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105 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 計畫申請總表 計畫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社會參與通識教育改革計畫-以跨域創新實踐自主學習 申請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申請類別 □A類:未來大學推動計畫 █B類: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

105 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 計畫申請總表 · A類:未來大學推動計畫 B類: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 計畫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社會參與通識教育改革計畫-以跨域創新實踐自主學習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05 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

計畫申請總表

計畫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社會參與通識教育改革計畫-以跨域創新實踐自主學習

申請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申請類別 □A類:未來大學推動計畫

█B類: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

105 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

計畫摘要表

學校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

申請類別 □A類:未來大學推動計畫

█B類: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

計畫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社會參與通識教育改革計畫-以跨域創新實踐自主學習

主責單位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新增單位 (無則免填)

摘要

(每項 250字)

計畫目標與標竿學習對象1

計畫目標:

本校結合中大特色及甫升格直轄市的桃園在地發展,以社會參與學程設

計出社會企業、客家文化與社會、永續環境三大議題,並以下列目標達成本校培育專精博雅領導人才之辦學宗旨:

1. 以制度法規鬆綁,提供跨域學習之友善環境。

2. 培養學生跨域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能力。

3. 具體改善或促進在地聚落及社群之創新發展。

4. 形成常態營運之社會參與據點(如桃園藻礁生態博物館)。

5. 鏈結跨院專業、教學/輔導/研究、產學合作等資源,引動本校教學創新突

破,校務整合變革之契機與轉機。

標竿學習對象:

本校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三所大學為標竿學校,其辦學宗旨共同特色在於:將社會參與視為教師研究與教學的一部份,藉此協助學生精進並實踐知識。雖然在人員編制,服務與合作研發項目上之多元與規模,與本校仍有顯著落差,但仍可依據本校特色與強項,建立深具中大風格之社會參與模式。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推動策略

1. 組織發展面

(1)成立全校性推動委員會,凝聚校內共識並提高校內發展層級。

(2)與桃園市府與在地組織締結合作協議關係。

(3)建立教師/學生/行政人員之激勵措施。

2. 教學優化面

(1)課程盤點與召募校內外熱情教師及業師。

(2)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建立教學實驗模組與優質典範。

(3)定期進行教學與學習成效評估。

3. 學習創新面

1 自國內外同性質大學中具指標地位之大學,選擇至少一所作為標竿學習對象,簡述申請學校與標

竿學校之落差,並說明該標竿學習對象值得學習之處。

(1)自主選擇議題與團隊合作,創造學生學習之熱情與創造力。

(2)啟動導師輔導機制,為學生營造問題解決之深度學習。

4. 計畫效益加值面

(1)整合其他計畫資源,創造加值效益。

(2)透過落實社會參與之精神,全面改革通識教育。

創新作法

1. 以社會參與之理論與實踐階段課程,貫串大學四年之學習歷程。

2. 導入創意/創業/傳播之深碗課程,提供學生厚實之實踐工具。

3. 以頂尖學術與產學成果,挹注社會參與學習資源。

4. 以學生團隊自主學習,實現學習生態之翻轉與創新。

預期效益與關鍵績效指標

預期效益

1.教學變革

(1)發揮教師生活參與的導師角色,並建立與學生共學的夥伴關係。

(2)創造跨域合作教學環境。

(3)以研究與產學資源回饋教學,創新教研合一的教師職涯發展。

2.學習變革

(1)開啟關心社會及參與社會的學習風氣。

(2)重建知識之存在感與意義感。

(3)培養學生總整學習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4)提供個人職涯選項及生活體驗之學習歷程。

3.策略與制度變革

(1)建置社會參與辦公室,長期推動學生參與地方事務之學習規劃。

(2)建立具彈性並可依多元學習需求調整之學程與課程設計與規定。

(3)推動通識教育學程與專業結合及學用合一的革新策略。

(4)融合校內教研與產學資源,升級中大特色發展。

關鍵績效指標

1. 修習人數、造訪探索桃園地方次數。

2. 據點數量、各據點接觸到的在地居民人數與不同族群人數。

3. 活動場次數、不同領域的參與交流人次。

4. 參加人次、線上票選優良作品票數。

5. 網路點閱率、App 開發數量。

6. 學程與辦公室投入地方事務件數、媒體報導相關活動次數、具體改善或創

新地方發展項目。

105 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

計畫整體推動架構圖

申請類別 □A類:未來大學推動計畫

█B類: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

目錄

壹、 申請學校概況與未來十年發展潛力分析

一、 學校概況

二、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的演進

三、 未來十年發展潛力分析

貳、 計畫目標與標竿學校

一、計畫目標

二、標竿學校

參、 計畫推動重點與方法

一、推動重點

二、推動方法

肆、 學習生態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一、學校法規

二、教師教學

三、學生學習

四、師生關係

五、教學與行政單位之權責分工

六、行政運作

七、學習環境與空間管理

八、校園文化傳統

伍、 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一、量化達成具體成果

二、質化成果與效益

陸、 當期計畫推動進度規劃

一、計畫策略

二、推動重點與檢核機制

柒、 執行團隊成員分工情形

一、永續運作之規劃

二、專業發展機制

捌、 計畫參與成員之增能與激勵措施

玖、 經費申請

1

壹、學校概況與未來十年發展潛力分析

一、學校概況

國立中央大學於民國四年在南京創建,大陸時期為東南的學術重鎮,素有「北

北大、南中大」之稱。民國 51年在台復校,歷經 50年滿百年之發展已成校內之頂

尖研究型大學。

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共 8個

學院,22個學系(含理學院不分系學士班)和 54個研究所。在研究資源面,本校

同時設有 8個校屬研究中心及 8個聯合研究中心,橫跨人文、科學、頂尖科技、社

會經濟等重大議題之學術研究中心,在教學跨域面,本校設有總教學中心,統籌通

識教育中心、語言中心、藝文中心、體育室、大一中文教學、大二歷史教學等教學

與課程規劃,積極推動學生軟實力與基本素養之培育策略與執行。

本校近年來學術表現亮麗,獲選教育部5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歷次考評

執行成果均「優」;本校於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之100年校務

評鑑獲得五項評鑑項目全部通過認可之殊榮;工學院與資電學院各系所全數通過中

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之工程及教育認證;管理學院於103年8月通過國際商學院

促進協會(AACSB,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之國

際商管認證,為台灣高教界進步幅度最大的大學之一。

國際的評比上,中央大學持續進步。除了近年名列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

術排名前五百大,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 QS 的世界大學排名,本校為401-410名,

在亞洲大學前2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內,本校2015年為第60名,其中有四門學科擠入

前200大;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本校為亞洲大學的第64名,而上海交

大的兩岸四地大學學術排名,2014、2015年本校皆為第18名。

透過邁向頂尖計畫與卓越教學計畫近十年的栽植與養成,本校已漸展現國際頂

尖研究型大學,科學與人文底蘊兼容,在地關懷與國際視野併蓄的宏大格局。

為求循環改善與精益創新,本校於 104學年度完成全校各系所之自我評鑑,綜

覽評鑑診斷內容,總結有關如下各面向之改善事項:

(一)跨域與課程整合的教育目標:跨領域學習為未來學習趨勢,建議系所間

課程整合創新學習。

(二)課程改革符應潮流:本校人文領域課程需因應社會趨勢潮流,校內課程

應做整合及改革創新,以培養同學跨界學習,提升就業能力。

(三)少子化之招生策略調整:面對師資培育飽和趨勢,調整招生方式,加強

生涯輔導。

2

(四)人文資源待加強:建議學校加強人文教育方面的設備與資源,提供學生

更好的學習環境。

(五)國際化脈絡待建構:建議加強更為多元全面之國際脈絡及國外交流。

(六)畢業及就業輔導之多元發展:宜多關注學生職涯發展,提供多元學習與

發展管道。大環境對人文領域之不利因素,如少子化衝擊、博碩生就業的

普遍困難。

(七)以教師聘任穩定性強化研究能量:專案教師容易異動,研究能量可能減

低,若能將以專任教師聘任,可能吸引更優學者,精益求精。

因應如上之評鑑結果,本校已將學生學習為本,兼顧博雅專精的跨域學習與職

涯探索列為校務中長程發展的首要重點,透過跨域學分學程與學位學程的建置與推

動、跨際研究與產學合作的多元發展、職涯探索與導師的建置、境外招生等具體措

施,本校已逐步改善並拓展學生更寬廣深厚的學習與職場量能。

基於上述的發展目標,未來通識教育與通識學習做為跨領域的知識整構、教師

跨域共教與學生跨域共學的全校性對話平台,將成為本校再創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

與校務發展的新舞台。

二、中央大學通識教育的演進

回顧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在歷任校長重視下進行各階段通識教育改進計畫,奠定

今日中大通識課程基礎。下圖為中央大學通識教育的演進圖,其簡要內容茲說明如

下:

(一)通識教育 1.0:人文素養

→共同科改為通識教育中心

(二)通識教育 2.0:公民素養

→參與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將通識課程分為核心必修與通識選修

→參與教育部公民陶塑計畫

(三)通識教育 3.0:社會參與

→申請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

→成立「社會參與學分學程」革新通識教育與通識學習

從台灣第一代的大學通識教育,自民國64年起,由共同學科轉型,並逐漸於78

年,各大學陸續成立通識教育中心,跨出國內通識課程與制度革新的第一步。

當初在全方位人格的培育與發展的期待下,通識的定位偏向恢復古典全人理想

的博雅教育,此為理工學生增加人文素養的全人理想,因此通識課以文史哲為主。

這可謂通識教育的第一代,即通識教育1.0。

3

但面對不同脈絡下的社會所需,通識的目標又被界定為培養公民的核心能力,

這可稱為第二代的通識教育。如:面對科技社會的發展,通識教育是必須融合理工

科學知識的接合點,讓人文的學生具備科技的素養。第二代培養現代社會公民素養

的通識教育,在各校陸續展開且呈現更大幅度且多元的轉型。

目前本校通識課程分為「核心必修」及「通識選修」兩大項,並含「人文與思

想」、「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思潮與現象」等四大領域。為推動通識教育

工作,本校在系級上成立通識教育中心,院級則成立總教學中心。總教學中心負責

核心通識課程之規劃,通識教育中心負責通識選修課程之規劃及所有課程之開設。

中央大學通識課程歷經近20年的改革與發展,成就了目前兼顧通才與專業能力

的面貌,同時打造出:一、實施核心通識課程;二、發展跨領域學分學程;三、落

實跨領域優先選課;四、提供豐富多元的優質通識講座與活動;五、擴大遠距教學

的成效等五項特色。藉由 SWOT 分析,未來將以五大策略為行動之本,以落實跨領

域學習的教學理想、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和社會公民經驗相互結合,達到教/學並進

的成效為努力方向。

本校通識中心近年來銳意革新,通識教育改革績效卓著,屢次於全國性大學評

鑑獲優等佳評,客觀成果如下:

(1) 94年教育部校務評鑑,本校獲兩項優等-自然科學與通識教育

(2) 96年教育部全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名

(3) 96年起獲得教育部顧問室補助,執行「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全校

課程革新計劃」,三年共計約一千萬元的補助款。

(4) 97年「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五年五百億)

評鑑優等,本校並因通識教育的革新積極且有具體規劃,深受教育部肯

定,經費獲得再加碼一億元補助。

(5) 成為教育部「全國通識教育領航學校」榮銜

縱有上述原有之教學優勢,然而現今知識的爆炸和創新的要求,已讓許多的工

作,必須靠團隊來完成。在專業系所當中,因知識領域的細微分工,似乎還可以靠

一位老師獨自完成一門課的授課。然而未來面對通識跨界教育與學習的期待,遠比

專業系所更加殷切,透過通識課程洗禮下的大學生,被賦予兼備美學、倫理、媒體、

民主到科學的廣博素養的期許,甚至希望未來社會所需的 STS精神能在新世代中播

種生根。準此,跨領域教學的師資,在通識教育已然成為不可缺的要素。

於此在校內形成了第三代通識教育變革的共識,新世代中的通識學習亟需提升

老師們跨領域教學合作的能量,進一步希冀透過參與社會的議題討論和問題解決,

以深層厚實且具生命力的通識課程,觸發學生學習的新燃點。

4

面對第三代的通識教育改革,本校嘗試以成立「社會參與學分學程」折抵所有

通識必修學分在制度面與課程面的變革,藉由教師參與教學增能的工作坊或教學社

群,提供校內外優質教學經驗分享交流的平台,並藉由校內教學典範的推舉,協助

通識任課教師得以掌握社會參與的教學策略與技巧,並普及每門課中,讓關心在地

議題,體察社會脈動打破知識的框架,自我探索自主學習蔚為通識及教育的根本主

體。

藉由第三代的通識教育質性的變革,開啟教與學兩端在專業與通識、校園與在

地、自我與群體、知識與實踐、教師與學生、行政與學術、消費與生產間,如骨牌

效應般的跨界對話。社會參與將成為中央大學如何解決現行學生跨域學習與職涯探

索問題之最佳途徑,以回應本校大學評鑑結果發現的問題,這也是本校未來大學教

育改革之重點之一。

三、未來十年發展潛力分析

本校自 103 年 4 月啟動「105-109 年校務發展計畫書」之籌劃及討論,打造中

央大學以創新、前瞻的具體行動邁向新紀元。盱衡內、外環境之轉變,本校在穩定

的校務發展基礎中,同步發展院系學門及人才培育之優勢與策略,並規劃「學生為

本,博雅專精」、「尖端研究,創新卓越」、「接軌國際,永續提升」三大發展主軸,

透過策略及具體之行動方案加以落實,逐步達成本校辦學目標與使命。我校發展模

式與潛能分述如下:

(一)學術潛在優勢

本校多年來以邁向國際頂尖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發展出具世界水準或領軍國際

的多項學術優勢及豐碩之產學合作成果,將作為學生參與在地問題解決的有力後

盾,透過學生創新觀點,將中大特有資源,轉化為造福在地,創新桃園的嶄新途

徑。

1. 七大優勢領域具世界水準,達全球前1%

本校長期以來奠定有良好之教研基礎,在地球科學、工程、電腦科學、物理、

化學、材料及一般社會科學等七個ESI領域,均居全球Top 1%,使本校有進軍

國際頂尖大學的相對優勢。

2. 儒學研究極有傳統,為當代重鎮之一,並新啟應用倫理學,人文學術關懷兩岸

及兩性

本校人社特色領域集合本校文學院、人文研究中心、客家學院與管理學院活躍

於臺灣與國際間之人文,包含儒學、紅學、戲曲、性/別及應用倫理學等,原

創理論的開發工作揚名國際,傳統論述之翻新工作亦已成國際研究重鎮。

3. 尖端研究國際化,與國際一流學府及頂尖研究中心進行跨國合作

本校「環境與能源」、「複雜系統與電漿科學」、「光學與光電科技」、「資

5

訊應用:學習、企業、生活」四大重點領域整合7個學院之頂尖研究團隊,透

過參與大型國際合作計畫及設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加乘各領域研究成效,提

升整體教研能量,邁向國際頂尖大學之列。

4. 全球綠色能源及災防需求遽增,長期投入環境與資源研究,具發展契機

本校固有之永續發展及綠能研究基礎,在當今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災防問題

層出不窮,永續發展議題備受全球關注之同時,成為可善用之機會。

5. 桃園市高科技產值全國第一,以本校產學研究之豐碩成果,結合在地桃園航空

城計畫,協助在地高科技產業研發,帶動教研能量提升

桃園為全臺第一工業科技大市,近年來積極努力引進高科技企業進駐,獲得卓

越的成果,高科技產業廊帶已然成形。本校豐沛之產學研究成果,可搭配桃園

航空城規劃,強化高科技企業發展,發揮桃園地區最大高科技產值之優勢。

6. 因應醫療成本增加與社會高齡化的趨勢,未來醫療照護應以預防醫學為重心,

為本校生醫發展之契機

受少子化的影響,人口老化速度加快,醫療福利面臨入不敷出窘境,醫療從被

動式疾病治療往預防醫學推進。本校生醫理工學院整合校內既有資源,營造生

科、工科及醫學人才跨領域學習的環境,開創新的醫療照護模式,使本校在生

醫領域更有領先的機會。

7. 推動本校學用合一之創新轉型計畫

生醫理工學院、管理學院共同提出「產學實驗基地-強化學院、醫院與產業合

作計畫」,地科學院提出「地球科學前瞻應用研究中心-產學合作協力機構建

置計畫」、及本校統整校內產學合作資源共同規劃之「強化中大產學合作-NCU

AIC2.0計畫」。

(二)教與學之跨域能量

本校之跨域學習資源豐富,跨域學習模式亦逐漸展現在學生學習與教師研究中,

透過本校跨域學習的多年耕耘,以建立跨院系合作之成熟模式,將可減少社會參

與學程,學生與教師交流之阻礙與困難,並為共教與共學提供值得借鏡的寶貴經

驗。

1.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提供跨校共享與教研合作的模式與平台

本校與清華、交通、陽明四所大學共組「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推動共同開課

與跨校選課,相互承認學分、共享特色課程、推動跨校逕修讀博士學位、跨校

轉系所及系統內交換學生、開設跨領域全英語國際學程,並擴大國內學生國際

視野、強化臺灣聯大STS社群之研究與教學能量、整合臺灣聯大文化研究團隊,

擴大學術影響力,並朝向永續經營的體制性發展。

2. 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核心學校

6

本校自102年8月起擔任桃竹苗共12所區域內大學之核心學校,積極推動區域夥

伴學校在通識教育的整合、區域內協同教學及區域內教師社群之建置與發展。

3. 全面推廣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拓展學生多元視野

本校將逐年推動總整課程 (Capstone Course),促使學生統整與深化大學所學

之知識、技能及學習成果,並以銜接未來就業或升學之所需,落實學用合一,

提升職場競爭力,同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解決問題之能力。

4. 鼓勵開設跨領域學程

本校配合社會與產業需求,設立跨領域學分學程,如「遙測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與中研院合作開辦國際研究生之「分子科學與技術之博士學位學程」及「地球

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應用材料科學國際研究生碩士學位學

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跨領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學程」等,期能透過專業

學術訓練,為國家培養與產業接軌之頂尖創新人才。

5. 輔導跨領域之職涯發展

推動跨領域職涯系列活動,以協助學生拓展專業技能廣域應用,協助導師快速

更新產業趨勢,並促進校內跨域合作氛圍。設計與規劃學生創新加速器聚會,

增加不同領域學生有交流專業與接觸的機會。

6. 以學院為核心之跨域教學資源整合

鼓勵各學域提出以學院為核心,跨院系教學與研究合作的發展策略,有效整合

系所資源,統整各院之課程、師資及招生名額,進行機動調整。將破除生師比

的有形框架,創造實質比例的擴大效益。目前已有的地科學院提出「以學院為

核心教學單位試辦計畫」,未來將持續推動各院進行盤點與整合。

貳、目標與標竿學校

一、計畫目標

社會參與是最近臺灣與全球熱門的議題之一,隨著現代網路社會的形成以及青

年世代的出現,各種以新議題為導向的公民行動蓬勃興起。其中社會參與便是其中

最受矚目的議題。社會參與的意涵廣泛,可區分為公共參與、政治參與、個人自發

參與及公民參與。

上述各種社會參與的類型,皆有不同的模式。本計畫培養的社會參與係以問題

導向學習(PBL)及行動導向學習(AL)為主,透過學分學程之課程導引同學,從

學習發現問題,透過跨領域與團隊合作學習模式,提出解決問題對策,並結合創意

與創業實踐之,同時發展職涯探索的機會,或形成社會企業之芻形。

7

臺灣過去的教育常忽略了與社會議題及社會的問題結合,對學生而言,如果學

習探討問題的知識能結合在地性的議題與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也是最

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計畫精神乃要結合在地議題,結合中央大學的特色,以培養臺灣未來各領域

的領導者或開創者。此外,過去通識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分科傳授,如何跨出學科

範疇,整合通識學門,進行跨領域的教學,也是另一個要解決的課題。

緣此,中央大學提出無邊界大學計畫,就是希望能整合通識與專業學科,結合

在地議題,在既有基礎下,以計畫帶動學校的制度再造,進行另一波的大學教育改

革。本校以博雅專精,培養領導人才為辦學目標之一,這同時也是中大通識教育核

心重點。面對未來更複雜、更流動且更多變的社會,傳統的通識教育迫切需要跨域

轉型的進階升級。建構一個以自主學習為中軸、以社會參與為策略、以創新實踐為

導向的通識教育環境,是中大準備迎接面對的全新挑戰。

未來中大通識課程將轉型為社會參與課程,透過通識中建立學生在專業學習外,

可以真正跨域學習、結合社會脈動、活用知識並培養各領域領導人才的平台,並透

過以下的階段性目標,逐步實現中大以博養專精,培養領導人才的辦學目標:

(一)短期目標:

1. 以制度法規鬆綁,提供跨域學習之友善環境。

2. 針對特定議題,具體改善或促進在地聚落及社群的創新與發展。

(二)長期目標

1.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問題根本解決之能力。

2. 鏈結跨院專業、教學/輔導/研究、產學合作等資源,引動本校教學持

續創新突破,及校務整合發展之有機運作機制。

3. 以桃園藻礁生態博物館形成常態營運之社會參與據點。

對此,面積為全臺最大的「觀新藻礁」,將會是中大通識教育的進階升級的橋樑

與燈塔,開啟串接與導航的關鍵樞紐。距離中央大學附近不到十公里,在桃園市觀

音區至新屋區海岸,有一已經存活至少七千六百年以上的動物藻礁,受到工業與各

種開發的影響,現前已面臨滅絕的重大危機,雖然去年七月相關單位已依野生動物

保育法所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目前相關保育與復育工作仍待積極展開中。

未來藉由本校地科學院與桃園市經濟發展局合作之藻礁生態館設計規劃,藻礁

的課題將會是引動中大通識教育轉動升級的可貴機會,因為它不但是在地社會參與

的位址,更開啟中大通識教育與有關院系的組串聯接,導引各院系師生共同投入在

地社會參與的創新實踐,其內涵橫跨了本校地科學院對於藻礁的保育與復育投入的

研發能量,將結合桃園市政府與與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共同規畫建構永續環境學習與

實踐場域;而桃園市觀音至新屋地區也是客家族群重要聚落之所在,本校客家學院

亦將在此推動客家文化與社會相關特色產業發展,為客家文化與社會發展建構多面

8

整合的地方典範;另外本校管理學院的社會企業資源,更將成為未來的藻礁保護再

造在地社會經濟價值與永續發展的潛在實力。藻礁保護與區域再造此一議題,足以

完整結合本校社會參與學程「社會企業」、「客家社會與文化」、「永續環境」等三項

議題,落實社會參與在地創新的具體實踐。

透過此一社會參與通識改革計畫,以桃園在地議題藻礁等等問題著手,進一步

激發學生發掘問題,跨域自主學習,從團隊合作學習中提解決問題進而實踐解決的

能力,從中孕育出善用遠近資源,克服困境,創造人類發展生機與轉機的領袖人才。

二、標竿學校

中央大學在過去短短20年間,從一所以教學為主的大學轉變成教學與研究並重

的大學,再轉變成國內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學之一。於本世紀各國政府均競相對大學

投入鉅款,欲使其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出一流人才,維護其世界領先地位,

而我國卻因為大學數目快速成長,各大學所分配得之預算都在下降,即使取得政府

五年五百億補助的大學,其校務運作經費、教授薪資及研究設備,均與世界一流大

學有巨大差距。故如何突破財務困境及層層管制,以便脫胎換骨、發展成世界一流

大學,是今日中央大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賓州州立大學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與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三

所大學的辦學目標皆對社會參與十分重視。華盛頓州立大學的辦學宗旨中有關社會

參與的作法是:「透過參與在地與全球性事務,以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並促進地方、

國家與世界之經濟發展,藉此協助學生精進知識、擴展知識並實踐知識」賓州州立

大學的辦學目標則為:「教學、研究、服務整合,並與其他企業界、教育界及農業界

夥伴進行合作的整體規劃。」密西根大學認為社會參與並不等同於服務,而是屬於

研究與教學的一部份。」

中大的辦學目標(追求學術卓越,增進人類福祉,兼顧博雅專精,培養領導人

才,開拓尖端領域,躋身一流大學)其實與上述美國三所大學的辦學目標大致相同。

同樣地,中大也積極投入 outreach and engagement,與桃園市政府密切交流,已有多

個合作項目正在進行中,雙方認為應擴大合作的範圍與深度。最近,中大擬與桃園

市政府簽訂合作意向書,以落實中大社會參與,共同建設桃園的理念。合作項目很

廣泛,譬如:參與桃園市發展成為智慧城市,內容涵蓋交通運輸、永續節能、安全

防災、健康醫療、生活教育、效率桃園、行動城市…等等。

上述三所美國大學皆設立一個校級的專職單位,由資深主管負責(VP for

outreach)。三校的運作內容不盡相同,但皆包括終身學習、遠距教學、服務學習(服

務學習非全校性必修)等內容。中大將成立類似專職單位,以落實社會參與。不過,

這三所美國大學的 Center for Civic Engagement 的規模都很龐大,在人員編制,服務

9

與合作研發項目的多元與規模,都令人望塵莫及。雖然如此,中大可依據學校特色

與強項,選擇性地投入社會參與。

中央大學為了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以外,可以作跨域自主學習,配合社會需求與

脈動活用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與行動實踐的能力,因此規劃中央大學社會參與通識

教育改革計畫,其目標與策略與日本文部科學省自2013年起推動的「大學做為地方

知識基地計畫」的目的完全相符:(a)以大學驅動地方發展,(b)以地方發展的議

題作為活化教育與研究的來源,(c)讓學生從真實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行動實踐能

力。

參、計畫推動重點與方法

一、推動重點

本計畫為本校通識教育第三波改革重點,以學生學習為導向,推動自主學習、

跨域學習、地方創新及社會參與等四大核心價值。同時結合通識課程與系院專業課

程,以社會參與學分學程為核心,結合在地議題之社會參與課程,學生在通識與專

業知識的支持下,從了解在地問題,分析在地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實

踐,在完成整個課程後,將可以全部折抵所有通識學分,以及部份系專業選修學分。

茲分述於后:

(一)社會參與學分學程

社會參與學分學程內容包括:導航課程(2學分)、社會參與專題課群(6學分) 、

深碗課程(6學分)、微型課程(1學分),詳如下表一:

▲表一、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規劃表

項目 議題 社會企業 客家文化與社會 永續環境

B1 社會參與學分學程

導航課程

(2 學分)

大一

一、議題的認識、體驗與探索 (含進入在地議題場域觀察與探訪)

二、社會參與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理論的初探與實踐的規劃)

社會參與專題課群

(6 學分)

大二

一、指定課程A(2 學分)

二、指定課程B(2 學分)

經濟、資訊科技、社會、心理、財經等領域課程(4 學分)

族群與多元文化、行銷管理、社區發展、社會企業、有機農業等領域課程(4

學分)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環境保護、行銷、國土規劃等領域課程(4 學分)

10

以上課程設計係從老師與知識面向進行設計,同時也兼顧從學生學習興趣面進

行,由於當前中央大學學院與系之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僅止於各院系內

部專業之整合,而本計畫所要推動之社會參與學分學程,是以在地議題為導向,跨

域的對話與學習,面向較廣,二者是否能充份結合與整合仍有待驗証。本計畫亦以

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若無法與系上之總整課程配合時,做為其替代方案,仍可進

行社會參與。因此,在召募學分學程學生時,先針對其興趣分成:創意、創業、傳

播、社會企業、客家文化、環境等社群(community)領域,以社團方式推動,並開

三、社會參與討論課程(2

學分)

主題工作坊(2

學分)

主題工作坊(2

學分)

主題工作坊(2

學分)

深碗課程

(6 學分)

大三

一、創意(包括 Design Thinking 課程)

二、傳播(包括互動平台設計經營與維護)

三、創業(包括育成中心之創業競賽課程)

以中大特有之創意創業師資,由三位專業教師進行共時教學(共同參與課程設計與授課)

四、社會參與專題論文或實作

微型課程(1

學分)

大四

實作成果展示 1.暑假期間:完成成果展示內容 2.開學後(1)校內公開發表分享

(2)校外據點與社群民眾交流

B2 建置與串連學習據點

校內 管理學院、社會企業中心

客家學院、客家社團 地科學院、服務學習場域

校外 桃園市的社區活動中心

桃園客家文化館、龍潭/

楊梅/新屋客庄農會及農場

沿海藻礁、沙丘之社區農場

B3 辦理推廣及跨界交流活動

推廣方式 工作坊、公共論壇、營隊

B4 鼓勵創作發表

方式 通識中心每學期教學日

育成中心「千里馬尋桃花源」創業競賽課程

B5 建置互動平台

主題 深碗課程 I 中,帶領學生設計經營與維護此互動媒合平台,並定期發行電子報。

B6 擴充及提昇組織功能

推廣方式 學校教務處成立社會參與辦公室

附註:

1. 「指定課程」係由學程導師,以社會參與議題為核心,依學生個別學習特質設計之專屬修習科目。

2. 由學生提出學程申請計畫(包括議題與修課內容計畫)

3. 由各院參與老師共同審核(第一年預計全校共收50人而後逐年增加至100人)

4. 此推動方向為暫定,相關細節與措施將於第一期爭取師生共識後逐步推廣。

11

始進行在地議題的了解與發掘問題,並在導航課程(2學分)、社會參與專題課群(6

學分) 、深碗課程 (6學分)、微型課程(1學分)等學分學程知識的支持下,逐步

推動解決問題之專題作業。未來在第一期計畫半年內,在學校內部形成共識後,即

可具體推動學分學程方案。

▲表二、社會參與學分學程組織圖

(二)在地創新議題

在社會參與議題部份,本計畫將先檢視中大特色,並依此特色,連結在地城鄉

議題,並因此而產生社會企業、客家文化與社會、永續環境等三大社會參與議題,

茲分述如后:

桃園是一個非常特殊地區,去年年底正式升格為第六都,有不少的城鄉課題亟

待解決,加上桃園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國際機場所在地,目前政府也在推動計畫高達

四千億元以上的航空城計畫,也是臺灣工業產值最高的縣市,轄區內傳統與高科技

產業林立,地方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關議題,也是臺灣客家人口最多的縣市,

閩、客、原住民、新住民及外省五大族群四處可見。

中央大學環境與能源無論在研究與教學上都具有國內領先的優勢;而中壢地區

又是客家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中央大學亦設有客家學院;加上中央大學受到諾貝

爾經濟學獎尤努斯的影響在去年成立社會企業中心。

12

綜合中央大學特色,加上桃園在地議題,本計畫乃提出社會企業、客家文化與

社會、永續環境等三大社會參與議題,茲分述如后:

1. 社會企業

本學分學程以通識教育本質為基礎,藉由地區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深化學生通

識涵養,並提昇學生者的社區關懷,強調專業技能應用時能顧及社會參與性與

其實用性,提供學生跨域學習與場域驗證的機會,並落實翻轉教育的精神。透

過桃園市老人長照議題主軸設定與參與,深化學生通識教育相關領域知識(例

如:經濟、社會、心理、財經等等知識領域)的學習,提供學生實習場域的機

會,以了解議題各種層面的意涵及其相互關係,驗證與融合所學通識領域知識,

定義議題在實習地區之需求規格與屬性,培養學生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

考)的能力,並強化其社會責任。學生修習第一階段的深碗課程及瞭解議題所

牽涉的廣度與深度後,將更能構思出其未來大學學習的方向與興趣;第二階段

(解決問題的階段)的執行,結合社會參與實作通識課程與統整課程專題,讓

大學部各不同專長領域學生畢業專題能設定於同一社會議題,以解決不同層面

的問題,例如:資工系學生專題小組解決長照議題下的資訊傳遞問題,財金系

學生專題小組則對同一議題下的財務金融層面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等,每一專

長小組團隊藉由參與同一團隊,可以落實高年級學生社會參與的責任,透過團

隊的運作,達到跨領域學習的目的。而且,學生在經過四年專長養成且於離開

校園前,能學習如何尊重不同專長領域小組同學的意見,並同時對議題發生的

縣市提供專業的問題解決方案。最後並求發展成為社會企業的可能性。

2. 客家文化與社會

中央大學所在城市桃園市是多元族群文化極為豐富的地區(福佬、客家、外省、

原民、新移民等),客家族群共有近八十萬人,佔人口數約四成,是臺灣客家人

口數最多的縣市。我們的主題「桃園客庄文化經濟與農業在地實踐」,規劃分成

三個階段層級進行:首先,將針對桃園客庄新興的文化經濟體制進行寬廣探索

與體驗瞭解;其次,在此廣泛認識與實地體驗的基礎上,辨認桃園客庄農業在

新的文化經濟發展中所浮現的主要課題;最後,通過跨域資源的彙整,協伴修

課同學投入桃園客庄的農業在地實踐來實現問題的創意。

3. 永續環境

藻礁,目前已成為桃園近海最大社會議題,因為它是7600年前所留下來的化石,

不但在生態系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發育過程也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或是

氣候變遷的證據之一,在演化史上亦有其意義。

桃園市海岸的藻礁桃園市海岸的藻礁是國內僅存一片最大的藻礁,103年7月並

已正式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亟待進行保護與復育工作。

13

關心藻礁受到工業污染與破壞,正面臨死亡嚴肅課題,因此本計畫將以藻礁議

題,透過課程學習,激發學生投入藻礁倡議的工作,進而提出一套可行解決的

方法,為建立一個生態城市的社會參與模式。

計畫第一年了解桃園近海藻礁生態環境問題之解決,第二年則著重於結合當地

社區進行相關保護問題之解決,第三年將擴大成為如何藉由環境教育之推動,

協助當地居民進相關藻礁之環境教育導覽、社區產業與發展與藻礁問題之解

決。

(三) 建置與串連學習據點

本計畫配合以桃園市為核心之學校本位特色學程之發展,搭配學程所屬課程之

推動,與桃園市政府協力選定適當之空間作為學生實地學習及教師發展教研主

題之據點。計畫建置與串連學習據點,校內有:各系服務學習課程、校內社團;

校外,則依議題屬性包括:桃園市的社區活動中心、桃園客家文化館、龍潭、

楊梅、新屋客庄農會及農場、沿海藻礁、沙丘之社區農場。目前本校客家學院、

地科學院及管理學院已與桃園市政府完成初步接觸與相關合作意向書的簽訂,

未來本校師生將參與各學習據點之維運。

(四) 辦理推廣及跨界交流活動

為強化知識轉譯及創新擴散之效果,本計畫將透過工作坊、讀書會、營隊、研

習營、研討會、公共論壇、群眾募資等方式,向校內師生、城市居民、議題所

在地之各級學校學生、市政府、在地企業或外國友人推廣議題理念、相關知識

或技術,以擴大議題倡議效果。詳細概念如下圖:

▲表三、各單位協力關係圖

(五) 鼓勵創作發表

為提升學生之觀察與敘事能力,並擴大計畫成果之影響力,本計畫將在深碗課

程中開設相關之傳播課程,就選定之在地議題,由學生提出微電影、紀錄片、

14

戲劇、展演、影音多媒體、裝置藝術、遊戲、漫畫或街頭社會實驗等各種形式

之公開創作發表,每一學分學程生與課程的學生都要投稿。這項發表活動,將

納入現行通識中心每學期教學日活動辦理。在創業部份,亦將結合本校研發處

育成中心推動之千里馬尋桃花源創業競賽課程,鼓勵學分學程學生發表創業計

畫。

(六) 建置互動平台

本計畫在第一期計畫即設置專屬網頁平台,爾後並定期發行電子報,第二至四

期計畫並將在在深碗課程中開設相關之傳播課程,讓同學學中做,做中學,由

老師帶領學生設計經營與維護此一互動平台,以強化城市議題與專家媒合,提

高大學與城市資源雙向近用之程度,並擴大公共參與、促進國際交流,而此一

平台使用對象將涵蓋師生、校友、市民、地方政府及在地企業,促進大學與城

市即時、雙向交流。

(七) 擴充及提昇組織功能

為增進教師實務教學之能力及資源、創造學生實地(情境)學習之機會,並建

立本校與城市協力創新之合作模式,本計畫將在教務處成立社會參與辦公室,

將桃園市公私部門之資源引入校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以師生創意與活力

作為城市發展之基礎。

▲表四、社會參與學分學程理論與實踐驗證歷程圖

二、推動方法

(一)行政與組織發展面

1. 成立全校性推動委員會,凝聚校內共識並提高校內發展之層級

15

成立推動委員會,訂定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辦法草案,並負責規劃課程措施與

執行,及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協商,辦法提送通識教育中心、總教學中心及校

課程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正式運作。

2. 納入本校校務中長程發展項目,確保學習生態的持續創新

本計畫已於校務發展策略小組會議中報告,將納入本校中長程發展項目。通

識中心並於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全校教學日辦理社會實踐教學工作坊,邀請

政治大學林從一教授演講,以引動教學創新與通識教育之改革。

3. 與桃園市府與在地組織締結合作協議關係

為促進學生積極投入在地事務,各院已陸續締與桃園市政府締結多項合作關

係,包括客家學院與市府客家事務局於 105年 6月 9日簽訂官學合作備忘錄,

地科學院參與市府桃園市海岸生態白皮書、「桃科近海環境園區」計畫(含

藻礁及海洋生態教育館」規劃及「桃園市環保產業產學合作辦公室」規劃)、

另本校生醫領域教師與地區性醫院已建立研究與臨床緊密結構。

(二)課程與教學優化面

1. 課程盤點與召募校內外熱心之教師與業師

至於校內課程盤點部份,將提前至 104 學年第 2 學期展開,完成盤點後,展

開社會參與學分學程之課程規劃,並遴選適合教師,以及連結業界及地方專

家,成立教師社群,共同發展課程,並辦理與各議題社會參與相關之教學工

作坊。

2. 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建立教學實驗模組與優質典範

第一期半年工作,主要是在建立共識,成立學程,組成授課教師群,共同研

發課程,辦理教學成長工作坊,並提供相關行政作業之配合,諸如:修改學

分學程辦法、共時教學辦法、深碗課程、微形課程、社會參與專題課群、學

生通識課程修課、學生服務學生等相關課程內容與行政規定都將在第一期半

年當中研商後確定,並據以推動。

3. 定期進行教學與學習成效評估

創新課程往往在理想化過高及未有其他參考範例的情況下,產生規劃階段未

曾顧慮之問題,導致教學與學習上的阻礙及負面影響,未能及時改善實驗階

段對學生與教師形成之困擾與不利學習之各種情況,將定期針對教師教學與

學生學習進行問卷調查,以即時進行評估與循環改善,確保學程初衷得以落

實,並逐步建立完整之配套措施。

(三)學生學習創新面

1. 學程宣導並甄選對社會參與有興趣學生

104 學年第 2 學期末暑期間展開學程說明會與相關宣傳活動,並於 105 學年

第 1 學期新生入學訓練活動中積極推廣,開始接受同學申請,開學後成立遴

選委員會,遴選並公佈名單。大一上展開徵選學分學程學生每年 50 名逐年增

16

加至 100 名。

2. 自主性之議題選擇,創造學生主動學習之熱情與創造力

由進入甄選學生自主學習團隊,以中央大學特有資源之三大範疇中,以團隊

合作與興趣導向共同選定特定之在地議題,並在專業導師與相關議題之社會

專業人士之指導下,自主規劃方式參與四年之社會參與學程。

3. 以中大特色資源,為社會參與建構發展性與科學性之研究基蘊

避免社會參與課程因缺乏縝密設計,或流於形式化體驗,或停滯於問題發現

與批判,缺乏深度學習的延續性與發展性,為此本校將以中大特色學術資源,

為學生整構完備之論理基礎與探索能力,並以問題導向,由學程導師引導學

生在四年的社會參與過程中,認清每個人的角色與貢獻,透過社會參與的議

題思考及歷程探索,儲備問題解決之終身能力。

(四)計畫效益加值面

1. 整合全校其他計畫與資源,創造計畫加值效益

在整合其他計畫方面,將由計畫辦公室與計畫推動小組協同教學、研究與產

學相關單位共同合作,以結合本校在產學合作(創新轉型計畫)、桃竹苗區域

資源計畫、後邁頂發展計畫各項特色發展,並善用本校在人文、社會、自然

與科學應用各研究中心深耕之學術資源,以及創新育成中心、管理學院尤努

斯企業中心、ERP 中心等創業與社會發展資源,將各院之高年級總整課程與

本學分學程之第四年微型課程進行結合,讓同學在畢業前有機會實踐個人在

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之總整能力,由學程導師聯合職涯導師與通識導師,共

同帶領學生進行生活與行動之實際探索,嘗試解決桃園在地重要議題。

2. 以學程之教育實驗成果,擴大推廣社會參與課程,並強化課程之深度與廣度

在學程運作逐漸配合,制度漸進成熟之後,逐年擴展社會參與課程之課程與

型態,為學生將學習領域延伸至更多元之地方與社會範疇,建立學校特色,

培養更多帶領航人才,最後得以良善循環,招收更多優異學生的就讀,促進

本校在招生上與跨域合作的精進,也翻轉大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傳統印象。

▲表五、校務發展計畫規劃表

17

肆、學習生態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在以誠樸為校風的中央大學校園中導入動態的社會參與議題及課程,對於教師、

學生、執事人員等相關人員,其傳統與慣性思維及作為,勢必引起一定程度的衝擊

與挑戰,如何深化跨界過程中的對話,消彌彼此負面的疑慮與對立,將是此一計畫

是否成功的決定性關鍵。藉由溝通協商,尋求利益的共同交集與突破,才得以兩端

消損退讓的部分,嫁接完善的配套措施與正向循環的行政管理,藉此方能為跨域創

造最大化的效能利益與發展前景,亦將確保此計畫得否永續,並優先序列在校務中

長程發展的藍圖。前揭之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分述如下:

一、學校法規

(一)創新做法與目前法規牴觸

修訂相關法規(通識必修、學分學程辦法、教師授課鐘點辦法、服務學習辦

法)。

(二)無相關法規可循

增訂辦法(教師社群辦法、學生成果競賽辦法等)。

(三)因應課程教學調整教師學生無所適從

提供法規諮詢與協調機制。

二、教師教學

(一)目前無法支應過多新開課程,校內課程又需做再做調整

1.盤點通識與各系所課程與資源。

2.延攬有意願及經驗之校內教學績優教師。

3.邀請相關議題之校內外專家共同規劃學程設計。

(二)教師參與意願不高

1.提供相關之教學獎勵與創新教學等補助措施。

2.可列教師升等或傑出教師選拔之佐證資料。

3.以共時教學等方式提供教師更彈性之授課鐘點與教學資源。

(三)傳統教室功能不足:提供隨時開放之創意教學空間與資源

(四)教師舊有教學觀念/方法/評量/教材之侷限

1.辦理教學成長講座:針對社會參與議題,邀請校內外專家,以提供教師精

進教學專業之管道與資源。

2.建立包含社會參與相關人士之教學社群,定期研商課程及教材間之銜接與

架構、建置線上討論平台。

(五)社會資源或資訊取得不易

1.成立社會參與辦公室:蒐集社會資源與社會資訊,建立社會參與管道。

18

2.建立學程線上平台:公開相關社會資訊。

(六)教學績效與成果檢核不易

1.由教育專才教師與校內外人士建立合宜之教學評量與學習成效評估機制。

三、學生學習

(一)學生學習意願與學習意義感低落:

加強宣傳、建立獎勵競賽機制、培植優異學習團隊。

(二)跨領域學習不易,缺乏其他成功經驗

1. 學習輔導:針對學生不足或有疑惑之專業或通識內容,提供專責 TA 協助。

2. 建立獎勵競賽機制。

3. 學習講座:針對社會參與相關議題,邀請校內外傑出教師與社會人士分享

學習與體驗。

4. 學生優質學習團隊:建立學程學生四年共學之平台與管道。

(三)跨科系同儕之學習與共處機會不易

1. 鼓勵成立讀書會,建立定期共讀與共學習慣。

2. 建立學程學長姐制度,形成傳承性學習型組織。

3. 提供學習平台,建立線上溝通與合作管道。

(四)學習成果難以累積

1. 學習歷程檔案建立。

2. 辦理成果發表與競賽,激勵學生學習與成果展現。

四、師生關係

(一)跨領域師生之人際脈絡較複雜

1. 連結系所導師專業:由系所專業角度,指導學生在學程及社會參與中之領

域知識與問題解決。

2. 職涯導師參與:以職涯規劃為觀點,提供學生總整通識、專業、未來就業

之學習輔導。

3. 建立通識與學程導師制度:負責學程設計與課程機動調整、社群召集與聯

繫、學生修課與學分修習輔導、學生轉入轉出學程之輔導、教師與跨單位

間之溝通與協調。

(二)師生關係建立不易

1. 提供線上即時對話與溝通平台。

2. 培訓學程優質專責 TA。

五、教學與行政單位之權責分工

19

(一)通識教育的推動與革新亟需跨單位通力合作

1. 建立計畫辦公室:負責跨單位之溝通與協調。

2. 各單位之聯絡窗口:包括各系所、學務處、教務處、通識中心、總教學發

展中心均建立本學程執行之聯絡窗口。

3. 訂定社會參與學程實施辦法:明訂各相關單位知所屬權責,及業務推動之

執掌與分工。

(二)與社會公私部門難能建立長久合作互信關係

1. 簽訂合作契約或協議書。

2. 參考其他成功之社會合作模式。

六、行政運作

(一)因應學程各項規定與精神原則等不同,行政流程須予支援配合

1. 辦理行政人員座談會,進行溝通或協商。

2. 定期召開檢討與協商會議,並針對學生學習於學期末進行教師與學生問卷

調查,以及時解決問題並建立更彈性有效之行政流程。

(二)校內行政單位對校外之公私部門不熟悉且運作方式不一致

1. 建立校內完整之流程說明。

2. 因應需要隨機調整校內流程,或不宜修訂者進行權宜調整與專案處理。

七、學習環境與空間管理

(一)校外學習環境與空間不易尋覓

1. 尋找校內具專業背景與社會資源之教師。

2. 尋訪在地運作成熟且具組織化之社會團體。

(二)校內學習空間有限且缺少多元學習功能:打造 Idea NCU 創意學習園區結合

以下四大服務主題與空間

1. idea Space 創思空間。

2. 提供討論與創意發想的場域,舉辦各類多元的創意研習活動,發表各式創

意想法與實踐成果。

3. idea Garage 自造工坊。

4. 提供實作工具機台,實作想法直接挑戰創意可行性。

5. NCUx 中大磨課師。

6. 提供數位課程製作軟硬體系統,成立學生製作團隊,開發數位課程內容與

型態。

7. NCUms中大多媒體服務。

8. 提供師生各項多媒體軟硬體設備,從平面設計到多媒體動畫,從教室實場

20

的資訊教學輔具到線上視訊的網路教學。

八、校園文化傳統

(一)系所導向之教學與學習生態難以打破

1. 增設具行動力及問題導向之小型實驗學程,儲備 100人以下之社會跨領域

之卓越未來領袖。

2. 透過完整之行政、教學與輔導的整合,建立跨單位之合作機制。

(二)研究導向之學術文化,影響教師之投入

1. 在學程教學中加入更多足以進一步科學化與學術化之研究議題。

2. 提供教師在跨領域教學和創新教學上更多資源與鼓勵措施。

(三)單位導向之行政文化,形成執行障礙

1. 成立跨單位之執行委員會,邀請跨單位代表進入委員會議彼此協商與合

作。

2. 定期辦理全校性成果展示,創造校園文化嶄新之典範與傳統。

伍、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一、量化達成具體成果

以社會參與為主軸,進行跨域學習的教學模式,與中大傳統學習型態有著極

大的差異,為能謀求更具體之校內共識,尋求未來發展模式,從籌備到執行期間,

勢必在教學與學習、校園與在地、自我與群體、理論與實踐的層層跨域對話中,激

盪出對更豐富的探索與思考,對未來更開放的想像與期待。如此的期待將成為教學

與學習、策略與制度創新變革的最大的觸發器。變革帶來希望,希望燃起能量,能

量促發成長。啟動希望與成長的創新教育,亦將是社會參與的無邊界大學計畫最大

的效益。

為能提供計劃在執行過程具體可供檢核的依據,將以跨域學習為核心,設計

有別於傳統的指標,加入更多跨域的元素,例如造訪跨域族群及不同學習與教學領

域參加人次等檢核數據,更深入地檢驗跨域精神的落實程度。

▲表六、量化預期成果表

子項目 目標策略 地方特色議題 具體成果

(一)發展以城市

為核心之學校本

成 立 社 會

參與學分學

社會企業 KPI 相關值

(修習人數、造訪探索桃客家社會與文化

21

位特色學程 程 永續環境 園社區次數或族群數)

(二)建置與串連

學習據點

校 內 學 習

據點

各系服務學習課程、校

內社團

KPI 相關值

(據點數量、各據點接觸

到的在地居民人數與不同

族群人數)

校 外 學 習

據點

社區活動中心、沿海藻

礁社區、客庄農場

(三)辦理推廣及

跨界交流活動 營隊、工作坊、公共論壇

KPI 相關值

(活動場次數、不同領域

的參與交流人次)

(四)鼓勵創作發

通識中心每學期教學日活動

千里馬尋桃花源創業競賽活動

KPI 相關值

(參加人次、線上票選優

良作品票數)

(五)建置互動平

網頁電子報 App 網路創業(物聯

網)

KPI 相關值

(網路點閱率、App 開發數

量)

(六)擴充及提昇

組織功能 成立社會參與辦公室

辦公室運作

(投入地方事務件數、媒

體報導相關活動次數、具體

改善地方事務項目數)

二、質化成果與效益

在質性指標上,亦將以內部的教學與學習,與外部的策略與制度作為變革成效

的檢核依據,未來並將以三個面向中的十個項目,分別設計問卷內容,針對參與學

程之學生、教師、在地團體等利害相關人進行施測,以蒐集校內外意見,作為持續

改善與永續經營的運作機制。

(一)教學變革

1.發揮教師生活參與的導師角色,並建立與學生共學的夥伴關係。

2.創造跨域合作教學環境。

3.將校內研究與產學合作之資源回饋教學,破除大學偏研究輕教學的迷思。

(二)學習變革

1.開啟關心社會及參與社會的學習風氣。

2.重建知識之存在感與意義感。

3.以長期駐點觀察,培養學生掌握歷史脈絡及根本解決的核心觀點。

4.以通識課程的知識實踐和問題解決,接軌個人職涯探索,成為學用合一的

學習歷程。

22

(三)組織變革

1.推動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與深化之革新策略。

2.融合校內跨域資源,升級中大特色發展。

3.以全人發展觀點,在市場經濟利益導向下,突破大學逐漸技職化的危機,

重建基礎理論對社會發展的根本貢獻,再創大學真知大用的生機與尊榮。

陸、當期計畫推動進度規劃

一、計畫策略

(一)中央大學已建構的在地關係脈絡將會提供一個正向運作的契機。

(二)確保各學院間的願景和策略願意支持社會延伸與參與的概念。

(三)邀請一位院系主管擔任組織領導並參與本計畫的執行。

(四)培養更多本計畫的倡導者與擁護者。

(五)建立本計畫的教師與課程典範,同時為各學域舉辦有關如何形成社會參與教

學的相關座談與演講,通常有參與意願的系所和學院僅僅需要一些成功的學

習典範。

(六)透過座談會與相關場合的大力宣導,為跨域整合提供各學院的廣泛參與。

(七)申請加入議題之社會組織,將會協助師生進行社會參與,並在過程中討論法

規與制度面的相關問題,亦將可藉此提升本計畫與社區之交流。

二、推動重點與檢核機制

本計畫前置規劃期自 104年 8月即展開,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邀集教務長、

學務長、各院院長、總教學中心主任及通識中心主任等跨單位主管與行政人員,校

內熟悉社會參與教師與相關代表,共同草擬計畫書之規劃與撰寫。為兼顧中大特有

之資源特色,及學生學習自主之學程設計,將以興趣與基礎能力為條件下,甄選對

社會參與有興趣的學生,並由入選學生自主團隊,進行學習藍圖之規劃,從議題選

定到社會參與流程,與未來成果,由學習歷程中展現學生學習創意,激發學生主動

探索與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計畫詳細的規劃與籌備主要分為三期,茲說明如下:

(一)法規鬆綁期(105年 2 月-3月)

1. 相關法規修訂

針對社會參與學程涉及之授課鐘點規定、學則法規、服務學務實施辦法等

校內原有規定,凡與現行法規衝突或未予明確定位之項目,將依據未來規

劃藍圖,提送相關會議議決。

2. 盤點校內課程

依據三大範疇可能需求的相關課程,進行校內資源盤點,建立既有課程架

23

構表,提供教師設計學程與學生修習之參考。

3. 訂定學程

依據校內課程設計原則與學生修課特質,訂定「國立中央大學社會參與學

程設置辦法」以及「社會參與學程施行細則」,提供未學生修習參考。

(二)人員建置期(105年 2 月-105年 4月)

1. 建立社會參與辦公室:

負責辦理社會參與相關座談、宣導與學生甄選,及熱情教師共同參與。

2. 尋求校內熱情教師:

以社會參與之理論與相關議題為主,尋求校內熱情教師,擔任學程導師,負

責帶領學生以社會參與為題,進行為期四年的深度學習與探索。

3. 成立跨域整合工作小組:

確保計畫得以被列為校務發展優先序位的途徑。

(三)社會探勘期(105年 5月-7月)

1. 學習據點之探勘:

針對本校設定之三大範疇,邀請計畫委員與參與教師、行政人員共同探勘並

尋訪可能的學習據點,以提供學生修課之參考。

2. 社會專業人士之尋訪與邀請:

針對相關議題邀請在地相關專家學程參與設計,並列為課程設計諮詢委員,

以提供具體之社會參與內容與設計。

▲表七、推動重點與檢核機制 104年度 KPI

期程 工 作 項 目 2015.1 2015.2 2015.3 2015.4 2015.5 2015.6

1.

法規鬆綁期

1-1 機制法規鬆綁

1-1-1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一次會議

1-1-2 召開推動委員會 一次會議

1-1-3 召開學務會議 一次會議

1-1-4 召開研發會議 一次會議

1-1-5 召開系院校三級課程委員

通識教育中心會議一次

總教學中心會議一次

教務會議一次

1-2 課程資源盤點

1-2-1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一次會議

一次會議

1-2-2 召開推動委員會 一次會

24

柒、執行團隊成員分工情形

一、永續運作之規劃

為使本校社會參與計畫辦公室永續運作,除了制訂法規及成立專責單位外,本

校成立「諮詢委員會」及「推動委員會」,督導及落實校務相關計畫執行。

1-3 課程規劃會議

1-3-1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一次會議

1-3-2 召開推動委員會會議 一次會議

1-4 增訂學程

1-4-1 系課程委員會會議 一次會議

1-4-2 院課程委員會會議 一次會議

1-4-3 教務會議 一次會議

2.

人員建置期

2-1 籌備社會參與辦公室

2-1-1 工作小組會議 一次會議

2-1-2 推動委員會會議 一次會議

2-1-3 計畫諮詢委員會會議 一次會議

2-2 教師與行政人員招募與培訓

2-2-1 尋找校內外熱情教師及業師

2-2-2 教師社群建立

2-2-3 辦理教師與行政人員研習工作坊

2-2-4 訂定教師與行政人員獎勵措施

工作小組會議

推動委員會會議

校級行政會議

3.

社會探勘期

3-1 平台建置

3-1-1 網頁建置

3-1-2 發行電子報

3-2 學習據點建置

3-2-1 探訪在地社群據點

3-2-2 與公私部門簽訂合作備忘錄

尋找 洽談 協商 會議 簽訂合約

25

(一) 成立計畫諮詢委員會

為順利推動社會參與相關事務,成立「諮詢委員會」,遴聘議題相關之校

內外專家與公私部門主管或執行人員擔任委員,預計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提供

本校推動社會參與計畫方向及執行策略之建議,以及本校推動社會參與計畫之

期程進度及執行績效之考評。

(二) 成立推動委員會

為落實並有效執行計畫相關業務,成立「推動委員會」,由副校長、教務

長、學務長、各院院長、總教學中心、通識中心、各院教師與學程學生代表等

共同組成,預計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會議,以進行各項課程施作與行政措施之

檢討、建立跨單位與校內外之資源整合與協商,並由學程學生的參與及回饋,

加入學生參與運作的機制,並落實學習自主的精神與目標。另並進行經費運用

之審議、進度控管與整體績效稽核。

(三) 設置工作小組

為徹底落實執行計畫相關業務,於推動委員會下設「課程推廣組」、「學

習發展組」、「輔導發展組」、「社會參與組」四個工作小組,分別由總教學

中心主任、教務長、學務長及通識中心主任擔任小組召集人,組內可由各單位

承辦人及學程學生代表等共同參與,工作小組任務在於擬議各項法規建立、計

畫執行、問題解決方案、進度控管、績效考評方式等,以供「推動委員會」決

策參考,並備「諮詢委員會」質詢。

(四) 建置社會參與推動之人力資料庫

整合校內社會服務相關之教師與學術資源,及校外與議題相關之專業人才

與社會菁英,或公私立機關團體,每年也將編列績效評估之研究預算,以提供

執行計畫後續推動之經費補助,每年提出報告,以持續整併於校務發展之列。

▲表八、執行團隊成員一覽表(略)

二、專業發展機制

(一)教師/學生/社會領袖等共組運作團隊:邀請具社會參與經驗與教學熱情

之校內教師加入團隊(如:高等教育文化、教師組織 文化、校園結構等),延攬

在地相關議題之領袖人才參與決策程序,大學評估能力等之專業人才。

(二)一般教師社會參與能力之培育:除學校既有之教學與學習成長等相關研

習,亦積極發展教師教學對於社會參與實務之研習與教育訓練、及培養其對社會

相關議題之基本知識與技能。

(三)團隊成員共同願景之凝聚

26

本校社會參與計畫集合教學、學術、行政、社會參與等多項人才,期透過

共識與願景的互信關係,齊力深入瞭解在地城鄉議題,以提供計畫參與成員發

展和實踐領導才能的學習環境,共同建立職業生涯的願景與熱情,並為校園孕

育關心在地,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

捌、計畫參與成員之增能與激勵措施

本計畫為引導師生及行政人員價值觀念,打破思維性與本位主義,以提高各項

推動策略執行力部份,必須藉助於誘因制度的建立,而本計畫所提供的誘因包括學

生、老師與行政單位等不同面向,詳細說明如下表:

▲表九、社會參與學分學程鼓勵機制與措施表

對象 鼓勵機制與措施

學生

獲得「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證書

修完學程可抵通識所有 14 學分

可同時折抵服務學習學分

頒發菁英團隊證書:銅質(6 學分)、銀質(12 學分)、金質

(15 學分)

專題報告與競賽獎金

列為本校大學部優秀學生獎金推薦資格

老師

提供老師課程與活動相關費用補助

提供老師參加校內外相關培訓

承認共時教學授課時數

提供教師升等之教學優質佐證

提供傑出優良教師選拔之推薦與貢獻佐證

提供教師社群資源

授予學程教師證明書

擔任本校優質傳習教師

課程與學生團隊助教費用

舉辦活動相關費用(保險、參訪交通費)

教師備課獎勵津貼

行政人員 提供行政人員敘獎鼓勵

27

提供進修與相關培訓課程

列為校內優良行政人員選拔之推薦與貢獻佐證

提供行政助理

外校兼任老師聘任費用

舉辦活動相關費用(保險、參訪交通費)

玖、經費申請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