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辑:周逸平 组版:2019 年 12 月 19 日 7版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 寇 发 动侵华战争,大多数省立中 学停办。江苏省教育厅在 苏北游击区设立 4 所临时中 学,这些学校大都时办时停 或有始无终,唯有江苏省立 第一临时中学(简称“一临 中”)坚持到抗战胜利。 敌后办学 有始有终 顾 仁 铸 (1905—1971) 字 介希,江都县大桥镇人,毕 业于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外 国文学系,历任湖北、江苏 等地的中学教师和校长。抗 战胜利后曾任善后救济总署 苏宁分署英文秘书、江苏省 教育厅中教科科长,解放后 任省镇江中学英语教师。 1938 年夏,江苏省教育 厅委任顾仁铸为“江苏省立 溱潼临时高级中学”校 长。顾仁铸把校址选定在 东台县第七区溱潼镇,以 寿圣寺为临时校舍,校名是 “江苏省立溱潼临时高级中 学”,次年改称“江苏省立第 一临时中学”。1938 年秋开 始招生。溱潼本地人自办 的一所初级中学也请他兼 任校长。 “一临中”教学秩序正 常,每天清晨升旗、吹号,学 生还在街头演抗日活报 剧。学校有校歌:“今何 时?此何地?立己立人在 吾曹。惜阴重分秒,计程较 丝毫,百年大业此根苗。劳 动,服务,创造。自力更生 趁今朝。劳动,服务,创 造。自力更生趁今朝。”这 是赵思伯老师的手笔。 1941 年 2 月 26 日 深 夜 日军袭击溱潼,3月学校停 课,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请 求提前发给文凭。顾校长 说:“为了对国家负责,对同 学负责,学校准备让高三班 的同学去罗村完成最后的 学业,一定要经过考试才能 发给文凭……将来你们拿 到文凭,任何人都不能提出 质疑。”随后高一、高二学生 暂时回家听候通知,高三学 生来到溱潼东边约 5 公里的 罗村上课,考试合格后拿到 毕业文凭。这时省立扬州 中学、省立南通中学等都在 租界内招生复课,另外还新 办了江苏省立联合中学, “一临中”的部分学生进了 这些学校。 1942 年 3 月,“一临中” 在东台县第五区的沙岗梓 镇(溱 潼 东 南 约 10 公 里 处) 附近的王家舍复课。后因 日伪军扫荡迁到罗村上课, 校名改为“四维补习学社”, 与外界通讯称“信昌”商 号。“四维”是罗村的“罗”字 的繁体字“羅”的拆分,隐含 深意:“国有四维,……何谓 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 廉 ,四 曰 耻(《管 子·牧 民》)。”学校以此为名用心 良苦。 “一临中”建校之初的 教师有教导主任兼数学教 师许崇德(字仲彝),训育主 任兼数理教师黄应韶,化学 教师居小石,国文教师赵思 伯、马广才(字仲殊)、薛宗元 (字兼到),英文教师孙启鹿 (字寿芝),生物教师张汉文, 史地教师陈源远(字从天), 体育教师宋雨公,军事教官 高凤堂。在罗村交通更加 不便,物质更加匮乏,许崇 德、赵思伯、薛宗元、张汉 文、宋雨公、高风堂离职他 就,马广才多待了一年。顾 校长多方努力,请来洪为法 (字式良)任教务主任兼授国 文和公民课,吴索园、赵绳 孙(字继武)授国文,丁年甲 授生物,其他是或长或短的 临时教师。有时一位老师 要教两三门课程,而待遇十 分菲薄。 第二次迁到罗村约有 3 年,毕业生有五、六、七 3 届。1945年8月日寇投降, “四维补习学社”奉江苏省 教育厅令从罗村迁到扬州 旧城隍宫,校牌为“江苏省 立第一临时中学”,校长仍 为顾仁铸。除罗村的旧生, 又招了一个班的新生。 1946年顾校长奉命前往南 通接收汪伪政权底下的南 通中学,原“一临中”学生随 之转入该校,亦有按自愿转 入扬州中学、镇江中学等学 校的,自此坚持敌后办学的 江苏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完 成了办学任务。 抗战期间,江苏省教育 厅曾设立“泰东办事处”,管 理几所“临中”和“临师”,后 几届学生的毕业证书上都 盖有这个办事处的印章。 办事处仅主任一人,即原教 育厅编审、罗村人张鸣春。 抗 战 胜 利 后 他 在 上 海《申 报》副 刊《春 秋》发 表 的《关 于洪为法》一文说:“他是个 标准老师。抗战期间,他一 向在苏北播迁执教。他所 在学校 —省“一临中”是 苏北名副其实的第一个好 中学。”“一临中”能获得如 此评价,主要是有一位好校 长和十多位好教师。他们 在国难深重的年代抛妻别 子,到农村宣传抗日,培育 人才。 传道授业 品学兼重 抗战前,“一临中”教师 大都在著名中学或大学任 教。顾校长将教师的教学 和生活安排得较好。高三 老师居小石、赵思伯、陈源 远3人住在1间小阁楼上, 案铺相接,备课手臂摩擦, 休息抵足而眠,后来他们议 定取每人的 1 个字为陋室起 名“思远居”。 “一临中”的经费就靠 学生缴的学费,每个学生每 学期缴三四百斤大米。校 长、教师和学生一样过着简 朴生活,三五成群租住民 房,吃饭是 8 人一桌,包在 做小生意的人家,每月三斗 米,常常“三月不知肉味”。 师生不但没有人叫苦,而且 勤奋有加,大家都觉得困难 是暂时的,抗战必胜。由于 学生都有很高的自觉性,小 巷里、田塍上常常是琅琅书 声;晚上围着桌子做作业, 一灯如豆。有时连煤油都 买不到,只能点豆油或蜡 烛,作业纸都是灰色的,用 蘸水笔甚至铅笔写。 顾校长是行政领导,也 是英文教师,教高二、高三 两班。因为出版业集中的 上海、南京失陷,没有教科 书,他就自编教材,印发讲 义。除选用过去的教科书 里的课文外,还紧扣时代脉 搏选用抗日时文。 国文课是传播爱国思 想的阵地。那时的高中通 常不教白话文,为了形势需 要也选读一些“时文”。如 抗战初期宋庆龄的《勖中国 男儿》、报纸社论《驳日本外 相近卫文摩东亚共荣论》等 等。古文也是具有爱祖国、 爱民族思想的篇章,如郑思 肖《一是居士传》。 陈源远老师一人包教 历史和地理,不但没有课 本,连油印讲义也没有,只 有几张讲授提纲,学生当堂 做笔记。他把古今中外的 史、地揉合一体,纵论时事, 宣传抗日,学生很爱听。 自然科学课也随时插 入政治思想内容。如居小 石老师讲“原子序”,特别介 绍这是英国青年物理学家 莫斯莱在 1913 年发现的,当 时他只有26岁,不久去服兵 役,走上反对德国侵略的战 场,最后光荣献身。学生听 了无不为之感动。 1944年7月第六届学生 毕业时举行了简单的聚 餐。席上,张鸣春主任声情 并茂地献诗一首:“慷慨请 缨入山巴,猿叫三声客鬓 花。记取石城无汉帜,绿窗 人老莫还家!”诗刚读完,顾 校长就振臂高呼:“抗战到 底!收复国土!”全体师生 起立鼓掌。 “一临中”是国难时期 的特殊学校,不但传爱国主 义之“道”,而且学“业”上严 格要求,与平时的省立中学 毫不逊色。国文、英文的很 多课文都要在课堂上背诵; 国文课每周作文,英文间周 作文,有时还要在课堂上限 时作文。英文作文高一可 看参考书,可查词典;高二 不准看参考书,但可查词 典;高三则两项都不允许。 高一、高二老师基本上用中 文讲解,高三则以英语讲解 为主。理科大都是美国教 本。高三年级除必修的基 本课程外还进行文理分科, 加授额外的课程。文科加 授“国学常识”、英文选读, 理科加授高等化学和高等 物理。 所有的课程都有严格 的考查和考试,不但国文、 英文要背诵,化学、物理的 定义、定理也要背。最有特 色的是居小石老师的化学 课,所有的定义、定理都要 求学生“下意识地”背出来, 开始几乎每一堂课都检查 背诵。居老师能使有兴趣 的学生更加努力,没有兴趣 的也听得津津有味。“一临 中”也不是没有成绩差的学 生,那时学期考试不及格就 不能升级,毕业考试不及格 就拿不到文凭,决不通融。 名师高徒 桃李芬芳 “一临中”办学过程中 先后担任专职、兼职或临时 代课的教师大约有30人,坚 持 到 最 后 的 只 有 10 人 左 右。他们绝大多数是过去 江苏各省中的著名教师,乃 至作家、学者,解放后大多 数成了高等学校的教师,有 些还担任领导职务。深受 学生爱戴的居小石老师抗 战前曾留学日本,解放前在 上海医学院等高校任教,解 放后又在重庆医大等高校 任教,并成为共产党员,当 选过四川省几届人大代表, 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黄应韶老师上几何课不带 规尺,能随手画圆,甚至能 画“九点共圆”;三位乘三位 的算式能不假思索地写出 得数,解放后任扬州苏北师 专(后改扬州师院)数学科 副主任,还是扬州民主党派 的领导人之一。许崇德老 师上大代数课从不带书本, 教材都在记忆中,听过他的 课的学生无不惊叹。语文 教师马广才三十年代就蜚 声南洋文坛,著有《太平洋 的暖流》《香蕉皮》等小说 集,教学的同时兼办《前线 日报》。罗村时期的洪为法 老师“五四”时期就是“创造 社”的骨干,擅长新、旧文 学。赵绳孙老师20世纪30 年代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 系,擅长古典诗文,洪、赵解 放后都在扬州师院任教并 分别任科系副主任。 “一临中”共办学8年, 约有 300 人毕业,他们后来 大都升入著名高等学校。 有人说:“一临中出来的学 生考大学,几乎是百发百 中。”他们中涌现了许多学 界精英、社会名流。钱维襄 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教 授。陆卫平留美获密西根 大学医学硕士、波士顿大学 哲学博士,曾任美国几所著 名大学的教授,与杨振宁、 何炳棣等人为全美华人协 会的发起人,解放后归国访 问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 的接见。朱启泰赴美国密 歇根大学攻读,获硕士学 位,曾任美波音航空公司工 程 经 理 ,并 主 持 767 和 747 两种飞机电子线路设计。 蒋宗辕曾任澳洲布里斯班 工艺学院电子工程教授,在 当地创办华文学校多所,被 评为澳州华人的杰出代 表。杨子宁留学苏联,获金 属物理副博士学位,回国后 曾任上海钢铁研究所副总 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第二 冶金专科学校教授、校长等 职。北京有个约20人的“一 临中校友联谊小组”。 (本文 系根据溱潼中学校友秦四 维、朱立人、李宝善、朱启 昌、杨宜年、王中育等人的 回忆整理。) 坚持敌后办学的 坚持敌后办学的 一临中 一临中 高泰东 高泰东 顾仁铸校长 顾仁铸校长

2019年12月19日 2版 7版 综 合epaper.file.routeryun.com/jyrb/other/5dfa3d5c99b26.pdf · 生来到溱潼东边约5公里的 罗村上课,考试合格后拿到 毕业文凭。这时省立扬州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9年12月19日 2版 7版 综 合epaper.file.routeryun.com/jyrb/other/5dfa3d5c99b26.pdf · 生来到溱潼东边约5公里的 罗村上课,考试合格后拿到 毕业文凭。这时省立扬州

编辑:周逸平

组版:卞 慧

2019年12月19日

7版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大多数省立中学停办。江苏省教育厅在苏北游击区设立 4 所临时中学,这些学校大都时办时停或有始无终,唯有江苏省立第一临时中学(简称“一临中”)坚持到抗战胜利。

敌后办学 有始有终顾 仁 铸 (1905—1971) 字

介希,江都县大桥镇人,毕业于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系,历任湖北、江苏等地的中学教师和校长。抗战胜利后曾任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英文秘书、江苏省教育厅中教科科长,解放后任省镇江中学英语教师。

1938 年夏,江苏省教育厅委任顾仁铸为“江苏省立溱 潼 临 时 高 级 中 学 ”校长。顾仁铸把校址选定在东 台 县 第 七区溱潼镇,以寿圣寺为临时校舍,校名是

“江苏省立溱潼临时高级中学”,次年改称“江苏省立第一临时中学”。1938 年秋开始招生。溱潼本地人自办的一所初级中学也请他兼任校长。

“一临中”教学秩序正常,每天清晨升旗、吹号,学生 还 在 街 头 演 抗 日 活 报剧 。 学 校 有 校 歌 :“ 今 何时?此何地?立己立人在吾曹。惜阴重分秒,计程较丝毫,百年大业此根苗。劳动,服务,创造。自力更生趁 今 朝 。 劳 动 ,服 务 ,创造。自力更生趁今朝。”这是赵思伯老师的手笔。

1941 年 2 月 26 日 深 夜日军袭击溱潼,3 月学校停课,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请求提前发给文凭。顾校长说:“为了对国家负责,对同学负责,学校准备让高三班的同学去罗村完成最后的学业,一定要经过考试才能发给文凭……将来你们拿到文凭,任何人都不能提出质疑。”随后高一、高二学生暂时回家听候通知,高三学生来到溱潼东边约 5 公里的罗村上课,考试合格后拿到毕业文凭。这时省立扬州中学、省立南通中学等都在租界内招生复课,另外还新办 了 江 苏 省 立 联 合 中 学 ,

“一临中”的部分学生进了这些学校。

1942 年 3 月,“一临中”在东台县第五区的沙岗梓镇(溱潼东南约 10 公里处)附近的王家舍复课。后因

日伪军扫荡迁到罗村上课,校名改为“四维补习学社”,与 外 界 通 讯 称“ 信 昌 ”商号。“四维”是罗村的“罗”字的繁体字“羅”的拆分,隐含深意:“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 ,四 曰 耻(《 管 子·牧民》)。”学校以此为名用心良苦。

“一临中”建校之初的教师有教导主任兼数学教师许崇德(字仲彝),训育主任兼数理教师黄应韶,化学教师居小石,国文教师赵思伯、马广才(字仲殊)、薛宗元(字兼到),英文教师孙启鹿(字寿芝),生物教师张汉文,史地教师陈源远(字从天),体育教师宋雨公,军事教官高凤堂。在罗村交通更加不便,物质更加匮乏,许崇德、赵思伯、薛宗元、张汉文、宋雨公、高风堂离职他就,马广才多待了一年。顾校长多方努力,请来洪为法(字式良)任教务主任兼授国文和公民课,吴索园、赵绳孙(字继武)授国文,丁年甲授生物,其他是或长或短的临时教师。有时一位老师要教两三门课程,而待遇十分菲薄。

第二次迁到罗村约有 3年 ,毕 业 生 有 五 、六 、七 3届。1945 年 8 月日寇投降,

“四维补习学社”奉江苏省教育厅令从罗村迁到扬州旧城隍宫,校牌为“江苏省立第一临时中学”,校长仍为顾仁铸。除罗村的旧生,又 招 了 一 个 班 的 新 生 。1946 年顾校长奉命前往南通接收汪伪政权底下的南通中学,原“一临中”学生随之转入该校,亦有按自愿转入扬州中学、镇江中学等学校的,自此坚持敌后办学的江苏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完成了办学任务。

抗战期间,江苏省教育厅曾设立“泰东办事处”,管理几所“临中”和“临师”,后几届学生的毕业证书上都盖 有 这 个 办 事 处 的 印 章 。办事处仅主任一人,即原教育厅编审、罗村人张鸣春。抗 战 胜 利 后 他 在 上 海《申报》副刊《春秋》发表的《关于洪为法》一文说:“他是个标准老师。抗战期间,他一向在苏北播迁执教。他所在学校——省“一临中”是苏北名副其实的第一个好中学。”“一临中”能获得如此评价,主要是有一位好校

长和十多位好教师。他们在国难深重的年代抛妻别子,到农村宣传抗日,培育人才。

传道授业 品学兼重抗战前,“一临中”教师

大都在著名中学或大学任教。顾校长将教师的教学和生活安排得较好。高三老师居小石、赵思伯、陈源远 3 人住在 1 间小阁楼上,案铺相接,备课手臂摩擦,休息抵足而眠,后来他们议定取每人的 1 个字为陋室起名“思远居”。

“一临中”的经费就靠学生缴的学费,每个学生每学期缴三四百斤大米。校长、教师和学生一样过着简朴 生 活 ,三 五 成 群 租 住 民房,吃饭是 8 人一桌,包在做小生意的人家,每月三斗米,常常“三月不知肉味”。师生不但没有人叫苦,而且勤奋有加,大家都觉得困难是暂时的,抗战必胜。由于学生都有很高的自觉性,小巷里、田塍上常常是琅琅书声;晚上围着桌子做作业,一灯如豆。有时连煤油都买 不 到 ,只 能 点 豆 油 或 蜡烛,作业纸都是灰色的,用蘸水笔甚至铅笔写。

顾校长是行政领导,也是英文教师,教高二、高三两班。因为出版业集中的上海、南京失陷,没有教科书,他就自编教材,印发讲义。除选用过去的教科书里的课文外,还紧扣时代脉搏选用抗日时文。

国文课是传播爱国思想的阵地。那时的高中通常不教白话文,为了形势需要也选读一些“时文”。如抗战初期宋庆龄的《勖中国男儿》、报纸社论《驳日本外相近卫文摩东亚共荣论》等等。古文也是具有爱祖国、爱民族思想的篇章,如郑思肖《一是居士传》。

陈源远老师一人包教历 史 和 地 理 ,不 但 没 有 课本,连油印讲义也没有,只有几张讲授提纲,学生当堂做笔记。他把古今中外的史、地揉合一体,纵论时事,宣传抗日,学生很爱听。

自然科学课也随时插入政治思想内容。如居小石老师讲“原子序”,特别介绍这是英国青年物理学家莫斯莱在 1913 年发现的,当时他只有 26 岁,不久去服兵役,走上反对德国侵略的战

场,最后光荣献身。学生听了无不为之感动。

1944 年 7 月第六届学生毕 业 时 举 行 了 简 单 的 聚餐。席上,张鸣春主任声情并茂地献诗一首:“慷慨请缨 入 山 巴 ,猿 叫 三 声 客 鬓花。记取石城无汉帜,绿窗人老莫还家!”诗刚读完,顾校长就振臂高呼:“抗战到底!收复国土!”全体师生起立鼓掌。

“一临中”是国难时期的特殊学校,不但传爱国主义之“道”,而且学“业”上严格要求,与平时的省立中学毫不逊色。国文、英文的很多课文都要在课堂上背诵;国文课每周作文,英文间周作文,有时还要在课堂上限时作文。英文作文高一可看参考书,可查词典;高二不 准 看 参 考 书 ,但 可 查 词典;高三则两项都不允许。高一、高二老师基本上用中文讲解,高三则以英语讲解为主。理科大都是美国教本。高三年级除必修的基本课程外还进行文理分科,加授额外的课程。文科加授“国学常识”、英文选读,理科加授高等化学和高等物理。

所有的课程都有严格的考查和考试,不但国文、英文要背诵,化学、物理的定义、定理也要背。最有特色的是居小石老师的化学课,所有的定义、定理都要求学生“下意识地”背出来,开始几乎每一堂课都检查背诵。居老师能使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努力,没有兴趣的也听得津津有味。“一临中”也不是没有成绩差的学生,那时学期考试不及格就不能升级,毕业考试不及格就拿不到文凭,决不通融。

名师高徒 桃李芬芳“一临中”办学过程中

先后担任专职、兼职或临时代课的教师大约有 30 人,坚持 到 最 后 的 只 有 10 人 左右。他们绝大多数是过去江苏各省中的著名教师,乃至作家、学者,解放后大多数成了高等学校的教师,有些还担任领导职务。深受学生爱戴的居小石老师抗战前曾留学日本,解放前在上海医学院等高校任教,解放后又在重庆医大等高校任教,并成为共产党员,当选过四川省几届人大代表,还 被 评 为 全 国 优 秀 教 师 。

黄应韶老师上几何课不带规尺,能随手画圆,甚至能画“九点共圆”;三位乘三位的算式能不假思索地写出得数,解放后任扬州苏北师专(后改扬州师院)数学科副主任,还是扬州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之一。许崇德老师上大代数课从不带书本,教材都在记忆中,听过他的课的学生无不惊叹。语文教师马广才三十年代就蜚声南洋文坛,著有《太平洋的暖流》《香蕉皮》等小说集,教学的同时兼办《前线日报》。罗村时期的洪为法老师“五四”时期就是“创造社”的骨干,擅长新、旧文学。赵绳孙老师 20 世纪 30年代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擅长古典诗文,洪、赵解放后都在扬州师院任教并分别任科系副主任。

“一临中”共办学 8 年,约有 300 人毕业,他们后来大 都 升 入 著 名 高 等 学 校 。有人说:“一临中出来的学生 考 大 学 ,几 乎 是 百 发 百中。”他们中涌现了许多学界精英、社会名流。钱维襄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教授。陆卫平留美获密西根大学医学硕士、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与杨振宁、何炳棣等人为全美华人协会的发起人,解放后归国访问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朱启泰赴美国密歇 根 大 学 攻 读 ,获 硕 士 学位,曾任美波音航空公司工程经理,并主持 767 和 747两 种 飞 机 电 子 线 路 设 计 。蒋宗辕曾任澳洲布里斯班工艺学院电子工程教授,在当地创办华文学校多所,被评 为 澳 州 华 人 的 杰 出 代表。杨子宁留学苏联,获金属物理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钢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第二冶金专科学校教授、校长等职。北京有个约 20 人的“一临中校友联谊小组”。(本文系根据溱潼中学校友秦四维、朱立人、李宝善、朱启昌、杨宜年、王中育等人的回忆整理。)

坚持敌后办学的坚持敌后办学的““一临中一临中””◆◆高泰东高泰东

顾仁铸校长顾仁铸校长

编辑:顾盛杉

组版:卞 慧

2019年12月19日

2版

综 合

“唐爹,你好。马上要开人代会了,今天来看看你们对村里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建议要求。”一大早,罗塘街道院子村村委会副主任朱玉萍就 到 了 村 民 唐 春 皆 家中,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工作。

我 区 两 会 即 将 召开,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这几天朱玉萍正忙着收集民声民意。她走

到 哪 里 都 会 带 个 小 本子,记录她在走访中了解到的点点滴滴。“她常到我家里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还积极了解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心尽力地帮助解决。”唐春皆告诉记者,选朱玉萍当人大代表真的是人心所向。

当 选 人 大 代 表 以来,朱玉萍经常通过联系选民代表、直接深入

选民等方式认真听取他们对政府、民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利用党员学习、村民代表会议、村组干部会议广泛征集建议议案,倾听大家的意见,再结合自身的基层工作实践思考、归纳和总结,认真履行人大代表应当履行的职责。

在当选人大代表期间,朱玉萍提出了关于经济薄弱村长效管理及经济发展、加大农村因病致贫户和低保边缘户人群帮扶力度等建议和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重视 并 予 以 答 复 。 2017年,区政府还特地下发了关于大病救助的 12 号文件,扩展了大病救助

病例,提高了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对大病救 助 上 限 提 高 到 5 万元。“能为村民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感到非常荣幸。”朱玉萍高兴地说。

今 年 ,朱 玉 萍 在 走访老百姓和村基层干部时发现,殡葬改革工作在农村推进具有一定难度。她认为,如何积极稳妥地助推殡葬改革工作,必须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标本兼治,重点投资公益性公墓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改革的难点问题。于是,朱玉萍准备就如何深化农村殡葬制度改革提出议案并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汇报。

小本子 大情怀——记区人大代表、罗塘街道院子村村委会副主任朱玉萍

本报记者 刁晓玉

江苏姜堰主办: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本报讯(记者 丁洁 通讯员田元)日前,泰州市姜政金交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我区注册成立。该公司是国网电动汽车业务在省内的首个合资公司。

泰州市姜政金交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2000 万元,由区交通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江苏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公司将主要从事新 能 源 汽 车 充 换 电网络建设和运营服务,助力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该公司前期经属地供电公司牵头、区交通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江苏有限公司多次对接,商定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商务模式、法人治理结构等内容,分别报经姜堰区人民 政 府 、国 网 电 动 汽 车 公 司 审 批后,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注册成立合资公司。

该公司将在年内建成首个自有电动公交汽车充电站,并将结合我区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以及社会电动汽车分布情况编制充电桩建设规划,开展后续建设运营工作,打造我区智慧充换电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

全省首家国网电动汽车业务合资公司在姜成立

本报讯(记者 李晓倩 特约记者 纵亚雯)12月 17 日上午,姜堰中医院手术室发生了让人惊叹的一幕,一名刚刚接受了左侧股骨头置换术的 95 岁高龄老太,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走出了手术室,让人啧啧称奇。据了解,如此高龄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术后能够走出手术室,在该院尚属首例,在省内比较罕见。

昨日下午,记者在姜堰中医院 B 超室外见到了刚刚做完检查的老太。只见老太面色红润,与记者交谈

时口齿清晰、思维清楚,还很有精神地赞道:“医生人好、医术高,陪我聊天,还给我按摩腿呢!”

据了解,老太姓邱,来自娄庄镇放牛村。12 月 12日,老太在家中不慎摔倒,原以为没有什么事,坚决不愿 到 医 院 就 诊 。 14 日 下午,在儿女一再要求下,老太才来了姜堰中医院。骨科医师接诊后,确诊其为左股骨颈骨折,需实施股骨头置换术。

由于老太已有 95 岁高龄,手术存在较大风险。骨

科主任马林带领七病区主任医师秦洪、副主任医师王国祥、主治医师姜红波与麻醉科主任杨顺、护士长田美娟术前充分沟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包括手术方案、围手术期营养、镇痛、饮食等。

12 月 17 日上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专家团队全力配合,历时半个小时,成功为老太实施了左侧股骨头置换术。其后,老太在恢复室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在医生许可下,自己迈开步子走出了手术室。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无不欢欣鼓舞。

“这样高龄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能够走出手术室,在我院尚属首例,在省内比较罕见。”马林介绍道,手术的成功,源于该院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术+人文关怀。此次手术采用保 留 自 主 呼 吸 的 全 身 麻醉+高位髂筋膜阻滞麻醉,术中微创操作,采用氨甲环

酸控制出血,全程未导尿、未放置引流;同时应用多模式镇痛,术前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术中应用髂筋膜阻滞+局部注射“鸡尾酒”,实现了

“无痛、无管、无栓、无血、无应激、无吐”的快康理念。

“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中,麻醉保留自主呼吸、未使用肌松剂、多模式镇痛、止血彻底等环节,虽然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提高了对医务人员技术的要求,却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马林告诉记者,以往受医疗和经济条件限制,高龄老人发生骨折后多采取保守治疗,多数患者从此瘫痪在床,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种并发症也接踵而至。近 3 年来,该院采用高超的技术结合 ERAS 快速康复理念,使关节置换术患者能够快速下床,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目前已为多位百岁以上老人实施了股骨头置换,均康复出院。

姜堰中医院快速康复技术让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下床时间变为“小时级”

惊叹!95岁老太股骨头手术后,竟自己走出手术室本 报 讯(通 讯 员

李明华 杨璐)12 月 17日,度假区(溱潼镇)总工会举办公文写作培训班。该镇机关、村、社区年轻干部、部分企业工会主席参加培训。

培 训 班 特 别 邀 请《江苏工人报》泰州记者站和区委办调研科相关人 员 讲 授 新 闻 采 写 技巧、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参培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更好地发挥工会新闻宣传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作用,为全镇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度假区(溱潼镇)总工会举办公文写作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