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68日 星期一 主编张惠宁 版式杨薇 海南 话题 B07 \ 稿不中举的名 人名单可以写一 本书,其间不乏 李时珍、蒲松龄 这样的行业翘楚 和文化代表。可 见,考不上,也就 考不上了,人的 成功毕竟有很多 条路,只要会走, 就能走得好。 大文人在功名上也多有蹇 舛。论文名,没有人的名字能比 李白、杜甫更加响亮的了,但是 他们偏偏无缘科举,求官之路极 其艰辛。唐朝科举还没有明清 时期那样简单明了、科目单一, 而是明经、进士等科目繁多,有 的考查理论,有的考查综合,有 的考查经济事务,可谓分门别 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诗就 是考试的一项内容。所以李杜 诗好,也是一时应试风气使然。 再有,唐人科举兴起“温卷”,即 考生把自己平素拿手的文章诗 赋投给官员们看,博得好印象。 那首著名的“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 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朱 庆馀向张籍投来的温卷之作,诗 里没有刚嫁人的小媳妇,根本就 是对新近科考战战兢兢的比 喻。还有唐代的传奇,大部分也 都是温卷投文用的,倒成了后世 小说的滥觞。 不中举的名人名单可以写 一本书,其间不乏李时珍、蒲松 龄这样的行业翘楚和文化代 表。可见,考不上,也就考不上 了,人的成功毕竟有很多条路, 只要会走,就能走得好。 要考,不要弊 是考就有弊,考试的历史有 多久,作弊的历史也有多久。即 使今天,严防作弊,重点打击,也 是高考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前 几年各地高考作弊的新闻屡见 报端。毕竟作弊侵蚀的是考试 标榜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古人 固然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但是作 弊的意识、花样并不逊于今人。 利益驱动人们冒险,这是赌博一 般的尝试,但是赌博成功的天然 概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若要提高 成功率就只能贿赂了。这是更 大的作弊,乃至犯罪了。科场弊 案是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深恶 痛绝的事情之一,公然破坏社会 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摧毁普通 民众奋发的动力和梦想,不利于 国家的长治久安。科场舞弊从 来都不轻判。 说到考试舞弊,不得不说鲁 迅的爷爷。鲁迅爷爷老周先生, 为了关照乡试中的周家子侄,向 乡试主考官贿送银票。刚好主 考官在船上接待其他官员。周 家下人非要立即交割。考官心 知肚明周家来人何事,只是外人 在场不便表态,就将书信、银票 收起。周家下人吵着要考官当 面写收条,好回去交差,就把这 件所有人心知肚明的秘密交易 挑破了。一时不可收拾,又逢当 朝严抓考纪,周家这下撞到了枪 口上,被树了反面典型。周老爷 子入狱几个月,虽然保住了性 命,但是周家彻底败了。这就是 鲁迅所说的,有谁从小康之间而 落入困顿的么,他以为这个路途 最能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作弊有风险,考试当诚信。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孩子 们揪心,大人也跟着上火。用不 了几天,各地便会纷纷通报高考 状元的消息。其实,这只能算个 比喻,高考和科考还是有本质的 区别的。总体来说,用今天的眼 光来看,科举是公务员考试系 统,考试录取者进入国家公务员 系统,太学、国子监,有一点点党 校的意思。但高考则是学历教 育系统,借鉴了西方的教育制 度。恐怕今天的高考,从频次、 人员、范围、规模,都远远超过前 人。但是,考试文化没有变,考 试被赋予的扭转命运的色彩没 有变。 祝所有考生,都能取得好成 绩! 南京江南贡院旧影 高考神标语 鲁迅祖父周介孚 状元、榜眼、探花牌扁 京剧《范进中举》 6月是大比的月份,这两天正 在高考,很多省份的中考也在这个 月。借着高考不妨说说科举。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考试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最早 诞生于中国。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除了以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 和火药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力 量,间接地、被动地改变了世界外, 考试也是中国人对文明和秩序的 创造。《大英百科全书》觉得“考试” 起源于中国的《尚书》。然而,汉语 是变的,上古时代的“考试”和今天 的考试所指终究不同。用考试作 为选拔人才的一项手段和制度,比 较公认的,大约起于隋代。 中国人发明的考试,并非为了 验收研习和教育的成果,根本目的 在于遴选人才,增加社会阶层之间 流动,给寒门一个晋身社会上层的 机会和通道。在没有考试选拔之 前,人才选拔先是依靠宗法血统, 职务、爵位就像 DNA,随血脉遗 传。至于那个时代流传的“鸡鸣狗 盗”之徒、“毛遂自荐”之士,毕竟都 是偶然现象,大气候的树大根深很 难在社会体系不动摇的情况下改 弦更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 句呐喊的背后隐含着“王侯将相生 来有种”的现实。乱世终结,新贵 们瓜分社会资源,制定新的游戏规 则。汉代逐渐树立了推荐选拔的 察举制度。比之宗法血统,这已经 是极大的进步了,至少在森严的社 会壁垒上开了一个口子。举荐贤 才,总要有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到 了魏晋逐渐固定成了“九品中正”, 进一步演变为“门阀”,社会阶层重 新固化。《世说新语》为什么分门别 类记人事迹,便与当时考评人物有 关系。 科举考试始于隋,兴于唐宋,到 了明清达到繁旺,现在为大家熟知 的三级考试、八股文章等,就是明清 科举的体制。它的僵化和教条化, 是这一形式被高度制度化之后的结 果。尽管被近现代中国文化不断口 诛笔伐,但是科举曾经对社会的进 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容 抹杀。毕竟,国家找到了一种相对 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制度化地解 决国家人才储备和阶层流动的问 题。正规的分层次的全国性的考 试,从此成为国家运行中极其重要 的一件事,此后无数鸿儒硕学都拥 挤在这条走向社会中枢的通达之路 上,概莫能外,区别只在于有人挤了 上来,有人被挤了下去。 津津乐道的状元故事 一家几状元、父子几进士的美 谈,历来不鲜。成功几率低、回报价 值丰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广, 历史又是读书人写的,科考这件事 变成了永远的文化热点,所以无数 轶事流传,也有无数传说剧本以此 为内容或背景编造出来,因为这样 一件事,实在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得知自己春 闱高中,兴奋之余,提笔写下了“春风 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诗 句。如果没有科考中举的背景,这两 句诗意满自得的情态,也不会这样被 人深深共鸣和代代传唱。 再比如戏曲舞台上《状元媒》 的故事。柴郡主在乱军中被六郎 杨延昭救出,赠与珍珠衫以表爱 慕。后来傅丁奎冒功受赏,想骗取 婚事。好在有珍珠衫做凭证,又有 新科状元吕蒙正从中周旋,成就美 事。这桩婚事不仅有了杨家将定 国安邦的武功色彩,也多了几分以 新科状元作皇家媒人的文治光 艳。作为科举的年度总冠军,状元 当媒人,赋予皇家婚礼,赋予台下 观看的老百姓,以锦上添花的热 闹。这个吕蒙正本身刻苦攻读,从 一穷二白一跃成为国家首辅的故 事,也被王实甫演绎为了《破窑 记》。读书改变命运,是其间不可 回避的含义,现在也是如此。 如果全都是穷小子读书中状元 的励志片,这样的故事看多了也嚼蜡 无味,所以像《女驸马》这样的故事才 会家喻户晓。这是一个佳人救才子 的故事。一个女人为了救丈夫,冒丈 夫之名参加科考,不想高中状元,而 且还被皇家召为驸马。一系列的误 会和澄清之后,好人好报,有情人终 成眷属。傻读书显然不能满足人们 的胃口,性别的错位,剧情的翻转,才 是这个状元故事抓人的卖点。 还有被故事冤枉了的状元陈 世美,其实原型是个好人。 考不上也没什么 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中,也不是 所有人考中了都能幸福,吴敬梓笔 下那个著名的范进,就有幸成为考 中了但依然不幸福的代表。还有 人明明考中了,但是因为这样那样 考试以外的因素丢了功名,比如戏 曲故事中的黄巢,万万没想到科考 也要拼颜值。“圣上见他容貌丑,斩 了试官免状元”,结果“斩了试官不 要紧,免了状元起祸端”,黄巢因此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当然是杜 撰,其考试规程也明显参考了明朝 科举的程序。 如果所有不中举的人都像黄巢 一样暴脾气,那就完蛋了,好在历史 上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温婉柔弱的。 吴敬梓写范进,但是他本人也多次 落地。至今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一 代还塑有在江南贡院参加过科考的 名人像,吴敬梓位列其间,当然,这 些名人中,不中举的居多。

周 B07hnrb.hinews.cn/resfile/2015-06-08/019/hnrb20150608019.pdf · 状元、榜眼、探花牌扁 京剧《范进中举》 6月是大比的月份,这两天正 在高考,很多省份的中考也在这个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主编│张惠宁 版式│杨薇 海南刊周 话题 B07

高考时候,闲话科举

文\

本刊特约撰稿

王一冰

不中举的名人名单可以写一本书,其间不乏李时珍、蒲松龄这样的行业翘楚和文化代表。可见,考不上,也就考不上了,人的成功毕竟有很多条路,只要会走,就能走得好。 大文人在功名上也多有蹇

舛。论文名,没有人的名字能比李白、杜甫更加响亮的了,但是他们偏偏无缘科举,求官之路极其艰辛。唐朝科举还没有明清时期那样简单明了、科目单一,而是明经、进士等科目繁多,有的考查理论,有的考查综合,有的考查经济事务,可谓分门别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诗就是考试的一项内容。所以李杜诗好,也是一时应试风气使然。再有,唐人科举兴起“温卷”,即考生把自己平素拿手的文章诗赋投给官员们看,博得好印象。那首著名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朱庆馀向张籍投来的温卷之作,诗里没有刚嫁人的小媳妇,根本就是对新近科考战战兢兢的比喻。还有唐代的传奇,大部分也都是温卷投文用的,倒成了后世小说的滥觞。

不中举的名人名单可以写一本书,其间不乏李时珍、蒲松龄这样的行业翘楚和文化代表。可见,考不上,也就考不上了,人的成功毕竟有很多条路,只要会走,就能走得好。

要考,不要弊

是考就有弊,考试的历史有多久,作弊的历史也有多久。即使今天,严防作弊,重点打击,也是高考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前几年各地高考作弊的新闻屡见报端。毕竟作弊侵蚀的是考试标榜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古人固然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但是作弊的意识、花样并不逊于今人。利益驱动人们冒险,这是赌博一般的尝试,但是赌博成功的天然

概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若要提高成功率就只能贿赂了。这是更大的作弊,乃至犯罪了。科场弊案是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深恶痛绝的事情之一,公然破坏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摧毁普通民众奋发的动力和梦想,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科场舞弊从来都不轻判。

说到考试舞弊,不得不说鲁迅的爷爷。鲁迅爷爷老周先生,为了关照乡试中的周家子侄,向乡试主考官贿送银票。刚好主考官在船上接待其他官员。周家下人非要立即交割。考官心知肚明周家来人何事,只是外人在场不便表态,就将书信、银票收起。周家下人吵着要考官当面写收条,好回去交差,就把这件所有人心知肚明的秘密交易挑破了。一时不可收拾,又逢当朝严抓考纪,周家这下撞到了枪口上,被树了反面典型。周老爷子入狱几个月,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周家彻底败了。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有谁从小康之间而落入困顿的么,他以为这个路途最能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作弊有风险,考试当诚信。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孩子

们揪心,大人也跟着上火。用不了几天,各地便会纷纷通报高考状元的消息。其实,这只能算个比喻,高考和科考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总体来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是公务员考试系统,考试录取者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太学、国子监,有一点点党校的意思。但高考则是学历教育系统,借鉴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恐怕今天的高考,从频次、人员、范围、规模,都远远超过前人。但是,考试文化没有变,考试被赋予的扭转命运的色彩没有变。

祝所有考生,都能取得好成

绩!

南京江南贡院旧影

高考神标语

鲁迅祖父周介孚

状元、榜眼、探花牌扁

京剧《范进中举》

6月是大比的月份,这两天正在高考,很多省份的中考也在这个月。借着高考不妨说说科举。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考试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最早诞生于中国。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除了以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力量,间接地、被动地改变了世界外,考试也是中国人对文明和秩序的创造。《大英百科全书》觉得“考试”起源于中国的《尚书》。然而,汉语是变的,上古时代的“考试”和今天的考试所指终究不同。用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项手段和制度,比较公认的,大约起于隋代。

中国人发明的考试,并非为了验收研习和教育的成果,根本目的在于遴选人才,增加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给寒门一个晋身社会上层的机会和通道。在没有考试选拔之前,人才选拔先是依靠宗法血统,职务、爵位就像 DNA,随血脉遗传。至于那个时代流传的“鸡鸣狗盗”之徒、“毛遂自荐”之士,毕竟都是偶然现象,大气候的树大根深很难在社会体系不动摇的情况下改弦更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呐喊的背后隐含着“王侯将相生来有种”的现实。乱世终结,新贵们瓜分社会资源,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汉代逐渐树立了推荐选拔的察举制度。比之宗法血统,这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至少在森严的社会壁垒上开了一个口子。举荐贤才,总要有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到了魏晋逐渐固定成了“九品中正”,进一步演变为“门阀”,社会阶层重新固化。《世说新语》为什么分门别类记人事迹,便与当时考评人物有关系。

科举考试始于隋,兴于唐宋,到了明清达到繁旺,现在为大家熟知的三级考试、八股文章等,就是明清科举的体制。它的僵化和教条化,是这一形式被高度制度化之后的结果。尽管被近现代中国文化不断口诛笔伐,但是科举曾经对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容抹杀。毕竟,国家找到了一种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制度化地解决国家人才储备和阶层流动的问题。正规的分层次的全国性的考试,从此成为国家运行中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此后无数鸿儒硕学都拥挤在这条走向社会中枢的通达之路上,概莫能外,区别只在于有人挤了上来,有人被挤了下去。

津津乐道的状元故事

一家几状元、父子几进士的美谈,历来不鲜。成功几率低、回报价值丰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广,历史又是读书人写的,科考这件事变成了永远的文化热点,所以无数轶事流传,也有无数传说剧本以此为内容或背景编造出来,因为这样一件事,实在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得知自己春闱高中,兴奋之余,提笔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诗句。如果没有科考中举的背景,这两句诗意满自得的情态,也不会这样被人深深共鸣和代代传唱。

再比如戏曲舞台上《状元媒》的故事。柴郡主在乱军中被六郎杨延昭救出,赠与珍珠衫以表爱慕。后来傅丁奎冒功受赏,想骗取婚事。好在有珍珠衫做凭证,又有新科状元吕蒙正从中周旋,成就美事。这桩婚事不仅有了杨家将定

国安邦的武功色彩,也多了几分以新科状元作皇家媒人的文治光艳。作为科举的年度总冠军,状元当媒人,赋予皇家婚礼,赋予台下观看的老百姓,以锦上添花的热闹。这个吕蒙正本身刻苦攻读,从一穷二白一跃成为国家首辅的故事,也被王实甫演绎为了《破窑记》。读书改变命运,是其间不可回避的含义,现在也是如此。

如果全都是穷小子读书中状元的励志片,这样的故事看多了也嚼蜡无味,所以像《女驸马》这样的故事才会家喻户晓。这是一个佳人救才子的故事。一个女人为了救丈夫,冒丈夫之名参加科考,不想高中状元,而且还被皇家召为驸马。一系列的误会和澄清之后,好人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傻读书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胃口,性别的错位,剧情的翻转,才是这个状元故事抓人的卖点。

还有被故事冤枉了的状元陈世美,其实原型是个好人。

考不上也没什么

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中,也不是所有人考中了都能幸福,吴敬梓笔下那个著名的范进,就有幸成为考中了但依然不幸福的代表。还有人明明考中了,但是因为这样那样考试以外的因素丢了功名,比如戏曲故事中的黄巢,万万没想到科考也要拼颜值。“圣上见他容貌丑,斩了试官免状元”,结果“斩了试官不要紧,免了状元起祸端”,黄巢因此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当然是杜撰,其考试规程也明显参考了明朝科举的程序。

如果所有不中举的人都像黄巢一样暴脾气,那就完蛋了,好在历史上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温婉柔弱的。吴敬梓写范进,但是他本人也多次落地。至今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一代还塑有在江南贡院参加过科考的名人像,吴敬梓位列其间,当然,这些名人中,不中举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