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ISSN 1684 - 7261 96 2013 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本中心及有關高等教育、科技、學術等交流活動之概況。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ISSN 1684 - 7261

96期

2013 ● 1 ●

Page 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顧問團名單 1 ●卷首語 2

●封面學人 身份的魅力:從專業力學家到高校校長 陳錦雲 尤 暢 3  ―專訪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岩教授 ●「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系列 探索太空 任重道遠―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陳錦雲 胡 婷 6 ●人文社科傑出學人 學者志 社會心―專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陳錦雲 陸永盛 9 前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

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匡 意 13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趙慧君載譽而歸 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重 華 15 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城大 內地傑出科學家與城大同行交流 重 華 17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頒獎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香港科學家榮獲兩項青年創新獎 匡 意 18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訪問本港高校並與香港院士聚會交流 匡 意 19 本中心應邀與香港博士出席第十五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 林麗 蔣 婷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甘向群書記等訪問本中心 重 華 22 第八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團體合作聯席會議在海口召開 海南省科協 22 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澗清主席率團訪港 與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界交流 重 華 23 2012年「香江學者計劃」獲資助人員名單公布 文 文 24 「天文及空間科學會議」在香港大學舉辦 小 林 25 「2012氣候變化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黃咏 林麗娟 26 江蘇副省長慰問在港江蘇籍學子 碧 君 27 江蘇淮安市曲福田市長率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商市校合作 重 華 28 青年法律學人參加「九二共識」二十周年論壇 資 婷 29 第二屆水資源及水質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華南地區水資源及水質管理論壇 何建宗 30 在港中資企業與內地生CEO論壇 潔 淨 31 內地在港學生代表拜訪香港工程師學會 石澤蕤 32 深切哀悼陳耀華教授 32

●北京站 全國科學院聯盟成立 劉延東發賀信 中國科學院 33 講述中國故事 發出中國聲音 中國社會科學網 34 袁貴仁部長會見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 商談「千人計劃」 國家教育部 35 ●香港站 中大參展中國高交會展示粵、港、澳嶄新科研合作成果 香港中文大學 36 城大獲2,000萬元資助 研發超高速無線數據傳輸 香港城市大學 37 浸大中醫藥學院舉辦傳統醫藥國際會議 香港浸會大學 38 五百人齊集教院 宣揚和平多元文化精神 香港教育學院 39 理大與波音簽訂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 40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封底內頁 ● 廣告 封底

京港專訪

目錄 2013年1月 ● 第96 期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email protected] / 852-2893 7503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Address: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執行主編:陳錦雲

特約記者:

  香港:胡 婷 陸永盛

  北京:尤 暢

  上海:徐 淵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學術情報站

‧ 非 賣 品 ‧

京港動態

Page 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文英強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學系講座教授

支志明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許慧嫻講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孔祥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何鴻燊防治傳染

病研究中心病毒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

任詠華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

學與能源)、中國科學院院士

辛世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生物學研究

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沛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長、社會學系

榮休講座教授

李述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

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焯芬教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香港大學

岩土工程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 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金耀基教授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唐本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唐叔賢教授 前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

院士

高贊明教授 前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

徐是雄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副校長

麥松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清泉教授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中國

工程院院士

張佑啟啓教授 前香港大學副校長、土木及結構工程系 榮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乃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化學系講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玉山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部教授

黃偉國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

楊汝萬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楊健明教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榮休院長、持續教育及終身學習研究中心首席顧問

楊紫芝教授 香港大學名譽內科教授、瑪麗醫院名譽顧問醫生

楊綱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 物理系講座 教授

葉玉如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嘉安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講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耀宗教授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顧問、前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蔣麗芸博士 仲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允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院長、外科講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兆佳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

劉佩瓊女士 前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香港經濟學會副會長、港區人大代表

霍定洋博士 權智(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盧毓琳先生 香港生物科技聯會創辦人及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

關信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譚尚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

蘇國輝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美蛟教授 前嶺南大學副校長

沈祖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唐偉章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徐立之教授 香港大學校長

梁智仁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郭 位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陳玉樹教授 嶺南大學校長

名 譽 顧 問 名 單 (按姓氏筆劃序)

陳新滋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繁昌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鄭燕祥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署理校長

楊振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鍾期榮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校長

顧 問 名 單 (按姓氏筆劃序)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顧問團

Page 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卷首語

  2012年最後一個季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推進

多項科研獎勵、學術會議等項目,包括組織2012當

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2012年也是該公開講

座的第十年),與香港獲獎者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

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頒

獎大會,組織在港內地博士參加第十五屆中國留學

人員科技交流會等。其他工作還包括國家各部委委

託的各項科技獎勵香港的評選申報工作、內地院校

招收港澳台研究生的報名、與香港學者協會一起推

動的香江學者計劃的第三年(批)報名工作、新開展

包括深圳等內地省市和本地企業界/專業界與內地在

港研究生的對接合作,還有內地與香港各大學的合

作研討會和培訓班,等等。其中中國科學院白春禮

院長訪問香港,對本中心的有關工作給與了積極肯

定;同時,本中心也祝賀在2012年度國家各項科技

研究獎項獲獎的香港科學家。

  本期「京港專訪」採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岩教授,與各地學者分享學術

生命的成長;同時訪問了來香港出席「第十屆當代

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的張柏楠總設計師,以

及2012年從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退休的香港中文大

學社會學系劉兆佳榮休講座教授,傾聽他們開展學

術研究的心路歷程。相信透過高端學人的分享,集

合大師們的經驗,有利於促進兩地在學術發展、科

研文化、辦學理念等方面的溝通對話。

  新年伊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祝福香港和內地

各學術機構、科研單位、以及學者們在新的一年再

攀學術研究的新高峰!

Page 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 封面學人

  香港理工大學「2012傑出學人計劃」

共邀請並表彰了 6位學者,胡海岩就是其

中之一。作為北京理工大學的校長,胡海

岩的此次到訪更被外界稱為是「北理工和

南理工的邂逅」。

  採訪是在香港理工大學 Hotel Icon 的

咖啡廳進行,胡校長一身休閒又不失沉穩

的打扮,顯示出他既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工

作者,又是一名有風度的高校管理者。他

點了一杯咖啡,取出並戴上金絲框眼鏡,

開始接受採訪。

學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

位甚至幾位對自己產生重大影響的人, 胡

校長也不例外。談及人生中那個舉足輕重

的人,他說中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至今

難以忘懷。胡海岩的父母都是高校教師,

他在中學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父母遭受

迫害,這給少年的胡海岩造成很大的困

惑,他一度認為知識多了並不好,索性不

學習了。當時他的班主任是數學老師,知

道他的想法後就找他談心,告訴他「即

使現在大家都不學習了,但以後是有用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尤 暢

身份的魅力: 從專業力學家到高校校長 ─專訪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岩教授

編者按

  為全面推進和提升北京理工大

學與香港地區高校的深入合作,拓

寬合作管道,搭建和完善北京理工

大學在香港地區的交流合作平台,

胡海岩校長於2012年11月27日至30

日率團訪問了香港大學、香港科技

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

學和香港經濟管理學院,會見了京

港人才交流中心、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香港中華教育基金會的有關人

員,在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

學做了兩場高層次的學術報告,出

席了香港理工大學「傑出學人成就

表揚典禮」並發表了題為「面向第

三次工業革命的大學教育」的主題

演講。在港期間,本刊很榮幸與胡

校長進行了專訪。

Page 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 封面學人

的」。在一次數學期末考試中,老師在試

卷的最後附加了一道題,全年級500人,只

有胡海岩一個人做了這道題並解答正確,

老師表揚了他。這件事重新激發了他學習

的熱情,尤其是對數學的熱愛。

  胡校長說,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他

覺得當年老師的話除了對他後來走上學術

生涯很重要之外,也讓他更深刻地理解了

培根的話:「知識就是力量」。中學畢業

後,由於文革的影響,他進入工廠當了工

人,短短三年裏,他就從一名普通機修工

做到工人師傅的崗位。隨著工作難度的加

大,他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1977

年文革結束,胡海岩在家人的鼓勵下參加

國家恢復的第一屆高考,由於中學時打下

的牢固基礎,再加上工作時利用業餘時間

刻苦學習,胡海岩最終以高分被山東工業

大學(現山東大學)數學專業錄取。

  隨後,胡海岩考取了山東工大固體力

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又攻讀了南京航空航

天大學的工學博士學位。在碩士生和博士

生期間,他分別師從陳德林教授和張阿舟

教授,研究機械振動和結構動力學。由此

展開了他作為力學科學家、理工類大學校

長的人生。

學者生涯:機會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書山有路,學海無涯,在追求知識的

道路上,胡海岩從來沒有放棄過。由於

他一直以來對學問的勤奮和嚴謹態度,在

1992年,機會敲響了這位時刻準備著的人

的大門,胡海岩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的資

助,得以去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力學研究所

任研究員,從事非線性動力學研究。當時

與他合作的Schiehlen教授是著名力學家,

研究所裏經常是力學家雲集,使得胡海岩

的學術視野大大擴闊。1996年,他又受邀

到美國杜克大學任訪問教授。德、美的經

歷,使胡海岩靜下心來做學問,對他的學

術積累起到了重要作用。

  做學問只依靠勤奮是不夠的,它還需

要運用智慧獨辟蹊徑、尋求創新。胡海岩

攻讀博士時,憑興趣選擇了動力吸震技術

的研究方向,但在閱讀過數篇文獻後發

現,如果繼續這個領域的研究,外國的學

者早就做得很深入了,自己很難有突破。

於是從那時起,不斷質疑、不斷創新成為

他的研究思維。

  回到南航後,胡海岩領導的研究小組

針對振動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的非線性

時滯動力學問題開展了研究,他們打破常

規,不輕信別人研究的套路,努力找出了

一系列新規律、新方法。2002年,他將該

研究成果總結成書,在國際上引起反響。

國際著名學者Schaechter 稱讚「作者就該

主題介紹了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系統的

分析方法。」

  對於科學研究,胡海岩認為要善於發

現科學問題,從中提煉專業問題,然後加

▲ 胡海岩院士(左)在酒店接受本刊陳錦雲先生專訪

Page 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 封面學人

以深入研究。他說,自己從中學畢業後當

工人,到考上大學學習知識,再到後來

從事力學研究,是一條「實踐-理論-實

踐」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理論和實際

相結合,科學和工程相結合。這也是他對

自己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所提出的

希望,理論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國家需要

可以結合工程和科學的人才。

管理之道:文理兼備的大學校長

  「這是時代的需求,時代要求我們這

代人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在問及胡海

岩接受南航校長的過程時,他這樣回答。

1997年,胡海岩被任命為南京航空航天大

學校長助理,幾個月後,擔任副校長,三

年後又擔任校長。在這個過程中,胡海岩

校長一方面受到來自外界的誇讚,因為

四十出頭的年紀就成為高校校長,非常了

不起;但另一方面,他也承受著別人無法

想像的壓力。一直在從事科研工作,突然

去做高校管理,不知該從哪裏入手。然而

對於這個總是愛不斷學習的人來說,這是

壓力也是挑戰。胡海岩從一點一滴入手學

習如何管理一個學術機構。

  10年後,已經具備管理才能的胡海

岩,接到了新的任命,擔任北京理工大學

的校長。胡海岩校長說,到北理工符合自

己的人生經歷、個人興趣和性格。已從事

管理工作15年之久的他,對於大學之道也

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首先,他提倡「精英教育」。20年來

他只帶過20個博士生,他認為,博導或者

碩導,每年帶一至兩個學生是合理的,也

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胡海岩校長認為高

等教育是三角寶塔形,學校在擴招或者擴

大時,應該保留寶塔尖的結構――精英部

分,而增大它的底部,如擴大職業教育。

其次,胡校長認為,大學應該如何適應社

會,還是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目前社會對

大學的批評很多,「大學能否很好的預見

社會未來發展?」這個要求既合理又苛

刻。反過來,大學對社會要有引領作用,

應超前於社會的發展。他說,大學在此時

預計5、6年後社會的發展狀況,然後招生

進行相應培養;畢業後,社會可能還不需

要這樣的人,但是這些人已經具備了一定

的素質,他們可以引領社會。

  談到北理(北京理工大學)和南理

(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胡校長顯得有

些激動。他說,2005年國家副主席曾慶紅

到香港理工大學視察訪問,並出席了港理

工和北理工的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從此兩

所大學交流增多。胡校長說,香港的大學

國際化程度高,學術實力提升快,是值得

內地學校學習的。

   作為一個理工院校的管理者,一個研

究力學的科學家,胡海岩的身上也時時顯

露出良好的人文素養。他曾經做過多次公

開演講,主題為《技術科學中的美學》,

以牛頓方程和質能方程為例,闡述了技術

科學與藝術的相對統一。他還提出過大學

應該具備的「大樓、大師、大氣」,這其

中的「大氣」,或者說「大愛」,強調的

是一種精神,要求大學應該追求真理和人

文關懷。

  從工廠師傅到中科院院士,從力學專

家到高校校長,胡海岩在每一種身份裏都

力求做到最好。他坦言,人生中的選擇和

轉折,其實都是符合自己的興趣和性格

的,這位「業餘力學家」,現任的北理校

長,還將給自己的人生以及周圍的人們,

帶來更多的驚喜。

Page 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系列

  張柏楠,中國載人航

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

師、研究員、博士生導

師。他同時是哈爾濱工業

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載人

航天工程的突出貢獻者,

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

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

年獲得全國傑出專業技

術人才稱號,2010年評為「全國勞動模

範」。

  張柏楠1962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齊

齊哈爾市。1984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固

體力學系,1987年獲得中國空間技術研究

院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學位。1997年

任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

計師,2004年1月任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

設計師,先後任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

舟九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

師。他曾先後獲「神舟號實驗飛船」國防

科技一等獎、「飛船總體構型與布局優化

設計」國防科技二等獎和中國航天科技集

團「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功勳獎等榮譽

稱號。

  張研究員於2 0 1 2年1 1月2 9日,應

「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

動之邀,在香港科學館進行了以「載人航

天的發展」為題的演講。他向香港市民介

紹了載人航天的目的和意義;世界各國載

人航天發展歷史,載人航天器的種類以及

載人航天主要技術;結合天宮一號與神舟

八號和九號交會對接飛行試驗,講解了交

會對接有關知識;介紹了未來載人航天需

探索太空任重道遠— 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 總設計師張柏楠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胡 婷

張柏楠院士

Page 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系列

要解決的主要基礎問題和相關知識。

  除了向香港市民介紹載人航天科普知

識之外,張研究員還透露,之前公布的將

於2013年6月發射的「神舟十號」飛船是

為「天宮一號」提供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服

務的應用性飛行,這也是神舟飛船第一次

進行運輸服務。在講座的交流過程中,不

少香港科研工作者表示希望參與中國航天

科技的研究,張研究員對此表示,香港科

技界具前瞻性的項目將有可能參與國家航

天的相關項目。他說:「從長遠來講,這

個肯定是有可能的。作為空間站來說,是

國家的太空實驗室,對全世界都是開放

的」。

未來載人航天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講座的最後,張研究員還談到了未

來載人航天需要解決的主要基礎問題。

  一是推進技術:現有推進系統的比衝

(或比衝量,是對一個推進系統的燃燒效

率的描述)還不能滿足深空探測和在軌服

務機動的需求,需要革命性的突破。就以

往返火星為例,以 5km/s 的速度增量往返

火星,飛行器需要 425 天的飛行時間。如

果用常規的推進劑的話,飛行器將有81%

都是推進劑,效率太低。

  二是物資的再生。普通人一天要消耗

1.7公斤的食物,2公斤的水,500 多升的

氧氣;排出1.8公斤的汗液,1.6 公斤的尿

液,0.5 公斤的大便。這些物資消耗在地

球上不成問題,但在太空卻是一個需要解

決的大問題。我國第一代的飛行器,各項

物質都是非再生資源,例如氧氣的供應靠

氧氣瓶,二氧化碳靠氫氧化鋁吸收,排泄

物儲存起來。這種非再生物資的消耗給飛

船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第二代的飛行器中

採用了物理化學再生技術。太空人的耗

氧通過電解水產生;二氧化碳和微量有

害氣體通過再生吸收排放到空間環境,

或者利用氫氣還原出水;排出的冷凝水

可以進行回收利用作為飲用水;排出的尿

液回收利用作為電解制氧用水。採用物理

化學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再生生保),

可以大大減少太空人的消耗。下一代的飛

行器將研發生態再生生保:類比地球的自

然生態系統,利用植物產生氧氣,吸收

和分解二氧化碳和大小便等廢物,並生

產食品。現在國內已經在生態再生生保

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這種生保方

式一旦研究成功,將大大推進航天事業

的發展。以425天火星往返飛行為例,非

再生生保每名太空人消耗4.6噸物資。如

3人乘組,需要14噸消耗品,56 噸推進

劑,共需70噸重量。而採用物化再生技

術,每名太空人只消耗1.3噸物資。3人乘

組,需要3.9噸消耗品,15.6噸推進劑,只

需20噸重量。但是生態生保實現非常困

難。國外曾經建立了 2 個類比系統—「生

物1、2號」,都以失敗而告終,還需要繼

續研究。

  三是太空人的健康保障。太空人長期

在軌的健康保障問題,需要採用醫學和鍛

煉等方式解決。保證太空人在軌道上正常

生活和工作。著陸後在沒有其他支持的條

件下,能夠立刻投入工作。空間飛行對人

體的主要影響有:空間運動病、體液轉

移、脫鈣、肌肉萎縮和輻射防護。太空人

在太空中脫離了地球的重力系統,身體的

一系列器官都不能夠及時適應太空環境,

Page 1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系列

會有 2、3 天都非常難受,不想喝水吃飯;

人體由於沒有重力的約束,臉部會變大

充血。太空人需要經常在腿部放一個負壓

桶,模擬地球的重力環境。從太空回到地

面後,太空人還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適應地

球的重力環境。現在人類在太空最長待過

400多天,這對人的健康損害是非常大的。

  四是當地材料的利用技術。在地外行

星(即軌道在地球外的行星)測探,以及

月球和火星的探測中,水的探測是關注的

焦點之一。水可以製備生存和返回所需的

關鍵資源。

航天事業需要有夢想、肯奉獻的年輕人

  張研究員說,選擇到航天事業,是因

為自己從小就喜歡航天航空知識。他說,

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做自己愛做的事,

過程本身就是對付出的回報。現在他領

導的團隊裏,也有著同樣「航天夢」的一

群年輕人,他們才畢業一兩年就成了技術

骨幹,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這麼快,與當

代年輕人的努力密不可分。現在我們國家

有很多嚮往航天事業的年輕人,很多優秀

的畢業生,有清華北大的,「海歸」也都

進入到了航天部門工作。張研究員說,他

去俄羅斯訪問的時候,發現俄羅斯的航天

工作者還是十幾年前那些老專家,這些老

專家說,俄羅斯的年輕人對航天事業不是

很嚮往,航天事業出現「後繼無人」的苗

頭,他們很羨慕中國有一批航天事業的中

堅力量。

  當被問到,香港的學生是否有機會參

與到航天的研究工作中來時,張研究員

表示自己曾多次被問到此問題。有一次他

在清華做演講的時候,一個香港的學生曾

向他表達了自己想參與航天事業的強烈願

望。張研究員說,現在香港學生直接參與

研究工作暫時可能還不行,但是可以通過

其他的一些途徑來實現。例如通過香港的

研究機構和內地的合作來實現。在將來,

香港和內地深深融合在一起的時候,相信

兩地在航天事業上的合作是會互通有無

的。

  最後,張研究員說,探索太空,任重

道遠。讓我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為振興

民族工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

奮鬥!

▲ 張柏楠研究員在香港科學館接受本刊專訪

Page 1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專訪●人文社科傑出學人

  很多人都會在年輕時立志從事某種專

業或履行某類理想信仰,作為奮鬥的目

標,可是,現實中由於認知的落差、主客

觀條件的限制,能真正如願在立志的道路

上貫徹始終者,不能說是鳳毛麟角,但可

以肯定不會是多數。而劉兆佳教授正是這

少數可以如願的一員!他中學就立志做學

者,由1968年聖保羅書院畢業,考入香港

大學主修社會學和經濟學,到1975年完成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只

用了 7年時間,可以說是心無旁騖要圓學

者夢,目標是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學者。

追求學者夢想

  對學術研究的興趣,追源溯始,應與

中學時三位畢業於燕京大學的中文及中史

科老師有關,由於深受他們的影響,對這

兩科很感興趣,中三時已開始寫長文章,

發表在學校的周年刊物上,與老師並列出

版,興趣已經萌芽了。至於修讀社會學,

教授謙虛說是意外,但同樣有迹可尋,中

學時對中國近代史,尤以鴉片戰爭後中國

內憂外患的歷史特別感興趣;同期接觸中

國的思想史,吸收了我國士大夫經世濟民

的思想;加之父親早年從事內地貿易生

意,較一般人瞭解當時的內地情况,早早

孕育了民族意識。大學選科時,這些因素

都在起作用,希望通過學術(學者身份)

來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儘管當年港大的

社會科學院剛開始不久,學系尚不完整,

他還是選擇了社會學。由於社會科學系的

學科選擇不多,第二年同時主修經濟學,

兩者同為大學的主修科目。

  由大學畢業到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教

◆ 採訪:陳錦雲/撰文、攝影:陸永盛

學者志社會心

—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榮休 講座教授、前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 首席顧問劉兆佳

  編者按:劉兆佳教授是著名的政治社會學者,長期在香港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與教學,並發表了大量有關香港社會發

展的論文。十年前劉教授應香港特區政府邀請,離開大學擔任

了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為政府制訂政策提供研究基

礎。2012年劉教授離開政府又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榮休講座

教授,潛心總結多年研究心得。本刊很榮幸有機會專訪劉教

授,聽他娓娓道來學術生涯和從政故事。

Page 1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0

京港專訪●人文社科傑出學人

授自豪地說只用了三年又三個月的時間,

因為心中很強的願望就是要盡快做一個獨

立自主的學者,開展自己喜歡的研究項

目。1975年回港進入中文大學,任社會學

講師,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如果要將之

分階段的話,可以粗略分為,首七年純粹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回歸前的十五年過渡

期,觀察、參與、研究的時期;回歸後的

十五年,更是兼具學者與從政者身份的時

期;2012年開始,願望是做一個自由、自

在、自主的學者。

難得的純粹學術研究時光

  進入中大不久,1976年參與了一個名

為人民公社的研究項目,到過中國數次瞭

解情況,之後與同事編寫並出版一本《人

民公社的發展經驗》,雖然期間在另一些

論述中提出不同看法,但基本肯定人民公

社的作用。可是,隨著政治形勢的轉變,

三數年後人民公社的制度逐步廢除,之後

學術界更一面倒否定其價值。真正的學

者,不會單從晋升、出版著作和成果等去

決定研究課題,更多的是考量研究項目的

價值,得出的成果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

若能對理論的建構有幫助的話,更是學

者的夙願。基於人民公社研究的經驗,覺

得研究中國問題,條件限制太多,風險太

大,故改為研究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主力

研究香港本土議題。

  七十年代,是世界反殖運動的高峰

期,有些地區更出現激烈的抗爭運動,但

是,反觀香港,社會運作正常、政治長期

穩定,對於這種現象,社會上觸及的人不

少,但鮮有進行分析。作為社會學者,教

授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對香港的社會結構

和香港人對政府的期望等進行研究,得出

香港社會由大量家庭單位組成,而這些社

會單元以謀取社區內的最大利益為依歸,

大多不依靠政府解決問題,客觀上將很多

有可能變成政治議題的事件,較早地消溶

於社會內部,因而呈現長期的政治穩定。

這項研究成果,教授寫成專著《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並於1982年在

中大出版。這幾年時間被劉教授形容為難

得的純粹專注於學術研究的一段時光。

回歸前後的香港事務留有手印

  1981年香港前途問題出現,中英政府

各自為香港未來的利益而盤算籌謀所引發

的爭論和衝突,成了社會的主旋律,以研

究香港社會及政治為重點的劉兆佳教授,

自然不能抽身作壁上觀,必須置身這趟高

速的歷史火車之上,「我已經或多或少地

參與到香港回歸前和回歸後的政治發展過

程,包括整個的回歸歷程、香港的政治體

制的設計、回歸後特區政府的施政策略與

方針、以至中央的對港政策,都有著我的

一些或輕或重的手印」(摘自《回歸十五

年以來香港特區管治及新政權建設》一書

的作者序)。「功能團體」的提出,「行

政主導」的概念,今日仍影響著香港的政

治體制;後過渡期中英交惡,提出建議成

立籌委會,乃至臨時立法會,都獲得採

▲ 劉兆佳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辦公室接受本刊專訪

Page 1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京港專訪●人文社科傑出學人

納;還有,在討論第一屆立法會直選議員

的產生辦法時,教授更以少數意見力排眾

議,最後通過比例代表制,運作至今。或

者,今天有人會認為「功能團體」過於保

守,窒礙香港政制的發展,但無可否認,

當時提出這樣的建議,是有現實意義的;

再說,比例代表制的選舉辦法,今日看來

也許未盡人意,但總算是一套公平的方

法,結果可能對大黨不利、對弱小政團有

利而已。

  英國政府在香港前途談判中,始終沒

有配合中方提出培育政治人才的訴求,踏

入後過渡期,情況更為令人憂慮。1992年

中國政府自組港事顧問,目的就是自行

培育政治領袖。第一批港事顧問中,劉教

授已榜上有名,但考慮到不想被標籤過於

親中,削弱日後言論的說服力,故予以婉

拒。未料翌年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基於英

國人對形勢的誤判,雙方合作惡化,爭議

擴大,政制合作破裂,眼見中英關係形同

水火,身為香港的一份子¸經世濟民的思

想亦使他不可能袖手旁觀,因此,1993年

第二批港事顧問的名單上,有了劉兆佳的

名字,更是當時唯一的香港學者,同年進

入預委會。從93年至97年,平均兩個月要

到北京開會三次,對於喜歡做研究的學者

來說,犧牲可謂不少。回歸前的十五年過

渡期,都是圍繞著香港政治與社會、環境

變遷以及回歸中國引發的眾多研究項目,

特別注重問題的解决和出路,與純學術研

究有所不同,或多或少參與者的角色加重

了。

  回歸後首五年,教授憶述似乎再做回

純粹學者,因與特區政府接觸不多,可以

較抽離地看待問題,加之已經轉了研究的

路向,著重分析及解决問題,故對特區政

府的批評較多,著眼點是建構強勢政府和

管治聯盟,這是回歸初期特區政府所欠缺

的,沒有全盤考慮、長期發展謀略和管治

理念,逐步喪失話語權,管治陷入困境。

2002年加入政府中央政治組任首席顧問,

多了一重從政者的身份。進入中策組,工

作涵蓋掌握社會脉搏、恒常官員溝通、列

席行政會議、政府施政智囊等,已耗去大

量精力,加上身份特殊非能暢所欲言,故

著作有限。但話雖如此,在中策組期間,

以觀察者的角度,對政府運作有了深刻的

瞭解,因此,離開政府不久,即寫了一本

名為《回歸十五年以來香港特區管治及新

政權建設》的新書,可以這樣說,沒有十

年的政府工作經驗,單單學者身份是寫不

出來的。

本土議題和公共政策難吸引學者研究

  劉兆佳教授的身份兼具學者和從政

者,是非常獨特的。一直以來研究本土議

題的學者不多,教授是如何解讀的呢?他

認為主要是本土研究難以獲得國際學術期

刊的刊登,而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是目前

各大學評估學者成績的關鍵。先不說目前

「西方學術帝國主義」對香港學術研究的

窒礙有多大,學者的學術地位高低,幾乎

全賴發表在西方學術機構的論文多寡作準

則。但是,研究的選題、價值觀的取態、

政治的立場,決定權(標準的制定和執

行)全由別人掌握。因此,香港本土課題

的研究,放諸國際層面,難引起共鳴。還

有,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官學不信任,嚴重

一點更是官學相輕,主要是雙方的視野不

同,學者多以宏觀、長遠、理論、結構、

策略和批判的角度來探討和分析問題,而

政府官員多著眼當前問題或短期的改善措

施;再者,香港學者不願參與公共政策的

Page 1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京港專訪●人文社科傑出學人

研究和制定,回歸前是因為殖民地背景,

抗拒與政府為伍,認為有損學術尊嚴,回

歸後則認為特區缺乏認受性,也不積極參

與其中。看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暫難

在香港成為風氣,寄望特區未來的施政會

愈來愈多建基於公共政策研究的成果之

上,或者更多學者抱有像劉教授那種經世

濟民的情懷時,情況一定會改變。

  對於香港學術界,教授的觀察亦令人

反思。作為學者,若然過於認定某種理想

或價值觀,就是用來解釋現象或解决問題

的方法時,則學術工作一定受影響。社

會科學的學者,特別是政治學、法律學、

社會學、新聞學,他們深受西方影響,並

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為理想社會之圭臬,

更把自己看成是這種理想或價值觀的鼓吹

者和傳播者,難以抽離角色,以客觀角度

分析問題,容易將學術的研究從屬於理想

的推動。有些人當看到香港存有問題時,

即自然歸結為缺乏西方的社會圭臬所致,

只要套來西方模式,即可解决問題。這種

先有結論,後做研究的方式,恐怕連普通

大學生都不為的,可惜部分學者因角色

導入太深,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這個學術

誤區。

做自由自在自主的學者

  步入退休人士的行列,教授自言職退

心不退,更認為是學術生涯的另一階段,

力爭做一個自由、自在、自主的學者。主

要從事的研究將是思考性、總結性的,

而非實證的研究,希望為香港、為國家多

做一點事,特別是從動態的角度,思考香

港「一國兩制」下的課題。要研究的題目

太多了,如政制問題怎樣處理、管治聯盟

如何建構、管治策略如何設計、香港如何

配合國家的外交政策、香港如何在國家的

發展過程中擔當新的角色……等等。大

量的素材、觀察和經驗,研究議題又了然

在胸,心中有著一股壓抑十年的著作衝

動,很想把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雖然現

階段還有一些限制,但已寫了三篇長文

章,陸續發表在《港澳研究》期刊上。計

劃寫滿十篇後結集出版,預計一兩年後

完成,書名不排除定為《回歸後香港政

治》,與1996年出版的《過渡期香港政

治》相呼應。

Page 1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匡 意

  2012年12月11日,第九屆中

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

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全國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

主席陳至立,全國婦聯副主席、

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岩,中國科

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陳希,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教育

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

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

記程東紅,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

范繼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中國科

協榮譽委員、中國科學院數學與

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

學院院士楊樂,歐萊雅(中國)

總裁蓋保羅、副總裁蘭珍珍出席

典禮並且為獲獎者頒獎。程東紅

主持頒獎典禮。

  今年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

家獎」殊榮的10位科學家,是由

全國113個單位向中國科協推薦

的188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她

們是:南京大學教授馬晶、中國

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旭

村、蘭州大學教授勾曉華、中國

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吳一弦、復旦

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任醫師吳志

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趙慧君、

東南大學教授梁金玲、清華大學

教授顏寧、北京大學教授魏麗萍

等10人。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

一書記宋秀岩代表主辦方在頒獎

典禮上講話,她說,10位獲獎青

年女科學家是我國女科技工作者

的傑出代表,她們立足各自領

域,領跑學科前沿,取得了一批

令人矚目的重大科研成就,同時

在生活中書寫著多姿多彩的美麗

人生。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

女科技工作者刻苦鑽研的優秀品

質、勤奮開拓的創新意識、追求

卓越的價值取向。

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趙慧君

載譽而歸

▲ 十位獲獎青年女科學家合影

趙慧君教授(左)從歐萊雅(中國)副總裁蘭珍珍手中接過獲獎證書

Page 1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於

2004年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

會、歐萊雅(中國)共同設立,

是歐萊雅集團和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

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該獎每年

舉辦一次,每次評選不超過10名

45周歲以下的我國女性科技工作

者,其中至少有1名來自西部地

區。截至目前,已表彰了9屆共

77位女性。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

理學系教授趙慧君,憑孕婦驗血

可證胎兒唐氏綜合症,取代抽羊

▲ 趙教授與出席頒獎禮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鄭振耀(右)和本中心科學技術部主管匡增意(左)合影

水檢測免却流產風險,造福天下

父母,獲頒本屆「中國青年女科

學家獎」。她還繼續擴大研究,

將技術應用于檢測癌症,結果創

出「滴血驗癌」技術,憑檢查癌

細胞釋出到血液中的DNA,便

可得知病人是否患癌及所屬身體

部位,等同做一次安全的全身檢

查,可望幫助發現早期癌症,增

加治愈機會。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組織委

員會委託,負責該獎項於香港特

別行政區的聯繫、諮詢、推薦等

工作。自從2010年開始將港澳地

區青年女科學家納入推薦評選範

圍以來,這是第二次有香港特別

行政區的科學家獲獎。香港大學

化學系教授楊丹曾於2010年榮

獲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獎」。

Page 1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重 華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香港

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

港科學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辦

的「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

開講座」,於11月29日至12月1

日(周四至周六)下午在香港科

學館演講廳舉行。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

講座」由首任香港特區行政長

官董建華先生和中國科協名譽主

席朱光亞院士倡議發起,香港特

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中國

科協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聯合舉

辦,自2003年開始在香港舉行,

至2012年已舉辦十屆。

  為慶祝這一公開講座舉辦十

周年,主辦機構於29日在香港科

學館舉行了慶祝酒會和隆重而簡

短的紀念儀式和開幕式,曾擔任

過公開講座主講嘉賓和主持人的

香港學者、香港各高校教授、科

技界、工程界及社會各界人士,

以及廣東省科協、廣州市科協代

表約百人出席。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

記程東紅女士專程來港,與香港

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

輝女士、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

李乃堯先生共同主禮紀念儀式並

致辭,其他主禮嘉賓包括:中央

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

莫錦強 啓副部長、外交部駐港特派

員公署國際部周波副主任、香港

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黃英豪副

主席等。程副主席在致辭中,代

表內地的主辦方「深深地緬懷此

項活動的倡議者、中國科協名譽

主席朱光亞院士,深深感謝香港

特別行政區首任特首董建華先

生,正是在這兩位智者和前輩的

宣導和推動下才有了這項活動

的成功舉辦並取得了很好的成

效。」

  今年我國科技在載人上天和

下海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實現了天宮一號空間艙與神州九

號飛船的對接,蛟龍號載人潛水

器成功突破海洋下潛7000米深

度。今年的公開講座,我們邀請

到神州飛船、天宮一號總設計師

張柏楠先生和蛟龍號海試現場總

指揮、首席科學家劉峰先生擔任

主講嘉賓,向香港市民介紹中國

在上天和下海這兩個尖端科技領

域所取得的成就。這是兩位中國

科學家首次同台發表演講(張柏

楠講題:載人航天的發展;劉峰

講題:蛟龍十年入海路),劉峰

先生在演講中播放了一段顯示蛟

龍號載人潛水器潛水員在7000米

深海與在天宮一號空間艙的神九

航天員互致祝賀和問候的視頻,

聽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稀土是科技和工業用重要原

材料,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但

▲ 主禮嘉賓、主講嘉賓和主持人在紀念儀式和開幕式合影(右起:李乃堯、劉峰、蘇鏘、周波、許曉輝、程東紅、莫錦強 啓、沈祖堯、張柏楠、梁榮武、黃英豪)

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Page 1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在稀土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都存在

巨大的改善空間。今年的公開講

座邀請到的第三位內地科學家,

是被譽為「稀土之父」的中國科

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蘇鏘教授

(講題:稀土資源及其應用)。

稀土作為一種戰略性元素,廣泛

用於軍事和新興產業上。蘇院士

為聽眾講解稀土科技知識,以及

稀土在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資

訊和醫療等方面的應用。

  今年擔任主講嘉賓的兩位香

港科學家,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

校長沈祖堯院士(講題:腸胃內

鏡的發展與前瞻)和香港科技大

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李澤湘教

授(講題:走出象牙塔—以創業

為核心的產學研一體化經驗體

會)。沈校長為腸胃研究權威,

研究範圍包括腸胃出血、幽門螺

旋菌、消化性潰瘍、肝炎,以及

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有關的

研究成果為全球腸胃科的治療潰

瘍方法帶來深遠影響。

  李澤湘教授長期從事機器人

與自動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

作,在靈巧機器手的操作與控制

方面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處

於國際前沿,是這一領域有數的

幾個國際權威之一。李教授領導

研發的無人直升機,居於國際頂

尖水平。他在培養科研和創業人

才上也有獨特的經驗。

  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

武先生擔任本屆公開講座的主持

人。

  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

公開講座」舉辦十周年的2012

年,擔任今年主講嘉賓的五位內

地和香港傑出科學家,為這一大

眾 啓科學普及活動寫下濃墨重彩的

一筆。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

講座」每次邀請三位內地科學

家和兩位香港科學家擔任主講嘉

賓,他們大多是中國科學院和中

國工程院院士。前九屆的主講嘉

賓有內地的鄔賀銓院士、于軍博

士、淩峰教授、周光召院士、王

禮恒院士、白春禮院士、趙忠賢

院士、曾毅院士、歐陽自遠院

士、程書鈞院士、符琮斌院士、

李國傑院士、陳霖院士、呂植教

授、李建剛研究員、劉嘉麒院

士、陳顒院士、賈承造院士、孫

澤洲研究員、張彥仲院士、艾國

祥院士、何華武院士、蘇定強 啓院

士、鳳懋潤總工程師、張伯禮院

士、王浩院士,以及香港的陳子

亭教授、孔祥復院士、香港科技

大學校長朱經武院士、章梓雄院

士(已故)、辛世文院士、唐叔賢

院士、香港大學徐立之校長、錢

大康教授、支志明院士、李述湯

院士、郭新教授、葉玉如院士、

袁國勇院士、香港科技大學陳

繁昌校長、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

新滋院士、黃乃正院士、香港城

市大學校長郭位院士、任咏華院

士等。曾擔任主持人的香港學者

有:謝志偉博士、黃玉山教授、

李榮彬教授、曹宏威教授、戴明

興博士、陳炯林教授、許伯銘教

授、周海峰博士等。主辦機構謹

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這種高水準的科學講座,增

進了香港社會各界對祖國內地和

香港科技發展的瞭解,也促進了

兩地的學術交流,更在香港的青

少年學生中播下科學的種子,激

勵有志者進入科學的殿堂,探索

無窮的科學奧秘。

▲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內座無虛席

  附記:香港《大公報》對

劉峰、張柏楠、蘇鏘三位內地

科學家作了系列採訪報導,分

見該報�0��年��月�日、��日

和��日;本刊亦將從本期起

陸續發表我們的採訪稿。

Page 1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藉「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

家公開講座」舉辦之機,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安排包括擔任講座

主講嘉賓的三位內地傑出科學家

在內的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香港

城市大學,瞭解該校科研發展情

况,與該校的相關同行開展學術

交流。

  2012年11月28日上午,中國

科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程東紅

女士率團訪問城大,成員包括被

譽為「稀土之父」的中國科學院

院士、中山大學蘇鏘教授及夫人

任玉芳教授,國家深海基地管理

中心主任、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現

場總指揮劉峰高級工程師,中國

科協交流部李秀亭副部長和港澳

台事務交流處楊容處長。中央政

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高

春波副處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郭明華副總裁和學術與培訓部主

管鄒重華博士陪同訪問。

  中國科協代表團首先到訪毫

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

由協理副校長(創新發展及內地

事務)薛泉教授介紹城大簡况,

特別是在科研方面的發展情况;

實驗室主任陸貴文教授介紹了毫

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概况,並

安排客人參觀了實驗室的科研設

備和研究成果。隨後,蘇鏘院士

和劉峰先生與實驗室的三位核心

成員陸貴文教授、陳志豪教授和

薛泉教授進行了學術交流。

  接著,蘇鏘院士獲安排與城

大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副主

任、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劉錦川

教授交流;劉峰先生及中國科協

代表團程書記等到訪海洋污染國

家重點實驗室,與實驗室主任林

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城大內地傑出科學家與城大同行交流

群聲教授(亦為城大副校長)、

副主任陳荔博士交流。

  29日上午,稍後來港的神舟

載人飛船系統和天宮一號目標飛

行器總設計師張柏楠先生在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鄒重華博士陪同

下,亦到城大毫米波國家重點實

驗室訪問,與陸貴文教授、陳志

豪教授和薛泉教授進行學術交

流。

  三位內地傑出科學家對城大

的科研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認為在無綫通訊、海洋研究方面

與城大有著合作的空間。程東紅

書記希望香港的高校和學者能更

多地參與國家的科技發展,為我

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多做貢獻,中

國科協將為此提供協助。

▲ 劉峰總指揮向城大贈送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模型(左起:陳志豪、任玉芳、蘇鏘、劉峰、程東紅、郭明華、陸貴文、李秀亭、薛泉、楊容)。

▲ 訪問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張柏楠總設計師向城大贈送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模型,並向薛泉教授、陸貴文教授、陳志豪教授(左2-4)介紹模型上的無綫通訊天綫。

◆ 重 華

Page 2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匡 意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頒獎

大會於2012年10月29日下午三時

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

長路甬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

技部部長萬鋼,中國科學院院長

白春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

副主席陳希等領導出席了頒獎大

會。基金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

向大會做了工作報告。

  在充滿歡樂和喜慶的氣氛

中,劉延東、路甬祥、萬鋼等領

導和捐款人代表一起向50位榮獲

「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 「科學

與技術創新獎」的傑出科技工作

者頒獎。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

學及工程系教授張黔、香港浸會

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黃維揚雙雙

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青年

創新獎。

  在熱烈的掌聲中,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

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劉延東說,

何梁何利基金創立18周年來,在

中央人民政府以及香港特區政

府的關懷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

大力支持下,始終恪守公平、公

正、公開的評選原則,將其作為

基金的立業之本、權

威之根、公信力之源

泉,堅持科學管理、

制 度 透 明 、 規 範 運

▲ 香港獲獎人從梁潔華博士等捐款人手中接過證書(左1張黔,左5黃維揚)

行,樹立了社會力量創辦科技獎

勵的成功典範,在國內外享有良

好聲譽,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

力與日俱增。何梁何利基金在實

踐中凝練形成的科學理念、評價

標準和規範化、國際化的工作程

序,為我國更好開展科技獎勵工

作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寶貴借鑒。

她期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

術獎,今後辦得更好、辦得更成

功、辦得更有特色,辦得更具權

威,朝著辦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獎

勵的方向繼續前進,為祖國科學

技術進步與創新、為人類文明和

進步,做出更大更好的貢獻!

  來自中央及首都科技界、教

育界和社會各界專家和代表300

多人出席了頒獎大會。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 頒獎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香港科學家榮獲兩項青年創新獎

香港獲獎人張黔(左2)、黃維揚(右1)與出席大會的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黃偉國(右2)、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部門主管匡增意(左1)在會場合影。

Page 2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匡 意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

春禮於2012年11月20-24

日率團訪港,先後到訪

了香港大學、香港中文

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

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就中科

院與香港高校開展合作研究、科

技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等主題,

進行了全面的交流。這是白院長

於2011年2月擔任中科院院長以

來首次訪港,將有力地推動院校

之間的合作發展。

  訪港期間,白院長邀請了在

港的中科院院士座談,並設宴招

待了與會院士及部分香港高校校

長、中聯辦官員等。座談及晚宴

期間,白院長向院士和來賓們簡

介了此次訪港的目的,對大家全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訪問本港高校並與香港院士聚會交流

力支持中科院工作表示衷心的感

謝。

  11月21日上午,香港城市

大學授予白院長榮譽理學博士

學位,以表彰他對國家科技

發展的貢獻。隨後白春禮院

長發表演講,主題為「納米

科技的進步與展望——從基

礎研究到應用 (Progress in and

Prospectives for Nanotechnology: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Application)」。部份來自中科院

系統的在港「香江學者」出席了

白院長在會上講話

▲ 白院長與本中心李總裁親切交談

講座並恭賀白院長獲得殊榮。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科院

委託安排了本次座談及晚宴。中

心總裁李乃堯在與白院長親切交

談中表示,非常感謝中科院作為

中心董事局成員單位多年來給予

中心的關懷與支持,歷年成功舉

辦的「香港新當選院士證書頒發

儀式暨院士論壇」活動,引起了

社會各界的關注;今後,中心願

意為在港的院士提供優質的服

務,共同推動中科院與香港高

校、科技界的長期合作。

白院長與部份

在港中科院系

統的香江學者

合影

Page 2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0

◆ 林麗、蔣婷

  2012年12月19-20日,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和「香港高校內地

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與香

港科技園、香港資訊科技聯會一

起組織了一個香港代表團參加在

廣州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留學人

員科技交流會(簡稱留交會)。

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廣東省委書

記汪洋出席了19號的開幕式,為

第三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基地授牌,並與參加「留交會」

的外籍專家座談。廣東省代省長

朱小丹在「留交會」開幕式上致

辭。中組部、科技部、教育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

國資委、國家外專局等部門和廣

東省、廣州市的負責人參加開幕

式和座談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總裁助理林麗娟應邀出席。香港

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秘

書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部門主

管陳錦雲先生也與多名香港博士

出席了大會,同時與會的還有中

國科協海智辦副主任方進、廣州

市科協副主席馮元博士,香港科

技園副總裁楊德斌、香港資訊科

技聯會創會召集人陳其富、香港

科技協進會副會長馮威棠等。

  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

會,是在中組部指導下,由國家

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人力資源

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國

務院僑務辦公室和廣州市人民政

府共同主辦,由北京市、上海

市、天津市、長春市、哈爾濱

市、杭州市、濟南市、武漢市、

成都市、西安市、南京市、厦門

市、蘇州市人民政府,以及香港

貿易發展局和歐美同學會協辦的

海外留學人才科技交流盛會。留

交會的宗旨是「面向海內外,服

務全中國」,目的是為百萬海外

中國留學人員與國內需求單位搭

建一個交流、合作的平台,讓海

內外供需雙方能在集約的時間和

空間裏通過充分交流尋求合作。

本中心應邀與香港博士出席第十五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

人社部王曉初副部長在本屆留交會上發言

Page 2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廣州留交會現場(右4:楊德斌,右3:方進)

自1998年創辦以來,吸引了2.6萬

名海外人才參加。參加本屆「留

交會」的2200多名海外人才,博

士以上佔55%。 李源潮在「留

交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中國

正處在快速發展和轉型進程中,

人才發展的機遇很多。我們將進

一步加大引才力度,完善引才政

策,優化人才服務,為海外留學

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創造更好的環

境和條件。

  19日下午,中國留學人員回

國服務聯盟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

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中國

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專家指導委員

會、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

廳、廣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

局,在廣州香格里拉飯店舉辦以

「權威政策解讀、增進互動交

流、營造良好環境、鼓勵為國服

務」為主題的留學人員回國服務

政策沙龍。此次沙龍受到了到場

的150多位留學人員和國際人才

的熱烈歡迎。國家人社部副部長

王曉初、廣東省常務副省長肖志

恒、廣州市副市長宮兒珍和人社

部專技司和中國留學人員與專家

服務中心等領導分別在留學人員

服務政策沙龍上致辭,重點介紹

國家25個部門最新出台的《外國

人在中國永久居留享有相關待遇

的辦法》和《關於為外籍高層次

人員來華提供簽證及居留便利有

關問題的通知》以及廣東和廣州

的最新的人才吸引政策。當晚,

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

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交流

酒會暨廣州招才引智推介會,廣

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張驥致辭,

廣東市相關領導發言,闡述了廣

州近年來的科技發展現狀。

  第十五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

科技交流會於2012年12月21日晚

圓滿結束。與會的香港博士、博

士後研究員們對國家吸引海外學

子回國服務的力度感到興奮,表

示希望自己的項目能在內地找到

合適的落點繼續發展壯大。「香

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

會議」作為在港內地研究人才的

服務機構,很樂意推薦高層次人

才回內地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做

出貢獻!

▲ 陳錦雲先生(右2)與博士們在會場

Page 2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  甘向群書記等訪問本中心◆ 重 華

郭明華副總裁(左3)代表本中心接受廣西科協甘向群書記(右3)贈送的紀念品

10月9月,第八屆泛

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

團體合作聯席會議在海

口召開,會議由廣東省

科協副主席湯世華主

持,海南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

席陳永明致辭,福建省科協黨組

書記、副主席葉順煌等9省區和

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澳門工

程師學會的30多位代表參加會

議。

  與會代表就共同組建「泛珠

三角區域旅游醫學發展聯盟」達

到了一致意見,並擬定了《泛

珠三角區域旅遊醫學發展聯盟

第八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  團體合作聯席會議在海口召開◆ 海南省科協

會議在海南省海口室舉行

  經本中心安排,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甘向

群書記、方芳副主席、學會部鍾谷波副部長於

2012年12月上旬來港訪問。10日上午,甘向群

書記等到訪本中心,與副總裁郭明華先生、學

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先生、京港國際培訓中

心副總經理林麗娟女士座談交流。雙方介紹了

各自機構和地區的情况,對促進廣西與香港的

科技界交流與合作都表達了積極態度,並簽署

了合作協議。甘書記希望借助香港的優勢,促進廣西高等教育和科技

的發展;利用一年一度在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促進香港與

東盟國家和地區的交流。

合作框架》(以下簡稱

《框架》)。《框架》

指出,將打造「泛珠三

角區域旅游醫學發展」

論壇,力爭成為政府

「9+2」泛珠大會的配

套項目;整合泛珠三角

區域康復、療養、營養保健專

家,實現資源分享,服務地方經

濟;開展對導遊等相關從業人員

的培訓及旅遊醫學知識的宣傳和

普及工作。

Page 2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重 華

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顧澗清主席率團訪港  與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界交流

  2012年12月11-13日,廣州

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澗清主席

率團訪港,與香港人文社會科學

界展開交流活動。代表團成員包

括:社科聯副主席郭凡、學會工

作部部長陳偉民、副部長金迎

九、調研員曾傑靈、市審計學會

會長黎子良、市稅務學會秘書長

張秀玲、市黨建學會秘書長陳曉

平、市戒毒法學會秘書長周後

鮮、廣州市商道諮詢有限公司總

經理李志堅等。

  11日下午,顧主席率代表團

首先到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訪問,

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

資訊與出版部主管陳錦雲先生、

京港國際培訓中心副總經理林麗

娟女士與廣州市社科聯代表團座

談交流。顧主席表示,廣州與香

港兩地歷來關係密切,但這些年

市設科聯與香港的聯繫較少,今

後應加強與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界

的交流。幾位專業學會負責人也

都表示,希望藉這次訪問,推動

與香港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學習

和借鑒香港在戒毒、審計和稅務

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搞好廣州的

工作。顧主席對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協助安排這次廣州市社科聯代

表團訪港表示感謝,希望今後與

本中心緊密合作,共同推動穗港

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多層次交流。

  訪港期間,廣州市社科聯代

▲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澗清主席(右6)率團訪問本中心時留影

表團還拜訪了香港中國近代史學

會會長丁新豹博士、香港理工大

學中國商業中心、一國兩制研究

中心、香港地方志辦公室、鳳凰

衛視等,與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界

展開了廣泛的交流。

Page 2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文 文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

會於7月初召開終評會議,共有

64位內地優秀博士獲得資助,將

赴港與香港高等院校的導師開

展為期兩年的合作研究。2012年

度「香江學者計劃」(以下簡稱

「計劃」)64位獲資助人員名單

已於8月中旬在「計劃」網站:

www.hkscholar.org和中國博士後

科學基金會網站同時發布。

  「計劃」在2011年首次資助

44位內地優秀博士,已於今年

3月全部抵達香港各院校。2012

年度「香江學者計劃」於本年

初共收到來自香港七大院校162

位導師申請參與計劃。2012年3

月,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向教育部

屬下「985工程」、「211工程」

重點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重

點實驗室及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

流動站等單位發出申報通知,

共收到134所內地院校及優秀博

2012年「香江學者計劃」  獲資助人員名單公布

士後科研流動站的590位博士申

請。其中,119位博士順利通過

「計劃」的內地執行機構―中

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組織的內地

專家評審組的嚴謹初審。

  「計劃」自5月18日發布119

位獲推薦候選人名單後,隨即進

入了導師與候選人互相聯繫、確

定聘用意向的階段。截止至2012

年6月30日指定限期,共有85位

候選人成功與導師達成聘用意

向。「計劃」學術委員會於7月7

日召開「2012香江學者計劃候選

人終評會議」,學術委員會按照

去年評審準則,審議候選人個人

履歷,參考內地專家評審結果,

經仔細討論,一致通過從85位候

選人中選出64位本年度的獲資助

人員,並函告全國博士後管委會

辦公室,得到確認。

  成功入圍的獲資助人員將於

半年內赴港跟隨導師開展科研工

作。香港導師中,講座教授14人

(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

34人,副教授級16人。其中香港

大學10人,香港中文大學10人,

香港科技大學8人,香港理工大

學17人,香港城市大學13人,香

港浸會大學6人。內地博士後方

面,他們分布在48所大學或研究

機構,年齡全部在35週歲以下。

  「香江學者計劃」於2010年

底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與香港

學者協會聯合主辦,其目的乃為

內地博士畢業生提供「博士後」

的培訓,結合香港各大學的研究

優勢及內地的人才資源,共同培

育年輕的科研人才,促進國家科

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博士

後科學基金會和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分別作為內地和香港的執行機

構。有關「計劃」詳情,請瀏覽

「計劃」網站。

Page 2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近年,中國及世界各地正積

極研發觀測天文的設施,希望

藉著太空任務加深對太陽系及宇

宙的瞭解。為促進中港兩地有關

天文和太空科學的合作及學術交

流,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資助,由香港大學理學院、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以及國家天文台合

辦的「天文及空間科學會議」,

於2012年12月4-6日在香港大學百

周年校園舉行。

  會議由國家天文台副台長趙

剛教授和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及

物理系講座教授郭新共同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副

主任孟慶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委港澳辦副主任王逸、中國探月

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及國家

天文台台長嚴俊、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總裁助理林麗娟、學術與培

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以及20多名

來自內地和香港的科研人員及學

者,包括來自國家天文台、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內地和香

港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在會議

上應邀發表研究論文,共同探討

多個太空觀測議題,如伽馬射

線、LAMOST望遠鏡、微波探月

等前沿天文科學研究議題,各抒

己見,進行學術研討。

  舉辦這次「天文及空間科學

會議」目的,在於推進兩地太空

研究的合作。回歸前,香港的天

文學研究主要是和海外合作,亦

因為設備局限,產生長於理論而

本土實踐有限的局面。現今,內

地的太空研究領域取得巨大發

展,兩地在合作上可以取長補

短,「同時,香港是國家的一部

分,應該積極參與國家的研究課

題。」

  會議期間,國家天文台的嚴

俊台長指出,期待在這次會議

上,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在研討中

開闊科研人員的視野。香港的理

論研究頗具優勢,內地的資料和

設備相對充足,大可「利用雙方

各自優勢,進行強強聯合」。嚴

台長說,兩地的天文領域合作正

多軌並行,現在推行的「香江學

者計劃」中,就有香港導師和內

地博士後,合作研究微波探月,

再有嫦娥工程未來要進行的月壤

採樣,「離不開香港學者的技術

支持」。他表示,國家探月

工程及深空探測重大科研專

案,很歡迎港澳台科學家參

與,也希望拓寬國際合作。

  國家天文台副台長趙剛

亦指,香港科學家學術水準

較高,內地則在設備、資料

上有優勢,希望雙方強強聯

合,共同推進國家空間科學

和天文學發展。

◆ 小 林

「天文及空間科學會議」在香港大學舉辦 

▲左起:王逸、孟慶國、郭新、嚴俊、趙剛在討論會上

▲國家天文台副台長趙剛在研討會上作報告

出席會議的

兩地學者合照

Page 2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2012年11月26-29日,由香

港中文大學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辦,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協辦的「2012氣候

變化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

舉行。

  研討會的開幕式,由國家重

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專家

顧問組組長徐冠華院士、香港

中文大學副校長黃乃正院士、中

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

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曹國英副部

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

球科學部五處(大氣科學)張朝

林處長,以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共同主持。

  90位來自中港兩地的氣候變

化專家及研究生出席了這次研討

會,發表了共28篇學術報告。研

討會首日,徐冠華院士、清華大

「2012氣候變化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 黃 咏(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

◆ 林麗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羅勇教

授,以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

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

氣候診斷項目首席科學家劉雅章

教授分別發表主題報告。

  參與研討會學者在會議期間

與中大領導和太空與地球信息科

學研究所及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學者會晤,並到訪中大太空與地

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從中瞭解中

大最新的科研計劃和發展。活動

結束前,兩地學者互相交流學術

意見,探討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此次的研討會提供一個平

台,讓學者們可以就氣候變化

領域的研究,提出各自的進展成

果與觀點,同時有機會互相認識

和交流,從而促進學術及科研合

作。

▲ 出席氣候變化研討會的內地與香港學者合影

▲右起:中聯辦教科部曹國英副部

長、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黃乃正院

士、徐冠華院士、基金委張朝林處

長、鄒重華博士

Page 2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碧 君

  2012年12月6日,香港高校

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組

織了15名江蘇籍本科生和研究

生,與到訪香港大學的江蘇省副

省長傅自應進行了親切會面。傅

省長慰問了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江

蘇籍學生,為身在異地的學子們

帶去家鄉的問候和祝福。

  會面首先由香港大學教務長

韋永庚先生致歡迎辭,並為傅副

省長及到訪的其他領導介紹香港

大學的基本情况。接著由江蘇籍

的本科生代表與研究生代表作簡

單發言,以自己親身經歷展現香

港的學習生活情况。結合韋永庚

先生和同學們的講話,傅副省長

與同學們「聊起了家常」,氛圍

輕鬆愉快,交談的內容包括香港

的就業情況,以及同學們的個人

生活等等。在活動結束前,傅副

省長給了同學們兩點忠告:第

一,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裏,

要學會堅守好自己的東西;第

二,要不斷改造自己,進行自我

▲ 傅自應副省長(前排中)與在港江蘇籍學生會面

完善。最後,傅副省長歡迎同學

們在學成後回到家鄉江蘇做出一

份貢獻。

  韋永庚先生與傅副省長互贈

禮物,並與在場的同學們合照留

念。傅副省長離開時,與同學們

一一握手道別,並希望大家常回

家看看。

  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李

魯、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

紀建軍以及江蘇省、市負責人等

陪同會面。

江蘇副省長慰問  在港江蘇籍學子

Page 3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江蘇淮安市曲福田市長率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商市校合作

◆ 重 華

  2012年12月23日下午2時30

分,隨著一架A320飛機滿載旅客

從淮安機場起飛,約2小時25分

鐘後成功抵達香港國際機場,標

志著淮安—香港直航客運包機航

綫成功首航。

  24日上午,在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的安排下,乘坐首航包機來

港的江蘇省淮安市曲福田市長率

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洽商市校

合作,促進淮安的發展。代表團

成員包括:副市長趙洪權、經濟

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童玉祥及副

主任田衛東、外事辦公室主任王

莉莉。

  在聽取了副校長黃玉山教授

介紹科大創校以來的發展情況以

後,曲市長介紹了淮安市在經濟

社會發展方面的最新情况。作為

歷史文化名城,淮安位於淮河與

京杭運河交匯點,江淮淮揚文化

的中心,自古為水運樞紐、南北

要衝,明清時期與蘇州、杭州、

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有「運河之都」之稱。2007年以

後,台資富士康、達方電子、宏

▲ 黃玉山副校長(右2)與淮安市曲福田市長(左3)等座談交流(重華攝)

盛箱包等企業陸續來此投資建

廠,使得該市成為台資新的聚集

區。曾在南京農業大學從事教研

工作多年並擔任過副校長的曲市

長,對香港科大在創校20年時間

便躋身世界著名大學行列表示欽

佩,希望淮安市能與香港科大在

科技研發、幹部培訓、人才培養

等多方面合作,借助香港科大的

智力優勢,推動淮安市的經濟社

會發展。

��

Page 3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2012年10月30日,應中國和

平統一促進會邀請,「香港高校

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

秘書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部門

主管陳錦雲先生與數名香港高校

法律研究員及博士後應邀參加了

「九二共識」二十周年論壇。

  「九二共識」二十周年論壇

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全國

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香港特

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陳雲林會長等

親臨會場,另邀請到前國台辦副

唐樹備先生、中國國民黨中評委

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先生、鳳凰衛

◆ 資 婷

青年法律學人參加「九二共識」二十周年論壇

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先生、全國

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先

生、台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亞中先生、香港台灣工商協會

會長王乾麟先生等,自其專業領

域出發,針對九二

共識之貢獻、兩岸

走向統一的可行方

案以及一國兩制實

施的情况等深入探

討,令聽眾受益匪

淺。會上法律學人

們與陳雲林會長交換了兩岸法律

學術交流的看法,陳會長表示很

支持兩岸四地的法律人加強交流

來往,增進相互認識瞭解,促進

統一事業。

  兩岸風雨多年,一路走來

磕磕碰碰,直至「九二共識」

的達成,方奠定雙方和平交流的

基石,攜手共創大中華之繁榮前

景。

▲ 法學研究人員與陳雲林會長合影

唐樹備先生與學人學生合影▲

Page 3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0

◆ 何建宗(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保護水資源和供水素質是維

繫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因此,有必要持續地對水資源和

水質管理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創

新,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利用人類

賴以生存的水資源。

  承接由香港公開大學、廣州

市科學技術協會及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在2010年聯合主辦的首屆論

壇,第二屆「水資源及水質管理

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華南地區水資

源及水質管理論壇」於2012年10

月24-27日在香港公開大學順利召

開。參與大會的七十多位專家、

學者,特別針對水資源及水質管

理問題,尤其是珠三角的現况,

彼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大大加強地區上的緊密合作和管

理。

  本次會議討論了一些近年廣

受關注的課題,如:「全面水資

源管理」、「流域的共同和綜合治

理」、「非點源污染負荷的定量和

定性分析」、「藻華災害的防護管

理」、「河流水文和河口灣區的水

資源變化規律」、水資源保護的

「公眾參與」和「公眾教育」等,

從專業和科學的層面,更深入地

探討如何透過科學、技術和管理

等方面的創新觀念,具體地做好

水質保護,合理利用地球上珍貴

的水資源。

  大會還安排與會代表對吐露

港水質進行了考察,參觀了香港

水務署資源教育中心(旺角)。

  近年來,粵、港兩地在水資

源和水質保護工作上有很多方面

的合作,而穗、港兩地,亦可謂

天水相連,彼此間的關係十分緊

密,大會特別感謝廣州科學技術

協會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的居中

統籌和協調工作。也要感謝香港

水務署對本次大會的積極支持,

廣州市市政集團有限公司、香港

減碳及能源管理專業學會、澳門

綠色環境保護協會參與協辦會

議,裘槎基金會的經費贊助等。

此外,今次活動有多位從澳門來

的朋友參加,加上香港的各大院

校和專業團體的鼎力協助,使會

議得以成功舉辦。

第二屆水資源及水質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華南地區水資源及水質管理論壇

大會主席台

大會合照

Page 3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潔 淨

  2012年11月29日晚,「香港

中國企業與大學生面對面之CEO

論壇:香港金融行業的使命、視

野及職業規劃」,在香港大學黃

麗松講堂隆重舉行。

  「香港中國企業與大學生面

對面」系列活動是由香港中國

企業協會(「中企協」)和香港高

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

(「聯席會議」)主辦,由中國內

地學生學者(香港大學)聯合會和

中國內地畢業生(香港大學)校

友會承辦,並且得到香港大學的

大力支持。活動旨在搭建學生與

社會交流的平台,利用中企協和

聯席會議的社會資源服務高校學

生;使同學們在跟著名企業資深

高管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對自

身發展及職業規劃形成更清晰和

更明確的定位。

  作為面對面系列活動的首次

嘗試,當晚的

CEO論壇吸引了

來自港大、中

大、科大、城

大、浸大、教育

學院等香港各高

校逾三百多名學

生、學者。

  中銀國際

控股有限公司

副總裁謝湧海

在港中資企業與內地生CEO論壇香港金融行業的使命、視野及職業規劃

先生、中國光大控股(香港)有

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陳

爽先生;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兼助理總經理朱毅堅先生受

邀作為論壇的主講嘉賓。他們用

風趣幽默的語言,暢談香港金融

行業的未來走向,用豐富的職場

閱歷,對大學生的職場規劃提出

寶貴建議。他們鼓勵同學們在不

斷地學習中提升自我,在經濟快

速發展的大環境中尋找機會,在

不斷嘗試和磨礪中獲得成功。期

間,觀眾與嘉賓的互動十分熱

烈,論壇後講者被意猶未盡的同

學們包圍著繼續交談,論壇收到

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 論壇現場

▲「聯席會議」陳錦雲秘書長(左5)、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朱華副總裁(左4)

與嘉賓們一起合照

Page 3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動態

��

◆ 石澤蕤

  為了給在港就業的內地工程

師尋找更多的支援和幫助,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助理、香港高

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

秘書長陳錦雲先生與香港各大學

內地生聯誼會工程學生代表於

2012年12月12日拜訪了香港工程

師學會,並與會長蔡健權先生、

副會長陳健碩先生進行了親切座

談。

  座談期間,陳錦雲先生與來

自香港各高校工程院的同學們首

先介紹了在各高校就讀工程專業

內地學生的學習及就業狀况。隨

後,蔡健權會長與陳健碩副

會長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香

港工程師學會對於香港工程

師的重要作用。取得香港工

程師學會認證的工程師不僅

能同時獲得包括美國、加拿

大、英國等二十個國家工程

師資格認證,還能在工程師

學會的幫助下接受培訓提升

內地在港學生代表 拜訪香港工程師學會

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通

過工程師學會這個平台,在港工

程師能與相關專業和學術團體進

行密切交流,有效幫助香港工程

界的發展。

  當得知目前在港就讀工程專

業的內地學生們對於香港工程師

學會的認證體系和流程都不太熟

悉時,蔡會長與陳副會長表示願

意積極配合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

的工作,深入各高校開展系列講

座,使得在港內地學生進一步瞭

解香港工程師學會及其工程師資

格認證過程,為留港就業的內地

工程師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與支

援。

  本中心董事、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

授陳耀華博士不幸於2012年10月17日在美

國病逝,享年88歲。陳教授長期從事科學研

究,並且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科研的交流

合作,貢獻良多。

  陳教授的追思會已經於2012年12月15日

深 切 哀 悼 陳 耀 華 教 授

星期六上午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崇基禮

拜堂舉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

代表中心出席了追思會,對陳耀華教授的離

世深表惋惜和哀悼,同時對陳教授的家人表

示慰問,並且感謝陳耀華教授為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以及兩地科研交流所做出的貢獻。

陳錦雲先生(左2)、蔡健權會長(右2)等探討內地在港工程學生的專業發展問題

Page 3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北京站

◆ 中國科學院

全國科學院聯盟成立劉延東發賀信

  12月8日上午,全國科學院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張勤,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中科院黨組副書記方新,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偉,安徽省副省長倪發科,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陳章良,甘肅省副省長郝遠出席,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主持大會。全國科學院聯盟由中國科學院與安徽省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甘肅省科學院、廣東省科學院、廣西科學院、貴州科學院、河北省科學院、河南省科學院、黑龍江省科學院、湖南省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院、江西省科學院、山東省科學院、陝西省科學院、上海科學院、瀋陽科學技術總院、武漢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等17家地方科學院組建。成立大會上,18家單位共同簽署了《全國科學院聯盟成立北京宣言》,將進一步加強全面戰略合作,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共建協同創新體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會上,方新宣讀了劉延東12月3日發來的賀信。  劉延東在賀信中對中國科學院與各地方科學院共同成立全國科學院聯盟致以熱烈祝賀,向參加成立大會的各位代表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她指出,中國科學院和各地方科學院作為我國科技隊伍的兩支重要方面軍,長期以來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立全國科學院聯盟,有利於促進各科學院優勢互補,推動協同創新,促進重大產

出,實現共贏發展,提升科技創新和支撐發展的整體效益,對於加快推進國家知識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的深度融合,充實創新型國家建設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科學院院長何力代表各地方科學院致辭。建立全國科學院聯盟,為促進地方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色、開展協同創新搭建了重要平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徐濟超代表到會的各地政府致辭。從省院溝通、對接和協調的力度空前加大,簽署一批具體合作協定,開展一批合作科研計劃項目,啟動一批科技創新平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取得顯著成效等 5個方面,對中國科學院與河南省的科技合作進行了總結歸納。他表示,成立全國科學院聯盟,將更有利於省科學院提升創新能力,更有利於省院開展多層次多途徑合作,更有利於省院開展協同創新。  白春禮在會上講話,並為 6個專業領域分會授牌。他代表中國科學院,向給予全國科學院聯盟籌建工作大力支持和幫助的國家各有關部門、各地方黨委政府、各地方科學院及各有關單位表示衷心感謝。  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副秘書長譚鐵牛、潘教峰、吳建國,河北省政府副秘書長李靖,遼寧省政府副秘書長馬祥圖,安徽省政府副秘書長余焰爐,江西省政府副秘書長晏駒騰,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張德寬,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涂經平,以及中科院有關部門、分院、研究所,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地方科學院負責人等200餘人出席大會。

Page 3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北京站

  北京時間12月8日淩晨,2012年諾貝爾

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

發表文學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

莫言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

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之後

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

信真理正義是存在的,在今後的歲月裏,

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莫言向全世界講了一個原汁原味的中

國故事-一個來自中國北方農村的孩子

如何成長為成功作家的故事,這個中國故

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在12月9日舉行

的「融合‧創新‧繁榮-社會科學網絡

傳播國際論壇」上,專家學者對於如何講

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展開了積極探

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武寅指出,

「訥於言而敏於行」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

的文化傳統之一,這一傳統在一定程度上

制約了中國的對外傳播。長期以來,中國

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及其主動性並不理

想,國際傳播話語權相當缺乏,「中國聲

音」還很微弱,使得中國難以成為國際舞

台的「文化強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江

時學研究員同樣對國際社會上「中國聲

音」微弱的現狀表示憂慮。他回憶起自己

在參加一次世界經濟論壇時,和一位美國

學者就中國問題進行交流。當時正值西藏

騷亂之際,很多西方媒體對此事件歪曲報

導,江時學問那位美國學者在紐約時報和

人民日報中更信任哪一個,美國學者毫不

◆ 中國社會科學網 

講述中國故事  發出中國聲音

猶豫地選擇了紐約時報。「面對這樣的

情形,我們必須要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

國。」江時學說。

  「只有以一個面向全球傳播時代的現

代傳播體系為支撐,我們才能講好中國故

事。」于運全指出,目前中國迫切需要的

是跟國際話語體系的對接。雖然中國有很

多有特色的故事、經驗,但是如何能跟人

類的共同價值、共同經驗接軌,構建自己

的話語體系,是中國做好對外傳播的當務

之急。同時,要加強國際傳播人才的培

養,加強國際傳播效果評估體系的建設和

對受眾的研究,搭建政府、學界、業界之

間的溝通平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愛

德華‧拉扎勒斯表示,在向西方傳播資訊

方面,網絡是最有力的工具。應當多開辦

網站的英文版,使更多的中國故事被西方

國家接受。

  武寅認為,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

升,世界也越來越需要獲得中國的參與,

越來越需要傾聽中國的聲音,越來越需要

汲取中國的智慧。在國際目光日益投向中

國的新形勢下,中國學術走向世界既面臨

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肩負著增強國家文

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歷史

使命。

  「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網絡發展潮

流,居於網絡資訊的傳播前沿,才能掌握

話語主動權,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在國

際上發出清晰響亮的中國聲音,表達出客

觀真實的中國觀點。」武寅如是說。

Page 3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北京站

◆ 國家教育部

  2012年10月25日下午,教育部部長袁

貴仁會見了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

  袁貴仁回顧了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

來,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

領域所取得的成績,積極評價了香港大學

在推動內地與香港教育交流與合作中做出

的貢獻。他指出,香港回歸祖國15年來,

兩地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規模不斷

擴大,模式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寬,內

涵不斷豐富,打造了兩地教育資源優勢互

補、經驗分享、平等互利、共謀發展的新

亮點。

  袁貴仁說,2011年李克強副總理訪問

香港期間,宣布了中央政府每年支持1000

名香港大學師生來內地學習科研的惠港政

策。一年來,香港大學和內地有關高校積

極參與、共同探索,推動此項政策深入落

實,為進一步增進香港大學與內地高校的

交流合作,不斷提高兩地高水準人才培養

和科研水準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6月28

日,在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的共同支持

下,兩地大學代表共同簽署了《香港與內

地高等學校關於進一步深化交流與合作的

意向書》。希望在「港大千人計劃」基礎

袁貴仁部長會見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商談「千人計劃」

上,兩地高校緊密合作,為推動香港與內

地校際之間、師生之間的緊密聯繫,促進

香港與內地教育事業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加積極

的貢獻。

  徐立之感謝教育部長期以來對香港大

學,特別是「港大千人計劃」給予的關心

和支持。他說,「港大千人計劃」的實施

不僅得到港大師生的回應,更進一步加

強了香港大學與內地高校的聯繫。香港大

學將一如既往地重視與內地合作,不斷探

索新途徑,推動港大與內地高校在更多學

科、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發揮更大作用。

Page 3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香港站

◆ 香港中文大學供稿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11月16至

21日假深圳會展中心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

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展出

二十項生物醫學科學、環境和綠色科技、

信息和通訊科技等範疇的嶄新科研成果,

當中包括多項粵、港、澳三地合作的科研

項目。高交會是中國最大規模、最具影響

力的科技展覽,中大已是第九年參與這項

國際盛事。中大本年展出的項目包括:

嶄新骨缺損治療途徑

  修復由創傷、骨折和骨壞死導致的骨

缺損是常見的骨科手術。在治療激素性

骨壞死病的手術中,如無法修復手術後的

骨缺損,可導致關節塌陷。中大矯形外科

及創傷學系秦嶺教授提出一項嶄新、穩定

及符合成本效益的技術,可有效治療骨缺

損。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能促進幹

細胞成骨的小分子,並成功開發利用該分

子的複合材料支架 (PLGA/TCP/Icaritin) 技

術,可有效促進骨形成。這項研究項目已

申請專利,同時榮獲2011國際發明人協會

聯合會金獎;合作夥伴包括中國科學院深

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暨南大學

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貴州同濟堂製藥

有限公司,以及標準科技有限公司。

粵港澳水質水量遙感監測

  廣東省雖然水量豐沛,但隨著經濟的

中大參展中國高交會展示粵、港、澳嶄新科研合作成果

快速增長,用水需求量日增,污水排量

亦相應增加。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

究所林琿教授與粵、港、澳三地的高校、

政府部門及科研機構合作利用衛星遙感技

術,對水質水量和近岸海洋水質進行遙感

監測,並定期獲取主要水質參數和污染源

位置等重要資訊,可大幅減少進行水面採

樣分析的工作量,從而有效節省資源,提

升粵港澳即時水質監測及應對各種水質污

染問題的效率。

面向現代服務業的網絡資訊挖掘

  現代服務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香港

和深圳結合彼此優勢來提升競爭力是大勢

所趨。中大創新科技中心主任、系統工程

與工程管理學系黃錦輝教授夥拍深港產學

研基地產業發展中心,開發了一項專為現

代服務行業設計的智慧資訊處理平台,包

含網絡資訊挖掘、社交媒體分析及意見挖

掘等多項技術,有助營商者從網絡中獲取

客觀真實的企業情報及客戶評論等,並全

面分析企業之間的商務關係,為香港和深

圳的現代服務業提供非常可靠的輔助決策

服務,有助深化兩地企業的協作。

  除了以上三項研究項目,中大還展出

中文手語翻譯系統、學習村莊、細菌發

電,以及去除影像雜訊技術等其他嶄新科

研項目。

Page 3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香港站

◆ 香港城市大學供稿

  電影《職業特攻隊4:鬼影約章》中,特工伊頓把指形數據儲存器放在一電腦屏幕上,不消一秒便下載並顯示其中資料。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獲2,000萬元資助,將研發超高速無線數據傳輸前端系統,將這個電影情節變成現實。  城大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電子工程學系薛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最近獲香港創新科技署轄下創新及科技基金港幣1,800萬元撥款,為城大歷來從該基金獲得的最大額資助,用以研發超高速無線數據傳輸前端系統。此項目亦同時獲得工業界共港幣200萬元資助。  將研發的系統每秒鐘傳輸的數據量可高達7Gb,傳輸速度比現時普遍採用的Wi-Fi系統高約50倍。城大再次站在研發嶄新無線通訊技術的前端,為通訊技術的發展作出貢獻。  薛教授的研究團隊包括: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陸貴文教授;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志豪教授;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衡博士;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岑鑑文博士,工程師吳公保先生。  無線電波是一電磁波,有多種不同的波長,可攜帶信息或數據經天線隔空傳播。近年各國免費開放60GHz毫米波頻段(對應工作波長約5毫米),這頻段的可用頻寬比現時Wi-Fi使用的2.4GHz和5GHz多出數十倍,能即時傳輸大量數據,如未經壓縮的高清晰度立體聲動態影像。   薛教授說:「電磁波的頻率愈高,可

城大獲2,000萬元資助研發超高速無線數據傳輸

用頻寬便愈大,傳輸的數據量亦愈大。現今人們對無線通訊的傳輸量和速度有無限需求,但現有的頻寬暫無法滿足。」  陳教授表示,現時無線高速數據傳輸的速度每秒只以Mb計算,如在Wi-Fi覆蓋範圍內使用智能電話播放高畫質串流影片時,因傳輸速度不足,致畫面不時間斷。將來使用高頻無線傳輸技術後,智能電話上的影像將能流暢呈現,儼如使用光纖寬頻連線上網的電腦來播放。  另外,將來醫院如設置高頻無線傳輸,醫護人員為病人檢查時,只要輕觸手中的平板電腦,病人的記錄和檢測結果,如顱腦電子掃描圖像、腸胃內窺鏡錄像等高清晰度視訊,可即時下載並呈現,以支援醫護人員作出更精確的診斷。  要普及60GHz高容量無線數據傳輸,首要研發效能高、成本低的傳輸系統。研究團隊研發毫米波天線及晶片,並將兩者整合為傳輸前端系統,為發展高頻無線傳輸技術的本地產業作出重要貢獻。  陸教授透露,研究團隊運用新原理、設計概念和技術,並採用成本低廉的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工藝以研發毫米波前端,目的是降低成本及提升性能。  薛教授說:「團隊過去在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天線和射頻集成電路,取得寶貴成果,亦累積豐富經驗,我們對此研究項目充滿信心。」  用60GHz頻段傳輸數據,效果最理想的運作距離是10米之內。研究團隊將於明年初正式展開研究,整體計劃預計兩年後完成。

Page 4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香港站

  中醫藥學院於上星期六

(11月24日)舉辦全球傳統醫

藥大學網絡(簡稱GUNTM)

的第四屆年會,吸引約一百人

參加,包括中醫藥界的學者專

家、本地中醫師及浸大師生。

  今屆會議主題集中圍繞從門診至住院

服務層面,探討傳統醫藥的貢獻及未來

發展。會議邀得來自八間澳洲、日本、南

韓、內地、台灣及本港大學合共十三位著

名學者,發表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並與

其他專家學者及業界共同探討如何攜手把

傳統醫藥發揚光大,為人類健康謀求福

祉。

  會議的講者包括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

大學的薛長利教授和張林博士;日本明治

國際醫療大學的齊藤宗則教授;南韓慶熙

大學的金南一教授和李相勳教授;北京中

醫藥大學的趙百孝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許玲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李萬瑤教

授;台灣中國醫藥大學的許昇峰博士;浸

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副院長趙

中振教授和卞兆祥教授,以及副教授李敏

博士。

  校長陳新滋教授致開幕辭時說,會議

的主題與浸大建立中醫教學醫院的發展策

略相符,冀望於不久將來,中醫藥學院能

夠落實興建本港首間優質的中醫教學醫

院,進一步推廣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他

說:「我們衷心感謝香港特區政府一向積

極支持中醫藥發展,我們相信倡議建立的

中醫教學醫院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為促進中西醫藥結合作出貢獻。」

  陳校長補充說:「中醫教學醫院的落

成將會是本港公營醫療制度歷史性的發

展,為我們與國際醫療機構合作揭開新一

章。」

  GUNTM於2009年成立,為非政治性

的多邊學術網絡,旨在促進東亞傳統醫

藥。有關網絡已發展成為傳統醫藥院校推

動國際合作不可多得的平台,合作範疇包

括教育、研究、臨床及資訊交流等。

浸大中醫藥學院舉辦傳統醫藥國際會議

◆ 香港浸會大學供稿

▲ 一眾主禮嘉賓為會議揭開序幕

Page 4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

學術情報站 ● 香港站

◆ 香港教育學院供稿

五百人齊集教院  宣揚和平多元文化精神

  逾500人今日(12月8日)

出席在香港教育學院(教院)大埔校園舉

行的「和平大使日」開幕禮,攜手宣揚和

平和多元文化的精神,推動對不同傳統習

俗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是次典禮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土文

化及創意教育研究觀測所(文化觀測所)

及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共同籌辦的

「頌慶和平」計劃揭開序幕,計劃旨在提

供一個平台予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交

流,裝備他們成為懂得相互尊重、包容不

同文化的世界公民。

  開幕禮由文化觀測所總監兼教院文化

與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梁信慕教授以及香

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劉秀成教授

SBS太平紳士主持。多國駐港領事、來自

世界各地專家學者以及各個協辦及支持機

構的代表亦有出席典禮。

  梁信慕教授在致開幕詞時表示,和平

大使日對同學來說,不是一個終結,而是

終身追尋和平旅程的起點。他說:「今次

活動為各位同學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决

定和平在你人生中的意義;同時亦是一個

起點,讓你轉化和平的信念成為正面的價

值觀。」

  劉秀成教授亦充分肯定計劃的重要

性,並對這個富有意義的活動充滿期望。

他說:「這是我們與文化觀測所首年的合

作,我們期望通過計劃推動香港的本土及

國際群體加強文化交流及種族多樣化,在

本土社會推動國際交流,發揚香港作為國

際大都會的精神。」

  約400名本地及國際學校的中、小學

生,當日匯聚教院參與工作坊,標誌為期

11周的協作計劃正式展開。在整個計劃期

內,各所參與計劃的學校,將會與另外一

所學校配對成為合作夥伴,並通過計劃讓

參與的學生探討有關促進不同文化的主

題,加深對不同傳統習俗的相互理解和尊

重等。整個活動的重頭戲,是將於明年2月

24日假香港科學園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和平大使慶典」,屆時將會展出學生

的作品。

  參與計劃的學生大使可以通過一連串

活動,理解和平及多元文化的意義,從而

建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成為一個明智和

負責任的公民。

劉秀成教授表示,期望通過計劃推動香港的本土及國際群體加強文化交流及種族多樣化。

梁信慕教授在致開幕詞時表示,和平大使日對同學來說,不是一個終結,而是終身追尋和平旅程的起點。

逾500人出席在教院大埔校園舉行的「和平大使日」開幕禮,攜手宣揚和平和多元文化的精神,推動對不同傳統習俗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Page 4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0

學術情報站 ● 香港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波音公司正

式簽署合作備忘錄,為設立全港第一間

「航空服務研究中心」鋪路。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

俊華先生、創新科技署署長王榮珍女士、

理大校董會主席楊敏德女士及業界主要持

份者的見證下,波音研究與技術(中國)

副總裁伍東揚博士與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

今日(2012年11月10日)簽署合作備忘

錄,簽約儀式在理大校園舉行。

  唐偉章校長在簽約儀式上表示:「新

成立的航空服務研究中心有助進一步鞏固

香港在提供世界級飛機維修工程(行內簡

稱MRO)的領先地位,促進香港及華南地

區航空相關行業的未來發展。」

  伍博士表示:「理大有製作先進太空

儀器的驕人往績,以應用作為研究導向。

我們很期待今次與理大及其他業界夥伴合

作,可發展科技及提升實力,支持中國航

空業持續增長。」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

對於今次合作計劃獲香港特區政府支持,

深感高興,並特別鳴謝創新科技署的鼎力

支持。多個業界主要持份者亦有參與及支

持成立航空服務研究中心,它們包括國泰

航空公司、中國飛機服務有限公司、香港

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及香港航空發動機維修

服務有限公司等。

  理大透過與波音公司的合作,將致力

進一步提升MRO行業的水平,再上層樓。

MRO供應鏈是龐大、長遠增長及高盈利的

行業,透過雙方的合作,預期可為香港及

中國內地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航空服務研究中心有理大工業中心的

頂尖工程人才作為強大後盾,後者與航天

及航空工業有密切聯繫,也有製作太空儀

器的驕人往績,曾為俄羅斯太空總署及歐

洲太空總署製作精密的太空儀器。工業中

心亦正參與製造用於國家探月工程的精密

工具。在本地方面,理大工業中心一直與

中國飛機服務有限公司、香港飛機工程有

限公司及香港航空發動機維修服務有限公

司緊密合作。

  「航空服務研究中心」預期可成為學

術界與業界的橋樑,推動知識轉移,鼓勵

業界應用MRO先進技術的學術研究成果。

中心亦可為飛機工程服務行業培育具有專

業知識和熟練技能的人員,以應付業界日

益複雜的需求。

理大與波音簽訂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供稿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中)、創新科技署署長王榮珍女士(右1)、理大校董會主席楊敏德女士(左1)見證下,波音研究與技術(中國)副總裁伍東揚博士(左2)與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右2)簽署合作備忘錄。

Page 4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email protected] / Tel: 2893 6355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

家刊物,每季度出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員,內容同時上載「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

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

與我們聯絡。

稿啟

Page 4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