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重商主义理论、资源配置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理解:产品周期理论、需求差别理论; 掌握: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本章重点: 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本章难点: 相对优势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重商主义 第二节 生产技术的差别: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第三节 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资源配置理论 第四节 生产规模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 第五节 生产技术的变化:产品周期理论 第六节 需求的差别:需求差别理论 第七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重商主义理论、资源配置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理解:产品周期理论、需求差别理论; 掌握: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本章重点: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本章难点:相对优势理论。

Page 2: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重商主义 第二节 生产技术的差别: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第三节 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资源配置理论 第四节 生产规模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 第五节 生产技术的变化:产品周期理论 第六节 需求的差别:需求差别理论 第七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第八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Page 3: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一、早期重商主义 又被称为重金主义 /货币差额论 贵金属外流路径( 1)货币出口(持贵金属到国外购买商品)——由国家垄断;( 2)购买外国商品——外国人来本国贸易所得款项必须用于购买本国商品。

早期重商主义以英国人威廉 · 斯塔福为代表,主张鼓励出口,尽可能不进口或少进口,把增加国内货币的累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通俗地讲,就是出口就好,进口就不好。

Page 4: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晚期重商主义 又称贸易差额论

早、晚期重商主义相比较目的

目的 手段 早期:累积货币,管理金银进出口 晚期:累积货币,管制货物进出口

Page 5: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二节 生产技术的差别 :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

一、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绝对优势(利益)理论 1. 早期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斯密 2. 观点: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

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3. 政策建议: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4. 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以产出产出 ---- 投入比率投入比率 衡量。劳动是唯一投入情况下,具

体有两指标: [ 直接指标 ] 劳动生产率; [ 间接指标 ] 生产成本 [ 举例]

Page 6: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假设:两国(中美)都生产两产品(大米小麦),劳动是唯一投入要素,两国有同样数量劳力( 100 人)

大米 小麦中国 1 吨米 0.5 吨麦美国 0.8 吨米 1 吨麦

大米 小麦中国 1 劳力 / 吨米 2 劳力 / 吨

麦美国 1.25 劳力 / 吨

米1 劳力 / 吨麦

劳动生产率

生产成本

Page 7: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两国(中美)的生产可能性如下( 100 人)

原因:劳动生产率如下

本例结论:

大米 小麦中国 1 吨米 0.5 吨麦美国 0.8 吨米 1 吨麦

大米 小麦中国 100 50

美国 80 100

5. 局限性:不能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的贸易。

Page 8: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劳动生产率

大米 小麦

中国 1 吨米 / 人 0.5 吨麦 /人

美国 1.2 吨米 / 人 1 吨麦 / 人

Page 9: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比较优势(相对优 势)理论

1.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 李嘉图 2. 观点: 3. 政策建议: 4. 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 有两指标: [ 直接指标 ] 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 间接指标 ] 产品的相对成本 [ 举例]

Page 10: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的衡量

其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生产率产品A

产品 A 相对劳动生产率

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的单位成本产品A

产品 A 相对成本

如果某国产品 A 相对劳动生产率比它国大,则该国的 A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某国产品 A 的相对成本低于它国,则该国的 A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Page 11: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假设:两国(中美)都生产两产品(大米小麦),劳动是唯一投入要素,两国有同样数量劳力( 100 人)

大米 小麦中国 1 吨米 / 人 0.5 吨麦 /

人美国 0.8 吨米 / 人 1 吨麦 / 人

劳动生产率

大米 小麦中国 2 吨米 / 小麦美国 0.8 吨米 / 小

相对劳动生产率

2>0.8 ,中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美国,小麦相反

Page 12: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大米 小麦中国 0.5 吨小麦 / 吨大米美国 1.25 吨小麦 / 吨大

相对成本[ 即机会成本 ]

0.5<1.25 ,中国大米的相对成本低于美国,小麦相反

大米 小麦中国 1 劳力 / 吨米 2 劳力 / 吨

麦美国 1.25 劳力 / 吨

米1 劳力 / 吨麦

生产成本

Page 13: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6. 局限性:只考虑一种投入

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的贸易

大米 小麦中国 1 吨米 / 人 0.5 吨麦 /

人美国 1.5 吨米 / 人 1 吨麦 / 人

5. 比较优势学说对绝对优势学说的发展

中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 2 ,美国为 1.5 ,故中国生产大米,美国生产小麦并进行交换。

劳动生产率

Page 14: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三.约翰 ·穆勒及阿弗里德·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1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2 、阿弗里德·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Page 15: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节 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 :资源配置理论

一、对生产技术差别理论的改进: 1. 假设:要素不仅包括劳力,还包括资本、土地等;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配置(有些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有些是资本密集型的)。

2. 观点:

3. 政策建议:

Page 16: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4. 理论模型 假设:

1 )两国 ( 中美 )2 )两要素(劳力 < 中国丰富 > 和资本 < 美国丰富 > )

3 )两产品(大米 < 劳动密集 > 和钢材 < 资本密集 > )

4 )两要素可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国际间不流动

5 )为分析要素比例差别的作用,假设各国生产技术不变。

Page 17: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模型的建立:1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产品机会成本递增;两国各产品的生产能力不同,中国劳动力丰富,生产大米能力强,美国钢铁生产能力强。2 )社会无差异曲线 (CIC)

Page 18: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Ps/Pr=1.5

Ps/Pr=0.5A A

Ps/Pr=1

Ps/Pr=1

CIC0CIC1

CIC0

CIC1S1

S1

C1

C1

40

60

10 30

20

40

30 50

EE

大米 大米

钢铁 钢铁

中国 美国

贸易前,两国在 A 点生产,经济均衡。由于中国资本稀缺,故钢铁相对成本高,设中国为 1.5 ,美国 0.5 。 发生贸易后,中国多产米,美国多产钢铁交换。 A 点变到 S1 点。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新的消费点在 C1 ,生产点 S1 ,其差为贸易。 C1ES1 为贸易三角。

Page 19: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 H-O和 H-O-S理论

1. H-O 理论 ( 即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也称狭义要素禀赋学说或狭义要素配置理论 ) :

2. H-O-S 理论 ( 即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 -萨谬尔森理论,也称广义要素禀赋学说或广义要素配置理论 ) :

Page 20: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总之,一些学者将 H-O 和 H-O-S 理论总称为要素禀赋理论,其主要结论包括: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差别。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使国际间商品和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Page 21: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三、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之迷)

四、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理论 1. 劳动熟练说(即人类技能说或劳动效率说) 2. 人力资本说。 3. 技术差距说(技术间隔说)

Page 22: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4. 规模经济理论 5. 产品周期理论 6. 需求差别理论

[ 下面分三节分别讲授上述三个理论 ]

Page 23: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四节 生产规模的差别 : 规模经济理论

一、新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理论的缺陷 1. 新情况:

2. 资源配置理论不能解释二、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则平均成本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会下降。

Page 24: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Q

C

O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不变

LRAC

Page 25: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三、“规模经济”贸易学说1.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规模报酬不变; 产品同质、完全竞争。2.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AC 下降。 —— 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完全一样,故多数产品的市场是垄断竞争性市场。

Page 26: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Q

C

O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不变

LRAC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理论区域

传统理论传统理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

Page 27: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3. 规模经济理论的企业生产决策C, P

QO

MC

LRACLAC1=P1

LAC2=P2

Q2Q1

D2

MR2

D1

MR1

贸易前,产量 Q1 ,价格 P1 ;贸易后,产量 Q2 ,价格 P2 。结论:由于在规模经济阶段, Q 增加,使 AC降低,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增强了竞争力。

Page 28: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4.规模经济学说对工业品双向贸易的解释

LRAC

LRACLRAC

LRAC

C, P C, P

C, PC, P

卡车 卡车

轿车 轿车

日本 美国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假设:日美为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汽车,包括卡车和轿车;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

Page 29: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4. 规模经济学说对工业品双向贸易的解释

LRAC

LRACLRAC

LRAC

C, P C, P

C, PC, P

卡车 卡车

轿车 轿车

日本 美国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假设:日美为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汽车,包括卡车和轿车;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

贸易前 , 各国均生产 100 辆卡车和 100 辆轿车;贸易后 , 市场不局限于本国,产品生产可以增加,产生规模经济,成本下降。设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到 200 辆 (实际中可能是协议分工 , 也可能是竞争形成 )。

Page 30: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五节 生产技术的变化 : 产品周期理论

一、概述1. 以往理论:均从静态角度分析,阐述贸易的基础和原因。2.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一种新的现象: 许多产品首先由一些发达国家生产、出口,其他国家进口。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些产品,最初发达国家反而进口。 比如:纺织品,汽车等。

Page 31: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新产品的技术周期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 (Raymand Vernon) ,从产品技术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周期”的学说。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I. 新产品阶段

II. 成熟阶段III. 标准化阶段

Page 32: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阶段 特点I 新产品阶段 产品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

国内专利保护,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没有出口。

II 成熟阶段 技术已成熟,生产过程已标准化国外需求增加,发明国大量生产并出口,成熟的技术也随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模仿并掌握技术,开始在本国生产。

III 标准化阶段 技术不再是秘密,甚至已经老化,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产品的机器中,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开始消失,新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完成。

产品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Page 33: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阶段 特点I 新产品 技术处于发明阶段,所需的主要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

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技术密集性产品。少数发达工业国生产。

II 成熟 技术成熟后 , 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所需资源为机器设备和先进劳动技能。产品由知识密集性转变为技能密集性。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 取代发明国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III 标准化 产品技术完成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生产过程标准化。机器本身也变得便宜,故技术和资本密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因素。故发明国既失去了技术上的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进口。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三、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Page 34: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六节 需求的差别:需求差别理论一、概述1. 以往理论 : 均从生产角度分析 , 本理论从需求角度考察。

因此 , 即使在同样价格下 , 各国某商品的消费量不一。2. 决定需求的因素:1 )实际需求 :2 )喜爱偏好:3 )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如中国人的汽车梦 .

中国人:放鞭炮美国人:圣诞节亚洲人:大米

欧洲人:面包

俄罗斯人:一年戴皮帽越南人:一年穿衬衫

Page 35: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需求偏好不同产生的贸易

假设:中美两国生产方面一样,即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以同一条线表示);偏好不同,美国人喜欢面食,中国人喜欢大米。

小麦

大米

A1

C1

S

P2

P1

P*

T

R

A2

C2

中国

美国

Page 36: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五节 需求的差别:需求差别理论二、需求偏好不同产生的贸易假设:中美两国生产方面一样,即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以同一条线表示);偏好不同,美国人喜欢面食,中国人喜欢大米。

小麦

大米

A1

C1

S

P2

P1

P*

T

R

A2

C2

贸易前,美国生产和消费点为 A1 ,中国生产和消费点为 C1 。

中国大米价格较高 (小麦便宜 ),美国大米价格较高 (小麦便宜 )贸易后,两国的生产点变为 S。消费分别为 A2 和 C2 。中国:大米进口 (C2-R),小麦出口 (S-R),贸易三角 C2RS。美国:大米出口 (S-T),小麦进口 (A2-T),贸易三角 STA2 。贸易平衡下: C2-R=S-T, A2-T=S-R。 两国社会福利均提高。

中国

美国

Page 37: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三、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主要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taffan Linder )提出。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 收入提高 转向奢侈品的消费 刺激奢侈品的生产

产量增加速度快于需求增加速度该国有能力出口

技术 改进

一般出口到收入与之相近的国家

Page 38: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七节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说 / 同行业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该理论融合产品差异论、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三个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Page 39: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 1)产品差异论。

( 2)偏好相似论。

( 3)规模经济。

(4) 公司优势 

Page 40: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公司内贸易理论 1 .发展 2 .理论(1)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 (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背景:美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恶化 前提: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 理论起源:产业组织理论 经典案例:波音与空中客车

Page 41: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四、国家竞争优势论 (一)竞争优势论的产生背景 (二)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1 、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口成本低的国家,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以及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都不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如中东国家、中国,日本的贸易顺差是靠竞争力赢得的。

Page 42: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2 、创新机制的三个层面。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来阐述。

( 1)微观竞争机制。

( 2)中观竞争机制。

( 3)宏观竞争机制。

Page 43: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①生产条件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 ②相关和支撑产业。 ③需求因素特别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④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如中国的冰箱、洗衣机、彩电)。国内竞争不激烈的产业往往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如中国的邮政。

Page 44: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除了上述四个基本因素之外, 波特指出,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

(三)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1 、生产要素推动阶段。

2 、投资推动阶段。

3、创新推动阶段。

Page 45: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日本 4、财富推动阶段。吃老本。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美国(但美国的金融优势和信息优势在90 年代中后期和现在非常强劲)。

五 、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简评

Page 46: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八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一、 贸易的基础 分工是交换的基础 ,

二、 国际价值理论 1.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 , 不是由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而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使得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Page 47: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思考题

1.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的区别是什么?2.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3.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的内容是什么?4.谈谈你对列昂惕夫之谜的理解?5.怎样看待战略贸易政策?6. 中国应如何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