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0 10 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Upload
    viet

  • View
    9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我国玉米病害有数十种,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 10 %。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大斑病、丝黑穗病、疣黑粉病、纹枯病、粗缩病及矮花叶病等 , 近几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危害严重。. 一、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 1. 症状 * 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自然条件下,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才发生严重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叶片病斑因品种抗性基因不同成两类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第三章第三章 玉米病害玉米病害

** 我国玉米病害有数十种,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我国玉米病害有数十种,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1010 %。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大%。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大斑病、丝黑穗病、疣黑粉病、纹枯病、粗缩病及斑病、丝黑穗病、疣黑粉病、纹枯病、粗缩病及矮花叶病等矮花叶病等 ,, 近几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近几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危害严重。斑病危害严重。

Page 2: 第三章 玉米病害

一、玉米大斑病一、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Northern blight of corn

1.1. 症状症状** 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自然条件下,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自然条件下,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才发生严重危害。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才发生严重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叶片病斑因品种抗性基因不同成两类片病斑因品种抗性基因不同成两类 : : ① ① 在具有在具有 HtHt 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椭圆形小斑,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椭圆形小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后,形成褐色坏死纹,周围呈黄色或病斑沿叶脉扩展后,形成褐色坏死纹,周围呈黄色或淡褐色的褪绿斑;淡褐色的褪绿斑;

Page 3: 第三章 玉米病害

②② 在不具有在不具有 HtHt 基因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初基因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初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沿叶脉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沿叶脉扩大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一般长扩大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一般长 55 ~~ 110cm0cm 、宽、宽 1cm1cm 左右。有的长达左右。有的长达 1515 ~~ 20cm20cm ,宽,宽22 ~~ 3cm3cm ,后期变为青色或黄褐色。病斑常相互嘲,后期变为青色或黄褐色。病斑常相互嘲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田间湿度较大时,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密生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黑色霉状物 ((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 。。叶鞘和苞叶上有时也产生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一般叶鞘和苞叶上有时也产生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有时先下部叶片先发病,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有时先从中、上部叶片发病。从中、上部叶片发病。

Page 4: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

Page 5: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大小斑病症状比较玉米大小斑病症状比较

项 目 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项 目 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病斑形状 椭圆形 梭形病斑形状 椭圆形 梭形病斑大小 病斑大小 0.3-0.7 0.3-0.7 ╳╳ 0.2-0.5cm 5-10 0.2-0.5cm 5-10 ╳╳ 1cm 1cm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2-32-3 圈 无圈 无霉层颜色 黑色 灰黑色霉层颜色 黑色 灰黑色

Page 6: 第三章 玉米病害

2.2. 病原物病原物• 病原物病原物有性态有性态为大斑病毛球腔菌为大斑病毛球腔菌 [[Setosphaeria turcicaSetosphaeria turcica ]] 属属子囊菌亚门毛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毛球腔菌属。• 无性态无性态为大斑病突脐蠕孢为大斑病突脐蠕孢 [[Exserohilum turcicumExserohilum turcicum]] ,半,半知菌亚门突脐蠕孢属。知菌亚门突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抽出,单生或多从气孔抽出,单生或 22 ~~ 66 根束生,不分枝,根束生,不分枝,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有膝状弯曲,顶端或弯曲处着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有膝状弯曲,顶端或弯曲处着生生 11 个至数个分生孢子:个至数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灰橄榄色,梭形,多数正灰橄榄色,梭形,多数正直,少数向一侧弯曲,中部最宽,向两端渐细,顶端细胞钝直,少数向一侧弯曲,中部最宽,向两端渐细,顶端细胞钝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细胞尖锥形,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细胞尖锥形,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外,一般有外,一般有 22 ~~ 88 个隔膜,以个隔膜,以 44 ~~ 77 个隔。膜较多。迄今为个隔。膜较多。迄今为止,尚未在自然界发现病菌有性态。止,尚未在自然界发现病菌有性态。

Page 7: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大斑病病原玉米大斑病病原

1. 1.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

2.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Page 8: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生理生理

* * 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为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为 1010 ~~ 35℃35℃,以,以 2828 ~~ 30℃30℃最最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1313 ~~ 30℃30℃,适温为,适温为 2020℃℃。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 2323 ~~ 25℃25℃。致死温度为。致死温度为52℃(10min)52℃(10min) 。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都需要高。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都需要高湿条件。光线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病菌湿条件。光线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病菌在在 pH 2.6pH 2.6 ~~ 1010均可发育,以均可发育,以 pH5.7pH5.7 最适。最适。

Page 9: 第三章 玉米病害

寄主范围及生理分化寄主范围及生理分化病菌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苏丹草、约翰逊草和野病菌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苏丹草、约翰逊草和野生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生玉米等禾本科植物。根据病菌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分为根据病菌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分为两个专化型两个专化型:高粱专化型:高粱专化型能侵染玉米、高粱、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玉米专化型只侵染能侵染玉米、高粱、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玉米专化型只侵染玉米。在玉米专化型中,还依其对单基因抗病玉米品种的毒玉米。在玉米专化型中,还依其对单基因抗病玉米品种的毒力差异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迄今已发现力差异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迄今已发现 55 个生理小种个生理小种。我。我国有国有 11号小种、号小种、 22号小种号小种 ((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和山东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省等地 )) 和和 33号小种号小种 ((云南省和台湾省云南省和台湾省 )) ,, 44号小种和号小种和 55号号小种尚未见报道。病菌可产生寄主专化性的小种尚未见报道。病菌可产生寄主专化性的 HTHT 毒素。毒素。

Page 10: 第三章 玉米病害

3.3.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冬。田间发病。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散落于田间地表病叶上的病菌产生的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散落于田间地表病叶上的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而病叶上经过越冬的分生孢子萌发率较低,分生孢子,而病叶上经过越冬的分生孢子萌发率较低,在初侵染中作用不大。在初侵染中作用不大。** 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或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随越冬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雨水飞溅或或气流传播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到玉米叶片上。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直接侵直接侵入入,少数从,少数从气孔侵入气孔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内扩展很慢,侵。菌丝在叶片细胞内扩展很慢,侵入木质部导管后则扩展较快。受侵维管束的导管被菌丝入木质部导管后则扩展较快。受侵维管束的导管被菌丝堵塞,水分输送受阻,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呈现堵塞,水分输送受阻,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呈现典型的萎蔫斑。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典型的萎蔫斑。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 77 ~~ l0dl0d。。

Page 11: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借风、雨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进行到其他玉米植株上,进行再侵染再侵染。在玉米生长期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春玉。在玉米生长期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春玉米为夏玉米提供更多的菌源,通常在夏.玉米生米为夏玉米提供更多的菌源,通常在夏.玉米生长后期引起流行。长后期引起流行。

Page 12: 第三章 玉米病害

4.4.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感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病害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感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台影响。措施等因素的综台影响。 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 是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 是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玉米品种抗病,即使气候条件有利,大斑病也不会如果玉米品种抗病,即使气候条件有利,大斑病也不会流行。目前尚未发现对大斑病免疫的玉米品种,但品种流行。目前尚未发现对大斑病免疫的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气候条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决定大斑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雨日和夜间露量是影响病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雨日和夜间露量是影响病情消长、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情消长、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

Page 13: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一般一般 77 ~~ 88 月份,特别是月份,特别是 88 月份,温度偏低、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光照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多雨高湿、光照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是因为这种条件有利于病菌产生孢子流行,这是因为这种条件有利于病菌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同时高湿影响进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同时高湿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寄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

Page 14: 第三章 玉米病害

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 连作地玉米发病重,轮作 连作地玉米发病重,轮作地玉米发病轻。间作套种玉米比单作玉米发病轻。地玉米发病轻。间作套种玉米比单作玉米发病轻。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免耕田病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免耕田病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播种越迟,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播种越迟,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比稀植玉米田发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比稀植玉米田发病重。适施追肥的田块发病轻,氮、磷、钾配合病重。适施追肥的田块发病轻,氮、磷、钾配合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的田块发病轻。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的田块发病轻。

Page 15: 第三章 玉米病害

5.5.防治防治(( 11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可参考玉米小斑病。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大致可)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可参考玉米小斑病。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大致可

分为两种类型: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一类是多个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数量的抗性,属数量性状,是多个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数量的抗性,属数量性状,大部分玉米品种属这类;大部分玉米品种属这类;另一类另一类是显性是显性 HtHt 单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扩展、延单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扩展、延长病害潜育期、抑制病菌产孢量的抗性,表现为褪绿病斑,为质量性状。在监长病害潜育期、抑制病菌产孢量的抗性,表现为褪绿病斑,为质量性状。在监测病菌生理小种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由测病菌生理小种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由 HtHt 单基因控制抗性的抗病品种。单基因控制抗性的抗病品种。

(2)(2) 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病力。

(3)(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 75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800 倍液或倍液或 7070 %甲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600 倍液、倍液、 2525 %苯菌灵乳油%苯菌灵乳油 800800 倍液、倍液、 5050 %多菌灵可湿%多菌灵可湿性 粉 剂性 粉 剂 600600 倍 液 , 间 隔倍 液 , 间 隔 7—107—10 天 一 次 , 连 防天 一 次 , 连 防 2—32—3 次 。 次 。

Page 16: 第三章 玉米病害

二、二、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blight of cornSouthern blight of corn

* * 该病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河北、山该病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安徽、江苏、东、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安徽、江苏、贵州、广西和浙江等温暖潮湿地区。以夏播玉贵州、广西和浙江等温暖潮湿地区。以夏播玉米和春、夏播玉米受害较严重,春播玉米区受米和春、夏播玉米受害较严重,春播玉米区受害较轻。近些年由于推广抗病品种,此病得以害较轻。近些年由于推广抗病品种,此病得以控制。本病属由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控制。本病属由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

Page 17: 第三章 玉米病害

1.1. 症状症状** 叶片上,有三种类型病斑:叶片上,有三种类型病斑:(( 11 )椭圆形)椭圆形 其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 其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深褐色;(( 22 )椭圆形或纺锤形)椭圆形或纺锤形 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灰褐 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灰褐色或黄色,一般无深色边缘,有时病斑上出现轮纹;色或黄色,一般无深色边缘,有时病斑上出现轮纹;(( 3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坏死小斑点 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 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

Page 18: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小斑病症状玉米小斑病症状

Page 19: 第三章 玉米病害

2.2. 病原病原** 病原物病原物有性态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 为异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het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erostrophus ( Dreehsler ( Dreehsler ) ) DrechslerDrechsler]] ,子囊菌,子囊菌亚门亚门旋孢腔菌属旋孢腔菌属,不常见,偶尔可在枯死病组织上,不常见,偶尔可在枯死病组织上或近叶鞘叶片上发生;或近叶鞘叶片上发生;无性态无性态为玉蜀黍双极蠕孢 为玉蜀黍双极蠕孢 [[BBipolaris maydisipolaris maydis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m.]] ,半知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双极蠕孢属双极蠕孢属。 。

Page 20: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11)形态)形态 * * 无性态无性态 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散生于病斑正反两面,单独或散生于病斑正反两面,单独或22 ~~ 33 根成束从气孔或表皮间隙抽出,直立或膝状弯根成束从气孔或表皮间隙抽出,直立或膝状弯曲,不分枝,褐色,有曲,不分枝,褐色,有 33 ~~ 1515 个隔膜,以个隔膜,以 55 ~~ 1111个为最多,端部稍细而色淡,基部较粗,色深;个为最多,端部稍细而色淡,基部较粗,色深;分生分生孢子孢子从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或近梭形,正从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或近梭形,正直或略向一侧弯曲,中间较粗,向两端渐细,两端细直或略向一侧弯曲,中间较粗,向两端渐细,两端细胞钝圆,褐色至深褐色,有胞钝圆,褐色至深褐色,有 33 ~~ 1313 个隔膜,以个隔膜,以 55 ~~88 个隔膜为多,脐点平截。个隔膜为多,脐点平截。子座子座部分埋于寄主组织内,部分埋于寄主组织内,黑色,球形,喙部明显,表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黑色,球形,喙部明显,表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孢子;有性态有性态子囊壳内部着生近圆筒形的子囊壳内部着生近圆筒形的子囊子囊,子囊,子囊基部有柄,内有基部有柄,内有 44 个个 (( 偶尔偶尔 22 个或个或 33 个个 )) 于囊孢子;于囊孢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线形,无色,有线形,无色,有 55 ~~ 99个分隔。个分隔。

Page 21: 第三章 玉米病害

1. 1. 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子囊壳及分生孢子

2. 2.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3. 3. 分生孢子及其萌发分生孢子及其萌发

4. 4. 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及子囊孢子

Page 22: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22)生理)生理** 菌丝菌丝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1010 ~~ 35℃35℃,最适,最适温度为温度为 2828 ~~ 30℃30℃。。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围为 2323 ~~ 33℃33℃,最适温度为,最适温度为 25℃25℃。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萌发适温为适温为 2626 ~~ 32℃32℃,, 5℃5℃以下或以下或 42℃42℃以上以上很难萌发。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都需要高湿,很难萌发。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都需要高湿,但分生孢子的抗干旱能力较强,在玉米种子上能但分生孢子的抗干旱能力较强,在玉米种子上能存活存活 11 年。年。

Page 23: 第三章 玉米病害

(( 33)生理分化)生理分化 * * 玉米小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可区分为玉米小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可区分为 TT、、 OO和和CC等 等 33 个生理小种个生理小种。。 TT小种和小种和 CC小种分别对小种分别对 TT型和型和 CC..型细胞质玉米具有强毒力,型细胞质玉米具有强毒力, OO小种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小种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毒力无专化性。病菌对玉米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毒素引毒力无专化性。病菌对玉米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毒素引起的,起的, 33 个小种在寄主体内外均可产生毒素。目前,我个小种在寄主体内外均可产生毒素。目前,我国国 OO小种小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OO小种不小种不同菌株之间对寄主的毒力强弱差异明显,可能存在不同同菌株之间对寄主的毒力强弱差异明显,可能存在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型。致病力的生理型。

Page 24: 第三章 玉米病害

3.3.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 病菌主要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丝体在病残体内在病残体内越冬越冬。分生孢子虽也可越冬,。分生孢子虽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但存活率低。** 分生孢子通过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萌发形成芽管,由萌发形成芽管,由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叶片表皮细胞侵入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叶片表皮细胞侵入。。 ** 在适温下,病菌侵入寄主在适温下,病菌侵入寄主 24h24h 后,叶面出现褪绿点,后,叶面出现褪绿点, 55 ~~7d7d 内形成典型病斑,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内形成典型病斑,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气流传播进进行行再侵染再侵染.. TT小种在约小种在约 6060 ~~ 72h72h内就能完成一次侵染过程。内就能完成一次侵染过程。

Page 25: 第三章 玉米病害

4.4.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11.寄主抗病性.寄主抗病性 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小斑病免疫的 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小斑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显著。大面积种植感病品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显著。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杂交种是导致小斑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种或杂交种是导致小斑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叶位的叶片对病害的抗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叶位的叶片对病害的抗性差异显著。性差异显著。2.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小斑病发生轻重的 小斑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气候条件是气候条件中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雨量等因素。气温在中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雨量等因素。气温在 1515 ~~20℃20℃时,病害发展很慢,时,病害发展很慢, 20℃20℃以上时渐快。所以,以上时渐快。所以,如果如果 66月份气温比常年高,又有较多雨水,病菌苗量月份气温比常年高,又有较多雨水,病菌苗量得到积累,病害便会提早流行。得到积累,病害便会提早流行。3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土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土质黏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凡使田间湿度质黏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凡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病。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病。

Page 26: 第三章 玉米病害

5.5. 防治防治* * 防治玉米小斑病应采取以利用抗病良种为主,加防治玉米小斑病应采取以利用抗病良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菌源,并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强栽培管理,减少菌源,并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合防治措施。 (( 11)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 种植抗病的杂交种是当 种植抗病的杂交种是当前玉米增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前玉米增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 22)减少菌源 )减少菌源 (( 33)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 (( 4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主要可作为消灭大田发病 药剂防治主要可作为消灭大田发病中心、压低菌源、减轻发病的一项辅助措施。在发中心、压低菌源、减轻发病的一项辅助措施。在发病初期适时喷雾,每隔病初期适时喷雾,每隔 77 ~~ l0dl0d 喷药喷药 11次,连续次,连续22 ~~ 33次。每公顷用药液次。每公顷用药液 1 500kg1 500kg 左右。左右。

Page 27: 第三章 玉米病害

三、玉米纹枯病三、玉米纹枯病

•8080 年代以来,该病在一些地区为害日年代以来,该病在一些地区为害日趋严重。据辽宁、河北、四川、浙江等省部趋严重。据辽宁、河北、四川、浙江等省部分地区调查,玉米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分地区调查,玉米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均有发生,发病率上均有发生,发病率 2222.. 22 %—%— 7070.. 8181%,为害高度已经超过穗部。个别地块或品%,为害高度已经超过穗部。个别地块或品种达种达 100100 %,损失率%,损失率 55.. 99%—%— 1616.. 55 %。%。

Page 28: 第三章 玉米病害

1.1. 病 状病 状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

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 1—21—2 茎节叶鞘上产生暗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Page 29: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纹枯病症状

Page 30: 第三章 玉米病害

2.2. 病原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Rhizoctonia solani Kuhn Kuhn 称立枯丝核茵,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称立枯丝核茵,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ThaTha

natephorus cucumeris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Frank) Donk 称瓜亡革菌。此外称瓜亡革菌。此外 R. cerealisR. cerealis Vander HoeVe Vander HoeVenn 称禾谷丝核菌中的称禾谷丝核菌中的 CAG-3CAG-3 、、 CAG-6CAG-6 、、 CAG-8CAG-8 、、 CAG-9CAG-9 、、 CAG-10CAG-10 等菌丝融合群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其中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其中 CAG-l0CAG-l0 对玉米致病力强。对玉米致病力强。

我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性不同。引我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性不同。引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 RR .. solani AG-lIAsolani AG-lIA 菌丝融合群。华北地区菌丝融合群。华北地区 AG-1IAAG-1IA 、、AG-lIBAG-lIB 、、 AG-3AG-3 、、 AG-5AG-5 四个菌丝融合群都能侵染玉米。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四个菌丝融合群都能侵染玉米。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 AG-4AG-4 、、AG-11AAG-11A 两个菌丝融合群,其中两个菌丝融合群,其中 AG-4AG-4 对玉米幼苗致病力较强,成株期对玉米幼苗致病力较强,成株期 AG-lIAAG-lIA 的致病的致病力较强。力较强。

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茵,具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茵,具 33 个或个或 33 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 66—10um—10um 。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子的菌丝略宽,上具 3—53—5 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较宽,大小 77.. 5—12×45—12×4 .. 5—55—5 .. 5(um)5(um) 。担袍子能重复萌发形成。担袍子能重复萌发形成 22 次担子。次担子。

Page 31: 第三章 玉米病害

3.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

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 66 天后,菌丝体沿表皮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接种后 1212 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 壁

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 1616 天,天,AG-1IAAG-1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 2424 天后,天后, AG-4AG-4 在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Page 32: 第三章 玉米病害

4.4.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

鞘等发病部位。鞘等发病部位。(2)(2)选用抗选用抗 ((耐耐 )) 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如渝糯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如渝糯 22号号 (( 合糯合糯××衡白衡白 522)522) 、本玉、本玉 1212号号

等。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等。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3)(3)药剂防治 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药剂防治 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 00 .. 0202%拌种后堆闷%拌种后堆闷 24—4824—48 小时。发病初期小时。发病初期

喷洒喷洒 11%井冈霉素%井冈霉素 00 .. 5kg5kg对水对水 2020比比 gg或或 50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500倍液、倍液、 550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600倍液、倍液、 50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1500倍液、倍液、 5050%退菌特%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 800—1000800—1000倍液;也可用倍液;也可用 40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01000倍液或倍液或 5050%农%农利灵或利灵或 50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000—2000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4)(4)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具体方法见移栽灵混剂使用指南。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具体方法见移栽灵混剂使用指南。

Page 33: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对玉米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除玉米外,玉米粗缩病毒还可以侵染除玉米外,玉米粗缩病毒还可以侵染 5757

种禾本种植物,如高粱﹑谷子﹑水稻﹑大麦﹑种禾本种植物,如高粱﹑谷子﹑水稻﹑大麦﹑燕麦﹑黑麦及小麦属的燕麦﹑黑麦及小麦属的 2020 个种,和马唐﹑稗个种,和马唐﹑稗草﹑金狗尾草﹑画眉等草﹑金狗尾草﹑画眉等 2828 种禾本科杂草。种禾本科杂草。

Page 34: 第三章 玉米病害

1.1. 症状症状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褪绿虚线小点,以后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蜡泪状突起。病。病株叶片浓绿﹑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节间缩短,花丝少,子粒减少。重病株雄穗不,花丝少,子粒减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子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子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除此以外,还发现一些病株嫩叶卷曲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除此以外,还发现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嗽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呈弓(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嗽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渐全叶变红。红渐全叶变红。

Page 35: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

Page 36: 第三章 玉米病害

2.2. 病原病原

电镜观察,发现球形的病毒粒子,且有电镜观察,发现球形的病毒粒子,且有两层外壳,与意大得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两层外壳,与意大得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 MRDVMRDV )形态上很类似。对提纯的病毒做)形态上很类似。对提纯的病毒做核酸电泳并对核酸做免疫化学鉴定,发现病核酸电泳并对核酸做免疫化学鉴定,发现病毒粒子含有十条双链核酸,与意大利报道的毒粒子含有十条双链核酸,与意大利报道的一致。一致。

Page 37: 第三章 玉米病害

我国玉米粗缩病毒的传播介体﹑寄主症状与国我国玉米粗缩病毒的传播介体﹑寄主症状与国外的报道一致,但寄主范围有差异,我国报道的玉外的报道一致,但寄主范围有差异,我国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可侵染高粱,但意大利的不能。据此,米粗缩病毒可侵染高粱,但意大利的不能。据此,在国际病毒数据库(在国际病毒数据库( VIDEVIDE)中我国玉米粗缩病病原)中我国玉米粗缩病病原被认为很可能是水稻条矮缩病毒(被认为很可能是水稻条矮缩病毒( RBSDVRBSDV)。)。 RBRBSDVSDV与与 MRDVMRDV 的传播方式﹑寄主症状一致,粒子形的传播方式﹑寄主症状一致,粒子形态也很类似,且有血清学关系,同态也很类似,且有血清学关系,同属呼肠孤科斐济属呼肠孤科斐济属属,但,但 RBSDVRBSDV 可侵染高粱。可侵染高粱。

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究竟是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究竟是 RBSDVRBSDV还是还是 MRMRDVDV ,或是两者都有,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或是两者都有,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Page 38: 第三章 玉米病害

3.3.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 病毒只能由病毒只能由昆虫昆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明飞虱,不经蚜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明飞虱,不经蚜虫﹑叶蝉传播,也不经土壤﹑汁液﹑嫁接和咱子传播。飞虱一旦叶蝉传播,也不经土壤﹑汁液﹑嫁接和咱子传播。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仍在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仍在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 ..

• ((获毒时间最短路获毒时间最短路 h,h, 获毒率获毒率 8.2%;8.2%;随时间延长随时间延长 ,, 获毒率提高获毒率提高 ,,饲毒饲毒 72h,72h, 获毒率为获毒率为 36.7%;36.7%; 饲毒饲毒 9d,9d, 获毒率达获毒率达 61.9%.61.9%. 病毒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循回期随环境温度升高而缩短在昆虫体内的循回期随环境温度升高而缩短 ,, 平均气温平均气温 23.823.8°c°c 时时 ,,最短最短 14d,14d,最长最长 34d,34d, 平均平均 20.3d;20.3d; 平均气温平均气温 27.5°c27.5°c 时时 ,,最短最短 10d,10d,最长最长 33d,33d, 平均平均 17.8d.17.8d.经循回期后经循回期后 ,,最短传毒时间最短传毒时间为为 20min,20min,传毒效率传毒效率 7.7%;7.7%;传毒传毒 3h,3h,传毒效率传毒效率 18%.)18%.)

Page 39: 第三章 玉米病害

在北方玉米区在北方玉米区 ,,粗缩病毒可在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冬小麦上越冬上越冬 ,,也也可能在可能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及及传毒介体传毒介体中越冬中越冬 ..第一代灰飞虱春天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第一代灰飞虱春天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 ,5,5月下旬月下旬羽化羽化 ,,并开始陆续从小麦向玉米田迁移并开始陆续从小麦向玉米田迁移 ,,至至 66月上中月上中旬达到高峰旬达到高峰 ,, 迁移高峰后迁移高峰后 25d25d内就出现玉米粗缩病内就出现玉米粗缩病的发病高峰的发病高峰 ..第二代灰飞虱的活动盛期在第二代灰飞虱的活动盛期在 77月上旬月上旬 ,,正值晚揪玉米苗期正值晚揪玉米苗期 ,,进行传毒危害进行传毒危害 ,,以后世代重叠以后世代重叠 ..玉米不是灰飞虱的适宜寄主玉米不是灰飞虱的适宜寄主 ,,因此若虫量始终不高因此若虫量始终不高 ,,若虫主要在杂草上生活若虫主要在杂草上生活 ,, 秋季第四代灰飞虱转迁至秋季第四代灰飞虱转迁至麦田及杂草上麦田及杂草上 ,,并将病毒带至小麦及杂草上越冬并将病毒带至小麦及杂草上越冬 ..

Page 40: 第三章 玉米病害

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图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图

Page 41: 第三章 玉米病害

4.4.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

•毒源﹑介体﹑感病品种毒源﹑介体﹑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的是病害发生的 33 个必个必要条件要条件 ..

•粗缩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粗缩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 ,,所以毒源可能是广所以毒源可能是广泛的泛的 ,,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 ,,有足量的介体和有足量的介体和适宜的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适宜的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介体介体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植物关系密切 .. 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 (( 基基因型因型 )) 有关有关 ,,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关 .. 玉米玉米 55 叶期以后免疫力增强叶期以后免疫力增强 ,,不易发病不易发病 ..

Page 42: 第三章 玉米病害

影响这影响这 33 个必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个必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冬暖有利于传毒介体越冬冬暖有利于传毒介体越冬 ..夏季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夏季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

利于传毒介体发育﹑繁殖利于传毒介体发育﹑繁殖 ,,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 ,,所以冬暖夏所以冬暖夏凉时粗缩病常发生较重凉时粗缩病常发生较重 ..

2.2.目前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大都不抗病目前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大都不抗病 ,,小麦感病造成小麦感病造成越冬毒源增多越冬毒源增多 .. 大范围感病玉米品种的种植大范围感病玉米品种的种植 ,,在遇到足量的毒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情况下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源介体情况下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

3.3. 种植制度多样种植制度多样 ,,保护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为毒源保护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为毒源﹑传毒介体越冬提供更多的场所﹑传毒介体越冬提供更多的场所 ,,有利于介体的生存繁殖及传有利于介体的生存繁殖及传毒毒 ..

4.4.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 .. 禾本科杂草不仅是传毒介体禾本科杂草不仅是传毒介体生存的适宜场所生存的适宜场所 ,,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 ,,造成毒源积累造成毒源积累 ..

5.5. 水肥不足水肥不足 ,,有机肥施入偏少有机肥施入偏少 ,,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 ,, 容易容易发病发病 ..

Page 43: 第三章 玉米病害

5.5. 病害控制病害控制植物病毒病害一旦发病植物病毒病害一旦发病 ,, 很难治愈很难治愈 ,,所以应以预防为主所以应以预防为主1.1.选用较抗耐病品种选用较抗耐病品种 ,,一般硬粒型品种比马齿型品种抗一般硬粒型品种比马齿型品种抗

病病 ..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 ,,从农家硬粒型自交系从农家硬粒型自交系中选配杂交种中选配杂交种 ,,可提高抗耐病能力可提高抗耐病能力 ..

2.2. 小麦﹑玉米播种时要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小麦﹑玉米播种时要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灰飞虱传灰飞虱传毒到玉米上的效率不是很高毒到玉米上的效率不是很高 ,,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 ((如呋喃如呋喃丹丹 ))拌种会有效的杀死带毒介体拌种会有效的杀死带毒介体 ,,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机率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机率 ..

3.3. 及时去除麦田﹑玉米田中的病株及时去除麦田﹑玉米田中的病株 ,,减少毒源减少毒源4.4.搞好田园卫生搞好田园卫生 ,,及时中耕除草及时中耕除草 ..5.5.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 ,,及时浇水及时浇水 ,,增强玉米抗病力增强玉米抗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