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 1 前言 98 年度開始,測指考都以「九五課」為命題標準,至今已三屆。測只考高 一、高二習內,包括第一冊灣史、第二冊中國史第三、四冊世界史,未列入高中課程標 準之教要所列概念者不在測驗範圍內,去幾年也未發現有超出要範圍內的試題,亦市 面上雖然有各版本的教科,測絕不會出現「偏版本」的狀況。大考中心的法,社 會科的考題將會著重於相關概念的融會統,並注重資理、比、歸納分析的能力,題型 包括簡述、表、長文等,會量提供當的情及答題所的資和表,而史科強調基 礎知識、史分析、研方法及史解釋等面向的理解掌握。此外,為配合「九五課」, 測份考卷以單選題為主,且必須全數答。 2 近三年學測試題分析(98-100 年) (一) 配分模式簡介 表一: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試題比例: 98 6 7 11 24 99 6 7 11 24 100 7 9 8 24 就測試題來看,份社會科試卷的總題數為 72 題,史科的題數應占份試卷的三分之 一,近三年史科的題數都符合這比例則。表一統計,灣史試題所占比例變化不大, 25%左右,是接近教分量比例,這一點也反映同可以先從灣史入手。相而,中 國史世界史的比例則變化大。筆者以為,9899 年度的比例是最當的。世界史占高一 、二教的二分之一,理應獲得相多的配分比例。再者,在地球來臨的當下,同應多加 強世界史的知識,這一點也應該表現在測試題題數的分配上。若從近年的指考來看,世界史至 少可獲得約 45%的命題比例,大考中心應該將這樣的配分合理性用在測命題上。因此,同 在準備教,千萬不可以為世界史的資報率不高而忽略之,筆者為 101 測將回歸 合理的配分比例。 歷史科 朱詩堯老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1 歷 史 科

1 前言

自 98 學年度開始,學測與指考都以「九五課綱」為命題標準,至今已歷三屆。學測只考高

一、高二學習內容,包括第一冊臺灣史、第二冊中國史與第三、四冊世界史,未列入高中課程標

準之教材綱要所列概念者不在測驗範圍內,過去幾年也未發現有超出綱要範圍內的試題,亦即市

面上雖然有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但學測絕不會出現「偏版本」的狀況。根據大考中心的說法,社

會科的考題將會著重於相關概念的融會統整,並注重資料整理、比對、歸納與分析的能力,題型

包括簡述、圖表、長文等,會盡量提供適當的情境及答題所需的資料和圖表,而歷史科更強調基

礎知識、史料分析、研究方法及歷史解釋等面向的理解與掌握。此外,為配合「九五課綱」,學

測整份考卷以單選題為主,且必須全數作答。

2 近三年學測試題分析(98-100 年)

(一) 配分模式簡介

表一: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試題比例:

年 度 臺 灣 史 中 國 史 世 界 史 總 題 數

98 6 7 11 24

99 6 7 11 24

100 7 9 8 24

就學測試題來看,整份社會科試卷的總題數為 72 題,歷史科的題數應占整份試卷的三分之

一,近三年歷史科的題數都符合這個比例原則。根據表一統計,臺灣史試題所占比例變化不大,

約 25%左右,算是接近教材分量比例,這一點也反映同學可以先從臺灣史入手。相對而言,中

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則變化較大。筆者以為,98、99 學年度的比例是最適當的。世界史占高一

、二教材的二分之一,理應獲得相對較多的配分比例。再者,在地球村來臨的當下,同學應多加

強世界史的知識,這一點也應該表現在學測試題題數的分配上。若從近年的指考來看,世界史至

少可獲得約 45%的命題比例,大考中心應該將這樣的配分合理性運用在學測命題上。因此,同

學在準備教材時,千萬不可以為世界史的投資報酬率不高而忽略之,筆者認為 101 學測將回歸較

合理的配分比例。

歷史科 文/ 朱詩堯老師

Page 2: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南一大考教學誌 2 學測特輯

(二) 試題性質分析

表二:題型比例

年 度 史 料 題 直 述 題 圖 表 題 總 題 數

98 10 13 1 24

99 3 16 5 24

100 4 14 6 24

由表二統計可知,直述式的題目始終是命題的主幹,此類型試題在敘述上可長可短,有時會

以情境的形式呈現。從 98 到 100 學年度,情境類的試題分別有 1、6、2 題,這類試題在敘述上

比較長,越長的試題代表著線索越多,作答時需仔細分析每一項條件。其次,史料題並不多,99

、100 學年度的試題完全沒有文言文資料,但 98 學年度卻有數題中國史史料題直接引用「原文

」(未翻譯)。最後,圖表題愈來愈多,圖表或史料搭配成題組是一種很好的命題方式,近三屆

至少都出現一題這類型的題組題。

3 近三年學測命題趨勢(98-100)

從題型來看,以直述題為主的形式未來不會有什麼改變,圖表題與史料題依然占有一定比例

,但不要太指望史料一定會有白話翻譯,「文言文」資料仍有可能出現,這些都反映在近年的試

題上。另外,再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一) 「近現代史」試題:

這裡所謂的「近現代史」,主要指「開港後的臺灣史」、「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史」及「工業

革命後的世界史」。分析 98-100 學年度的試題,近現代史的題目分別有 9、15、14 題,整體比

例非常高。如果同學翻閱教材,可以發現「近現代史」在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剛好占二分之

一比例。

(二) 「社會經濟史」試題:

98-100 學年度分別有 7、9、12 題,比例在提升當中。近年來,社會經濟類的議題相當受學

界重視,此一趨勢明顯反映在學測命題上。

(三) 「日治時期」試題:

98-100 學年度分別出現 2、2、4 題。原則上,臺灣史因為分量較中國史、世界史少,在準

備上本來就應該要很全面,亦即每一階段的臺灣歷史發展都應完全掌握、了解,非只日治時期而

已,但此時期的命題比例較高,仍可視為一種趨勢。

(四) 「年代」試題:

98-100 學年度分別有 2、3、4 題與「年代」有關,甚至直接考「年代」。長期以來,到底

會不會考「年代」,一直是困擾同學的問題,有些同學認為年代不重要,然而上述的統計應該為

這個問題做出了解答。

Page 3: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3 歷 史 科

4 準備方向

一、過去,筆者一直認為從臺灣史入手是準備歷史科的不二法門,此看法至今沒有改變。臺灣

史的篇幅不多,只有四個單元,準備起來比較輕鬆,再者「人不親土親」,同學對臺灣史

的理解程度向來高於中國史與世界史。總之,臺灣史應該是投資報酬率相對較高的領域。

二、雖說單純記憶式的試題已愈來愈少,但歷史學習永遠離不開基礎知識,如同一個軍人連槍

枝的基本操作都不懂,怎麼上戰場作戰呢?教材是一切根本,就像軍人手上的槍,對於課

本上的歷史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發展乃至於論點,同學必須完全掌握,如此才能從

題目敘述中找尋解題線索。

三、多注意教材中每個單元的重點提要。有些同學在準備時,往往會一頭栽進課文中,塞了一

堆文字資料卻消化不良。其實,重點提要(或段落標題)已經將重要概念先行提出,同學

應完全掌握。

四、歷史學習也與閱讀有關,有時敘述比較長的題目往往會困擾同學。同學在平常就必須培養

良好的閱讀能力,如果是古文,至少要能理解其大概含意,不見得一定要逐字逐句細究。

其實,長篇幅試題不見得困難,它反而能透露比較多的線索。如果覺得不太容易掌握長篇

幅的敘述,除多讀以外,也可將歷屆試題拿出來練習,熟悉大考中心出題者的書寫風格,

對提升試題閱讀一定有所助益。

五、歷史雖說多與「過去」有關,但它也能反映「現實」。例如:(1)臺灣深受日本影響,因此

日治時期的發展成為命題重點;(2)現代人關心經濟,相關試題必定不會缺席;(3)來年適逢

總統大選,或許臺灣民主進程會受命題者青睞;(4)中國近年快速崛起,與臺灣之間的關係

密不可分,或可多著眼中共的發展史;(5)面對今日世界的格局,其形成的歷史因素亦可多

留心 ── 事實上與「二次大戰」相關的題目,近兩年就出現四題。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

當然不代表來年一定會出現這些題目,但這確實是思考「趨勢」的出發點,相關問題可多

與同儕及師長討論。

六、教材內常有許多各類圖表,這些圖表對解釋教材內容幫助很大,同學要學習「解讀」這些

圖表,並研讀圖表旁的說明。

5 結語

基本上,學測的目的是要測驗學生的基本能力,舉凡歷史知識的了解、分析與解釋能力皆包

括在內,題目不是在「刁難」學生,所以同學不必過度憂心。分析近年考題,學測社會科的歷史

題目總體而言並未偏離上述的方向,即使是二、三類組同學,也一樣可以取得高分。最後,建議

同學多關心社會脈動及世界局勢,相信一定有所助益!

Page 4: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101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歷史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50分鐘

題型題數:單選題共 40題

作答方式:請將答案填入後面之答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請聽從指示後才翻頁作答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教師用

Page 5: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5 歷 史 科

☉☉☉☉ 單選題單選題單選題單選題((((占占占占 100100100100 分分分分))))

說明:第 1 至 40 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

題答對得 2.5分。

B 1. 以下是一位西方人士的觀察報告:「中國政府對於福爾摩沙的管轄,限於西岸平原。東邊

的山脈將已被征服的居民與野蠻人隔開……島上的天然資源豐富,但仍有某種程度的不便

,因此幾乎把所有優越之處全抵銷掉。」請問:此報告的時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道光年間

(C)清光緒年間 (D)二戰後初期

C 2. 一位歷史人物以詩歌表達他對祖國光榮的肯定:「我是最偉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腳下!我

財大氣粗,擁有無限的權勢!我是權杖、王冠與王位,能使大地與海洋顫抖!……我就是

葡萄牙,我比整個世界都大!」這首詩歌最可能創作於何時?

(A)10世紀 (B)13世紀 (C)16世紀 (D)18世紀

B 3. 一位學者說明:「歐洲國家,甚至包括日本,都很快樹立關稅壁壘,並且一般都是向美國

看齊,將進口商品加收 50%的關稅。」這位學者說明的是哪一時期的歷史現象?

(A)拿破崙稱霸歐洲 (B)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C)冷戰初期 (D)21世紀之初

B 4. 右圖是外國人畫筆下的中國軍人,分析這幅漫畫,請問圖中的軍人

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征討太平天國的湘軍

(B)袁世凱辦的新建陸軍

(C)北伐時的國民革命軍

(D)長征時期的中共紅軍

C 5. 一份美國的政府聲明說:「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取特殊權利或特權,

無意在此時於臺灣設立軍事基地,美國也無意用自己的軍隊插手現今的情勢。……美國也

不會向臺灣的中國部隊提供軍援或軍事建議。」這份聲明的時間點應該是:

(A)甲午戰爭之時

(B)國府接收臺灣

(C)韓戰爆發前夕

(D)臺、美斷交後

A 6. 一位執政者的施政理念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

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提倡一部分

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這位執政者應該是誰?

(A)鄧小平 (B)史達林 (C)蔣經國 (D)毛澤東

A 7. 魏德聖導演拍攝的「賽德克‧巴萊」一片於 2011 年 9 月上映,該片描述日治時期原住民

的抗暴行動,上映後在口碑與票房上都獲得相當大的成功。請問:對照現今的地理名稱,

片中故事應發生在哪一地方?

(A)南投 (B)嘉義 (C)花蓮 (D)臺南

( 1.順治時臺灣為荷蘭控制,光緒以後,臺灣東部已設置行政區[卑南廳,後改為臺東直隸州],故背景最有可能是道光年間)

( 3.一次大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十分繁榮,之後歐洲經濟復甦,美國為維持競爭力,遂提高關稅以保障國內工商業。原本國際間曾提倡「關稅停戰協議」,但美國提高關稅後,促使各國紛起仿效,造成國際市場嚴重停滯。本題可以由「關稅壁壘」及「向美國看齊」推測其時代背景)

( 4.圖中軍人的制服已仿西式軍服的設計,判斷不可能是湘軍。其次,圖中的軍人有「結辮」的特色,故不可能是民國時期的軍人[除非是張勳的「辮子軍」])

( 5.此為美國總統杜魯門於 1950 年 1 月發表之「不介入臺灣海峽爭端」的聲明,該聲明延續前一年《中美關係白皮書》的內容,表達美國放棄國民黨政權的態度。幾個月後,韓戰爆發,美國扭轉其對臺立場,派遣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防止中共攻臺。(D)此時美國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官方聲明不可能出現「臺灣的中國部隊」之字句)

( 6.此為中共改革開放的內容,鄧小平主張容許部分勞動人口成為「個體戶」,地方單位則興辦「鄉鎮企業」,以逐步帶動生活水平,並 於部分城市試辦)

( 2.葡萄牙於 15 世紀後期展開航海事業,至 16 世紀初,幾乎壟斷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航線,成為海上貿易的強國)

( 7.電影描述了霧社事件的始末,霧社位於今南投仁愛鄉)

Page 6: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南一大考教學誌 6 學測特輯

D 8. 1920 年代,臺灣總督府逐步整合公立學校,開放臺籍與日籍學童共學。按規定,日語能力

佳者可讀「小學校」,不會日語者讀「公學校」,前者的師資來自日本,教授與本土一樣

的課程,但能夠就讀「小學校」的臺籍學童比例不高。相對而言,絕大多數臺籍學童學的

是實用性與生活性的技能,如算術、農商、體育、勞作、手工藝等。關於此一轉變,以下

理解何者最為恰當?

(A)為配合產業轉型,總督府積極培養初級職業人才

(B)總督府大力推動義務教育,教學內容相當多元化

(C)臺籍學童精通日語者有限,顯示皇民化政策不成功

(D)總督府雖表示開明,但實則仍維持日人的優越地位

A 9. 右表是清廷將臺灣收入版圖之初

,所統計之臺灣府各行政區的田

園面積。請問:A、B、C 三個行

政區依序為何?

(A)諸羅、鳳山、臺灣

(B)鳳山、臺灣、諸羅

(C)諸羅、臺灣、鳳山

(D)臺灣、鳳山、諸羅

B10. 2011 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如果中國大陸某城市欲設立一座石碑以資紀念,試問:以下

哪一個城市及其所設之紀念碑最有歷史意義?

(A)上海:「臨時政府舊址紀念碑」 (B)成都:「辛亥保路紀念碑」

(C)南京:「袁世凱總統就職紀念碑」 (D)武漢:「黃花崗義士紀念碑」

D11. 戰後臺灣雖然歷經威權統治,但民主運動的發展從未間斷。請問:以下臺灣的民主成就中

,其歷程何者正確?

(A)先達成國會全面改選,再開放黨禁,最終通過直轄市自治法

(B)先開放黨禁,再完成縣市地方自治,最終達成國會全面改選

(C)先達成國會全面改選,再達成縣市地方自治,最終達成正副總統直選

(D)先完成縣市地方自治,再完成國會全面改選,最終通過直轄市自治法

A12. 1860 年代開始,一批外國人士來到臺灣,他們在淡水以閩南話傳播福音,並在本地人士的

協助下,於府城設立了《聖經》學校、禮拜堂與診所。關於這些外國人士在臺灣的發展,

以下論述何者正確?

(A)這些人能在臺灣活動,主要是受到條約保障

(B)這些人在臺灣的事業,主要是配合洋務運動

(C)這些人能在臺灣,反映臺人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

(D)這些人在臺灣的成就,顯示臺灣在轉口貿易上的地位

C13. 武昌起事成功後,十五省宣布獨立,但各省自行其事,對於如何籌組政府爭議不休。最後

各省代表集會,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成立臨時政府。之後臨時參議院制定具有憲

法意義的「臨時約法」,取代「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民國才有了國家基本大法。近代史

上,有個國家的建國歷程與此類似,這個國家是:

(A)德國 (B)義大利 (C)美國 (D)土耳其

( 8.表面上總督府雖推行共學制,但仍以日語能力為入學的標準,在此情形下,大多數的臺籍學童無法接受等同於日籍學童的教育,反映了教育上的差別待遇並未完全改善)

( 9.此統計反映了明鄭末期至清領初期臺灣的土地開發狀況,當 時臺灣的人口不多,開墾區域以點狀存在,愈北開墾區域愈少,故諸羅縣雖然幅員最大,但開發面積反而最小。相對而言,臺灣縣幅員雖然最小,但開發早,土地利用程度高,開墾面積為三縣中最大)

田 園 合計

A縣 970,436 3,873,396 4,843,832

B縣 2,678,497 2,369,711 5,048,208

C縣 3,885,644 4,676,178 8,561,822

臺灣府(合計) 7,534,577 10,919,285 18,453,862

單位:甲

(10.(A)應設於南京;(B)保路風潮於四川最激烈,並發生成都血案;(C)應設於北京;(D)應設於廣州)

(11.縣市地方自治:民國 39年起。開放黨禁:民國 76年。國會全面改選:民國81年。通過省、直轄市自治法:民國 83年。正副總統直選:民國 85年)

(12.這些外國人士指的是長老教會的傳教士,英法聯軍後條約規定臺灣開港,使外人得以來到臺灣、淡水、打狗、雞籠等通商口岸,而條約也保障了傳教自由)

(13.美國獨立之初,十三州各自為政,僅以「邦聯條款」約束。1787 年,各州代表集會於費城,制定憲法,才確定了聯邦政府的格局)

Page 7: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7 歷 史 科

D14. 右圖顯示的是某時期歐洲兩股勢力對峙的概

況,請問:此局勢之形成與下列何者有關?

(A)三十年戰爭

(B)拿破崙稱霸歐洲

(C)一戰前的軍事壁壘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15. 一本著作將「君主立憲」分為兩種,一種是

君主和議會分掌政權,君主任命內閣,內閣

對君主負責,君主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但君主有否決權;另一種則隨著近代政

黨之形成和議會之加強而逐步確立起來,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

,君主的職責多為禮儀性。關於上述兩種「君主立憲」,以下配對何者正確?

(A)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屬前者,國民會議時的法國屬後者

(B)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屬前者,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屬後者

(C)普法戰爭後的德國屬前者,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屬後者

(D)晚清立憲後的中國屬前者,普法戰爭後的德國屬後者

C 16.以下是歷史上的一段記錄:

甲國某官員反對朝廷的策略:「今日之舉,譬如鄰居被盜,我不能相救,反要勾結盜匪趁

火打劫,無乃不可。」乙國則派遣特使前往勸阻甲國:「甲乙兩國,百年友好。今貴國圖

一時之利,棄百年友好,毀兄弟之誼,結豺狼之邦。我國一旦失利,就是你們大禍臨頭之

時。」不久之後甲國果然自食惡果,大禍臨頭。

請問:下列選項中何者符合這段紀錄?

(A)三國末年,魏、蜀、吳之間的關係

(B)南北朝末年,北周、北齊、陳之間的關係

(C)北宋末年,宋、遼、金之間的關係

(D)清朝末年,中國、朝鮮、日本之間的關係

A17. 有人用以下幾則故事解釋某朝衰敗的原因:「國君問士大夫杜弼:『治國當用什麼人?』

,杜弼答:『當用漢人』,結果杜弼就被國君殺了;太子因受漢化薰陶過深,幾乎被廢掉

;末年,國君大殺漢族官吏,其家屬發配邊疆,婦女更充作官奴。」某朝最有可能是:

(A)北齊 (B)北周 (C)金朝 (D)清朝

B18. 以下是三個不同政權治理臺灣時漢人的活動。

甲:可取得當局所發給的執照,在當局支配的區域從事狩獵並蒐集鹿皮,但禁止將鹿皮直

接出售給外國人,部分有財力的漢人可以透過招標取得與原住民的交易權。

乙:為了開發灌溉土地的水圳,有時必須和平埔族原住民合作,以利益交換的方式取得修

築權,但當局嚴格限制與高山族的交流。

丙:為了當局需要,作物栽培由甘蔗逐漸轉換為稻米,但賦稅高,一般人的生活仍相當吃

緊。此外,當局也引進了鹽業。

請問:甲、乙、丙的時代先後順序何者正確?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14.圖中顏色較淺的區域為蘇聯勢力範圍,亦即共產集團;顏色較深者為民主國家集團,幾為北約成員。此為二戰後的冷戰格局)

(15.在第一種制度下,君主的權力較大,憲法對於君主的約束較小,1871年後的德國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都屬這一類,晚清立憲運動的《欽定憲法大綱》則模仿日本憲法。另一種則由光榮革命後的英國所建立,君主權力減弱,為虛位元首,荷蘭、比利時、北歐國家及現代日本屬之)

(17.北齊為胡化漢人所建,鮮卑化現象非常明顯,雖然高歡[北齊建立者高洋之父]試圖緩和胡漢衝突,但高洋建國後卻歧視漢人,導致胡漢對立相當嚴重。相對而言,北周在胡漢融合上頗有成就,這也是北周能擊敗北齊的原因。金、清統治階層的漢化程度相當高。)

(16.由資料可知,甲國準備與某國結盟,共同對付 乙國[甲國某官員暗指的鄰居],而甲、乙兩國彼

此間存在著百年的友好關係。分析選項,最有可能是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之舉。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兩國以兄弟相稱,大體維持了百年的和平)

(18.甲:荷據時期,荷蘭當局嚴格控制鹿皮交易,並以「贌社」制度[村社承包制],管理原漢交易活動。乙:清領時期,貓霧拺圳即是原[平埔族]漢合作的案例。清廷對高山族採隔離政策。丙:鄭氏時期,當局為軍事需要而鼓勵種稻)

Page 8: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南一大考教學誌 8 學測特輯

B19. 唐人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

實南朝佛教盛行,何止「四百八十寺」。右表是學者針

對當時僧尼與佛寺所做出的約略統計,請問:從梁到陳

,數據為何出現大幅變化?

(A)佛教遭受陳朝強烈打壓

(B)南朝內部出現嚴重動亂

(C)北方反佛勢力入侵南朝

(D)佛教內部出現派系分裂

D20. 據報導,印尼亞齊省議會通過一系列的嚴厲法令,針對通姦、強姦、飲酒、賭博以及同性

戀將以嚴刑處置,其中又以允許用石頭砸死通姦罪犯最引人矚目。同時,三名馬來西亞婦

女因為婚外情而被該國法庭處以鞭刑,馬國政府表示,三名婦女受刑的理由是「從事非婚

姻性行為」,鞭刑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教育。請問:上述案例反映了什麼樣事實?

(A)兩國都有嚴重政治迫害問題 (B)兩國都屬低水平文化的地區

(C)兩國都屬於印度文化圈範圍 (D)兩國律法深受伊斯蘭教影響

B21. 一位學者為某史事提出看法:「明知國聯不足恃,而不得不仍做信賴國聯之表示;明知解

決事變不得不出於軍事之犧牲,而仍不能不計較犧牲之真實代價,皆可鑒政府當時應付艱

局之苦心。而可憾者,當時忍耐止境只限錦州,錦州有難,即當抗戰。而其後錦州卒至不

戰而退,事變範圍反至擴大了。」這位學者所論的史事為何?

(A)盧溝橋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八一三淞滬會戰 (D)巴黎和會的山東問題

B22. 右圖是西元前十世紀左右某民族所建立的貿易路線,由

路線的分布來看,某民族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羅馬人

(B)腓尼基人

(C)邁錫尼人

(D)巴比倫人

C23. 19世紀初,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是「自恃富強,動違

禁令,……日形狂誕」,不久之後,英國取消了該公司的對華貿易獨占權。此轉變的原因

是什麼?

(A)該公司違反清朝禁令 (B)中英之間簽署了條約

(C)英國欲打開商品市場 (D)該公司中斷鴉片貿易

D24. 乾隆晚年曾說:「我國家……百餘年太平天下,化澤涵儒,休養生息,承平日久,版籍日

增。……以一人耕種而供十數人之食,蓋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眾,

於閭閻生計,誠有關係。」某大臣則表示:「為農者十倍於前,而田不加增;為商賈者十

倍於前,而貨不加增。……於是士、農、工、賈各減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

其價以出市。」請問:兩人的憂慮反映了當時的什麼問題?

(A)商品生產技術低落 (B)西方國家經濟侵略

(C)族群之間衝突不斷 (D)人口增加速度驚人

(20.13 世紀以後,伊斯蘭教隨阿拉伯商人傳入南洋群島,馬來西亞與印尼從此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其中印尼人口近九成皆是穆斯林。印尼部分省分至今仍執行嚴厲的伊斯蘭律法,馬國之內的穆斯林亦受伊斯蘭律法管制,非穆斯林則不受約束)

朝代 僧尼 佛寺

宋 36,000人 1,900多所

齊 32,000人 2,000多所

梁 82,000人 2,800多所

陳 32,000人 1,200多所

(19.梁朝末年發生侯景之亂,對南方社會造成嚴重傷害,其中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佛教寺院也多少受到打擊)

(22.腓尼基人善於航海與貿易,他們自西元前 14世紀左右於地中海濱建立許多殖民地。西元前 3 世紀,與羅馬競爭地中海霸權的迦太基即為腓尼基人所建的城市國家。布匿克戰爭[西元前 264-前 146 年]結束後,腓尼基的政治勢力被完全消滅)

(24.由「版籍日增」、「食之者眾」、「田不加增」可知人口激增但耕地卻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在此情況下,士、農、工、賈的勞動價值大幅下降,民生物資則因供不應求而價值上揚,人民的生計勢必出現困境)

(21.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中國政府為避免衝突擴大而選擇不抵抗[一方面也是因為實力不足及「先安內,後攘外」策略],希望透過國聯的壓力迫使日本撤兵,但日本不予理會)

(23.英國於 1834 年取消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獨占權,可使對華貿易不受本國法令限制。(A)題幹的「禁令」指的是中國的貿易限制,東印度公司衝撞「禁令」,反而符合英國利益;(B)鴉片 戰爭後才簽訂條約; (D)鴉片一直是該公

司的主要貿易商品)

Page 9: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9 歷 史 科

D25. 伏爾泰曾表示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

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中國人「沒有侮辱理性」。對於伏爾泰的觀點

,以下論述何者最為恰當?

(A)當時歐洲文化水平低落,需要輸入中國文化使之提升

(B)對中國文化有正確認識,反映了多數歐洲學者的觀點

(C)部分觀點正確,中國在道德上確比同時期的歐洲優越

(D)認識不夠全面,如他看到真實的中國可能會有所失望

C26. 中國歷史上有個朝代,開國君主著眼於侵擾帝國的可能敵人,遂對沿海加強管制,並對派

遣軍隊到帝國境外相當謹慎。然後繼者卻一反此政策,不但積極擴張中國的海上影響力,

而且還經常介入鄰近國家的爭端。這個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C27. 某生在一部文字學的著作上看到兩種古文字(見右圖),在沒有

說明的情況下,請判斷甲、乙兩種古文字通行於何時何地?

(A)甲:殷商時期的黃河流域、乙: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

(B)甲:蘇美時期的兩河流域、乙:哈拉巴時期的印度河流域

(C)甲: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乙:蘇美時期的兩河流域

(D)甲:哈拉巴時期的印度河流域、乙:殷商時期的黃河流域

B28. 自 2009 年底開始,部分隸屬歐元區的國家包括希臘、西班牙、

葡萄牙等國陸續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在希臘,許多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政府計畫推出

緊縮開支政策,面對債務違約的風險,幾個歐盟領袖承諾提供希臘援助,以解決即將到來

的經濟危機。回顧歷史,距今 2700 年前,希臘城邦也曾發生社會經濟危機,當時的雅典

如何解決問題?

(A)擴大公民大會權力,實施「陶片流放制」 (B)建立殖民地,獎勵對外貿易

(C)開放公民權,讓婦女及外國人也能參政 (D)行軍國主義,對外發動侵略

B29. 以下是兩位漢代學者對於「天」的看法。甲:「一國之君承天意以施政,若與天意相同,

則國家大治;若與天意相異,則國家大亂。」乙:「天道,自然也,無為;如以災異示警

,是有為,非自然也。」分析兩人的論點,選項中何者正確?

(A)兩人論點相同,都主張國君施政以順應自然就好

(B)兩人論點相異,而甲的目的是鼓勵國君施行仁政

(C)兩人論點相同,反映儒學與神秘主義結合的特色

(D)兩人論點相異,而乙利用陰陽災異之說警告國君

A30. 尚恩是西元十世紀生活在法國鄉間的農民,身為虔誠的基督徒,關於他的生活描述,哪一

項符合事實?

(A)無貴族的同意即無法離開家鄉,還須為耕田設備與牛隻負擔租稅

(B)由於耕地的灌溉設備並不完善,因此地主鼓勵大家多種植馬鈴薯

(C)黑死病造成村子裡許多人死亡,有人認為這是猶太人帶來的罪惡

(D)平常日子禁止飲酒,而且每年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白天不得進食

甲:

乙:

(27.甲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可分為「聖書體」與「世俗體」,圖例為「聖書體」。乙是蘇美人所發明的楔形文字)

(29.甲是董仲舒,他以陰陽災異之說警示漢武帝須實行德政,此說使陰陽家思想更為盛行。乙是王充,反對陰陽災異之說)

(30.當時西歐處於封建時代,農奴負責勞動,依附於土地及領主,自由受限,除賦稅外尚有苛徵;(B)馬鈴薯為美洲作物,16世紀時才傳入歐洲;(C)至少為 14世紀以後;(D)此為穆斯林所需遵行的生活儀式)

(28.雅典以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方式疏解人口壓力,並鼓勵人民種植經濟作物,以打開對外貿易。(A)克里斯提尼時代[西元前 6 世紀末]的民主改革;(C)斯巴達的策略;(D)雅典始終限制婦女及外國人的參政權[包括奴隸])

(26.明太祖建國後,為免殘餘反抗勢力與倭寇勾結,遂實施「海禁政策」,僅開放「朝貢貿易」。成祖即位後,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明成祖曾以王位問題對安南起釁,鄭和的船隊也曾介入南洋國家內政。清初也實施海禁,但並未擴張海上影響力)

(25.啟蒙時代,中國的經典傳譯至歐洲,對部分學者造成影響,也使他們對中國的制度與文化有所讚揚。然而,他們並未窺見現實的中國,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全面。(A)和同時期[18 世紀]的中國相較,歐洲的文明發展程度相當高;(B)認識不全面,且不是多數學者都認同;(C)這樣的比較無根據性)

Page 10: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南一大考教學誌 10 學測特輯

31-32為題組

兩岸自 1949 年分治後,受政治環境影響,對於歷史事件也出現各自不同的解釋。例如:中共以

農民革命路線取得政權,討論歷史上的類似事件,中共皆給予正面的歷史意義,多以「農民起義

」稱之,相對而言,早期臺灣教科書則以「動亂」解釋。請問:

C31. 以下共有四組歷史事件,哪一組最符合上述舉例?

(A)管蔡之亂、安史之亂 (B)七國之亂、八王之亂

(C)黃巢之亂、流寇之禍 (D)黃巾之亂、三藩之亂

C32. 中共的革命路線是:土地改革→組織農民→建立據點→包圍城市,此模式如何確立?

(A)孫中山提出聯俄容共,中共藉國民黨組織發展

(B)武漢分共後,中共迅速在各鄉村進行暴動奪權

(C)長征期間,毛澤東在黨內鬥爭中取代了李立三

(D)國共內戰時,共軍採取「鄉村包圍城市」戰略

33-34為題組

參閱右表,其中數據顯示的是二次大戰後,幾

個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平均成長率。請問:

D33. 從 A 時期到 B 時期,導致數據變化的主

因為何?

(A)國際爆發金融風暴

(B)越戰遲遲無法結束

(C)美蘇對抗日益嚴重

(D)中東發生軍事衝突

D34. 由數據可知,日本在 A 時期的成長率十分驚人,關於此時期日本的經濟成就,以下敘述何

者不符合事實?

(A)韓戰使日本成為美國補給供應基地,帶動日本經濟復甦

(B)戰後和約未要日本支付鉅額賠款,使日本免於經濟崩潰

(C)美國的經濟在戰後持續成長,提供日本貿易拓展的良機

(D)戰後盟軍推動「非軍事化」,使日本不致介入冷戰對抗

35-36為題組

18 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 在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建立聖彼得堡,做為面向西方

的窗口及抵禦敵人的要塞。不久後,他將都城由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使帝國的戰略線移至最前

方。請問:

A35. 歷史上還有何實例與之相仿?

(A)君士坦丁將都城遷至拜占庭 (B)國民政府將首都遷至重慶

(C)北魏孝文帝將都城遷至洛陽 (D)明治天皇將都城遷至東京

B36.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的「東進」有何重大發展?

(A)開放哥薩克人移民 (B)與中國議定疆界

(C)將阿拉斯加售予美國 (D)干涉中國新疆回變

(31.黃巢與流寇都是農民起事,中共都解釋為「起義」,歷史意義較正面。(A)管蔡之亂為封建動亂,安史之亂為藩鎮動亂;(B)二者都是封建引發的動亂;(D)黃巾之亂符合題意,但三藩之亂屬封建諸侯的動亂)

(32.此即「毛澤東路線[主義]」,這是毛自中國歷史所領悟出來的思想,他在「遵義會議」中抨擊了李立三的城市鬥爭路線,促使黨內領導階層改組,確立了毛澤東路線的地位)

A(1950-1973) B(1973-1978)

日本 14.1% 1.1%

西德 7.6% 0.9%

美國 4.3% 2.5%

英國 3.1% 0.0%

法國 6.1% 1.3%

(33.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國,發動石油禁運,導致第一次能源危機)

(34.日本為冷戰期間美國用以圍堵共產勢力擴張的防線之一,1951 年,兩國簽訂「安全協定」,美國在日本取得軍事基地,彼此的軍事合作使日本不可能不介入冷戰對抗)

(35.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為保衛邊界,遂於帝國東部建立新都,拜占庭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被選為新都的所在。西元 330年,君士坦丁正式將都城遷至拜占庭[新名君士坦丁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主要是為了漢化,且洛陽是舊城,非新建都城)

(36.1685 年,中俄爆發雅克薩戰爭,四年後雙方會於尼布楚,規定兩國邊界[額爾古納河沿黑龍江上游、外興安嶺至海],並特許持有官方文件的商人前往貿易)

Page 11: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11 歷 史 科

37-38為題組

「他那些歌頌強者、宣揚暴力的主張,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 ── 為了實現統一的義大利這個

目的。」「(他的)政治理論觀點擺脫了道德,而把『權力』作為『法』的基礎。」「一位君主

,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為了保持國家,常常不得不背棄信義,不講仁慈,悖乎人道,違反神

道。」以上是某西方學者所創的理論與相關評論,請問:

C37. 這位學者的理論奠基於:

(A)羅馬共和晚期的政治思想 (B)中古後期的經院哲學

(C)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 (D)19世紀初的民族主義

A38. 以下哪一位中國學者的思想與之相應?

(A)韓非 (B)荀子 (C)墨子 (D)董仲舒

39-40為題組

下表顯示了臺灣與某國之間的貿易關係,請回答以下兩題:

年分 出口(百萬臺幣) 進口(百萬臺幣) 出進口差額/GDP

1969 144,590 186,862 -0.0718

1975 388,945 451,589 -0.0626

1981 912,451 876,234 0.0207

1984 1,261,974 1,044,069 0.1027

1987 1,996,394 1,563,258 0.1593

B39. 從數據演變來看,「某國」最有可能是哪一個國家?

(A)中國 (B)美國

(C)日本 (D)新加坡

C40. 此發展促使臺灣在經濟政策上有何轉變?

(A)以公共工程改善投資環境 (B)爭取外商投資並予租稅減免

(C)開放市場,逐步調降關稅 (D)發展高科技,取代傳統產業

(37.這位學者應該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馬基維利,由於當時義大利地區四分五裂,他痛心義大利人缺乏愛國心,導致外邦入侵,故在《君王論》中主張君主應以權術治國,其思想接近中國先秦的法家)

(39.臺灣對美國貿易原本是逆差,但經濟轉型後實力逐漸提升,對美貿易遂轉為順差,美國因此要求臺灣開放市場,政府乃朝向自由化、國際化方向改革。(A)未開放「直接」對大陸貿易;(C)臺灣對日本貿易一直處於逆差;(D)對新加坡的進出口貿易總值不會這麼高)

(38.解析同上題)

(40.解析同上題)

Page 12: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南一大考教學誌 12 學測特輯

答 案

☉☉☉☉ 單選題單選題單選題單選題

1. BBBB 2. CCCC 3. BBBB 4. BBBB 5. CCCC 6. AAAA 7. AAAA 8. DDDD 9. AAAA 10. BBBB

11. DDDD 12. AAAA 13. CCCC 14. DDDD 15. BBBB 16. CCCC 17. AAAA 18. BBBB 19. BBBB 20. DDDD

21. BBBB 22. BBBB 23. CCCC 24. DDDD 25. DDDD 26. CCCC 27. CCCC 28. BBBB 29. BBBB 30. AAAA

31. CCCC 32. CCCC 33. DDDD 34. DDDD 35. AAAA 36. BBBB 37. CCCC 38. AAAA 39. BBBB 40. CCCC

解 析

☉☉☉☉ 單選題單選題單選題單選題

1. 答案 B

概念中心 臺灣的早期開發與行政體系之建立

解析 順治時臺灣為荷蘭控制,光緒以後,臺灣東

部已設置行政區(卑南廳,後改為臺東直隸州),

故背景最有可能是道光年間。

2. 答案 C

概念中心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局勢

解析 葡萄牙於 15 世紀後期展開航海事業,至 16

世紀初,幾乎壟斷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航線,成為海

上貿易的強國。

3. 答案 B

概念中心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解析 一次大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十分繁榮,之

後歐洲經濟復甦,美國為維持競爭力,遂提高關稅

以保障國內工商業。原本國際間曾提倡「關稅停戰

協議」,但美國提高關稅後,促使各國紛起仿效,

造成國際市場嚴重停滯。本題可以由「關稅壁壘」

及「向美國看齊」推測其時代背景。

4. 答案 B

概念中心 晚清的軍事改革

解析 圖中軍人的制服已仿西式軍服的設計,判斷

不可能是湘軍。其次,圖中的軍人有「結辮」的特

色,故不可能是民國時期的軍人(除非是張勳的「

辮子軍」)。

5. 答案 C

概念中心 韓戰對臺海情勢的影響

解析 此為美國總統杜魯門於 1950 年 1 月發表之「

不介入臺灣海峽爭端」的聲明,該聲明延續前一年

《中美關係白皮書》的內容,表達美國放棄國民黨

政權的態度。幾個月後,韓戰爆發,美國扭轉其對

臺立場,派遣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防止中共攻臺

。(D)此時美國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

共和國),故官方聲明不可能出現「臺灣的中國部

隊」之字句。

6. 答案 A

概念中心 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

解析 此為中共改革開放的內容,鄧小平主張容許

部分勞動人口成為「個體戶」,地方單位則興辦「

鄉鎮企業」,以逐步帶動生活水平,並於部分城市

試辦。

7. 答案 A

歷史科 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Page 13: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13 歷 史 科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的抗日運動、臺灣原住民的分布

解析 電影描述了霧社事件的始末,霧社位於今南

投仁愛鄉。

8. 答案 D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的教育發展

解析 表面上總督府雖推行共學制,但仍以日語能

力為入學的標準,在此情形下,大多數的臺籍學童

無法接受等同於日籍學童的教育,反映了教育上的

差別待遇並未完全改善。

9. 答案 A

概念中心 明鄭與清初臺灣的土地開發

解析 此統計反映了明鄭末期至清領初期臺灣的土

地開發狀況,當時臺灣的人口不多,開墾區域以點

狀存在,愈北開墾區域愈少,故諸羅縣雖然幅員最

大,但開發面積反而最小。相對而言,臺灣縣幅員

雖然最小,但開發早,土地利用程度高,開墾面積

為三縣中最大。

10. 答案 B

概念中心 武昌起事的過程

解析 (A)應設於南京;(B)保路風潮於四川最激烈,

並發生成都血案;(C)應設於北京;(D)應設於廣州。

11. 答案 D

概念中心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民主進展

解析 縣市地方自治:民國 39 年起。開放黨禁:民

國 76 年。國會全面改選:民國 81 年。通過省、直

轄市自治法:民國 83 年。正副總統直選:民國 85

年。

12. 答案 A

概念中心 臺灣在開港通商後的社會經濟發展

解析 這些外國人士指的是長老教會的傳教士,英

法聯軍後條約規定臺灣開港,使外人得以來到臺灣

、淡水、打狗、雞籠等通商口岸,而條約也保障了

傳教自由。

13. 答案 C

概念中心 美國獨立的過程

解析 美國獨立之初,十三州各自為政,僅以「邦

聯條款」約束。1787 年,各州代表集會於費城,制

定憲法,才確定了聯邦政府的格局。

14. 答案 D

概念中心 冷戰下的歐洲局勢

解析 圖中顏色較淺的區域為蘇聯勢力範圍,亦即

共產集團;顏色較深者為民主國家集團,幾為北約

成員。此為二戰後的冷戰格局。

15. 答案 B

概念中心 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進展、日本的明治維

解析 在第一種制度下,君主的權力較大,憲法對

於君主的約束較小,1871 年後的德國與明治維新後

的日本都屬這一類,晚清立憲運動的《欽定憲法大

綱》則模仿日本憲法。另一種則由光榮革命後的英

國所建立,君主權力減弱,為虛位元首,荷蘭、比

利時、北歐國家及現代日本屬之。

16. 答案 C

概念中心 澶淵之盟與宋、遼、金關係

解析 由資料可知,甲國準備與某國結盟,共同對

付乙國(甲國某官員暗指的鄰居),而甲、乙兩國

彼此間存在著百年的友好關係。分析選項,最有可

能是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之舉。宋、遼簽訂「

澶淵之盟」後,兩國以兄弟相稱,大體維持了百年

的和平。

17. 答案 A

概念中心 北朝的政治發展與民族融合

解析 北齊為胡化漢人所建,鮮卑化現象非常明顯

,雖然高歡(北齊建立者高洋之父)試圖緩和胡漢

衝突,但高洋建國後卻歧視漢人,導致胡漢對立相

當嚴重。相對而言,北周在胡漢融合上頗有成就,

這也是北周能擊敗北齊的原因。金、清統治階層的

漢化程度相當高。

18. 答案 B

概念中心 荷據至清領時期的開發

解析 甲:荷據時期,荷蘭當局嚴格控制鹿皮交易

,並以「贌社」制度(村社承包制),管理原漢交

易活動。乙:清領時期,貓霧拺圳即是原(平埔族

)漢合作的案例。清廷對高山族採隔離政策。丙:

鄭氏時期,當局為軍事需要而鼓勵種稻。

19. 答案 B

概念中心 南朝的政治發展、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解析 梁朝末年發生侯景之亂,對南方社會造成嚴

重傷害,其中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佛教

寺院也多少受到打擊。

20. 答案 D

概念中心 東南亞各國的文化特色

解析 13 世紀以後,伊斯蘭教隨阿拉伯商人傳入南

洋群島,馬來西亞與印尼從此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

,其中印尼人口近九成皆是穆斯林。印尼部分省分

至今仍執行嚴厲的伊斯蘭律法,馬國之內的穆斯林

亦受伊斯蘭律法管制,非穆斯林則不受約束。

21. 答案 B

概念中心 民國以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解析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中國政府為避免衝突擴

大而選擇不抵抗(一方面也是因為實力不足及「先

安內,後攘外」策略),希望透過國聯的壓力迫使

日本撤兵,但日本不予理會。

22. 答案 B

概念中心 古西亞民族的文化成就

解析 腓尼基人善於航海與貿易,他們自西元前 14

世紀左右於地中海濱建立許多殖民地。西元前 3 世

紀,與羅馬競爭地中海霸權的迦太基即為腓尼基人

Page 14: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南一大考教學誌 14 學測特輯

所建的城市國家。布匿克戰爭(西元前 264-前 146

年)結束後,腓尼基的政治勢力被完全消滅。

23. 答案 C

概念中心 鴉片戰前的中英貿易、19 世紀英國的政治

經濟發展

解析 英國於 1834 年取消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獨占

權,可使對華貿易不受本國法令限制。(A)題幹的「

禁令」指的是中國的貿易限制,東印度公司衝撞「

禁令」,反而符合英國利益;(B)鴉片戰爭後才簽訂

條約;(D)鴉片一直是該公司的主要貿易商品。

24. 答案 D

概念中心 近世以來的人口問題

解析 由「版籍日增」、「食之者眾」、「田不加

增」可知人口激增但耕地卻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在此情況下,士、農、工、賈的勞動價值大幅下

降,民生物資則因供不應求而價值上揚,人民的生

計勢必出現困境。

25. 答案 D

概念中心 啟蒙時代的中國風

解析 啟蒙時代,中國的經典傳譯至歐洲,對部分

學者造成影響,也使他們對中國的制度與文化有所

讚揚。然而,他們並未窺見現實的中國,對中國的

了解並不全面。(A)和同時期(18 世紀)的中國相

較,歐洲的文明發展程度相當高;(B)認識不全面,

且不是多數學者都認同;(C)這樣的比較無根據性。

26. 答案 C

概念中心 近世中國的海外貿易發展

解析 明太祖建國後,為免殘餘反抗勢力與倭寇勾

結,遂實施「海禁政策」,僅開放「朝貢貿易」。

成祖即位後,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明成

祖曾以王位問題對安南起釁,鄭和的船隊也曾介入

南洋國家內政。清初也實施海禁,但並未擴張海上

影響力。

27. 答案 C

概念中心 古代埃及與兩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解析 甲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可分為「聖書體」

與「世俗體」,圖例為「聖書體」。乙是蘇美人所

發明的楔形文字。

28. 答案 B

概念中心 希臘城邦時期的發展

解析 雅典以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方式疏解人口壓力

,並鼓勵人民種植經濟作物,以打開對外貿易。(A)

克里斯提尼時代(西元前 6 世紀末)的民主改革;

(C)斯巴達的策略;(D)雅典始終限制婦女及外國人

的參政權(包括奴隸)。

29. 答案 B

概念中心 先秦至秦漢的學術思想

解析 甲是董仲舒,他以陰陽災異之說警示漢武帝

須實行德政,此說使陰陽家思想更為盛行。乙是王

充,反對陰陽災異之說。

30. 答案 A

概念中心 中古時代的西歐社會

解析 當時西歐處於封建時代,農奴負責勞動,依

附於土地及領主,自由受限,除賦稅外尚有苛徵。

(B)馬鈴薯為美洲作物,16 世紀時才傳入歐洲;(C)

至少為 14 世紀以後;(D)此為穆斯林所需遵行的生

活儀式。

31. 答案 C

概念中心 歷史上的農民起事

解析 黃巢與流寇都是農民起事,中共都解釋為「

起義」,歷史意義較正面。(A)管蔡之亂為封建動亂

,安史之亂為藩鎮動亂;(B)二者都是封建引發的動

亂;(D)黃巾之亂符合題意,但三藩之亂屬封建諸侯

的動亂。

32. 答案 C

概念中心 中共的早期發展

解析 此即「毛澤東路線(主義)」,這是毛自中

國歷史所領悟出來的思想,他在「遵義會議」中抨

擊了李立三的城市鬥爭路線,促使黨內領導階層改

組,確立了毛澤東路線的地位。

33. 答案 D

概念中心 冷戰時期的國際局勢

解析 1973 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

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國,發動石油禁運,導致第

一次能源危機。

34. 答案 D

概念中心 戰後東亞國家的發展

解析 日本為冷戰期間美國用以圍堵共產勢力擴張

的防線之一,1951 年,兩國簽訂「安全協定」,美

國在日本取得軍事基地,彼此的軍事合作使日本不

可能不介入冷戰對抗。

35. 答案 A

概念中心 拜占庭帝國的建立

解析 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為保衛邊界,遂於帝

國東部建立新都,拜占庭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被

選為新都的所在。西元 330 年,君士坦丁正式將都

城遷至拜占庭(新名君士坦丁堡)。北魏孝文帝遷

都洛陽主要是為了漢化,且洛陽是舊城,非新建都

城。

36. 答案 B

概念中心 俄羅斯的東進

解析 1685 年,中俄爆發雅克薩戰爭,四年後雙方

會於尼布楚,規定兩國邊界(額爾古納河沿黑龍江

上游、外興安嶺至海),並特許持有官方文件的商

人前往貿易。

37. 答案 C

概念中心 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

解析 這位學者應該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馬基維利,

Page 15: (一) 配分模式簡介 - nani.com.t,因此幾乎便所有優越之處全抵贔掉。」請問:此報佨的頗代最有可能為何? (a)清順治年間 (b)清跰光年間 (c)清光犂年間

15 歷 史 科

由於當時義大利地區四分五裂,他痛心義大利人缺

乏愛國心,導致外邦入侵,故在《君王論》中主張

君主應以權術治國,其思想接近中國先秦的法家。

38. 答案 A

概念中心 先秦諸子學說的特色

解析 同上題。

39. 答案 B

概念中心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

解析 臺灣對美國貿易原本是逆差,但經濟轉型後

實力逐漸提升,對美貿易遂轉為順差,美國因此要

求臺灣開放市場,政府乃朝向自由化、國際化方向

改革。(A)未開放「直接」對大陸貿易;(C)臺灣對

日本貿易一直處於逆差;(D)對新加坡的進出口貿易

總值不會這麼高。

40. 答案 C

概念中心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

解析 同上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