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让新闻视野深一度 刊号:XK-2013-001 2013 年 11 月 11 日 第 28 期 10 月 10 日 《新快报》记者刘虎因 涉嫌制造传播谣言,被 北京人民检察院第三分 院批准逮捕 10 月 18 日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 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 誉罪”跨省刑事拘留 10 月 22 日 媒体报道,新华社外部编 辑周方因造谣“正部级官 员喝人奶”被查处 10 月 21 日 从衡阳市公安局获悉,自 “全媒体记者”“自由撰 稿人”的格祺伟涉嫌以舆 论监督为名实施敲诈勒索 被批捕 陈永洲事件火爆后的冷思考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28期《龙新周刊》上线:陈永洲事件火爆后的冷思考;站队力挺陈永洲错了吗;“记者国考”为何遇冷;玩自媒体,靠什么方式盈利…… 点开杂志,我们一起来讨论。 欢迎无上限的严厉批评。请批评:鄙刊虽小,承受力还是有那么几分的。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让新闻视野深一度 刊号:XK-2013-001 2013 年 11 月 11 日 第 28 期

10 月 10 日《新快报》记者刘虎因涉嫌制造传播谣言,被北京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批准逮捕

10月 18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跨省刑事拘留

10月 22日媒体报道,新华社外部编辑周方因造谣“正部级官员喝人奶”被查处

10月 21 日从衡阳市公安局获悉,自“全媒体记者”“自由撰稿人”的格祺伟涉嫌以舆论监督为名实施敲诈勒索被批捕

陈永洲事件火爆后的冷思考

Page 2: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摄影 /左淇

Page 3: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社 评

购物广告:“堵”不断的洪流

本刊评论员 李倩

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围堵障”

治水,九年不成被放逐羽山而

死,大禹改“围堵障”为“疏

顺导滞”,从而平息水患。在

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妇

孺皆知。几天前,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却再一次在购物广

告身上使用了“围堵障”的方法,

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一古法的现

实意义,购物广告能被此法成

功治理吗?

近日,广电总局发布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卫视频道播出电

视购物短片广告管理工作的通

知》(以下简称《通知》),

自 2014 年 1 月 1 日实施。《通

知》明确,各卫视频道每天 18

点至 24 点时段内,不得播出电

视购物短片广告。

“只要 998,只要 998”,

打开电视各类言辞夸张,画面

禁忌的购物广告充斥荧屏,带

给观众的不止是视听感的不快,

一不留神,还得牵涉到钱财受

骗。购物广告一再被电视受众

所排斥,广电如此大刀阔斧的

改革,真可谓大快人心。但观

众可别欢呼的太早,这些被“扫

地出门”的购物广告可绝非等

闲之辈。

每天 18 点至 24 点,这段时

间你打开电视,也许可以耳根

清净了。但电视购物广告不会

就这样全部消失了,它们可能

只是“搬家”了。

饱受诟病的购物广告可以

“搬离”18点到 24点的时间段,

但它们也可以再搬到其他时间

段。于是我们可以夸张的说,“晚

上看电视,白天看广告”;又

或者它们也可以搬到其他二三

级的电视台,这就是为什么电

视购物广告屡禁不止的重要原

因之一。法律的漏洞总会被别

如果我们把购物广告比作洪水,那么在 18 到 24 点禁播购物广告的做法就好比鲧采用“围堵障”治水,其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购物类广告在其他地方的“泛滥成灾”。

有用心的人利用,法律擦边球

屡试不爽。这样的“围堵障”

的方法,起不到实质作用,只

不过是把自家污水泼到别家院

子里。

购物广告就像一潭被污染

了的水,它们可以变着法的改

变自己的外在形状,这里路不

通了,就跑到那里去。如果我

们把购物广告比作洪水,那么

在 18 到 24 点禁播购物广告的

做法就好比鲧采用“围堵障”

治水,其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

购物类广告在其他地方的“泛

滥成灾”。

Page 4: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Contents

目 录

社评

“堵“不断的洪流 1

微互动

“各卫视禁播叫卖式广告” 4

传统媒体

《华盛顿邮报》沉浮记 5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

——凯瑟琳·格雷厄姆 7

电视节目制作与审查:繁杂严谨 9

记者眼中的“记者国考” 11

消失不易,转型亦难 13

新媒体

新媒体之数字新媒体 14

移动互联网的后起之秀

——“百度轻应用” 16

自媒体盈利试水 知识精英大翻盘 18

Page 5: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Contents

《龙新周刊》

主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龙新通讯

指导老师:龙伟 刘海明

媒体顾问:吴伟

主 编:李潇雄

编务总监:陈志林

记 者:杜 信 李海霞 范 巧

尹杜娟 李 霞 汤 勤 杨 霜 黄

星 李建明 斯 容 王 哲 曹海

容 王 琴 吴秀华 肖淑娟 李

佳 欧欢欢 邹 蓉 陈 曦 王 珊

李 倩 李坤珍 赵一菲

文字编辑:范 巧 牛 童 贺 瑶

付久焱 陈 莎 陈秋霖 王泽儒

美术编辑: 牛童 贺瑶 韩煜

地 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

新闻教研室

邮 编:621010

网 址:http://www.longxin.swust.

edu.cn/index.php

封面故事

陈永洲时间始末回顾:《新快报》高层调整 21

黑与白:陈永洲事件报道方式 23

站队力挺陈永洲错了吗? 25

从沉默到爆发:记者被捕媒体态度的转变 27

万象

回首高考改革足迹,初衷与现实的鸿沟 29

影幻杀手——雾霾 31

“双非”儿童跨境求学的窘境 33

星巴克为什么在华价更高 35

航母的发展 37

电视栏目的“策划”时代 39

专栏

心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救 41

阅读是场历险 42

Page 6: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2013 年 10 月 12 日广电总

局下发了《关于做好 2014 年电视

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

知》,其中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

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

最多保留 4档,每季度总局通过评议会择优选

择一档歌唱类选拔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

同时通知中也要求卫视要加大动画片、纪录片、

新闻等类节目的播出比例,每日要求不少于

7个半小时。而电视晚会,总局也重申原

则上重要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 3档。

这个文件被媒体称为“加强版

限娱令”。

@ 苏小叶之江浙沪八部巡抚:电视购

物广告泛滥,虚假宣传蒙骗消费者已然

成社会公害,对其严加整饬规范实有必

要。然而,严打仅限“卫视频道”,势

必会使其更多流向市县一级地方电视台,

继续为害百姓。应全面整治,断其退路。

@ 摄郎:这种治本不治标的方式不知道

又是那个脑残叫兽想起的?电视台需要

为广告担责,广告有法本来可依,现在

确是法无可靠!换个方法叫卖?还不是

一样秧民?@ 罗默生尘:只是限制了时间,黄金档不

能播而已,本来黄金档也就很少那种广

告,没什么实质意义。

@景麟尊贵桑:电视购物本来就该是叫卖

形式的才能提高销量,但是各地方省台

那些夸大疗效的假药广告和各种山寨产

品的广告才真该管管吧,装什么瞎子看

不到。

微互动

4

@ 李云飞:我们都不信的时候你再取缔,玩谁呢。

@ 彭姜楠不能再憨吃酣睡啦:什么叫晚间禁播,就不应该播,难道广电总局和各卫视不知道都是假的吗?为什么还要拿来污染受众的眼睛。

@ 孙文华 : 几点播不是问题,问题是播出的广告要把好关。不要欺骗消费者,不要误导消费者。

@ 吉大沧海一苏:想起以前曾下文禁止用港台腔,这种事不能让观众的喜好来决定?连用什么腔调都要来管,够可悲的。

Page 7: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编前语:

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新媒体凭借这些条件向传统媒体

发出了挑战。面对挑战,自怨自艾不是出路,寻找新的出路才是正确之道: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强强联合;《华盛顿邮报》重新寻找实力派主人。还有被称为“记者国考”

记者证考试也被议论纷纷,而记者圈中却是冷冷淡淡。一切的一切,都证明我国的新闻事业将会

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华盛顿邮》报沉浮记记者/张钘伟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5

美国东部时间 8月 5日下午,《华盛

顿邮报》董事会主席唐纳德·格雷厄姆宣

布:“其家族已同意将掌控了80年的《华

盛顿邮报》出售给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

夫·贝索斯,价格为 2.5 亿。”《华盛顿

邮报》发行人凯瑟琳·韦茅斯当天下午在

一封致读者的公开信中宣布了这一决定。

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德·格雷厄姆随后发

表声明说,贝索斯将以个人身份收购《华

盛顿邮报》, 亚马逊公司并不参与其中。

创建于 1877 年的《华盛顿邮报》是美国

最富盛名的报纸之一,最辉煌的篇章是揭

露“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越战文件”

等轰动全球的丑闻,迄今获得 47 次普利

策奖。

于艰难的 19 世纪初期发展

1877 年,为宣传民主党的主张,斯蒂

尔森·哈钦斯在华盛顿创办了《华盛顿

邮报》,12 月 6 日邮报首次出版,在短

短一年里邮报的发行量迅速增长到每天

6000 份,在 1880 年邮报更是得到了前所

未有的发展,成为了华盛顿特区首家出版

的报纸。

就这样一家发展如此迅速的邮报却在

20 世纪初期陷入困境之中。

1905 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

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股权,

1933 年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危机,

不得不重新寻找新买主,为此举行了一场

拍卖会,拍卖会上共和党商人、时任美联

储主席的尤金·迈耶以 82.5 万美元,成

功的购买了《华盛顿邮报》。

迈耶为了扭转此时报纸萎靡不振的状

态,他提出了 7个办报理念,如:报纸的

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的接近被确认事

实的真相;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有

关美国和国际事务的全部真相。

1946 年,迈耶走马上任世界银行首任

Page 8: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娄烨

行长。他把《华盛顿邮报》交给了女婿菲

利普·格雷厄姆。菲利普本人能力很好,

他接任后不负众望,在他的带领下,邮报

走上了兼并之路,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4 年,菲利普便忙于同 CBS 谈判购买

其拥有的 WTOP 电视台的股份。1955 年,

《华盛顿星报》感到了来至邮报的威胁,

可是此时邮报已经在许多重要的领域已同

《星报》持平或超过了,作为 100 年来在

华盛顿占主导地位的报纸,《星报》此时

它读者已经比《华盛顿邮报》少12.5万人。

从 1955 年起,《华盛顿邮报》的利润就

超过了《星报》,成为了首都的第一大报。

但是,就是在《华盛顿邮报》发展的快速起,

菲利普却患上了忧郁症,对于《华盛顿邮

报》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1963 年不

堪痛苦折磨的菲利普在自己农场中自杀身

亡。《华盛顿邮报》变成了一群没有领头

羊的羊群,迷失了方向。

于辉煌的顶峰前行

正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在朋友的

劝说下,在丈夫死后的第三天,她决定担

起家族重任,接手《华盛顿邮报》,她便

是凯瑟琳·格雷厄姆。

她在自传中提到:“才接手报纸的时

候,自己感到害羞,生怕问傻问题,怕步

入那个由男人主宰的出版界时犯错误。”

在以后的日子里,凯瑟琳虚心向下属请

教,对报纸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

她也获得了下属们的尊敬。她在自传中对

这段时间的经历叙述道:“身处悬崖边闭

眼一跳,令人惊讶的是,我稳稳地落在了

地上。”1965 年,她做出一个大胆而重

大的决定,放权让各主管、编辑、记者充

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记者们的自由获得了

解放,《华盛顿邮报》又再次开始红红火

火的办了起来。

凯瑟琳在任期间,不得不说是《华盛

顿邮报》的繁盛时期,正是这段时间也成

就了该报纸的国际威望。1971 年,邮报

在《纽约时报》之后搞到了五角大楼的有

关越战的“绝密文件”,面对此事,凯瑟

琳陷入深思,报道还是不报道?因为尼克

松政府正以此事将《纽约时报》告上了法

庭。最后,她做了个赌博,将此事报道了

出来,她获得了胜利,从那时起,《华盛

顿邮报》已经不再是一张小报,在人们心

中它已有了《纽约时报》的地位。

1972 年,两名记者搞到了尼克松在

大选中做手脚的信息,率先报道了“水门

事件”。当时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掩盖丑行,

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可是,凯瑟

琳不顾尼克松政府的威胁,愣是一追到底,

引起了美国新闻界对“水门事件”的轮番

轰炸,最后逼得尼克松下了台,赢得了新

闻史上里程碑的胜利。1963 年,凯瑟琳

接手时《华盛顿邮报》总收入 8400 万美

元,1993年,她传位给自己儿子唐纳德时,

收入已经达到了 14 亿美元。唐纳德接手

后的 20 年中,《华盛顿邮报》总共获得

了 32 项普利策奖,仅次于《纽约时报》。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被送予称号“新

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困境中无奈出售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华盛顿邮报》

的发行开始节节衰退,发行量大不如从

前,2010 年亏损 980 万美元、2011 年亏

损2120万美元,2012年亏损5370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的订阅、广告收入都不断

下降 ,仅在今年上半年 ,该报的发行量就

下降了 7%。逐年的亏损让格雷厄姆家族

意识到,他们对拯救这家报纸无能为力了,

尽管他们在网络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迫

使《华盛顿邮报》公司开始为旗下报纸生

意寻找买家。

8 月 5 日,对于《华盛顿邮报》的全

体员工来说无疑是个痛,唐纳德对员工们

宣布时,员工们目瞪口呆。唐纳德坦言,

贝索斯同他是十几年的好友,他确信,将

《华盛顿邮报》托付给贝索斯是一个很好

的选择。同时,贝索斯给了《华盛顿邮报》

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收购后《华盛顿邮

报》的价值不需要做任何改变,他的使命

任然是对读者的忠诚,忍让坚持求真的精

神,尽量避免犯错。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Page 9: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记者/陈婷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2013 年 10 月 1 日,美国曾经最重要

的政治类报纸之一的《华盛顿邮报》(下

面简称《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杰弗

里 •普雷斯顿 •贝索斯以 2.5 亿美元的价

格完成收购。这份 1877 年创刊,距今已

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报面临新媒体的冲

击,如今无奈易主。

从斯蒂尔森 • 哈钦斯创办《邮报》

并将该报发展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

版的报纸,到时任美联储主席尤金 • 迈

耶 82.5 万美元的接盘,再到菲尔和凯瑟

琳 • 格雷厄姆的继承,它经历了美国大

概三分之二的历史。

尽管这次收购结束了格雷厄姆家族四

代人对《邮报》的管理,却唤起了人们对

于《邮报》背后一位女人的记忆。

美联储主席的女儿

1917 年 6 月 16 日,凯瑟琳降生在纽

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尤金 •

迈耶是名震华尔街的大银行家,曾担任美

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行长。

母亲热爱艺术,是上流社会出名的交际家。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凯瑟琳在无比优越的坏

境下长大,是家里唯一对新闻业感兴趣的

孩子。

凯瑟琳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在父亲

的帮助下初涉新闻界,进入《旧金山新闻

报》工作。也是在父亲的带领下,凯瑟琳

即时了解到国内和国际政治。

1939 年 4 月 24 日,凯瑟琳的照片出

现在《时代》杂志的人物版上,并配以简

单的介绍:“21 岁的凯瑟琳·迈耶,发

行人尤金·迈耶的女儿,将掌管她父亲的

《邮报》的‘读者来信’栏目,每周薪酬

25美元。她父亲迈耶说‘如果干得不好,

我们会开了她’。”

零丁的寡妇

凯瑟琳 • 格雷厄姆婚后辞掉了工作

安心当家庭主妇,而她重回新闻界源于丈

夫菲利普·格雷厄姆患抑郁症后的举枪自

尽。

丈夫去世时凯瑟琳已经 46 岁,当了

许多年的家庭主妇,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是

丈夫和孩子。丈夫的突然离世,让她不知

何去何从,而《邮报》的未来也落在了凯

瑟琳的肩上,前途未卜。

当时一位评论家说:“有许多原因说

明(《华盛顿邮报》)为什么要出售——

一家经营不太好的报纸,一个岁数大的业

主没有继承人,只有一个寡妇……”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活跃在新闻

界的女记者是很少的,更何况是女领导。

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支撑一家报纸?从凯

瑟琳在她后来的自传中了解到她做得到

Page 10: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8

的原因,她说:“我从最基本的事做起,

一步一步向前挪,闭着眼,从悬崖边跳下。

令人吃惊的是,我竟然靠自己的力量安全

着陆了。”

她听取别人的意见任用《新闻周刊》

的布拉德利,甚至让他掌管了报社的总编

辑大权,《华盛顿邮报》一改报社传统老

旧的风格。凯瑟琳给编辑们自由的空间与

令人羡慕的薪水,她将编辑部的经费从每

年400万美元提高到800万美元。就这样,

一系列的剧变发生在《华盛顿邮报》,保

守派纷纷离去,报社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

戏剧性的变化,从始终与政府站在一边开

始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派立场。

《华盛顿邮报》的职员表示,他们最

喜欢的,是她给予了记者最大的礼物——

绝对的独立。凯瑟琳曾说:“办报者不应

对编辑指指点点,办报者的责任,是尽力

确保报纸报道全面、准确、公平和质量最

佳。”

两枚“炸弹”

1971 年 6 月,邮报的记者在《纽约

时报》之后弄到了五角大楼有关越战的“绝

密文件”,《邮报》的编辑、记者要求立

即登载,而律师们却反对,因为当时尼克

松政府正以此事将《纽约时报》告上了法

庭。凯瑟琳不顾政治风险,拍板照登不误。

尼克松政府果不其然也将《邮报》告上法

庭,而《邮报》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在

公众中的声望大大提高。

凯瑟琳 • 格雷厄姆达致事业最高峰,

却也面临人生最大挑战的时刻,那就是

1972年发生的“水门事件”。1972年6月,

5 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

总部而被捕。绝大多数媒体只把此事当作

不入流的小新闻。但《华盛顿邮报》却进

行深入调查,终于发现共和党政府试图在

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破坏民主党的竞

选活动。

当时执政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掩饰丑行,

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凯瑟琳

不要“出风头”。司法部长更是暴跳如雷,

还说出了整个事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凯

瑟琳·格雷厄姆的奶头会被大绞肉机绞住

的!”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面对总统集

团的巨大压力,她一直支持旗下的编辑记

者:“我们已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没

退路了。”她把司法部长的话放在了第二

天的报纸上,所有的人都被《华盛顿邮报》

揭露出的事件真相惊呆了。

此后,一直孤军奋战的《华盛顿邮报》

终于唤醒了美国各大新闻媒体。在舆论的

洪流中,尼克松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

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

统。

这一年,《华盛顿邮报》获得普利策

奖,在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大报地位。

报界“女皇”

她生前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华盛顿邮

报》,把它办成了融报纸、杂志、广播和

电视于一体的庞大的媒体王国。她以一

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她是《财

富》杂志 500 家公司中第一个女性的“一

把手”,是美联社第一个女董事,是美国

新闻界传奇人物,她被称作“新闻界最有

权势的女人”。

她改变了美国报业轻视女性的倾向,

她曾多次在盛大晚宴后,拒绝与场内女士

退到楼上让男士们在楼下边抽雪茄边谈

论世界大事,而是参与其中。

乔治 •W• 布什对她的评价极富代

表:“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

传奇。”

凯瑟琳 • 格雷厄姆,这位率领《华

盛顿邮报》度过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

等危急时刻的女性,以无所畏惧的方式,

在她作为报业人的一生之中,让《华盛顿

邮报》成为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之一。这

位纵横于新闻界的红玫瑰,用她充满传奇

色彩的一生,给传统报业增添上浓墨重彩

的一笔。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Page 11: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9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电视节目制作与审查:繁杂严谨 记者/尹杜娟

据人民网报道,10月 16 日“吉米鸡

毛秀”节目组在美国政府重新开张之际,

以“所有议员赌气都像孩子一样”为由,

请来四位儿童举办了该节目系列的第一期

“儿童圆桌会议”。当主持人吉米问道“美

国政府欠了中国 1.3 万亿美元该怎么办”

时,一位小朋友发言表示“应该绕道地球

的另一边,把中国人全部干掉。”

10 月 22 日《侨报》网的一篇评论

——《童言无忌,媒体有责》迅速被多家

网站转载。该篇评论说道,这样一个老少

皆宜的节目,媒体传播的内容将会对社会

产生影响。

节目制作历程繁杂

电视节目制作一般分为前期制作和后

期制作,节目制作的前期是对节目进行构

思、确立节目的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草

拟节目稿本。为了能够确保工作的顺利进

行,还会召集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安排,

组织编写分镜头等工作。

工序比较复杂的是前期的确定拍摄计

划。这项工作会根据节目的性质对导演、

演艺人员、主持人等人员作出选择并对明

星进行说服。据《南宁晚报》报道,最近

热播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组

就遭遇了选择明星小朋友和说服明星的困

难。

为了确保演艺人员能够正常的工作,

还要确认前期制作所需设备的档次及规

模,配备摄像、录音、音响、灯光等技术

人员,以及制片部门选择拍摄场地和后期

保障。据《南宁晚报》报道,《爸爸去哪儿》

节目组为了寻找 6个风格迥异的拍摄地,

设置了专门外景踩点小组。就北京灵水村

而言,也是经过多次扫雷才确定下来的。

前期拍摄顺利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

编辑合成才能以节目的形式对外播出。素

材编辑完成以后,剩下的就应该是编辑们

的工作了。进行初审画面编辑,分析结构

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清楚,有无明显

的错误,并进行修改。

在这些工作都准备好了之后就会给画

面做特技处理即字幕和音乐等的配置。一

切敲定之后,剩下最后一步即总编辑对这

档节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查。

审查不慎,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节目审查不严谨,可能会导致一

系列的麻烦事情。据《环球时报》报道,

美国广播公司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基梅尔

10 月 30 日在录影棚门口向抗议者道歉,

但是很多人认为主持人缺乏诚意,不少华

人华侨认为美国广播电视台必须在网站首

页和全国新闻里道歉,还应该解雇主持人

吉米·基梅尔。

一件类似的案件也发生在了脱口秀女

王奥普拉·温弗里的节目中。1998 年奥

普拉在一期以“有害食品”为话题的脱口

秀节目中,因一句“我再也不敢吃汉堡了。”

Page 12: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0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被德克萨斯牛场主根据《易腐烂食品错误

贬损法》起诉。

节目组对“有害食品”这期节目已

经事先做好了相关安排和准备,该节目

1996 年 4 月 11 日在芝加哥录制。对“疯

牛病会不会蔓延到美国”这一问题,持不

同观点的嘉宾们正讨论得火热朝天。这样

各执一词并没有引起观众的认为“疯牛病

会蔓延到美国”。

但是后期制作中出现了问题。由于制

作人员对嘉宾们的出镜时间做出了较大幅

度的删减,偏离了嘉宾们的观

点,没有办法还原当时嘉宾们

讨论的事实场景。

节目一播出,观众只听到

了奥普拉说的“再也不吃汉堡

了”和一位嘉宾说的“美国已

有数千头牛感染了疯牛病”,

牛肉价格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下

滑,触及到了牛场主的利益,

他们便根据《易腐烂食品错误

贬损法》对奥普拉进行了起诉。

节目审查,有条有款

据《南方都市报》2011 年

10 月 26 日报道,“限娱令”

内容中出现全国上星频道每晚

黄金档娱乐节目总量不得超过两档,同时

也要求扩大关于经济、文化、科教、少儿、

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2013 年 10 月

份广电总局出台的“公益节目比例占 30%

被称为‘加强版限娱令’,在‘加强版限

娱令’中明确指出全国歌唱类节目只能留

四档。再一次声明节目不能过于低俗化。”

就“限娱令”看来,根据2004年《国

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规定》而言,《管理》

中的“审查机构及标准中的第二十条规定:

电视剧中存在违反宪法;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

土完整;泄露国家机密危

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仇

恨和民族歧视;宣扬邪教

迷信;宣扬黄、赌、毒;

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社会

公德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等相关情况的,审查不予

通过。

电视节目在符合以上

条令的情况下还需要按照

相关的程序进行审查。送

审节目应该向审机关提出

申请,经审查需要修改的

则有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修改

意见,如依然不合格者则由省级以上广播

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决定并说明相关理由。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规定》第四

章第二十八条规定,由广电总局核发《广

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电视剧

制作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广电播出机

构不得播出没有取得《许可证》的机构制

作的节目,即非法节目。

Page 13: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1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记者眼中的“记者国考” 记者 /黄星

9 月 29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

布《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的通

知》,决定在 2014 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

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

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此次培训考核

是全国新闻从业者的首次集中考核,被称

为“记者国考”。

外行看热闹,记者不重视

从 9 月 29 日到 10 月底,通知发布已

有一个月。对于这次“记者国考”,网上

的解读不少,如:在人民网传媒频道的首

页,挂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门立军、

农涛解读全国新闻采编人员首次‘国考’”

的专题(这两位分别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

闻报刊司新闻业务处处长)。

与外界的热烈讨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与这次“记者国考”关系最为密切的记者

们却对此并不重视。于是,就呈现出了一

种“外行看热闹,内行不重视”的局面。

“极少讨论,在一场部门会议上负责

人曾提到过,”对于“记者国考”通知发

布后自己所在报社的记者的反应如何,《重

庆商报》的记者黄平这样说,“目前重庆

尚未启动该项工作,但或已经正在准备。”

此时,距通知发布已有一个月。

来自《中国食品安全报》的记者马振

国的回答与黄平相似,“没有讨论过。”

从事记者还不到一年的马振国在 10 月 25

日考取了新闻采编资格证。在明年,他也

将参加“记者国考”,考他的第一张记者证。

吴伟是《新京报》的记者,对于这次

的“记者国考”这个消息,他回答也非常

简单:“没关心过这个事情。”

考试“差不多都能过”

2014 年的记者证考试将重点考察六个

方面的知识。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关、新闻伦理、新闻法规、

新闻采编规范、防止虚假新闻。这 6个方

面的重点内容将被编写成 600 道练习题。

而到时候的记者证考试也将在这 600 道练

习题中选择出 100 道来作为试题。

“我觉得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我们以

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学习、培训,参加考

门立军、农涛在人民网解读记者国考

Page 14: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2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试,我想结果都会很满意的。”这是门立

军在人民网解读“记者国考”时说的一句

话。

而后主持人把他的话总结为“反正都

能差不多过,只要你看书和看光盘。”门

立军也赞同了主持人的说法。

为了能拿到律师证,律师要参加国

家司法考试,而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只有

10%。超低的通过率使准律师们把大量精

力花在准备考试上面。与之类似的情况也

发生在通过率为 30% 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

试和 10% 的建筑师资格证考试等国家职业

考试上。

与这些通过率极低的职业考试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只有600道题的“记者国考”

给记者的是一种“反正差不多都能过”的

印象。

“考试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马

振国说。

记者眼中的“政治任务”

“随便它如何考,我们报社的记者都

有这种政治素养的。”对于如何应对考试,

黄平提到了“政治素养”。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农涛视为“考

试 6个专题中很突出的一个部分”。

“有份报纸有一句宣传词,在这里读

懂中国,读中国很容易,读懂中国很难,

我们要很好的认识到底中国是什么样的状

况。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中国目前最大的

国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涛借用

《南方周末》的宣传语来解读“记者国考”

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我们从这

个角度选取这样一个给新闻记者普及中国

基本国情的知识角度拟定了一个题目,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道路、制度、实践以及记者在中

国国情中完成采访任务,做了很多阐述。”

“我想大家还是合理安排好工作和学

习的时间,以更加积极主动自觉的姿态去

参加培训和考试,不要被动的将其看成是

政治任务。”还是门立军在解读“记者国

考”时说的一句话,提醒记者不要把考试

看成“政治任务”。对于记者证考试,许

多记者会以“政治任务”去对待,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的领导也有这个预见。

虽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提醒记

者“不要把考试看成‘政治任务’”。但

是在对几名记者采访后,本刊记者发现他

们还是存在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于记者证

考试的考察重点是否是针对记者的专业技

能和职业伦理,他们持保留态度。

“向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发展”

“尽管这几年,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

不断加强治理,但是新闻采编队伍中违反

法律法规的事件还是屡禁不止,”门立军

说,“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新闻采编

队伍的培训。”

我国新闻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

统一的国家层面的资格考试。 未来记者

证考试将会朝哪里发展?无疑,这块指路

牌就是 2014 年这场不受记者重视的“记

者国考”。

门立军把 2014 年的“记者国考”称

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记者证考试

向着国家的职业考试做的尝试和有意图的

推进”,他说:“我们下一步将借鉴出版

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在新闻领域积极推

进新闻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

在这里,他提到了一个“出版专业的

职业资格考试”。什么是“出版专业的职

业资格考试”呢?简单点说,就是取得入

行资格的考试。你要想从事出版专业的工

作,就必须通过该考试。出版专业的职业

资格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中

初级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这个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组织,

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标准,统一证

书。从 2001 年到 2013 年,该考试已经进

行了 12 次。

把“出版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作为记

者证考试的模板,“记者培训和考试工作

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发

展”门立军说。

Page 15: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3

Traditional media 传统媒体

消失不易,转型亦难 记者 /邹蓉

10 月 28 日,上海两家报业巨头——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

团正式宣布整合成“上海报业集团”。作

为全国传媒的高地,上海两家报业集团的

整合具有极强的标杆作用,新成立的上海

报业集团社长裘新认为:“报纸不会消亡,

只会在融合中新生。”

“纸媒消亡论”每每甚嚣尘上,我都

疾呼纸媒等传统媒体要消失没那么容易,

危言耸听,倒不如多思考何方是出路。相

比较而言,那些觉得传统媒体前路坦荡的

乐观者们,认为转型不过云儿,只要转了,

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转型之路坎坷不平。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的消息传出,

某些人认为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终会消

失,只是时间问题。有人举例论证:寻呼

机被手机完全替代,通信业的电报被电话

完全替代,胶卷业更是因先进的数码相机

的普及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一幕幕

“前车之鉴”,前有古人,还怕后无来者?

历史的浪潮席卷了本在岸上大放异彩的人

类发明物,取而代之的是又要被淹没的新

发明物,此为历史循序渐进的本来面目。

此话乍看貌似有理,细想却太以点概面,

重点被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请问:还有

那么多的发明物处在岸上高地,未被席卷、

冲走,为何?

就书籍这种传统媒体而言,其历史可

追溯到公元前 30 世纪的埃及,中国记载

的正式书籍则是约公元前 8世纪出现的简

策,这种比纸出现时间还早的物品,奈何

到现在还未消失?电视、互联网带来的前

后冲击也未能逼其真正隐退,只因其独特

的传播价值,让人类无法真正抛弃它。书

籍的价值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广播的

价值在于声音的传递,电视的价值在于影

像的传递……这些价值,让我们这些使用

者,离不开,故某些人觉得它们会消失,

普罗大众都要急着跺脚。我依然坚信传统

媒体要消失没那么容易。

传统媒体消失不易,同时,若不正视

挑战将其从困境中拉出来,终将会被这泥

淖吞噬。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不可小觑,

但亦不可视为洪水猛兽,取其优点,为我

所用,才是化解之道。正如纸媒提供数字

化阅读,手指点一点,精彩资讯尽在眼前;

广播“勾搭”上出租车,让堵车时刻不那

么寂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方的优点

可化之所用,但也需这“山”不是滥竽充

数,否则“它山之石”再多,这“玉”也

攻不了呀。不要滥竽充数,换言之,就是

不要无视自身的短板,“水桶效应”告诉

我们,最短的那块板如果一直在,即使有

再多的水,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桶装

得欢乐。政府的过度参与正是这短板,这

最短的板没有更换,即使有再多、再干净

的水,也只能望着其白白流走。

以上文所说的上海报业集团整合之事

为例,上海市将从 2014 年开始将每年给

予解放日报社和文汇报社分别 5000 万元

专项支持。社长裘新表示,财政支持可以

让传统媒体更加专心办好自己的报纸,让

报纸有尊严,记者有自尊。切不论这如何

让报纸有尊严、让记者有自尊,单是这数

额巨大的专款,就足以让媒体夹着尾巴跟

在政府后面,让自由、独立靠边站。“低

层次竞争,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

想退出的也难以退出,想兼并的也兼并不

了”。这是传统媒体经营竞争的尴尬现状,

正因为体制,政府过度参与,这些弊病接

踵而来,让转型变得异常艰难。

消失不易,转型亦难。不易,有其存

在的合理性,难,亦考验着我们这几代人

的脑细胞,若玩转不起来,那么人类耻辱

柱上将多一颗抹不去的黑点。

Page 16: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4

New Media 新媒体

新媒体之数字新媒体

记者 /李海霞

10月28日,中国新闻网上卢辉在《传

统媒体增长放缓 户外数字媒体增长较快》

一文中提到,“目前,新旧媒体齐头并进,

新媒体发展日益蓬勃,但传统媒体没有表

现出多大的衰弱。”

数字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数字

新媒体也叫 TMT(Technology,Media,

Telecom 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它是

以互联网等媒体为基础将高科技公司和电

信业等行业链接起来的新兴产业。TMT 产

业是 IT、电信和媒体三股力量的交织融

合之后,而出现的新一轮发展浪潮。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新媒体在传播方式

上转变传统状态下的方式,由一对多的模

式变为多对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

以前传统的模式仅仅依靠信息源提供相应

的信息,信息单向传播,接受者被动的接

收这些比较固定的信息。在数字化模式下

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

息的传播和接收由受众自主选择,受众的

主动性大大增强。正如同“顾客就是上帝”,

受众也是上帝。拥有受众的支持,新生事

物的发展才会减少阻碍。

程曦在《我国数字新媒体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中讲到,数字新媒体具有

四大特点:交互性与即时性(信息传播者

与接收者可以借助数字新媒体随时、随地

进行互动沟通)、海量性与共享性(互联

网与计算机连在一起,形成无比大的数据

库,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获得自

己想要的信息)、多媒体与超文本(数字

新媒体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的综

合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什么

样的形式来显示信息)、个性化与社群化

(相比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而言,数字新

媒体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和服

务)。

有了这些优点,数字新媒体看似就应

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数字新媒

体在它的进程中也存在许多“威胁”。

2012年8月27日,倪万在《传统媒体,“优

势”究竟是什么》一文中指出,传统媒体

在政策、人才、信息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

较大的优势。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国不给

予网络媒体采访许可证,才使得传统媒体

在政策方面占有优势。数字新媒体目前处

在初创时期,核心部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范围是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后台处

理,在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与水平方面明

显不足。数字新媒体传播少了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信息的准确性则不如传统媒体。

在曾会明的《数字新媒体五大焦点》这篇

论文中提到,数字新媒体面临着模拟向数

字的转变(实现技术和管理的升级)、免

费向付费的转变(突破单一的盈利模式,

向多元化经营发展)、事业向产业的转变

Page 17: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5

New Media 新媒体

(完成体制及机制的改革)。

针对免费向付费的这一转

变,是值得一提的。

2013 年 10 月 25 日,

中国经济网谈到,国家版权

局召开《使用文字作品支付

报酬办法》征求意见座谈会。

与会人员对国家版权局修改

制定新的稿酬标准表示积极

肯定。

10 月 26 日,中国青年

网上显示,《使用文字作品

支付报酬办法》征求意见稿

公布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

议论。其中一条规定“新办

法适用于数字新媒体,顺应

市场呼声”更是在互联网界

产生了广泛争议。互联网信

息目前基本上都是免费提供

的,《新办法》的出台,在

其第十三条规定中提出,“数字网络环境

下,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使用者应当参照

本办法付酬。”这就意味着原本可以免费

得到的信息,如果需要转载则需付相应的

费用才可实现。互联网将收取报酬,网友

会买账吗?

对于“收费”项目来说,一直以来,

大多数网友们的态度都不是特别支持,就

好比微信收费和互联网音乐收费事件。据

悉,关于微信收费,绝大多数网友表达了

抵制情绪。很多网友都发表一些帖子表示

自己的态度,张东升就在自己的博客中说

到,“凭什么我们付了流量费,还要窜动

着微信要收费。”一位叫“乖乖乖”的网

友发帖子表示:“向微信收费是近十年来

最恶劣的反科技潮流事件,为了国家的未

来,你我的明天,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记者从微博上一条“运营商准备向微信业

务收费,你是同意还是反对?”的

投票结果看到,截止4月2号16时,

共有 3.7% 表示同意,反对者占到

96.3%。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新办法》

的一些焦点进行了一些梳理,得出

《新办法》适用于数字新媒体,同

时也顺应了市场的呼声的结论。由

于数字网络发展很快,网络之间、

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没有统一的转

载稿酬标准,造成很多作者和网络

新媒体、产业界的稿酬纠纷不断。

因此,《新办法》提出转载文章付

费的规定。

在余德旺的《数字新媒体环境

下的大转型:中国传统出版产业向

大众文化传媒产业升级》一文中指

出,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在历史

上的任何时期,一种新兴媒体的诞

生和发展都会经历一个曲折上升的

过程。都有与传统媒体相互博弈的过程,

也都有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融洽

发展、共生共荣的历程。

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

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

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Page 18: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6

New Media 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后起之秀

——百度“轻应用”

记者 /汤勤

2013 年 8 月 22 日,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在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正式

宣布,百度将推出新的 App 分发模式:轻

应用。此外,百度还推出了“轻应用开放

平台”,基于上述功能的最新版手机百度

也将于近期上线。

“轻应用”的概念是什么呢?“轻应用”

即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全功能应用程序,

它兼和了 Native App(基于智能手机的

2013年 8月 22日,

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

宏在一年一度的百度世

界大会上正式宣布,百

度将推出新的 App 分发

模式:轻应用。此外,

百度还推出了“轻应用

开放平台”,基于上述

功能的最新版手机百度

也将于近期上线。

“轻应用”的概念

是什么呢?“轻应用”

即无需下载、即搜即用

的全功能应用程序,它

兼和了Native App(基

于智能手机的本地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

与 Web App(基于网络、互联网的系统和

应用)的可被检索、智能分发的特性,将

有效解决优质应用和服务与移动用户需求

对接的问题。

在使用“轻应用”之前,开发者要将

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客户往往会采用三种方

式:Native App、Web App、基于公众账

号的类轻应用。Native App,这是一种集

语音对话、图像传送定位功能于一身的应

用模式,但是它却有着一定的缺陷:在应

用商店的模式下,一些低频应用不被人重

视,只有靠推广来使之不被淹没在应用的

海洋,但是这就增加了开发者获取用户所

需的成本;而且因为它移植到不同平台比

较麻烦,平台之间的相关性差,客户也容

易流失。Web App 的特点是无需下载、即

搜即用,但是其自身功能不全面,无法调

用语音、摄像头、定位等能力,体验比较差,

用户不容易沉淀,关系不稳定。基于公众

账号的类轻应用主要是靠一对一的精准营

销,而不能多方发送;运用雇人发传单、

扫街、扫楼等方式来推广,成本比较高。

由此,针对 Native app、Web App、

基于公众账号的类轻应用各自存在的问

题,百度提出了“轻应用”创新机制,对

前面的三种方式做出

了改进。针对 Native

app 的长尾分发问题,

“轻应用”通过搜索进

行检索与智能分发解决

了用户需求与开发者的

对接问题,而且无需下

载,即搜即用,不会占

用用户本地空间;而对

于 Web App 的自身能力

不全面的问题,“轻应

用”通过增强语音识别

与输入输出、云推送、

电话拨打、LBS等能力,

改变了原来只能检索应

用名称的这一不足,让用户能够更加容易

地找到所需的应用,加强了应用与用户的

联系。而针对以一对一精准营销的基于公

众账号的类轻应用,“轻应用”则发挥百

度一贯的优势——精准智能的检索分发能

力,将应用中的具体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精

准对接,帮助开发者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分

发,使得优质内容破壳而出,不用雇人推

广就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的市场。

破壳检索、智能分发、无需下载、即

搜即用、功能强大、订阅推送、带给人全

能体验又能沉淀用户的“轻应用”平台,

不仅能够帮助开发者获得更多的利益,而

Page 19: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7

New Media 新媒体

且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一块去旅行”网以“轻旅游•自助游”

为目标,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景点、酒店、

机票和旅游度假产品的在线优惠预订,努

力让自己“提供更轻的服务”。所以,在

“轻应用”大潮袭来之时,率先与百度合

作,立志打造“轻旅游”。它利用“轻应用”

的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这一特点,摆脱

了以前用户想要获得景点的导游信息,需

要下载、安装各种景点导览应用,才能获

取相关信息的这一缺点,可以直接导入旅

游信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来满

足景点订票、获取旅游信息服务的需求,

而且能够通过智能检索,定位你所在的城

市,为你推荐周边景点的打折门票。

另外,当你想要获得一些关于买房等

方面的信息时,你再不需要每天都上网查

询,你只需订阅“房源”,设置条件,“轻

应用”就能够随时为你提供符合你条件的

这方面的最新消息。通过百度搜索输入关

键词,如“我要打车”,你将不只是获得

相关词条,而是出现嘀嘀打车的 APP,一

点手指还能直接下单叫车,过后还会有短

信提示:“您叫的出租车已到”。又如,

当你输入一部电影的名称后,你将不止能

够知道电影的介绍,还能够进行购票、支

付等环节。

“轻应用”开放平台在帮助开发者获

益、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具有一些不

足。李彦宏在解读财报时讲到:目前百度

在与其他领域的应用开发商合作时,只是

选择了一些新闻、分类广告等垂直领域开

发者,目前从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总的来说,“轻应用”平台和技术还处在

初始阶段,还需要改进,以便未来想更多

的行业开发这个平台。原《新京报》资深

互联网记者、现人人游戏公公关总监阳淼

则认为:通过轻应用,百度成功地将开发

者的用户转化为自己的平台用户。不过,

用户账户登录体系一直是百度的短板,如

何通过轻应用的闭环体验,如何保持用户

黏性,将用户完全转化为自己平台的用户,

还有待观察。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开

发者做大后仍然会发展自己的独立 App,

这些也在考验百度的轻应用模式。

Page 20: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8

New Media 新媒体

自媒体盈利试水 知识精英大翻牌记者/李霞

转战自媒体的前南都评论员宋志标说

自己已经将评论写作的重心转移到网络上

来。无论有没有稿费,传统的写作正向容

忍度更高的网络写作倾斜。他也提出了一

个问题,知识分子脱离了由机构付酬的报

纸写作,在网络上写作如何持续下去?

自媒体盈利尝试

在微信公共账号 THE ONE@ 许维的每篇

推送文章后都附有如下文字: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价值,

欢迎赞助 1元、5元、10 元到我的支付宝

账户[email protected]。不指望赚多少钱,

只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愿意为内容付费。”

这只是自媒体付费的一种尝试形式。8 月

9日,前央视主持人罗振宇发起了一项“史

上最无理”的会员募集活动,募集 5000

名发起会员及 500 名铁杆会员,前者的会

费是 200 元,后者是 1200 元,然而 5500

个会员名额却在 6个小时宣告售罄,也就

是说 160 万元已经通过支付宝、银行的途

径轻松入手。13 点活动截止后还不断有

人汇钱过去。

媒体人程苓峰是首个在微信和博客上

出售的广告位的自媒体人。今年初,他在

微信上售广告一天一万,并在短时间内通

过广告收获了约 50 万收入。在自媒体日

益火爆的时候,程苓峰成为自媒体的标杆。

他说:“明道软件投放一次他的微信,带

来 100 个注册,投放财经周刊 10 个注册,

投放地铁广告 0注册。后者成本一次要好

几十万吧。地铁广告投入是新媒体的 100

倍,转化效果是新媒体的百分之一。”

此时,微信公众平台已然大火,自媒体发

布成本降低,连开发APP的成本都省去了。

现成的发布平台,无论博客、微博、微信,

全部都是免费的,在这些平台上,他拥有

至少 5万的活跃读者,这个数量已经超过

很多杂志了。而一天一万的广告价格,仍

然吸引了很多科技界广告主。

极低的技术门槛

不断更新的媒介形式

其实“自媒体”的概念本身不新,早

在博客兴起时,已经蓬勃发展。如今进入

微时代,微博和微信取代了博客,成为覆

盖面更广、活跃度更高的传播渠道。黑石

网创始人刘瑞刚介绍说,当下的自媒体和

10年前的博客中国“其实形式非常类似,

都是以个人的信息制造、观点分享向受众

群体传播信息。目前在网络上具有一定影

响力的自媒体,大多来自于最初阶段那批

坚持下来的名博。”

2009 年新浪微博在中国上线后,“用

户产生内容”的媒体形式的出现,是自媒

体得以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文

字博客到视频分享网站,从交友型社交网

站到微博,自媒体从 2000 年后呈现了一

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微博的兴起则将

自媒变成一种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媒体形

态。只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能体验

其应用,尤其是当互联网内容发布的主题

正在由少数从事互联网传播的专业人员向

“任何人”转变时,传播速度和专业性已

不是一种独占品。

自媒体的特点是发布流程快、言论空

间大、内容不受限制且具有个人风格,形

式上以文字图片为主,体裁可以是新闻、

评论、小说,也有媒体人做出独立 APP 应

用的尝试。内容提供者根本不需要报纸、

电视台作为发言的平台,他们可以在“两

微”上迅速找到自己的读者。

媒体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播信息,更

在于它有一套制度安排和系统设置,对信

息进行把关,保障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以一个单位的形象和声誉为担保,塑造自

身的公信力。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

但要成为“媒体”必须拥有采集、核实、

发布信息并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其中,

采集和核实信息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采

集信息,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团队对正在

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更为重要的是,要

拥有对信息源进行核实、防范虚假信息的

能力。

而这些,中青报知名评论员曹林认为,

Page 21: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19

New Media 新媒体

“所谓的‘自媒体’都不具备,它只是一

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媒体的核心,不在

于“媒介”,而在于对信源负责任地求证

并把关的能力。

自媒体的商业化是精英商业化的试水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名媒体

人左志坚撰文:自媒体就是知识经营商业

化,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可以通过内容打

造个人影响力,并以此变现,过上独立而

体面的生活。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媒体都可以像

“云科技”一样实现商业化。据了解,类

似“云科技”这样的自媒体,主要的客户

为 IT 企业,投放的广告大多以夹带内容

的软性文章为主。“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

体账号,如果与企业或公关公司合作,写

一篇稿子很少有低于 2000 元的。”刘瑞

刚说,“显然,这样的收益比起传统媒体

给的稿酬更具有吸引力。”

在魏武挥看来,“自媒体拉广告”是

一种难以复制的盈利模式,“这种广告经

常都是一种人情关系,含有面子成分。对

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没有这种关系”。

也有不少业界人士质疑,广告很可能会影

响自媒体的独立性。对此,武汉大学教授

沈阳表示,关键还在与把握植入广告的度。

他以微博为例,介绍了一种非常典型的自

媒体盈利模式——针对活动的软文广告。

“一些‘大号’收取了广告费用后,会通

过微博刊发对于该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

用户是否反感某个广告,在于它是否干扰

了阅读体验。如果广告插入用户微博阅览

的时间轴,则会影响阅读体验;若是附在

博文后,影响则不大。”

除了广告收入,目前自媒体盈利的可

能通道还有付费阅读、收取会员费和赞助

费、二次增值效益以及线下收益等。知名

IT 评论家、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魏武挥并

不看好付费阅读这种模式:“大概只有网

络小说可以付费阅读,一般评论性的文章

很少,因为从受众角度来说,少看一篇并

不会损失什么,此外还要注意防盗版的问

题。”

在武汉大学教授沈阳看来,所有的盈

利模式中,最高级的还是二次增值效益,

即“通过自媒体平台销售某些商品,实现

自身的品牌增值,从而获取用户、广告公

司和活动增值经济效益”。他提到:“在

二次增值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真实粉

丝在十万级别,那么他的收入达到一百万

没有问题;如果真实粉丝是百万级别,那

么收入达到一千万没有问题。挤掉网络水

军、‘僵尸粉’等泡沫,我们可以估算他

的收入。”

在业界看来 , 自媒体带来的注意力和

影响力变现带来的线下收益潜力更大。知

识精英是如何将影响力变现的呢?“线上

打造影响力,线下变现”,知名新媒体研

究者魏武挥说道,“利用公共账号也好、

微博也好,内容都是免费传播的,这是打

造线上影响力;要变现的话,就在线下,

做讲座、做培训、做顾问、甚至为产品代

言。”左志坚则补充了另外两种模式:一

是做广告,而是对线下的内容进行二次开

发,如印刷成书。

自媒体的商业化是精英商业化的试水

《南都周刊》编委沈亚川认为,知识

精英商业化只是针对 IT 和财经知识精英

而言,而对于公共参与类型的自媒体来说,

未必能商业化。以沈亚川自己为例,他的

新浪微博账号有 9万粉丝、腾讯微博账号

有 45 万粉丝、推特账号有 4 万粉丝,以

及微信公共账号有 5000 订阅者,但他并

没有将这些自媒体视为变现的工具。在他

的眼中,媒体人必须尝试所有新的传播工

具,而自媒体“都是小白鼠,养着玩,啥

时养死了啥时算”。

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当前,

自媒体同时也面临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

商业化能力偏弱的劣势。

魏武挥认为,能否持续生产信息,是

自媒体生存下来的根本问题。“内容供应

和自媒体后台的生产机制有关系——个人

很难持续地频繁供给好内容,这要求太高

了。”

刘瑞刚也认为,自媒体首先要做内容,

有了好的内容和影响力才能吸引用户,并

在这个基础上考虑盈利模式。“实际上,

80% 以上的自媒体作者还有本职工作,只

是拿业余时间去做这件事。”

Page 22: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新快报》连续发表多篇涉及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陈永洲被长沙警方跨省追捕。 记者被带走后,《新快报》头版连续发出“请放人”的呐喊,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迅速站队,大肆讨伐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长沙警方。 事件戏剧性的转机出现在 10 月 26 日,《朝闻天下》报道陈永洲主动承认收受贿赂等不法行为。《新快报》次日在头版道歉。 陈永洲事件绝不是孤案,更像是整个行业生态乱象的缩影。

20

Page 23: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21

陈永洲事件始末回顾:

《新快报》高层调整记者/杨霜

11 月 1 日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决定

吊销陈永洲新闻记者证,羊城晚报报业集

团免去集团下属《新快报》社长、总编辑

李宜航和副总编辑马东瑾职务……

这一切都源于《新快报》记者陈永洲

事件。

负面报道,长沙警方跨省抓人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在 2012 年 9 月

26 日到 2013 年 8 月 8 日期间通过媒体平

台发表关于中联重科的负面文章共 18 篇,

其中陈永洲署名的文章 14 篇。其中今年

5 月 27 日,《新快报》刊发了《中联重

科再遭举报财务造假记者暗访证实华中大

区涉嫌虚假销售》一文,揭露了 A、H 股

上市公司中联重科去年在华中大区涉嫌销

售造假,导致其股票价格下跌。今年6月,

中联重科曾就此事专门派员前往新快报社

进行沟通,但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新

快报》仍然继续发表关于中联重科的负面

文章。

今年 7月 10 日,有媒体发出“中联重

科被实名举报财务造假”的新闻,报道称

举报邮件均来自一位“陈姓市场人士”。

据材料显示,“陈姓市场人士”于今年 6

月 7日向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递交举

报信及中联重科“业绩造假”证据,同时,

在7月9日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举报材料。

举报人曾以“堂吉诃德陈”为昵称,7 月

10 日刚刚在新浪微博和新浪博客注册,

发布了数条与中联重科相关的内容。依照

“堂吉诃德陈”新浪博客提供的资料下载

地址,在一个名为《中联重科 000157》

文件包的一篇文档中,发现举报者为《新

快报》记者陈永洲。

今年 7 月 10 日、11 日,中联重科董

事长助理高辉在其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连

续发布以“舆霸与打手”、“打手!阴谋,

黑手,舆霸!”为题的微博,诋毁《新快

报》及记者陈永洲,并将陈永洲的记者证

及身份信息在网络上公开。《新快报》随

后发表《严正声明》,要求高辉立即停止

侵权行为,删除上述微博侵权言论,并在

微博及相关媒体中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但是高辉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于是《新快

报》及陈永洲本人对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

司及高辉提起诉,并在 2013 年 8 月 7 日

在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立案。

此后,这件由新闻报道引发的诉讼本

已进入正常的司法程序,等待法院审理和

判决。中联重科一面向广州法院提出管辖

权异议,一面向长沙市公安局报案。9 月

9 日中联重科向长沙市公安局报案,长沙

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于 2013 年 9 月 16 日以

涉嫌侵害商业信誉罪对陈永洲予以立案,

并在 2013 年 10 月 15 日发出网上追逃。

2013 年 10 月 17 日上午,在报社正常

工作的陈永洲接到广州警方电话,称要向

他了解一些情况。10月 18日上午 9时许,

陈永洲与妻子一起来到广州市刑侦支队。

陈永洲被带上一辆湘牌的奔驰商务车,迅

速离开广州市刑侦支队大院。

10 月 19 日晚 9时许,陈妻接到一个

湖南手机号拨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陈永

洲的声音,他告诉妻子,他是以涉嫌损害

商业信誉罪被刑拘,当晚将被送往长沙市

第一看守所,要求妻子请律师并送些衣物。

10月20日上午,长沙市警方来到《新快报》

报社,要求搜查陈永洲的办公室。整个抓

捕的过程,陈永洲本人都毫不知情。

不到一个月的审判

22 日晚 8点,新快报官方微博发布声

明称:“关于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

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拘一事,

新快报将采取法律手段,全力维护记者的

正当采访权益。”

10 月 23 日,新快报头版就记者陈永

洲被跨省刑拘事件发声明,要求长沙警方

Page 24: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22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放人。报道中说道:我们认真核查过陈永

洲对中联重科的所有的 15 篇批评报道中,

仅有的谬误在于将“广告费及招待费5.13

亿”错写成了“广告费 5.13 亿”。如果

警察叔叔发现了敝报虽力尽而不能发掘之

证据,敬请公示,我们一定脱帽致敬。因

为我们仍然相信—至少会有那么几天吧—

你们和我们一样,对法律具有完整之尊

重。《新快报》相关负责人于 23 日中午

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独家专访强

调,该报记者陈永洲的报道属于正常职务

行为。“如果陈永洲报道有问题,我们非

常欢迎中联重科通过正常渠道和程序跟我

们交涉。可以和我们打官司,如果官司输

了,我们该怎么赔就怎么赔,该关门我们

就关门。”10 月 24 日《新快报》头版再

呼吁:再请放人!一切在法律框架下解决

不能先抓后审。

长沙市公安局 10 月 22 日晚通过其官

方微博“@长沙警事”发表声明,证实《新

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

被捕。长沙市公安局称,2013年9月17日,

长沙市公安局聘请湖南笛扬司法鉴定所对

中联重科因广东新快报社及其记者陈永洲

等人发表的 18 篇文章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进行鉴定。经市公安局执法监督支队审核,

认定嫌疑人陈永洲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

损害中联重科的商业信誉,给中联重科造

成重大损失,其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之规定,涉嫌损

害商业信誉罪,于 10 月 19 日批准对犯罪

嫌疑人陈永洲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

长沙市公安局认定,陈永洲捏造的涉

及中联重科的主要事实有三项:一是捏造

中联重科的管理层收购旗下优质资产进行

利益输送,造成国资流失,私有化。二是

捏造中联重科一年花掉广告费 5.13 亿,

搞“畸形营销”。三是捏造和污蔑中联重

科销售和财务造假。在报道过程中,陈永

洲没有具体依据,也未向相关监管、审计

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只是凭自

己的主观臆断。

  中国记协已于10月22日从《新快报》

得知此事,随后从湖南、广东两地宣传部

门了解了相关情况,并介入事件调查。中

国记协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示,记协目前已与公安部联系,要求确保

记者人身安全和依法公正处理。中华全国

新闻工作者协会 24 日在中国计协网发表

声明说,中国记协对新快报记者被拘事件

会继续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对此也很重视。

我们希望湖南有关方面能够做出有司法依

据的、令人信服的说明。另外《新快报》

所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负责人就《新快报》

记者陈永洲被拘表态,表示密切关注这起

事件,高度关切被拘记者的人身安全和合

法权益,希望有关方面严格依法办事,公

平、合理、及时处理这起纠纷。

陈永洲公开认罪,

全面整顿《新快报》

据 10 月 26 日早间央视《朝闻天下》

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刑拘,自称受

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陈永洲

向民警坦承,为显示自己有能耐,获取更

多的名利,他受人指使,连续发表针对中

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致其声誉严重受

损。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供认

并深刻悔罪。

10 月 27 日,《新快报》发表文章道

歉:经警方初步查明,本报记者陈永洲受

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大量失实报道,严重

违反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和新闻真实性原则,报社对稿件的审核把

关不严。事发后报纸采取的不当做法,严

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教训深刻。我们

将以此为戒,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整改,

进一步加强采编人员和出版流程管理,严

格要求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尊重事实,遵守

法律,遵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规范。特此向社会各界致以深深的歉意。

随后中国记协严厉谴责陈永洲涉嫌虚假

报道等行为,并呼吁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认

真吸取教训,充分认识有偿新闻、新闻敲

诈等行为的严重危害,严肃新闻纪律,自

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

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新快

报》记者违法违规问题影响恶劣,严重损

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记者的社会形象,

教训十分深刻。羊城晚报集团也表示要全

面整顿《新快报》。

陈永洲事件最后以陈永洲承认犯罪事

实,《新快报》高层被调整结束。

Page 25: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23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黑与白:陈永洲事件报道方式记者/李佳

从 10月 23日《新快报》的“请放人”

头版,到 26 日上午央视《朝闻天下》的

陈永洲招认收黑钱进行失实报道。短短几

天内,陈永洲事件的发展跌宕起伏。有微

博网友写到:“陈永洲这案逆转的,简直

是狗血电视剧里的剧情啊……”与事件本

身相对,相关的评论也如一锅沸水,不断

升腾,即使目前陈永洲已然认罪,但网上

的争论仍未结束。

一面倒与正反派

在《新快报》连续两天的“请放人”

头版后,含有新闻理想、言论自由、权力

迫害等关键词的博文、微博迅速在网上出

现,网络几乎呈现出支持《新京报》的一

面倒局势。以一向有着“急公好义”之称

的袁裕来律师为首,大 V们纷纷开始声援

《新快报》。10 月 23 日,袁裕来律师发

布了一条“让我们一起呐喊吧——请放

人”的微博,仅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

了 600 多次。而财新高级记者赵何娟则直

接发出“媒体人号召所有读者抛掉(中联

重科)股票”的呼声。

除了大 V 们,各大媒体也对此事保持

高度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中还表现出了

明显的倾向。譬如《扬子晚报》和《常州

封面故事

晚报》,就在 10 月 24 日用一个整版报道

了此次事件。两报都在版面显著位置转载

了《新快报》的“请放人”三个大字和《敝

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的

部分文段,《扬子晚报》更是发表了“国

内媒体纷纷声援《新快报》”的图稿、《新

快报已派人到长沙聘请优秀律师打官司》

等报道。而《江南日报》则直接在一版推

荐评论《请容忍一个不断找茬的新闻界》,

目标直指长沙警方,称“人们实在害怕,

纵容直接抓记者的做法,会不会形成一种

‘寒蝉效应’——不仅削弱媒体人的斗志,

而且扩散开来,使全体公民因担心受罚而

不敢批评?”

“声援”者们士气高涨,但并非所有

人都对《新京报》的做法持支持态度。中

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就内蒙古电视台

的一档法制节目《天天说法》中提到,《新

快报》在自家版面发稿要求公安机关放人,

这跟公安机关在自己的警察局门口立块牌

子要求报纸撤稿一样,都涉嫌公器私用。

上海复旦大学客座教授魏永征也表示:“我

国1997年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未

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

定有罪’……认定一个人有罪既然只有以

法院判决的形式宣布,那么其他任何组织

和个人包括新闻媒介在法院判决以前当然

都无权作这样的表述。”

26 日,陈永洲招认,就在一堆网友喊

着《新快报》“欺骗了自己感情”时,舆

论并未因《新快报》的道歉而再次出现一

边倒,这次分为了两派。一派为“正方”。

中经网财经评论员张捷就表明:“我们再

回看一下他的声明就知道这个媒体的无

耻,他对于承担责任只说了道歉……这是

中国无良媒体的代表,在《请放人》大字

报时已经体现了,致歉后不是主动赔偿而

是要对簿公堂的!”除了对的道歉内容不

满,《新快报》那不足头版1/10的《致歉》

也因放在球员图片屁股后,被网友称之为

“这道歉像放屁”。

但“反方”一派则有不同看法。微博

名为“@蚂蚁公民律师”的网友说道:“报

社领导敢于在媒体上质疑长沙警方的行

为,我觉得勇气可嘉,值得提倡,但是这

么一打压,今后所有媒体都老实了,禁言

了,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国

内现在就缺少敢于质疑,敢于对抗强权的

新闻媒体,但是无疑这次基本属于被阉割

了。”

中立还是站队

在关于陈永洲的诸多报道中,也并非

Page 26: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24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所有媒体或个人选择“站队”。在《新快

报》的“请放人”之前,和讯网就称其对

中联重科的报道系“公报私仇”,并表示:

“《新快报》一系列行为明显超过了‘新

闻监督’边界,以大版面推广编辑、记者

言论,解决个人恩怨,这种行为如果不能

遏制,则社会将无宁日。”

而面对舆论一面倒的情形,部分媒体

依旧谨慎行事。例如,《新华日报》就发

表了题为《长沙警方跨省刑拘新快报记者

引发轩然大波 警察与记者,谁超越了法

律边界》的文章,其中包含了长沙警方与

《新快报》两者的观点,在采访相关专家

时,也并未局限,对于持不同看法的人士

都进行了报道。

还有一种报道方式,即《常州日报》

的事件未明朗前保持观望态度的做法。其

在 24 日各大媒体整版整版报道陈永洲事

件时并未跟随这一热潮,而是在 27 日报

道了《陈永洲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虚假

报道》的消息。《新华日报》记者匡启键

认为,这种报道方式虽不算积极,但也不

失为一种稳妥的报道方式。因为在真相没

有搞清之前,保持一定的沉默与观望无可

厚非。

《环球时报》也发表社评称,如果说

《新快报》领导层有些冲动的话,23日、

24日两天有不少媒体也跟着一起“冲动”

了。铺天盖地的评论充满了遭受警方欺压

的悲情,而这些情绪的事实依据一眼看上

去就那么悬乎……舆论场上除了蓝军,就

是红军,每仗不是滑铁卢,就是斯大林格

勒保卫战。

但这样不偏不倚的报道或不够鲜明,

或时效性不强,因此并未受到大的关注,

在微博转发率也不像之前几篇那么高。但

著名右派张鹤慈表示,看到太多人在事实

没弄清楚前的表态。难道可以就已经公布

的事实下结论?没采访而大量报道不是不

允许,他可有其它信息来源。但提供信息

来源的是否属于商业对手?报道失实的程

度和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他是否收黑钱?

这些问题都未核实前,表态只能是站队划

线的党同伐异,无利于实事求是的解决问

题。

媒介审判 OR 爱护卫生

由于观点的对立,不少“五毛”“公知”

之间没少掐架。双方你不服我,我不服你,

互发博文驳斥对方,几乎贯穿整个事件。

其中,网络名人吴法天就与投资专家蔡慎

坤隔空对辩。

在博文互辩过程中,双方不停“挑刺”,

但挑的刺往往是选

择性的。譬如吴法

天指出蔡慎坤对受

贿罪与损害商业荣

誉罪,却不谈蔡提

出的“陈永洲被剃

了光头,身穿囚服,

活脱脱一个狱中囚

犯”是否侵权的问

题上。而蔡在批评

周小平时,对于他

提出的当今媒体滥

用影响力博眼球,

不顾事实的问题也

未给出答复。

面对“认罪”视频,网友“@ 熊飞骏

的微博”就说“记者陈永洲才抓了三天还

未审判,就迫不及待剃光头穿囚服在央视

上低头认罪,让我想起 56 年前红朝有名

的在人民日报认罪系列表现……”很多网

友也表示:既然《新京报》的“请放人”

有媒介审判的意思,那央视的“认罪”视

频就没有吗?

对此,魏永征在接受《法制日报》采

访时表示:“犯罪嫌疑人的肖像是不是可

以见报或出镜,这个问题我想不可以一概

而论……但是如果有的图像着重表现嫌疑

人的丑态,比如嫌疑人被押着躬身 90 度

走出来,或是带着手铐甚至五花大绑作低

头认罪状……混淆了犯罪嫌疑人同罪犯的

区别,在他还没有被法院定罪以前就会被

公众认为他是罪犯。”

但铁血军事网的一位网友却认为:“虽

然犯罪嫌疑人没有经法院判刑认定是罪

犯,但被关在看守所,暂时是囚徒。每间

监舍,关押十来个囚犯,囚犯间难免矛盾、

摩擦;陈永洲就会被别的囚徒揪着头发。

剃成光头,别的囚犯就揪不着头发了。也

有利于监舍卫生,减少疾病传染。”

陈永洲事件仍在不断发展。对与错,

黑或白,期待时间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Page 27: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25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站队力挺《新快报》错了吗?记者/王珊

从去年 9月到今年 8月 , 《新

快报》连续发表多篇涉及中联重科

的负面报道,署名作者陈永洲因此

被长沙警察逮捕。10 月 18 日晚,

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

被长沙警方跨省刑事拘留。10 月

26 日早上央视《朝闻天下》报道:

陈永洲承认受贿诬陷中联重科。这

记重棒敲醒了《新快报》及支持者,

人们在热议之余感慨道:难道我们

站错队了?

支持者:“不畏强权,敢

于说出事实真相”

陈永洲事件报道后,引起国内

外媒体关注,诸多媒体人、律师及众多网

友纷纷表示支持陈永洲,认为他“不畏强

权,敢于说出事实真相”。长沙警方的逮

捕行为引起网民的反对,事件真相还未公

之于前,社会舆论几乎全部倒向陈永洲。

支持者认为,从事件本身而言,长沙

警方的做法有失偏颇。警方没有问责报社,

而是直接逮捕记者本人,用警权代替司法

审查,不符正规拘留方式。其次,警方告

知的“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与陈永洲

的报道无关,即使他的报道中存在瑕疵。

与以往不同,陈永洲新闻事件迅速得到社

会各界人士声援。中国记协从新快报处得

知事件之后,立即与公安部取得联系,并

要求保证记者人身安全。国家新闻出版广

电总局负责人表示,坚决维护记者正当合

法权益。《羊城晚报》表示,希望合法合

理地处理这起事件。陈永洲所在媒体《新

快报》,23、24 日连续两天在头版发文

要求警方放人。中国报业协会也向《新快

报》发去声明,支持羊城晚报集团维护新

闻记者的合法采访权。

除此之外,各方学者,传媒人士,律

师也对其持“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院长认为,警方把“损害商业信誉”

和“陈永洲本身有问题”偷换概念,表示

如果警方认为陈永洲有罪,应该用证据走

正常程序,不是先抓后审。知名人士李承

鹏在新浪账号“@李承鹏”发文支持:“为

了咱不这么丢人,能不能赶紧放人。你说

呢?放人吧。”并称,他前一条新浪微博

因为支持放人被删除。陈永洲事件,从一

开始就引起了法律界的极大关注。华工法

学院院长徐松林说:“对于这种事件,我

一直想说,也必须说,要严防地方保护主

义,打击报复记者。”

一波三折的对与错

Page 28: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26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支持者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事情在

26 日早晨进一步发展。中央媒体报道陈

永洲系收取第三方钱财抹黑中联重科,之

前陈永洲的支持者意见发生 180 度转变。

随后,中国记协在其官网头版发表声明,

表示陈永洲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新闻

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并在 11 月 3 日

召开“打击新闻敲诈、加强行业自律”座

谈会。《人民日报》也在 27 日发表评论,

称记者要守住新闻底线,反对新闻敲诈。

网友“@ 杨支柱”称:“我不止听到一个

人说,全世界都被《新快报》和陈永洲耍

了。”

于是,也有人表示收回之前对陈永洲

的支持,并认为应该依法处理此事。然而,

央视新闻报道不但未平息近来民众对陈永

洲的支持,掀起了更大的舆论,并非仅是

陈永洲的做法是否合法合理。传播学教授

魏永征认为,央视对陈永洲的报道,是典

型的媒介审判,该新闻对陈永洲囚衣光头

形象的报道,违反了刑诉法关于“未经人

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的规定。知名维

权律师李方平说

到,中国的刑法

是无罪推定原

则,中央电视纯

粹的有罪供诉,

违反了《刑诉法》

的基本原则,是

强化社会受众一

种有罪认定,目

的是使大家改变

对这个事件的看

法。他认为,不

管陈永洲的做法

是否有悖记者节

气,警方、媒体

都应该采用正常

的司法程序。

舆情表达的出口

近来,越来越多新闻事件由舆论牵引

出政治问题,陈永洲被捕事件为一大典型。

陈永洲律师李光平在其腾讯微博中称:陈

永洲事件,是继年初“南周事件”后,舆

论和政治权力的又一次正面博弈。今年年

初,《南方周末》因审查制度被换元旦献

词,引起舆论哗然,大众对《南方周末》

持支持态度,认为现行的新闻审查制度过

于严格,民众没有发言权。今年8月,《新

快报》记者刘虎因涉嫌制造传播谣言被北

京警方刑事拘留。事发之后,该报并未公

开声援刘虎,中国记协等团体也为采取相

应措施。

陈永洲事件,社会各界力量表现出来

的舆论支持是前所未有的。《财经》杂志

副主编罗昌平说到:“此类事件,不少新

闻大佬会选择沉默,我称之为声援的困

境”。然而,此次多种社会群体对陈永洲

支持。大家支持的原因,除了与事件本身

相关,还与当今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的激化使得

人们积怨颇深,陈永洲事件为这些人提供

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正如罗昌平所言:在

这个局里面,除了微博和流量有所收获之

外,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事件未得到结

论时,舆论普遍一边倒的现象,是对现实

生活中官商关系的深恶痛绝。《新快报》

事件报道后,大家寻到了“表达正义”的

出口。

Page 29: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从沉默到爆发:

记者被捕媒体态度的转变

记者/斯容

近年来,新闻记者频频被打、被抓,

被“以受贿罪判刑”,正成为中国传媒生

态的一道异样景观。中国记协权益处处长

阚敬侠表示:“大约十年以前,打记者的

行为多,不管是企业机关,还是公民个人

都敢打,而现在抓记者的多,很多地方会

设圈套,再加上一些记者年轻没经验,又

有贪心,最终陷入违法犯罪境遇”。

被抓的记者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形:一类涉

嫌受贿、诽谤、敲诈勒索、妨碍公务等违

法行为;一类因报道触犯了企业或地方政

府的利益而遭打击报复。这些事件,都在

社会上引发了较大的反响。

沉默

2005 年 5 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傅桦和同事采写了《质量问题安全隐患凸

现龙家堡机场延误交付背后》和《质量安

全不能打折扣》两篇稿件,于同年 7 月

14 日见诸报端及一财网站。2007 年 6 月

15 日上午 10 点,傅桦被龙嘉机场公安分

局和吉林省公安厅“打黑办”的警察带走。

虽然傅桦在庭审时称自己“有错没有罪”,

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但没触犯法律。但

2010 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

定,傅桦以受贿罪被判刑三年。

在整个事件中,作为傅桦所在单位的

《第一财经日报》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发声

2010 年 7 月 27 日,《经济观察报》

记者仇子明的一则有关“经济观察报记者

因报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幕遭全国通

缉”的微博消息引爆网络。因为报道了上

市公司凯恩公司关联交易内幕,遭到凯恩

公司所在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

缉,罪名是涉嫌“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罪”,

27

Page 30: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一时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仇子明所在的《经济观察报》并没有

像之前其他媒体那样选择沉默,而是在第

二天发表声明表示强烈谴责。在声明中

《经济观察报》措辞严厉,声明指出:“其

记者仇子明因对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

限公司的正常新闻报道而被网上通缉,经

济观察报社深感震惊,对记者仇子明及其

家属的状况深感担忧。声明中还指出,记

者仇子明在对凯恩股份进行调查报道过程

中,曾多次受到利诱和威胁。”

最终,在各方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凯

恩事件”在经历 76 小时后,7 月 30 日晚

上 8点半,以遂昌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公

安局副局长专程赶到北京,向经济观察报

社和记者仇子明诚恳道歉而落幕。

爆发

2013 年 10 月 19日,《新快报》记者,

陈永洲,以涉嫌损害企业商誉的罪名被长

沙市公安局拘留。陈永洲被抓祸起中联重

科,2012年 9月 26日到2013年 6月 1日,

陈永洲曾发表 10 篇有关中联重科“利润

虚增”、“利益输送”、“畸形营销”及

涉嫌造假等一系列批评性报道。陈永洲所

在单位《新快报》在沉默了 4天之后,在

2013 年 10 月 23 日和 24 日连续两天在头

版登出文章呼吁警方放人。

报纸一经发行,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微博、贴吧及各大网站炸开了锅,纷纷开

始声讨中联重科及长沙警方。国外媒体更

是直接以中文版面当作头版进行事件的报

道,并称这是中国新闻媒体的觉醒,将会

被载入传媒界的史册。

其实在陈永洲被捕之前,《新快报》

记者刘虎因涉嫌制造传播谣言,被北京警

方依法刑事拘留。据刘虎律师北京问天事

务所律师周泽微博称,刘虎被批捕涉嫌的

罪名是诽谤罪。此前,刘虎曾在网上举报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涉嫌渎职侵占

等。就这名记者被带走,《新快报》保持

了沉默。面对自己报社第二位记者被捕,

《新快报》沉不住气了,并且彻底的爆发

了,做出了中国媒体前所未有的举动。

但这件事情的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最终,

以《新快报》在头版登出“道歉信”而结束。

路透社在关注“陈永洲事件”的报道中说

到:“中国媒体通常会自我审查以避免引

起政府反应,本次的大胆行为实属罕见。”

由此也就能够看出我国媒体这一次的态度

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记者被捕,在自身没有违法犯罪行为

的情况下,所在单位该不该保持沉默?为

什么要选择沉默?是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需不需要给自己的记者

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记者提高自

己素质的同时,所在单位应该做些什么?

到目前为止,这都是我国媒体所共同面临

的问题。有人认为《新快报》在这次事件

中的表现是一次“突破”,是媒体多年沉

默后的一次爆发,是媒体在为自己呐喊,

为自己的记者呐喊,更甚者会觉得是为新

闻自由呐喊;相反的,也有人认为是一个

“错误”,在没有搞清楚具体状况的情况

下就发文谴责,实在是不妥当的。

媒体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记者的安全

也在等待着保障,中国的媒体面前有着太

多挑战。

28

Page 31: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Vientiane 万象

29

回首高考改革足迹,

初衷与现实的鸿沟记者 /吴秀华

编者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考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升学造成人才分化等等。各地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改革已经成为高考的必经之路。

近日,国家考试院公布了北京高考改

革方案:自 2016 年开始,高考英语分数

降为 100 分,语文升高到 180 分。此方案

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普遍关注

的话题是:英语的分数降低会不会打击学

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改革是否能减轻学习

负担等等。对此教育部表示:本次改革旨

在重视传统文化和加强英语基础教育。

理想与现实时常会有一定差距,回首高考

制度从 1952 年实行以来走过的 61 年历

程,改革的目的和其实际效果真的如此契

合么?

改革:昔日的风雨

从高考制度产生到 20 世纪的最后一

年,半世纪的风雨,半世纪的成长,它在

改革和徘徊的路途上挣扎着。步入花甲之

年的高考制度,当它回首往事时,1978

年恢复高考制度无疑是它人生画卷上浓墨

重彩的一笔,但它亦不会忘记 1952 年那

个夏天,自己的生日。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大背景之下,

50 年代初,国家取消了代表资本主义的

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改革院系,实行全

国统一性考试,高考制度应运而生。那时

候的高考和今天不同:考试科目总共有八

科,考试时间为三天,考试内容比较单一,

范围广泛,题目众多但难度不大,学生选

择学校时得先考虑国家建设。

时代的局限让人们过多的关注高考内

容,而忽略了它本身。直到 1965 年报刊

杂志上也很少看见研究高考理论与方法的

文章,考试主要是凭借经验实施,高考处

于探索阶段。而后的十年文革给高考制度

以致命一击,在“智力第一,分数挂帅,

高考是为资本主义培养接班人”的谬论影

响下,高考制度停滞十年,中央一句“知

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破灭了多少学子的大学梦。从文革开始,

选拔人才是用的推荐制度,推荐上来的学

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统一施教,文

Page 32: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0

Vientiane 万象

革结束后邓小平发出“教育界拨乱反正”

的口号,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经历了上世纪的风雨,本世纪高考悄

然走过了十三个春秋,人们感叹岁月无情,

当年自己考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儿

女已然走进了考场,人、事在改变,但高

考制度依旧在沿袭。其实步入二十一世纪,

高考也有所改变,2002 年北京获得自主

命题权,随后其它各省也相继开始自主命

题,2003 年全国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等

等,高考制度正在泥泞中挣扎。

改革:理想与实效的差距

高考从其产生,经历了屡次改革,但

是这种“治病”式的改革有没有对症下

药,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其理想效

应呢?

上世纪 50 年代,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一

经出台就实行包分配的体制,使得考生们

一旦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就有了所谓的

“铁饭碗”,高考等同于找工作。学生们

学习与其说是为了提升自己,为国家建设

贡献力量,还不如说仅仅是功利地为了找

到一个稳稳当当的工作。那个时代,正是

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经历了战争的中国

满目疮痍,各个领域急需有特点、有创造

力的年轻人,然而从高考这条流水线上生

产出来的却是标准化、一致化的人才。现

实中特色人才与标准化人才结构之间的矛

盾证明高考制度的推行并未达到预想的效

果。

文革时代,高考停滞十年,这不仅对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甚至

影响了一代人的一生。“30 年前,我在

安徽的黄山茶林场下乡已快十年,我在那

边结了婚,成了家,生了孩子,我以为我

的人生就将这样,然而1977年10月21日,

收音机里播放的一条新闻,改变了我的命

运”,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曹景行先生这

样回忆自己的高考。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

一届考生,曹景行是幸运的,可是与此同

时也有许多人因此而没有办法参加高考,

没有办法上大学,从而走向另一段本不属

于自己的人生。

历经十年的萧条,在社会的呼吁下高

考制度得以恢复,但是它基本上是沿用传

统的考试方法,考试过分注重内容,答案

趋向于标准化,考生不得有自己的见解,

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读死

书,死读书的现象普遍。毕业生缺乏实践

经验,高校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用人单位

不得不提高学历要求,于是学生为了更高

的学历更加发奋读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寻其根源皆由高考制度而始。高考经历了

几次变革,每次改革者都会描绘出一个美

丽的蓝图,但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

业负担重、忽视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一直没

有得到解决,高考改革依旧在一片迷雾中

前行。

跨入新世纪,教育界对高考制度进行

了数次调整,可是现实情况依旧不尽如人

意。去年高考前,网上一个关于衡水中学

备战高考的视频很火,引起了许多高校的

围观。记得当时正值高三,学校门口的显

示频上每天都在循环播放这个视频。现在

依旧清晰地记得衡水中学的同学每天早上

5:30 就会起来晨跑,一边跑还要一边背

书,红底白字的醒目标语在学校中随处可

见,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学习,学生们都选

择跑步到食堂就餐。“多考一分,在全省

就能压倒 1000 多人”衡水中学 393 班的

班长李松表示。当时处于高考大军中的人

看完这个视频大部分都备受鼓舞,但是事

隔一年,现在再看,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滋

味。这就是中国高考制度下的学生,从这

一隅放眼望去,整个高考到底给学生带来

了什么,是否还需要改革?

改革:还未改到实质

高考改革,历经坎坷,但收到的实际

效果却微乎其微,中学教育的现状表明:

改革需要理智的思考,改革必须认清实质。

现在社会呼吁:高考要减负,减负就是要

减轻学生的负担。长期以来课业负担和心

理负担被认为是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而

这两者又源于各种社会因素,其中最突出

的就是社会竞争。学生课业负担表面上看

是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导致,但实则是由

于社会差别,经济收入的差别、重点与非

重点的差别、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差别。

当今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较大,而学历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收入,高考并非万

恶之源,只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缩影。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

早已成为无言的真理,当知识占有程度成

为获得利益和财富的依据,把子女送入大

学深造成为许多家长的强烈愿望。调查表

明,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上重点大学,

因为知识已经成为铸就孩子未来生活的主

要因素,由此看来学生的负担与大学的性

质、地位、作用不无关系。

Page 33: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1

Vientiane 万象

影幻杀手——雾霾记者 /叶畅

继 10 月 20 日至 23 日,东北地区连续

四天持续出现雾霾现象之后,28日下午,

北京和吉林省长春再一次遭到雾霾袭击。

陈芝麻烂谷子的雾霾话题再一次被人们推

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雾霾,它就像一个

影幻杀手,嗜杀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雾霾“杀进”了生活

一幕幕因雾霾引发的新闻不断在荧屏

上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近日黑龙江遭

到雾霾袭击,“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清华大学的校训如今被民众拿来“揶揄”。

近日各地雾霾锁城以及 PM2.5 的危害,有

人调侃道:“打开钱包见不到毛主席了,

而现实是打开门看不见路了。”令人啼笑

皆非的是哈尔滨公交老司机在大雾中把车

开丢了、PM2.5 指数竟然“爆表”轻松超

过 500。10 月 21 日哈尔滨市所有的客运

站停止售票和发车,所有长途客车停止运

营,直至当日 16 时 30 分部分高速才恢复

通行。据不完全统计,雾天高速公路的事

故发生率是正常情况下的近十倍,高速公

路因雾引起的交通事故已占高速公路交通

事故总数的 25% 以上,雾天可谓高速公路

行车最大的安全隐患和最可怕的“杀手”。

哈尔滨商业大学大一王慧同学告诉龙新周

刊的记者:“最近雾霾天气期间,大学生

除了去教学楼上课,其余时间基本在宿舍

里度过。”当被问及雾霾天气对学校开课

是否有影响时,王同学说道:“哈尔滨中

小学及部分高校停课。由于部分公交停运,

出租车司机不敢拉客,老师来大学授课有

些困难,学校允许老师上课迟到。”最后,

王同学打趣地说:“刚到哈尔滨上大学,

就“幸运”地遇到百年不遇的雾霾天气,

出门还得戴口罩遮住脸。”据河北大学樊

婷同学透露:“雾霾最严重的时候学校旁

边的建筑物都看不清楚,空气可见度非常

低。”

污染源,在哪?

10 月 20 日,哈尔滨开始供暖的当天就

出现雾霾天气,当地多数居民理所当然地

把污染源指向煤炭。据了解,黑龙江的能

源结构仍然以燃煤为主,清洁燃料使用的

比例低。哈尔滨市华能供热公司共有 18

台供暖的锅炉,每一台锅炉都有大型的四

电场的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达到百分之

九十五以上。虽然哈尔滨市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进行取缔小锅炉的工作,但并不是所

有的锅炉都能高投入安装静电除尘器,因

此到了供暖季由于煤的使用量太大,空气

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因为今年哈尔

滨的供暖面积远远大于去年,新增加了供

热面积五千万平方米,所以由去年的轻度

雾霾到今年的空气严重污染也不足为奇。

人们发现哈尔滨郊区的污染比城内还要严

重,是因为郊区农民大面积的焚烧秸秆所

Page 34: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2

Vientiane 万象

致,燃烧秸秆成为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说完了哈尔滨的污染源,我们目光聚

集到北京。说到北京最近的这场霾,许多

人都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一条特别热的消

息。据媒体报道,每天晚上都有数万辆重

型卡车途经北京,夜夜排放的尾气污染

量,相当于数百万的小轿车。那么,外埠

货车真的是北京雾霾的真凶吗?目前北京

市的汽车保有量是 500 万辆,纽约的汽车

保有量超过 1000 万;北京市以不足纽约

一半的汽车保有量创下了超出纽约十倍的

PM2.5 排量。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

理处处长李昆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截至 9月底,北京市登记有 538 万辆机动

车,另外每天有 20 余万辆汽车从北京过

境。重型货车污染排放很大,几万辆在一

夜之间进城就相当于几百万辆小轿车晚上

还在街上跑。很多货车司机表示自己的“国

Ⅲ绿标”都是托人办理的。在监管方面,

李昆生表示,车辆进京时间都比较集中,

大部分司机很着急,环保局要求停车检查

是否符合国Ⅲ标准很麻烦,需要打开发动

机,查很多配置,环保局曾经做过这方面

的抽查,发现不符合国Ⅲ标准但贴标的情

况很多。但这些车都已经在用户手里了,

也不能把车报废,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

法。而外地车辆出厂上市时,北京市环保

局也无法抽查。

现在看来污染源的矛头基本指向煤炭

和汽油。但是,煤炭也许觉得自己很冤,

一方面它为人们供暖,可是因为带来污染

就要遭受人们的怒骂。我们谁都明白一味

地抱怨能源有什么用呢,我们必须改进煤

炭工艺寻找更清洁的替代能源。也许,汽

油也可能觉得自己有点冤,一方面它帮我

们开车四通八达,另一方面因为带来污染

也要遭受人们的怒骂。我们谁都明白只有

利用科技提高汽油的质量使它们的缺点缩

小优点突出才能更好解决污染问题。

为何雾霾如此顽固?中国气象科学研

究院研究员张小曳解释说,我国雾霾天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居高不下的气溶胶污染。

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

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

市与城郊区域。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

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是大气的重要组成

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

烟雾等,都是天然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

气气溶胶。顽固的气溶胶,最终会将污染

物带入并没有多少汽车和工业的乡镇、农

村甚至人迹罕至的区域,一旦它们融入土

中、水中,污染水环境和土壤,殃及生长

其中的谷物,人类也将吃到自己种下的苦

果。

办法:是“限”还是“转”

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

不发、形势逼人不得不干的阶段。治霾难,

是国内城市的“老大难”,各地也都在“摸

着石头过河”。中国社会科学院 4日在北

京颁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认为,虽然

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治理雾霾天气的

成功经验,但是中国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更多的需从本国的现实情况和条件出发。

最近在北京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治从政

策的制定到研讨做了不少工作。大会倡导

停车超过三分钟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应

当熄火,但大会人员对于执法难度和执行

效果表示担心。大会还倡导在北京市行驶

的机动车按号牌尾号实行单号单日双号双

日行驶。《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评

论说:“由这几项措施我们可以看出出台

的政策还是以“限”字当头,可是只是简

单的“限”字就足够了吗?必须让“转”

字冲在前,转工艺、转发展方式、转思维

方式。”

Page 35: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3

Vientiane 万象

“双非”儿童跨境求学的窘境记者 /宋晓璐

凌晨四点钟时,整个深圳还笼罩在一

片静谧安和的氛围之中,大多人还在酣

睡。而在毗邻深圳的香港粉岭的一家幼儿

园里,早已是一幅人头攒动的景象:上千

个“双非”儿童的家长在此等候许久,仅

仅为了给孩子求得一个在此上学的名额。

“双非”儿童,即父母都是非香港籍、出

生在香港的儿童,一出生便落属香港永久

性居民。直到现在,他们当中的不少由“双

非”婴儿成长为“双非”幼童。

如今,由于香港大多数小学招生采取

“就近原则”,设置面试采用广东话的方式,

对于不会说广东话的“双非”儿童来说,

面试毫无优势,多数父母将眼光投向了离

港较近的深圳、广州等地的优质学校。然

而,2012年 9月,深圳市正式出台政策,

表明深圳所有的公立小学拒收港澳籍“双

非”儿童。不少家长在无奈之下,只得选

择“回流”,继续投身报考香港学校的求

学大军之中。介于家长的“双非”身份,

无法拥有永久居港权,“双非”儿童不得

不每日跨境求学,适应着内地和香港不同

的生活环境。

求学面临的困难让“双非”儿童面临

着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挑战,他们不得不在

迷茫与困惑中,求寻自己的真正归宿。

源起“庄丰源案”

在港陆两地高度关注的港府“人口政

策咨询文件”之《释放现有人口的潜力》

里,涉及“第二类儿童”(即“双非”儿

童)的调查统计指出,在 2013 年香港政

府实行对大陆赴港生子孕妇“零配额制”

之前,在港出生的“双非”儿童约为 20

万名。这对于全港总人口只有 713 万的香

港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目。

然而,在十年之前,赴港生子并没有

像现在这般火热。赴港生子的诱因,还需

回到2001年的“庄丰源案”说起。2001年,

广东省汕尾市庄纪炎夫妇持双程证来港探

亲诞下庄丰源,庄纪炎夫妻走后,庄丰源

留在香港与祖父母同住。照当时的《入境

条例》,庄丰源属于非法留港,其祖父不

服,代表庄丰源向法院提起上诉。2001年,

香港终审法院根据《基本法》第 24 条宣

判“庄丰源案”确立,父母双方非港籍的

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的子女可以享有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由此,赴港生子的洪闸就此打开,从

2001 年到 2012 年,每年的双非儿童的数

量从最初的六百二十人上升至四万余人。

Page 36: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4

Vientiane 万象

“双非”上学的艰难境遇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拥有特区护

照,通晓粤语、英语、普通话三种语言,

享受终生免费医疗和十二年免费教育,全

球 138 个国家地区免签证……”如此诱惑

人心的招牌式广告,在各种赴港生子服务

公司中比比皆是,每一句广告语,似乎都

说进了大陆父母的心里。一旦加入香港籍,

便意味着将孩子“交给”政府,享受着在

大陆普通学校所难得的教学资源和更为优

质的生活环境。“如果能一口气考到香港

大学那最好啦!”一位赴港生子的大陆妈

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这样的愿望。赴港

生子,被不少大陆父母视为一种先苦后甘

的行为。

而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低生育率区,

“双非”儿童的出现,从客观上讲无疑是

在保护香港人口的持续增长。赴港生子的

热潮,仿佛调和了港陆两地不同的利益。

但香港人好像并不这样想。随着“双非”

儿童的出生,各种问题也一一浮现:本地

孕妇床位不足、奶粉被牟利的大陆客抢购、

“双非”儿童占有本地教学名额。在香港

本地人看来,“双非”儿童的出现,等同

于对他们自身应得的权利的侵占掠夺。

2012 年 2 月 1 日,大陆人在港生子与

港人矛盾激化。香港《苹果日报》出现一

幅巨大广告,题为“香港人,忍够了!”,

广告最低处两行鲜黄的大字分外惹眼,“强

烈要求政府修订基本法第二十四条,阻止

大陆双非孕妇无限量入侵香港!”,包括

右上角一只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版面的蝗虫

图片,都是对大陆孕妇大量涌港的直白痛

骂。而香港政府对赴港生子的政策,也在

逐年变化着。2007 年 1 月,香港政府出

台“预约制度”;2011 年 06 月 24 日,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决定香港公私营医院合

共提供34400个名额,供非本地孕妇产子。

而现任香港特首梁振英在 2013 年做出的

决定则更加直接 -- 对内地孕妇实行“零

配额”。“双非”,似乎真的到了艰难的

地步。

三思只能留给后人

然而赴港生子所带来的隐患远不止于

此。《南方周末》在 2013 年五月份的期

刊中,曾经针对“双非”儿童做过一次深

度报道,记者专门采访一位费尽心机要将

孩子的港籍转回内地籍的大陆妈妈。从最

初赴港生子,孩子顺利加入港籍的喜悦不

同,在面临着港籍带来的种种不便时,这

位妈妈放弃了对港籍的执着,希望回到最

初的原点,且发现连这也不是易事。港籍

具有永久性,难以舍弃。当初希望得到的

教育和医疗,如今快要变成奢望。至于过

去投入的金钱和人力,更是难以估算。竹

篮打水,不仅连空都没扑着,篮子里还要

破一个洞。

在提问网站“知乎”上,一位港漂社

工孔敏(化名)总结了跨境求学的双非儿

童所面临的五大问题,安全问题、适应问

题、学习问题、社交问题、家庭问题。他

指出,这五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的,无论是

学校的风气、语言差异还是风俗文化的不

同,都影响着幼小的儿童性格的塑成。

在这一场不必要的“港陆大战”中,

“双非儿童”似乎成了最无辜的牺牲者。

每日舟车劳顿的辛苦难以忍受,而在校园

里还要随时提防别人的中伤。对于幼小的

孩童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经济观察

报》的纳狄曾撰写《香港,出入皆围城》

一文,面对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陈国基提

出的内地父母来港生子“真的要三思”的

建议,他无奈地表示,“三思只能留给后

人。”

Page 37: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5

Vientiane 万象

星巴克为什么在华价更高?记者 /李坤珍

1971 年,第一家星

巴克在美国西雅图正式

落 户。1998 年 3 月,

中国台湾第一家星巴克

正式营业,次年一月,

北京国贸拥有了中国大

陆和华北地区的首家星

巴克门店。这个在中国

已有 975 家门店的国际

连锁咖啡品牌在 2007

年,由于央视主持人芮

成钢在其博客中抨击星

巴克在北京故宫开设的

分店糟蹋了中国传统文

化,导致星巴克撤离了

故宫后。如今,星巴克

由于中外价格对比,在

华价格高而成为中国媒

体和大众的讨论热点。

星巴克在华“暴利”

星巴克是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全球著名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除了门店,

旗下还零售包括 30 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

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

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

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2013 年 10 月 21 日,央视报道称,对比

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等城市同一款星

巴克 354 毫升拿铁咖啡售价,在伦敦和

芝加哥的售价分别合人民币 24.25 元和

19.98 元,北京以 27 元高居榜首,孟买

售价最便宜,只有人民币 14.6 元。

星巴克 2013 年第二财季相关数据显

示,其在中国及亚太

地区利润率为 32%,

美 洲 地 区 利 润 率

21.1%,而欧洲中东

及非洲地区利润率只

有 1.9%,中国和亚

太地区是星巴克利润

最高的地区。

星巴克指出,在

中国及亚太地区有较

高利润率是因为,中

国及亚太地区的自营

门店在本地区总体门

店数量中的占比比美

洲地区低很多。财报

中需要体现自营门店

的各项成本及利润,

而对于合资门店和加

盟店,则只计入其利润。由此,中国及亚

太地区自营门店较低的占比,也在一定程

度上推高了账面利润率。

贵的有理由

星巴克申明,在各个国家的价格差异

是由不同市场产生的。价格的高低都是有

原因的。定价是基于对各种原料、物流运

Page 38: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36

Vientiane 万象

输、员工薪酬福利、租金、以及汇率及进

口关税等各种运营成本的综合考虑。首先,

星巴克咖啡在各个国家的物料成本是有差

异的。例如与中国相比,伦敦、纽约、芝

加哥、孟买咖啡物料成本应该有一定优势。

因为中国本土生产咖啡豆不多,消费的咖

啡豆大部分需要进口,为此需要交纳进口

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目前生咖啡豆进

口关税税率 8%,烘焙咖啡豆进口关税税

率 15%,进口环节增值税率为 17%。相反,

印度是较大的咖啡豆生产国,其咖啡豆原

料无需承担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

英国和美国国内虽然不产咖啡豆,但为了

保持在其前殖民地和变相殖民地国家的影

响力,它们数十年前乃至上百年前就与许

多咖啡生产和出口国签署了贸易协定,对

那些国家的咖啡等农产品实行零关税。

但是,星巴克咖啡售价不可能单纯由

其物料成本决定,因为咖啡馆销售的主要

不是货物,而是服务。为了提供这些服务,

物料成本仅仅是小头,大头是房租、装修、

网络、人工等项成本,这些都需要分摊到

每一杯咖啡的售价之中。《国际先驱导报》

上说,随着中国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

以及人民币升值影响,进口的咖啡物料成

本占比会持续下降。正因为如此,尽管孟

买房价比北京、上海还高,但印度工资水

平比中国和美英两国差太多,这项人力成

本的差异已经足以使得孟买星巴克咖啡价

格在这些城市中最低了。伦敦、纽约房价

比北京高,但芝加哥房价未必高于北京。

星巴克发言人说,产品价格因市场而异,

在中国,顾客喜欢座位更多、面积更大的

门店,这类门店房租成本更高,因此产品

价格也更高。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中国,一

杯星巴克拿铁咖啡的售价比美国贵近 1美

元,斯密街商务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

房租占到了星巴克拿铁咖啡在华售价的

26%。据斯密街商务咨询,星巴克拿铁咖

啡在华售价为 30 元人民币,约 4.8 美元,

具体构成为:房租 1.25 美元,占 26%;

利润 0.85 美元,占 18%;店铺运营成本

0.72 美元,占 15%;原材料 0.64 美元,

占 13%;劳动力成本 0.41 美元,占 9%;

一般管理费用0.28美元,占6%;税收0.24

美元,占5%;设备成本0.17美元,占4%;

其它运营费用 0.23 美元,占 5%。

星巴克真的贵吗?

星巴克阐释说,星巴克的

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

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

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

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

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层次上的

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

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

感染顾客,让顾客享受并形成

良好的互动体验。

对于央视大肆报道星巴克

的在华高价时,众多网友却对

央视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看

法。西祠胡同网友 11999508 在“扬州

论坛”上说:“纵观扬州的咖啡馆,20

多元一杯可以说是行情价,个性店铺的

咖啡,一般一杯在 18—20 元。街边的

奶茶店和快餐店,咖啡价格一般在 10

元以内。”汉语言文学的梁婷同学也说:

“去星巴克买的不仅是咖啡,还是一种

环境和服务。26 的咖啡并不贵,现在

环境一般的不知名水吧都差不多是这个

价甚至更贵。”

一位来自青岛的网友还评论道,买

不买星巴克纯属自愿,像我这样的“屌

丝”喝喝雀巢就满足了。甚至有网友调

侃道:“咖啡诚可贵,房子价更高。”

著名博主作业本也评论道:“买着世界

上最贵的房子,开着世界上最贵的车子,

加着上涨最快的汽油,吃着全世界最不

安全的食品,享受着一场大病能让大多

数家庭破产的医疗,用着又贵又慢又恶

心的网络,发着世界上收快递频率最高

的微博……这些你统统视而不见,却来

告诉我一杯一年喝不了五次的咖啡是世

界上最贵的咖啡,真有意思 !”

Page 39: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Vientiane 万象

航母的发展之路记者 /李建明

近日,美国海军最新核动力航母 CVN-

78“福特”号在弗吉尼亚州新港造船厂下

水。预计福特号航母的全寿命花费超过

2500 亿美元。这个消息一发布,便引起

全球各界人士的热议。

航母不同于其他的水面战舰,它往往

是以一个编队出现的。它不仅具有供飞机

起降的跑道和设施,能储备大量的燃料和

弹药。而且,配属完备的航母编队能集防

空、反舰、反潜及对岸攻击作战能力为一

体。在海战中航母有着其他战舰无法替代

的作用,但昂贵的制造费用却也让很多的

国家望洋兴叹。

随着铁甲船舰的发明,飞机的出现,

好奇的人类就幻想着让飞机在船上起飞。

1910 年的一天,在美国“伯明翰”号轻

巡洋舰上进行了一次惊险的试飞。最终凭

借飞行员精湛的飞行技巧,飞机成功的从

海上起飞。1911 年 1 月 18 日 , 美国飞行

员尤金 •伊利驾驶一架飞机在由“宾夕法

尼亚”号巡洋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上降

落,预示了航空母舰时代的到来。

这两次试验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

程碑,它证明飞机完全可以从军舰上起飞

和降落并执行战斗任务,它为新型舰种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不久的将来,作为主宰

海空战场的新一代海上霸王,航空母舰将

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艰难起步

最早的航空母舰都是由巡洋舰装上木

质飞行甲板改装而成。美国用运煤舰改装,

日本用货船改装,英国用巡洋舰改装,法

国用供应舰改装,西班牙租借购买,澳大

利亚购买改装……

第一艘航母首先是英国改造完成的。

1917 年,英国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勇敢

级大型轻巡洋舰“暴怒”号改装成为世界

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英国在

舰体上层铺设了 69.5 米长的木质飞行跑

道;炮塔和弹药舱的位置作为容纳 8架飞

机的机库;该舰标准排水量 1.65 万吨。

到了 1917 年,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

轮“卡吉林”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

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

号。跟以前舰船不同的是它拆除了舰上原

有的烟囱,排烟道改为水平排烟。这些设

计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

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

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 ,这种结

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 1918 年 5

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成,作

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

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母发展史上的

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紧接着美国也开始走上自己的航母

之路。1920 年,美国海军改装了一艘

5500 吨的运煤船。1922 年,该船完成改

装,被重新命名为“兰利”号标准排水

量 11050 吨,满载排水量 14700 吨,最大

航速 15 节,其上铺设有长 165.3 米,宽

19.8 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载机 34 架。

它同样也采用了“平原型的”构造 ,舰体

最上方是全通式的飞行甲板,舰桥则位于

飞行甲板的前下方。由于这种怪模样的军

舰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海军舰队中,被人

们戏称为“带蓬马车”。

之前各个国家改建的航母因为构造以

及各自的性能被称为第一代航母,他们多

采用被称为“平原型”的全通式的飞行甲

板,舰体中部都有小型岛式舰桥,严重影

响了舰上飞机降落的安全度。之前有很多

起飞机降落事故都是因为飞机撞在甲板的

舰桥上 ,直到日本的第一艘航母修建,这

个问题才得到了一些解决。

步入正轨

1913 年日本着手将一艘商船改造为水上

飞机母舰。1920 年,日本修建了自己的

37

Page 40: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Vientiane 万象

第一艘航母“凤翔”号。由于该航母打破

了第一代航母“平原型”结构,第一次使

用岛状上层建筑,因此被称为第二代航母,

它在外表上已经初具现代航母的特点。但

是在后来的飞行试验中发现“凤翔”号的

设计存在缺陷,由于飞行甲板比较狭窄,

岛式建筑又影响到了飞机的起降,最后不

得已又拆除了岛式建筑。

对第二代航母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在

1918 年动工建造的“竞技神”号航空母

舰,因为它解决了第二代航母岛式结构干

扰飞机起落的问题。这个设计奠定了现代

航母的基本结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

航母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动力方

面,第一代航母跟第二代航母都用蒸汽动

力。蒸汽动力装置是常规攻击型航母使用

最早、最多的动力装置 ,现在仍有一些国

家的航母在使用。蒸汽动力装置主要由蒸

汽锅炉、蒸汽轮机和减速齿轮装置等三大

部分组成。到第三代航母的出现,核动力

才代替了常规的蒸汽动力。

航母的高速发展时期是在一战过后。

一战结束后国际经济萧条,几个大国,例

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大力扶持本国的

造船业。虽然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

对各国的海上战舰有较大的制约,但对刚

刚起步的航空母舰却网开一面,各国都抓

住这个时机发展各自的海上航母。

在此期间最值得一提的国家就是英国。

英国在此期间主要注重于中型航母的建

设,更加注重舰体的创新。英国海军于

1938年建成了标准排水量22000吨的“皇

家方舟”号大型航母。该舰采用了全封闭

式舰首和较高的干舷,一体化的岛式上层

建筑,飞行甲板为强力式,其前端装有 2

台液压式弹射器。该舰设有 2个封闭式机

库,共载飞机 25 架,精心的设计和合理

的布局使“皇家方舟”号被誉为“现代航

母的原型”。从“暴怒”号到“百眼巨人”

号再到“皇家方舟”号,英国海军航母一

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

战后起飞

二战结束后,英国等国家海上实力大量缩

水,美国支配了世界霸权,也加快了本国

航母事业的建设步伐。1958 年,第三代

航母在美国建成服役 ,与之前航母不同的

是第三代航母采用了核动力。1958 年 2

月 4 日,美国第一艘也是世界第一艘核动

力航母“企业号”开工建造 , 它与 1961

年 11 月 25 日建成服役。

与传统蒸汽动力航母相比,核动力航母有

着巨大的优越性。首先它不在使用涡轮蒸

汽机,大量的空间被节约下来,这样就可

以装载更多的补给物品。其次,核动力使

航母具有了近乎无限的机动能力。核燃料

更换一次即可连续航行数十万海里,这在

常规航母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去除了涡轮蒸汽后,航母的工作环境

大大改善,没有噪音也没有了烟囱排除废

弃的污染。

“企业号”完全采用了蒸汽弹射器,飞机

发射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它采用新

的飞机回收设备,让飞机降落的安全性能

和速度得到很大的改观。舰上配备最新型

的 C13 - 2 蒸汽弹射器,如果同时使用,

可在 1分钟内将 8架飞机送上天空。着舰

区设有 4道拦阻索和 1道拦阻网,飞机平

均回收间隔为 35 - 40 秒 1 架。

“企业号”全长342.3米,宽40.5米,

8 座 A2W 型压水反应堆,总功率 205800

千瓦,航速 33 节,标准排水量 75700 吨,

满载排水量 94000 吨。舰上人员 3215 人,

航空人员2480人,另有司令部人员70人。

该舰飞行甲板长 331.6 米,宽 76.8 米,

机库长 223.1 米,宽 29.3 米,高 7.6 米,

设计载机 86 架。

1964 年,美国海军为了验证核动力水

面舰艇持续航行的能力,用“企业”号航

空母舰、“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核

动力巡洋舰组成了环球航行编队。该航母

编队只依靠本舰核动力在海上航行了 64

天,共航行 32600 海里。这一环球航行,

充分显示了核动力舰艇所具有的无比优越

性。

紧接着美国又开始新航母的建设。

1968 年 2 月美国开始“尼米兹”级航母

的建设,这是美国第二代的核动力航母。

经过了五年的建造,第一艘“尼米兹”号

航母开始服役,以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

进、人员最多、耗资最巨而在当代海军舰

艇家族中傲视群雄。

截至 2000 年,在全世界已经服役的航

空母舰中,只有9艘核航母,除了“企业”

号以外,全部是“尼米兹”级。这一级大

型核动力航母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作战能

力是航空母舰在现代战争中巨大威力的真

正体现,是所有向往海洋的国家梦寐以求

的“海上巨无霸”。

二战结束后,虽然没有爆发过太平洋

海战那样激烈的航母战争,但航母却一直

是国际大国之间显示武力的必备利器。考

虑到当前武器的发展态势,未来的航母地

位必将在深度信息化时代陷入日益式微的

窘境。但从印度在 2006 年自行研制的 4

万吨级“维克兰特”号航母,从意大利在

2009 年建造的“加尔富”号常规动力航

母服役,英国在 2010 年开始建造的 6 万

吨级“未来航母”,以及美国近日“福特”

级航母下水等情况中来看,航母依旧是各

个国家重要的海上倚仗,航母的海上霸主

地位依旧无法撼动。

38

Page 41: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Vientiane 万象

电视栏目的“策划”时代记者 /王琴

近日由湖南卫视制作的明星亲子真人

秀《爸爸去哪儿》,收视率持续居高不下,

并得到“零差评”的好口碑,成为观众们

的热点话题。这档亲子节目的成功除了其

本身制作之外,最离不开还是该节目的精

心“策划”。

《爸爸去哪》节目的原版是韩国 MBC

打造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

儿》。每期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 48 小时

的乡村体验,爸爸独自肩负起照顾孩子饮

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策划组设置一系列由

父子、父女共同完成的任务,在不熟悉的

环境下状况百出,短短两天的相处,父爱

之情流露的淋漓尽致,成为电视屏幕上的

独特亮点。该节目导演谢涤葵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说道:“这次节目的策划,我们贯

穿的是“走心”——走进爸爸和孩子们的

内心,通过孩子们真实情感的流露来打动

观众。”这是他们策划该节目的基点,同

时也成为该节目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说到这我们不仅想问,到底什么是策

划?新华社记者出身的著名策划人王志纲

在 1997 年上海策划峰会上对策划曾有一

个形象而生动的说法:“什么叫策划?我

有一种说法——条条道路通罗马,最近的

毕竟只有一条,策划就是找出这条路。”

策划古已有之,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成功

策划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如“二桃杀三

士”、“田忌赛马”、“三分天下”等等。

而成功策划中,当数诸葛亮的关于“三分

天下”的“隆重对策”最著名——一介书

生在茅庐里完成的策划居然奠定了茫茫天

下百年历史,让后人无数钦佩。而什么是

电视节目策划呢?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就

是策划者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的规

律,对电视节目的选题立意、采拍制作、

播出销售等生产和运作过程进行总体筹划

和论证并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文案的一种电

视行为。

中国电视节目策划大致有三个发展阶

段,第一阶段是在 1998 年前后,中国电

视节目第一次开始有策划意识。如 1999

年诞生的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法制栏目

《今日说法》,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

该栏目秉持“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

理念,以服务百姓为宗旨。通过一个个百

姓的故事给观众讲述法治的社会;随后在

2002年左右开始有了一些新的节目形态,

以娱乐节目为主,策划逐渐开始走向成熟。

如星空卫视推出的《美人关》,在《新周刊》

发布的“2002 中国电视节目榜”上获得

最佳娱乐类节目奖,是纯娱乐主义的成功。

在该节目的策划中,男色女权,逆道刺激,

高潮迭起,娱乐肥皂的终极表现,同时女

权主义的游戏精神引来社会的舆论,提高

了节目的知名度;2006 年至 2007 年很多

39

Page 42: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Vientiane 万象

卫视节目进行了改版,在改版中能够看到

非常清楚的策划现行,以及比较完整的节

目策划。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

《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

CCTV-3 的《星光大道》等等,深深扎根

于平民百姓中,让一群群草根达人走上电

视荧幕。接“地气”的策划点让这些娱乐

选秀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如今,可能有很多人想说,现在中

国荧幕充斥着国外版权的电视节目,真正

上属于中国本土的节目少之又少。事实也

是如此的,近年来电视荧幕上眼花缭乱的

“外国版”娱乐节目,让中国电视节目分

外热闹。同时超高的收视率让电视同行们

纷纷尝到甜头,不断地购买英国、美国、

韩国等国家的电视节目模式。最早湖南卫

视的《超级女声》的原型是《美国偶像》、

东方卫视的《梦立方》购于英国的《The

cube》、《中国达人秀》引自英国的《英

国达人》、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原

版是英国的《就在今夜》,这些总所周知

的节目都是引进海外的节目模式。

关于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副教

授张绍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觉

得现在大家在综艺娱乐节目上做的尝试都

挺棒的,虽然有些是抄得像样,照猫画虎

的能画出来,先这样然后再自己去设计,

抄不仅仅是抄一个样儿,你要知道怎样做

才能使这个东西到我们这变得更好。我们

必须要先学习别人优秀的,国外的电视节

目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去

其糟粕,取其精华,别人做的好的当然值

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以美国电视名牌栏目新闻《60分钟》

的策划为例。以节目时长命名的《60分钟》

是美国 CBS 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自 1968 年开播至今,已经 40 多年长盛不

衰,成为美国电视荧屏上历史最悠久的节

目之一。《60 分钟》开创了电视新闻杂

志类节目的先河。该节目的策划是每期节

目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前三个环节为三个

深度新闻报道,由一位记者担任主持人,

讲述其采访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人物,时长

约为 13 分钟;第四部分为 4-5 分钟的新

闻评论版块,由安迪 •鲁尼主持。加上片

头、广告和片花,整个节目时长为60分钟。

该节目的资深制片人斯蒂芬 • 谢帕德

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中提到《60 分

钟》的叙事逻辑是讲“人本位的故事”,

而不是“事本位的故事”。同时,他认为,

“没有比一个亲身经历过故事的人讲述故

事更有趣了。”因此,我们在《60分钟》

节目中,看见的不是只坐在摄影棚里的主

持人与外地记者的连线,而是记者亲身讲

述的故事,以及那些在现场的画面。除此

之外,该栏目还特别强调“视觉思维”,

既充分利用视觉规律,在讲求流畅性的同

时注重节奏感和兴趣点的设计,常用特写,

力求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正如谢帕德

所言,该节目的原则与策划基地就是追求

“讲一个好故事”。

每一个栏目的前期策划就是其发展的

轨迹,策划的成功相当于整个节目成功的

一半。中国电视自 1958 年 5 月 1 日至今

50 多年发展间,共走过了三个阶段:制

片人时代、制作人时代、策划人时代。而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策划人时代”,

在国外原创节目不段发展的同时,我们也

期待中国电视节目更好的发展。

40

Page 43: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Special column 专栏

41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

心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救

郭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

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

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

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

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

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端的砝码,最

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

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

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

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

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

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

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

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

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

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

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

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

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

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

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

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

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

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

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

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

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

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

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

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

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

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

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

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

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

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

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

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

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

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

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

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

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

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

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

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

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

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

“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

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

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

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

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

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

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

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

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

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

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

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

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

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

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

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

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

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

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

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

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

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

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

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

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

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

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

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

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

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

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

之道同在。

Page 44: 28期龙新周刊 确定版

Special column 专栏

42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

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梅耶 • 罗

斯柴尔德的话揭露出金融家翻手为云覆

手为雨的经济野心,也昭示出罗斯柴尔

德家族操控政治,借以发“国难财”的

血腥发家史。“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

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

的就是获利。”(拿破仑)寻常社会的

伦理道德止步于金融家的金色门槛,在

作者笔下的金融家们眼中,社会公德乃

至人性之善皆是束缚人心、阻碍人们竭

尽全力达到财富高峰的无用理论。他们

摒弃这些理论,甚至鄙视这些理论,唯

一能激起他们内心渴望的只有咣咣作响

的钱币声。

刺杀美国总统、左右国会法案、主导经

济大萧条、哄起世界大战……无所不用

其极的金融家似乎无所不能地渗透到了

世界历史的每个阴暗角落。相比较于单

纯、平面的经济学著述,《货币战争》

的作者似乎精心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全新

的金融世界。这世界充斥着冷血、杀戮

与黑暗,就像《指环王》里的魔窟。隔膜、

遥远,无法共融,似乎压根就不属于我

们生存的世界。可是,作者偏偏又是在

运用丰富的史料印证着这些我们曾不明

细节地经历过的历史。所谓“三观”毁灭,

不过如此。

也因为此书一味地叙述金钱帝国里的黑

夜神话,过分地渲染金融家们的阴谋诡

诈,而让书本有些以偏概全。以历史巧

合论证主观想法的论证手段,使用地太

过频繁就会令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心

理反弹。然而,对于“不明真相”的我

等“屁民”而言,接受不了过分庞杂、

繁复的“三观”轰炸,却可以从作者的

叙述中习得更多经济理性主义的思考视

的警醒,坚守理性主义的底线进行社会

选择,却是现代人所必须学会的处世技

能。

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社会诚信

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掣肘。

金融市场进一步丰富后,社会诚信“变现”

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社会预设

下,如何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如何让

自己的品质不“贬值”,更是当代人活

于“乱世”的修身法门。

在这个“三观”随时被毁的时代,生活

就像一场历险,谁先把自己训练得“百

毒不侵”谁便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对于

那些被城市化的大潮推着向前的“小人

物”们而言,责任的担当自是不必再言,

蜗居在责任背后的自我找回才更是精神

食粮的根本。相比较而言,或许阅读更

是一场历险,在这场历险里,没有不可

挽回的过去、没有孤独无依的漂泊,只

有痛并快乐着的精神自足。

角。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

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

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交战双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

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

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

或许在诸如此类的论述中,结果并不美

妙,但是其理性地论证方式却是“激情

有余,理性不足”的当下“屌丝”群体

须多加学习的。而作者的阴谋论式叙述,

也为现代管理者们敲响暗箱操作的警钟,

经济问题的迷惑性是如此之强,如果再

用上不透明、不公开的利刃,其破坏性

势必难以承受。《货币战争》的作者曾

引述马克 • 吐温的名言:“世界上有三

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来证明经济问题的易于欺骗。或许我们

对“金融家后台操盘了世界大战”这样

的论调无法接受,但是保持对暗箱操作

阅读是场历险

宋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