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 《》 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 教教教 2010.9.13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陈玉琨 2010.9.13. 一、 《 教育规划纲要 》 的特点. 《 教育规划纲要 》 的特点. 体现国家意志 ( 工作方针 ) :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 教育规划纲要 》 的特点. 充分尊重民意 ( 至善的战略与逐步引导的战略 ) 。 引导性(提倡什么,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包容性(容忍什么:逐步推行、建立健全、大力推广、鼓励、加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教育规划纲要》解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陈玉琨2010.9.13

Page 2: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特点

Page 3: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教育规划纲要》的特点 体现国家意志 ( 工作方针 ) :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Page 4: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教育规划纲要》的特点 充分尊重民意 ( 至善的战略与逐步引导的战略 ) 。 引导性(提倡什么,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包容性(容忍什么:逐步推行、建立健全、大力推广、鼓励、加大); 禁止性(严禁什么:严格执行、不得增加、不得侵占)。

Page 5: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教育规划纲要》的特点 战略重点突出: 学前教育的规模发展( 2658-4000 );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5772-16500) ; 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 (4624-4700) ;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 (2979-3550) ; 继续教育的体系健全;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Page 6: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

Page 7: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一)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变化 教育从绝对贫困走到了相对贫困: 教师与公务员; 东部与中西部; 城市与农村。 国家的举措:免费师范生制度与西部农村教师特设岗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

Page 8: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二)新时期我国学校的变化 学校从注重外延发展走向注重内涵发展: 学校的外延式发展(规模的扩大;条件的改善); 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队伍的建设;制度的完善;校园精神的提升;特色的创建与品牌的形成)。

Page 9: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新时期我国学校的变化 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高等学校录取制度的改革。

Page 10: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教育规划纲要》要点

Page 11: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功利主义的政绩观、知识至上的人才观、升学第一的教育观与教育质量观);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Page 12: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

Page 13: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Page 14: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Page 15: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绩效工资;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资格标准、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国标省考县聘与教师退出机制); 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考核评价制度以及校长的流动机制); 教育家办学。

Page 16: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1994年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 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素质包括下述方面; ①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②有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③能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④懂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Page 17: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Page 18: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美国从国际教育交流中所获得的最大的好处是美国培养了源源不断的未来外国领导人,他们活跃在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领域。这是美国外交政策中被最低估的财富。”( Hamilton E. )

Page 19: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百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海归”从政甚至一度是“海归”治国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是 1847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容闳,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留美幼童”的美国之行。 1872年 8月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经历长达 15年的留学生活。 1877年又派出第二批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 进入 20世纪后,清王朝又转向了日本。在政府的鼓励下,官费、公费、自费留学日本走向高潮, 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到空前庞大的 5万人。

Page 20: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发起留日潮的清王朝为自己选定了掘墓人。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胡汉民、黄兴、宋教仁、蔡元培、廖仲恺等留日学生成为骨干,他们回国后成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初期的中华民国完全是“海归”主政的历史。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组建成的临时内阁中,“海归”在 9个部的 18名部长、副部长中占了 15个席位。

Page 21: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从 1912年至 1928年,北洋政府先后更换了 32届内阁,历任国务总理和内阁阁员中分别有四成和五成为“留学”出身,而 20 年代的 24 任外交部长,几乎全为欧美的“海归”。 国民党政府时期,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归国后多人服务于外交界。当时外交部 86名重要职员中,留学生出身的有 73 人。 1948年统计 198名国民党党政军要人,有留学经历的占了 88 位,民国时期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也多为归国留学生担任。 20世纪初至 20年代的第五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和第六批留苏学生群体,直接领导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支柱力量。

Page 22: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三)扩大教育开放 一国教育总是要服务于自己民族与国家发展的。中国的教育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本土情怀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就有着重要意义。这是任何一位有着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清醒意识。

Page 23: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四、《规划纲要》对校长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实施者; 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教育改革的引领者。 不改不行,改了不一定行,乱改肯定不行。

Page 24: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四、《规划纲要》对校长的要求 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的追求。 先成才; 后成名; 再成家。

Page 25: 《 教育规划纲要 》 解读

四、《规划纲要》对校长的要求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个别知识的普遍化; 零星知识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