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1 上上 上上上上 上上 上上上上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上上上上上上 一、: 上上上上上上 一、: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体、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体、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上篇 针灸理论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上篇 针灸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经 络 主干 分支 直行 旁出 深 浅. 《 灵枢 . 脉度 》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 医学入门 》 (明 . 李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 奇经八脉考 》 (明 . 李时珍):“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上篇      针灸理论

11

上篇 针灸理论上篇 针灸理论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贯串上下的径路。

Page 2: 上篇      针灸理论

22

经 络经 络

主干 分支主干 分支

直行 旁出直行 旁出

深 浅深 浅

Page 3: 上篇      针灸理论

33

《灵枢《灵枢 . . 脉度》:“经脉为里,支而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医学入门》(明《医学入门》(明 . . 李梴):“经者,径李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奇经八脉考》(明《奇经八脉考》(明 . . 李时珍):“直行李时珍):“直行曰经,旁支曰络。”曰经,旁支曰络。” 《灵枢《灵枢 . . 经脉》:“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经脉》:“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皆络脉也。” 《灵枢《灵枢 . . 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络脉十五。”

Page 4: 上篇      针灸理论

44

二 、 什么是经络学说?二 、 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系统的组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部、生理功能、病理变成、循行分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Page 5: 上篇      针灸理论

55

《医学入门》(明《医学入门》(明 . . 李梴)引张子李梴)引张子和语:“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和语:“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错。” 清清 . . 喻嘉言:“凡治病不明脏腑喻嘉言:“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灵枢 .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Page 6: 上篇      针灸理论

66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Page 7: 上篇      针灸理论

77

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命名依据(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命名依据

1.1.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

2.2. 内属脏腑不同内属脏腑不同

3.3. 所属手经或足经的不同所属手经或足经的不同

Page 8: 上篇      针灸理论

88

(二)十二经脉的分部规律(二)十二经脉的分部规律

1.1. 头部:----手足少阳行于头部两侧;头部:----手足少阳行于头部两侧; 手足阳明行于面部;手足阳明行于面部; 足太阳行于后头顶及后项部;足太阳行于后头顶及后项部; 手太阳行于两颊部。手太阳行于两颊部。2.2. 躯干:----手足三阴行于胸腹;躯干:----手足三阴行于胸腹; 手足三 阳行于腰背;手足三 阳行于腰背; (足阳明行于身前)〕(足阳明行于身前)〕3.3. 四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四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

Page 9: 上篇      针灸理论

99

上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上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八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下肢内侧:内踝八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 中,少阴在后;八寸以上,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八寸以上,太阴在 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 “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构成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从而构成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Page 10: 上篇      针灸理论

1010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1.1. 走向:走向: 《灵枢《灵枢 .. 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Page 11: 上篇      针灸理论

1111

头头

胸 手 胸 手

足足

Page 12: 上篇      针灸理论

1212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阴足内走,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走,足之三阳头外足。。

Page 13: 上篇      针灸理论

1313

2.2. 交接:交接: 其交接方式如下: 其交接方式如下:

(( 11 )阴经交阳经在手。)阴经交阳经在手。(( 22 )阳经交阳经(同名经)在头。)阳经交阳经(同名经)在头。(( 33 )阳经交阴经在足。)阳经交阴经在足。(( 44 )阴经交阴经在胸中。)阴经交阴经在胸中。

“ “ 阴交阳在手,阳交阳在头,阳交阴在足,阴交阳在手,阳交阳在头,阳交阴在足,阴交阴在胸。”阴交阴在胸。”

Page 14: 上篇      针灸理论

1414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再交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再交于肺,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于肺,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督脉、任脉也参与了循环流注。督脉、任脉也参与了循环流注。 肝经一支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经一支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督脉交任脉,任脉流注于肺,再开始新的循环。督脉交任脉,任脉流注于肺,再开始新的循环。 流注歌诀:流注歌诀: 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与小肠膀肾宜,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与小肠膀肾宜, 心包三焦胆传肝,气血周流不停息。心包三焦胆传肝,气血周流不停息。

Page 15: 上篇      针灸理论

1515

Page 16: 上篇      针灸理论

1616

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以外具有特殊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以外具有特殊作用的八条经脉。作用的八条经脉。 奇,读作奇,读作 JIJI (基),偶之对也。指奇(基),偶之对也。指奇经八脉无表里配偶关系。经八脉无表里配偶关系。 也可读作也可读作 QIQI (奇),奇者,异也。指(奇),奇者,异也。指奇经八脉有异于十二经脉,分布不象十二经奇经八脉有异于十二经脉,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和有脏腑络属关系。脉那样规则和有脏腑络属关系。

Page 17: 上篇      针灸理论

1717

(二)奇经八脉的特点(二)奇经八脉的特点

1.1. 除任督外,其余六脉均无独立的腧穴,除任督外,其余六脉均无独立的腧穴,其腧穴依附于十二经脉。其腧穴依附于十二经脉。 2.2. 奇经八脉和脏腑不直接发生络属关系。奇经八脉和脏腑不直接发生络属关系。 3.3.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关系。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关系。 4.4. 奇经八脉交错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奇经八脉交错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5.5. 除带脉外,它们的循行方向主要都是由除带脉外,它们的循行方向主要都是由下向上循行。下向上循行。

Page 18: 上篇      针灸理论

1818

(三)奇经八脉的作用(三)奇经八脉的作用

1.1. 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2. 对十二经脉起着分类、组合和主导作用对十二经脉起着分类、组合和主导作用

3.3. 对十二经脉气血溢蓄调节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溢蓄调节作用

(四)奇经八脉的临床意义(四)奇经八脉的临床意义

Page 19: 上篇      针灸理论

1919

三、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

1.1. 名称:名称: 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穴名称作为络脉的名称。穴名称作为络脉的名称。

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3.3. 作用:作用: 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传注。传注。

Page 20: 上篇      针灸理论

2020

四、十二经别四、十二经别

1.1. 名称:名称: 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什么叫 离入出合?什么叫 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 入:进入胸(体)腔。入:进入胸(体)腔。 出:出胸(体)腔。(头颈补出来)出:出胸(体)腔。(头颈补出来) 合:与表里经相合。(阴经经别合于与合:与表里经相合。(阴经经别合于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脉。)

Page 21: 上篇      针灸理论

2121

3.3. 作用作用

(( 11 )加强了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特)加强了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特别是足三阳经均经过心。别是足三阳经均经过心。 (( 22 )加强了体内与体表、四肢与躯干的)加强了体内与体表、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扩大了经络系统的机体内外联向心性联系,扩大了经络系统的机体内外联系。系。 (( 33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弥补了阴经不上头的不足之处,突出了头面弥补了阴经不上头的不足之处,突出了头面部经脉的重要性。部经脉的重要性。 (( 44 )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Page 22: 上篇      针灸理论

2222

4.4. 经别与络脉的区别经别与络脉的区别

经别与络脉都是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经别与络脉都是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不同之处:经别主内,没有所属腧穴,不同之处:经别主内,没有所属腧穴,也没有所主病症;络脉主外,各有一络穴,也没有所主病症;络脉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并有所主病症。

Page 23: 上篇      针灸理论

2323

五、十二经筋五、十二经筋1.1. 名称:名称: 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 11 )只分布在四肢、躯干、腹腔,不进入)只分布在四肢、躯干、腹腔,不进入脏腑。脏腑。 (( 22 )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足三阴经筋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足三阴经筋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腔。腔。 (( 33 )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聚,以此到底躯干、颈项、头面部聚,以此到底躯干、颈项、头面部

Page 24: 上篇      针灸理论

2424

3.3. 作用:作用:

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活动,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Page 25: 上篇      针灸理论

2525

六、十二皮部六、十二皮部 《素问《素问 .. 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之部也。”1.1.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皮部与经络不同之处:经脉是呈线状分皮部与经络不同之处: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络脉是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布,络脉是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范围大致属于该经脉分布的部位,的划分,其范围大致属于该经脉分布的部位,但比经脉更为广泛一些。但比经脉更为广泛一些。2.2. 作用: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应病证。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应病证。

Page 26: 上篇      针灸理论

2626

3.3. 皮部理论的临床应用:皮部理论的临床应用:

(( 11 )诊断方面)诊断方面

(( 22 )治疗方面)治疗方面

Page 27: 上篇      针灸理论

2727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 四海 四海 一、标本一、标本

标,指末梢。本,指根本。其位置有高下标,指末梢。本,指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标有上的含义,本有下的含义。之分。标有上的含义,本有下的含义。 十二经脉中所称标本的概念,主要是指经十二经脉中所称标本的概念,主要是指经脉与腧穴分布在上下,内外部位的区别,并阐脉与腧穴分布在上下,内外部位的区别,并阐明上下、内外不同部位都具有对应性,脉气相明上下、内外不同部位都具有对应性,脉气相应,标与本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应,标与本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Page 28: 上篇      针灸理论

2828

《灵枢《灵枢 .. 卫气》论十二经脉的标本部位,卫气》论十二经脉的标本部位,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

二、根结二、根结:: 根,根本;结,终结。根,根本;结,终结。 马莳:“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马莳:“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 根结理论是根结两者并为论证四肢与躯干根结理论是根结两者并为论证四肢与躯干之间的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作之间的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一种理论。用的一种理论。 《灵枢《灵枢 .. 根结》论足六经、结部位,指出:根结》论足六经、结部位,指出:

Page 29: 上篇      针灸理论

2929

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结”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了十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了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二经脉的“四根、三结”。

标本与根结之间的关系标本与根结之间的关系:: 根之上再有本,结之外又有标。根之上再有本,结之外又有标。 根结主要说明经气循行两极间的关系;标根结主要说明经气循行两极间的关系;标本主要说明经气弥漫散布的影响,它们相互本主要说明经气弥漫散布的影响,它们相互贯通,共同阐明脉气上下、内外相应的原理。贯通,共同阐明脉气上下、内外相应的原理。

Page 30: 上篇      针灸理论

3030

标本根结的临床应用:标本根结的临床应用:

三、气街三、气街 “ “ 街,犹道路也。”--《类经》街,犹道路也。”--《类经》 气街是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气街气街是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气街理论,主要是阐明经脉之气所循行的共同通道。理论,主要是阐明经脉之气所循行的共同通道。着重阐明头脑和躯干是经脉汇合通行的共同通着重阐明头脑和躯干是经脉汇合通行的共同通道。道。

Page 31: 上篇      针灸理论

3131

气街,可以说是对经脉结、标部位的总结。气街,可以说是对经脉结、标部位的总结。

Page 32: 上篇      针灸理论

3232

四、四海四、四海

四海,始见于《灵枢四海,始见于《灵枢 .. 海论》,是人体髓海论》,是人体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十二经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

Page 33: 上篇      针灸理论

3333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一、经络的作用(一)联络脏腑(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Page 34: 上篇      针灸理论

343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三)指导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