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的果》 黎戈 《时间 的 果》是 作 家黎戈的最 新随笔精选 集。本书分 为“ 叶舟”和 “ 根岸”两部 分。“叶舟” 收 录 了《帕 · 史密斯: 致青春》《咏 井荷风:慢 走 慢 爱》《爱 因 斯 坦 的 血肉爱情》《奈保尔的无寄》…… 这一部分作者分享了自己关于 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独特体验与 深切感悟。到了“根岸”,作者将 笔触瞄准日常生活:一副眼镜、 一支铅笔、云的名字、一口锅 …… 这 些 最 平 淡 的 日 常,在 黎 戈 的笔下总显出别样的趣意。“叶 舟”是旁观他者,“根岸”多是对 自我的体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39.80 元 《众 声》 郭玉洁 本书是 《正 午 故 事》 主笔郭玉洁 在媒体从业 多 年 后,首 度将人生沉 淀积累成 书。18 篇文 字 里,记 录 了来自人生 现场的如实 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 生 活;在 柏 林 墙 下 回 顾 城 市 历 史; 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 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 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 集,关 于 文 学、历 史、城 市、命 运。 辗转四座城市,对话 10 位名人与普 通 人 的 心 灵 碰 撞,追 忆 数 段 往 事, 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 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 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39.00 元 《胜任未来: 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 郭蓓 在每个 人的成长过程 中,每一张录 取通知书都 只是一个起 点。什么才 是让每个人 适应未来发 展、赢得“ 人 生 长 跑”的 根源能力呢? 作者从 世 界 名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思 维和名企视角下的职业人才需求 入手,对 40 多所名校和名企进行调 研和访谈,并结合 20 多年留学名校 的成长经历和就业名企的职业经 验,详细解读年轻一代在未来发展中 所必备的 6 种 能 力,从 为 什 么 培 养、 如何培养、有何误区以及如何解决等 角度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一手经 验,帮助年轻一代走出成长的迷茫, 塑造胜任未来的能力。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49.80 元 《长大成人的难处》 河合隼雄 梁晓兰 河合隼 雄在心理治 疗师的工作 经 历 中,接 触到了大量 青少年以及 他们的家 长。家长们 常常抱怨, 过去听话的 孩子在进入 青春期后,突然变得难以理解。想要 与孩子沟通,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河合隼雄有感于此,凭借其丰 富的心理治疗师实践经验,围绕青 少年在成长中,诸如烦躁、逃学、厌 食等大人们无法理解的怪异问题 进行了深入解读。 他希望以此帮助大人们更正 确地理解青少年,更好地引导青少 年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成年人 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思考“长大成 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36.00 元 4 4 三味 XIN SHU JIA 2018 11 14 星 期三 JIAN SHU GE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 读《往 事 与 随 想》 □林颐 AISHU RENYU PIN SHU ZHAI SHUSHAN LUNJIAN 书山论见 亚历山大 · 赫尔岑(1812 1870 )的 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远远超过个人生 平 的 记 录 囿 限,用 作 家 自 己 的 话 来 说, 这部厚重的作品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 的反映”。 作品编写的时间跨度是从 1852 1869 年。全书共八卷,最后一个时 间点出现在第六卷第八章《50 年代伦 敦的流亡自由民》,该章原先发表在《北 极星》第八集(1869 年)。回忆录的大 部分文章都曾陆续在赫尔岑创办的刊 物《北极星》和《警钟》上登载,后又在伦 敦、日内瓦等地刊发单行本。成书编排 不完整、不系统,事件错乱,但赫尔岑并 不打算修正时间线,也不打算调整结 构、规范主题,他觉得“ 这都是事实”,写 下的那一刻,就是最真实的内心。 我们从书中读到,赫尔岑家族的日 常 生 活 非 常 丰 富:八 面 玲 珑 的 参 政 官, 古怪的“化学家”,总是板着脸的父亲, 劳作不息的仆佣们;老头儿斯捷潘诺 夫,战争期间,为了生存,卖了一些庄园 的木柴,遭到主人的惩罚,至死忠心耿 耿;渴慕新潮进步,勇于尝试,敢于反叛 的年轻人们;初萌的恋情,罗曼史,私 奔,缔结秘密婚姻,彼此的誓言,爱与奉 献;流放,西伯利亚,组织革命,失败,友 情的背离与异化;四处流亡,与秘密警 察周旋,办刊,出版,论战;与国内形势 的联系,与各色人物的交道,与各种思 想 的 接 触 …… 书 中 的 种 种,因 为 是 “ 我”,感情饱满,非常动人。 赫尔岑的书写皆立足实处,而笔墨 之 所 向,灵 活 到 难 以 描 述 。 爱 之 所 苦, 情之所系,思之深浅,论之犀利,敏锐的 感受,激烈的反应,这是一个勃勃跳动 的灵魂,他对高贵与虚伪、骄傲与卑鄙, 有 着 极 致 的 表 达,而 又 完 全 不 涉 粉 饰、 不作教条,这是真实的“一个人”所能到 达的境界。因为“ 我”之存在,“ 我”所打 下的深深烙印,这些文字不管在何时被 人阅读,总会激起读者的感动,所以经 典,所 以 不 朽。 在“我”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何谓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这个 “ 我”有着“ 人”之共性,有着“ 人”之普遍 性,有 着 生 而 为 人 的 闪 闪 发 亮 的 东 西。 这个“我”也有着独特性。赫尔岑的周 围集结了一批欧洲当时激进的自由派 思想家,借助赫尔岑的主观描写,与某 种不可言喻的戏剧性,他们共同构成了 一幅广阔、真实、入木三分的图像。 恰达耶夫 ·尼古拉一世宣判他是 “ 疯子”,而赫尔岑说《哲学书简》是黑夜 中的枪声:“别林斯基是天性最活跃、最 容易激动、最富于辩证精神的勇猛战 士”,而斯坦克维奇“不仅理解力强,富 有同情心,而且善于调和矛盾”;加里波 第具有“以自己的勇敢使久经沙场的 老兵折服的人民领袖的本色”。通过 与马志尼的长期交往,赫尔岑展现了 意大利革命者更多的、更复杂的层面 与内部斗争;斯图亚特 · 穆勒为资本主 义制度下的个人自由作了有力辩护, 法国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则被赫尔岑 定义为“蓝胡子式的丈夫”的暴力威 权;赫尔岑对罗伯特 ·欧文满怀同情, 他 认 为,对 欧 文 的 认 识,应 当 归 结 为, “理性观念和精神独立是否与国家意 识 并 行 不 悖”…… 少年赫尔岑与友人奥加辽夫一 起在莫斯科的麻雀山上宣誓:“我们 要为我们所选择的斗争献出我们的 一生。”青年赫尔岑对人类,对追寻个 人的自由、现在的自由有着深刻的信 仰,这在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难 以实现,因此他不得不远赴异域。中 年赫尔岑是一个成熟、充满斗志、意 志顽强且依然虔诚地致力于社会重 建事业的自由主义激进派,以炽烈如 焚的激情贯注一系列的政论、批评与 随笔。晚年赫尔岑说:“自由何以可 贵?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自由 就是自由。将自由牺牲于他物,就是 活人献祭。” 作为俄国民粹主义的创始者,赫 尔岑的思想植根西欧的自由主义学 说。赫尔岑在清楚认识、逐渐深入西方 的过程里,也在不断寻找直面真理的勇 气。在他对西方的吸收与批判中,我们 能感受其精神探索的全部深刻性,还有 其理念的未完成性。赫尔岑曾经不止 一次地称自己是革命的“堂吉诃德”,正 因为如此,明知自己所处的社会理想距 离实现无限遥远,他依旧奋不顾身、一 往无前,这里面饱含的热情和痛苦,是 一个人全部的付出。 一提起陈忠实,我们自然而然就会 想到《白鹿原》,津津乐道于陈忠实小说 非凡的造诣。其实,陈忠实对散文的创 作时间相较小说来看,开始的时间更 早,持续的时间更长,他曾多次在不同 的场合表示了对散文创作的偏爱。湖 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我走在这活 泼泼的人间》收录了陈忠实 44 篇经典 散文作品,展现了陈忠实在散文写作方 面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这 44 篇散文作品中,陈忠实写 家 乡 的 白 鸽、斑 鸠、朱 鹮,写 父 亲、友 人、良师,回顾自己贫困的少年、艰辛 的青年、奋斗的中年,写周游远方的 各 种 见 闻,题 材 很 丰 富,笔 调 很 温 馨,情感很灵动。可以说,陈忠实的 真实质朴、随兴所发的性格与散文直 抒胸臆、直指人心的特点不谋而合, 让读者能够有一种深沉而灵动的生 命体验。 陈忠实的散文都是以自己生活 的“原坡”作为创作的原点,关中平原的 自然景观、社会风情和人文传统构成了 他的散文世界。在《原下的日子》中,他 这样描述:“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 堤。堤上是经过雨雪浸淫沤泡变成黑 色的枯蒿枯草。沉落到西原坡顶的蛋 黄似的太阳绵软无力。对岸成片的白 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 和庄重。河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 忍心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 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老 家的任何景致 —原坡河川、蓝天白 云、虫 鱼 鸟 兽 都 是 他 生 命 的 精 神 块 垒, 成了他对生活的再度体验的思想凝 铸! 与中国散文传统的牧歌式情调不 同,陈忠实的散文有着浓重的济世情 怀,不是简单的生活体验,更多的是生 命体验。在《三九的雨》中,有这样一段 描述:“我的一生其实都粘连在这条已 经宽敞起来的沙石路上。我在专业创 作之前的二十年基层农村工作里,没有 离开这条路;我在取得专业创作条件之 后的第一个决断,索性重新回到这条路 起头的村子 —我的老家。我窝在这 里的本能的心理需求,就是想认真实现 自己少年时代就发生的作家之梦。”从 沙石路到创作路再到人生路,陈忠实把 纯粹的借景抒情,转化为在人物与土地 关系、人性思考上加深思考,再依托自 身的生活体验,展示着他对于人生的哲 性理解、对人自身存在的哲性反思。 陈忠实曾经说过:“就我自己而言, 散文就是一种心灵的独白,心灵对于现 实对于历史的一种感悟,需要抒发,需 要强辩,需要呜咽,有时候也需要无言 的抽泣。感天感地感时感世感人感物, 总而言之在于一个感,有感触有感慨有 感悟而需要独白。”陈忠实在《我走在这 活泼泼的人间》一书中,将散文抒情性 与对生命主体精神伸张、对自然生命力 的热情讴歌、对不息的生命追求的歌 颂、对弱势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命存 在方式的深沉叩问紧密地结合起来,使 得他的散文因深沉而灵动的生命体验, 透射出生命与人性的美好。从这个层 面上来讲,“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 陈 忠 实”亦 不 为 过! 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好的心灵悸动 —读《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感 □金永淼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 39-2 邮政编码:110005 要闻评论部620 36033 全媒体采访部 620 36065 报纸编辑部(620)36529 620 38279 沈铁文化传媒集团锦州广告印刷分公司印刷 中国古代的诗人,曾以充满感情的 诗笔描写过各种各样的雨声。其中最 动人的,应该是满天风雨境界所表现出 来的茫茫无边的哀愁,听雨时感受到的 如雨丝一般的愁绪。这样的例子太多 了。比如杜牧在其名作《清明》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正是桃红柳绿的清明时节,纷纷扬扬的 春雨,绿了群山,绿了原野。可是在外 的游子,湿了衣帽,湿了行囊,在泥泞中 艰难地跋涉。春雨,给行人带来了挥之 不去的愁绪。而李清照听雨就只有痛 苦的感觉了,她在《声声慢》中写道:“ 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然,如果不是长途旅行中的遇 雨,不 是 像 晚 年 李 清 照 一 样 愁 苦 无 依, 如果换了闲暇喜静的心境,那么,或许 就会觉得雨实在是非常可爱,雨声是极 有诗意的。静静地坐在窗前,或悠闲地 躺着,听那天地间忽密忽疏、忽大忽小 的 雨 声,思 绪 会 变 得 格 外 专 注 和 辽 远, 眼前会浮现出自然界的各种景象,还可 能回忆起往昔与雨有关的温馨或伤感 的场面。 同样是雨打荷叶的声音,在李商隐 听来有一种浓厚的悲秋色彩。 “秋阴不散 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孤单一人宿 在驿亭,满天阴云不散,晚霜在秋山之 间、秋水之上不知不觉地飞动,疏疏落落 的秋雨,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零乱的 荷叶,使人油然而生惨切和忧伤的感 触。但同样的雨打荷叶声,在韩琮听来 不仅没有伤感,反倒生出对自然美景的 欣喜和热爱。他的诗作《雨》中有这样两 句:“不及流他荷叶上,似珠无数转分 明。”是的,听荷叶上的雨声,多数人会联 想起晶莹的水珠在叶面上滚动的景象。 盍西村的《小桃红 · 莲塘雨声》也写到荷 叶 上 的 雨 声,那 是 深 夜 梦 醒 时 听 到 的: “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如果你 刚才正做着梦,比如梦见你和爱人撑着 雨伞在湖边漫步,沉醉于“雨中草色绿堪 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景中;比如梦 见江南水乡的女子,三五成群,有说有笑 地在溪中洗衣,砧声随着叮咚的溪流远 去……此时梦醒,忽然听到疏雨打新荷 的声音,你会觉得初夏的雨夜特别静、特 别美,会迫不及待想看明早阶前的小草 绿了几分,池中新荷又多了几个。 听雨最妙的境界或许是在小小的 舟 中,古 诗 中 也 不 乏 舟 中 听 雨 的 描 写。 如 唐 代 诗 人 元 稹 在 其 诗《雨 声》中 说: “曾向西江船上宿,惯闻寒夜滴篷声。” 宋 代 诗 人 杨 万 里 在 其 诗《听 雨》中 说: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现代的客轮早已抛弃船篷,所以也就少 了静听滴篷声的诗意。但在江南水乡, 作为古代文明结晶之一的乌篷船,仍旧 向现代文明展示着它那独特的魅力。 周作人曾在《苦雨》一文中写到过坐乌 篷船的趣味:“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 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 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 境。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 内,冒雨夜行,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 趣。”如果有闲情,体验一下坐乌篷船的 趣味,应该说是值得的。小小的乌篷船 伴着橹声,穿进绵绵春雨织成的细密的 帘,像一片褐色的草叶,织进河流纵横的 网里。这时坐在小船里,透过船窗看烟 雨迷蒙的桃红柳绿。看倦了,静听春雨 打篷声,觉得时间也停止了,好像在遥远 的太古。 但话说回来,坐乌篷船听雨固然有 诗意,而且现在不坐,恐怕这种船会像 世界上一些珍稀动物一样,过不了多少 年就可能“绝种”。可是,坐乌篷船毕竟 不太容易,而雨天去坐更难如愿。正如 元稹夜宿荒江,惯听寒夜滴篷声的意 境,在交通便捷的今天,已经很难复得 了。其实,我们也不必专去听雨打新 荷或雨滴船篷,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听 雨主要是一种心境。倘心情不好,坐在 乌篷船里四肢不得摇动,先已形若囚 犯;加上滴滴答答雨打船篷之声没完没 了,心情一烦躁,恨不得立即弃船而逃, 这时还谈什么静趣和诗意! 如果心境好,懂得静趣和闲趣,则 无时无处不可听雨。比如古人写过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就是一种很容易得 到的静趣。泡一杯清茶,或点一支香 烟,听春雨轻抚庭中的葡萄架,听阶下 的滴水声,会很自然地领悟什么叫宁静 和生命,会联想起杜甫“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两句诗的神妙,眼前会浮现 春雨绿了柳枝、红了桃花、白了杏花的 景 象 。 如 果 在 寒 夜,屋 子 里 暖 融 融 的, 书桌上的灯光悦目又温馨,这时,忽然 听到一阵疏雨打着玻璃窗。放下手中 的书卷,静听四周的雨声,可能会想起 生平寒夜遇雨的情景,会思索人生旅途 的凄风苦雨。思绪上下驰骋,由具象而 入哲理。陆游在《冬夜听雨戏作》一诗 中说:“老去同参惟夜雨,焚香卧听画檐 声。”所描写的正是上面说的那种听雨 的感受。即使是夏天叫人捉摸不定的 雷阵雨,其实听来也有趣味。张九成的 诗作《雨》写来朴实而真切:“已止还复 作,泻檐声更长。”从中不也悟出自然变 幻的妙趣吗? SHUHAI FANZHOU 书海泛舟 文人听雨 □崔嵘 本版编辑 李家冀 本版电话:( 620 38279 Email lijiaji2018 163.com 世界上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其中 绝大多数都平淡无奇,相当平庸,伴随 时间的流逝,无数作品都将成为历史 的过客,最终被人们无情地扔进垃圾 堆或者废品站,许多作品我们甚至连 其名字都记不住,能够成为经典的寥 若 晨 星、凤 毛 麟 角。 一部作品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 验,最终成为永恒,成为经典,被世世 代代的人所阅读、所接受,肯定有其闪 光的地方,肯定有让人信服和欣赏的 内容。 一部著作要成为经典并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只是被一个人 认可就可以,而是要被全人类都认可 和喜欢。无论是作品的文字,还是作 品的主旨与思想,都必须要有与众不 同的地方,都必须有非凡的表现。 经典值得反复阅读。经典作品往 往都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不同时代的 人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与领悟, 而且,有的经典作品读一次根本读不 懂,即使勉强看懂了,也难以理解作品 的精髓,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 国演义》《西游记》自从出版至今,不知 道再版了多少次,印数也早已超过百 万册,然而,这四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在人们的 视野中消失,相反,它们的生命力愈加 强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上至老 人,下至小孩,都对其爱不释手。由此 可见,好的作品,最终会被人们接受,经 典著作,终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所以,经典要反复阅读,经典也值 得反复阅读。通过反复阅读,我们不 但能够读懂作品,而且能够从作品中 得到许多重要的人生启示。 表叔中年得子,取名“ 飞宇”,大抵 是希望儿子飞黄腾达。谁知飞宇学习 不 努 力,半 途 辍 学,混 沌 度 日 。 那 天, 表叔来 找 我,说 飞 宇 因 为 在 车 上“ 容 留他人吸毒”被关进了看守所,问我 有没有办法将飞宇“捞”出来。这样 的事情我自然爱莫能助,看着表叔失 望而去的苍老背影,我的心里跟猫抓 似的难受。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乖巧懂事,好 学上进,而自己的孩子总是看哪里都 不顺眼。相信这样的感受,很多父亲 都有体会。父亲,这是一个沉甸甸的 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绝不是可有可无 的。一旦父爱缺失,那些孩子成年后总 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阴影。父亲也不 是谁都天生会当的,需要我们善解人 意、知书达礼、终身学习,跟子女保持平 等的关系,还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早在 1919 年,鲁 迅 先 生 就 曾 指 出, 学会怎样做父亲“是一件极伟大的要 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他呼吁觉醒 了的中国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 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 做人。”如今百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 教诲仍在耳边回响,然而一些人还是 不会做父亲。譬如我的表叔,如果他 教育得法,飞宇就不会走上犯罪这条 路。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再次呼吁,一 定要学会怎样做父亲。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辅导专家大 ·腾绅专门从事家庭关系建立和修 复的工作,致力于帮助大众解决家庭 关系的困扰,迎接心灵、情感上的挑 战。大卫最新出版的《现在我们怎样 做父亲》一书,关注的重点就是父子关 系和这种关系之于现代家庭以及现代 社会的重要意义。作者在大量走访、 考察及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渊心 父亲”的理念,呼吁中国父亲努力构建 安全、诚实、有爱的父子关系,陪伴孩 子健康成长。 本书包括《东方与西方的会和》等 十三章,融家庭心理学原理于深入浅 出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自 己作为一名父亲的慈爱与感动,无疑 对良好现代家庭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强 的参考性。所谓“渊心父亲”,需要具 备三种品质:一是有爱,我们被爱的方 式决定我们爱人的方式,尤其是我们 如何向家人和亲人表达爱;二是让人 感 到 安 全,意 味 着 你 可 以 信 任 这 个 人, 相 信 他 尊 重 你 的 核 心 利 益;三 是 诚 实, 我们靠诚信做人意味着表里如一,不 随环境变化而过不同人的生活。“安 全、诚实和有爱”这三种品质,都将通 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最终 形成世代沿袭的家风。 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生命,强健 其身心,还要促使其成才,实现人生价 值。如果我们始终秉持有爱、安全、诚 实的高标准,将改变我们和孩子的一 生,甚至我们的世界。作者认为,做父 亲是顶级的、最困难的领导形式。世 界要改变、要趋于纯朴,只有让父亲的 心回归到孩子身上,让孩子的心也回 归到父亲身上。本书作为异国友人诚 挚的奉献,相信能够给予中国父亲不 一样的启示。 渊心父亲,成就你我 —读《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 □邓勤

品 书 斋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 sytlj.com · 值得期待的英国新通史,新观 点、新视角、新材料。 定价:238.00元 中信出版社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

  • Upload
    others

  • View
    1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品 书 斋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 sytlj.com · 值得期待的英国新通史,新观 点、新视角、新材料。 定价:238.00元 中信出版社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

《时间的果》黎戈 著

《 时 间的 果》是 作家黎戈的最新随笔精选集。本书分为“叶舟”和

“根岸”两部分 。“ 叶 舟 ”收 录 了《帕蒂·史密斯:致青春》《咏

井荷风:慢 走 慢 爱》《爱 因 斯 坦 的血 肉 爱 情》《奈 保 尔 的 无 寄》……这 一 部 分 作 者 分 享 了 自 己 关 于文 学 和 艺 术 方 面 的 独 特 体 验 与深 切 感 悟 。 到 了“ 根 岸”,作 者 将笔 触 瞄 准 日 常 生 活 :一 副 眼 镜 、一 支 铅 笔 、云 的 名 字 、一 口 锅…… 这 些 最 平 淡 的 日 常 ,在 黎 戈的 笔 下 总 显 出 别 样 的 趣 意 。“ 叶舟 ”是 旁 观 他 者 ,“ 根 岸 ”多 是 对自我的体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定价:39.80元

《众 声》郭玉洁 著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 年 后 ,首度将人生沉淀 积 累 成书。18 篇文字 里 ,记 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

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 于 文 学、历 史、城 市、命 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 10 位名人与普通人的心灵碰撞,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价:39.00元

《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

郭蓓 著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张录取通知书都只是一个起点。什么才是让每个人适应未来发展、赢得“人生 长 跑 ”的根源能力呢?

作者从世界名校的人才培养思维和名企视角下的职业人才需求入手,对 40 多所名校和名企进行调研和访谈,并结合 20 多年留学名校的成长经历和就业名企的职业经验,详细解读年轻一代在未来发展中所必备的 6 种能力,从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有何误区以及如何解决等角度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一手经验,帮助年轻一代走出成长的迷茫,塑造胜任未来的能力。

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49.80元

《长大成人的难处》河合隼雄 著 梁晓兰 译

河合隼雄在心理治疗师的工作经 历 中 ,接触到了大量青少年以及他 们 的 家长。家长们常 常 抱 怨 ,过去听话的孩子在进入

青春期后,突然变得难以理解。想要与孩子沟通,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河合隼雄有感于此,凭借其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实践经验,围绕青少年在成长中,诸如烦躁、逃学、厌食等大人们无法理解的怪异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他希望以此帮助大人们更正确地理解青少年,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成年人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思考“长大成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定价:36.00元

版版44三 味 屋

XIN SHU JIA

新 书 架

2018年 11月 14日 星 期三

JIAN SHU GE

荐 书 阁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读《往事与随想》

□林颐

□张小六

AI SHU

RENYU

PIN SHU ZHAI

品 书 斋

SHUSHAN LUNJIAN

书 山 论 见

《总要习惯一个人》蕊希 著

电台主持人、作家蕊希诚意新作。

19篇成长 故 事 ,25岁也有悲喜交 织 的 人生。这一年做 过 的 抗争 、经 历 的幸 福 ,这 一

年发生的变化和行走过的地方,蕊希用全部的真心与赤诚将这本书完成。

希望岁月赐予你我如同往昔不变的明日,哪怕历经沧桑,也依然保持可爱与纯良。愿你善待自己年轻的皮囊,也愿你拥有不会陈旧的有趣的灵魂。愿你活在当下,即使深陷泥沼,也能活完一生的天真与骄傲。

本书写给每一个爱过哭过失去过,但依然在用力成长的你。

定价:49.80元湖南文艺出版社

《英国史》西蒙·沙玛 著

沃尔夫森 历 史 奖 、W.H.史密斯文学奖得主西蒙·沙玛,以恢宏而凝练的笔调带你进入英国故事。从罗马入侵到诺曼 征 服 ,从

黑死病到伊丽莎白的辉煌,从光荣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在他的笔下恍如重演。人物和场景在历史幻灯中跳跃,现代文明先驱者的艰险历程令人动容。

值得期待的英国新通史,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

定价:238.00元中信出版社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斯蒂芬·哈尔西 著 赵莹 译

海外汉学新锐的近代 史 新 说 ,以全球视角探寻中国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

身为新一代海外汉学 家 ,哈 尔西继承了费

正清、孔飞力、彭慕兰开启的学术传统,在全球脉络下向近代寻找现代国家的起源。

近代中国受尽屈辱,但放眼当时的世界,全球八成土地落入欧洲列强之手,只有六个非西方国家尚能独立,中国竟是其中之一。为何当时积弱的中国竟能保有基本主权?哈尔西用国家能力建构,连缀起晚清以降的中国历史,点出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主权意识主导下的富强追求。以此为线索,近现代中国创造与转化将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定价:68.00元中信出版社

《曼陀罗艺术衍纸》艾丽·巴特考斯基著 王晨曦译

曼陀罗源于印度语

“ 圆 ”,象 征着“ 生 命 神圣的轮回”,或 是“ 梦 想家对完美的追 求 ”。 曼陀罗艺术以圆 形 为 基础 ,变 幻 出

丰富多彩的图案,以中心对称的几何图形展现和谐与圆满。

本书作者艾丽·巴特考斯基是美国衍纸行业的领军人物,书中的作品出自她的灵心妙手。精致巧妙的图案,变化多端的造型,五彩斑斓的色彩,给人极为愉快的视觉冲击。创作曼陀罗艺术作品有着让人静心凝神的功效和催眠般的魔 力,让 你 从 日 常 的 繁 忙 中 走 出来,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达到较佳的疗愈效果。

定价:59.00元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亚历山大·赫尔岑(1812—1870)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远远超过个人生平的记录囿限,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厚重的作品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作品编写的时间跨度是从 1852 年至 1869 年。全书共八卷,最后一个时间点出现在第六卷第八章《50 年代伦敦的流亡自由民》,该章原先发表在《北极星》第八集(1869 年)。回忆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曾陆续在赫尔岑创办的刊物《北极星》和《警钟》上登载,后又在伦敦、日内瓦等地刊发单行本。成书编排不完整、不系统,事件错乱,但赫尔岑并不打算修正时间线,也不打算调整结构、规范主题,他觉得“这都是事实”,写下的那一刻,就是最真实的内心。

我们从书中读到,赫尔岑家族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八面玲珑的参政官,

古怪的“化学家”,总是板着脸的父亲,劳作不息的仆佣们;老头儿斯捷潘诺夫,战争期间,为了生存,卖了一些庄园的木柴,遭到主人的惩罚,至死忠心耿耿;渴慕新潮进步,勇于尝试,敢于反叛的年轻人们;初萌的恋情,罗曼史,私奔,缔结秘密婚姻,彼此的誓言,爱与奉献;流放,西伯利亚,组织革命,失败,友情的背离与异化;四处流亡,与秘密警察周旋,办刊,出版,论战;与国内形势的联系,与各色人物的交道,与各种思想 的 接 触 …… 书 中 的 种 种 ,因 为 是

“我”,感情饱满,非常动人。赫尔岑的书写皆立足实处,而笔墨

之所向,灵活到难以描述。爱之所苦,情之所系,思之深浅,论之犀利,敏锐的感受,激烈的反应,这是一个勃勃跳动的灵魂,他对高贵与虚伪、骄傲与卑鄙,有着极致的表达,而又完全不涉粉饰、不作教条,这是真实的“一个人”所能到达的境界。因为“我”之存在,“我”所打下的深深烙印,这些文字不管在何时被人阅读,总会激起读者的感动,所以经典,所以不朽。

在“ 我”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何谓“ 历 史 在 一 个 人 身 上 的 反 映”。 这 个“我”有着“人”之共性,有着“人”之普遍性,有着生而为人的闪闪发亮的东西。这个“我”也有着独特性。赫尔岑的周围集结了一批欧洲当时激进的自由派思想家,借助赫尔岑的主观描写,与某种不可言喻的戏剧性,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广阔、真实、入木三分的图像。

恰达耶夫·尼古拉一世宣判他是“疯子”,而赫尔岑说《哲学书简》是黑夜中的枪声:“别林斯基是天性最活跃、最容易激动、最富于辩证精神的勇猛战士”,而斯坦克维奇“不仅理解力强,富有同情心,而且善于调和矛盾”;加里波

第具有“以自己的勇敢使久经沙场的老兵折服的人民领袖的本色”。通过与马志尼的长期交往,赫尔岑展现了意大利革命者更多的、更复杂的层面与内部斗争;斯图亚特·穆勒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自由作了有力辩护,法国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则被赫尔岑定 义 为“ 蓝 胡 子 式 的 丈 夫”的 暴 力 威权;赫尔岑对罗伯特·欧文满怀同情,他认为,对欧文的认识,应当归结为,

“理性观念和精神独立是否与国家意识并行不悖”……

少 年 赫 尔 岑 与 友 人 奥 加 辽 夫 一起 在 莫 斯 科 的 麻 雀 山 上 宣 誓:“ 我 们要 为 我 们 所 选 择 的 斗 争 献 出 我 们 的一生。”青年赫尔岑对人类,对追寻个人的自由、现在的自由有着深刻的信仰,这在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难以实现,因此他不得不远赴异域。中年 赫 尔 岑 是 一 个 成 熟、充 满 斗 志、意志 顽 强 且 依 然 虔 诚 地 致 力 于 社 会 重建事业的自由主义激进派,以炽烈如焚的激情贯注一系列的政论、批评与随 笔 。 晚 年 赫 尔 岑 说:“ 自 由 何 以 可贵?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自由就是自由。将自由牺牲于他物,就是活人献祭。”

作为俄国民粹主义的创始者,赫尔 岑 的 思 想 植 根 西 欧 的 自 由 主 义 学说。赫尔岑在清楚认识、逐渐深入西方的过程里,也在不断寻找直面真理的勇气。在他对西方的吸收与批判中,我们能感受其精神探索的全部深刻性,还有其理念的未完成性。赫尔岑曾经不止一次地称自己是革命的“堂吉诃德”,正因为如此,明知自己所处的社会理想距离实现无限遥远,他依旧奋不顾身、一往无前,这里面饱含的热情和痛苦,是一个人全部的付出。

一提起陈忠实,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白鹿原》,津津乐道于陈忠实小说非凡的造诣。其实,陈忠实对散文的创作时间相较小说来看,开始的时间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了对散文创作的偏爱。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收录了陈忠实 44 篇经典散文作品,展现了陈忠实在散文写作方面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这 44 篇散文作品中,陈忠实写家 乡 的 白 鸽、斑 鸠、朱 鹮,写 父 亲、友人、良师,回顾自己贫困的少年、艰辛的 青 年、奋 斗 的 中 年,写 周 游 远 方 的各 种 见 闻 ,题 材 很 丰 富 ,笔 调 很 温馨,情 感 很 灵 动 。 可 以 说,陈 忠 实 的真实质朴、随兴所发的性格与散文直抒 胸 臆、直 指 人 心 的 特 点 不 谋 而 合,让 读 者 能 够 有 一 种 深 沉 而 灵 动 的 生命体验。

陈 忠 实 的 散 文 都 是 以 自 己 生 活的“原坡”作为创作的原点,关中平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情和人文传统构成了

他的散文世界。在《原下的日子》中,他这样描述:“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堤上是经过雨雪浸淫沤泡变成黑色的枯蒿枯草。沉落到西原坡顶的蛋黄似的太阳绵软无力。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河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忍心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老家的任何景致——原坡河川、蓝天白云、虫鱼鸟兽都是他生命的精神块垒,成 了 他 对 生 活 的 再 度 体 验 的 思 想 凝铸!

与中国散文传统的牧歌式情调不同,陈忠实的散文有着浓重的济世情怀,不是简单的生活体验,更多的是生命体验。在《三九的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的一生其实都粘连在这条已经宽敞起来的沙石路上。我在专业创作之前的二十年基层农村工作里,没有离开这条路;我在取得专业创作条件之后的第一个决断,索性重新回到这条路起头的村子——我的老家。我窝在这

里的本能的心理需求,就是想认真实现自己少年时代就发生的作家之梦。”从沙石路到创作路再到人生路,陈忠实把纯粹的借景抒情,转化为在人物与土地关系、人性思考上加深思考,再依托自身的生活体验,展示着他对于人生的哲性理解、对人自身存在的哲性反思。

陈忠实曾经说过:“就我自己而言,散文就是一种心灵的独白,心灵对于现实对于历史的一种感悟,需要抒发,需要强辩,需要呜咽,有时候也需要无言的抽泣。感天感地感时感世感人感物,总而言之在于一个感,有感触有感慨有感悟而需要独白。”陈忠实在《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一书中,将散文抒情性与对生命主体精神伸张、对自然生命力的热情讴歌、对不息的生命追求的歌颂、对弱势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深沉叩问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他的散文因深沉而灵动的生命体验,透射出生命与人性的美好。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亦不为过!

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好的心灵悸动——读《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感

□金永淼

地 址 :沈 阳 市 和 平 区 南 京 南 街 39-2 号 邮 政 编 码 :110005 要 闻 评 论 部(620)36033 全 媒 体 采 访 部 (620)36065 报 纸 编 辑 部(620)36529 (620)38279 沈 铁 文 化 传 媒 集 团 锦 州 广 告 印 刷 分 公 司 印 刷

中国古代的诗人,曾以充满感情的诗笔描写过各种各样的雨声。其中最动人的,应该是满天风雨境界所表现出来的茫茫无边的哀愁,听雨时感受到的如雨丝一般的愁绪。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杜牧在其名作《清明》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桃红柳绿的清明时节,纷纷扬扬的春雨,绿了群山,绿了原野。可是在外的游子,湿了衣帽,湿了行囊,在泥泞中艰难地跋涉。春雨,给行人带来了挥之不去的愁绪。而李清照听雨就只有痛苦的感觉了,她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然,如果不是长途旅行中的遇雨,不是像晚年李清照一样愁苦无依,如果换了闲暇喜静的心境,那么,或许就会觉得雨实在是非常可爱,雨声是极有诗意的。静静地坐在窗前,或悠闲地躺着,听那天地间忽密忽疏、忽大忽小的雨声,思绪会变得格外专注和辽远,眼前会浮现出自然界的各种景象,还可能回忆起往昔与雨有关的温馨或伤感的场面。

同样是雨打荷叶的声音,在李商隐听来有一种浓厚的悲秋色彩。“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孤单一人宿

在驿亭,满天阴云不散,晚霜在秋山之间、秋水之上不知不觉地飞动,疏疏落落的秋雨,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零乱的荷叶,使人油然而生惨切和忧伤的感触。但同样的雨打荷叶声,在韩琮听来不仅没有伤感,反倒生出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热爱。他的诗作《雨》中有这样两句:“不及流他荷叶上,似珠无数转分明。”是的,听荷叶上的雨声,多数人会联想起晶莹的水珠在叶面上滚动的景象。盍西村的《小桃红·莲塘雨声》也写到荷叶上的雨声,那是深夜梦醒时听到的:

“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如果你刚才正做着梦,比如梦见你和爱人撑着雨伞在湖边漫步,沉醉于“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景中;比如梦见江南水乡的女子,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在溪中洗衣,砧声随着叮咚的溪流远

去……此时梦醒,忽然听到疏雨打新荷的声音,你会觉得初夏的雨夜特别静、特别美,会迫不及待想看明早阶前的小草绿了几分,池中新荷又多了几个。

听雨最妙的境界或许是在小小的舟中,古诗中也不乏舟中听雨的描写。如唐代诗人元稹在其诗《雨声》中说:

“曾向西江船上宿,惯闻寒夜滴篷声。”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其诗《听雨》中说: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现代的客轮早已抛弃船篷,所以也就少了静听滴篷声的诗意。但在江南水乡,作为古代文明结晶之一的乌篷船,仍旧向现代文明展示着它那独特的魅力。周作人曾在《苦雨》一文中写到过坐乌篷船的趣味:“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

境。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内,冒 雨 夜 行,更 显 出 水 乡 住 民 的 风趣。”如果有闲情,体验一下坐乌篷船的趣味,应该说是值得的。小小的乌篷船伴着橹声,穿进绵绵春雨织成的细密的帘,像一片褐色的草叶,织进河流纵横的网里。这时坐在小船里,透过船窗看烟雨迷蒙的桃红柳绿。看倦了,静听春雨打篷声,觉得时间也停止了,好像在遥远的太古。

但话说回来,坐乌篷船听雨固然有诗意,而且现在不坐,恐怕这种船会像世界上一些珍稀动物一样,过不了多少年就可能“绝种”。可是,坐乌篷船毕竟不太容易,而雨天去坐更难如愿。正如元稹夜宿荒江,惯听寒夜滴篷声的意境,在交通便捷的今天,已经很难复得了。其实,我们也不必专去听雨打新

荷或雨滴船篷,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听雨主要是一种心境。倘心情不好,坐在乌篷船里四肢不得摇动,先已形若囚犯;加上滴滴答答雨打船篷之声没完没了,心情一烦躁,恨不得立即弃船而逃,这时还谈什么静趣和诗意!

如果心境好,懂得静趣和闲趣,则无时无处不可听雨。比如古人写过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就是一种很容易得到的静趣。泡一杯清茶,或点一支香烟,听春雨轻抚庭中的葡萄架,听阶下的滴水声,会很自然地领悟什么叫宁静和生命,会联想起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诗的神妙,眼前会浮现春雨绿了柳枝、红了桃花、白了杏花的景象。如果在寒夜,屋子里暖融融的,书桌上的灯光悦目又温馨,这时,忽然听到一阵疏雨打着玻璃窗。放下手中的书卷,静听四周的雨声,可能会想起生平寒夜遇雨的情景,会思索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思绪上下驰骋,由具象而入哲理。陆游在《冬夜听雨戏作》一诗中说:“老去同参惟夜雨,焚香卧听画檐声。”所描写的正是上面说的那种听雨的感受。即使是夏天叫人捉摸不定的雷阵雨,其实听来也有趣味。张九成的诗作《雨》写来朴实而真切:“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从中不也悟出自然变幻的妙趣吗?

SHUHAI FANZHOU

书 海 泛 舟

文 人 听 雨□崔嵘

本版编辑 李家冀 本版电话:(620)38279E-mail:lijiaji2018@163.com

世界上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平淡无奇,相当平庸,伴随时间的流逝,无数作品都将成为历史的过客,最终被人们无情地扔进垃圾堆或者废品站,许多作品我们甚至连其名字都记不住,能够成为经典的寥若晨星、凤毛麟角。

一 部 作 品 经 过 历 史 的 积 淀 与 检验,最终成为永恒,成为经典,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阅读、所接受,肯定有其闪光的地方,肯定有让人信服和欣赏的内容。

一部著作要成为经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只是被一个人认可就可以,而是要被全人类都认可和喜欢。无论是作品的文字,还是作品的主旨与思想,都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都必须有非凡的表现。

经典值得反复阅读。经典作品往往都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不同时代的人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与领悟,而且,有的经典作品读一次根本读不懂,即使勉强看懂了,也难以理解作品的精髓,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自从出版至今,不知道再版了多少次,印数也早已超过百万册,然而,这四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相反,它们的生命力愈加

强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对其爱不释手。由此可见,好的作品,最终会被人们接受,经典著作,终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所以,经典要反复阅读,经典也值得反复阅读。通过反复阅读,我们不但能够读懂作品,而且能够从作品中得到许多重要的人生启示。

表叔中年得子,取名“飞宇”,大抵是希望儿子飞黄腾达。谁知飞宇学习不努力,半途辍学,混沌度日。那天,表叔来 找 我,说 飞 宇 因 为 在 车 上“ 容留 他 人 吸 毒”被 关 进 了 看 守 所,问 我有 没 有 办 法 将 飞 宇“ 捞”出 来 。 这 样的事情我自然爱莫能助,看着表叔失望而去的苍老背影,我的心里跟猫抓似的难受。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乖巧懂事,好学上进,而自己的孩子总是看哪里都不顺眼。相信这样的感受,很多父亲都有体会。父亲,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旦父爱缺失,那些孩子成年后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阴影。父亲也不是谁都天生会当的,需要我们善解人意、知书达礼、终身学习,跟子女保持平等的关系,还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早在 1919 年,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学会怎样做父亲“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他呼吁觉醒了的中国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

做人。”如今百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教诲仍在耳边回响,然而一些人还是不会做父亲。譬如我的表叔,如果他教育得法,飞宇就不会走上犯罪这条路。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再次呼吁,一定要学会怎样做父亲。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辅导专家大卫·腾绅专门从事家庭关系建立和修复的工作,致力于帮助大众解决家庭关 系 的 困 扰,迎 接 心 灵、情 感 上 的 挑战。大卫最新出版的《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书,关注的重点就是父子关系和这种关系之于现代家庭以及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作者在大量走访、考察及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渊心父亲”的理念,呼吁中国父亲努力构建安全、诚实、有爱的父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本书包括《东方与西方的会和》等十三章,融家庭心理学原理于深入浅出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自己作为一名父亲的慈爱与感动,无疑对良好现代家庭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参考性。所谓“渊心父亲”,需要具备三种品质:一是有爱,我们被爱的方式决定我们爱人的方式,尤其是我们如何向家人和亲人表达爱;二是让人感到安全,意味着你可以信任这个人,相信他尊重你的核心利益;三是诚实,我们靠诚信做人意味着表里如一,不随 环 境 变 化 而 过 不 同 人 的 生 活。“ 安全、诚实和有爱”这三种品质,都将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最终形成世代沿袭的家风。

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生命,强健其身心,还要促使其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如果我们始终秉持有爱、安全、诚实的高标准,将改变我们和孩子的一生,甚至我们的世界。作者认为,做父亲是顶级的、最困难的领导形式。世界要改变、要趋于纯朴,只有让父亲的心回归到孩子身上,让孩子的心也回归到父亲身上。本书作为异国友人诚挚的奉献,相信能够给予中国父亲不一样的启示。

渊心父亲,成就你我——读《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

□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