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壹壹壹 壹壹壹壹壹壹壹 、、 壹壹壹壹壹壹壹壹壹 壹壹壹壹壹壹壹壹 壹壹壹壹壹壹壹壹壹 壹壹壹壹壹 壹壹壹壹壹壹壹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課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一、倫理與道德關係 1. 倫理:人類群體生活中,各種社會關係所應遵循規範。如五倫、人之間社會關係、人與自然萬物關係。 2. 道德:個人是非善惡的判斷。. 二、倫理與道德重要性. (一) 價值判斷 : 利己或利人. (二)維持社會秩序. 提供個人行為規範標準,減少人與人之間衝突,維持社會秩序. (三)擔負社會責任. 修養自己,也要關心群體生活,以提升整體社會生活 路見不平拔刀相見.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第二課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Page 2: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一、倫理與道德關係1.倫理:人類群體生活中,各種社會關係所應遵循規範。如五倫、人之間社會關係、人與自然萬物關係。

2.道德:個人是非善惡的判斷。

七倫 六倫

五倫

Page 3: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倫理與道德重要性

(一)價值判斷:利己或利人

Page 4: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維持社會秩序

提供個人行為規範標準,減少人與人之間衝突,維持社會秩序七倫 六倫

五倫

Page 5: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三)擔負社會責任

修養自己,也要關心群體生活,以提升整體社會生活

路見不平拔刀相見

Page 6: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一、道德規範形成原因(一)人類本性發揚:人類本性中具有判斷是非能力。

性惡

性善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Page 7: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宗教教義影響

Page 8: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佛教 基督、天主教

慈悲 愛人

勸人為善

Page 9: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三)社會生活需求

人類在群居中,為解決社會利益衝突,或達成社會特定目標,約束社會成員。

Page 10: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道德體系變遷與多元性

泛靈宗教

五倫

律法

• (一)道德體系變遷

Page 11: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道德體系多元性

可蘭經

Page 12: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三)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道德觀比較

項目 傳統社會道德觀 現代社會道德觀

1.群體、個體

群體價值 個人價值、權利

2. 權威性

敬重長者 寬容

3. 家庭、社會

重視家庭 負責

4. 經濟 節儉 個人享樂

Page 13: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一、公德心意義與重要性1. 意義:尊重群體中他人的尊嚴與權益。2. 重要:( 1 )尊重他人權益並增進人之間的感

情( 2)維護良好環境。( 3 )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國家發展。

Page 14: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公德心培養與實踐

(一)公德心培養:以身作則、傳布優良事例、透過思辨澄清疑惑、激發個人道德勇氣和良知、在行動體驗中建立公德心。

(二)公德心實踐:重視他人權益,除發揮道德勇氣,勇於向警察檢舉。

Page 15: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一、校園倫理:校園中,人之人之間互動所應遵循規範,維繫校園秩序基礎。

偏差現象

性騷擾 體罰 網路謾罵 校園暴力

Page 16: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原因

師生感情疏離

學生挑戰學校權威

教育價值混淆升學競爭學校管理

不當

Page 17: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解決之道1. 尊重教師專業智能。2.鼓勵師長關懷學生、疏導學生情緒與壓力。

3.推動師生之間平權關係,建立良好互動關係。4.全校師生参與校園公共事務,培養 參與感與向心力。

Page 18: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工作倫理與經濟倫理(一)工作倫理:個人工作應具備基本態度,如專業知識、敬業樂群、守分盡責、保守業務機密、不貪不取。

1.醫生職業道德:尊重病人隱私、尊重病患決定、使用病患聽得懂語言。

2.記者職業道德:公正、客觀報導。3.法官、檢察官職業道德:勿枉勿縱。

Page 19: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經濟倫理1. 意義:人類進行經濟活動時所應遵守相關規範。

2.舉例:( 1)會計師職業道德:誠實作帳。

( 2)企業負責人職業道德:永續經營

環境社會經濟

Page 20: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三、科技倫理與資訊倫理

(一)科技倫理:科技發明所產生倫理問題,包括運用科技時所應考慮規範。

如安樂死問題。如代理孕母問題。如複製人或動物問題。

Page 21: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二)資訊倫理人們在製造運用資訊時所產生倫理問題。

1.適用對象:廣大資訊從業人員與使用者。

2. 範圍:資訊生產、組織、處理、分析、保管、傳送、交易、複製、取用與消滅等活動。

3.四大議題:穩私權、正確性、所有權、使用權。

四大議題

隱私權 正確性 使用權所有權

Page 22: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網路犯罪

型態

拍賣盜版品 駭客 散播販賣猥褻圖片援交 詐騙集團

Page 23: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詐騙集團型態

偽造信用卡危機 騙人免費試用 假中獎真詐財 在家工作騙局 國外金融家

Page 24: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妨害電腦使用罪 第 358 條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 ,而入侵他人之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 359 條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電腦或其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致生損害於公 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 360 條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他人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致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 361 條對於公務機關之電腦或其相關設備犯前三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

第 362 條製作專供犯本章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本章之罪,致生損害 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 金。

第 363 條第三百五十八條至第三百六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Page 25: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刑法1.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 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

2. 意圖散布、播送、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文字、圖畫、聲音、影像及其附 著物或其他物品者,亦同。前二項之文字、圖畫、聲音或影像之附著物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Page 26: 壹、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 貳、道德規範形成與變遷 參、公德心與社會生活 肆、公共倫理重視與加強

四、生命倫理

重視自己與他人生命,且尊重所有生命尊嚴與發展空間。

動物保護法第六條:任何人不得惡意或無故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