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 , , , 学报 播与 师范 本文 从高 报编辑 播过 , 遮缺 识的现状 , 分析 需求 与现 作方式 脱节, 读者 识的 点对 者意 童保 分类 , 我国 校学 报事业发 展迅速 , 学报 的数量逐, 量也 了长足 进步 , 论是在 盖面 或是种远远超 过了 报的 传播面 并未 增广 , 发行 所滑坡 , 未能与其 普及类一样 走入 万户 高校 读者 文拟 个人的看 高校学 报缺 者意 现状 , 学报是 种较 信息 传播工 师生工作成果在过学报编辑 个专业传播机 构汇 理后 , 由学 报这 定期向 科技 及社会有机构作 期传 , 种扩散 的传 播内术报告 术信播给, 不因 为中 间环 节的 走样 , 这是 的优 而学 任何接触 了内 , 者很少对 报作 出反应 是造成 一个普 遍性的 是读太清楚编者 要提供给 何种精神 另一方 学报 编辑也 者的, 们究的是 与读 , 报在期 场中 明显处 · 斯特 中指 将来编辑 会告诉 我们, 我们将告诉 , 我们 选择看 实上 校学 报的编辑 也没 诉读者该看 , 读者选择 , 同样 没 有反给编纵观世 , 发行量逾 , 国人 ! 本文收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浙江丝 绸工 学院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 ,

论高校学报的传播与读者意识

严 军

杭 州师范学院

摘 要

本文从高校学报编辑传播过 程中,

普遮 缺乏 读者意识 的现状入手,

分析 了学报读者群的需 求

与现 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方式的脱节对 学报传播 的影响,

并提 出为扩大学报传摇面 而 加强读者意

识 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校学报 传播 读者意 识 质 童保 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前 言

近年来,

我国高校学报事业发展迅速,

学报的数量逐年递增,

学报的质量也有了长足的

进步与提高,

可 以说当前学报无论是在学术涵盖面或是种类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一个时代。

然而

学报的传播面并未 日益增广,

发行量有所滑坡,

未能与其它普及类刊物一样走入千家万户。

不能不与高校学报普遍缺乏读者意识有关。

本文拟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

高校学报缺乏读者意识的传播现状

众所周知,

学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信息传播工具。

高校师生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在通

过学报编辑部这个专业传播机构汇集、

加工、

整理后,

由学报这个载体定期向学术界、

科技

界及社会有关机构作定期传播,

这是一种扩散型的传播。

它把传播内容—论文、

学术报告、

学术信息等如实地传播给读者,

并不因为中间环节的转述而走样,

这是它的优点。

然而学报是

对没有任何接触的读者进行了内容相同的传播,

读者很少对学报作出反应。

于是造成了一个普

遍性的问题 一方面是读者不太清楚编者究竟要提供给他们何种精神食粮 另一方面是学报

的编辑也不知道学报读者的数量,

以及他们究竟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编者与读者不能及时交流

反馈,

以致学报在期刊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

美国的约翰·

比奈斯特在其 《大趋势》一书中指

出“

将来编辑不会告诉我们该看什么,

我们将告诉编辑,

我们自己选择看什么。 ”

事实上现

在高校学报的编辑也没有告诉读者该看什么,

而读者选择了看什么,

同样没有反馈给编辑。

纵观世界,

发行量逾万的学术期刊并不少见,

如 《科学美国人 》 ! 有

本文收到 日期 一 一

Page 2: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第 期 严 军 论高校学报的传播与读者意识

英、

法、

德、

意、

日多种版本,

每期发行量逾 万册 其中 零售,

征订。

它的中文

版 科学 》发行量也在 册以上。

美国医学会 》杂志

年发行量近 万册。

刊载全球科学家学术成果的英国期刊 《自然 》,

每期发行量近

万份。

这些发行量大、

传播面广的期刊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美

国科学家》杂志卷首设有专栏刊登读者对刊物或论文的评论意见。

美国 《机械工程师 》杂志设

备“

读者论坛” 、 “

学术会议征文集锦”

等栏目。

有些学术期刊在发表论文时,

就在文末注明作

者情况、

联系地址,

并通知作者 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并设立“

讨论”

栏 目。

我国的一些优秀社科期刊也是如此,

年 已有 。种期刊发行到 多个国家与地区,

有 种在科期刊每期发行量超百万册,

种期刊期发行量 万册以上。

这些优秀期刊成功的

诀窃也在于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它们经常向广大读者征询意见与建议,

与尽可能多的读者沟

通,

设置“

编读往来” 、 “

读者中来”

等栏目,

反映读者的意见、

建议和要求,

并始终以服务

读者为宗旨,

它们的编辑经常考虑的是“

我们的期刊能给读者什么” “

读者期待我们的期刊

给什么”

由于编者与读者的密切沟通,

编者能从总体上把握读者需求的变化,

采取相应 的措

施,

使刊物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受读者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比较而言,

我国高校学报的读者意识是相当薄弱的。

长期以来,

学报的编辑者们很少了

解读者喜欢什么、

关心什么,

没有把读者放在传播中心的地位,

忽视了读者对学报传播内容

及学报本身的发展前途和地位的决定性作用。

多数学报是学校师生的论文集,

每季一次或隔月

一次。

因为未将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故学报编辑大多奉行一种坐等作者自由来稿,

然后从中

筛选、

编辑、

加工成刊的封闭式工作方式。

编者、

读者偶有交往,

也常只限于小范围之内。

编辑部犹如孤立于读者之外的小岛。

载载孑立,

形影相吊。

随着社会进步、

学术的繁荣以及各

种学术期刊的与日俱增,

这种读者意识相当薄弱的编辑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竞争形势。

它只会

导致读者与稿源的萎缩,

失去学报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

学报发行量逐年下降的事

实已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

高校学报若不紧紧抓住读者,

加强刊物的读者意识,

学报的质量、

发行量,

乃至其生存与发展均将是一句空话。

高校学报读者群的需求与编辑工作方式的脱节对学报传播的影响

比起许多社会期刊来,

高校学报还算是幸运的,

至少在 目前每年仍由各校行政拨款数万

元得 以生存,

虽不富裕,

但 日子过得去,

故而学报编辑很少有危机感,

他们不必担心发行量,

更无意去争取读者,

扩大传播面,

这是高校学报缺乏读者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

随着物价的上涨,

学报用于生存的经费逐年上升。

目前,

维持一家每期 一 个印张、

印数在 册左右的双月刊学报,

每年需 万元以上开支。

很难想象一所一般性的高校数年后

会拨款 一 万元来维持一家学报。

届时可能有不少学报会因经费问题陷入困境,

也许会象许

多社会刊物那样,

因不受读者欢迎而停刊,

就象 年我国有 种报刊无销路停刊那样。

么,

我们高校的学报编辑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增强读者意识,

争取 良好的传播效果,

来走出

这个困境呢

对学报的读者进行调查,

是学报编辑函需补上的一课。

不论读者的社会角色、

思想行为方

式如何,

一般来说,

读者接触学报是由于他们预期学报可以帮助他们满足某种需要。

也就是说,

一个人接触翻阅学报是基于个人需要,

他怀着某种动机,

使用学报的内容来达到 自己的 目的。

Page 3: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浙 江 丝 绸 工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卷

他并不是传播的“

目标”

或“

对象” ,

学报才是读者的“

对象” 。

读者不仅有选择地接受学报传

递的信息,

而且可以主动地利用信息,

选择那些既有某种实用价值,

又能带来某种精神满足

的内容来阅读。

大众传播学一般将读者动机分成以下几种

满足精神、

感情上的需要 包括寻求快乐 和家人朋友共享阅读或欣赏的乐趣 了解

地方上的风土人情 打发时间等。

满足生活上的需要 包括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寻求购物的参考资料 增加与人谈话

的资料 间接与社会接触等。

满足知识上的需要 包括增加新知新闻 满足好奇心 了解别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

知道国家与世界大事。

从我 国实际情况来看,

读者阅读学报的动机主要是第三种,

满足知识上、

学术上的需要。

在学术界、

科技界与高等院校中,

学报是高校师生、

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学术信息来源。

目前,

全国经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批准注册的期刊有 种 其中社科期刊 多种,

内含学报约

多种 自然科学学报约 家、

社会科学学报约 多家,

约占近六分之一的比例。

而在

学术刊物 中,

学报占有更高的比例,

可以说除去一些国家级、

省级的学术刊物外,

学报是读

者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

读者阅读学报,

一般有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

大体有以下几种

专业研究工作者了解学术动态、

学术界对某一专业或课题的研究情况、

深度或成果,

论文的具体内容、

涵盖的领域,

了解不同的作者对某一学术问题的看法。

高校或中等学校教师为教学中碰到的某些问题,

查阅学报有关论文 或为准备某一专

题讲座,

收集相关论文,

以加深对某一课题的理解,

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

高校教师、

本科生、

研究生为撰写各类学术论文而查找相关的论文资料。

某些管理机构、

生产机构或科研机构收集科技情报,

了解科研动态。

一般性的浏览,

获取知识信息,

增加与学术界朋友的谈话资料。

以上可见学报的读者面要 比其他期刊窄,

主要面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

而社会

科学学报的读者又少于 自然科学学报的读者。 “

就文理科结构来讲,

我国目前理工科与文科大

学生的比例是,

而苏联是,

美国与日本均为。 ’, 〔‘〕

我国目前每万人中拥有知识分子约

人,

按此 比例,

理科占 人,

文科占 人,

文科学报的潜在读者队伍可能只占理科学报的

四分之一强。

在这支读者队伍中,

高校师生、

专业科技工作者成为主体,

因此研究这部分读者

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 日益精细,

科研队伍将会比以往分化成更专门更深入的个体

或群体,

这些读者的需求也将变得更多元化,

阅读行为与选择方向会有许多改变,

但万变不

离其宗,

那就是学报必须创新、

实用,

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美国 《流体工程学报》的主编说“

创新与实用是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生存竞争取胜的关键。 ”要想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学术刊

物,

没有信息量大与既新且实的 内容是行不通的。

目前高校学报多数为论文大拼盘格局,

每期发表约 篇论文,

按学科归类顺序编排。

有位读者曾翻阅了 多家自然科学版学报,

发现均为 目次页一通到底,

把简讯与补白算上也

不到 个栏目,

而栏目也无非是“

实验技术” 、 “

研究报告”

之类,

稿件质量 良芬不齐、

金石

Page 4: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第 期 严 军 论高校学报的传播与读者意识

俱下,

信息量不大,

新的学术动态、

进展反映迟钝,

议论空泛、

内容陈旧的文章不少。

读者自

然不会花费钱去购买这种学报,

而转而订阅各类专业刊物,

或仅仅在图书馆、

资料室浮光掠

影地翻查一遍。

在一些经费较为充足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或专科学院,

因学报的订阅数量大,

读者可查阅

面广一些,

无非多花点时间,

披沙拣金式地去搜寻。

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专科学校,

学报订阅

种类有限,

除了重点或有特色的学报其他一律不订,

读者可查阅的面很小。

这样一来,

许多无

个性无特色的学报在未进入读者视野时就 已被淘汰,

一位读者曾对笔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些学报是从造纸厂来回到造纸厂去。 ”

话虽尖刻,

但却令人深思,

学报失却了读者群还有什么

存在的价值呢 其传播效果何从体现呢

但是,

编辑若多在求新求实、

满足读者需求上下功夫,

情况就会大大改观。

如前所举 《科

学美国人》学刊,

每期分为三个区、

主区刊登不同学科的优秀论文,

至今 已发表过 位获诺

贝尔奖科学家的论文近 篇。

主区外设“

来信” 、 “

年和 年前” 、 “

科学与公民” 、 “

科学与

商业” 、 “

数学娱乐” 、 “

书籍” 、 ’

杂文”

等 个栏目,

融最新学术成果与实用性为一炉,

不仅有

学术性、

时代性、

也有趣味性与可读性,

因此赢得广泛读者。

再如 《美国医学会杂志》也设有“

论著” 、 “

临床研究” 、 “

病例报告” 、 “

住院医生论坛” 、 “

摘要” 、 “

来自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 、

国会技术评价报告” 、 “

医学新闻” 、 “

编者述评”

等 个栏目,

内容新鲜活泼,

为读者服务意

识强,

故能自立于期刊之林,

赢得读者好评。

为扩大学报传播面而加强读者意识的几点对策

无论从现实 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

学报改变现在这种千人一面、

僵化呆板论文集形式

已势属必然,

学报是否应当采取一些措施,

把立足点移到为读者服务上去呢

学报传播效果的实现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按照 自身的规律来运行 二是必须使广大读

者的需求和动机得到满足。

每家学报都应有自己学术科研领域、

有特定的传播对象,

可以借鉴

国内许多成功刊物的经验,

定期搞些预测与调查分析。

内容可包括本刊的作者群、

读者群 已

有的与潜在的、

读者需求状况、

在同类刊物 中的地位、

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

社会影响 包

括政策条件、

经济环境、

成本涨幅、

内部条件 包括期刊整体质量、

稿源情况、

编辑知识结

构与学术水平、

工作态度等等,

通过对上述情况了解分析来决定自己的刊物定位,

并及时作

出反馈调节。

例如近年来办得较有起色的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当代财经 》将自己的读者群定位

于财经教学与科研工作者、

财经战线的实际工作者及财经类大专院校的高年级学生。

其办刊宗

旨或选题亦都明确指向于这一读者群,

因而取得 良好的效果。

对读者需求与建议的调查分析,

可以采用专家座谈会、

读者座谈会、

个别咨询、

在学报

上刊登读者意见调查表的方式进行。

一般而言,

大群体所提供的信息与考虑的因素总是高于编

辑部同仁这个小群体,

集思广益,

可以使编者受到启发、

调整思路、

推陈出新。

学报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找到准确的读者需求定位、

建立商品位的质量保障机制。

首先需拥有高素质的编辑机制。

高质量的职业化编辑是高质量学报的基础,

他们需要有较

高的思想修养、

职业道德,

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业务水平。

有人将作者、

读者与编辑的关系

比喻为“

作者是演员,

读者是观众,

编辑是导演。 ”

能否全面地实现学报的社会价值、

文化

价值与经济价值,

关键在于导演的本事。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总体素质远远高于一般社

Page 5: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浙 江 丝 绸 工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卷

会期刊,

这是学报的最大优势,

只要将编辑部结构根据办刊方针、

读者需求进行适度调整搭

配,

使编辑的专业特长、

知识结构、

学术水平发挥 出最佳值,

必能人尽其才、

各领风骚。

二是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这支队伍既应包括校内作者,

也应包括部分社会作者。

这是打破学报 自我闭锁的重要环节。

学术在广泛交流中才能发展,

校外的作者往往能为学报带

来新的学术视野、

方法与学术成果,

为校 内作者带来具有冲激性、

启发性的学术信息。

内外交

流必有助于学报质量的提高。

这些校外作者同时也是忠实的读者,

能在无形中扩大学报的传播

面与影响,

并吸引更多的作者与读者参与到刊物中来。

目前学报稿件的开放性趋势已有增强。

如台湾省东海大学 《中国文化月刊》每期均刊登中国大陆学者的文章。

香港中文大学 《新亚学

术集刊》选稿范围亦不限于校内,

而多吸收海外学人、

国际知名学者的稿件。

这样做并非将学

报变成社会性学术刊物,

但却因吸取部分校外作者的优质稿件,

使刊物质量上升,

拥有更广

泛的读者群。

三是在选题、

研究内容、

栏目设置与版面编排上形成学报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读者中造

成深刻印象。

如前所述,

优秀期刊均以其丰富的内容,

高容量的信息资源,

创新、

实用的特性

吸引读者。

栏目的设置也别具匠心,

适应不同读者需要。

既有名牌栏目,

又有随机而设的栏目。

国 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报也往往有自己的特色栏目,

如 《北京大学学报》 年 月推出的“

扬中国过去,

面向世界未来”

的国学研究专栏 《武汉大学学报 》“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

究”

专栏、

《新疆大学学报 》“

西域史研究”

专栏 《北京师大学报 》“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专

栏、

《河南大学》“

编辑学研究”

专栏等等均在读者中留有较深的印象,

既结合了学校的重点

学科建设,

又突出了学报个性。

但目前这类栏目设置还往往是较少的,

应予突出、

丰富、

加强。

一般可根据读者群需求的差异,

设置多个栏 目,

既有学术性栏目,

也有应用性栏 目。

主要刊载

科研论文,

兼及与学术有关的方方面面,

如“

学术综述” 、 “

科技信息” 、 “

论著介绍” 、 “

学术

会议征文集锦”、 “

编辑述评” 、 “

自由专访”

之类,

均为学报读者的兴趣所在,

此方面编排一

旦形成特色,

便会具有较大的读者号召力。

四是设立大众参与、

沟通读者机制。

学报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参与。

例如设

立“

读者论坛” 、 “

编读往来”

栏目,

每期安排 页,

让读者有经常性发表意见与建议的园

地。

编者也可通过这类栏目,

将编者的意图、

要目述评轻松自然地介绍给读者,

既吸引读者自

觉参与、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又利于编辑与读者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可随时弥补编辑的

不足。

举办读者征文评奖活动、

读者联谊会、

恳谈会或主办学术讨论会也是吸引读者的好形式。

编辑与读者的沟通还应体现在学报编辑出版的各个细节上,

比如为读者提供作者的详细信息、

刊物订购办法、

刊物近期动向与打算等等,

虽不过区区小事,

却能方便读者、

打动读者的心。

结 语

综上所述,

学报能否发展、

传播,

与学报编辑者是否具有强烈读者意识息息相关。

那些无

论从办刊宗旨还是选题、

栏目都明确、

集中地指向某一特定读者群的刊物,

在它定位的读者

群中具有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现实生活中读者为某刊中有一篇与数篇好文章而慷慨解

囊的情况比比皆是,

学报完全可以从公费订阅的小圈中走出来。

按照知识分子在我国占百分之

二的比例,

我国已有 万以上的知识分子,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以每年上百万人的速

度递增,

在这个巨大的读者市场中,

高品位高层次的学报只要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心系读

Page 6: qks.hznu.edu.cnCreated Date: 11/15/2011 4:54:16 AM

第 期 严 军 论高校学报的传播与读者意识

者、

为读者服务,

那么走出目前的僵化局面是完全可能的。

参 考 文 献

黄伊凡,

白亚光 利益群体论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a n al y

e s th

ed i

s-

e o n n e e tio n

be t w

e e n th

e n e ed

s of j

o u r n al

r e ad

e r s a nd

th

ep

r e s e n t ed i t i

ng

s t y le o

ft

he

i

o u r n al

s

a nd i

t si m p

a e t o n th

ed i

s s em i

n a tio n , a n

de x

po u n

ds a

fe

ws u

g ge s t i

o n s o n e xp

a nd i

ng t

he

d is

-

s em i

n a tio n o

ft

he

j

o u r n al

s a nd

r ei

nf

o r ei

ng t

he r e a

de r e o n s e

io u s n e s s

.

Ke

y w o r

ds

:

T he

j

o u r n al

s of h i g h

e r ed

u e a ti

o n al i

n s ti

t u tio n s ;

D is s e

m in a t

io n

,

Re a

de r e o n s e

io u s n e s s ;

T he

me e

ha n

is

mo

f qu a

l i t ye n s u r a n e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