回老家去”的决心。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加女声三部伴唱)歌曲表现了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受敌人蹂躏的妇女,对敌人的残暴,发出强烈的控诉。第一段: {3-2|1--|111 1 .6|5—5-6|2--|111 27|6--|} 这是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悲痛、缠绵,感情深厚、动人。第二段: {32 1-|16 6-|33 2-|16 55|}当唱到“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时,出现全曲最低音“ 2”为孩子的惨死,悲痛欲绝,泣不成声。第三段: {35 3-5--|555 5-3---}激动、起伏的音调,拌以低音颤弓,使人不禁感到这样的夜境:风狂、云黑、激流汹涌。第四段: {1 1 1132|

12 33|3532 6535|1235 2|} 这略带朗诵词的旋律显示了一种以死来反抗的决心。当歌曲结束时出现本乐章的最高音“高音 2” 这是一个被污辱与被残害者要报仇、要雪耻的强烈愿望和一个悲惨生命的最后呼喊!作者通过强烈的控诉来激发全中国人民奋起战斗的豪情。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 这是一首以“卡农”形式所写的进行曲,与上乐章在情绪上形成强烈对比。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 {1 13|5-|1 13|5-|335|1 1|664|2 2|表现了抗日队伍发展壮大,势不可挡,终于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这是大合唱的终曲,也是整个合唱的高潮。它概括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发出的战斗呼喊。全曲分四部分:第一在乐队全奏贯穿动机“ 1765”引子后,出现号召性的气势磅礴的战斗主题 {5|17 65 0 05|32 21 0 05|56 40 4 5|声部间的呼应对答,生动地勾画出怒涛掀起汹涌澎湃的景象。第二部分 {32 123|1 6-|32 123521|6--|}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使人感到,我们民族的灾难是多麽深重和久远。第三部分 {05|10 01|4-|4-|5-|5-| 、、、、 |654 5|1---|} 这里,通过主调写法、激越的快速、紧凑

的节奏、果断的休止与高昂的旋律,出色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祖国的动人景象。第四部分 {55 555 555 5|5---|55 555 5-|5---|反复三遍 }全曲尾声,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为取得最后胜利发出的警号。合唱队唱出“啊,黄河!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音乐步步紧迫,力度逐渐加强,最后战鼓齐鸣,号声震天,在巨大的气吞山河的声浪中,辉煌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