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Upload
    teenie

  • View
    24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本节课主要内容. 一、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 ( 一 ) 有效过杆高度公式 ( 二 ) 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分析 二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分析 ( 一 )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 ( 二 )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 ( 三 ) 背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 ( 一 ) 有效过杆高度公式 1 、公式: H=H 1 +H 2 -H 3 2 、公式中的几个定义: ( 1 )H是横杆高度 -- 运动成绩。 ( 2 )H 1 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Page 2: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徐 州 师 范 大学 体育学院 崔喜灿

Page 3: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本节课主要内容 一、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 ( 一 ) 有效过杆高度公式 ( 二 ) 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分析 二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分析 ( 一 )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 ( 二 )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 ( 三 ) 背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

Page 4: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一、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

( 一 ) 有效过杆高度公式 1 、公式:H=H 1 +H 2 -H 3 2 、公式中的几个定义:( 1 )H是横杆高度 -- 运动成绩。( 2 )H 1 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

重心的高度。( 3 )H 2 是身体重心从H 1 腾

起后的最大腾空高度。( 4 )H 3 是过杆瞬间身体重心

腾起的高度与横杆的高度差。

H3

H2

H1

H

Page 5: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H 0 是起跳脚着地后屈膝缓冲至最大程度时地面到身体重心的高度。

★△H 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 H1 减去H 0 ,

也就是起跳腿蹬伸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它对提高 H2 的值至关重要。

( 5 )H 1 又可分解为△H 和H 0 ,如图:

H0

H△H

H2

H3

H1

Page 6: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二)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分析 1 、 H1 即起跳瞬间的人体重心高度: 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运动员身体形

态。身材高、下肢修长的人,重心也高,这是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运动员起跳时的身体姿势。因为身体姿势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身体重心的变化,如在起跳时两臂和摆动腿充分向上高摆、提肩、拔腰,整个身体充分向上伸展,起跳腿的膝踝关节充分蹬直,这会显著提高身体重心的位置。

Page 7: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 、H 3 即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与横杆高度差 一般来说,跳高时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

是在杆上,因此就要求 H3 值越小越好。当然,过杆时身体重心抛物线的最高点处在横杆之下是最理想的,从理论上讲也是成立的,但在运动实践中很少见到。 H3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过杆动作和身体处于杆上的姿势。跳高技术的发展和过杆动作演化的趋向,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已获得的腾空高度越过更高的横杆。从跨越式、剪式、滚式发展到俯卧式和背越式,过杆时身体重心与横杆距离大大减小,所以说 H3 是衡量过杆动作优劣的主要标准。

Page 8: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3 、 H2–– 身体腾空的最大高度 在决定跳高成绩的三个高度中, H1 和 H3

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采用的过杆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有关,是提高跳高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关键因素却是 H2

— 即身体腾空的最大高度。

Page 9: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决定身体腾空高度 H2 的因素分析 按照物体的斜抛原理,某物体以一定的角度抛向空中,且抛射点与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时,其腾空高度为腾起初速度平方和腾起角正弦平方之积,与两倍重力加速度之比,即: H2=V02sin2a/2g 从公式可以看出,决定身体腾空高度 H2 的主要因素是起跳结束时的腾起初速度 V0 和腾起角a。

Page 10: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1) 影响腾起初速度 V0 的因素 腾起初速度 V0 是由水平分速度 V 水平和垂直分速度 V 垂直所构成。 根据功率公式:P =A /t= M×V 2/t ,可以得知,要提高垂直分速度 V 垂直,必然要求增大蹬地爆发功率P。又根据P = F×△H /t,增加蹬地爆发功率P的途径有 3 :一是增大蹬地力F;二是增加蹬伸工作距离△H ;三是缩短起跳时间 t。 ( P为功率, A功, t时间,M质量,F力,△H 蹬伸工作距离。这里仅考虑垂直方向的物理量)

Page 11: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从以上 3 个途径来看(P = F×△H/t ),加大蹬伸工作距离△H ,在技术上,必然导致在起跳前过多降低重心而造成严重减速;而增大蹬地力量 F、缩短起跳时间 t,从人体生理上则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跳高起跳动作的爆发性用力机制,就是要求在极短的时间 t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F,从而提高起跳动作的功率,增大垂直腾空速度。这给跳高的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Page 12: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从力学原理我们知道,跳高起跳的垂直速度既依赖于爆发力,又更多地取决于助跑水平速度在起跳阶段转换成垂直速度的效果。研究表明,跳高的助跑速度不断提高,因为快速助跑所获得的动量,可以在起跳时加快起跳腿伸肌群拉长的速度,并使伸肌群受到的刺激强度与冲动频率相应地增高,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从而加大起跳腿支撑用力的效果,进而有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换,而获得更大的腾空高度。

Page 13: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 腾起角 a的因素分析

影响腾空高度 H2 的另一个因素是腾起角 a,它是身体重心腾起方向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根据抛射公式, 900 的腾起角能获得最高腾空高度。但是,这一理论不仅与跳高运动的实际不符,而且也与现代跳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相抵触。

Page 14: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现代跳高技术强调和重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以增大起跳效果。如果纯理论地追求接近 900 的腾起角,则势必极大地限制助跑速度的发挥和利用,影响起跳效果。因为当运动员力求提高腾起角时,往往会引起起跳时重心过度下降、制动作用加大、最后几步助跑减速、助跑与起跳衔接不紧等,从而导致腾起初速度下降。

Page 15: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跳跃技术发展史说明,半个多世纪以来,跳高运动员的腾起角并不是在加大,相反是在减小。 20世纪 40年代,跳跃运动员采用较慢的助跑速度,制动较大的起跳,那时的腾起角在 750~ 850 之间。后来,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起跳中制动用力减小,跳高的腾起角减小。实践证明,俯卧式技术适宜的腾起角为 630~650 之间,而背越式的腾起角则更小,一般在460~ 550 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助跑速度越快,则腾起角就越小。

Page 16: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因此,跳高运动员的腾起角并不是越接近 900 越好。在运动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适宜的腾起角,这一适宜的腾起角与跳高姿势、起跳技术和运动员的特点有关。一般说,俯卧式的腾起角大于背越式的腾起角,直腿摆起跳的腾起角大于曲腿摆起跳的腾起角。

Page 17: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关于跳高腾起角问题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 )“腾起角越大,则腾起高度越高”的理论,不完全符合人体运动实践。( 二 ) 运动实践证明,腾起角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应根据不同技术、运动水平和素质确定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角度,过大或过小的腾起角都会导致运动成绩下降。( 三 ) 在运动实践中,应多强调提高腾起初速度。因为,按适宜的腾起角度,不断提高助跑速度以增大起跳中的向上用力效果,是跳跃技术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 ) 在运动实践中,加大腾起角时,要注意不能由于加大腾起角,而造成腾起速度和运动技术受损。

Page 18: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身高与腿长

身高与腿长

起跳离地时的身体姿势

起跳离地时的身体姿势

助跑速度的利用

助跑速度的利用

起跳蹬伸的工作距离

起跳蹬伸的工作距离

起跳蹬伸的工作时间

起跳蹬伸的工作时间

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

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

起跳取得的垂直速度

起跳取得的垂直速度

杆上的身体姿势

杆上的身体姿势

过杆动作的控制

过杆动作的控制

HH

H1H1

H2H2 H3

H3

腾起初速度腾起初速度 腾起角度腾起角度

Page 19: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二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分析 (一)跳高技术的组成: 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划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四个部分:1、助跑─从起动至倒数第一步起跳脚着地;2、起跳─从放起跳脚至起跳脚离地;3、过杆─从起跳脚离地至起跳腿过杆;4、落地─从起跳腿过杆至身体着地。

Page 20: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二)跳高的技术分析1、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助跑是为了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在起跳前及时调整动作结构和节奏,取得合理的身体位置,为正确地进入起跳和顺利过杆做好准备。

(1) 助跑的距离 :

      助跑一般在 8--12步或 9--13步之间,距离最长的可达 30米左右。

Page 21: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2 )助跑的路线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由直线和弧线两段组成。弧线段一般跑 4步。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 J”字形弧线,其优点是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而且弧线曲率由小变大,身体内倾逐渐加大,有利于进入起跳。

Page 22: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由于运动员沿着弧线跑进,为克服离心力的影响,身体必然内倾,其作用在于: ▲由于起跳时要依靠起跳腿屈膝来适当降低身体

重心,弧线跑进身体内倾将加大身体重心竖直移动的距离,有利于起跳腿的蹬伸。▲在身体内倾状态下,起跳腿的着地起跳动作,

以及腿、臂摆动所产生的转动惯量,使人体围绕身体纵轴转动形成背对横杆。▲起跳中,人体是从内倾状态转为竖直,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分速度,使得地面的反作用力更有利于通过人体重心,提高起跳的垂直用力效果。

Page 23: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3 )助跑的启动

助跑启动的方式有两种:原地启动和行进间启动。原地启动,助跑步点容易准确,但启动后动作比较紧张,加速慢;行进间启动加速快,动作放松,却会影响到助跑的准确性。

Page 24: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4 )助跑的节奏

助跑的节奏表现在步长与步频的变化。跳高助跑的节奏要明显、稳定,特别是最后 3

~ 5步步长变化要小,节奏要自然加快,而最后一步最快,最后一步的步频一般为 4.5─5.2步/秒。力量型(幅度型)背越式最后三步步长一般为小、大、中;速度型背越式最后三步步长一般为小、中、大。

Page 25: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跑进时身体重心要保持高位与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配合做大幅度摆动。进入弧线段,身体逐渐向内倾斜,加大外侧臂和腿的摆动幅度,躯干与脚的支撑点应力求在力的作用线上。

( 5 )助跑的要求

Page 26: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人体重心移过垂直部位后,起跳腿迅速迈向起跳点。此时要依靠摆动腿的用力蹬伸,保持身体

( 6)助跑最后一步的要求

内倾姿势向前送髋,使起跳腿一侧髋超越摆动腿一侧髋,在肩轴与横杆几乎垂直时,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髋轴与横杆约成 45 度角。起跳脚以外侧跟部接触地面,继而通过脚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指向助跑弧线的切线方向。

Page 27: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看助跑技术视频

Page 28: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 2. 1 起跳的任务:⑴在起跳离地瞬间使运动员获得适宜的身体重

心腾起角 a。⑵在起跳离地瞬间使运动员获得最高的身体重

心高度 H1 。⑶在起跳离地瞬间使运动员获得最快的起跳垂

直速度 V 垂直。⑷使运动员获得最高的身体重心腾起高度 H2 。

Page 29: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2 起跳腿着地:瞬间动作结构如下 A 起跳脚贴近地面向前插出,脚跟外侧着地,迅速沿外侧滚动到前脚掌B 脚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起跳脚方向是助

跑弧线的切线方向C 小腿与地面夹角一般为 59-69° D 膝关节角大约 155-169° E 上体与起跳腿角大约 140-150°F 躯干后倾角大约78-88°G 摆髋摆肩领先并高于跳髋跳肩 H 看斜上前方 I 整个身体内倾

59-69

140-150

Page 30: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3 起跳腿的缓冲支撑

起跳脚着地瞬间,起跳腿所受到的地面冲击反作用力可达 600—800kg,必然引起起跳腿膝关节的弯曲,以起到缓冲冲击力的作用。起跳腿膝关节弯曲缓冲的角度大小与运动员采用的技术类型、身体素质和起跳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一般起跳腿垂直支撑瞬间(最大缓冲),力量型的膝关节角 140─148°,速度型的 138─142°

Page 31: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起跳脚着地后,起跳腿各关节弯曲,伸肌群被强制拉长做离心收缩,又称为“退让”工作,这是肌肉能量的积蓄阶段。伸肌“退让”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蹬伸力量的发挥和起跳效果的好坏。

在运动员技术稳定的前提下,冲击性负荷主要来自助跑速度,助跑速度越快,起跳腿承受的冲击性负荷 (反冲力 ) 越大。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助跑速度加大,会加快伸肌群拉长的速度,伸展肌群所受到的刺激强度与冲动频率也会提高,有利于提高蹬伸阶段的工作效率。

Page 32: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4 起跳腿蹬伸离地瞬间动作结构

①起跳腿的三个关节充分蹬直②93°±3°③摆动腿屈腿摆动,膝在踝的里面④摆腿方向是向上稍向内摆⑤摆髋高于跳髋,髋侧背对横杆⑥摆肩高于跳肩,肩侧背对横杆⑦眼看弧内斜上前方 ⑧起跳角一般在 460~ 550 之间

93 ±3°

Page 33: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5 起跳时间 起跳时间(单位:秒) : 0.14─0.20sec

Kostadinova 0.14 ( 2.05m )、 Draguieva 0.15 ( 2.00

m )

Beyer 0.17 ( 1.97m )、 Bykova 0.20 ( 1.94

m )

叶佩素 0.28 ( 1.90m )、 Matei 0.15 ( 2.36

m )

越川一纪 0.14 ( 2.18m )、 Stones 0.17 ( 2.34

m )

朱建华 0.17 ( 2.39m )、 Sotomayor 0.21 ( 2.34

m )

蔡 舒 0.17 ( 2.29m )、 Avdeyenko 0.20 ( 2.38

m )

Page 34: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6 起跳垂直速度起跳垂直速度( m/s)

• Kostadinova 4.30m/s Howard 4.35m/s• Paklin 4.40m/s Stones 4.25m/s • Sotomayor 4.90m/s Matei 4.50m/s • 朱建华 4.77m/s 周忠革 4.70m/s • 曾宏宇 4.61m/s 石润民 4.34m/s

Page 35: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2.7 摆动动作的作用

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应与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及积极蹬伸动作协调配合。( 1 )在起跳缓冲阶段运动员应尽力加速摆动,因为,在摆动腿向前下加速靠近支撑点时,摆动反作用力向后上,对支撑点 ( 起跳脚 ) 有减压的动作效应,减轻了地面给起跳腿的冲击反作用力。

Page 36: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2 )在超越支撑点加速向上摆动时,在最大缓冲瞬间加速度值达到最大,由于此时摆动反作用力向后下,对支撑点产生加压作用,起跳腿的伸肌群做最大退让性收缩,这时肌肉发挥收缩力最大,这是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人体肌肉收缩力学性质。因而起跳腿的肌肉能够承受人体与地面巨大的作用。上次谈到运动员每增加 0.1m/ s 的助跑速度就可增加起跳脚的 12─16kg的力。摆动腿加速摆动能增加起跳腿的支撑反作用力。

Page 37: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 3 )在起跳蹬伸阶段要采用减速制动动作,即摆动腿摆到一定高度要制动,不能无休止往上摆。蹬伸时起跳腿伸肌群做克制性收缩,此时肌肉发挥力量最小,因此只有撤除额外负荷,起跳腿才能进行快速地收缩。从肌肉的力学性质可知,肌肉收缩过程中当负荷减少时,能增加肌肉的收缩速度;而摆动动作在蹬伸阶段从减速到接近最高点时的快速制动,由于动量传递,减少了起跳腿的负荷,增加了肌肉的收缩速度,使身体重心加速向上运动,达到提高起跳蹬伸动作速度的目的。这就是跳高起跳时起跳腿与摆动动作的合理的配合形式。

Page 38: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在进入起跳前,身体要一直保持内倾状态,直到起跳脚着地才开始竖直,此时注意力要集中于快速向上的起跳。只有这样,由起跳产生的反作用力才能通过身体重心,否则不是造成身体过早倒向横杆,就是产生较大的偏心推力,影响起跳效果。 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肩轴与横杆约成 90 度,髋轴与横杆约成 45 度角。大于上述角度,会因转体过早而影响起跳效果;小于这个角度会影响腾空后身体沿纵轴的旋转,不利于过杆动作。

2.8 起跳过程中的身体位置

Page 39: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看起跳技术视频

Page 40: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3 背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

在起跳脚着地瞬间 ,由于“线速度”的制动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上体会沿弧线的切线方向加速运动。而摆动腿膝部向起跳腿一侧肩的上摆 ,使人体在腾空过程中不仅沿纵轴旋转成背对横杆,而且在沿弧线的切线方向抛射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以髋部为轴、在身体的上下两端一个推一个拉的一对力偶(见右图),使腾空的人体自然地绕横轴转动,以仰卧的姿势进入横杆。

Page 41: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腾空后身体过杆是依照头、肩和臂,然后是躯干、臀部、大腿和小腿的顺序完成的。 为了经济地利用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 (H2) ,身体过杆的部分和尚未过杆的肢体应尽可能地下垂,形成杆上的背“桥” (弓 ) 。当臀部移过横杆后,应顺势收腹,然后向上举起大腿,当小腿的胭窝处于横杆上方时,应向上踢出小腿,最后以肩背着垫。有人将此姿势称为“ L”形过杆。

Page 42: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优秀选手△ H 值 (单位 :cm) 姓 名 国 籍 Hbar Hpk Hp-Hb ──────────

──────────────────────

索托马约尔 古 巴 244 244 0 帕 克 林 前 苏 联 241 241 0 福 斯 贝 里 美 国 224 231 7 朱 建 华 中 国 237 245 8 斯 通 斯 美 国 234 233 -1 周 忠 革 中 国 226 233 7 科斯塔迪诺娃 保加利亚 209 211 2 毕 宏 勇 中 国 216 221 5 吉 田 考 久 日 本 215 223 8 蔡 舒 中 国 224 241 17 注 :Hbar 是横杆的高度 .Hpk 是身体重心腾起的最高高度 .

Page 43: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看过杆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