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10 2019 11 22 www.jfdaily.com WEEKEND 1918 9 28 1970 9 2 52 17 23 1944 4 1948 22 1970 9 2 6 10 3700 178 25 》( ),43 600 1200 ”“ ”。 1867 -1917 50 5 1 1949 1965 611 242 143 6000 84 41 38 49 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8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 ”? —— 30 。” —— 2019 8 12 89 ’, 。” —— 2019 —— 。” —— · ’。 ’, 。” —— 2019 ”, 。” —— 1000 15 90 20000 ”, 6000 1 ,“ 90 2000 ”, 10000 2000 2 ”,

2019 年11 月22 日星期五 编辑 徐蓓执行编辑 张克伟 …有习题都做了。 身为校长,他始终兼任语文老师,每天坚 持亲自上课, 几十年不断地钻研这门课的教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演讲 李镇西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外音话

日前, 中国教育明德论坛 2019 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上,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作了题为《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演讲。他深情讲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理念,以及它们对于当今中国教育的启发。

10 言讲2019年 11月 22日 星期五

www.jfdaily.com

编辑:徐蓓 执行编辑:张克伟WEEKEND

填海造陆究竟是怎么回事

演讲听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为什么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育家

我先简单讲一讲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 1918年 9月 28日,

1970年 9月 2日去世,年仅 52岁。

他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当地农村学校教劳技课的教师,祖母和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会唱民歌,会讲民间故事,

这些对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 17岁中师毕业, 留在母校教书。没过几年,卫国战争爆发,23岁的苏霍姆林斯基毅然投笔从戎。他作战非常英勇,曾经身负重伤。1944年战争快结束的时候, 他回到家乡,当了 4年教育局局长。再后来,他坚决要求辞去教育局局长职务,来到帕夫雷什中学做校长,那是 1948年。他在这所农村学校一干就是 22 年,直到 1970 年 9 月 2 日,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什么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育家?

第一,他有实践。他的实践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心心相印。苏联的学校是十年制,后来改成十一年制,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除了制图课,他能够教一年级到十一年级所有的课。为了上好课,他把一年级到十一年级所有学科的教材通读自学了一遍,而且把所有习题都做了。

身为校长,他始终兼任语文老师,每天坚持亲自上课, 几十年不断地钻研这门课的教学。此外,他曾试办 6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从一年级到十年级, 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

在 10 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各种表现。 他曾经为大约3700名“难教儿童”做观察记录,并对其中 178

名“最难教的儿童”连续跟踪 25 年,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过程。

第二,他有思想。他著有《苏霍姆林斯基文集》(五卷本),43 本专著,600 多篇论文,1200

篇小说、故事、童话。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 他长期坚持写教育日记,他的文字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可读性强,

而且富有文学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成就显著。有人说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 但请看这组数字: 帕夫雷什镇在 1867年-1917年这 50年间,

仅有 5个人受过中等教育,1个人受过高等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1949年到 1965年十多年期间,共有 611人受过中等教育,242人受过高等教育,143人当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在仅有 6000人口的帕夫雷什镇,

苏霍姆林斯基就培养出了工程师 84人、医生 41

人、农艺师 38人、教师 49人、其他专家 30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要知道,帕夫雷什中学直到今天仍是一所纯粹的乡村学校。

“教育———

这首先是人学”

这里,我想着重给大家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几个教育观点。

第一,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这段话既深刻又朴素, 同时还很感人。尤其是最后一句,“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我们经常说教育要有“学生立场”“儿童视角”,其实说的是同样的意思。当老师容易吗?不容易———必须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素养全面。但是又很容易,为什么?只要你常常想这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这是我的孩子,没有当不好老师的。

他曾在书中这样写道:“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和他们同欢乐共患难,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 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

同孩子们一起劳动或者去家乡、 去各地远足,

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而缺少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有完满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帕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只有孩子才有的那么纯真的笑脸。这就是校长的本色。”

第二,“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师的。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不是补课,而是增加相关的阅读。比如孩子物理差,

那么就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物理的科普书,增加他的知识背景。

第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这个观点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

在苏霍姆林斯基生活的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苏联流行“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等说法,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 当今时代首先是 “人的时代”

“人的世纪”。 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发展、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

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他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在这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幸福不是一时的,是一生的。

第四,“人的充分表现, 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未来。

接下来我讲的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会有共鸣。这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读到的。

米哈依尔是一个成绩很差,尤其是作文很糟糕的学生,他的老师彼得洛夫娜提起他就很头疼。米哈依尔不仅成绩不好,还调皮捣蛋,经常把彼得洛夫娜气得发抖。 到八年级的时候,

米哈依尔的母亲来到学校,请求学校让孩子回家,不读书了。彼得洛夫娜终于如释重负。

很多年以后,有一天,彼得洛夫娜的电视机坏了,她给电视机维修部打电话,特别叮嘱一定要派一位手艺高超的修理工前来修理。结果,维修工来了,正是米哈依尔!可以想象,在米哈依尔修理电视机的两个小时里,彼得洛夫娜是多么不好意思,她心里非常难受。临别时,

彼得洛夫娜特意多给了米哈依尔 3个卢布,可米哈依尔说:“老师,别这样!其实我很喜欢听您的课,就是不会写作文。我虽然不会写作文,

可是我会修电视机。 您教会了我正确地生活,

您的课会一辈子留在我心里的。”

米哈依尔走了之后, 彼得洛夫娜哭了。她这样反思道:“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中,还蕴藏着天才呢……

不,这不仅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如果苏霍姆林斯基来到中国

如果放在当下,都能直击当下中国教育的痼疾。

比如,他主张以教师的热情点燃孩子的求知火花,杜绝死记硬背,焕发孩子们的智力自尊;主张“没有惩罚的教育”,全力保护孩子的自尊。

他反对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储存器而拼命灌输,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决不允许热衷于那些‘高效快速’的教学法,因为那些教学法是把儿童的头脑当作能够无限储存信息的电子机器来使用。儿童是有生命的东西,他的大脑是最精密、最柔嫩的器官,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和爱护它。”

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叫《如果苏霍姆林斯基来到中国》,我想像他来中国,看到现在中国的一些教育现象,他会怎样想。

比如,他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这样说:

“校长要为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创造环境和条件,使他不要白白地耗费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琐碎无用和妨碍他的创造性努力的事。”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保证教师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于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像空气对于人的健康一样必不可少。“教师如果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不要让老师写各种假话连篇的应付性文章,要给老师读书的时间、反思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

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彻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而感到由衷敬佩。 他对一切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教育深恶痛绝,他说:“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词句的含义时, 就不要让这些词句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崇高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不值钱的破铜币!”

苏霍姆林斯基还这样告诫教育者———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要成为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他的意思是, 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他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真正的人。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培养“人”,而不是目前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冷冰冰的分数来取代“人”。

呼唤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

我上个月去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担任校长的学校———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这是我第二次去了,2008年秋天我也去过一次。这一回,我再次见到了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

我们在帕夫雷什中学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博物馆,包括他曾经的卧室、办公室。他留下的工作笔记一堆一堆的,实在是太多了。

走进帕夫雷什中学,一切是这么朴素、这么宁静。它就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没有一点“打造”的痕迹。

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自然气息和儿童的气息。走过一段长长的过道,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每天迎接孩子的地方。校园里还有苏霍姆林斯基亲手种的树, 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耸入云天。

在校园一侧,有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当年和孩子们一起建的温室苗圃, 现在还在用, 一点都没变。还有一个果园,也是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一起建成的。这个校园里除了有一座果园,还有一片森林。我们在会议室里和校长座谈,校长说,

你们吃的葡萄、苹果、核桃,都是从果园里采摘的。

那天正好是孩子们的“面包节”,所以孩子们都穿戴得格外漂亮。 苏霍姆林斯基为学校的孩子创立了很多节日,除了“面包节”,还有“云雀节”“诗歌节”“母亲节”“女孩节”“苹果节”“庄家节”……那天, 一群非常可爱的孩子天真烂漫地为我们演出,其中有个小姑娘扮演秋姑娘,载歌载舞,孩子们表现的是丰收的景象。

在校园里到处有这样的童话场景。森林里长满了大树,泥土上长着青草和苔藓。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给孩子们写了很多童话,有些童话被编入学校的教材, 孩子们上课时读老校长写的童话,

下了课便到校园里的童话场景中去体验。

回来以后, 我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帕夫雷什中学》,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对校园及环境的描绘,几乎和现在一模一样。这美丽的校园一点儿都没变。

要知道, 苏霍姆林斯基用 22年的时间把这所学校创办成了世界级的实验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和美国的道尔顿学校、英国的伊顿公学和夏山学校一起,被公认为“世界基础教育四大名校”。

我不由得想, 如果帕夫雷什中学放在中国,可能如今的校门外会挂上无数牌子,比如“国家级示范学校”“全国园林学校”“市民信得过的优质学校”“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等等。学校的墙上还会有很多醒目的口号:“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一切为了孩子”之类。说不定,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还会成立“帕夫雷什中学教育集团”,会在全国建立很多“帕夫雷什中学分校”……但是,帕夫雷什中学就和苏霍姆林斯基生前一样, 还是一所朴素宁静的乡村学校。

我发自内心地呼唤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呼唤教育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我呼唤朴素宁静的中国教育, 就是呼唤教育回到常识,

回到起点, 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是教育者的“初心”?孩子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初心。什么是教育者的“使命”?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的使命。我呼唤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呼唤中国的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校长、每一个教育局局长,都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当教师、当校长、当局长。

我发自内心地呼唤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呼唤教育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我呼唤朴素宁静的中国教育,就是呼唤教育回到常识,回到起点,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是教育者的“初心”?孩子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初心。什么是教育者的“使命”?

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的使命。 ———李镇西

“我为什么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的名利回到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回内地 30多年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日子, 也有过身处逆境的时刻,但我坚信,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

———近日,水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院士于 2019年 8

月 12日逝世,享年 89岁,他曾在给全校学生作的一场报告中这样深情地说道。

“院士队伍就像是‘科技长城’,是学术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所以说,

‘珍视荣誉,固守长城’格外重要。正因为如此,院士称号不应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 院士们要强化科学道德建设, 加强自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竭尽全力作贡献。”

———在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这样表达了对院士群体的期望。

“诗人不应该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应为生活而写。诗为生活而歌,也为安顿灵魂而作。诗人没有选择未来,而是选择了永恒。当今世界充满紧张和冲突,诗歌在这个时候更加能凸显其价值———慰藉人心。”

———近日,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办的“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中外诗人论坛上, 罗马尼亚诗人伊昂·德亚科内斯库这样说道。

“未来科学大奖不应该被称作‘中国版的诺贝尔奖’。因为在我看来,诺贝尔奖是‘过去科学大奖’, 而我希望我们的中国科学有更多未来, 我希望我得到了这个奖之后,能和大家一起,包括在座的年轻科学家们,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这才是未来科学大奖的精髓所在。”

———近日,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获得了“生命科学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

“吃喝玩乐和拥有财富的乐趣, 都比不上文化的乐趣。那么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与当代社会沟通。过去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是束之高阁的,并不是拿来应用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放下身段,不去说枯涩的学问,不去装清高,贴近生活并且有趣显得特别重要。”

———不久前,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所著《醉文明》十卷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马未都在发布会上这样谈传统文化的复兴。

■ 仲伟东

不久前,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仲伟东在“造就”演讲上,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海洋工程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有哪些疏浚工程

大家可能听说过“天鲲”号,这艘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艘现代化的疏浚装备,

我的工作就是与这些疏浚装备密切相关。

什么是疏浚?疏浚这个词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疏浚就是疏导浚通的意思。

人类面水而居,自古就有很多与水利打交道的工程。我们中华民族既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也有像京杭大运河这种伟大的历史工程建设。

那么今天,我们有哪些疏浚工程呢?比如洋山港,洋山港建在上海的东南部,是在大小洋山岛屿之间建造的一片陆地。 这片陆地的面积大概相当于 1000个足球场,它使得上海港口的吞吐量变成了世界第一。

还比如临港新城的滴水湖, 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湖泊,面积大概相当于杭州西湖,疏浚它的土方量大概相当于15座金茂大厦的规模。

国外也有很多这类疏浚工程,比如迪拜有一个人工填海的岛屿叫棕榈岛,就像一片棕榈树叶铺展在海中,非常美丽。

世界上这么多的疏浚工程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荷兰是一个大部分陆地都在海平面以下的国家。为了国民的生存安全,他们不断地和海水作斗争,不断发展疏浚业。

此外, 疏浚工程大多用在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发展上。像日本、新加坡,一些沿海的区域,很多土地都是靠疏浚、填海造陆而形成的。

“无中生有”的填海造陆工程

大家可能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挖出来的泥土怎么办?

挖出来的泥土有很多的用途,最大的用途正是填海造陆。我们以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为例,介绍一下典型的建岛过程。

人工岛的建设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在挖泥船疏浚好一块区域以后,我们把一个个圆筒型的钢桩插到水下,把它们进行连接,里边再灌注泥沙。连接处通过连接片把它们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岛屿的形状。

接下来,将其中的水抽空排掉,然后灌注下面的岩石或者是一些硬质的底质,

在灌注的过程中不断地排水,不断地放入一些泥沙,然后把它填充成岛。

那么,疏浚船舶是怎样工作的呢?

疏浚作业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叫作耙吸挖泥船,一类叫做绞吸挖泥船。

耙吸挖泥船, 是将两只耙臂像手臂一样伸在海底,比如“通途号”作业船,其最大的深度可以挖到 90米从海底通过泥泵及耙臂上的一套水下泵,把泥沙吸到泥舱里。

这艘船一个小时可以疏浚 20000 立方米的泥土, 然后航行到指定的区域,通过吹填管线的连接方式,把泥土运送到需要填海造陆的地方。

我们开篇说到的“天鲲号”,属于自航式绞吸挖泥船。它工作时先将两根钢桩插到水下,将船牢牢固定在需要施工的水域,然后将艏部的一套三缆定位系统和艏部的铰刀头进行配合,可以实现精准的水下挖掘。

这条船的挖掘效率非常高,每小时可以挖掘 6000立方米的泥土, 这些泥土相当于一个 1米深的足球场。然后通过长距离的管系输送,把这些泥土送到需要填埋的岛屿。

填海建岛需要哪些能力

前面提到,“通途号”的挖深可以达到90米,所以水深是填海建岛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水足够深,我们才能到更远的地方去取海沙, 找到填海建岛的原材料,这是保证建岛的基础条件。

当然,建造的过程高不高效,规模效应能不能体现出来,就需要有大规模的挖泥船队来进行疏浚,来进行填海造岛。

在2000年之前, 我国的大型挖泥船主要从欧洲进口,因为国外进行了某些技术封锁,我们缺少核心设备, 只能花重金从国外引进。比如从荷兰整船引进的“新海龙号”,这艘船的舱容量达到 10000多立方米,它的施工效率非常高。这艘船是洋山港建设中的核心主力装备。

但国家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自主研发的大型装备来支撑。

在国家政策和航道局的支持之下,国内的各大科研院所开始研究这些疏浚船的整船设计、耐磨材料以及核心装备的设计技术。

2000年以后,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我们自主建造了大量的大型耙吸挖泥船、绞吸挖泥船,并且已经达到了世界上的最大规模。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有幸参与一些项目,包括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最大型 2万立方米耙吸挖泥船“通途号”,它在疏浚和填海造陆的各项工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我们与疏浚强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们的规模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们的技术发展还有很多的路要走。面对大海,我们不能故步自封。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