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10-86423392 010-86423390 lhfk5 vip.163.com 5 5 HAIFUKAN 2018 6 22 757 本刊策划 郭美宏 年轻的时候,我愿意整天沉浸在 “远行”的冲动里。我想走出去,且走 出自己的风格。 于是,21岁那年春天的一个清 晨,我坐在了去郊区的车上。我的行 李是一个大而又大的背包,里面是 书、笔记本和三个帽子,六条围巾还 有四套休闲衣裙、一双球鞋。冷冻了 一个季节的树木开始伸展枝干,刚回 过暖来的田野萌发了绿意,整个大地 都在春寒中复苏了。我尽量让自己 融合到这复苏的气氛里。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时,我包裹着的 情怀里藏满了要对春天说的话语。想 起冬日在窗前晒太阳的安逸画面,想起 为祈祷春天的到来焦灼不安的神态,都 会心动。我似乎捆绑过自己的情绪,为 了给所有的“不知道”搭一个支架,在漫 长的冬夜里我一节一节地读历史,挖掘 眼下的无知,让春天的纸面上尽量地容 纳新的色彩和新的阳光。 前面就是郊区了。我在豁然展 开的田野上复习“远方”的概念,几乎 从同一个角度召唤着神圣的终点。 沿着一条在草棵子中踏出的崎 岖小路一直走,随时要用手去拨开前 面的障碍。我如同一个虔诚的朝拜 者,诚惶诚恐地默默向前。我告诉自 己:前面就是远方,去远方的路的确 不平坦。 我是在三个小时后到达山顶 的。回头望望来路,不知道自己是怎 么“走”过来的。站在山上,我看到了 远方。可是,我并不满足。因为,那 些我视线里的远方还那么远,我还想 走过去。 35岁那年的夏日时光似乎很长。 远方有亲切的、陌生的声音在呼唤 我,似乎把一种扯不断的亲情系在了 我期待的心上。我望望天,望望周 围,一切都没有变,而我的心境却不 再是昨天。那些习惯说故事的人们不 会再来了。他们期待我的改变,期待 我走出自己,期待我把他们的期望勇 敢地变成自己的动力。 我那时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形 中发现,原来期待并不是我想去做的 功课,而是被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碰撞 擦出的火花点燃了我,也点燃了我所 谓的期待。 但是,究竟期待什么事情发生 呢?绝对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那 些“期待”只是一个名词概念,而在那 个夏日,却赋予了我传奇的色彩。或 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更强烈的 期待情绪酝酿着,以至于饱和到能传 达出神秘的感知力,让我也共鸣出浓 厚的期待情绪。 45岁时,我感觉南方那一片长满 竹林的院落仿佛等了我数千年。我在 那个夏日清晨走近了它。我坐在一把 竹制的圈椅上,默读上午会议上要说 的话。如果没有与会的紧张和匆忙, 我肯定会任性地多住几日。青春的竹 林让我的心情随着它的呼吸透朗了起 来,从而信心满满。竹的清秀,竹的文 雅,竹的灵性,统统在这夏日里挥洒着 浪漫情怀。我想走成自己的风景,想 把那浪漫情怀理解为一种大意识的放 逐。就像走胡同,过不去,就回头再 走,再过不去,就又转身回头。 带上行李去远行。人在路上,心 在路上,但一直走着。我们总是想走 得远些,再远些。因为足够遥远,所 以足够超然。神秘的地方总是让好 奇的我们不能停止思想。 靠在江浙一带的老房子前,我在 想,历史总给我们打开一个窗口,让 我们看到过去,也展望未来。玉龙雪 山上,我举起了自己。胜利的登顶只 是一种体验,更多的是在攀登过程中 的收获。在新疆的盛夏里,我被新疆 的阳光灼伤了,全副武装的打扮掩饰 了肿胀的脸,内心装满豪放的诗句。 广西柳州有一座像盆景造型的山,天 然的景致,浓缩了柳州的灵气。我怕 描述不清这盆景的美丽,便站在它前 面留影为纪。 在诗一样的风景中,我们坐下来 休息,好像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于是, 看着自己走过的路程,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享受其中现实和精神的喜悦,言 谈举止中展露我们更加飞扬的一面。 想象中的远方很美,那是想去远 方的人赋予了远方瑰丽的色彩。 带上行李去远行。有时,眺望着 东方的霞光和一片苍茫中起伏的群 山时,我会感觉自己其实就站在了 “远方”。无论如何,只要远行,也会 有人倾听到我们的足音。 带上行李去远行 专栏·名家 本专栏获全国报纸 副刊专栏评选一等奖 ZHUANLAN 本月作家 华静市场与传承的悖论 近年来,随着汝瓷行业兴起,部 分企业将不符合原产地标准的技艺 引入到汝瓷的生产制作当中,致使大 批量的所谓“汝窑” “汝瓷”流入市场, 给真正的汝瓷手工艺人带来严重冲 击,由此也产生了汝州本地汝瓷大师 间一场关于市场与传承的争议。 “没有市场,就没有汝瓷的传 承。”汝州市玉松汝瓷总经理李晓涓 说,只有走进日常生活,被大众所接 受使用,对于汝瓷来说,才是最好的 传承。 但是汝瓷的传承又不能完全以 市场为导向。在朱文立看来,市面 上绝大多数汝瓷都不能被称为汝 瓷,只能叫临汝瓷,或者民汝瓷,与 北宋官窑里生产的真正汝瓷有许多 差别。朱文立认为,汝瓷就应当是 小众的,小众是精品的前提,他自己 烧制的汝瓷,一两个月才有一窑,其 中 90%以 上 都 要 毁 弃 ,至 于 烧 出 一 件“完美的汝瓷”,无论如何也需要 一年半载。这样的工艺是无法满足 大众市场的。 “传统汝窑器型种类不多,但 个个经典;一味固守传统无法与时 俱进,但创新不能偏离汝瓷的传统 工艺规范。”朱文立说,传承与创新 的共同目标应是追求优秀。比如 在烧制技艺上,应让更多人加入汝 瓷传承的队伍,但在釉色方面,核 心的汝瓷釉料配方不能随意扩散, 更不能搞滥。正如朱文立自己研 制出来的釉料配方只传授给了自 己的两个女儿。 李晓涓则表示,市场和传承必须 要结合在一起,汝瓷天生就是一种高 端化商品,每一件汝瓷实际上都是独 一无二的。因此,在如今这个“撞衫” “撞脸”的时代,汝瓷更符合大众的个 性化需求,市场前景十分乐观。当 然,前提是“与粗制滥造的工业化、流 水线瓷器烧制分开来”。 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 “在多数人眼里,知识产权的保 护似乎主要针对的是高科技产品。 其实,汝瓷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其传 承和经济效益也和知识产权息息相 关,也需要法律保护。”汝州市检察 院检察长刘新义告诉《方圆》记者。 刘新义介绍,从工序上讲,汝瓷 与其他瓷器相差不大,也分为练泥 即原料的采集与处理)、拉坯、印坯、 晒坯、上釉、烧窑等工序。各地生产 出来的瓷器为什么有非常大的区别 呢?一方面归结于原料的不同,这与 地理因素分不开,不同地方的泥土, 其金属、矿物质等含量就会不同,每 个地方的原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另 一方面,陶瓷手工艺人的工艺有细微 差别,对待陶瓷成品的严格程度也不 同,造成了同一个地方的不同产品, 也会有良莠之分。 基于汝瓷生产的这种特点,对 汝瓷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从原产地 地理标志开始保护。刘新义表示, “只有用汝州市本地的原料,以及符 合一定行业标准的陶瓷产品,才能 被称为汝瓷”。刘新义的思路与国 家对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路一 致 。 2004 年 ,国 家 质 检 总 局 批 准 划 定汝州市作为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 围,2009 年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汝 瓷(GB/T23397- 2009)》(下 称《汝 瓷》 )的国家标准。2016 年,汝瓷地 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授 予第一批12家汝瓷企业汝瓷地理 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同时筹划成立 原产地汝瓷保护协会,利用政府部 门和民间协会共管的方式对原产地 汝瓷品牌进行保护。 《汝瓷》明确写道: “汝瓷,在本标 准第4章规定的范围内,用产自河南 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和宝丰县大 营镇、肖旗乡、商酒务镇、赵庄乡、城 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张八桥镇等 8 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内的主要原料 生产的,釉料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 剂,经高温还原气氛烧制后,釉面成 色呈现以淡青色为基调、质地如玉的 陶瓷产品。”此即国家质检总局对“汝 瓷”的定义。 对于申请原产地地理标志的汝 瓷,国家质检总局规定了严格的检验 方法,包括目测检验、显微镜观测检 验、吸水率检验、变形检验等。 在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王振峰 看来,针对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 列措施,让汝瓷生产有了“规矩”和 “准绳”。 王振峰表示,原产地地理标志 类似一种商标,它不仅表明了产品 的地理来源,更重要的是作为特定 产品的品质证明。一个产品贴上了 原产地地理标志,就和原产地的地 理和人文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使产 品具有了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 独特优势。 多途径保 护汝瓷知识产权 原产地地理 标志保护只是汝 瓷知识产权保护 的一个方面。在 玉松汝瓷的展厅 里,《方圆》记者注 意到,许多样式独 特的汝瓷产品都 贴上了“已获外观 设计专利”字样的标签。 玉松汝瓷工作人员介绍,目前 存世汝瓷只有几十件,样式也比较 少,比如荷口瓶、玉兰杯、三足樽等, 市面上汝瓷的许多样式,都是后世 创新而来的。其中,有的样式是汝 瓷手工艺人借鉴其他瓷器的,有的 则是原创。为了保护一些难得的原 创样式,玉松汝瓷便积极申请外观 设计专利,也得到了汝州市政府的 大力支持。 商标保护是汝瓷知识产权保 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016年7 月,河南省洛阳市中级法院判决了 一起汝瓷商标权纠纷案。原告是 河南汝宝斋瓷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6年,同年申请注册了“汝宝斋” 商标,是汝州市比较早开始汝瓷生 产 的 企 业 。 2013 年 左 右 ,汝 宝 斋 公 司发现洛阳市也有一家“汝宝斋” 公司,而且也是从事汝瓷生产,并 开设了网店大肆宣传。在多次交 涉未果后,汝宝斋公司将洛阳“汝 宝斋”告上法庭。 法院调查认为,洛阳“汝宝斋” 公司未经授权使用“汝宝斋”商标, 极易使公众误解两者为一家公司, 对 应 了《商 标 法》第 52 条 规 定 的 给 他人注册商标造成其他损害的规 定,主持调解并达成协议,被告立刻 停止侵权,如果再次违约将赔偿原 告10万元。 类似的汝瓷企业维权案件并不 多。汝州市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介 绍,汝州本地的汝瓷企业,规模相对 比较小,被侵权的情况较少,而一些 较大的企业因为法律意识比较淡 薄,或者因为陶瓷行业圈子比较小, 相互都有借鉴和模仿而放弃维权。 在刘新义看来,要做好汝瓷知 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对外加 大汝瓷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力度,结合国家制定出台的汝瓷地 理标志产品标准,强化对汝瓷工艺 标准的规范和界定,突出汝瓷的地 域性、故事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特 征,制定统一规范的汝瓷地理标志 产品管理制度,防止汝瓷品牌失落、 行业内部冲突的情况发生。另一方 面,要继续探索汝瓷知识产权保护 的多种途径,加强汝瓷产业工作者 的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强 化汝瓷价值自信和产业发展预期, 引导汝瓷产业工 作者积极创新,设 计出更新更好更 有艺术价值的汝 瓷产品,并及时通 过申请外观设计 专利等方式,强化 对汝瓷知识产权 的自我保护,努力 打造独一无二的 汝瓷品牌。 司法保障汝瓷知识产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汝州的汝 瓷企业间相互模仿、侵权盗版、互设 壁垒等无序竞争的现象时常发生,其 他地方也出现假冒汝瓷的生产企业, 严重损害了汝瓷声誉。目前,汝瓷产 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处于汝瓷企业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行政及司法保护 被动的局面。”刘新义表示,汝瓷知识 产权保护亟待建立相应机制。 比如,要尽快成立汝瓷行业协 会。在行业协会中,可以设立汝瓷产 业知识产权登记服务中心,免费提供 登记、咨询服务,并协助会员进行知 识产权纠纷调解。确立行业内必须 共同遵守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准则, 建立行业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组 织、协调和监督机制。 此外,还可以创新“以保促用”的 工作模式。针对汝瓷产品的特点,通 过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细化各种产品 许可使用的条件、模式,促使纠纷双 方达成协议,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 伴,形成产业联盟。 “汝州市政府在行政服务上,也 应当强化保护汝瓷知识产权的意 识。”刘新义说。目前,汝州市政府正 在重整科技局、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 督局原有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职能,统 一由即将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管 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知识产 权工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负 责知识产权领域的行政执法,提高企 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任度。 最重要的是,要以司法机制为保 障,确立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威性 和强制力。“汝州市检察院正计划完 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衔接机 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 为,由检察机关牵头联合法院、公安 及相关行政部门签订知识产权司法 保护协作配合制度,建立司法与行政 执法部门移送涉嫌知识产权犯罪的 信息通报制度,强化执法环节的沟通 衔接和监督制约。 据悉,汝州市法院也正计划向上 级法院申请授权,在汝州建立知识产 权审判法庭,探索诉前简易调处模 式,实现诉前调解案件的制度化、规 范化、便利化。 刘新义认为,汝州市司法机关还 需要多走访陶瓷企业,了解企业遇到 的法律瓶颈,向企业问需,通过组织 专家、知名陶瓷企业及有关主管部门 召开联席会,以提出司法建议等形 式,向企业提出解决问题及风险防 控的建议及策略。 图片摄影: 张哲 图片制作: 陈思理 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 只有用汝州本地的原料生产,并符合一定行业标准的陶瓷产品,才能被称为汝瓷 《方圆》杂志记者 靖力 刘亚 72 岁的河南省汝州市 人朱文立,可能是汝州市 本地汝瓷行业中最具匠人 精神的一人。位于汝州市 广城中路转盘南侧的朱氏 汝瓷公司,被朱文立布置 得颇有宋代民间作坊的味 道:前厅是一些烧制好的 汝瓷的陈列,后院的两层 小楼则是汝瓷的生产作坊 和仓库。 “如今汝瓷行业,外面 的人比汝州的人懂得多的 多了。”朱文立说,汝瓷在 海内外名气一直很大,销 路不错,受到收藏界热 捧。目前,汝州市从事汝 瓷行业的人员有数千人。 在汝州市本地及周边地 区,甚至包括江西景德镇、 广东佛山等地区,一些不 具备技术条件的地方和个 人也纷纷烧造汝瓷,有的 产品也贴上汝瓷的标签流 入市场,朱文立认为这是 不严肃的。 让人意外的是,对于 这些汝瓷的“害群之马”, 朱文立表示不用采取什么 措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这一行主要还是靠传承 和技术,那些人再怎么仿, 也仿不了真正的汝瓷,我 们不怕他们仿。” 这样极具文化自信的 几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法 律保护上的隐忧。汝瓷工 匠们精于技艺,在商业上 却比较缺乏经验,也缺乏 保护汝瓷知识产权的法律 意识。“劣币驱逐良币”,这 一现象是否会在汝瓷行业 中出现? 1. 2. 3. 4. 书影交融水清浅 6月15日,由上海市作协、上海电影集 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永业集团主办 的上影·思南书局快闪店在中国电影文化 的地标 —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博物 馆广场正式开业。这个融汇了电影、文学 与阅读的“袖珍空间”将在上海连续运营30 天,著名演员梁波罗等30位电影人将担任 轮值店长,与沪上读者和影迷零距离交流。 主题书店,或许是实体书店创新发展的 一个方向。与某个主题结合的书店,可以集 中收藏、展示更多小众的专业书籍,很多综 合书店里只能占据书架一角的分类在这里 将成为主角。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 会在这里得到不少收获。专业书店并不少 见,但大多专精学术,并不适合“有点兴趣, 想了解一下”的大众查阅,此次的电影主题 书店可以说对外行也很友好,即使你不是电 影界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甚至 学到不少有趣的知识。 专业书店也可以试着从服务专业人士, 向为普罗大众提供科普转型。 阳春白雪亦佐餐 6月18日,30余种端午习俗集中亮相 南京博物院。儿时的佳节记忆承载着中华 文化内涵,正以全新的体验形式回归市民 身边。清早起,当地大量市民有序涌入南 京博物院的大门,民间舞蹈《打连厢》《跑旱 船》正在广场巡回上演,昔日南京城里喧闹 的节日氛围,如今“浓缩”进南博的广场、展 厅、长廊,吸引无数市民前来感受这场中华 文化的回温。 曾经有人建议故宫博物院适应市场经 济,给门票涨涨价,院长单霁翔拒绝了,并表 示,门票涨价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和学 生,而这些群体恰恰是最需要文化的。这也 体现了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功能,面向最广大 的公众,做最接地气的文化普及。民俗也是 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少庙堂文化的根源 所在。博物馆与民同乐不是放下身段,而是 回归初心,古人说礼失求诸野,文化学者们 也可以在埋头钻研之余,多去民间走走,那 里是文化出发的地方。 纪事录情出阳关 中国纪录片成规模“出海”始于20世纪 70年代末,《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 等中日合拍纪录片开启了中国主流媒体与 国际知名媒体的合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的 快速崛起,国际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纪录片 积极探索“走出去”,国际合作话语权逐步提 升,合作层级逐步提高,形成了百花齐放、各 美其美的合作传播环境。 中国实在是一个有太多故事的国家,一 个姓氏、一个村落、一个物种、一段城墙、一 道菜肴……都可以追溯数千年的岁月,跨越 数千公里的距离。纪录片有锱铢必较的真 实性,和慢工出细活的缓慢叙事节奏,给了 观众耐下心来阅读一个国家的机会。纪录 片自带的严谨诚恳,是特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的优势。低沉的旁白配上缓慢移动的高清 镜头,朴实描述也变得更有说服力。纪录片 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也是用细致严肃 的方式,展现着中国。 (本 期 主 笔 李红笛

年 月 日 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 - jcrb.comnewspaper.jcrb.com/2018/20180622/20180622_005/news-zgjcb-855… · 那个夏日清晨走近了它。我坐在一把 竹制的圈椅上,默读上午会议上要说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年 月 日 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 - jcrb.comnewspaper.jcrb.com/2018/20180622/20180622_005/news-zgjcb-855… · 那个夏日清晨走近了它。我坐在一把 竹制的圈椅上,默读上午会议上要说

副刊

联系电话:010 - 86423392

传真:010 -86423390

电子信箱:lhfk 5

@vip. 163 .com

55版

LüHAIFUKAN

我们在耕耘一块精神的栖息地

2018年 6月 22日第757期

本刊策划 刘 梅编 辑 郭美宏校 对 李 娜

●●●●●●●●

年轻的时候,我愿意整天沉浸在“远行”的冲动里。我想走出去,且走出自己的风格。

于是,21 岁那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坐在了去郊区的车上。我的行李是一个大而又大的背包,里面是书、笔记本和三个帽子,六条围巾还有四套休闲衣裙、一双球鞋。冷冻了一个季节的树木开始伸展枝干,刚回过暖来的田野萌发了绿意,整个大地都在春寒中复苏了。我尽量让自己融合到这复苏的气氛里。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时,我包裹着的情怀里藏满了要对春天说的话语。想起冬日在窗前晒太阳的安逸画面,想起为祈祷春天的到来焦灼不安的神态,都会心动。我似乎捆绑过自己的情绪,为了给所有的“不知道”搭一个支架,在漫长的冬夜里我一节一节地读历史,挖掘眼下的无知,让春天的纸面上尽量地容纳新的色彩和新的阳光。

前面就是郊区了。我在豁然展开的田野上复习“远方”的概念,几乎从同一个角度召唤着神圣的终点。

沿着一条在草棵子中踏出的崎岖小路一直走,随时要用手去拨开前面的障碍。我如同一个虔诚的朝拜者,诚惶诚恐地默默向前。我告诉自

己:前面就是远方,去远方的路的确不平坦。

我 是 在 三 个 小 时 后 到 达 山 顶的。回头望望来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站在山上,我看到了远方。可是,我并不满足。因为,那些我视线里的远方还那么远,我还想走过去。

35岁那年的夏日时光似乎很长。远方有亲切的、陌生的声音在呼唤我,似乎把一种扯不断的亲情系在了我期待的心上。我望望天,望望周围,一切都没有变,而我的心境却不再是昨天。那些习惯说故事的人们不会再来了。他们期待我的改变,期待我走出自己,期待我把他们的期望勇敢地变成自己的动力。

我那时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中发现,原来期待并不是我想去做的功课,而是被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碰撞擦出的火花点燃了我,也点燃了我所谓的期待。

但 是 ,究 竟 期 待 什 么 事 情 发 生呢?绝对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那些“期待”只是一个名词概念,而在那个夏日,却赋予了我传奇的色彩。或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更强烈的期待情绪酝酿着,以至于饱和到能传达出神秘的感知力,让我也共鸣出浓厚的期待情绪。

45岁时,我感觉南方那一片长满竹林的院落仿佛等了我数千年。我在那个夏日清晨走近了它。我坐在一把竹制的圈椅上,默读上午会议上要说的话。如果没有与会的紧张和匆忙,我肯定会任性地多住几日。青春的竹林让我的心情随着它的呼吸透朗了起来,从而信心满满。竹的清秀,竹的文雅,竹的灵性,统统在这夏日里挥洒着浪漫情怀。我想走成自己的风景,想把那浪漫情怀理解为一种大意识的放逐。就像走胡同,过不去,就回头再走,再过不去,就又转身回头。

带上行李去远行。人在路上,心

在路上,但一直走着。我们总是想走得远些,再远些。因为足够遥远,所以足够超然。神秘的地方总是让好奇的我们不能停止思想。

靠在江浙一带的老房子前,我在想,历史总给我们打开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过去,也展望未来。玉龙雪山上,我举起了自己。胜利的登顶只是一种体验,更多的是在攀登过程中的收获。在新疆的盛夏里,我被新疆的阳光灼伤了,全副武装的打扮掩饰了肿胀的脸,内心装满豪放的诗句。广西柳州有一座像盆景造型的山,天然的景致,浓缩了柳州的灵气。我怕描述不清这盆景的美丽,便站在它前面留影为纪。

在诗一样的风景中,我们坐下来休息,好像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于是,看着自己走过的路程,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享受其中现实和精神的喜悦,言谈举止中展露我们更加飞扬的一面。

想象中的远方很美,那是想去远方的人赋予了远方瑰丽的色彩。

带上行李去远行。有时,眺望着东方的霞光和一片苍茫中起伏的群山时,我会感觉自己其实就站在了

“远方”。无论如何,只要远行,也会有人倾听到我们的足音。

带上行李去远行

专栏·名家

本专栏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评选一等奖

■ZHUANLAN本月作家 华静■

市场与传承的悖论

近年来,随着汝瓷行业兴起,部分企业将不符合原产地标准的技艺引入到汝瓷的生产制作当中,致使大批量的所谓“汝窑”“汝瓷”流入市场,给真正的汝瓷手工艺人带来严重冲击,由此也产生了汝州本地汝瓷大师间一场关于市场与传承的争议。

“ 没 有 市 场 ,就 没 有 汝 瓷 的 传承。”汝州市玉松汝瓷总经理李晓涓说,只有走进日常生活,被大众所接受使用,对于汝瓷来说,才是最好的传承。

但是汝瓷的传承又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在朱文立看来,市面上 绝 大 多 数 汝 瓷 都 不 能 被 称 为 汝瓷,只能叫临汝瓷,或者民汝瓷,与北宋官窑里生产的真正汝瓷有许多差别。朱文立认为,汝瓷就应当是小众的,小众是精品的前提,他自己烧制的汝瓷,一两个月才有一窑,其中 90%以上都要毁弃,至于烧出一件“完美的汝瓷”,无论如何也需要一年半载。这样的工艺是无法满足大众市场的。

“ 传 统 汝 窑 器 型 种 类 不 多 ,但个个经典;一味固守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但创新不能偏离汝瓷的传统工艺规范。”朱文立说,传承与创新的 共 同 目 标 应 是 追 求 优 秀 。 比 如在烧制技艺上,应让更多人加入汝瓷传承的队伍 ,但在釉色方面 ,核心的汝瓷釉料配方不能随意扩散,更 不 能 搞 滥 。 正 如 朱 文 立 自 己 研制 出 来 的 釉 料 配 方 只 传 授 给 了 自己的两个女儿。

李晓涓则表示,市场和传承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汝瓷天生就是一种高端化商品,每一件汝瓷实际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如今这个“撞衫”

“撞脸”的时代,汝瓷更符合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前景十分乐观。当然,前提是“与粗制滥造的工业化、流水线瓷器烧制分开来”。

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

“在多数人眼里,知识产权的保护似乎主要针对的是高科技产品。其实,汝瓷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其传承和经济效益也和知识产权息息相关,也需要法律保护。”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告诉《方圆》记者。

刘新义介绍,从工序上讲,汝瓷与其他瓷器相差不大,也分为练泥

(即原料的采集与处理)、拉坯、印坯、晒坯、上釉、烧窑等工序。各地生产出来的瓷器为什么有非常大的区别呢?一方面归结于原料的不同,这与地理因素分不开,不同地方的泥土,其金属、矿物质等含量就会不同,每

个地方的原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陶瓷手工艺人的工艺有细微差别,对待陶瓷成品的严格程度也不同,造成了同一个地方的不同产品,也会有良莠之分。

基于汝瓷生产的这种特点,对汝瓷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从原产地地理标志开始保护。刘新义表示,

“只有用汝州市本地的原料,以及符合一定行业标准的陶瓷产品,才能被称为汝瓷”。刘新义的思路与国家 对 汝 瓷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的 思 路 一致。2004 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划定汝州市作为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围,2009 年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汝瓷(GB/T23397- 2009)》(下 称《汝瓷》)的国家标准。2016 年,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第一批 12 家汝瓷企业汝瓷地理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同时筹划成立原产地汝瓷保护协会,利用政府部门和民间协会共管的方式对原产地汝瓷品牌进行保护。

《汝瓷》明确写道:“汝瓷,在本标准第 4章规定的范围内,用产自河南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和宝丰县大营镇、肖旗乡、商酒务镇、赵庄乡、城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张八桥镇等 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内的主要原料生产的,釉料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经高温还原气氛烧制后,釉面成色呈现以淡青色为基调、质地如玉的陶瓷产品。”此即国家质检总局对“汝瓷”的定义。

对于申请原产地地理标志的汝瓷,国家质检总局规定了严格的检验方法,包括目测检验、显微镜观测检验、吸水率检验、变形检验等。

在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王振峰看来,针对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措施,让汝瓷生产有了“规矩”和

“准绳”。王振峰表示,原产地地理标志

类似一种商标,它不仅表明了产品的地理来源,更重要的是作为特定产品的品质证明。一个产品贴上了原产地地理标志,就和原产地的地理和人文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使产品具有了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多途径保护汝瓷知识产权

原 产 地 地 理标 志 保 护 只 是 汝瓷 知 识 产 权 保 护的 一 个 方 面 。 在玉 松 汝 瓷 的 展 厅里,《方圆》记者注意到,许多样式独特 的 汝 瓷 产 品 都贴上了“已获外观

设计专利”字样的标签。玉松汝瓷工作人员介绍,目前

存世汝瓷只有几十件,样式也比较少,比如荷口瓶、玉兰杯、三足樽等,市面上汝瓷的许多样式,都是后世创新而来的。其中,有的样式是汝瓷手工艺人借鉴其他瓷器的,有的则是原创。为了保护一些难得的原创样式,玉松汝瓷便积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也得到了汝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商 标 保 护 是 汝 瓷 知 识 产 权 保护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2016 年 7月,河南省洛阳市中级法院判决了一 起 汝 瓷 商 标 权 纠 纷 案 。 原 告 是河南汝宝斋瓷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 年,同年申请注册了“汝宝斋”商标,是汝州市比较早开始汝瓷生产的企业。2013 年左右,汝宝斋公司发现洛阳市也有一家“汝宝斋”公司 ,而且也是从事汝瓷生产 ,并开 设 了 网 店 大 肆 宣 传 。 在 多 次 交涉未果后 ,汝宝斋公司将洛阳“汝宝斋”告上法庭。

法院调查认为,洛阳“汝宝斋”公司未经授权使用“汝宝斋”商标,极易使公众误解两者为一家公司,对应了《商标法》第 52 条规定的给他 人 注 册 商 标 造 成 其 他 损 害 的 规定,主持调解并达成协议,被告立刻停止侵权,如果再次违约将赔偿原告 10万元。

类似的汝瓷企业维权案件并不多。汝州市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汝州本地的汝瓷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被侵权的情况较少,而一些较 大 的 企 业 因 为 法 律 意 识 比 较 淡薄,或者因为陶瓷行业圈子比较小,相互都有借鉴和模仿而放弃维权。

在刘新义看来,要做好汝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对外加大汝瓷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结合国家制定出台的汝瓷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强化对汝瓷工艺标准的规范和界定,突出汝瓷的地域性、故事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规范的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制度,防止汝瓷品牌失落、行业内部冲突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多种途径,加强汝瓷产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汝瓷价值自信和产业发展预期,

引 导 汝 瓷 产 业 工作者积极创新,设计 出 更 新 更 好 更有 艺 术 价 值 的 汝瓷产品,并及时通过 申 请 外 观 设 计专利等方式,强化对 汝 瓷 知 识 产 权的自我保护,努力打 造 独 一 无 二 的

汝瓷品牌。

司法保障汝瓷知识产权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汝州的汝瓷企业间相互模仿、侵权盗版、互设壁垒等无序竞争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他地方也出现假冒汝瓷的生产企业,严重损害了汝瓷声誉。目前,汝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处于汝瓷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行政及司法保护被动的局面。”刘新义表示,汝瓷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建立相应机制。

比如,要尽快成立汝瓷行业协会。在行业协会中,可以设立汝瓷产业知识产权登记服务中心,免费提供登记、咨询服务,并协助会员进行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确立行业内必须共同遵守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准则,建立行业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

此外,还可以创新“以保促用”的工作模式。针对汝瓷产品的特点,通过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细化各种产品许可使用的条件、模式,促使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形成产业联盟。

“汝州市政府在行政服务上,也应 当 强 化 保 护 汝 瓷 知 识 产 权 的 意识。”刘新义说。目前,汝州市政府正在重整科技局、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原有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职能,统一由即将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负责知识产权领域的行政执法,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任度。

最重要的是,要以司法机制为保障,确立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汝州市检察院正计划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衔接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由检察机关牵头联合法院、公安及相关行政部门签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配合制度,建立司法与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涉嫌知识产权犯罪的信息通报制度,强化执法环节的沟通衔接和监督制约。

据悉,汝州市法院也正计划向上级法院申请授权,在汝州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法庭,探索诉前简易调处模式,实现诉前调解案件的制度化、规范化、便利化。

刘新义认为,汝州市司法机关还需要多走访陶瓷企业,了解企业遇到的法律瓶颈,向企业问需,通过组织专家、知名陶瓷企业及有关主管部门召开联席会,以提出司法建议等形式,向企业提出解决问题及风险防控的建议及策略。

图片摄影:张哲图片制作:陈思理

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只有用汝州本地的原料生产,并符合一定行业标准的陶瓷产品,才能被称为汝瓷

□《方圆》杂志记者 靖力 刘亚

72岁的河南省汝州市人朱文立,可能是汝州市本地汝瓷行业中最具匠人精神的一人。位于汝州市广城中路转盘南侧的朱氏汝瓷公司,被朱文立布置得颇有宋代民间作坊的味道:前厅是一些烧制好的汝瓷的陈列,后院的两层小楼则是汝瓷的生产作坊和仓库。

“如今汝瓷行业,外面的人比汝州的人懂得多的多了。”朱文立说,汝瓷在海内外名气一直很大,销路不错,受到收藏界热捧。目前,汝州市从事汝瓷行业的人员有数千人。在汝州市本地及周边地区,甚至包括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等地区,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地方和个人也纷纷烧造汝瓷,有的产品也贴上汝瓷的标签流入市场,朱文立认为这是不严肃的。

让人意外的是,对于这些汝瓷的“害群之马”,朱文立表示不用采取什么措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这一行主要还是靠传承和技术,那些人再怎么仿,也仿不了真正的汝瓷,我们不怕他们仿。”

这样极具文化自信的几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法律保护上的隐忧。汝瓷工匠们精于技艺,在商业上却比较缺乏经验,也缺乏保护汝瓷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现象是否会在汝瓷行业中出现?

1.

2.

3.

4.

书影交融水清浅

6 月 15 日,由上海市作协、上海电影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永业集团主办的上影·思南书局快闪店在中国电影文化的地标——漕溪北路 595 号上海电影博物馆广场正式开业。这个融汇了电影 、文学与阅读的“袖珍空间”将在上海连续运营 30天,著名演员梁波罗等 30 位电影人将担任轮值店长,与沪上读者和影迷零距离交流。

主题书店,或许是实体书店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某个主题结合的书店,可以集中收藏、展示更多小众的专业书籍,很多综合书店里只能占据书架一角的分类在这里将成为主角。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在这里得到不少收获。专业书店并不少见,但大多专精学术,并不适合“有点兴趣,想了解一下”的大众查阅,此次的电影主题书店可以说对外行也很友好,即使你不是电影界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甚至学到不少有趣的知识。

专业书店也可以试着从服务专业人士,向为普罗大众提供科普转型。

阳春白雪亦佐餐

6 月 18 日 ,30 余 种 端 午 习 俗 集 中 亮 相南京博物院。儿时的佳节记忆承载着中华文化内涵,正以全新的体验形式回归市民身边。清早起,当地大量市民有序涌入南京博物院的大门,民间舞蹈《打连厢》《跑旱船》正在广场巡回上演,昔日南京城里喧闹的节日氛围,如今“浓缩”进南博的广场、展厅、长廊,吸引无数市民前来感受这场中华文化的回温。

曾经有人建议故宫博物院适应市场经济,给门票涨涨价,院长单霁翔拒绝了,并表示,门票涨价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和学生,而这些群体恰恰是最需要文化的。这也体现了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功能,面向最广大的公众,做最接地气的文化普及。民俗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少庙堂文化的根源所在。博物馆与民同乐不是放下身段,而是回归初心,古人说礼失求诸野,文化学者们也可以在埋头钻研之余,多去民间走走,那里是文化出发的地方。

纪事录情出阳关

中国纪录片成规模“出海”始于 20 世纪70 年代末,《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中日合拍纪录片开启了中国主流媒体与国际知名媒体的合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国际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纪录片积极探索“走出去”,国际合作话语权逐步提升,合作层级逐步提高,形成了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合作传播环境。

中国实在是一个有太多故事的国家,一个姓氏、一个村落、一个物种、一段城墙、一道菜肴……都可以追溯数千年的岁月,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纪录片有锱铢必较的真实性,和慢工出细活的缓慢叙事节奏,给了观众耐下心来阅读一个国家的机会。纪录片自带的严谨诚恳,是特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低沉的旁白配上缓慢移动的高清镜头,朴实描述也变得更有说服力。纪录片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也是用细致严肃的方式,展现着中国。

(本期主笔 李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