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D.D.M.B.A. 第三十二期 2011/9/20出刊 1 編按:聖嚴師父在建立法鼓山 僧團後,經常利用早齋時間,為弟子 們開示建立僧團的願心,以及僧團生 活的種種威儀規範,還有入眾、隨 眾、依眾、靠眾等基本準則。後來弟 子們將1978~2000年間隨聞隨錄的師 父應機開示內容集結成《法鼓晨音》 一書。為了讓法行會會員們對於師父 建立法鼓山僧團的願心有更深入的 了解,本期《法行會訊》特別摘錄《法鼓晨音》的精要內容,以供參 考。 我們的願景 法鼓山是一個理念、信心及悲願行的力量聚合體。在我們的內心 裡能夠認同法鼓山的理念,接受法鼓山的原則,對法鼓山有信心,那 <收件人及通信地址黏貼處> 發 行 人:張 昌 邦 編:鄭功賢、劉忠全 編輯委員:陳月卿 何美頤 樂秀成 何明橋 張祐康 莊明巧 許書訓 李崑明 張寶方 劉麗飛 美術設計:李苑弘 蔡明潔 發行窗口:會務組 周傳馨 話:(02)2191-1015 5011 真:(02)2311-6350 址:台北市延平南路 77號五樓 E-mail: [email protected] 季刊 01 03 05 07 09 11 13 14 14 15 16 19 20 22 22 23 ◎師父開示─法鼓山三大教育的共同目標是關懷 ◎例會紀要─法鼓山的建設不在硬體在理念─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於法行會例會演講紀要 ◎萬行法行─IABS、隨法行、稱法行 ◎活動報導─法鼓隊的成長與蛻變─ 今年國際佛學會議法鼓隊擔綱演出迎賓鼓曲 ◎活動紀實─「角板山仲夏之夜」活動順利圓滿─ 齊明寺、後慈湖、東眼山之旅記趣 ◎學佛心得─心領神會八式動禪與學佛心得 ◎讀書會分享─心中的小星星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 ◎健康養生─精力湯幫你甩油去脂 瘦身又健康 ◎生命關懷─喪親者的幽谷伴行 ◎應用佛教心理學─「彰顯」VS.「所願不虛」─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everyday miracles)》導讀 ◎人物專訪─熱愛自然 推動環保─ 連城珍師兄談他的學佛因緣與人生觀 ◎學院介紹─法鼓山僧伽大學 ◎資訊通報 ◎會員投稿─法鼓 禪三 隨筆<春之語> ◎新會員介紹 法鼓山三大教育的共同目標是關懷

例 會 紀 要學佛心得 心領神會八式動禪與學佛心得 讀書會分享 心中的小星星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 健康養生 精力湯幫你甩油去脂 瘦身又健康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D.D.M.B.A.

    第三十二期2011/9/20出刊

    1

    編按:聖嚴師父在建立法鼓山

    僧團後,經常利用早齋時間,為弟子

    們開示建立僧團的願心,以及僧團生

    活的種種威儀規範,還有入眾、隨

    眾、依眾、靠眾等基本準則。後來弟

    子們將1978~2000年間隨聞隨錄的師

    父應機開示內容集結成《法鼓晨音》

    一書。為了讓法行會會員們對於師父

    建立法鼓山僧團的願心有更深入的

    了解,本期《法行會訊》特別摘錄《法鼓晨音》的精要內容,以供參

    考。

    我們的願景

    法鼓山是一個理念、信心及悲願行的力量聚合體。在我們的內心

    裡能夠認同法鼓山的理念,接受法鼓山的原則,對法鼓山有信心,那

    發 行 人:張昌邦

    主 編:鄭功賢、劉忠全

    編輯委員:陳月卿 何美頤

    樂秀成 何明橋 

    張祐康 莊明巧 

    許書訓 李崑明

    張寶方 劉麗飛

    美術設計:李苑弘 蔡明潔

    發行窗口:會務組 周傳馨

    電 話:( 0 2 ) 2 1 9 1 - 1 0 1 5

    轉 5 0 11

    傳 真:( 0 2 ) 2 3 11 - 6 3 5 0地 址:台北市延平南路

    77號五樓

    E-m a i l:

    f a h s i n . d d m @ g m a i l . c o m

    季刊

    師 父 開 示

    0 10 3

    0 50 7

    0 9

    1 11 31 41 41 51 6

    1 9

    2 02 22 22 3

    ◎師父開示─法鼓山三大教育的共同目標是關懷◎例會紀要─法鼓山的建設不在硬體在理念─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於法行會例會演講紀要◎萬行法行─IABS、隨法行、稱法行◎活動報導─法鼓隊的成長與蛻變─

    今年國際佛學會議法鼓隊擔綱演出迎賓鼓曲◎活動紀實─「角板山仲夏之夜」活動順利圓滿─

    齊明寺、後慈湖、東眼山之旅記趣◎學佛心得─心領神會八式動禪與學佛心得◎讀書會分享─心中的小星星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健康養生─精力湯幫你甩油去脂 瘦身又健康◎生命關懷─喪親者的幽谷伴行◎應用佛教心理學─「彰顯」VS.「所願不虛」─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everyday miracles)》導讀◎人物專訪─熱愛自然 推動環保─

    連城珍師兄談他的學佛因緣與人生觀◎學院介紹─法鼓山僧伽大學◎資訊通報◎會員投稿─法鼓 禪三 隨筆<春之語> ◎新會員介紹

    目 錄

    法鼓山三大教育的共同目標是關懷

  • 2

    麼,無論在何時、何處,做任何事,皆是法鼓山

    的事業。

    法鼓山是以培養佛教繼起的學法、弘法、護

    法的人才為宗旨,有了人才,佛教才有前途,社

    會才有希望,眾生也才能得救。因此我們要全力

    以赴,來推動法鼓山所有事業的宗旨:「提昇人

    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因此我們必須先以身

    作則,提昇自己的品質,才能希望他人也提昇品

    質,如此人間的淨土也才能實現。

    法鼓山不僅是一座山的道場,不僅是一個地

    理的位置,而是包含了每一個認同並實踐我們共

    同理念及精神的人。

    佛教教育的重要

    今天中國的佛教,能夠有如此的局面,是因

    為在五十年前,太虛大師不斷地奔走、呼籲,創

    辦僧教育,留下了一批人才,後來那些人不管是

    出家或在家,個別地傳授、或在寺院授課,才將

    佛法弘揚開來。

    如果當時沒有太虛大師興辦佛教的僧教育,

    今天中國的佛教是沒有希望的,現在我們看到的

    一些人才,多半和當時太虛大師所提倡、興辦的

    僧教育及佛學院有關係。

    佛法的慧命,危如懸絲。雖然如此,也還有

    一絲希望存在。所以中華佛學研究所培養出來的

    人才,有一個或兩個也是令人欣喜的,我一點也

    不失望。

    如果當初我不去日本,現在我也一樣可以弘

    法。為什麼?其他的人雖沒有到日本讀書,一樣

    也在弘法,所以不能因為我有博士學位才算是人

    才,才可以弘法。不過,因為我有博士學位,知

    道一點點治學的方法,也知道如何興辦很好的教

    育機構。我既能走學問、研究的路,同時也在走

    修行弘法的路,所以我們未來的方針也是解行並

    重的。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

    未來,我們法鼓山有三大教育,第一是:

    大學院教育,第二是:大普化教育,第三是:大

    關懷教育。這三種都是教育的工作。如果你把學

    術教育做得好,你也可以是一位教育家;如果你

    把關懷教育做得好,當然也是一位教育家;如果

    你對普及化的弘法教育做得好,你就是一位教育

    家。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未來都可以成為法鼓山

    優秀的教育家。

    大學院教育包括一般的大學以及僧伽大學;

    大普化教育包括禪修、念佛、講經說法、著述出

    版;關懷教育則包括從個人到團體的關懷、從教

    團到社會的關懷、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終止的關

    懷。

    在法鼓山的共識裡,我們的方法是「提倡

    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所謂全面教育,就

    是指這三大教育。三大教育本身就是關懷,因為

    這三大教育都是為了達成同一個目標,那就是關

    懷。

    關懷和教育是同時並行的,用教育來達成關

    懷的目的,用關懷來達成教育的功能;這兩者是

    互為體用,相輔相成。

    勇於承擔,自利利人

    諸位不要小看自己,有的人是研究所畢業

    的,有的人是大學畢業的,有的人是初、高中畢

    業的,也有小學畢業的。但是,我們不要因此而

    受限於自己原來所受的教育,也不要以此來評量

    他人。相反地,我們應自問:「願不願擔起這項

    任務?」如此才能開拓我們的視野,以及增進學

    習的領域。

    事實上,我們去為他人助念,就是一種臨終

    關懷;去慰問病人,就是探病關懷;為人開解煩

    惱、困難,就是社會關懷。這些關懷的教育,我

    們都已或多或少在做了。只要我們自己本身少一

    些煩惱,智慧就會多一點,如此便能助人出離煩

    惱,解決困難。

    我也是從煩惱堆裡出來的,所以有煩惱的

    人,不宜妄自菲薄。從今日始,要不斷地發願,

    當你的煩惱愈來愈少,這就可以成了你日後助人

    的經驗。

    正如同你在游泳池裡載浮載沉,喝了一口又

    一口的水,當你喝飽之後,可能就是學會游泳的

    時候,之後你便可以告訴他人,如何學會游泳的

    方法。

    因此,教育程度低者不要自卑,教育程度

  • 3

    高者不能驕傲。我們不必跟別人比短長、論高

    低,謹守自己的本分,做一個稱職的出家人,

    這就是一種以德化人的身教,比言教還可貴。

    要明白,我們都是做著關懷和教育的工

    作。一方面我們受到三寶以及常住的關懷和

    教育,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中學習著教育他人

    以及關懷他人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立足點。

    (1994年2月22日)

    本文摘自聖嚴師父《法鼓晨音》一書

    前言:今年8月11日晚上,法行會在台北

    國賓飯店舉行例會,特別邀請法鼓山的大家長

    ─方丈和尚蒞會演講,題目是「分享創辦人

    聖嚴師父建僧的願心」。當天方丈和尚深入淺

    出的將聖嚴師父建立法鼓山僧團的願心,以及

    建設法鼓山的意義,作了完整的闡述;同時也

    勉勵法行會及法鼓山的僧俗四眾,能夠學習師

    父「盡形壽、獻生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

    精神,共同來推動及實踐法鼓山「提昇人的品

    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聖嚴師父曾說:法鼓山不僅是一座山的道

    場,不僅是一個地理的位置,而是包含了每一

    個認同並實踐我們共同理念及精神的人。法鼓

    山是一個理念、信心及悲願的力量聚合體。在

    我們的內心裡,能夠認同、接受推廣、實踐法

    鼓山的理念,對法鼓山有信心,那麼,無論在

    何時、何處,做任何事,皆是法鼓山的事業。

    法鼓山不等於硬體建築

    當天在方丈和尚演講前,請主辦單位特別播

    放聖嚴師父抱病為僧俗四眾開示的一段影片「法鼓

    山的真正建設」。聖嚴師父表示,國土危脆、生命

    無常,他在三十歲時就準備死亡,因此,並不擔心

    是否會死亡,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天一天

    的盡責任去完成要完成的事業。針對許多僧俗四眾

    擔心他死後,法鼓山該怎麼辦?師父也提醒道,法

    鼓山這個團體,並不等於他這個人,法鼓山也不等

    於硬體建築,而是在於法鼓山理念的宣揚及實踐;

    因此,硬體沒有沒關係,只要能夠忠於法鼓山的理

    念,宣揚法鼓山的理念,那麼法鼓山就存在。

    在聆聽師父開示後,方丈和尚於演講一開始,

    也以今年3月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海嘯及福島核

    電反應爐爆炸之後,有信眾寫信給他說,法鼓山位

    在核一、核二廠的中間,萬一發生核電廠爆炸輻射

    外洩,法鼓山就毀了,因此,希望他在中部地區趕

    快找一塊山坡地建設一個新的法鼓山,那麼萬一發

    生核電廠爆炸,法鼓山還存在。

    方丈和尚為此表示,信眾對法鼓山的關心他很

    感恩,但是法鼓山的建設不是硬體,是對理念、精

    神、方針和方法的認同、弘揚和實踐;他說,師父

    在法鼓山還未動土、建設之前,在許多不同場合常

    說:「我的法鼓山已經蓋好了,你們的法鼓山蓋好

    了沒有?」

    方丈和尚也引用《八大人覺經》第一覺知: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

    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

    察,漸離生死」的經文表示,在妄想執著、幻化無

    常的世間裡,唯有透過佛法觀念的疏導,方法的運

    用,才能幫助我們止息無明煩惱。

    方丈和尚在闡述師父為甚麼要創辦法鼓山僧團

    時表示,師父從小生長在一個惡劣的環境,歷經天

    災、地變、人禍,才剛學會說話,就見到了生命的

    無常,當時在惡劣、脆弱的環境下,唯有信賴神鬼

    的保佑。13歲那年,師父到江蘇狼山出家接觸佛

    法之後,每天禮拜觀世音菩薩而開了智慧;之後,

    師父曾經在上海趕經懺(編按:師父出家後有一段

    時間被派到狼山下院的上海大聖寺趕經懺,後來才

    考進靜安佛學院接受佛教教育)。之後由於國共內

    戰,師父迫於時局紛亂而從軍,並在民國38年跟隨

    例 會 紀 要

    法鼓山的建設不在硬體在理念

    ─方丈和尚 果東法師於法行會例會

    演講紀要

  • 4

    部隊來到台灣;師父雖然從軍10年,但是一直抱

    著出世的思想,並且以軍人的身份自我充實、修

    行;在退伍後,才二度出家。

    佛法要生活化、佛學要人性化、佛教要人間化

    方丈和尚表示,師父出家接觸佛法後,認

    為佛法絕對不只是為了超度往生者,而是可以作

    為人們處世的道理,可以解救人間的苦難,師父

    常說:「佛法這樣的好,知道的人這樣的少,誤

    解的人這樣的多!」於是師父發願要儘量努力學

    習,把佛法的利益和大眾分享。

    年少即對佛法建立信心的師父,年紀漸長

    後,看到當時佛教界的現象是「僧尼世俗化、法

    門鬼神化、信眾庸俗化」,而少數佛教徒也自命

    清高,將佛法當做學問研究,不從事普及民間淨

    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工作。方丈和尚表示,師父

    後來閉關、到日本留學,都是為了充實自己,想

    把學習到的佛法和大眾分享,師父認為,佛法要

    生活化、佛學要人性化、佛教要人間化;因此,

    師父總是契機契理的在不同時空、因緣裡,讓社

    會大眾得到佛法的利益,幫助大眾離苦得樂。

    方丈和尚說,師父的思想是受到太虛大師的

    影響,太虛大師在時局動盪的抗日戰爭及國共內

    戰期間,一直努力在推動人間佛教,從事佛教教

    育、建立僧伽制度,這種精神讓師父很敬佩。當

    時太虛大師契機契理的和社會人士往來,曾經讓

    保守人士認為是一種攀緣,但就現代社會而言,

    佛教是不能逃避社會,而是應該契機契理的讓社

    會各領域的人一起來參與護法,讓正知正見的佛

    法能夠入世化世、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然而,太虛大師的理想並未完全落實,師父

    看完太虛大師的傳記,很受感動。就說過「我要

    建立僧團。」師父因而有這樣子的因緣建立法鼓

    山僧團、制度,從事佛教教育,師父認為,「佛

    教不能教育,就沒有明天。」方丈和尚表示,師

    父建立法鼓山僧團雖然很辛苦,從幾個人、10幾

    個人,一點一滴隨著因緣成就,但是師父認為,

    佛教的改革若無法立即獲得別人認同,至少可以

    從自己團體一點一滴帶頭,拋磚引玉做起。目前

    僧團已經有二百三十人領職服務,僧大同學約有

    七十人。以及各護法體系單位、信眾近百萬人。

    展現慈悲智慧度化眾生

    談到僧團,方丈和尚表示,師父所建立的法

    鼓山僧團,是一個有生活規律、制度及現代化的

    僧團,師父也常要求弟子,出家不是「身出家」

    ,還要「心出家」。但是出家不是逃避現實、

    躲在深山,因此,當社會不安、發生災難時,法

    鼓山僧團也要馬上即時的去關懷,如果不能這樣

    做,將無法被現代社會所認同。而法鼓山的道風

    是大乘菩薩行,出家雖是為了出離三界火宅,但

    是出家不是為了自我解脫,還要發菩提心利益一

    切眾生,並且展現慈悲智慧度化眾生離苦得樂。

    39歲才在農禪寺剃度出家的方丈和尚表示,

    自己在出家前參加禪七時,聽到師父開示:「要

    發菩提心,要奉獻利他」這句話時,讓他放下心

    中的掛礙,不再鑽牛角尖,而師父所提出的法鼓

    山理念、精神、方針、方法,以及四眾佛子共勉

    語,都讓他感到非常偉大。因此,打完禪七後不

    久,他興起了出家的念頭,並在1992年8月13日

    到農禪寺當行者,隔年即剃度出家。

    方丈和尚表示,師父對居士發願準備出家

    時,都會要求他們抱著下地獄的決心,奉獻付

    出、弘法利生,要處處為眾生著想,在任何時

    間、地方、環境,都要想是否能夠帶給眾生甚麼

    幫助、法益。如此自己就在佛國淨土裡。

    師父一生即是在實踐佛法歷程,在建立法

    鼓山團體過程中,歷經許多波折,但是師父在遇

    到所謂低潮、逆境時,都將它當作是充電、成長

    的契機,而不是認為很倒楣、真遜;方丈和尚表

    示,師父的信心、願心、耐心、恆心和毅力,是

    相當值得他學習。

    談到法鼓山的宗風法脈,方丈和尚表示,創

    辦人聖嚴師父承襲了漢傳禪佛教的曹洞宗及臨濟

    宗兩個法脈,加上接觸到南傳、藏傳的優良面、

    實用面,同時也接觸到了韓國、日本、越南等地

    的禪法交流,經過個人體驗、學習、融合各家長

    處,展開出層次分明、適合現代的禪法,而能與

    世界接軌;也就是深具承先啟後復興漢傳禪佛教

    使命與責任的「中華禪法鼓宗」。

    共同凝聚向心力推動、實踐法鼓山理念

    至於法鼓家風,方丈和尚表示,法鼓家風是

    要努力踏實、謙虛奉獻學習,學習慈悲智慧,學

    習出家僧團六和敬(「以和成事,以敬安人」)

  • 5

    ,現在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以及法鼓大

    學的校訓,都是「悲智和敬」;因為大家有深

    厚的因緣聚在一起,雖然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

    色,但是彼此都要尊敬相對待。

    方丈和尚表示,法鼓山未來要持續以心靈

    環保為核心主軸,透過大學院、大普化、大關

    懷三大教育,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運用

    師父所提出的21世紀的生活主張心五四─四安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四要(需要、想

    要、能要、該要)、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

    理它、放下它)、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

    動)、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再結

    合心六倫(家庭、校園、生活、自然、職場、

    族群倫理)從心出發、盡責盡份、奉獻利他的

    精神,落實四種環保,來達到淨化人心、淨化

    社會的目的。

    方丈和尚說,師父盡形壽、獻生命,每

    分每秒都是為了奉獻生命、利益他人,他很感

    恩師父的現身說法,雖然他個人的能力有限,

    但是法鼓山眾護法菩薩的無私奉獻精神,使他

    非常感動充滿信心,不斷發願,學習耐心和毅

    力。

    最後方丈和尚也以師父的遺言:「虛空有

    盡、我願無窮」,勉勵法行會全體會員及與會

    貴賓,一起同結善緣、同修無上菩提,共同凝

    聚向心力、展現生命力,來推動、實踐法鼓山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鄭功賢整理)

    文/釋惠敏

    IABS國際佛學協會會議

    2 0 1 0年1 1月4日,敝人有幸受邀於「法

    行會」例會講演,並且藉機介紹:中華佛學

    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於20 1 1年6月20至25

    日,在台灣新北市金山區法鼓山主辦第16屆

    國際佛學協會會議(Congress of the In-

    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IABS)之活動。演講後,陸續接到

    許多「法行會」菩薩表示將大力護持的好意與實際

    行動,令我們感動。如今,大會圓滿落幕,有來自

    全球32個以上的國家之600餘位學者參加,543篇

    論文發表在約100場次,內容精采,盛況空前,賓

    主盡歡。敝人想藉此分享小小心得,敬表對許多菩

    薩們的感謝。

    根據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承先啟後

    ──召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緣起」文章(講於

    1990年1月12日,刊於《人生》77期),他揭櫫中

    華佛學研究所主辦「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永遠主

    題是「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並且說:「類似的

    佛教學術會議,在日本從1951年開始,就成立了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集

    合日本各佛教關係大學,研究生以上的研究人員,

    分成印度、中國、西藏、日本等各組,宣讀相關的

    論文,會議以後,彙集成為《印度學、佛教學研

    究》的學報兩大冊,那便是每年日本佛教研究的成

    果之一。許多現代的日本佛教學者,都是通過這

    個學會而磨鍊出來的。」又說:「現在在國際佛教

    界,則有一個國際佛學會(International As-

    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創始於一

    九七六年,是印度籍的A.K.Narain博士,在美國

    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召開成立大會,我也

    是它的創始會員之一,它是集合各國的佛教學者組

    成的佛教學術會議,……它沒有一定的主題,但在

    會議後選擇重要的論文,彙印成為《國際佛學會

    學報》(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這已經

    是在國際佛教學術界公認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學術會

    議。」(參考《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光碟

    版,03-03,p.89)。可見聖嚴師父對現代佛學學術

    會議與佛學研究的一些看法。

    萬 行 法 行

    IABS、隨法行、稱法行

  • 6

    ■隨法行:分別諸法與佛學研究

    佛教的學習者可以分為「隨信行」、「隨

    法行」兩種類型。根據《大智度論》卷40〈4往

    生品〉: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

    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

    故得道,名為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

    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CBETA,T25,no.

    1509,p.349,b4-7)。或許「佛學研究」是屬於

    如上的「分別諸法」,則佛教研究可說是一種「

    隨法行」。「隨法行」的學習者,能自以智力,

    依法修行而趨向聖道,是屬於利根者,能自披閱

    經典,善作抉擇,善於思惟,而如理修行。我不

    知道「法行會」的名稱是否與「隨法行」的「分

    別諸法」意義有關,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說「法

    行會」成員是「利根」者。

    ■稱法行: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能夠怎麼做就

    怎麼做

    從聖嚴法師的《法鼓全集》中,大約有十

    餘處提到「稱法行」。這是出自於整理禪宗祖師

    達摩之法語集《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所論的

    要點被略稱為「二入四行」,其中有「稱法行」

    的修行方法。例如:聖嚴法師在《禪的世界》「

    禪修方法的演變(1990.04.19)」提到:六祖以

    前,菩提達摩即把禪法介紹到了中國來。菩提達

    摩所介紹的修行方法,有一篇文獻〈二入四行〉

    中有記載,分為二部分:「理入」及「行入」。

    「理入」,不用理論,也不用方法,只是教人:

    心不要有念頭,心就如同牆一樣。也因此傳說菩

    提達摩在嵩山面壁九年。牆是不動的,但你可以

    在牆上掛東西,你可以在牆上寫、在牆上畫。也

    可以說,心可以有反應,只是它本身是不受外境

    所動的。菩提達摩又說了四種修行的方法,稱為

    「行入」:

    (一)報冤行:當你遇到不如意事時,不要

    抱怨,因為那是過去世所作的因而得的果報。

    (二)隨緣行:當你感到幸運、順利時,不

    必太歡喜。那是由於過去世中自己的努力,以及

    現在眾多的助緣而得的成果。

    (三)無所求行:做任何事並非為了目的而

    做,只是為工作而工作,為修行而修行。

    (四)稱法行: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能夠

    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是有主觀的想做或不想做什

    麼。

    或許我們可以將此「四行」配合日常生活

    中的「逆、順、無、有」的情境,則可以更簡化

    為:(一)報冤行:當遇到「逆境」時,甘心忍

    受。(二)隨緣行:當遇到「順境」時,喜風不

    動。(三)無所求行:「無」所求而為。(四)

    稱法行:「有」所應而為。

    所謂「稱法行」,達摩祖師《略辨大乘入

    道四行》的全文是:「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

    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

    無此、無彼。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應當

    稱 法 而 行 。 法 體 無 慳 , 於 身 命 , 則行檀捨施,心

    無 惜 。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

    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利,復能利他,亦能莊

    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聖 嚴 法 師 《 禪 與 悟 》 「 禪 與 日 常 生 活 」

    (1990.04.17)中,如此解說:「凡事應該怎麼

    做,就怎麼做;需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因為,說到無所求,很可能會落入消極的心理;

    以為我既然不求任何東西,那我也不應該做任何

    事囉?「稱法行」就是要我們很積極的去做事,

    很努力的去工作。

    在《漢藏佛學同異答問》(1992)中,則解說

    為:(四)稱法行:法法本來如此,每一法都應

    該自然而然地運作。一個開悟的人是不會離開世

    間的,而是隨順世間一切現象,無條件的度化眾

    生。

    所謂「稱法」的「法」是指一切現象,「稱

    法」是隨順一切現象的需要而有所作為。

    一個證得法性的人,必能安住在法性中,

    對他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滿足,但面對外在的環

    境,則須配合環境的需要而運作。比如釋迦牟尼

    成佛之後,仍要度眾生。

    他因慈憫眾生的種種痛苦而出家修行,求

    解脫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解脫眾生,所以

    成佛之後並沒有逃離人間。總之,因緣要我做什

    麼,我就做什麼,但總不離開佛法根本,這就是

  • 7

    稱法行,這應該和菩提心很有關係吧?」

    早先,法師在《拈花微笑》「魔境(1986)」

    中,則將「四行」用作「退魔的方法」。其中,

    聖嚴法師認為:最直截了當的是稱法行。法的本

    體,無定形定相,凡執有相,都是「非法」。因

    此,什麼是魔?誰被魔擾?當你認為有魔擾你,

    你已著了魔相,不但有魔相,也有我相。這個時

    候,用「稱法行」,作無相觀,當下便可遠離魔

    擾。…

    諸位,聽懂了沒?有心不攀緣,心裡不存絲

    毫牽絆,便是無相。

    可見,聖嚴法師對於「二入四行」或「稱法

    行」的重視與有多樣性的運用。如上所述,雖然

    我們不知道「法行會」的名稱是否與「隨法行」

    的「分別諸法」或「稱法行」意義有關,但是,

    佛學研究的「隨法行」與「修行六度,而無所

    行」之「稱法行」的學佛精神值得我們共勉。

    (本文作者為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文/羅漢傑

    哇!太精彩了!沒有了喔!I am very touched!

    I am very impressed…這些來自與會嘉賓的讚許!

    由於配合國際佛學會議的時程,法鼓隊僅演出一

    首曲目《海韻之母Mother of ocean》,讓與會

    嘉賓觀眾意猶未盡,期待下次因緣俱足,能讓賓

    主盡歡囉!

    去年11月法行會例會時,從惠敏法師蒞臨

    演講開示中得知2011年IABS國際佛學會議由法

    鼓山主辦,於6月份在總本山舉行。後來經惠敏

    法師首肯由法鼓隊擔綱演出迎賓鼓曲後,鼓隊隨

    即展開為期半年的專注訓練,期間並穿插五月份

    農禪寺浴佛節、國父紀念館前浴佛節演出。為了

    展現最好的訓練成果,歡迎來自全球超過500人

    僧侶學者,法鼓隊今年的曲目融合深具禪意之佛

    事於表演中。

    在浴佛節精采演出令人感動

    今年3月開始,法鼓隊請老師加重練習的深

    度與要求,從暖身開始一連串的訓練,每次四趟

    的趙堡太極拳,由於採低架式打法,加上天氣炎

    熱,打完拳已經變成「汗人」,雖然辛苦但耐力

    的鍛練也收到成果!

    依慣例在恭誦「四眾佛子共勉語」之後,我

    們禪修打坐,閤眼擊鼓練習,增加彼此之默契,

    傾聽別人的聲音,忘掉自己,融入團體。側鼓的

    動作需結合體力、武術、鼓藝及禪修,壓低弓箭

    步、專注鼓心、練習在綿密不斷的隆咚之聲中,

    讓自己的心保持平靜。放鬆、專注、全身、全心

    的投入擊鼓。透過呼吸,接著要去學習感受,感

    受作曲者的原意、感受擊鼓時身體的反應。必須

    要仔細聽,多一點注意力,聽同伴的鼓聲,注意

    同伴的動作。眼觀四方,感受到所有情境。透過

    觀想,把樂曲想像成一幅畫,透過動作、身心把

    它表現出來。

    訓練過程其實是不輕鬆的,我必須隨時留意

    隊員上課情緒,以及有空時加強聯誼關懷,所幸

    辛勞的練習,並未讓大家退心,反而凝聚更強的

    向心力,鼓隊都希望能為法鼓山盡心盡力。

    五月份國父紀念館前浴佛節「2011知福幸

    福、媽媽好幸福」法鼓隊演出,首度突破框架,

    我們的啟動儀式鼓曲,充分的展現出禪修的意

    涵,從散亂心逐漸收攏至身心統合(水滴鼓聲漸

    進、始亂而漸、敲擊頌缽穩心、唱誦六字大明咒

    淨心、禪修觀身受法定心),然後在法師擊鼓中

    嘎然終止,再加入破(Breakthrough)的力量展

    現,真的是令人感動!

    法鼓隊這次讓參加浴佛的菩薩們,又一次體

    法鼓隊的成長與蛻變

    ─今年國際佛學會議法鼓隊擔綱演出

    迎賓鼓曲

    活 動 報 導

  • 8

    驗到法鼓隊的再次突破成長。法師、法行會對

    我們的創意與表現至為讚歎,稱讚法鼓隊大成

    長,連法青的指導老師也給我們肯定,這是大

    家多日來辛苦的成果。感謝子建老師的用心編

    曲及指導!

    在國際佛學會議演出博得滿堂讚許

    五月豔陽天,當日氣溫飆高。浴佛節儀式

    場為露天表演,另一表演區也是露天場地,讓

    大家充分感受到太陽的威力,好辛苦!一天下

    來,鼓隊隊員足足脫皮一個星期,方才逐漸恢

    復原有膚色。雖然如此,沒有人有怨言,除了

    回味當日振奮的表演心境,一心所想的,就是

    要圓滿IABS國際佛學會議。

    隨著國際佛學會議時間的逼近,我們的訓

    練強度與密集度再度加深,加課再加課,反復

    的集訓。

    6月20日IABS國際佛學會議,當日豔陽高

    照,惠敏法師慈悲讓我們在總本山佛學院圓形

    經行步道區演出,法鼓隊的隊形巧妙地結合經

    行步道區,呈現陀螺形佈置,隱喻生命能量的

    啟動與律動。透過大小鼓所發出之厚實高低音

    頻,以「鼓隊」的形式作表演,把各式各樣的

    鼓聚集起來,眾鼓齊發所呈現的驚人動魄,更

    是令人震撼不已。

    鼓隊以富有生命力的節奏,演出發自內心

    對生命的呢喃、對天地萬物的崇敬。那種使盡

    全身所有力道的暢快感,無須配樂,就足以令

    人愈聽愈痴迷,觀眾的精神也得到毫無保留的

    解放。

    當日表演曲目《海韻之母》是Allpamama(

    大地之母)與海韻太鼓兩首鼓曲的結合,象徵著

    地與水、小與大、靜與動的融合。頌缽深長久

    遠之音,升起了鼓曲的序幕,它代表著創造宇

    宙最原始的聲音「OM」,並顯化了一切萬有。

    小鼓開始的自由節奏代表著個人意識的萌生,

    隨著生命的成長演化,個別的意識開始相互融

    合,最後融入宇宙之流(大鼓)的喜悦中。

    鼓曲中表達了對天地萬物的敬拜,分別以

    南、西、北、東、上(天)、下(地)這六個方

    位,代表這一切存有的平衡結構,唯有透過我

    們自身內在的謙卑和對外在世界的尊敬,才能

    找回真正的和諧。

    演出完畢,獲得滿場鼓掌!「哇!太精彩

    了!沒有了喔!I am very touched! I am very

    impressed…」這些都是來自與會嘉賓的讚許!

    日本東北大學村上教授更是很高興的走過來,

    直接表達他身心靈深受感動!會後又於8月3再

    次寄發電子郵件感謝。這些的回應,讓我們三

    個月來的辛勞,一切都值得了!

    請繼續支持法鼓隊 並歡迎加入

    鼓隊整合一直是方丈和尚的期許,青年

    院果祺法師亦極力促成法青與法行鼓隊合併。

    鼓隊在最近整合之後,在名稱上定名為「法鼓

    山法鼓隊」,不再個別區分為「法行會鼓隊」

    「法青鼓隊」。鼓隊的發展需投入相當心力物

    力,這方面持續需要法鼓山、法行會的支持與

    鼓勵,不管是財力甚或些許精神上隻字片語之

    鼓勵關懷,就足以讓法鼓隊勇敢向前行。

    法鼓隊目前在台北市大佳國小每週二晚上

    (初階班)、週三晚上(進階班)定期練習擊

    鼓,並演練趙堡太極拳術,現由出身於優人神

    鼓劇團,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李子建老師指

    導。在擊鼓過程中,我們練習從身體、呼吸、

    感覺、意像、意志,去表達音樂的形式與本

    質。非常歡迎法行會師兄師姐參加,體驗透過

    擊鼓,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受、心、法,使您

    的覺察性更敏銳且穩定,演奏出生命的樂章,

    展現出生活的藝術。共同為法鼓山擊出法鼓,

    振奮人心,傳播佛法,淨化人心。

    後記:

    法鼓隊邁入第12個年頭了,成立至今期間

    曾僅剩7人,差點解散,到現在進階班約有25

    人,初階班約39人(法青約17人、長青班22人)

  • 9

    ,合計約64人。進階班長期凝聚向心力配合度

    良好,踴躍參加演出。目前積極培訓法青上台表

    演,希望人氣能繼續凝聚,有更多人能參與課

    程、參與表演。

    法鼓隊多年來由子建老師指導,他持續不斷

    進修、編曲,呈現新的曲風新的打法,近2年鼓

    隊的表演一直以大圓滿、破及側鼓輪流表演。近

    半年來小鼓棒的滾奏是老師的最新創作,全曲繼

    續譜寫中,目前以破或側鼓的形態搭配演出。

    鼓隊經費來源方面,十分感謝法行會提供一

    些補助款,約佔鼓隊經費2至2.5成,其餘是由

    參加學員以繳學費的方式支應。目前加入鼓隊學

    費是一期3000元12堂課,老師的費用是一堂課

    4300元,場地租金1700元,平均一班要24個學

    生才會損益兩平,不足數就需由法行會的補助款

    支應。至於法鼓山體系的表演所支出的運費,及

    鼓隊的服裝(每套近3600元)皆需由鼓隊自行吸

    收。若再加上購置大小鼓及平時的維修保養,負

    擔相當重。而開課時間留意學員上課情緒及有空

    時加強聯誼,都需隊長投入很多的時間及金錢,

    才能有效凝聚大家的向心力。

    法青在果祺法師的整合下已併入法鼓隊管

    理,第一期招生人數仍不足損益兩平,費用差額

    部份由鼓隊支應,而近期表演所需服裝費目前仍

    在設法中。

    鼓隊算是一個較花錢的團體,若沒有較強有

    力的經濟支援,及一群有參與熱誠的成員,一般

    較難長期存續,而師資也是一個需克服的重點,

    不過鼓聲真的蠻易震撼人心凝聚熱情。只是成功

    的背後需有一群人默默付出,持續奮鬥。其中的

    苦與樂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我們鼓隊除隊

    長外,還需有人協助訓練、規劃演出器具定位、

    收錢、記帳、編製報表、管理鼓棒、管理服裝、

    裝備維護、管理參加表演時間的聯繫、共乘的安

    排、與法鼓山體系的聯繫、運鼓安排...,若沒

    有足夠的熱誠,真的蠻辛苦。感恩大家的關心和

    支持!

    文/陳朝英

    這是我接任法行會活動組組長之後,第一次辦

    理活動,免不了會緊張與不安,但在樂執行長一再

    叮寧及指導下,終於在今年7月2日順利成行,展開

    為期2天的「角板山仲夏之夜」旅遊活動。

    當天抱著興奮和愉快的心情從桃園出發,早

    上6點鐘不到,我已到達台北火車站的東三門,

    當天可以說是人山人海,憑著過去職場經驗,正

    要打電話找人時,看到樂執行長及同修下車,手

    上拿著大包小包,我趕緊前去協助。

    這次活動由吳紹麟副會長領隊,共有26位師

    兄師姐參與,大夥兒在車上享用樂師兄準備的早

    點及水果,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神情。在不知不

    覺中,車子已經抵達桃園大溪齋明寺,果啟法師

    早已率菩薩們列隊歡迎我們到來,在經過一一介

    紹後,即由齊明寺創始人的第六代江師姐親自為

    我們導覽。

    齋明寺興建於清道光30年(西元1850年),

    坐落於桃園縣大溪鎮光明里。1850年清道光年

    間,大溪農民李阿甲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

    戒(法號性悅)返台後,於此地結草庵供奉自南

    海請回的觀音菩薩,取名為福份宮。同治12年

    (1873年),當時的住持黃普瑟與當地仕紳集

    資改建廟宇,並更名為齋明堂。大正元年(1912

    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並舉行盛大的落

    成典禮,昭和4年(1929年)於廟的後方興建「

    萃靈塔」,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日據時代中期

    (1937年),日本人擔心台灣人私下聚眾謀反,

    遂強迫齋明堂對外開放,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

    (法號普乾)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乃與日本曹洞

    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

    齋明寺佔地約3甲,寺內景觀綠草如茵,環

    境清靜優雅、十分莊嚴,擁有大溪八大美景的美

    譽。寺內有宋版藏經及高僧墨寶,彌足珍貴。寺

    廟後方有「萃靈塔」,專門作為民間祭祀、放置

    骨灰使用,昔日大溪八景的「靈塔斜陽」所指便

    「角板山仲夏之夜」活動順利圓滿

    ─齊明寺、後慈湖、東眼山之旅記趣

  • 10

    是此處。靈塔前方有一興建於清同治5年

    (1866年)的敬字亭,以石條砌成,共分

    三層,亭頂狀似葫蘆。寺旁有一石板道,

    即齋明寺古道入口,可直通至大溪溪口,

    風景十分迷人,亦是早期大溪八景的「嵌

    津歸帆」所指之處。

    1985年,齋明寺被內政部評定為三級

    古蹟並整建寺體,1999年齋明寺由法鼓山

    接手管理,在第七任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

    的帶領下,重新規劃庭院設計,乃成今日

    的風貌。

    當天在果啟法師及江師姐的引介下,師兄師

    姊們對整個齊明寺的歷史及現況,有了進一步的

    認識,果啟法師也特別提醒及歡迎大家一起去參

    加齋明寺新佛堂啟用暨千人皈依大典的活動。

    而在品嚐樂師兄的極品茶道後,大夥兒到齋

    堂享用寺方特別準備的豐盛午齊。用完午齋,在

    果啟法師開示及觀賞一段影片後,大夥兒滿心喜

    悅的揮別齋明寺,繼續下一個參訪行程─神秘的

    後慈湖。

    依照桃園縣政府規定,要參訪後慈湖必須於

    一個月前上網登錄,但這次我們因為名單一直到

    前三天才確定,依規定是無法參訪,不過,很感

    謝佛菩薩保佑,在經過折衝後,我們幸運獲准參

    訪,在順利搭車抵達後慈湖後,隨即由導覽員陳

    老師帶領解說。

    後慈湖原名「龍過脈埤」,是灌溉用的埤

    塘,佔地7公頃,湖面面積約4.6公頃,由於歷

    經半個世紀的軍事管制,自然生態未遭破壞,景

    色十分優美。曾經被當作戰時指揮所的後慈湖,

    在2007年由桃園縣政府接管,隨即開放給外界參

    訪。

    後慈湖共有6棟主要建築,1棟是先總統蔣

    中正和兒子蔣緯國的住所,其餘5棟建築是辦公

    室,目前分別規畫為咖啡館、展覽館、餐廳及生

    態館…等。其中1棟建築的後方,有階梯可以直

    通山下的慈湖陵寢,途中會經過棲滿蝙蝠的戰備

    隧道,隧道內共安裝三道防爆鐵門,裡面包括衛

    浴、廁所、廚房、電機房及通訊設備…等等,一

    應俱全。

    後慈湖不但保留原始森林與自然生態的風

    貌,當年的防空洞裡還有許多蝙蝠棲息築巢於其

    中,整個湖區的景色十分美麗、寧靜,漫步其間

    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非常值得一遊。

    在經過三個半小時參訪後,大夥兒都累壞

    了,最後好不容易走到停車場整隊上車直奔餐廳

    休息。在餐廳休息過後,大夥兒隨即搭車前往角

    板山公園的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辦理當天

    晚上的住宿手續。當晚原本規畫要在活動中心後

    花園進行讀書心得分享,但因人數不足而取消。

    復興青年活動中心的環境很清幽,周圍有許

    多著名景點,如石門水庫、慈湖與小烏來風景區

    等。該活動中心由3棟不同形式的建築所組成,

    裡面設施規劃完善,可以提供多樣化服務,包括

    住宿、餐飲及研習,也有代辦探索教育和山野訓

    練等活動。

    第2天早上用完早餐後,大夥兒隨即展開下

    一個行程—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東眼山國家

    森林遊樂區位於桃園復興鄉,海拔約1200公尺,

    區內有親子峰森林步道、森林知性步道、自導式

    森林浴步道、景觀步道、東眼山三角點及東滿健

    行步道等設施。

    東眼山遊樂區內有柳杉、台灣杉、香杉等針

    葉樹林,以及青剛櫟、九芎等林木,其中筆直的

    柳杉樹齡已有五十年。區內林木蒼翠蓊鬱,地形

    起伏多變,午後雲霧繚繞山間,讓人感受到林間

    有一股濃郁的芬多精。此外,森林中還有包括姑

    婆芋、蕨類…等植物,以及白頭翁、畫眉、綠繡

    眼、五色鳥…等台灣常見鳥類;在東滿健行步道

    沿途,還可見滿天飛舞的蝴蝶及各類昆蟲等,自

    然生態非常豐富。

    在東眼山的三角點,天氣好時,可以遠眺台

    北的101大樓,但當天因濃霧而無法一飽眼福,

  • 11

    不過,還是要佩服許書訓師兄賢伉儷用「一步一

    脚印」和「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的精神登

    上了最高點。

    近中午時分,大夥兒到了餐廳,由於是星期

    假日,餐廳內人山人海,雖然事先有訂桌,但餐

    廳老板眼看無法再出菜了,最後改以便當代替,

    此時大夥兒便依聖嚴師父的開示:「能有,很

    好;沒有,也沒關係。」用輕鬆愉悅的心情享受

    一頓豐盛的午餐。餐後,隨即整裝結束二天一夜

    的角板山仲夏之旅,下山返回甜蜜的家。

    這次「角板山仲夏之夜」旅遊活動,很感

    謝領隊吳紹麟副會長的出錢出力,還有樂執行長

    的指導,以及各位師兄師姐的參與協助,才能夠

    順利圓滿,同時也要感謝黃秀麗師姐贊助晚餐經

    費,讓這次活動還結餘三千多元。

    最後,希望各位師兄師姐都能踴躍參與法行

    會活動組舉辦的參訪及旅遊活動,並給予建議。

    再次感謝大家,期待下次再相會。

    參考資料:齋明寺、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後

    慈湖及相關旅遊網站

    文/何明橋

    早上眼睛張開就開始拼經濟,晚上一閤眼,

    睡得沉又香。這樣日復一日,平常,吃飯的唯一

    方法是快速填飽肚子;行進中,耳朵可以聽股票

    分析;嘴巴可以講連絡電話;還可以邊吃個麵包

    來充饑;回家睡眠也只是為了明天再工作的不得

    不的休息。這樣辛勤工作的四年級、五年級生一

    定不在少數,我就是其中之一。

    數十年下來,當然辛勤工作的回報:房子、

    車子、妻子、兒子一樣都不會少,可是這樣就好

    像把八式動禪當體操耍,筋骨是動了;汗也流

    了,但是一點禪味都沒有!愚痴如我卻這樣沒禪

    味的耍弄自己數十年!

    八式動禪是禪的基本功

    談到八式動禪,第一式是扭腰甩手。我們

    的法鼓山為了說明扭腰甩手,從兩腳張開與肩同

    寬開始,一共有8個動作說明、12個感覺的說明

    (如:去體會清楚拍肩拍背的感覺等)、3個常見

    錯誤動作舉例、4個補充說明,加上示範、練習

    才完成初學第一式扭腰甩手的教學。最後畫龍點

    睛的16字心法,又可引導扭腰甩手動禪至鬆空之

    境。單一動作用近30種說明程序加工,這樣來讓

    悅眾菩薩訓練自己對自己的清楚觀照、對自己內

    部細微的覺察,原來這就是禪的基本功!

    不但如此,這種單一動作說明,熟練之後,

    在心領神會「身在那裡,心在那裡;清楚放鬆,

    全身放鬆。」卻有機會帶我們到達鬆空禪境。這

    是在一年前以強調速食、效率的我所絕難想像

    的。可是,在見到我們資深的師兄姐的現身說

    法,以及自己的初體會,這一切的一切「隴是金

    耶」,是千真萬確真的事實。

    在作一個動作的同時,八式動禪的說明也協

    助我們在全身布下約30個感應器,使我們在動作

    一起的時候,這30個感應器各自記錄覺察扭腰甩

    手的感覺,以致得以做到相互協調、清楚放鬆,

    而清楚放鬆卻是恢復無窮精力、用之不竭的秘

    密。

    所以八式體操加上心法而稱之為八式動禪也

    就恰如其份。以這個道理延伸,面對人生經歷、

    苦難,我們如可以簡單比喻為用扭腰甩手時所面

    對的筋骨緊繃、腰酸背痛,以相同道理:如果有

    適當的覺察去面對這人生苦難,以致於得以出離

    這苦難,並且負責、樂觀、進取,那人生的苦難

    就是成就我們到達彼岸的交通要道及無法錯失的

    捷徑了。不知這個體悟是否接近手創八式動禪的

    聖嚴師父所說的:當我犯錯時,我便會懺悔、承

    擔責任,然後繼續往前行。

    學 佛 心 得

    心領神會八式動禪與學佛心得

  • 12

    我學過瑜伽,也練習太極

    拳近五年有餘。好奇著聖嚴師父

    何以可以對八式動禪作出如此的

    精緻又細微的描述,更對在禪訓

    所教的七支坐後,按摩手法及次

    第感到不可思議。這個自我按摩

    手法比起自己洗澡時,更加的照

    顧到每吋的肌膚、上自頭皮下至

    腳踝而遍及全身,甚至更提醒著

    自己去覺察自己的內部經絡、

    關節和臟腑。原來我們今天學中

    華禪法鼓宗的禪法是師父承接自

    臨濟、曹洞二宗,又經師父得自

    閉關的個人創作,以及綜合自40

    歲留日、並親自在歐、美、亞等

    地,在20餘年內直接教授累計萬

    人以上修習禪法,所得精髓而傳

    授給我們的。我們今天這麼容易

    的能習得這曠世難得的禪法,都

    是來自師父的無以倫比的慈恩浩

    蕩,也要對僧團及佈施菩薩們無

    私的奉獻表示無上的感恩!

    我們對師父的身影是非常熟

    悉、猶如昨日,他的一生也人人稱頌。我現在學

    禪學佛,離開悟之遠是無法用數字來形容的,可

    是師父留下的,有如一個動作,得以30個描述的

    清楚明白與自我覺察精神,還有他以身示教面對

    苦難、通過苦難所留下的典範,我們跟著學卻也

    有朝一日可以成就。分享我的學佛心得,除前述

    片語隻字外,我就借用以下超級比一比的語體,

    來和師兄師姐一起勉勵。

    師父承受磨難親身示範

    他,中年之前,每個起跑點都超級落後!我

    們在天上飛,他在地上爬行!

    他,許大願,信步走;他中晚年即飛龍在

    天!我還在地上哼著40年前的歌:「地是我床,

    天為我被!」。

    他,6歲才學會走路和說話。

    我家小寶這個年紀吃糖耍酷,萬元幼稚園已

    上三回合!

    他,12歲才唸小學三年級,隔年家窮休學。

    我家小寶各種校外教學走透透,迪士尼也去

    了好幾回!

    他,20歲當上等兵,自學取得國中及高中

    同等學歷。

    我家小寶是大學生了,最近還交了小模女朋

    友!

    他,30歲退伍,貧血、風濕抱緊了身高170

    公分,42公斤的色身。

    小寶變成新婚大寶了,現在大寶是公司的小

    主管囉!

    他,31歲才正式出家。

    他,40歲不會講日語,憑著著作及同等學

    歷,申請去日本留學。

    他,46歲拿到日本博士學位,比順利的人

    慢了十幾年。

    他,47歲不會英文,卻選擇親赴美國傳教!

    他,50歲已經是大學研究所所長,但卻選

    擇露宿紐約街頭,撿垃圾當餐包!

    中年的大寶說:他計畫和朋友今年到國外打

    高爾夫球,順便看一下國外市場機會!

    他, 6 0歲上了年紀,而且已經有農禪寺

    了;卻去增購十八甲法鼓山,籌款渡日,並僕僕

    風塵在亞美歐三大陸弘法。

    這時候大寶變老寶了!老寶說:我已經參加

    過禪三、佛二了!現在我來教孫子邊打電動、邊

    唱「地是我床」好了!

    他, 7 6歲切除左腎和膀胱,隔月整個月

    份,身上栽植有洗腎用廔管;親自跪拜、主持法

    鼓山開山「大悲心起」等典禮,以及各樣的國際

    會議。

    他,79歲一邊化療,一邊舉辦「好願在人

    間」和推廣「心六倫」。

    他是我們的 聖嚴師父!他,承受磨難,親

    身示範;教我們如何才能飛龍在天!

  • 13

    文/陳若玲

    「看電影學佛法」是法行會成長組的共修活

    動之─,知美師姐挑選了《心中的小星星》,在

    悶熱的7月9日一起欣賞,當天下午2點,大家陸

    續到了葉欽德師兄的山上寶宅,居高臨下眺望北

    投,窗外吹來陣陣的涼風,沒開冷氣,大夥兒吃

    著西瓜,在偌大的銀幕前欣賞電影,真是週末的

    最佳選擇。此次的分組討論,知美師姐將大夥兒

    分成男女二組,讓大家能就家中父親與母親的角

    色暢所欲言,藍師兄則送了一盒面紙給女士們到

    樓上,可見此片的催淚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心中的小星星》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與家

    庭倫理議題的印度電影,奪下2010「印度奧斯

    卡」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

    大獎,更代表印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劇中高成就感的父母,無法了解為何哥哥是

    第一名,而弟弟伊翔卻是一直留級,眾人指責他

    不用功、沒自信心,於是父親決定送他到一所以

    管教嚴格與紀律聞名的寄宿學校,祈盼學業有進

    步;但是老師都不願拉他一把,反而嘲諷他的笨

    拙,認為他無可救藥。在老師同學百般打擊與挫

    折下,伊翔終於放棄自己,不與人互動,封閉自

    己。

    後來,學校來了一位新的代課美術老師(由

    寶萊塢3K巨星之一阿米爾漢飾演),他細心地觀

    察到伊翔的冷漠與自閉,並且積極主動地在伊翔

    的作業中發現,其無法分辨p/q,b/

    d,M/W等字母,是因為讀寫障礙所造

    成,而這是可以改善的。這位代課美

    術老師認為幫伊翔找回自信是癥結所

    在,於是他展開一連串的關懷行動。

    聖 嚴 法 師 法 語 : 天 生 我 材 必 有

    用 , 每 個 人 出 生 時 , 就 已 帶 著 責 任 和

    價 值 來 到 世 上 。 這 份 「 用 處 」 , 是 對

    人類歷史負責,對全體社會盡責。

    自我省思:如果家中的小朋友/親人,智能

    表現不如預期,我們會耐心、細心地多方了解癥

    結所在嗎?孩子/親人也是我們修行中的「小菩

    薩」。有許多的天才,他們有些在小時候有語言

    障礙,比如愛因斯坦,但最後不也成為一位偉人

    嗎?我們應該多發覺她/他的長處並加以發揚,

    至於弱點就慢慢的彌補,至少讓其步入正常人的

    軌道,例如當你吃一口喜憨兒的手工餅乾、蛋

    糕,以及色香味俱全的義大麵時,內心會有感動

    和感謝嗎?自閉症的兒童畫展,也令人驚艷!應

    該多多關懷與支持在我們周遭的小菩薩們,天生

    我材必有用!

    關懷與支持

    片中的父親,沒有真正的關心過小孩的狀

    況,認為他不用功,卻沒發覺他小孩的困難,一

    味的批評,而母親每日忙著家事,對伊翔也顯得

    無奈,心中不捨幼兒的分離,但不知道如何是

    好。代課美術老師發現伊翔的才華,自告奮勇幫

    助他,終於讓他的繪畫天份展現在豐富璀璨的畫

    紙上,得到了無數熱烈掌聲的肯定!同時也讓威

    嚴的英文老師和數學老師脫下面具,開懷地與數

    百位小朋友塗鴨,自在地快樂地活在當下。

    聖嚴法師法語:對人付出友誼,伸出援手,

    就是在散發和樂平安的光。

    自我省思:

    人與人之間常常不了解彼此,用自己主觀的

    觀點判斷是非,而造成誤解,經過細心的了解與

    認知後所做的關懷與支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

    生,一個家庭甚至整個學校,社區,勿以小善而

    不為,積少成多,一絲絲的關懷暖流,也可以溫

    暖他人心房!

    讀 書 會 分 享

    心中的小星星

  • 14

    (非廣告推薦:炎炎的夏日,想知道小星星

    在那裡嗎?當您與小朋友、家人、老師、朋友共

    同欣賞,你們會發現有更多可愛的小星星!歡迎

    您也一起來分享!)

    文/陳若玲

    一、奇蹟成長之始:

    活動名稱:法行會成長組讀書會

    書名:《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

    地點:「金山草堂」─許書訓師兄

    與美代師姐之寶堂

    導讀:許書訓師兄

    主持:林知美師姐

    時間:2011年9月4日(週六)

    二、奇蹟導讀心得:

    一吸一呼真神奇,分分秒秒現奇蹟

    生命為何尋真義,禪修內省知使命

    運用六官做觀想,此時此地即當下

    人我宇宙本一體,因果同步互呼應

    萬法諸象唯心造,消融自己成大我

    眾人誠心大悲咒,共同彰顯法鼓山

    一九九九八廿一,師父明示法行會

    共修共勉讀書會,法華經藏在人間

    三、奇蹟體驗轉播:

    書訓美代好同修,金山草堂種福田

    許師解析彰顯力,無住生心菩薩行

    美代用心發好願,每日每月真開心

    素食蔬果真對胃,地瓜竹筍最美味

    樂兄點名道善緣,法鼓菁英廣結緣

    素清昆河澳洲行,義工結緣返台居

    慧碧正念有車位,政雄菩薩共相應

    秀惠倒下睡不著,坐臥行起去德貴

    大偉彩蟬老會員,讀書耕田乃一等

    諸葛旅遊無所礙,心安平安是法行

    祐康熱心轉安康,法鼓法行相輝映

    錦芳全家與同事,心存善念必成事

    彬良感恩共成長,師書百冊法喜滿

    知美日日有彰顯,天人合一事易成

    若玲有感記因緣,齊來分享法音傳

    眾人有幸遇明師,心靈環保加行動

    每人每日勤修持,祈願還願願不虛

    佛陀彰顯奇蹟力,誠心禮佛謝觀音

    文/陳月卿

    減肥瘦身最近彷彿成了全民運動。新北市立

    聯合醫院「打肪大作戰」在3個月內幫民眾甩油

    1200公斤;新北市政府也不遑多讓,在市長朱立

    倫領頭下,兩個月甩肉3004公斤。各縣市政府首

    長更輸人不輸陣,率先跟身上的肥肉「拼了」。

    肥胖之所以被視為健康大敵,主要是因為肥

    胖是一切慢性病的源頭,除了高血壓、心臟病、

    腦中風、糖尿病、痛風、脂肪肝之外,肥胖也會

    增加得癌症的風險,包括大腸直腸癌、食道癌、

    胰臟癌、膽囊癌、肝癌、胃癌、腎臟癌和乳癌、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十

    幾種癌症,都與肥胖關係密切;還有研究發現,

    超重婦女月經失調的比例較高,而且更年期也較

    早。肥胖一族還飽受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

    止的痛苦和威脅。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三成五以上的人,有體

    重過重及肥胖的問題。甚麼叫過重、肥胖,這可

    是有標準定義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用身體質

    量指數(BMI)來衡量(BMI=體重(公斤)÷身高(公

    尺)的平方。例如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的

    健 康 養 生

    精力湯幫你甩油去脂 瘦身又健康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

  • 15

    人,其BMI為50÷(1.6X1.6)=19.5)。亞洲人因

    為身體脂肪含量較高,所以WHO訂定的理想體重

    是BMI≧18.5≦22.9,BMI超過23為過重,大於

    25就算肥胖。國內衛生署的標準是1824,也就是

    BMI在18~24之間為標準,大於24是過重,超過27

    才算肥胖,雖然寬容了一點,但按照這個標準,

    全台灣仍有350萬成人體重過重,180萬人肥胖。

    不論是為了美觀或健康,一提到「瘦身」

    ,男男女女都興致勃勃,坊間各式減肥法五花八

    門,只要上網google一下,視窗就跳出一籮筐的

    減重訊息:代餐、療方、針灸、道具和藥物……

    令人眼花撩亂。但是刻意節食或自行服藥,卻可

    能對健康造成危害。有人減了肌肉卻沒減脂肪,

    肌肉比脂肪重,看起來體重減輕了,脂肪比例卻

    增高了,越減越糟糕;有人長期吃低熱量代餐,

    結果酮酸中毒;還有人老是在減肥又復胖的循環

    裡掙扎;更有人差點減出人命。

    陳文茜小姐最近成功瘦身20公斤,整個人看

    起來健康又亮麗,像是年輕了20歲。她的瘦身食

    譜就是:每天早上依照我教她的方法打精力湯來

    喝,中午不忌口,但少澱粉;晚上則吃郝市長建

    議的竹筍及火龍果、番茄等膳食纖維多的水果。

    為什麼我會建議

    用精力湯瘦身呢?因

    為用蔬果、全穀、堅

    果及豆類打成的精力

    湯含有豐富的膳食纖

    維,熱量低、卻可以

    延長胃腸排空時間、

    增 加 飽 足 感 , 又 能

    減少腸道內脂肪的吸

    收,是控制體重的好

    幫手。更重要的是,

    高纖食物可以減少便秘,幫忙清除腸中和體內的

    廢物,順便讓腰線窈窕,肚腩變小。充滿生機

    的食物不只能幫助維持身材,同時也是營養滿分

    的新鮮佳餚,每天乾一杯,補足身體需要的植化

    素、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複合式碳水化合

    物,營養均衡、定時定量,新陳代謝也容易保持

    穩定,身體自然會調整到最恰當的體重。

    不過喝精力湯食譜搭配很重要。最近有讀者

    寫信來反應說,她看到《時報周刊》關於陳文茜

    喝精力湯減肥的報導,於是照著打來喝,卻拉肚

    子了。我趕緊去買了一本來看問題出在哪裡,原

    來可能是雜誌圖片為了視覺呈現比較美觀,擺

    上了五顏六色的蔬菜,但有些食材並不完全是

    我所建議的配方。

    其實有些食物是不建議生食的。有些是因

    為怕農藥殘留,例如:圖片中的黃、紅椒與蔥

    段,除非是有機的,否則最好不要加入精力湯

    打,尤其蔥管還容易藏有蟲卵。

    有些食物則是因為成分關係不建議生食。

    例如:茄子中所含的生物鹼需要經過加熱才會

    被破壞,而木耳中的葉林類光感物質 可能會引

    發日光性皮膚炎。

    金 針 菇 又

    稱 為 「 增 智 菇 」

    是 極 佳 的 抗 癌

    食 材 , 其 中 所 含

    的 金 針 菇 毒 蛋 白

    ( F l a m m u t o x -

    i n ) 成 分 , 有

    些 人 生 食 容 易 腹

    痛 、 拉 肚 子 。 由

    於金針菇毒蛋白是一種熱不穩定性的蛋白質,

    只要經過烹調加熱就會失去活性,所以最好汆

    燙食用,但時間不要超過3分鐘,以免營養流

    失。想喝金針菇精力湯,可以用煮熟的黃豆或

    毛豆打成豆漿,再將汆燙的金針菇切碎,加少

    許味噌調味。

    全食物精力湯可以是充滿生機的蔬果、

    芽苗和堅果打成的生鮮全蔬果汁,也可以是煮

    熟的五穀雜糧、豆類和根莖類加熱水攪打而成

    的蔬菜泥、濃湯或奶漿,目的是幫助大家吃到

    足夠的蔬菜、水果、豆類和堅果;同時將粗糧

    細做,幫助大家吃到更多有利身體健康的膳食

    纖維,吃的更均衡多元,吃到更多真食物。這

    樣,不需要減肥,就可以養生又瘦身啦!

    文/張寶方

    母親在仁愛醫院往生,而在離去後的三

    年,每逢需經過仁愛路,我會刻意繞路,而那

    場域成為生命的傷口,一景一物喚起內心更大

    失落,哀傷如影相隨,悲慟中也涵蓋內心的自

    ▲不適合生食的食材

    ▲精力湯食材

    生 命 關 懷

    喪親者的幽谷伴行

  • 16

    責及過往的情感。那一點一滴更令人找不出生命

    的意義和價值?

    哀傷的失落也會因和逝者關係深淺有不同的

    情緒反應。許多時候我們總想說服別人「時間會

    沖淡一切」。若哀傷是經歷失落產生的反應,學

    習正向面對難過的思緒重整自己轉化助人也是生

    命契機。

    語語是一歲的小病人,得了惡性腦部腫瘤,

    可愛的模樣令人疼愛不捨,半年來病房成為家,

    小哥哥、爸爸、媽媽全家在病床前陪她,家庭的

    隱私、互動,取代之的是醫護人員進進出出的關

    心。在唯一的母親節中,媽媽潰堤嘶吼老天為什

    麼如此不公平?!許多非理性的思緒也如核彈引

    爆……。

    身為陪伴者也出現許多複雜的觸動;往往

    我們會勸別人,但說的再多不及陪著她哭,等待

    她將自己重整。最重要是,適時的出現;讓喪親

    者知道在困難或不安時刻;有一個人隨時可傾吐

    並陪伴著,所以她並不孤獨。懷著一顆祝福的心

    念,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微光,也會看見自己生命

    的希望。

    文/許書訓

    《雜阿含》第404經,釋尊用整座森林的樹

    葉片數來形容法門無量,明示已說之法不過是手

    中一把樹葉數而已。在其他地方也表示:「我所

    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基於

    這種理解,印順導師在他的《佛法概論》中說:

    「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這應該是「法

    門無量」的精義之所在。通說佛教法門有八萬四

    千,其實所指的未嘗不是「同一件事情有八萬四

    千個處理手法」呢。

    法行會下眾多的會組裡,成長組讀書會每

    個月用電影欣賞或讀一本書的方式,補佐對佛法

    的了解;同時也用佛法的角度解讀世間法。今年

    九月,讀的是《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everyday

    miracles)》(作者David Spangler、丁迺靜中

    譯)。由筆者推薦並導讀,推薦的原因是----本

    書某些觀念與佛法相應,消除自己融入法界。

    「彰顯」能把潛在的事件化為真實

    以「彰顯」為主軸,本書逐章說明「彰顯」

    的體、相、用;例如:「彰顯」為何會發生?「

    彰顯」的宇宙觀;奇蹟發生的能量從何來?「彰

    顯」的入門課程,對於諸法實相的接受;以及我

    們是否該重新檢討自己對信仰的態度、對生命本

    質的認識等等。本書文字較繁瑣,不但獨特的語

    法不易讀懂,而且結構較鬆散,不易掌握重點;

    但是本書絕對是值得佛教徒參考的「外典」。下

    文是筆者用個人所知的佛法和心理學的知識,把

    本書的基礎概念介紹出來。

    前言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是心靈能量之彰

    顯?「心靈能量」和「彰顯」這二個key words

    標出本書的兩大主軸。首先,作者在自己的「蘭

    燈屋字典」裡給「彰顯」下了一個定義:一種能

    讓某件事成為「可目擊或覺知的、明白的、顯著

    的、外顯的、平實的」行為。接著補充說明:「

    彰顯」是,讓某件看不出來的事,成為可看見的

    行為,把抽象事件變成具體,把潛在事件化為真

    實。(看得懂嗎?)。進一步定義「彰顯」是一種

    藝術──它用以形成一個人內在心識、精神、及

    大宇宙中「心智對應體」間的創意能量所具的共

    創性、同步性、及相依相持的關係,以便把一個

    新的而且期盼中的情況,帶入具體的物質界。(

    聽唔沒!)

    再用比較法說明:「彰顯」通常以其他名字

    出現,有時它稱為「心象」、「肯定」、或「積

    極思想」;有時定義為「一種祈禱形式」,或「

    有創意的想像力」。看起來像是某種玄妙的、神

    秘的、或魔術般的過程──當事情無法以常理運

    作,或以常理行不通的情況下,把需要或期待的

    東西帶給我們。(好像比較懂了。)

    「彰顯」似乎以一種無法預測、難以預測、

    甚或奇蹟式的方式運作;從在鬧街上找到停車

    位,到彈盡援絕時由天而降的一筆足夠支付帳單

    的款子都是。這些案例的偶然性有種好運或神祕

    的味道──奇蹟的意味類似通稱的「心想事成」

    或「美夢成真」,所以筆者把「彰顯」與佛經說

    的「所願不虛」聯想在一起。

    為了使「彰顯」成功,「彰顯者」必須恆常努力

    不論是「心想事成」或是「美夢成真」,絕

    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為了「彰顯」成功,

    應 用 佛 教 心 理 學

    「彰顯」VS.「所願不虛」

    ─《每天給自己一個奇蹟(everyday miracles)》導讀

  • 17

    「彰顯者」必須恆常努力。本書的例子之一是:

    一、「大家一起靜坐」;二、外表看來好像沒有作

    為,內在卻非常積極──持續地創造、孕育、注入

    「想達成的或是需要的」的意象;三、然後把這個

    意象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之後賦予「念」與「

    愛」的能量。結果是:「它的運作出乎意料的好,

    我們所需要的錢,就這麼來了。」(作者語)

    以獲得的方式而言,「彰顯」與循常方式的

    獲得差別在於過程;因為奇蹟式的過程,似乎是觸

    發深層心靈和精神力量──與所謂的大宇宙中「心

    智對應體」接上線,讓美夢有成真。作者更進一步

    闡明:「幾乎人類世界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說是心

    靈及精神力量結果的浮現」。把宇宙的生成,和萬

    象創造的奇蹟歸功於「上帝」,不失為方便法。其

    實《阿含經典》也有:大梵天王自以為是造物主、

    是種生之父的記載。(如《大樓炭經》等)

    作者認為「彰顯」有兩個層面:一「認知

    面」,也就是對於所期待的對象有一個實際的、比

    較世俗的概念。另一個是「心靈面」,作者認為大

    宇宙裡有某種「成就一切存在體素質的力量」,這

    個力量「給宇宙萬物形體及存在的創造性」。因此

    作者說他在指導「彰顯」時,除了要清楚的知道所

    需要的是甚麼之外,「同時也教導心靈層面修行,

    因為它讓我們和最深處的創造能量成為一體」。

    作者本人是「彰顯」高手,書中有段相當重

    要但是難懂的文字:「我愈來愈少使用傳統的視

    象、肯定、或積極的思考方式;最起碼,不是我

    的首要技巧。我學習進入自己的意識(按:應該是

    禪修內觀),我找到自己能感覺到、我「需要或想

    創造」的靈魂或神髓之處。我學會調準頻率對正

    神髓,把它帶到我的內我,讓它參與我自己的創造

    力;並把它的『風味』或『存在』帶入日常生活。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不見得會對焦在某一特殊需

    求上。我只不過確定自身內有這種存在,它知曉我

    所有的需求,即使有些自己都尚未覺察的。而這種

    存在和充分,與圓融實現那些需求的創造力(按:

    加持力)是相連的。」。由此看來,「彰顯」並不

    全然是為了滿足私欲而已;類似佛教徒求福慧是為

    了布施。

    「高層心靈」深藏於人的內在

    我學所習的心理學課程裡,經常提到所謂的

    「higher mind(高層心靈)」;老師用「佛我」、「

    神我」、「基督我」這類形容詞使學生了解。這個

    「高層心靈」不在外,是深藏於人的內在,人

    人具有;聆聽它的聲音,可以讓我們有正確的

    選擇。走筆至此,筆者禁不住想用《奧義書》

    的說法來做一個比較說明。《奧義書》認為:

    「為宇宙之大原、世界之原理的梵(brahma)」

    ,與「為吾人生活體本質知道自我(atman)」

    ,在本質上是同一的。此外諸如天、人、動植

    物等「有情界」;地水火風空所成的「器界」

    ,與梵都有從屬關係。萬有的生、住、異、

    滅,皆依存於梵;所以導出「一切現象」是「

    梵之顯像」的結論。以這種「知見」為前提,

    印度人的「起而行」不外乎苦行或瑜珈(打坐)

    ;目的都是把「atman小我」提升到與「梵我

    brahma」同一個頻率,最後達到合一(梵我一

    如)的目標:有永生、創造、自在之力。

    至於主張緣起的佛陀,對於「世界有成無

    常,有邊無邊、如來死後是怎樣……」等這類

    「無記型」的問題默而不答,叫「置答」;此

    後的佛弟子對哲學家所關心的「本體論」「現

    象論」遂甚少著墨。但是經歷二千五百年的發

    展與流傳,佛教已非當時面貌;印順導師判大

    乘佛教有「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

    心」三系。其中「真常唯心」以如來藏、自性

    清淨心等「真常心」作為一切法的究極根源的

    論說。

    所謂的「真常心」,是說人的內在深處有

    「如來藏(baby buddha)」;所謂「明心」就是

    除去覆在其上的塵埃,「見性」就是使內在的

    如來顯現;「胎藏界」的密法就是基於這種見

    解。認真說來,認為有類似atman的如來藏就

    不是「緣起性空」;依邏輯肯定atman就難以

    否定brahman;這類大乘佛教也就難免受到「

    梵化」的批評,然而中國佛教多半屬此。但是

    以教化眾生的大目標考量的話,立三世、信因

    果、說輪迴的教法確實有去惡向善的作用。

  • 18

    信仰有「信行」與「法行」兩種不同方式

    信仰有「信行」與「法行」兩種不同方式;

    「彰顯」亦同。信行人的「彰顯」方法很簡單,

    只要對神佛、上帝、阿拉,甚至三太子有信心與

    信賴就可以。法行人的「彰顯」就比較偏重自

    力,首先當然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然

    後把它們形成心靈圖片,愈詳盡愈好。之後必須

    觀想它們「看起來」「聽起來」「聞起來」「嚐

    起來」「摸起來」「感覺起來」的樣子像甚麼。

    接著用這些「參數」去建構「已經擁有的感覺」

    ,直到「真正擁有」為止;前者類似祈請天官賜

    福,後者則像向老天爺下訂單。

    但是作者說,真正的「彰顯」必須是「超

    越表面形象,探索隱藏在我們臆測之下的黑暗、

    豐富的區域」、「我們必須探索自己,探索我們

    的深層思想及感覺;以便看出我們要彰顯的是什

    麼、還有為什麼要彰顯?」。也就是說,在運用

    六根的功用作觀想之餘,必須探索自己在法中所

    站的位置;甚至必須探索自己過去的未竟之業。

    如果念頭只是「我要創造奇蹟」的話,那不過是

    「我見」「我癡」「我執」而已,假使有所成

    就,了不起頂多是滿足自我需求的個人play,

    與大義無關。

    筆者個人認為,借用基督教「人神同工」

    的說法可能比較容易說明「彰顯」是一種共同

    創造----法界的共同創造。從出生到死亡,人

    類終其一生其實都依賴他人而活;這裡所說的「

    他人」被佛教約為「四重恩」。若不知福就沒有

    幸福感,若不知感恩就沒有福報。佛菩薩救度眾

    生的奧義,不是凡夫能知;所以《妙法蓮華經》

    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但

    是,要緊的是要知道有佛菩薩的存在,和我們都

    能蒙恩救度。以這種認知為前提,祈望為了滿足

    波羅蜜的個人勤行,就有與佛菩薩的加持力對上

    線的界面,於是真正的「彰顯」就會出現。

    正信的佛教是有理性的信仰,講理性的心

    理學者也應靈修。心理學Ps y c h o l o g y本來就

    是psyche和logos的複合詞。拉丁文psyche指

    的是生命(life )、靈魂(soul )和精神(spir-

    i t );p s y c h i c (通靈者、靈媒)一詞也由此而

    來。logos則是「基於理性所發展出來的道理或

    研究」。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心理學應該是腳跨

    「道」與「器」的兩個領域;職是之故,心理

    學家深入宗教世界是必然的結果。偉大的心理學

    家榮格,他在思想成熟期深入藏傳佛教的研究,

    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被後來的行為學派視為老

    舊,但是在三世因果的想法在西方逐漸占上應有

    的位子之後,mind(心靈)和psyche便普遍受到

    同等的重視。讓美夢成真的「彰顯」,就是一種

    基於信仰的mind和psyche的力量之顯現。

    有人相信奇蹟,有人相信恩典;但是有一

    類人堅信盤中飧的獲得,除了自己汗滴禾根土之

    外,沒有別的方法。這類永遠的DIY者,就是所

    謂的hardworker;hardworker的心理可以誇張

    到,即使父親是國王,卻認為自己的王子地位

    屬於「不勞而獲」而有罪惡感。因為不相信「恩

    典」「奇蹟」「加持」這回事,所以自己的人生

    目標,只能孤軍奮鬥至死方休。

    今生構建出來的罪惡感,大半源於早期生

    命裡的失敗經驗。這些失敗,使人認為辜負了生

    命中的某位重要人物;這種自責帶來自我攻擊,

    認為自己不配享有生命的美好,不配得到獎賞,

    許多的hardworker因此產生。尤有甚者,更以

    「不幸的人生」來懲罰自己;包括使自己「生

    病」「離婚」「破產」,甚至提早死亡。他們在

    祈求神佛賜福的同時,潛意識卻拒絕接受;所以

    hardworker缺少彰顯的必要條件;在佛法上只

    能與自力自修的小乘法相應。

    受持讀誦《法華經》是「所願不虛」的法門

    最具效果的「彰顯」是「所有的關係人都

    參與」。佛法上「所願不虛」的法門也相同:透

    過大悲咒的誦持,成就法鼓山道場用地成就的行

    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妙法蓮華經》經證如下: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

    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

    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妙法蓮華經》的

    第25品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的

    誦持是觀音法的根本法。

    不僅僅是形式上受持讀誦《法華經》,最要

    緊的是,在對於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的

    意義以及用途,有「需要的不多」的正知之後,

    就會如經說:「所願不虛,而且現世得福報。」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23」裡,更有一段文字說:

    「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

    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接

    著用十一個「譬如」來形容恰如其分的恩典──

    「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

  • 19

    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

    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

    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

    解一切生死之縛」;這就是在現世裡終極的「彰

    顯」。為什麼會有這等功德呢?因為「但誦大乘

    方等經故,諸佛菩薩晝夜供養是持法者。」《佛

    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讀這本書,雖然講的同樣是「所願不虛」

    這回事,但是無論是在深度廣度與高度,以及

    生命的層次上,佛法的高明顯然遠非「彰顯」所

    能及。那麼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呢?因為佛理高

    深,修行不易:特別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所以藉著研讀本書,希望我們對於

    佛法修行上的心靈運作與了解能收到「側敲旁

    擊」的功效。

    文/劉忠全

    前言

    連城珍師兄於民國88年參加第16屆法鼓山社

    會菁英禪修營,隨後加入法行會歷任活動組、關

    懷組召集人,並於民國95~98年期間擔任法行會

    副會長,目前是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的倫理推

    動委員會主委,繼續為推動聖嚴師父於92年倡導

    的心六倫運動而奉獻心力。民國24年次,今年已

    經年高77的連師兄,臉上經常帶著微笑,待人十

    分誠懇,而且很會關照他人,是一位標準的法鼓

    人,也是一位萬行菩薩。本期《法行會訊》特別

    專訪連師兄,分享他和法鼓山結緣、親近聖嚴師

    父的學佛因緣,以及他的人生觀。

    和法鼓山的因緣

    連師兄從小家裡就有民間信仰,母親長年吃

    素,小時候常隨母親到各地廟宇拜拜。家中共有

    五位兄弟,大哥小時候即往生,排行老二的連師

    兄因而成為家中最年長的哥哥;老三連茂德師兄

    和老四連智富師兄,目前也都是法行會的會員。

    民國86年連智富師兄參加法鼓山第15屆社會菁英

    禪三,深得聖嚴師父的禪法利益,於是就幫連城

    珍和連茂德兩位

    哥哥報名第16屆

    社會菁英禪三。

    在 禪 三 期

    間,連城珍師兄

    對於師父帶領大

    家做「大地觀」

    時的感受非常深

    刻,也相當認同

    師 父 的 環 保 理

    念,他回憶當時

    師父提到:任何一樣東西都得來不易,要心存感

    恩,不要浪費!比如說,要製作一張椅子,需要

    木頭、釘子、油漆…等資源,以及製作過程中,

    需要各種人力的因緣和合,才能完成。

    連師兄表示,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地球上

    的資源得來不易,現在很多人到餐廳、小吃店用

    餐,使用衛生紙都很浪費,很不懂得珍惜,如果

    每個人每一天少用一、二張衛生紙,每年就可以

    少砍伐許多的樹木。喜歡看山看海、熱愛大自然

    的連師兄也說,他很喜歡登山(迄今台灣百岳已

    經攀登約80座),生性又愛乾淨,因此,每次登

    山看到山林被卡車偷倒的廢棄物及垃圾所汙染,

    就感到很心痛。

    生命脆弱的體悟

    民國86年連師兄在攀登中央山脈南山段時,

    有過一次心跳差一點停止跳動的特殊經驗。那次

    登山原本預計10天的行程,結果到了第3天變了

    天,山上氣溫驟降至零下,天氣又潮濕又下雨,

    為了怕受寒,晚上要睡覺時,必須先換上背包裡

    唯一的一套乾衣服,待天亮之後,又趕緊將乾的

    衣服換下來,穿上已經被雨水打濕的衣服。當時

    同行六個人,已有多人生病,連負責扛背包的原

    住民同胞都病倒,後來大夥兒決定中途折返。但

    是到了第五天,連師兄開始覺得心臟跳動困難,

    身體很不舒服,剛好領隊有帶暖暖包,於是給了

    他兩個暖暖包,貼著心口保暖,過了一陣子,連

    師兄的心跳才慢慢恢復正常,後來總算平安下

    山。

    這次的起死回生經驗,讓連師兄第一次感受

    到「生命是何其脆弱!」,因此,在往後的人生

    人 物 專 訪

    熱愛自然 推動環保

    ─連城珍師兄談他的學佛因緣與人生觀

  • 20

    旅途中,即使遇上再困難的事,他都覺得算不了

    什麼!還有一次,連師兄和二十多位山友一起去

    攀登喜馬拉雅山,當到達約6000公尺的高度時,

    他的鞋帶鬆了,結果光是為了繫好鞋帶,就花了

    他20多分鐘,原來在海拔600 0公尺的高山上,

    空氣是非常稀薄,要繫一下鞋帶都會讓人氣喘吁

    吁,這也是他人生難得的一次體驗。

    護持法鼓山 推動心六倫

    參加菁英禪修營後不久,適逢法行會於民國

    88年成立,連師兄隨即加入,並積極參與推動會

    務。民國91~92年期間,連師兄擔任法行會的活

    動組召集人,那時幾乎每個月他都辦一次活動,

    由於喜愛大自然,他因而經常帶著法行會會員們

    走出戶外,到山野踏青,享受都市沒有的清新空

    氣和芬多精。值得一提的是,民國92年法行會舉

    辦了一次玉山登頂之行,那時正逢SARS期間,連

    師兄帶領法行會的師兄師姐們順利攀登玉山的頂

    峰;大夥兒在登頂之後,於玉山山頂的三角點,

    齊心虔誠誦念《大悲咒》和《心經》,並且迴

    向、祈求SARS早日遠離台灣。

    卸下活動組組長後,連師兄又挑起關懷組的

    大任,肩負法行會慰問關懷的重責大任。連師兄

    還親自勤練法器,於助念、慰問關懷場合,充當

    執掌法器的悅眾。連師兄回憶那段期間,第一次

    執法器帶領法行會會員為游政雄師兄的母親往生

    助念關懷,現場莊嚴清淨,往生者面容安祥,令

    連師兄親身體會助念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而且

    透過往生助念的莊嚴氛圍,往往能夠感動往生者

    的家屬親友,進而親近佛法,功德非常殊勝。

    之後於民國95~98年間,連師兄又擔任兩任

    法行會副會長,協助會長推動會務,他期許自己

    要多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公益活動。目前連師

    兄又擔任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的倫理推動委員

    會主委,參與推動聖嚴師父於民國92年所提倡

    的「心六倫」運動,以及「關懷受刑人」活動,

    將心六倫透過音樂會形式至台北監獄、台北看守

    所、桃園女子監獄、台中監獄等處巡迴演出。

    近幾年來,法行會在金山的總本山也認養一

    塊草地,連師兄和同修師姐每兩周一次都會到金

    山園區和其他景觀維護的師兄師姐們會合,然後

    和大夥兒一起拔草、修剪花木,連師兄的同修

    師姐還經常帶著一大鍋清涼好吃的紅豆湯或綠

    豆湯,上山和大夥兒分享,體貼的心意讓人十

    分感動。

    活用佛法 身心安定自在

    連師兄參加菁英禪三後,曾參加兩次禪

    七。對於師父所講「直觀」─不給名字,不給

    形容,不做分別,覺得非常受益。連師兄提起

    自己未學佛之前,在公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