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2015「高齡跨域服務人力資源整合: 社工專業教育的接軌與因應」 學術研討會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 間:2015 年 10 月 23 日(星期五) 點:長榮大學行政大樓六樓國際會議廳

2015「高齡跨域服務人力資源整合: 社工專業教育的接軌與因應 …sites.cjcu.edu.tw/wSiteFile/File/C0206/170308135921研討會手冊-送... · 2015. 年 「高齡跨域服務人力資源整合: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15「高齡跨域服務人力資源整合:

    社工專業教育的接軌與因應」

    學術研討會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

    時 間:2015 年 10 月 23 日(星期五)

    地 點:長榮大學行政大樓六樓國際會議廳

  • 目錄

    研討會議程表 ……………………………………………………………………………1

    議事規則 …………………………………………………………………………………4

    【論文發表】

    遊戲中的傾聽與陪伴:遊戲治療活動在機構臥床長者之應用與反思 ………………6

    長照機構老人終老生命門檻經驗之研究 ………………………………………………30

    「單一證照、多重專長」-長期照顧專業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的方向 ……………55

    "修與"不修"課是個問題 --高齡課程與學生學習表現關聯性研究-以長榮大學社工

    系為例 ……………………………………………………………………………………56

    【專題演講】

    我國的長期照顧與社會工作教育 ………………………………………………………69

    【專題分享】

    福祉力與企業力,淺談在地老化的理念與實踐:以翠華園為例 ……………………93

    金華國際高齡友善社區營造……………………………………………………………117

    貴賓名單…………………………………………………………………………………132

    與會人員名單……………………………………………………………………………………………133

    發言條 ……………………………………………………………………………………………………137

  • 2015年「高齡跨域服務人力資源整合:

    社工專業教育的接軌與因應」學術研討會

    一、目的:

    透過專題演講、學術論文發表以及實務服務工作經驗分享,與各界(含公部

    門、非營利組織、學術單位和關心此議題的企業部門)進行交流,藉以深入瞭解

    目前台灣高齡化社會來臨下,以「高齡跨域服務人力資源整合:社工專業教育的

    接軌與因應」為題的實務服務與學術研究所面臨的相關問題,並提出可能的因應

    之道。

    二、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

    三、研討會時間:104年 10月 23日(星期五)

    四、研討會地點:長榮大學行政大樓六樓國際會議廳(台南市歸仁區長大路 1號)

    五、參與對象:

    政府部門之社政與衛政之工作者。

    非營利組織之社會福利服務及衛生工作者。

    社工、社福、衛生事務研究之學者專家及大學社工相關系所學生。

    其他各界關心此議題的人士。

    六、本研討會申請社會工作師繼續教育積分及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

    七、為響應環保,請自備原子筆、環保餐具及水杯。

    1

  • 八、活動議程:

    時間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08:30

    |

    09:00 報 到

    09:00

    |

    09:20 開幕式

    主持人:鄭佩芬 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貴賓致詞:

    李泳龍(長榮大學校長)

    溫振華(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09:20

    |

    10:10

    開幕

    專題演講

    《主題》:長照量能提升計畫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

    主持人:溫振華(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演講人:馮燕女士 (行政院政務委員)

    10:10

    |

    10:30 茶 敘

    10:30

    |

    12:10 論文發表

    主持人:趙善如(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回應人:曾淑芬(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趙善如(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發表人:

    王明鳳 (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題目:遊戲中的傾聽與陪伴:遊戲治療活動在機構臥床長者之應

    用與反思

    發表人:

    林蕙珠(高雄市私立淨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秘書)

    卓春英(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長照機構老人終老生命門檻經驗之研究

    發表人:

    陳武宗(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題目:「單一證照、多重專長」-長期照顧專業教育與人力資源

    發展的方向

    發表人:

    鄭維瑄(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鄭佩芬(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題目:"修與"不修"課是個問題--高齡課程與學生學習表現關聯性

    研究:以長榮大學社工系為例

    2

  • 12:10

    |

    13:20 午 餐

    13:20

    |

    14:20 專題演講

    《主題》:我國的長期照顧與社會工作教育

    主持人:鄭佩芬(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演講人:林萬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14:20

    |

    14:40 茶 敘

    14:40

    |

    16:00

    專題分享

    《主題》:高齡跨域創新服務方案分享

    主持人:林哲瑩(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分享人:

    蔡錦墩(福樂多醫療福祉事業董事長兼總經理)

    題目:福祉力與企業力,淺談在地老化的理念與實踐:

    以翠華園為例

    柯崑城(台南市南區金華里里長)

    題目:金華國際高齡友善社區營造 16:00

    |

    16:10 休 息

    16:10

    |

    17:10

    綜合論壇

    《主題》:社工於長照體系的角色與職責再定位

    主持人:鄭佩芬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引言人:林萬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哲瑩(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17:10

    |

    17:20 閉幕式

    17:20 賦 歸

    3

  • 議 事 規 則

    各場次時間分配如下:

    (一)開幕專題演講(馮燕政務委員場次):09:20~10:10,共 50分鐘

    主持人介紹 5分鐘,演講時間 35分鐘,提問與回應 10分鐘。

    (二)論文發表:10:30~12:10,共 100分鐘

    主持人:5分鐘

    發表人:每篇 15分鐘

    回應人:每篇 8分鐘

    提問與回應:10分鐘

    (三)專題演講(林萬億教授場次):13:20~14:20,共 60分鐘

    主持人介紹 5分鐘,演講時間 45分鐘,提問與回應 10分鐘。

    (四)專題分享:14:40~16:00,共 80分鐘

    主持人介紹 5分鐘,每位分享時間 30分鐘,提問與回應 15分鐘。

    (五)綜合論壇:16:10~17:10,共 60分鐘

    主持人:5分鐘

    引言人:每位 15分鐘

    綜合討論:15分鐘

    按鈴規則:

    (一)「專題演講」、「專題分享」等場次:時間屆滿前 5分鐘會舉牌提醒。

    (二)「論文發表」場次:

    (1)發表人(每篇 15分鐘):時間屆滿前 3分鐘舉牌提醒,時間屆滿前 2

    分鐘按鈴一響,時間屆滿時按鈴兩響。

    (2)回應人(每篇 8分鐘):時間屆滿前 3分鐘舉牌提醒,時間屆滿前 2

    分鐘按鈴一響,時間屆滿時按鈴兩響,爾後每分鐘按鈴三響。

    (兩篇論文合併回應者,則以 16分鐘計。)

    (三)「綜合論壇」場次:時間屆滿前 3分鐘會舉牌提醒。

    4

  • (四)各場次「提問與討論」:請發言人先行告知「服務單位」及「姓名」,並

    請將發言條填妥後交給現場工作人員。每位來賓發言請控制於 2分鐘

    內,時間屆滿時按鈴兩響,爾後每半分鐘按鈴三響。

    其他提醒事項:

    1.為避免影響會議進行,請將手機關機或轉為震動。

    2.為遵守場地既有規定,請勿將食物、飲料帶入會場。

    3.為尊重演講者與發表人之智慧財產權,請勿錄音。

    4.會議名牌將於會議當日發放,請於會後將會議名牌及回饋單繳回工作人員。

    5.申請社會工作師繼續教育積分及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之報名者,請注意

    上、下午之簽到與簽退。

    6.欲領取研習證明者,請於閉幕式結束後,於報到櫃臺處領取,提早離場者,

    恕無法提前發放。

    5

  • 遊戲中的傾聽與陪伴:

    遊戲治療活動在機構臥床長者之應用與反思

    王明鳳

    美和科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摘要

    研究目的:人本來就有遊戲的能力,並能享受遊戲的樂趣,俗諺有云:「老人囝仔性」,

    可見老人也是有童心的,所以希望能採借遊戲治療理念運用於機構臥床長者之服務活

    動,以瞭解其照顧效益和提供未來施行長者服務活動之參考做法。研究方法:本研究

    針對某長照機構中之 6 位臥床長者進行每週 2 天,每次 60 分鐘, 共計 16 次的遊戲

    治療活動,分析長者參與活動前、中、後的生理面(感官知覺)、心理面(認知、情緒)、

    社會面(活動力)變化,以及 16 次活動觀察紀錄文本。研究結果:量化資料呈現多數長

    者在「感官知覺表」、「GDS」有所改善,「MMSE」和「活動力表現總分」則是達顯

    著差異。活動觀察紀錄資料則是可以發現長者感受到被關心、被接納、進而連接過往

    生活的美好回憶,學會面對現實重新肯定自己,甚至於發揮關心他人的特質。結論與

    建議:遊戲治療活動在傾聽與陪伴的過程中,確有助於臥床長者建立較佳的心智與生

    活圖像,也能提供輔療活動設計的創新思維,有助於長者的機構生活品質;建議未來

    研究可以重視臥床長者的社會參與狀況,亦可嘗試不同的輔療活動,以增加照顧服務

    效益。

    關鍵字:遊戲治療活動、臥床長者

    通訊作者聯絡方式:王明鳳 [email protected]

    6

  • 研究背景

    根據內政部 (2013)的內政統計年報,民國96~102年間,長照機構使用率平均為

    74.33%,面對居高不下的機構使用率,也隱喻出長者的失能人數也有逐漸增長的趨

    勢,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9) 對我國長期照護需求的推估,顯示100年至125

    年之失能人數,以每5年約20%之成長率增加,依據推估結果,100年的失能人口約44

    萬8千人,至115年失能人口將增加為2 倍,約90 萬人,如表1所示。上述這些統計數

    據,在在顯示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如何因應大量失能者之長期照護需求,且提供

    一套符合長者需求的照護活動,為高齡化社會要面對之重要課題之一(王明鳳,2015)。

    表1 100年到125年失能人數推估

    單位:人

    年度 100年 105年 110年 115年 120年 125年

    男性 190,454 219,188 245,975 278,584 318,847 367,903

    女性 258,074 323,084 395,367 479,957 581,647 710,918

    總計 448,528 542,271 641,342 758,541 900,494 1078,821

    全國人口 23,296,248 23,634,537 23,853,101 23,930,657 23,832,371 23,502,833

    失能人口/

    全球人口

    1.9% 2.3% 2.7% 3.4% 3.8% 4.6%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9。

    所謂失能(disability)係指「在完全獨立與完全無法執行日常活動及工作的連續線之間

    的一點」(Williams, Lyons, & Rowland, 1997)。有學者指出失能是個人因功能缺損,

    以致操作某些日常生活活動之能力受到限制,即50%以上的清醒時間活動受限於床椅

    上。一般來說,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三部份: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basic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ADL)及行動功能(mobility)( 林秀蓉、邱啟潤,2004;洪秀吉,2005;許芳惠、

    林麗娟、 宋惠娟,2011)。也有學者的說法是依據高齡者生活照顧程度來進行需求評

    量,共區分為三個階段:1.具有完全自理能力者應可獨立生活;2.具有大部份自理能

    力但需要他人協助者(使用輔具階段),其生活型態屬於協助式照顧;3.具有少數自

    理能力或沒有自理能力而需要他人完全協助者(臥床階段),其生活型態則屬於完全

    7

  • 照護(Kemper,1988)。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指稱之臥床長者,便是指上述因為功能缺損而需要臥床的長者,

    且50%以上的清醒時間活動受限於床椅上,在沒有外力協助下,是無法自行下床活動

    的老人,在實務工作上,即為巴氏量表的移位選項中勾選0分或5分者(王明鳳,2015)。

    緃然如此,他們所需要的照護層面,除了要滿足其生理層面的需求外,還是需要能夠

    包括心理與社會層面的適應與調適,然而,現今長期照護機構之照護重點大多著重在

    生理上的照護,像是日常生活功能的維持、壓瘡、跌倒,或強調硬體上的配置標準,

    或在機構老人文康或休閒活動的設計上,採取團體式的活動安排(陳淑雯、湯雅芳、

    黃瓊萱,2002;董曉婷,2007)。長此以往,機構化的制式和集體生活方式,實無法

    滿足長者個別性和差異性需求,特別是對於失能臥床而行動不便的長者,現今照護重

    點多集中在長期臥床之合併症預防,個別化的活動安排是則付之闕如,一旦長期缺乏

    社會參與的機會,也容易導致社會排除的現象,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會使長者更難

    適應機構中的生活,對於家屬和機構照顧者也都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

    本研究試著結合遊戲治療(Play therapy)概念於方案活動規劃中,乃著眼於人本來就

    有遊戲的能力,並能享受遊戲的樂趣,俗諺有云:「老人囝仔性」,可見老人也是有童

    心的。所以Rubin 等人提出:遊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play as a disposition)、遊

    戲是一種行為(play as a behavior)及遊戲是一種情境(play as a context)(Rubin et

    al.,1983)。梁培勇(2006)也提到遊戲具有六大特性:1.過程中充滿歡樂;2.是主動參

    與而非被動參加;3.無時間上的限制;4.無特別學習的目標;5.不會有輸贏,不會造成

    遊戲者的心理負擔;6.增加遊戲者對外在世界的「我能感」(mastery feeling)。其中

    「我能感」的理念也是社工界近年來所強調的使能(enable)、充權(empowerment)和優

    勢觀點(strength perspective)之理念,雖然臥床長者會面臨無法自行下床的移位問題,

    但可藉由床邊的遊戲活動,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經由遊戲歷程,活動帶領者去

    傾聽與陪伴長者,也希盼在此歷程中讓長者重新接納自我、提昇自信心並增加社會參

    與的意願,減少其身心退化的速率,提昇長者的機構生活品質。

    識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8

  • 1.探討遊戲治療活動,對臥床長者所產生之照顧服務效益。

    2.分析長者參與活動前、中、後的生理面(感官知覺)、心理面(認知、情緒)、活動面(參

    與度、操作表現)的變化差異。

    3. 提供未來施行長者服務活動之參考做法。

    文獻探討

    遊戲治療內涵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Association for Taiwan Play Therapy, ATPT)對遊戲治療的定義

    為:「藉由遊戲的特性,將治療的元素加入遊戲情境中,以遊戲做為治療的媒介,協

    助兒童與治療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治療方法。」(ATPT, 2006,轉引自梁培勇、郭

    怡君,2013)。而美國遊戲治療學會(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 APT)則將遊戲治

    療定義為:「受過訓練的遊戲治療師使用Play 的療癒因子,將理論模型系統化地展

    現在與個案建立人際關係互動的歷程之上,協助個案預防或解決心理社會困難,達到

    最理想的成長與發展。」(ATPT, 2013,轉引自梁培勇、郭怡君,2013)。Landreth

    (2012)則表示遊戲治療是遊戲治療者與兒童(或任何年齡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遊

    戲治療者必須受過良好的訓練,並瞭解如何選擇遊戲器材及如何發展安全而溫暖的關

    係,運用最自然的溝通方式,讓服務對象利用遊戲來表達自己及揭露自己的感情、想

    法、經驗、及行為,進而朝向自我實現、成長、與發展。

    通常遊戲治療多使用在兒童身上,主要是考量兒童的身心發展階段及口語能力可能不

    甚成熟,故希望透過遊戲的方式去引導他們去表達內在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但其實遊

    戲的互動對象應如Landreth(2012)所言,是不受到任何年齡限制。特別是長者在年紀

    漸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加上入住機構後,面對完全不熟悉

    的生活環境,都可能造成他們極大的身心壓力,若再加上因為行動不便,須依賴他人

    才能下床活動,都可能讓長者更加退縮或壓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不利的處境。簡言

    之,機構生活所造成的創傷(posttraumatic )風險,只會加速長者的社會退縮行為和身

    心功能的退化速率,所以如何去重構一個良好的社會活動環境,提供有意義的人際關

    9

  • 係與適當的社會支持,遊戲治療不失為輔療性活動的參考作法。加上研究者與六位活

    動帶領者都都修習過遊戲治療課程,深知遊戲治療的理念與社會工作的信念是一致

    的,都是肯定服務對象有能力去解決他們所經驗到的問題,只要適時提供一個有利的

    環境,便有可能幫助他們減少心理上的無力或無助感,亦可增加其自尊與自信,重獲

    對生活的控制感(VanFleet, Sywulak, & Sniscak, 2011;林萬億,2013)。換句話說,

    透過遊戲治療活動的一對一關係和個別化的服務活動,希望能增進長者的自我效能,

    減少其負向評價態度、進而肯定自我價值。

    二、臥床長者問題需求與遊戲治療活動

    臥床長者除了有行動上的問題外,也有下列因為老化所伴隨之生理、心理和社會問

    題,所以在遊戲治療活動設計上,便希望可以針對長者的問題來滿足其需求:

    (一)生理層面的問題:

    在生理層面的老化問題,係指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所產生的身體變化。雖然有些人體器

    官或系統功能會保持穩定狀態,但多會因老化而減弱;像是視、聽、嗅觸的感官知覺,

    都會面臨退化或功能喪失的風險(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同時,這些感官系統的

    衰退也會造成反應遲緩、傳輸信號減慢或降低,使得老人們的運動反應像是行走、發

    音、進食等都顯得遲緩、呆滯(施振典、莊淑瓊、秦秀蘭譯,2012)。一旦感覺統合的

    問題變得嚴重,也會直接或間接造成老人其他生活層面的障礙,包括人際溝通、自我

    照顧和認知問題等等(吳東昇,2002)。發展感官剌激活動不但能營造輕鬆愉快的探索

    經驗,也能引發參與者的內在趨力,且在研究中也發現它具有改善機構住民的憂鬱狀

    態之成效(鄧如涵,2014)。

    所以在遊戲治療活動設計上,特別針對視、聽、嗅、觸四種感官知覺,設計了「感官

    知覺」遊戲,以便剌激長者的感官知覺,活動內容諸如眼球追索的照鏡子活動;感官

    刺激的嗅覺瓶活動等等。

    (二)心理層面的問題:

    在心理層面的老化問題,係指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所產生的心理變化,包括智力、知覺、

    記憶、人格、壓力處理及調適等(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老人心理上的變化,首

    10

    javascript:document.frmSimpleSearch.query.value='author:%22%E9%84%A7%E5%A6%82%E6%B6%B5%22';document.frmSimpleSearch.linksearch.value='1';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

  • 先是認知層面的改變,包括智力、記憶力和學習力等,其次是自我概念層面的改變像

    是自尊、自信與自我價值感、生活滿意度等(王明鳳,2015)。心理的問題也常與生理

    和社會問題交互影響,任何一個層面發生變化,皆會引起相關的連鎖反應。所以,一

    旦長者無法調適老化過程中所伴隨的功能退化情形,亦可能會加深長者心理上的擔憂

    及無助感,特別是機構化的生活方式,更會加重長者心理上的孤獨感、憂鬱感,所以

    學者們皆會提到憂鬱症是老人常見的情緒或精神問題(李麗花等人,2005;謝耀文、

    高東煒、黃宗正,2005),若能提供適當的輔療活動,確能改善長者的憂鬱情況(鄧如

    涵,2014;董曉婷、陳桂敏,2007)。

    所以在遊戲治療活動設計上,特別針對認知部份,採取現實導向療法 (Reality

    orientation)之作法,以圖卡做為治療的媒介,協助老人重新學習現實生活週遭的訊息,

    如人、事、物、地點、時間等,也在每次活動開始時,與長者問候,並詢問基本的問

    題像是今天是星期幾?帶領者的姓名…,引導老人對環境及事物的認知及記憶力(莫

    靜敏,2001);同時在活動過程中,给予個別陪伴和進行溫暖、正向的交流,傾聽長

    者的心聲,提供同理接納和真誠關懷;在活動結束時,則請長者選擇心情圖卡,來代

    表今天的心情狀態。

    (三)社會層面的問題:

    在社會層面的老化問題,係指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所經驗到角色和人際關係上的變化,

    不論是家庭、鄰里和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系統,以及由正式服務所構成的正式支持系統

    的種種議題,都是社會老化所關切的重點(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當長者從熟悉

    的生活場域(社區、家庭),轉換至機構時,其大部分的社會關係都被迫切割或中斷。

    特別是臥床長者又受限於行動力的障礙,有可能增加其社會退縮(socially withdrawn)

    的機率,和剝奪了其重建社會關係的機會。所謂社會退縮是指個體在不同情境中,不

    管遇到熟悉或不熟悉的同伴,一致地展現孤立行為(Rubin, K. H., & Asendorpf, J.

    B. ,1993)。長者因社會退縮處於孤立狀態,將比較不易安全地、自在地參與人際溝

    通、與人互動,情緒上也顯得較為焦慮、不快樂(施振典、莊淑瓊、秦秀蘭譯,2012);

    11

    javascript:document.frmSimpleSearch.query.value='author:%22%E9%84%A7%E5%A6%82%E6%B6%B5%22';document.frmSimpleSearch.linksearch.value='1';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javascript:document.frmSimpleSearch.query.value='author:%22%E9%84%A7%E5%A6%82%E6%B6%B5%22';document.frmSimpleSearch.linksearch.value='1';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

  • 加上退縮被視為一種內向性行為,較不易引起照顧者的注意,更容易造成長者的社會

    適應問題。

    所以在遊戲治療活動設計上,我們會去重視長者個人在遊戲中的參與度和操作表現。

    活動帶領者採取二人一組形式,帶著主題圖卡和玩具,吸引長者的注意力和興趣,進

    而以此為溝通媒介,善用遊戲(play)的雙向互動過程,展開對長者的改變歷程和重繫

    其社會關係連帶。梁培勇認為遊戲可以很直觀的區分為個體主動引發的遊戲行為,以

    及個體被動邀請的遊戲內容,因此若站在個體的立場,依主被動的特性做區分,遊戲

    的種類便可概略分為自發性遊戲與結構式遊戲(梁培勇、郭怡君,2013)。研究過程中,

    為能有系統的觀察紀錄長者的改變歷程,所以是以「結構式遊戲」為主,視與長者的

    互動過程,彈性運用「自發性遊戲」為輔。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相較於一般入住機構的長者,臥床長者是更容易成為被邊緣化和

    被忽略的一群人口,加上團體式的活動參與方式,並無法兼顧其差異化的需求,所以

    考量長者活動能力及身體功能的限制,結合遊戲治療的理念,設計一對一的活動方

    案,以期達到Ejaz F.K., Schur D. & Noelker L.S.(1996)及候青雲(2005)所提之治療性活

    動對長者的助益,包括:在生理面去維持老人現有能力及減緩身體功能衰退;心理面

    去促進認知功能和提供主動參與活動的機會,使老人瞭解自己的能力,進而發展出興

    趣,提昇自信心及自尊;社會面去增加與環境的互動,促進情感及社交能力,強化老

    人對人、事、地、物的定向感,並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減少對現實的脫節。老人

    也能藉由活動參與來抒發情緒,降低失落及孤寂。陳碧玉(2001)的研究也特別強調身

    體功能、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持與老年憂鬱症之間的關係,發現憂鬱病患組在身心症狀

    數、日常活動能力障礙度、生活壓力事件數、自覺壓力嚴重程度上均較非憂鬱組和社

    區組為多。楊秋燕、李美玲(2013)論及參與活動的老人,會產生日常生活功能提昇、

    焦慮情緒降低,自我表達與社會互動增加之效果。

    12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B4Z9o/search?q=auc=%22%E9%99%B3%E7%A2%A7%E7%8E%89%22.&searchmode=basic

  •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研究主要採取實驗法的「時間序列設計」模式,研究設計如圖1所示。我們採取

    立意取樣的方式,長者在參與活動方案之前二週,先進行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量表

    前測(O1),在活動方案中期(第8次),進行一次中測(O2),活動結束後(第16次),再

    進行一次後測(O3),這樣的作法主要是要比較實施「遊戲治療活動」前、中、後的

    時間點,長者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變化差異及去看出方案所產生的效能如何?

    另外,在介入期間輔以每次的活動觀察紀錄,透過文字紀錄長者在活動歷程中的行為

    表現。

    ○1 X ○2 ○3

    ○1 ○2 ○3 進行量表前中後測

    × 遊戲治療活動方案介入

    圖1 實驗研究設計

    二、樣本及選樣

    由 機 構 先 根 據 住 民 基 本 資 料 和 迷 你 心 智 狀 態 檢 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巴氏量表 ((Barthel Index),立意取樣篩選出符合方案目標對象

    群的成員共計 6 名。篩選標準為 MMSE 量表測量分數,長者為輕度或中度認知功能

    障礙(18~24 分為輕度,16~17 為中度),在巴氏量表中則是勾選第二項移位的第 3 或第

    4 選項(可自行由床上坐起來,但移位時仍需別人幫忙(5 分)、需別人幫忙方可坐起來

    或兩人幫忙才可移位(0 分)),並徵求家屬同意,完成同意書簽署後,共計有 6 名長

    者進入本方案。

    三、介入措施

    遊戲治療中的玩具挑選及教案規劃,初期先請三位專家學者(物理治療師、社工師和

    諮商師)進行檢視,之後再從機構挑選三位長者進行測試,測試過程中,機構中的二

    位工作人員(社工、護理師)從旁觀察及與研究者進行討論。之後,再調整玩具及教案

    13

  • 的安排,並把相關修正後的資料請三位專家學者再次審閱後定稿,以使教案的安排符

    合專家效度。玩具及教案的安排規畫方式:生理層面著重在視、聽、嗅、觸四種感官

    知覺;心理層面著重在認知和情緒功能;社會層面則是著重在操作過程中長者的活動

    參與情形和操作表現,並觀察互動過程加以評分和紀錄。每次活動進行時,活動帶領

    者以二人為一組,分別擔任操作者與觀察者角色,另外,為減少操作者可能產生的誤

    差,在每次活動結束後,召開督導暨檢討會議,針對活動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加以修正

    檢討,並依長者個別狀況調整進行方式,遊戲治療活動的操作方式如表2所示,另摘

    要活動單元教案如附件一。

    表 2 遊戲治療活動方案的操作方式說明

    活動操作

    1.二人為一組團隊,分別擔任操作者與觀察者對成員執行遊戲治療活

    動,每週 2 天,1 天 1 次 60 分鐘, 共 16 次,執行期程從 2013 年 2

    月~6 月。

    2.由小組成員將玩具和圖卡帶至長者床邊,以懷舊玩具計 8 樣,用遊

    戲方式與長者作視、聽、觸、嗅等四種感官知覺相關活動操作。活動

    中再搭配情緒圖卡與相關身體部位、水果味道名稱、交通工具、形狀

    顏色及 0-30 數字等認知主題圖卡。

    教案內容 1.暖身活動:進行問候(現實感)、及活動說明。

    2.主活動:輪流操作四項感官知覺學具,並依長者狀態進行遊戲活動。

    利用喜怒哀樂圖卡及數字、身體部位、各種水果、交通工具、形狀顏

    色等主題卡,與長者做初階、進階之認知功能及情緒檢測評估。

    3.回饋分享:給予長者鼓勵與肯定,和預告下次活動。

    四、研究工具和資料蒐集方式

    針對臥床長者之評估和資料蒐集方式主要包含基本資料表、生理心理社會層面表單、

    以及長者活動觀察紀錄表。

    (一) 基本資料表:包含人口特徵(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入住合計月數、入住原因、

    MMSE評分、巴氏量表選項評分)。

    (二) 生理、心理、社會層面表單:就生理、心理、社會層面各以不同量表,檢測長者

    參與遊戲治療活動前中後之改變情況。

    1.生理層面表單:自編之感官知覺評分表,瞭解長者的四種感官功能狀態,包括視覺、

    聽覺、觸覺和嗅覺四項分數。採取Liker量表五分的計分方式,1分是非常不好、5分是

    非常好回應正確,分數愈高代表狀態愈好。此表為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和參考文獻後自

    14

  • 行設計之表單,在正式操作前,就機構其他長者進行試作和問卷預試,共發出15份問

    卷,使用內部一致性考驗,求得總量表Cronbachα值為0.75。

    2.心理層面表單:使用簡易智能量表(MMSE)和老人憂鬱量表(GDS),瞭解長者的認知

    和情緒狀態。另再將簡易智能量表(MMSE)區分為五個向度,包括定向能力、命名註

    記、注意力和計算能力、回憶力、語言能力。採取Liker量表五分的計分方式,1分代

    表無法回應或回應完全錯誤、5分代表立即回應,且回應完全正確,分數愈高代表狀

    態愈好;老人憂鬱量表(GDS)則是分數愈低代表狀態愈好。

    3.社會層面表單:自編之活動力表現評分表,瞭解長者的四個層面之活動狀態,包括

    參與感、操作表現、互動狀況、自信心四項分數。採取Liker量表五分的計分方式,1

    分代表無法回應或回應完全錯誤、5分代表立即回應,且回應完全正確,分數愈高代

    表狀態愈好。此表為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和參考文獻後自行設計之表單,在正式操作

    前,就機構其他長者進行試作和問卷預試,共發出15份問卷,使用內部一致性考驗,

    求得總量表Cronbachα值為0.83。

    (三)長者活動觀察紀錄表:將每次操作活動後,對長者所觀察到之現象以文字記錄下

    來,以輔佐評估機構長者在生理(感官知覺)、心理(認知、情緒)、社會(活動力)表現,

    可深入瞭解長者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狀況。

    五、資料分析

    採 SPSS for Windows18.0 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將收集之問卷資料編碼後,以百

    分比、平均值、標準差進行長者基本屬性分析,另使用無母數檢定活動介入前、中、

    後三個不同時間點之評估結果。再者就執行過程中所得之觀察互動資料,摘要文字陳

    述,以補充量表數據說明不足之處,觀察紀錄的編碼方式如表 3 所示。

    表 3 資料編碼說明

    資料來源 資料編碼 範例 說明

    活動觀察紀錄表 活動觀察單元

    和活動者代號

    觀 1A1 A1 長者在第一次活動

    單元的觀察紀錄文字

    15

  • 六、倫理考量

    在進行研究之前已提供研究計畫書與問卷給機構主管參考,現場施測前也向相關工作

    人 員、長者和家屬說明研究目的與性質,並採用下列措施保障受試者權益:

    1.告知長者及家屬相關的活動紀錄和問卷採取不計名方式,向受試者保障資料的保密

    性和個人隱私權的維護;2.長者及家屬若不願意參與活動,可退出本研究,不會損及

    其入住權益。

    肆、研究結果

    一、基本資料

    就年齡的分佈來看,長者平均年齡為75.17歲、男性有2人 (33.30%)、女性4人

    (66.70%);教育程度則是以國小以下程度居多(50.00%);平均入住合計月數為8.33月、

    最短為1個月(16.70%)、最長為16個月(16.70% );入住原因,以家人無法照顧居多

    (83.30%);MMSE評分,輕度有5人(83.30%)、中度有1人(16.70%);巴氏量表選項評

    分,勾選0分的有5人(83.30%)、5分的有1人(16.70%),如表4所示。

    16

  • 表 4 長者基本資料 (N=6)

    二、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之個人前中後測總分

    以下依序說明六位長者在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之前中後測總分的變化情形,如表 5

    所示。

    (一)A1 長者在三層面是呈現穩定進步,感官知覺分數從前測 29 分、進步到後測 30

    分;MMSE 分數從前測 14 分、進步到後測 20 分;GDS 分數從前測 4 分、減少到後

    測 3 分;活動力分數從前測 13 分、進步到後測 18 分。

    (二)A2 長者在生理面是呈現穩定進步,感官知覺分數從前測 22 分、進步到後測 27

    分;心理面的 MMSE 分數從前測 11 分、進步到後測 23 分;但 GDS 分數從前測 5 分、

    略提高到後測 7 分;社會面的活動力分數從前測 12 分、維持到後測 12 分。

    (三)A3 長者在三層面是呈現穩定進步,生理面的感官知覺分數從前測 33 分、進步到

    後測 34 分;MMSE 分數從前測 17 分、進步到後測 19 分;GDS 分數從前測 7 分、減

    少到後測 6 分;活動力分數從前測 16 分、進步到後測 19 分。

    (四)A4 長者在三層面是呈現穩定進步,感官知覺分數從前測 27 分、進步到後測 36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1.年齡 4.入住合計月數

    55 歲 1 16.70% 1 1 16.70%

    72 歲 1 16.70% 4 1 16.70%

    78 歲 2 33.30% 8 1 16.70%

    83 歲 1 16.70% 9 1 16.70%

    87 歲 1 16.70% 16 1 16.70%

    平均年齡 75.17

    平均入住合計月數 8.33

    2.性別 5.入住原因

    男 2 33.30% 家人無法照顧 5 83.30%

    女 4 66.70% 無親友可照顧 1 16.70%

    3.教育程度 6.MMSE 評分

    國小以下 3 50.00% 輕度 5 83.30%

    國中 1 16.70% 中度 1 16.70%

    高中/高職 1 16.70% 7.巴氏量表選項評分

    專科 1 16.70% 0 分 5 83.30%

    5 分 1 16.70%

    17

  • 分;MMSE 分數從前測 19 分、進步到後測 23 分;GDS 分數從前測 7 分、減少到後

    測 2 分;活動力分數從前測 14 分、進步到後測 18 分。

    (五)A5 長者在三層面是呈現穩定進步,感官知覺分數從前測 29 分、進步到後測 30

    分;MMSE 分數從前測 17 分、進步到後測 22 分;GDS 分數從前測 10 分、減少到後

    測 6 分;活動力分數從前測 12 分、進步到後測 18 分。

    (六)A6 長者在三層面是呈現穩定進步,感官知覺分數從前測 23 分、進步到後測 27

    分;MMSE 分數從前測 8 分、進步到後測 20 分;GDS 分數從前測 14 分、減少到後

    測 9 分;活動力分數從前測 10 分、進步到後測 17 分。

    表 5 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之個人前中後測總分

    長者代號 A1 A2 A3 A4 A5 A6

    層面 向度 前

    生理

    感官知

    覺總分 29 29 30 22 30 27 33 27 34 27 32 36 29 35 30 23 28 27

    心理

    MMSE總

    分 14 20 20 11 20 23 17 19 19 19 23 23 17 19 22 8 15 20

    GDS總分 4 4 3 5 6 7 7 5 6 7 4 2 10 8 6 14 11 9

    社會

    活動力表

    現總分 13 16 18 12 17 12 16 17 19 14 18 18 12 16 18 10 16 17

    說明:活動介入前的施測為前測,活動介入的第 8 次為中測、活動介入的第 16 次為後測。

    三、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一) 生理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在「生理層面」上,感官知覺總分的前測平均得分27.00 (SD=4.050),接受遊戲治療

    活動介入之中測平均得分30.17 (SD=2.927)、後測平均得分30.67 (SD=3.670),統計結

    果未達顯著(p=.163),但是後測結果進步3.67分。再者,就「視覺」、「聽覺」、「嗅

    覺」、「觸覺」四項之前測、中測和後測分數來看,統計結果亦未達顯著(p=.790、

    p=.368、p=.472、p=.210),但是「視覺」和「觸覺」後測結果有分別進步1.33分、0.17

    分,如表6所示。

    表 5 生理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18

  • 前測 中測 後測 Friedman 檢定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卡方 P

    生理層面

    視覺 3.67 1.506 4.00 1.095 4.17 1.329 .471 .790

    聽覺 4.67 .516 4.00 1.095 4.17 1.329 2.000 .368

    觸覺 4.33 .516 4.17 .408 4.50 .548 1.500 .472

    嗅覺 3.17 .753 2.50 1.049 2.83 1.169 3.125 .210

    感官

    知覺

    總分

    27.00 4.050 30.17 2.927 30.67 3.670 6.333 .042

    *p < .05. **p < .01 ***p < .001.

    (二) 心理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在「心理層面」上,MMSE 總分的前測平均得分 19.67 (SD=2.582),接受遊戲治療活

    動介入之中測平均得分 19.33 (SD=2.582)、後測平均得分 23.83 (SD=3.710),統計結果

    達顯著(p=.006),故遊戲治療活動介入具有改善效果,且後測結果較前測結果是進

    步 3.67 分。GDS 總分的前測平均得分 7.83 (SD=3.656),接受遊戲治療活動之中測平

    均得分 6.33 (SD=2.733)、後測平均得分 5.50 (SD=2.588),統計結果未達顯著(p=.154),

    但是後測結果是降低 2.33 分。再者,就「定向」、「命名」、「注意計算」、「回憶」、「語

    言」五項之前測、中測和後測平均分數來看,「定向」和「回憶」統計結果達顯著

    (p=.015、p=.032),「命名」、「注意計算」、「語言」後測結果是分別進步 1.00 分、0.67

    分、0.84 分,如表 7 所示。

    19

  • 表 7 心理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前測 中測 後測 Friedman 檢定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卡方 P

    心理層面-認知 MMSE

    定向 2.50 1.049 4.17 1.169 3.50 .837 8.400 .015*

    命名 3.17 1.169 3.33 .516 3.50 .548 1.000 .607

    注意計算 2.83 .753 4.17 .753 3.50 .548 6.706 .035

    回憶 2.50 1.049 4.33 .516 4.17 .983 6.909 .032*

    語言 3.33 1.211 4.67 .516 4.17 .983 3.875 .144

    MMSE 總分 19.67 2.582 19.33 2.582 23.83 3.710 10.381 .006**

    心理層面-情緒

    GDS 7.83 3.656 6.33 2.733 5.50 2.588 3.739 .154

    *p < .05. **p < .01 ***p < .001.

    (三) 社會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在「社會層面」上,活動力表現總分的前測平均得分 12.83 (SD=2.041),接受遊戲治

    療活動介入之中測平均得分 16.67 (SD=.816)、後測平均得分 17.00(SD=2.530),統計

    結果達顯著(p=.012),故遊戲治療活動介入具有改善效果,且後測結果較前測結果

    是進步 3.67 分。再者,就「參與感」、「操作表現」、「互動狀況」、「自信心」四項前測、

    中測和後測平均分數來看,「參與感」、「操作表現」和「自信心」統計結果達顯著

    (p=.022、p=.039、p=.024),「互動狀況」後測結果是分別進步 1.34 分,如表 8 所示。

    表 8 社會層面的前中後測差異比較

    前測 中測 後測 Friedman 檢定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平均數

    (Mean)

    標準差

    (SD)

    卡方 P

    社會層面-活動力表現

    參與感 3.33 .516 4.50 .548 4.33 .816 7.600 .022*

    操作表現 3.33 .516 4.00 .000 3.83 .408 6.500 .039*

    互動狀況 3.33 .516 4.33 .516 4.67 .816 5.200 .074

    自信心 2.83 1.169 3.83 .408 4.17 .753 7.444 .024*

    活動力表

    現總分

    12.83 2.041 16.67 .816 17.00 2.530 8.818 .012*

    *p < .05. **p < .01 ***p < .001.

    20

  • 三、活動觀察紀錄結果

    本活動參與成員共 6 位,出席率達 100%,歸納分析個別成員觀察紀錄後,以下就遊

    戲治療活動開展的歷程,摘要說明長者個別的反應與改變情況。

    活動初期(第1-4次)

    活動正式實施後,發現多數成員在初期需要較多引導與說明,一部份是長者因為行動

    力受限較少參與活動,加上研究團隊是外來人員非院內工作人員,需要較多時間與長

    者建立信任關係。因此,在初期的活動過程,會有較多時間與長者解釋活動的目的及

    研究團隊的身份,以避免長者有不愉快和防衛的感受,加上是至長者房間內進行一對

    一活動,其他長者也會因為好奇而來張望,會讓參與活動的長者不自在,所以在進行

    活動時,會拉上圍簾或請工作人員帶開其他長者,減少干擾因素。但亦有長者感受到

    活動帶領者的關心,在第一次見面即激動落淚。

    「活動帶領者與A6聊天,A6說她都沒有朋友,聊到家人時,A6眼泛淚水並不時的拭淚。」(觀1A6)

    活動中期(第5-12次)

    經由持續、固定的結構性活動操作程序,與長者建立關係,也讓他們瞭解活動的進行

    方式,所以多數成員在第5次活動後,已經對活動產生熟悉感也可自由的與活動帶領

    者交談互動。對於遊戲治療活動進行時的玩具和圖卡,也能明白操作方式。隨著活動

    的次數增加,可以發現多數長者在認知層面像是命名、計算、回憶、語言能力都有緩

    慢的進步或是經提醒後便可完成;在活動層面上的參與、操作、互動、自信,也隨著

    參與次數的增加,明顯有更佳的進展。在互動過程,多數長者都呈現出較佳的專注力、

    參與度、主動性與自主性。再者,因為是採取以長者為中心的個別式互動方式,長者

    個人也能就其有興趣的活動內容或活動,主動去聯結過往的生活經驗,在開放式談話

    引導中,與活動帶領者分享開心喜悅或難過傷心的事務。

    「操作者用手指著水果圖卡請A1阿婆說圖卡名稱,A1阿婆皆能答對,操作者給予掌聲鼓勵,A1阿婆

    回應這是都有吃過的,還與操作者分享討論有關蘋果在以前是一個重要高級的水果,要有生病或生產

    時才能吃到的故事。」(觀5A1)

    「操作者請A1阿婆說出圖卡顏色及形狀,A1可以輕鬆回答且正確 ,施測時A1阿婆皆能專注的與操作

    者執行活動,也了解操作者的活動操作意義,會與操作者分享以前客家人等等趣味事…」(觀6A1)

    「在操作過程中,碰到挫折時 A2 會變的沉默,意圖放棄,操作者會鼓勵 A2 慢慢來,也不要氣餒,這

    21

  • 個活動是要刺激腦力,減緩退化,A2 聽到此話時眼睛一亮,會專注的試圖解決困境,但有時也會顯得

    著急不知所措。」」(觀 7A2)

    「A2 對水果圖卡較熟悉,能快速出名稱、味道及顏色,連上回無法辨識的甘蔗都能快說出。對重新擺

    放位置可以進步到六張圖卡,打破上回的五張紀錄。數字加法進步到兩位數相加。」(觀 9A2)

    「A2 看到我們來時會主動的打招呼,能記住並叫出操作者與觀察者的名字,對於今天是民國幾年幾月

    幾日,A2 都能正確地回答「102 年 3 月 24 日星期日」,」(觀 14A2)

    「在數字圖卡上 A4 對於可以辨認並加、減出個位數與十位數的數字,而且能夠迅速的計算和回答。

    A4 露出笑容開心的說道:我還會乘法,可以乘出個位數字與十位數字;除法部份,A4 也能夠完成。」

    (觀 10A4)

    「操作者拿出多種的交通圖卡,A5 一看到三輪車的圖卡,笑的很開心的說:這是以前的車,現在很久

    沒看到了。看到摩托車圖卡時,告訴操作者與觀察者,澎湖家裡也還有一輛摩托車,以前身體好時,

    出門有時搭公車有時騎車。」(觀 6A5)

    「在操作者在運用數字卡之 2 位數,A6 在操作過程中可以完成個位數的加、減,雙數的加、減!但需

    要操作者較多的提醒及協助計算才能完成。」(觀 5A6)

    「A2 阿公因中風在口語表達上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對話過程中,若操作者無法領略時,A2 阿公會一

    再重複,直到我們聽懂為止。操作者若能明白阿公要表達的意思,或操作者表示出關心、同理 A2 阿

    公時(例如請他照顧好身體,心情放輕鬆…),A2 阿公便會開心的笑或激動流淚。」(觀 7A2)

    另針對長者活動當下的分享內容,也會視情況鼓勵長者自由發揮,所以在活動過程,

    多數成員都有歡樂的情緒及正向語言回饋,甚至於會表達出對參與活動的期待心情和

    對活動帶領者的關心。

    「操作者發現A1手力道不是很好,便詢問她常在房內可有想要做一些靜態活動,像畫畫寫字? A1回

    答又沒桌子怎麼寫阿?操作者回答那下次我們就來玩畫畫的遊戲好嗎?」(觀8A1)

    「操作者接著請A1參考樣品圖案上的微笑,練習將珠珠插成相同樣圖,A1雖然沒有完全如實製作成

    功,卻按著各顏色的數量,自己設計出一個另類圖形,操作者稱讚A1有創意,做了一個側臉微笑圖,

    讚喔!A1也開心的欣賞著。」(觀9A1)

    「A3 奶奶帶著微笑向我們揮揮手, A3 奶奶回答說,看到我們的到來好高興,只是麻煩我們很不好意

    思,」(觀 54A3)

    「當我們到 A4 的房間時,她正躺在床上閉目養神,當我們輕聲叫她,她一睜開眼睛看見我們臉上露

    出笑容,很開心的說:厚!你們來了喔!我很想你們內!操作者與觀察者也回應:我們也很想你啊!」

    (觀 5A4)

    「早上來到 A4 房間,她開心笑著說:我剛剛有看到你們從房門口經過,但沒看到你們,還在想你們

    怎麼還沒有來,以為你們不來了。…我知道你們今天要來,我剛剛趁你們還沒有來,就偷偷的在腦海

    中背九九乘法表了。」(觀 10A4)

    「在活動尾聲時操作者問 A5,您喜不喜歡唱歌?A5 回答:以前會去卡拉 OK 唱歌、聽歌,…操作者

    說:那我們一起唱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A5 雖然說他忘記怎麼唱了,但還是跟着操作者慢慢的唱,

    表情非常愉悅,唱完後操作者說:那我們下次明天再來唱「故鄉」,A5 點頭說:好。也稱讚操作者及觀察

    者很會逗他開心」(觀 6A5)

    22

  • 「操作者與 A6 打招呼,並給予一個熱情的擁抱,觀察者向 A6 開玩笑說”我也要”,A6 馬上很開心的

    將觀察者抱的緊緊的…」(觀 7A6)

    「有一次 A6 阿婆提到以前騎摩托車時也被不知哪裡的「猴死小孩」(台語發音)從後面撞倒了,導致

    現在才需要住在安養院,當操作者也分享自己的車禍經歷時,A6 阿婆一聽完,馬上自動擁抱操作者,…」

    (觀 8A6)

    對於長者身體功能受限的部份,像是中風導致語言或手部功能障礙,也會依長者狀況

    再加強此部份的遊戲活動時間,讓長者有機會多練習,或依長者表達出的興趣,增加

    活動的變化性,希望讓長者在陪伴過程中,可以重建對自我的信心和肯定,也感受到

    活動帶領者的真誠關懷與傾聽接納,所以多數長者都能喜愛,並且可以享受活動的過

    程。

    「操作者請 A2 拿著刺蝟球在手掌心用力握,鼓勵 A2 有時間要多做按摩運動,讓左手快點恢復功能。」

    (觀 6A2)

    「操作者拿起敲琴讓 A2 敲打,A2 就像小朋友一樣玩得很高興,操作者在旁幫忙唱起小蜜蜂的歌「嗡

    嗡嗡、嗡嗡嗡-----」,A2 笑著一直在琴面上敲打。」(觀 7A2)

    「A5 說他自己有空時會以左手拉中風的右手做復健,並示範給操作者看。」(觀 14A5)

    (三)活動後期(13-16次)

    有鑑於活動即將結束,所以活動帶領者在後期便開始對長者做活動結束的預告,

    以利長者整理心情,也避免因為結束活動帶給長者負面的感受。雖然長者有依依不捨

    的心情,但是多能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甚至於肯定帶領者的用心和讚美祝福帶領者。

    反而是帶領者在長期的陪伴過程中,會因為與長者的互動,而有較多的心情波動,也

    會去反思個人的家庭景況或老年生活的安排。

    「告知 A3 奶奶我們的活動即將結束,為此還擔心 A3 奶奶的反應,奶奶本就是溫和之人,所以臉上還

    是掛著微笑著跟我們說”感謝” 還說妳們作的非常棒…」(觀 14A3)

    「操作者向 A5 預告下次是最後一次活動,在收拾東西時,A5 突然跟我們說:謝謝你們來陪我,….

    操作者聽完跟 A5 說:是我們要跟您說謝謝才對,謝謝您這麼配合我們的活動。」(觀 15A5)

    「A1看我如子的眼神、燦爛的笑容歷歷在我腦海畫面實讓我捨不得;由於母親55歲早逝,心中不免遺

    憾…」((觀16A1)

    「跟 A5 從活動一開始時的陌生到建立關係,再來要面對的是雙方關係的结束,對我們來說關係的结

    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有工作有家庭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處理,可是對 A5 來說活

    23

  • 動结束代表著沒有人來陪他,對長者的影響ㄧ定很大,面對關係的结束心裡難免會不捨,但是只要想

    到我們的服務,能讓這些長者快樂,繼而提升長者的自信心,這就是我們服務的目的。」(觀 16A5)

    伍、結論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長者確實在遊戲治療活動的個別化服務過程,可以從量化和質性

    資料中看到其明顯的成長與改變。

    首先,就長者個人而言,多數長者在三個層面的前、中、後測的分數都有所進步,雖

    然 A2 長者的憂鬱分數有些許上升,在活動力的表現也是有下降,此主要是因為活動

    後期,長者身體不適,引發了心理和社會面的變化。

    其次,就三層面的前、中、後測的變化情形來看:

    在「生理層面」上,雖然感官知覺分數統計結果未達顯著,但後測分數在「視覺」和

    「觸覺」後測結果有些微進步,「聽覺」和「嗅覺」下降的幅度也不高。藉由活動的

    介入確實有減緩退化的速率和維持功能的效果,與候青雲(2005)的主張是相似的。輔

    以觀察紀錄文字,可知進步的長者,在活動中會表現出「眼睛也會跟著鏡子移動並告

    知操作者方向與高度」、「把軟毛牙刷在手心、手背施測,回答手心和手背有感覺是刺

    刺的」、「聽到聲音的大小,用手指指出聽到的波浪鼓聲音方位」、「請長者聞一聞小瓶

    子,回答酸酸的是醋」。

    在「心理層面」上,MMSE 總分的統計結果達顯著,且其中的「定向」和「回憶」分

    數統計結果也達顯著。雖然 GDS 總分的統計結果未達顯著,但是後測結果是平均降

    低 2.33 分,整體而言,長者確實有所進步和改善,故遊戲治療活動確有發揮其效益,

    這也支持了以遊戲做為治療的媒介,確可不受限於年齡限制,是一種可以協助服務對

    象改善認知與情緒的活動方法(Landreth,2012)。輔以觀察紀錄文字,可知進步的長

    者,在活動中會表現出「很專心的聽操作者的指令」、「能專注的與操作者執行活動,

    也了解活動操作意義」、「可以連接過往生活的美好回憶,開心的與操作者互動」。

    在「社會層面」上,活動力表現總分的統計結果達顯著,且其中的「參與感」、「操作

    表現」和「自信心」統計結果也達顯著。雖然「互動狀況」的統計結果未達顯著,但

    24

  • 是後測結果是平均進步 1.34 分。活動帶領者在一對一的互動服務中,會配合長者當下

    的言行和生活背景,去彈性使用遊戲教案及鼓勵長者自由發揮,著重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個別陪伴和進行溫暖的交流,如候青雲(2005)所提,確能有效的去增加長者與

    環境的互動,促進情感及社交能力。輔以觀察紀錄文字中,可知進步的長者,在活動

    中會感受到「被關心、被接納」、「能重新肯定自己,甚至於發揮關心他人的特質」。

    陸、反思與建議

    (一)在實務工作上的反思與建議

    運用遊戲治療活動做為輔療性活動的作法,乃是考量長者一旦無法參與團體式的

    活動時,特別是因為長者是受限於身體功能的障礙,而非排斥或抗拒團體式活動時,

    該如何提供一套可符合其需求的個別化活動之工作思維,因而發展出本活動方案內

    容。加上過往帶領長者活動時,發現長者也是有童心的,雖然遊戲治療多運用在兒童

    或親子活動上,但遊戲中的特色:像是過程中充滿歡樂、不會造成遊戲者的心理負擔

    和增加遊戲者對外在世界的「我能感」(mastery feeling),都可以成為與長者建立關

    係的有效活動媒介。在遊戲中的傾聽與陪伴,也可以讓活動帶領者去看重長者的能力

    和優勢,從而減少其社會排除或社會退縮行為,符合社會工作所強調的「案主最佳利

    益」之理念。

    另外,在遊戲的活動設計上,我們傾向採取「結構式遊戲」為主,「自發性遊戲」

    為輔。結構式遊戲乃是依據所蒐集到的資料與假設,為因應某一特定目的(如:服務

    對象特性、治療目標、資料驗證)而事先設計過的遊戲;自發性遊戲則是服務對象可

    利用手邊取得的素材,沒有經過事先設計,可不受拘限的想像、自發創造和建構出屬

    於自己天馬行空的世界(梁培勇,2013)。所以在 16 次的活動中,每個活動都有先行設

    計好的單元教案,但是在互動過程中,是可允許長者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例如讓長者

    自由創作和長者共同唱歌,這也是在傳統的活動設計上較少出現的情況。只是,本活

    動在人力和時間成本上較高、且每次活動只能服務一人,如何讓機構主管和工作人員

    願意持續辦理本活動,也是未來推廣本活動時需要努力的方向。

    25

  • 最後,研究者和活動帶領者雖曾修習過遊戲治療課程,但也無法以「遊戲治療師」自

    稱,而是欲採借遊戲中的「治療效果」,對長者發揮活動效益。未來在實務工作的推

    廣上,若有遊戲治療師願意在長照機構中,去推動長者的遊戲治療活動,相信也是長

    照機構主管樂見其成的美事,也盼望此創新方案的實施,能夠提供未來施行長者服務

    活動之參考做法。

    總之,遊戲治療活動在傾聽與陪伴的過程中,確有助於臥床長者建立較佳的心智與生

    活圖像,也能提供輔療活動設計的創新思維,有助於長者的機構生活品質;建議長照

    機構可以重視臥床長者的社會參與狀況,亦可嘗試不同的輔療活動,以增加照顧服務

    效益。

    (二)在研究上的反思與建議

    就研究對象來看,本次研究只選取六位長者參與,是屬於小樣本的探索型研究,

    故研究結果較難推論至其他對象,未來研究建議可加入對照組或增加樣本數,以讓研

    究結果更為嚴謹與廣泛運用。另在資料蒐集上,可增加長者、活動帶領者的回饋,藉

    以獲取更豐富之質性資料,進而對研究結果有更全面的評估與分析。最後,在相關研

    究或文獻的佐證上,因為少有學者投入此主題研究,所以缺乏遊戲治療運用在長者研

    究的文獻報告,較難比較研究效益,希望透過本研究的初步瞭解,可為今後的深入研

    究提供基礎和方向。

    26

  • 參考書目

    內 政 部 (2013) 。 老 人 安 養 養 護 機 構 。 檢 索 日 期 : 2015/9/30 。 取 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王明鳳(2015)。機構臥床長者個別化照顧服務方案成效評估-以行動學具車為例。2015

    參與、實踐與培力:社會工作學術暨實務研討會。屏東:屏東科技大學。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9)。我國長期照護需求推估及服務供給現況。台灣經濟

    論衡, 7,54-71。

    林秀蓉、邱啟潤(2004)。護理人員對失能病患主要照顧者出院需求處理自信及相關因

    素探討。護理雜誌,51 (2),48-56。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三版) 。台北:五南。

    吳東昇(2002)。感覺統合在老年人復健領域中的運用及治療原則。銀髮世紀,13。檢

    索日期:2015/10/3。取自

    http://www.elderly-welfare.org.tw/content/publication/publication2.aspx?Qsn=14。

    李麗花、賴惠玲、蕭正光、鍾信心(2005)。音樂對社區老人憂鬱之成效探討。慈濟護

    理雜誌,4(2),27-36。

    洪秀吉(2005)。居家失能老人病患主要照顧者之需求。於陳清惠等編著,長期照護(三

    版,301-327)。臺中:華格那。

    許芳惠、林麗娟、宋惠娟(2011)。運用Watson關懷理論照顧失能老人及其主要照顧者

    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11(1),119-128。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

    梁培勇、郭怡君(2013)。你在做遊戲治療嗎?。台灣遊戲治療學報,3,1-15。

    施振典、莊淑瓊、秦秀蘭譯(2012)。老人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楊秋燕、李美玲(2013) 。 機構失智老人懷舊團體介入對憂鬱程度改善之研究。聯合

    勸募論壇,2(2),73-96。

    候青雲(2005)。活動治療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功能。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2),43-51。

    27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15.xls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_redir.php?key=%E6%9E%97%E8%90%AC%E5%84%84&area=mid&item=0010613291http://www.elderly-welfare.org.tw/content/publication/publication2.aspx?Qsn=14

  • 陳碧玉(2001)。身體功能、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持與老年憂鬱症之關係。中原大學心理

    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機構老人之活動設計。長期照護雜誌,6(1),89-96。

    鄧如涵(2014)。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住民參與感官刺激團體活動的成效探討。國立台北

    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靜敏(2001)。感官剌激活動。21 世紀失智症照護機構經營管理暨失智症活動治

    療研討會。台北:萬芳醫院。

    董曉婷(2007) 。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之認知、行為及情緒之成效探討。輔英

    科大護理系碩士論文。

    董曉婷、陳桂敏 (2007)。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認知、行為問題及憂

    鬱之成效探討。實證護理,3(4),309-318 。

    謝耀文、高東煒、黃宗正(2005)。老年憂鬱症。長期照護雜誌,10(3),207-215。

    Ejaz F.K., Schur D. & Noelker L.S. (1996) The effect of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on boredom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daptation and Aging, 21,

    53-65。

    Kemper, P. (1988) Overview of the findings.Health Service Research, 23, 161-174.

    Landreth, G. L. (201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 693-774). New York, NY: Wiley.

    Rubin, K. H., & Asendorpf, J. B. (1993). Social withdrawal, inhibition, and shyness in

    childhood. Hillsdale, NJ: Erlbaum.

    VanFleet, R., Sywulak, A. E., & Sniscak, C. C. (2011).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New

    York, NY:Guilford Publications.

    28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B4Z9o/search?q=auc=%22%E9%99%B3%E7%A2%A7%E7%8E%89%22.&searchmode=basicjavascript:document.frmSimpleSearch.query.value='author:%22%E9%84%A7%E5%A6%82%E6%B6%B5%22';document.frmSimpleSearch.linksearch.value='1';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javascript:document.frmSimpleSearch.query.value='title:%22%E8%BC%95%E5%BA%A6%E8%AA%8D%E7%9F%A5%E5%8A%9F%E8%83%BD%E9%9A%9C%E7%A4%99%E4%BD%8F%E6%B0%91%E5%8F%83%E8%88%87%E6%84%9F%E5%AE%98%E5%88%BA%E6%BF%80%E5%9C%98%E9%AB%94%E6%B4%BB%E5%8B%95%E7%9A%84%E6%88%90%E6%95%88%E6%8E%A2%E8%A8%8E%22';document.frmSimpleSearch.linksearch.value='1';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javascript:document.frmSimpleSearch.query.value='title:%22%E9%9F%B3%E6%A8%82%E7%99%82%E6%B3%95%E6%96%BC%E6%94%B9%E5%96%84%E6%A9%9F%E6%A7%8B%E5%A4%B1%E6%99%BA%E8%80%81%E4%BA%BA%E4%B9%8B%E8%AA%8D%E7%9F%A5%E3%80%81%E8%A1%8C%E7%82%BA%E5%8F%8A%E6%83%85%E7%B7%92%E4%B9%8B%E6%88%90%E6%95%88%E6%8E%A2%E8%A8%8E%22';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http://readopac1.ncl.edu.tw/nclserialFront/search/search_result.jsp?la=ch&relate=XXX&dtdId=000040&search_index=all&search_value=%E9%99%B3%E6%A1%82%E6%95%8F+Chen%2C+Kuei-min+%24&search_mode=http://readopac1.ncl.edu.tw/nclserialFront/search/search_result.jsp?la=ch&relate=XXX&dtdId=000040&search_index=all&search_value=%E9%99%B3%E6%A1%82%E6%95%8F+Chen%2C+Kuei-min+%24&search_mode=

  • 附件一 單元教案接要

    活動名稱 追追我在哪~鏡子大遊行 活動地點 長期照顧中心

    活動目的 1.長輩與操作者相互認識與瞭解。

    2.運用現實導向板增加長者與時間、環境的聯結,以建立定向能力。

    3.運用鏡子移動角度,以遊戲方式提昇長者視覺感官的反應。

    4.透過喜怒哀樂圖卡檢視長者活動操作後的情緒反應。

    5.運用各種水果及形狀顏色主題卡,刺激回憶力及提昇計算能力的認知學習程

    度。

    操作時間 流程詳述

    0930

    1030

    一、暖身:認識你真好

    1.操作者、觀察者先自我介紹名字及操作活動意義與目的。

    2.操作者口語化請教長者名字及生活用語來做問答溝通。如今天日期、季節及現

    在所住院所---名稱。

    3.操作者告知長者教具操作方式。(長者若沒反應,要重複說明2-3次)*以上

    所有互動對話,觀察者必須仔細聆聽並做紀錄。

    二、主活動:

    (一)視覺學具-鏡子

    1、初階操作:操作者以雙手拿著鏡子在長者面前 30 公分處,左右兩邊各一次

    的慢慢移動至 45、60、90 度方位,並同時問長者是否有看到鏡中影像,以確定

    執行完成度,長者若回答正確,即進行進階操作。

    2、進階操作:操作者以雙手拿著鏡子在長者面前 60 公分處,左右兩邊各一次

    的慢慢移動至 45、60、90 度方位,並同時問長者是否有看到鏡中影像,以確定

    執行完成。

    (二)認知主題卡-水果卡、顏色形狀及數字卡

    1、初階操作:

    (1)水果卡:操作者以快樂農場種水果、菜市場賣水果、百貨公司買水果及飯

    後吃水果等相關經驗做開場互動。再取出水果圖卡數張貼於九宮格板上,請長

    者說出圖卡上水果顏色與名稱,若完成即進行新舊卡抽換,再請長者指出哪個

    是剛剛認識的水果。

    (2)顏色形狀卡:操作者以烹飪教室作餅乾、過馬路看紅綠燈及蓋房子數數樂

    等相關經驗做開場互動。再取出顏色形狀卡請長者說出圖卡上顏色與形狀。

    *以上圖卡操作若完成,即進行進階操作。

    2、進階操作:

    (1)操作者取出比初階數量還多的水果圖卡黏貼在九宮格板上,再請長者說出

    圖卡上水果顏色、名稱及數量。

    (2)操作者隨意說出 1 個水果名稱,再請長者就圖卡挑選出正確的圖卡。

    (3)操作者再取出數張顏色形狀圖卡混合交錯貼於九宮格板上,再請長者重新

    依顏色、圖形排放整齊。

    (三)情緒大檢測:「情緒」圖卡-(高興、不高興、很高興、生氣、傷心)

    操作者口語化的詢問長者剛剛的操作活動後的心情感受?長者若有回答,就挑

    選符合的情緒圖卡讓長者確認。長者若沒有回答,操作者將取出情緒圖卡,請

    長者挑選以表達當下的心情,藉以檢視長者活動後的心情指數。

    三、回饋分享:

    操作者、觀察者口語化的向長者道別與謝謝,並告知下次再來的日期與時間。

    29

  • 長照機構老人終老生命門檻經驗之研究

    林蕙珠 1*/卓春英 2/蔡昌雄 3

    1 財團法人高雄市私立淨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秘

    2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3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通訊作者:林蕙珠/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30

  • 中文摘要

    隨著醫療衛生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高齡人口的長期照顧成為

    國際間共同關切的議題。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衝擊下,傳統由家庭承擔的照顧功能趨

    於式微。長期照顧的需求日益增加,長照機構已成為現代社會失能老人無可避免的居

    住選擇。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入住長照機構八位住民為研究對象。透過詮釋現象學的方法指

    引、臨床參與觀察的田野資料,以及深度訪談稿形成研究文本,進行長照機構老人終

    老生活的門檻主體經驗、本質及現象的描寫與詮釋。

    研究結果發現,「遺棄」、「等待」、「病苦」到「孤獨」,構作了機構老人的生活門檻經

    驗的歷程。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長期照顧政策」的建議:一、發展照顧人員靈性教

    育。二、機構照顧人力配比的檢討。三、意義中心照顧模式的推展。四、體驗如何變

    老以及教育敬老觀念。

    關鍵詞:長照機構、老人、門檻經驗

    31

  • 前言

    隨著醫療衛生科技的進步,整體國民的平均壽命不斷的延長,出生率日益下降,

    造成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衛生福利部統計至 2014 年 3 月底,65 歲以上老人共 272.4

    萬人,占總人口 11.7%,推估 2018 年老年人口達 14.6 %進入高齡社會,至 2025 年老

    年人口 20.0%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其中,80 歲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率,由 2012

    年的 25.4%,到了 2060 年將大幅上升為 41.4%(衛生福利部,2014)。當家庭越來越無

    法獨自照顧失能長者,長照機構已成為現代社會部份老人無可避免的居住選擇(蔡啟

    源,2003)。

    老人在入住機構後,除了要面對搬遷的壓力外,還要適應新環境,原本日常生活

    中熟悉的一切人事物,頓時成為記憶,帶著失能的病體,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對老人而言是一項巨大的衝擊與挑戰(許敏桃,2001;Yvonne, 2003)。機構統一的生

    活作息規定,長期下來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與知覺剝削,老人會覺得喪失自主權而有

    被抛棄、焦慮、不安全、孤獨、寂寞、被囚禁、無能、無助等感覺。老人在機構裡對

    於生活安排的權利被剝奪幾乎習而不察,醫療決策通常會凌駕老人的自主意願(葉莉

    莉,2004;莊雅婷 2006;沈梅琍,2009;吳奇璋,2008;蔡明修 2010;朱婉霞,2010;

    施麗紅,2010)。因此,入住機構對老人而言,會是艱難且複雜的心理適應歷程。

    面臨終老歷程,老人在順應機構照顧模式的同時,要如何維持原本的生活及存在

    的認同?本研究從長照機構老人的敍說,深入其生活現象的觀察並加以詮釋,探究終

    老生命的門檻經驗,作為長期照顧政策制定之參考。

    32

  • 貳、文獻探討

    長期照顧機構現況

    依衛福部統計 2014 年 6 月底,台灣老人長期照顧(長期照顧型、養護型、失智照顧

    型)及安養機構計有 1,048 所,可供進住 5.8 萬人,實際進住 4.4 萬人,使用率約 6~7

    成(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由於慢性病導致身心功能障礙者的增加,長期照顧服

    務需求已超過醫療體系的範圍,加上家庭照顧功能日益低落,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供不

    應求的問題逐漸擴大。

    二、長照機構老人生活適應的問題

    (一)生理層面

    老年人生理老化的過程是漸進的,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適應,如果再加上疾病

    的威脅,則承受更大壓力,發生問題的可能性愈大。老人甫遷居至一處陌生環境,可

    能導致老人睡眠形態改變、食慾減少、活動量下降、跌倒頻率、罹病率增加,間接造

    成死亡率上升等(Friedman &Willianson, 1995; Melrose, 2004)。生活自理能力弱的

    老人,更需依賴他人照顧,皆會造成老人自卑、挫折、無用及焦慮感。

    (二)心理層面

    遷移是一種壓力與潛在性的傷害,對老人而言入住機構後,可能與原本家庭權力

    結構關係、角色與地位發生改變,容易造成老人心理壓力(Armer, 1993; Mikhail,

    1992)。機構生活適應對老人而言,是艱難且複雜的心理適應歷程,老人在剛搬遷一

    個月內會有混亂的現象出現,伴隨失眠、沒食慾、憂鬱、意氣消沈、疲憊、無望感、

    常流淚,都是常見的反應特徵(Chenitz, 1983)。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過於注重常規式的

    照顧,老人因無法控制生活事件,會覺得喪失自主權而有被抛棄、焦慮、不安全、孤

    獨、寂寞、被囚禁、無能、無助等感覺(陳芷如、徐亞瑛,2000)。

    (三)社會層面

    老人入住照護機構後,社會關係的改變也是明顯的受到影響。常因身體疾病或老

    33

  • 化之故而降低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動機,與工作人員或其他住民間常因陌生等種種因素

    導致無效性的溝通,造成老人人際網絡的阻斷,易衍生出被動、退縮、缺乏信任感、

    敵意及互動障礙等社交上的衝擊;老人自覺在機構中沒有朋友,有人際疏離的現象(劉

    淑娟,2007;李孝陵等,2004;陳玉敏,2000; Ziraldo, 2000)。

    二、老人發展理論

    老年期是人生發展歷程中的最後階段,可能會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意,發展出統

    合的概念,而絶望是 Erikson(Erikson et al., 2000)老年期的發展歷程中,反向的自我

    不協調力量。Maslow(1969)認為自我實現可區分為,健康型與超越型的自我實現;

    自我超越意謂接受死亡,超越死亡的界線,而非一味的排斥死亡(江亮演,1988、邱

    天助,1991)。健全心理發展的老人坦然面對死亡的事實,超越現時、現地的自我,

    肯定死亡的必然性,成功地適應對死亡的預期與準備(吳永銘,1998)。成功老化

    (successful aging),代表晚年身心靈整合狀態。高齡者即使面臨生理的老化,其

    人格與智慧的發展仍具有超越的潛能,高齡者如何達到自我增能(self-empowerment),

    對成功老化應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林曉君,2010)。

    三、老人終老生命門檻經驗(The threshold of life experience)。

    當老人發展階段生命陷入困境處在僵局時,會有一個要跨越的門檻 (May,

    2003)。老人必須順應機構照顧方式,又必須改變的生活形態,當個體所選擇之目標或

    尋求動機之滿足受到阻礙,會因此產生不安、自卑、受迫害感等緊張的情緒,在心理

    與生理上產生不安和失衡等情形,因而導致不適應的行為發生,終成老人終老生命門

    檻經驗。

    (一)自主的喪失

    老人在機構裡對於生活安排的權利被剝奪幾乎習而不察,而醫療決策通常會凌駕

    老人的自主意願。機構隱私維護以身體維護最為重視,但執行卻也最困難(莊雅婷

    34

  • 2006;沈梅琍,2009;吳奇璋,2008;朱婉霞,2010;蔡明修,2010)。入住機構老人

    的生活已被架構,失去自主權,社會互動減少,心理方面易有低自尊、無望感和憂鬱

    情形,對生活的滿意度降低。

    (二)機構老人的憂鬱

    入住機構的老人,多數自覺不快樂且有憂鬱傾向(藍育慧等,2008;林怡君等,

    2004)。社會關係較孤立或社會網絡資源較薄弱的老年人則易出現自殺行為;照護者

    過度干預老人生活或其日常生活之決定,使其容易產生忿怒,或因更體認自己的失能

    而憂鬱加劇(蔡尚穎,2007)。機構受虐老人常常礙於面子或有所顧忌的而隱瞞實情,

    求助意願低及無求助管道,是造成老人憂鬱最大的問題(Mc William et al.,1994)。

    (三)機構老人的孤獨

    孤獨會影響所有人群,但老年人更受影響。Yalom(2003)認為孤獨有三種類別:人

    際孤獨、心理孤獨和存在孤獨。人際孤獨意指一般經驗到的寂寞,是指與他人分離;

    心理孤獨則是指人將自己分隔成許多部份的過程。當人在經歷周遭他人死亡的經驗

    時,會讓人意識到自身的死亡,是需獨自承受的,因而徹底體會存在的孤獨。Marc

    (2012)指出老人機構的安置問題在於被安置的老人身上停駐的遺棄和孤獨,這些是

    都是人造成的問題,不是老年的產物。礙於中國傳統文化忌諱對老人談論死亡,使得

    高齡者的生命教育要「延宕」到臨終階段。

    (四)機構老人的死亡焦慮

    多數的研究發現老人並不是那麼害怕死亡,而是擔憂臨終的過程。人們通常恐懼

    痛苦、寂寞、懲罰、失去身體、失去自我控制、對死後的未知、對未來無法預期、對

    生者的影響和人格的解組,以及瀕死的過程,尤其是緩慢而痛苦的瀕死過程,這種恐

    懼更甚於死亡本身(Aiken, 1995;Sidell, 1996;Ferraro, 1997;Thorson, 1995/1999)。養

    護機構老人之整體生命意義感較低,整體死亡焦慮偏高;真正深層的死亡焦慮是存有

    35

  • 的空無以及永遠分離所產生的不安。而死亡焦慮影響因素,是從健康下降作為焦慮的

    起點,同時受到個人、場域與社會互動等多層面的影響(藍育慧等,2008;楊曉惠、

    2010;曾怡萍、2011;蔡秋敏,2001;蔡秋敏、張宏哲,2005;林佳宜,2007)。

    (五)機構老人的靈性需求

    老年人的靈性需求是要瞭解生命中受苦的意義,才能超越現況中不能得到滿足的

    意念;需要他人肯定並支持宗教行為保有個人尊嚴與價值感,可以表達憤怒及懷疑,

    感恩影響生命中的每一個人,學習饒恕人與被饒恕,接受及準備面對死亡;當老人出

    現靈性困擾時,會產生罪惡感、喪失生命意義與目的、缺乏愛及所屬、以及失落(Koenig,

    1994;黃惠璣等,2011;張翠芬,2001)。

    教育部(2006)在我國「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突顯我國社會對於

    成功老化概念推廣的迫切需要,而就身心靈健康而言,探討高齡者靈性發展之意涵,

    確實是老人健康照護中重要的議題。

    參、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為觀點,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藉由和研究參與者的對話,詳細的描繪出實況與細節,將讀者帶入情境、體會問題,

    然後對所觀察的社會現象加以詮釋,從中產生知識。研究者以解釋性互動論和現象學

    的論點為基礎,來理解研究參與者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度的描述與詮釋(Denzin, 1999、

    Sokolowski, 2004)。在徵詢機構及老人同意、簽訂保密協議後進行深度訪談。透過現

    象還原的過程,掌握住長照機構老人生活世界中與重要他人相互構成的歷程、事件。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良好關係之建立,會增強研究參與者自我坦露,因此「立即

    性」提供了研究者在訪談中,更接近研究參與者生活經驗的機會,也增加研究的效度

    (Drew, 1993)。

    36

  • 研究對象

    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進行參與觀察,用非正式談話訪談和長照機構老人對話(全

    程使用台語對談),以立意取樣,選定入住機構一年以上,經歷半年對機構的生活仍

    不能適應,且認定機構是終老的最後「所在」的老人,即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共有八位,

    男、女性各半,平均年齡八十一歲,國中畢業二位,不識字四位。宗教信仰以傳統民

    間信仰六位居多,佛教二位。在婚姻狀況方面,喪偶有五位,配偶尚存二位,未婚一

    位。入住機構平均時間為二年,最長四年,最少一年。

    肆、研究結果

    一、移居的轉折點與「苦」初相逢

    老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對老人而言是一項巨大的衝擊與挑戰(許敏桃,

    2001;Yvonne, 2003)。即使有草原、有散步的步道,寛徜的空間,但長照機構的那一

    道有形或者無形的圍牆,已經將老人與外界隔離。

    (一)被囚禁的苦

    天保說住在機構比在軍隊生活還要不習慣,很沒有自由,整個人有被束縛住的感

    覺「…佇在我蓋沒自由啦…嘛沒自然啊,就沒法度,這是要按怎講,佇在那像軍隊生

    活,軍隊生活我是欸慣習,嗯擱佇在攏束縛條欸,吃啊袂嘟好,睏啊袂嘟好,沒法度…

    (C2011)」。地慶也說住在機構很不方便,除了吃的不合胃口、活動需要配合機構的

    作息、外出請假還要家人簽名「我就很不方便啦…吃的麻嘸方便…吃袂合…菜色不

    好,在這沒自由啊…袂當出去外靠啦,要出去擱愛請假,要找厝內的人請假…感覺足

    痛苦啊…痛苦喔,當兵會當放假,看一個禮拜還是一個月放假一次,佇在袂當

    (F1001)」。

    37

  • 老人的作息被機構的安排之下,讓老人有被囚禁感,老人心中的不能自主的痛苦

    相對的浮現,心靈隨而被囚禁,被囚禁的靈魂無處可逃。

    (二)失去掌控的苦

    天保住四人房,每床各配置一組床頭櫃和衣櫃,他原本的衣櫃使用的很習慣,照

    顧人員卻將它移動了,造成要開衣櫃的方向和原本的不同「…嘛沒解決啦…我一個廚

    仔(櫃子)說要給我煞位(移位),我就用習慣就好啊,今嘛答我煞位,我行動就沒

    相像(不一樣),我就凍袂條…(C2002)」。雖然櫃子是機構提供,但老人會認為櫃

    子是屬於自己的,照顧人員不可以隨便去移動它,因為任何物品的變動都會造成他們

    拿取的困擾,雖然只是移動一個櫃子的動作,也會削減老人對生活的掌握。

    (三)無助的苦

    入住近二年的時間,夏蓮無奈的說,即使不習慣又能如何「暗時就早早吃,吃飽

    就睏啊,甘苦就速在伊甘苦啊…講卡有法度啊…(B1001)」。夏蓮眼眶眨紅,語氣怨

    嘆的說要死也死不了「住在這,忍耐住…要死也不死安內,甘苦…(B1001)」。吃飯、

    睡覺都要按照機構的安排,夏蓮感到極度的不適應,消極不抱期待,輕嘆一口氣的說

    就這樣「一日過一日」。無助感的產生來自於個人經過一次又一次無法控制的生活事

    件使然;老人與照顧人員與對於照顧上優先順序會產生落差(Seligman, 1995、蔡尚穎,

    2007)。

    機構老人因生活被過度干預或決定,連自己的生活都使不上力,無助感會隨著失

    能程度加劇,每一步似乎都有危險,前途茫茫,像是個深不見底的黑洞。

    (四)被忽略的苦

    天保入住機構已經一年半的時間,他帶著氣憤的口語說,最不能適應的是需求無

    獲得立即性的滿足,照顧人員故意忽略他的需求,沒有體諒老人的急迫性,有些甚至

    38

  • 還會故意刁難「甘那一年半啊…惦這是袂歹啦…要講好…袂適應的是這下跤手人(照

    顧人員)…攏袂聽話啦…袂鬥互相啦,叫怹衝啥攏沒通啦…我有痰…在甘苦,叫怹一

    下…會卡慢啦,阿咱就在緊急…就刁蠻咱啦…(C1007)」。老人會因照顧人員鄙視的

    態度,對老人不尊重、輕忽、漠視的對待方式感到憤怒。

    (五)無自主空間的苦

    無從得知會遇到什麼樣的室友,也是讓老人無法適應的因素之一。坤宗抱怨說,

    前幾天入住的一位室友,意識不是很清楚,半夜一直吵,讓他整夜都沒有辦法睡「…

    前日來那個,唬!吵歸暝,歸暝攏沒睡,嘛是不敢起來那個…卡有法度…(H1005)」。

    長照機構幾乎都是二人同住以上的房型,老人因此無法擁有自主的空間。坤宗住在四

    人房,歷經了多位不同失能程度的室友,在無從選擇的情況下,面對同住的室友的干

    擾的行為,只能無奈接受。

    (六)被遺棄的苦

    住機構的老年人由於角色的改變,原來與朋友、親戚、子女間親密的關係,變得

    疏離,若家人無法經常探望,老人被遺棄感會更加強烈。天保認為子女到機構的探望

    能帶給他一時間的快樂,子女的離開,被拋棄感又會席捲而來,對子女思念之苦,天

    保只能黑夜裡流著寂寞、傷心、孤獨的淚眼「(女兒)有啦嘟對啊就來看,看是要衝

    暇伙…歡喜一時娘啦,過了回去就沒啦,就擱流目屎啊…英時仔睏,睏加流目屎哦,

    足想哦…(C3002)」。家屬到機構是去探視老人,還是讓老人可以看看好久不見的家

    人?在枯燥乏味的機構生活,子女的探望可以為老人注入快樂泉源,然而每次探望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