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责任编辑 郭兴文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马爱贤 校对 张立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www.xiancn.com 终南 读诗之乐 赵望云捐赠作品展感言 杨力舟 那些年我们感受的书香 王志 赵望云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先进文化的精英人物, 是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实践者,是忠于祖国,热爱劳 动人民,用自己的创新作品为大众服务的人民艺术家。 赵望云先生的351幅作品由子女捐赠给国家,圆 了赵先生毕生奋斗的爱国梦,体现了赵家高尚的家 风。赵先生的遗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增加了艺术史 的宝贵物证。我作为中国美术馆的老职员,向赵先生 的子女由衷地表示敬意。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美 术界的基本状况是,新兴的各类“为艺术而艺术”的时 尚和回避现实追摹古意之风盛行,革命的美术远在延 安。赵望云却难得地正视现实,和国统区的左翼文艺 家们站在一起,发出呼声,逆流前行,为新中国画寻找 出路,发表理论与思想,在国内不少地方从事艺术活 动。1942年,他定居西安立足西北引导社会,大力奔 向农村写生。从本次捐赠的作品中,我清晰地看到了 中国现代美术史中赵望云先生“歌颂劳动大众,歌颂 劳动之美”的艺术观,以及革新中国画的足迹。 出身农民家庭的赵望云对北方农村生活有着天 然的情感,对旧中国的农民苦难和贫穷的状况又有着 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对淳朴勤劳的劳苦大众,从心底 充满热爱,因此,他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抒写了大量西 部民众的水墨风情画意。他说: “我为了描绘现实,我 爱旅行。”他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艺术旅程中,所 到之处满目疮痍,百姓平民生活在战乱频仍走投无路 的境遇之中。《晚成庐藏书画集锦》中,他用笔墨留下 了真实的图景:苍凉的大地,荒芜的原野,凋敝的村舍 ……简约传情的画面呈现出各类民俗人情,为生计奔 波的生存状态,以正义感十足的大胆冲击现实的勇 气,写出了文人画家的胸臆,让我更多地看到赵先生 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赵先生的作品用真诚朴实的 欢愉、明朗、和平、快乐的大写意形式,歌颂新疆地区 少数民族生活,以及黄河三门峡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 村战天斗地的时代风貌,特别展现了赵先生把握新时 代的脉搏的叙事能力与笔意纵横的新境界。还有一 批大炼钢铁的写生作品,政治史实的是非并不影响他 的作品价值,他以歌颂劳动者的命运为出发点,记录 了这一历史现象。让我们看到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 当然也让人联想到在那特殊年代的艰辛与无奈。 “歌颂劳动大众,歌颂劳动之美”贯穿了赵先生毕 生的艺术追求。 赵望云先生坚守中国画的本质,用笔墨画出历 史,用先行者的艺术实践倡导改良中国画。在国难当 头的时刻,他著文《抗战中国画应有新的进展》指出 “大后方的国画不能为抗战服务,落后于版画、漫画”, “至今临摹之弊已登峰造极,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只 有临古人的躯壳,毫无自己的精神”。在抗日救国的 时代用艺术为武器的使命感十分难能可贵,为人民的 艺术志向终生不渝,赵望云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光照 日月。今天的捐赠展览,我们得以再次认识赵先生的 崇高人品,他为中国画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赵先生改良中国画的学术宗旨至今发人深思: “我们在旧国画中扬弃的不是它的技巧,而是它的空 虚内容”。他在艺术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 “师 古而不如师今”,这与当下的时代召唤一脉相承。为 长安画派形成和发展起到先导、奠基与开创性的作 用。我看到通行的高中美术教材一书中写道:“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赵望云的农村写生开辟了中国创作的 生活之路”,这一历史性的评价普及到每一个学龄青 少年的心坎上,足见赵先生所开创的艺术之路之重要 与不朽。今天举办这样的展览,再研究和发扬赵先生 的艺术成就,推动中国画的创新。 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深深融入人民生活,努力多出好 作品,奉献给美好的时代。 (作者系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我酷爱读诗,尤喜品读哲理诗。优秀的 哲理诗,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思 想,陶冶人们的情操,用不着强记硬背,就会 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宝贵 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如今,自己已年过 不惑之年,有时静下心来,纵观过往,回味旧 事,沉淀心情,不由得感慨万千。人的一生,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 惑,在曲折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常常需要作出 很多重要而艰难的抉择。一些含蓄隽永的小 诗和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人顿悟,促人奋 起,为人指点迷津,引导人们摆脱困境,走向 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记得少年时代,不懂得如何治学,老师教 我们读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使我对“源头活水”十分神 往,感觉到不可企及,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清 源头在哪里,“活水”从何处来。后来慢慢懂 得“活水”不仅是指心灵的豁然开朗,更重要 的是告诫我们,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这样才能使知识常生常新,使思维的池水清 澈如镜。从此,有了深钻细研、求知若渴的欲 望,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取得新进步。 年龄稍长后,读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名诗 《登鹳雀楼》,无限钦佩作者所站者高,所见者 远,所怀者大,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两句,蕴含的哲理崇高深邃,使我懂得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鼓励我要永 不自满、永不停顿地向上攀登,去追求人生最 辉煌、最完美的境界。诗中的“鹳雀楼”永远 镌刻在我的内心里,永远矗立在我人生的最 高处,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生的航向,让我 奋斗不止,进取不歇。这些哲理诗是人生经 验的总结,心得的凝练,智慧的沉思,智者能 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取前行动力,终将走向 成功;庸者见之不以为然,领会不了个中深 意,只能浑浑噩噩过一生。 中国古典哲理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既 有耐人寻味的诗歌意境,又有发人深省的诗 歌睿智,更有难以驾驭的诗歌技巧,足够我们 学习、欣赏与借鉴。我每每感叹,常常痴迷, 句句斟酌,自由自在地徜徉诗海之中,尽情领 会诗歌真谛,吸收诗歌营养,安享读诗之乐。 在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 中,意境悠远,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怡人耳目 的比比皆是,都是想象新颖,出语隽奇,因而 传诵不衰,流播久远。诚如宋代梅尧臣所说: “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 诗歌的睿智体现在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的哲理上,诗的哲理和睿智,不是抄袭别人现 成的思想和结论,不是不厌其烦的自我重复, 也不是一般的哲学常识的分行说明。它应该 是诗人对生活正确而且是独特的认识、发现 和评价,它应该带有新鲜独创的个人色彩。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深刻,从而给读者以有益 的启示。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诗人兼具 慧眼独特的发现,并把它升华到哲学高度,为 什么身在庐山中而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呢?那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复杂多面性,身 在其中,不能高瞻,就会限于局部所见,而看 不到事物的整体。相对地超脱一些,保持一 定的距离,也许更有利于观察和认识客观事 物的全貌,教会了我们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的 方法。 古代诗人创作十分考究,技巧十分娴熟, 行文用字很是工整,吟诗作词很是痴迷。唐 朝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 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精华在“敲” 字上,为了用“推”还是“敲”,还流传着一个典 故: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 “敲”字,犹豫不决,不断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 之势,不觉一头撞到大文学家京兆尹韩愈的 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 作诗得句“推”“敲”未定一事说了,韩愈不但 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 “敲字为佳。”并让贾岛与他一起回去,共论诗 理。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 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吗?其实, 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 门声,就惊动了宿鸟,引起了鸟儿一阵不安的 躁动,或惊起不停跳跃,或盘旋重落枝头。诗 人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现象,来刻画深夜 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 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其用字 技巧,令人惊叹。 诗歌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沁人心扉的浓 烈感受;诗歌之智,智在哲理,智在拨云见日 的豁然开朗;诗歌之巧,巧在精湛,巧在出其 不意的新奇隽永。徜徉漫漫诗海,与文人骚 客同欢喜,同悲歌,同奔放,同醉美,同吟唱, 其乐无穷,受益终生。 说起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可能 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了。从小家里基本都有兄弟姊妹, 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上学时国家开始兴师重教,有了 受更多教育的机会;玩的玩具可能没那么高级,但多 为亲手所制,充满了游戏的乐趣。尤其是当年父辈跟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积极“抢时间、搞建设”时, 我们这些“散养”的孩子,有了更宽广的自由生长的空间。 那时,一到暑假,街坊里就成了我们的天地,小 孩子常常每人脖子上挂一把钥匙,东家跑西家逛,自 己开始当家做主了。我曾跟着哥哥去很远的小河沟 里捞过鱼虫,也去小树林抓过知了,玩沙包、踢毽子、 跳绳这类就更不用说了,当然,除了这些开心的疯 玩,还有不少和书有关的回忆。 记得当年家里有一个木箱子,专门给我和哥哥放 “小人书”,我俩常常把零用钱攒下来,有空就和同学 约着去买书。因为手头钱不多,所以选起书来也是再 三比较,然后几个人商量你买哪本我买哪本,这样回 头可以方便交换了看。每每买到心仪的书后,我拿回 家往往饭都顾不上吃,一定要先睹为快。如果周日的 时候爸爸有空,他也会带我们去书店转转。当时有两 本书我的印象比较深,一本是小黄鸭的故事,教育我 们要团结友爱。还有一本是关于探秘宝藏的,讲在一 个水怪守护的山洞里发现了钻石,记得我当年看了这 本书后财迷心大发,常常“做梦”想着自己如何去山洞 里挖钻石,前几年看电影《地心历险记》后,竟有种似 曾相识的感觉。而我的哥哥最爱看《铁道游击队》,而 且,往往看完后就把自己想象成武艺高超的游击队 员,驰骋在飞奔的火车上…… 除了买书借书外,我们也经常到外面的书摊上 看书。在离家不远的万寿路公交车站牌附近就有一 个老爷爷,他长期在那里摆摊。塑料布铺在地上,边 角压了砖,布上面整齐地码放了好多小人书,周边放 了几个小板凳,2 分钱看一本,坐在那里,交上 5 分 钱,可以优惠看到三本书。我当时认为这老爷爷一 定很有钱,要不咋会有那么多的书呢。而且,凡是新 出的小人书,他都会有,并且是全套的,我们可真是 羡慕得不得了。 后来,单位的职工俱乐部建好了,有电影院、图 书馆和各种活动室,水磨石的地板看上去真是高级 啊,这下我们可有了玩儿的地方。尤其是夏天的晚 上,我们常常结伴去图书馆看书,那里不但有很多花 花绿绿的杂志,最关键是还有吊扇,我们一边随心所 欲地翻着书,一边吹着凉丝丝的风,感觉可爽了。 暑假里俱乐部会组织各类少年活动,有篮球小 组、象棋小组,我当年参加了观影小组。每周三下午 在活动室有专门的老师分析电影故事,听完后,不但 每人可以发一根冰棍,而且还会发一张电影兑换劵, 这周内就可以凭兑换劵在大礼堂免费看一场电影。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完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上交给老 师,写得好的,还可以把作文贴到外面的橱窗里。一 个暑假下来,我们观影小组写出了不少作品,辅导老 师竟然在厂工会的支持下,把优秀作品油印并装订 成了一本本“书”,发给小组的每一个人。我是抱着 自己的“书”跑回家的,爸妈也没想到我们小小的年 纪竟然“出书”了,于是,立马给我买了一根 5 分钱的 奶油冰棍奖励我。冰棍很甜,我的心里更甜。 等到上初中后,暑假的课外活动就更多了。放 假前会在学校大门处贴出兴趣课的安排表。我去听 过音乐欣赏课,跟着老师听《梁祝》中的“化蝶”。也 参加各种竞赛,我和几个同学代表学校去市少年宫 参加“西安乡土史地知识竞赛”,拿了第二名,回到学 校,每人给奖励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我也是在那个 时候熟悉了唐诗中的长安,记住了“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 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等一些描绘 西安、描绘陕西的诗词。 再长大一些后,开始有了琼瑶的爱情小说,开始 有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可那时学业渐紧,家人反而 不鼓励我们看这些“无用”的课外书了,他们希望我 们紧紧围绕老师的教学大纲,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 大学。于是,我只好在这个“冲关”的时刻,一边使劲 学习,不让自己落后,一边怀着无比内疚的心情,趁 大人们睡了,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琼瑶的风花雪 月,看三毛的沙漠风烟…… 黄东晖 坐进联大的教室 溪汪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上,一栋七八十年前的土坯 墙、铁屋顶教室在正午明亮的阳光中,空落而静默。 抗战八年深刻而遥远的峥嵘岁月隐约其间,不可触 摸却又无处不在。 我是以学生的身份虔诚地来昆明“求学”的,准 备借新闻业务培训之机,坐进联大的教室,当然也期 待能坐回一去不复返的往事里。 途中忆起当年悲壮中不乏乐观的南迁,尤其是以 黄钰生、闻一多、曾昭抡等 11 名教师和 290 名学生组 成的“湘黔滇旅行团”最为牵动人心。我从东北到西 南,不过飞行六个多小时,他们却日夜兼程 68 天,以 步行为主跋涉 1600 余公里,从长沙抵达昆明,与另两 路师生会合。因为大批知识精英的陆续到来,安详恬 静的边城倏忽间生机盎然,直至脱胎换骨。 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南渡”,包括晋、宋、明,未能 有如愿北归者。“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众志成城、 浩气回荡,“乃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成就了 战争史、民族史和文化史上的不朽传奇。如果要寻 找见证传奇、感受传奇的场所,我想联大的教室可能 是最为理想的一处。 虽然局部恢复的西南联大旧址,只偏居云南师 范大学校园一隅,但与联大有关的建筑小品和物质 符号,如梅园、师林、闻一多像、民主草坪、三校纪念 亭等,却遍布校园,不泯的精神气韵更是处处充盈氤 氲。一触景,便生情。 古朴、简陋却令人不由得仰望的联大校门,在七 八十年的时光浸润中雍容而高贵。一跨进去,便与 永不老去的往事和故人迎面相遇。北大校长蒋梦 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的雕像神态各 异,却无不流露出内心的笃定和坚毅。蒋先生和张 先生在民国早期都曾经来过我的家乡吉林,他们留 在包括我母校在内的众多校园里的身影已然模糊, 而愈见清晰的是他们在时局艰难之际,以赤子之心, 缔造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不可复制的奇迹。 因为要赶去参加培训,我在校园里只流连了大 约一节课的时间,纪念碑、纪念馆、四烈士墓,都是走 马观花,却独独在这栋重建的教室里夙愿得偿地坐 了一会儿。我觉得即使是重建,教室依然是与历史 离得最近的空间,我必须得静静地坐上一会儿。就 当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还有陈寅恪、冯友兰、金 岳霖,或者胡适、钱穆、傅斯年,都还站在讲台上吧。 曾有过十年的讲台生涯,也算桃李遍天下了。 唯在这间教室里,我深知自己连做学生的资格都不 够。我愿意做个旁听生。做个旁听生也是足够奢侈 的,因为任教的每一位都是大师级人物,不是人人都 有亲炙教泽的幸运。教室里没有课桌,木质座椅右 侧扶手被做得很宽大,如同船桨,以实现桌子的功 能。一个时代最坚定的梦想,就在这样的桌子上一 丝不苟地写就。 下午的培训课上,主讲人都是传媒大咖和行业 翘楚,个个学识渊博,口吐莲花。恍惚中我有些分 神,觉得自己仍置身于联大校园甚至是那间教室里, 竟下意识地把课堂笔记本移到座椅右侧扶手上。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西南联大留给昆明、 留给高等教育、留给当代中国的精神遗存是什么。 坐进教室那一刻,答案愈加明朗:爱国、乐观与坚忍 肯定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自由之精神”和“独 立之思想”的坚守。直至今日,在重温西南联大的光 辉校史和杰出校风时,这样的坚守仍足以将更多不 甘于平庸的学人唤醒。 怎么能不羡慕生活在这个校园的师生,每天都 在大师们的身正为范和精神映照中雕刻青春。三校 北归后,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无疑是回报与感恩并 存的深情传薪。我相信联大的春华秋实与流风遗 韵,早已从校园漫延到整个城市,融入了昆明的血 液。犹不敢忘怀的是,抗战胜利后,几位师生跋山涉 水,来到关外吉林任教。焉能说,我的学缘结构里不 曾有过西南联大的血统? 告别讲台又是十年,转而与讲台上的人物频频对 话。在高校做新闻,最终要承载大学文化与大学精 神,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常常被我作为叙述原 点。从昆明归来后,思绪更是常常回到曾经坐过的那 栋高过了无数大楼的教室里—补上那一堂课后,我 的学问还是这些,唯在谛听真理,重获弥足珍贵的提 示、启示与警示之后,生命望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吉林北华大学校报 我希望这世间 让人感动的事 再多一些 让我们的心 更加温暖 我希望这世间 让人无奈的事 再少一些 让我们的心 不再伤感 我希望这世间 让人开心的事 再多一些 让我们的心 幸福坦然 我希望这世间 让人难过的事 再少一些 让我们的心 轻松简单 祈愿 乔厚民 桃花灼灼笑春风 刘高潮 春风煦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诗经》中 赞美桃花的名句。艳丽绚烂的桃花,自古与国人结 缘,栽桃种桃已有3500余年。中国的桃文化丰富多 彩,因仙桃引发的风流韵事比比皆是,历代颂桃赏花 诗篇美不胜收。 “世外桃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王母娘娘 种桃三千,每届蟠桃宴会,都是天宫神仙的极乐世 界。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把桃的梦幻仙境还原到 了人间。红桃寓示着美满生活与小康境界。桃花源 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唐张旭的《桃花溪》诗句:“桃花 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可有谁能找得到 呢?宋欧阳修咏桃:“草上红多枝上稀,芳条绿萼忆 来时。见桃著子始归后,谁道仙花开落迟。”该不会 是因春桃迟开的缘故吧?!南宋谢枋得见“庆全庵桃 花”题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 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在灿若红霞的桃花 面前,人们只是向往安宁而已。只有在人民当家做 主、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才实现了伟人毛泽东的预 言,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艳若桃李”是对美女靓丽的比兴。唐诗人郎士 元句,“重门深锁无人见,惟有碧桃千树花。”用桃喻 闺中待嫁,羞红脸的漂亮姑娘。唐白敏中赞桃:“千 朵秾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 占断春光是此花。”将桃比作春阁里美貌绝伦的大家 闺秀。苏轼也有句“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 清”。盛开的桃花,又成了爬篱探春的山姑。自然绽 放的桃花,正像诗僧竹隐描绘的“山桃洗面添光泽, 未点胭脂已自红”,这才是桃花的自然面目。 “人面桃花”象征着火热的爱情。唐刘禹锡诗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 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红桃揭示了民间爱情的野 趣。金诗人元好问颂桃丽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 教桃李闹春风。”春桃 是 情 爱 的 精 神 象 征 。 现 代 诗 人郭沫若咏唱:“春桃一片花如海,千树万树迎风 开。花从树上纷纷下,人从花底双双来。”桃园成 了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更不要说发生在唐代长 安,城南山庄桃园题诗,崔护与陶小春委婉曲折的 爱情故事了。 “桃花流水”则是对桃的意志不坚、轻薄随意的 批判。杜甫曾借花讽人,“肠断春江欲尽头,杖黎徐 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明 代丰坊也作诗怨桃:“开时不记春有记,落时偏道风 声恶。东风吹树无日休,自是桃花太轻薄。”水流花 落,节令使然,能怨桃么?黄静斋触景生情,则为桃 开脱:“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柳絮点人衣。春归不 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桃花就是桃花,赵信庵 却为其鸣不平:“桃花错认东风暖,却与芙蓉斗小 红。”是啊!既然时光如流水,那又何须恨桃花呢? 其实怨忿,还不是为了爱春惜春?! 硕果(国画) 艾程 作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赵望云捐赠作品展感言 …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4/12/12/2017041212_pdf.pdf ·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 用。我看到通行的高中美术教材一书中写道:“二十

  • Upload
    lamkiet

  • View
    25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0 责任编辑郭兴文视觉编辑左可

组版马爱贤 校对 张立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www.xiancn.com 终南

读诗之乐赵望云捐赠作品展感言■杨力舟

那些年我们感受的书香

■王志

赵望云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先进文化的精英人物,是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实践者,是忠于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创新作品为大众服务的人民艺术家。

赵望云先生的351幅作品由子女捐赠给国家,圆了赵先生毕生奋斗的爱国梦,体现了赵家高尚的家风。赵先生的遗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增加了艺术史的宝贵物证。我作为中国美术馆的老职员,向赵先生的子女由衷地表示敬意。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美术界的基本状况是,新兴的各类“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尚和回避现实追摹古意之风盛行,革命的美术远在延安。赵望云却难得地正视现实,和国统区的左翼文艺家们站在一起,发出呼声,逆流前行,为新中国画寻找出路,发表理论与思想,在国内不少地方从事艺术活动。1942年,他定居西安立足西北引导社会,大力奔向农村写生。从本次捐赠的作品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中赵望云先生“歌颂劳动大众,歌颂劳动之美”的艺术观 ,以及革新中国画的足迹。

出身农民家庭的赵望云对北方农村生活有着天然的情感,对旧中国的农民苦难和贫穷的状况又有着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对淳朴勤劳的劳苦大众,从心底充满热爱,因此,他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抒写了大量西

部民众的水墨风情画意。他说:“我为了描绘现实,我爱旅行。”他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艺术旅程中,所到之处满目疮痍,百姓平民生活在战乱频仍走投无路的境遇之中。《晚成庐藏书画集锦》中,他用笔墨留下了真实的图景:苍凉的大地,荒芜的原野,凋敝的村舍……简约传情的画面呈现出各类民俗人情,为生计奔波的生存状态,以正义感十足的大胆冲击现实的勇气,写出了文人画家的胸臆,让我更多地看到赵先生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赵先生的作品用真诚朴实的欢愉、明朗、和平、快乐的大写意形式,歌颂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生活,以及黄河三门峡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战天斗地的时代风貌,特别展现了赵先生把握新时代的脉搏的叙事能力与笔意纵横的新境界。还有一批大炼钢铁的写生作品,政治史实的是非并不影响他的作品价值,他以歌颂劳动者的命运为出发点,记录了这一历史现象。让我们看到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当然也让人联想到在那特殊年代的艰辛与无奈。

“歌颂劳动大众,歌颂劳动之美”贯穿了赵先生毕生的艺术追求。

赵望云先生坚守中国画的本质,用笔墨画出历史,用先行者的艺术实践倡导改良中国画。在国难当

头的时刻,他著文《抗战中国画应有新的进展》指出“大后方的国画不能为抗战服务,落后于版画、漫画”,“至今临摹之弊已登峰造极,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只有临古人的躯壳,毫无自己的精神”。在抗日救国的时代用艺术为武器的使命感十分难能可贵,为人民的艺术志向终生不渝,赵望云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光照日月。今天的捐赠展览,我们得以再次认识赵先生的崇高人品,他为中国画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赵先生改良中国画的学术宗旨至今发人深思:“我们在旧国画中扬弃的不是它的技巧,而是它的空虚内容”。他在艺术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师古而不如师今”,这与当下的时代召唤一脉相承。为长安画派形成和发展起到先导、奠基与开创性的作用。我看到通行的高中美术教材一书中写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赵望云的农村写生开辟了中国创作的生活之路”,这一历史性的评价普及到每一个学龄青少年的心坎上,足见赵先生所开创的艺术之路之重要与不朽。今天举办这样的展览,再研究和发扬赵先生的艺术成就,推动中国画的创新。

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深深融入人民生活,努力多出好作品,奉献给美好的时代。(作者系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我酷爱读诗,尤喜品读哲理诗。优秀的哲理诗,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用不着强记硬背,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如今,自己已年过不惑之年,有时静下心来,纵观过往,回味旧事,沉淀心情,不由得感慨万千。人的一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在曲折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常常需要作出很多重要而艰难的抉择。一些含蓄隽永的小诗和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人顿悟,促人奋起,为人指点迷津,引导人们摆脱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记得少年时代,不懂得如何治学,老师教我们读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我对“源头活水”十分神往,感觉到不可企及,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清源头在哪里,“活水”从何处来。后来慢慢懂得“活水”不仅是指心灵的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告诫我们,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使知识常生常新,使思维的池水清澈如镜。从此,有了深钻细研、求知若渴的欲望,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取得新进步。

年龄稍长后,读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无限钦佩作者所站者高,所见者远,所怀者大,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蕴含的哲理崇高深邃,使我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鼓励我要永不自满、永不停顿地向上攀登,去追求人生最辉煌、最完美的境界。诗中的“鹳雀楼”永远镌刻在我的内心里,永远矗立在我人生的最高处,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生的航向,让我奋斗不止,进取不歇。这些哲理诗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心得的凝练,智慧的沉思,智者能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取前行动力,终将走向成功;庸者见之不以为然,领会不了个中深意,只能浑浑噩噩过一生。

中国古典哲理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既有耐人寻味的诗歌意境,又有发人深省的诗歌睿智,更有难以驾驭的诗歌技巧,足够我们学习、欣赏与借鉴。我每每感叹,常常痴迷,句句斟酌,自由自在地徜徉诗海之中,尽情领会诗歌真谛,吸收诗歌营养,安享读诗之乐。

在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中,意境悠远,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怡人耳目的比比皆是,都是想象新颖,出语隽奇,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诚如宋代梅尧臣所说:

“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歌的睿智体现在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哲理上,诗的哲理和睿智,不是抄袭别人现成的思想和结论,不是不厌其烦的自我重复,也不是一般的哲学常识的分行说明。它应该是诗人对生活正确而且是独特的认识、发现和评价,它应该带有新鲜独创的个人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深刻,从而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诗人兼具慧眼独特的发现,并把它升华到哲学高度,为什么身在庐山中而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那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复杂多面性,身在其中,不能高瞻,就会限于局部所见,而看不到事物的整体。相对地超脱一些,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更有利于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全貌,教会了我们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的方法。

古代诗人创作十分考究,技巧十分娴熟,行文用字很是工整,吟诗作词很是痴迷。唐朝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精华在“敲”字上,为了用“推”还是“敲”,还流传着一个典故: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

“敲”字,犹豫不决,不断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大文学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作诗得句“推”“敲”未定一事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

“敲字为佳。”并让贾岛与他一起回去,共论诗理。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引起了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惊起不停跳跃,或盘旋重落枝头。诗人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现象,来刻画深夜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其用字技巧,令人惊叹。

诗歌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沁人心扉的浓烈感受;诗歌之智,智在哲理,智在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诗歌之巧,巧在精湛,巧在出其不意的新奇隽永。徜徉漫漫诗海,与文人骚客同欢喜,同悲歌,同奔放,同醉美,同吟唱,其乐无穷,受益终生。

说起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可能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了。从小家里基本都有兄弟姊妹,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上学时国家开始兴师重教,有了受更多教育的机会;玩的玩具可能没那么高级,但多为亲手所制,充满了游戏的乐趣。尤其是当年父辈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积极“抢时间、搞建设”时,我们这些“散养”的孩子,有了更宽广的自由生长的空间。

那时,一到暑假,街坊里就成了我们的天地,小孩子常常每人脖子上挂一把钥匙,东家跑西家逛,自己开始当家做主了。我曾跟着哥哥去很远的小河沟里捞过鱼虫,也去小树林抓过知了,玩沙包、踢毽子、跳绳这类就更不用说了,当然,除了这些开心的疯玩,还有不少和书有关的回忆。

记得当年家里有一个木箱子,专门给我和哥哥放“小人书”,我俩常常把零用钱攒下来,有空就和同学约着去买书。因为手头钱不多,所以选起书来也是再三比较,然后几个人商量你买哪本我买哪本,这样回头可以方便交换了看。每每买到心仪的书后,我拿回家往往饭都顾不上吃,一定要先睹为快。如果周日的时候爸爸有空,他也会带我们去书店转转。当时有两本书我的印象比较深,一本是小黄鸭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团结友爱。还有一本是关于探秘宝藏的,讲在一个水怪守护的山洞里发现了钻石,记得我当年看了这本书后财迷心大发,常常“做梦”想着自己如何去山洞里挖钻石,前几年看电影《地心历险记》后,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我的哥哥最爱看《铁道游击队》,而且,往往看完后就把自己想象成武艺高超的游击队员,驰骋在飞奔的火车上……

除了买书借书外,我们也经常到外面的书摊上看书。在离家不远的万寿路公交车站牌附近就有一个老爷爷,他长期在那里摆摊。塑料布铺在地上,边角压了砖,布上面整齐地码放了好多小人书,周边放了几个小板凳,2分钱看一本,坐在那里,交上5分钱,可以优惠看到三本书。我当时认为这老爷爷一定很有钱,要不咋会有那么多的书呢。而且,凡是新出的小人书,他都会有,并且是全套的,我们可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后来,单位的职工俱乐部建好了,有电影院、图书馆和各种活动室,水磨石的地板看上去真是高级啊,这下我们可有了玩儿的地方。尤其是夏天的晚上,我们常常结伴去图书馆看书,那里不但有很多花花绿绿的杂志,最关键是还有吊扇,我们一边随心所欲地翻着书,一边吹着凉丝丝的风,感觉可爽了。

暑假里俱乐部会组织各类少年活动,有篮球小组、象棋小组,我当年参加了观影小组。每周三下午在活动室有专门的老师分析电影故事,听完后,不但每人可以发一根冰棍,而且还会发一张电影兑换劵,这周内就可以凭兑换劵在大礼堂免费看一场电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完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上交给老师,写得好的,还可以把作文贴到外面的橱窗里。一个暑假下来,我们观影小组写出了不少作品,辅导老师竟然在厂工会的支持下,把优秀作品油印并装订成了一本本“书”,发给小组的每一个人。我是抱着自己的“书”跑回家的,爸妈也没想到我们小小的年纪竟然“出书”了,于是,立马给我买了一根5分钱的奶油冰棍奖励我。冰棍很甜,我的心里更甜。

等到上初中后,暑假的课外活动就更多了。放假前会在学校大门处贴出兴趣课的安排表。我去听过音乐欣赏课,跟着老师听《梁祝》中的“化蝶”。也参加各种竞赛,我和几个同学代表学校去市少年宫参加“西安乡土史地知识竞赛”,拿了第二名,回到学校,每人给奖励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熟悉了唐诗中的长安,记住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等一些描绘西安、描绘陕西的诗词。

再长大一些后,开始有了琼瑶的爱情小说,开始有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可那时学业渐紧,家人反而不鼓励我们看这些“无用”的课外书了,他们希望我们紧紧围绕老师的教学大纲,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大学。于是,我只好在这个“冲关”的时刻,一边使劲学习,不让自己落后,一边怀着无比内疚的心情,趁大人们睡了,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琼瑶的风花雪月,看三毛的沙漠风烟……

■黄东晖

坐进联大的教室 ■溪 汪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上,一栋七八十年前的土坯墙、铁屋顶教室在正午明亮的阳光中,空落而静默。抗战八年深刻而遥远的峥嵘岁月隐约其间,不可触摸却又无处不在。

我是以学生的身份虔诚地来昆明“求学”的,准备借新闻业务培训之机,坐进联大的教室,当然也期待能坐回一去不复返的往事里。

途中忆起当年悲壮中不乏乐观的南迁,尤其是以黄钰生、闻一多、曾昭抡等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最为牵动人心。我从东北到西南,不过飞行六个多小时,他们却日夜兼程68天,以步行为主跋涉1600余公里,从长沙抵达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合。因为大批知识精英的陆续到来,安详恬静的边城倏忽间生机盎然,直至脱胎换骨。

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南渡”,包括晋、宋、明,未能有如愿北归者。“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众志成城、浩气回荡,“乃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成就了战争史、民族史和文化史上的不朽传奇。如果要寻找见证传奇、感受传奇的场所,我想联大的教室可能是最为理想的一处。

虽然局部恢复的西南联大旧址,只偏居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一隅,但与联大有关的建筑小品和物质符号,如梅园、师林、闻一多像、民主草坪、三校纪念亭等,却遍布校园,不泯的精神气韵更是处处充盈氤氲。一触景,便生情。

古朴、简陋却令人不由得仰望的联大校门,在七八十年的时光浸润中雍容而高贵。一跨进去,便与永不老去的往事和故人迎面相遇。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的雕像神态各异,却无不流露出内心的笃定和坚毅。蒋先生和张先生在民国早期都曾经来过我的家乡吉林,他们留在包括我母校在内的众多校园里的身影已然模糊,而愈见清晰的是他们在时局艰难之际,以赤子之心,缔造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不可复制的奇迹。

因为要赶去参加培训,我在校园里只流连了大约一节课的时间,纪念碑、纪念馆、四烈士墓,都是走马观花,却独独在这栋重建的教室里夙愿得偿地坐了一会儿。我觉得即使是重建,教室依然是与历史离得最近的空间,我必须得静静地坐上一会儿。就当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还有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或者胡适、钱穆、傅斯年,都还站在讲台上吧。

曾有过十年的讲台生涯,也算桃李遍天下了。唯在这间教室里,我深知自己连做学生的资格都不够。我愿意做个旁听生。做个旁听生也是足够奢侈的,因为任教的每一位都是大师级人物,不是人人都有亲炙教泽的幸运。教室里没有课桌,木质座椅右

侧扶手被做得很宽大,如同船桨,以实现桌子的功能。一个时代最坚定的梦想,就在这样的桌子上一丝不苟地写就。

下午的培训课上,主讲人都是传媒大咖和行业翘楚,个个学识渊博,口吐莲花。恍惚中我有些分神,觉得自己仍置身于联大校园甚至是那间教室里,竟下意识地把课堂笔记本移到座椅右侧扶手上。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西南联大留给昆明、留给高等教育、留给当代中国的精神遗存是什么。坐进教室那一刻,答案愈加明朗:爱国、乐观与坚忍肯定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思想”的坚守。直至今日,在重温西南联大的光辉校史和杰出校风时,这样的坚守仍足以将更多不甘于平庸的学人唤醒。

怎么能不羡慕生活在这个校园的师生,每天都在大师们的身正为范和精神映照中雕刻青春。三校北归后,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无疑是回报与感恩并存的深情传薪。我相信联大的春华秋实与流风遗韵,早已从校园漫延到整个城市,融入了昆明的血液。犹不敢忘怀的是,抗战胜利后,几位师生跋山涉水,来到关外吉林任教。焉能说,我的学缘结构里不曾有过西南联大的血统?

告别讲台又是十年,转而与讲台上的人物频频对话。在高校做新闻,最终要承载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常常被我作为叙述原点。从昆明归来后,思绪更是常常回到曾经坐过的那栋高过了无数大楼的教室里——补上那一堂课后,我的学问还是这些,唯在谛听真理,重获弥足珍贵的提示、启示与警示之后,生命望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吉林北华大学校报

我希望这世间让人感动的事再多一些让我们的心更加温暖

我希望这世间让人无奈的事再少一些让我们的心不再伤感

我希望这世间让人开心的事再多一些让我们的心幸福坦然

我希望这世间让人难过的事再少一些让我们的心轻松简单

祈愿■乔厚民

桃花灼灼笑春风 ■刘高潮

春风煦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诗经》中赞美桃花的名句。艳丽绚烂的桃花,自古与国人结缘,栽桃种桃已有3500余年。中国的桃文化丰富多彩,因仙桃引发的风流韵事比比皆是,历代颂桃赏花诗篇美不胜收。

“世外桃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王母娘娘种桃三千,每届蟠桃宴会,都是天宫神仙的极乐世界。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把桃的梦幻仙境还原到了人间。红桃寓示着美满生活与小康境界。桃花源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唐张旭的《桃花溪》诗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可有谁能找得到呢?宋欧阳修咏桃:“草上红多枝上稀,芳条绿萼忆来时。见桃著子始归后,谁道仙花开落迟。”该不会是因春桃迟开的缘故吧?!南宋谢枋得见“庆全庵桃花”题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

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在灿若红霞的桃花面前,人们只是向往安宁而已。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才实现了伟人毛泽东的预言,“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艳若桃李”是对美女靓丽的比兴。唐诗人郎士元句,“重门深锁无人见,惟有碧桃千树花。”用桃喻闺中待嫁,羞红脸的漂亮姑娘。唐白敏中赞桃:“千朵秾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将桃比作春阁里美貌绝伦的大家闺秀。苏轼也有句“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盛开的桃花,又成了爬篱探春的山姑。自然绽放的桃花,正像诗僧竹隐描绘的“山桃洗面添光泽,未点胭脂已自红”,这才是桃花的自然面目。

“人面桃花”象征着火热的爱情。唐刘禹锡诗“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

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红桃揭示了民间爱情的野趣。金诗人元好问颂桃丽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春桃是情爱的精神象征。现代诗人郭沫若咏唱:“春桃一片花如海,千树万树迎风开。花从树上纷纷下,人从花底双双来。”桃园成了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更不要说发生在唐代长安,城南山庄桃园题诗,崔护与陶小春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了。

“桃花流水”则是对桃的意志不坚、轻薄随意的批判。杜甫曾借花讽人,“肠断春江欲尽头,杖黎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明代丰坊也作诗怨桃:“开时不记春有记,落时偏道风声恶。东风吹树无日休,自是桃花太轻薄。”水流花落,节令使然,能怨桃么?黄静斋触景生情,则为桃开脱:“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柳絮点人衣。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桃花就是桃花,赵信庵却为其鸣不平:“桃花错认东风暖,却与芙蓉斗小红。”是啊!既然时光如流水,那又何须恨桃花呢?其实怨忿,还不是为了爱春惜春?!

硕果(国画)艾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