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 89 六龜研究中心的現在與未來 3月上旬由張彬所長率隊至六龜研究中心 進行視察,中心本次特別針對目前的業務與 未來發展重點做一系列的報告與說明。 ( ) 六龜試驗林面積達9,882公頃,是試 驗所各研究中心之最,莫拉克風災造成近20% 的林地發生崩坍,如何能夠藉由人為干擾, 有效且快速恢復成林,一直是林地經營上一 個重要的課題,在這樣的地緣關係之下,崩 塌地的相關研究將儼然成為的重點項目; ()有鑑於木材的需求與國產材的議題日益升 高,發展適合人工林的伐木技術更是刻不容 緩,自106年導入日本已行之有年的中層疏伐 概念,冀望發展一套更適合臺灣人工林施行 的伐採流程與技術;()如何經營別具特色的 臺灣山茶資源,除了推廣成為一項六龜特色 的明星商品之外,更有充分的研究背景能夠 支持,使臺灣山茶不僅是一項農產品,更能 夠與在地文化結合,成為六龜特色之一。(龜研究中心‧龔冠寧) 六龜研究中心辦理第一季志工專業 訓練 六龜研究中心33日特別邀請木材纖維 組的何振隆博士到扇平,與扇平志工們分享 了精油萃取的方法和精油的生活應用,並連 結時下最夯的森林療癒的議題,經由精彩的 專題演講及帶來的一瓶瓶濃郁芳香的精油, 一一道來樹木內在的喜怒哀樂,讓參加的志 動態 ()張彬所長視察六龜試驗林中層疏伐現場並聽取簡報介紹。()張彬所長視察六龜試驗林多納林區崩塌地復育計畫現場並聽 取簡報介紹。(龔冠寧 ) 六龜研究中心辦理志工專業訓練—樟腦產業與隘勇線的演 變,志工與林一宏博士合影。(李政賢 )

3 9,882 20% 106 - tfri.gov.tw 3月4日邀請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 組林一宏博士到扇平,分享他多年來的隘勇 ... 這次難得的演講機會,六龜研究中心也特別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 89

動態

六龜研究中心的現在與未來

3月上旬由張彬所長率隊至六龜研究中心

進行視察,中心本次特別針對目前的業務與

未來發展重點做一系列的報告與說明。

(Ⅰ)六龜試驗林面積達9,882公頃,是試

驗所各研究中心之最,莫拉克風災造成近20%

的林地發生崩坍,如何能夠藉由人為干擾,

有效且快速恢復成林,一直是林地經營上一

個重要的課題,在這樣的地緣關係之下,崩

塌地的相關研究將儼然成為的重點項目;

(Ⅱ)有鑑於木材的需求與國產材的議題日益升

高,發展適合人工林的伐木技術更是刻不容

緩,自106年導入日本已行之有年的中層疏伐

概念,冀望發展一套更適合臺灣人工林施行

的伐採流程與技術;(Ⅲ)如何經營別具特色的

臺灣山茶資源,除了推廣成為一項六龜特色

的明星商品之外,更有充分的研究背景能夠

支持,使臺灣山茶不僅是一項農產品,更能

夠與在地文化結合,成為六龜特色之一。(六

龜研究中心‧龔冠寧)

六龜研究中心辦理第一季志工專業

訓練

六龜研究中心3月3日特別邀請木材纖維

組的何振隆博士到扇平,與扇平志工們分享

了精油萃取的方法和精油的生活應用,並連

結時下最夯的森林療癒的議題,經由精彩的

專題演講及帶來的一瓶瓶濃郁芳香的精油,

一一道來樹木內在的喜怒哀樂,讓參加的志

動態

(左)張彬所長視察六龜試驗林中層疏伐現場並聽取簡報介紹。(右)張彬所長視察六龜試驗林多納林區崩塌地復育計畫現場並聽取簡報介紹。(龔冠寧 攝)

六龜研究中心辦理志工專業訓練—樟腦產業與隘勇線的演

變,志工與林一宏博士合影。(李政賢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90

動態

工夥伴們打開了眼、耳、鼻、舌、身、意,

來一趟充滿回「味」的心靈之旅。

3月4日邀請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

組林一宏博士到扇平,分享他多年來的隘勇

線調查研究成果,從歷史的角度與當權者的

思維,為志工們述說每一條隘勇線背後發生

過的故事,以及整個樟腦產業的演變;為了

這次難得的演講機會,六龜研究中心也特別

邀請屏東林區管理處的志工夥伴一同聆聽大

師的演講,大家對於本次研習都感到受益良

多。(六龜研究中心‧李政賢)

2018科研成果暨產學育成媒合會 活動動態報導

農業創新育成中心為持續鼓勵產業發展

與科技創新之互動銜接,達到產學(研)資訊

交流目的,107年度由本所與中華民國管理科

學學會主辦,於3月28日假「中華電信學院板

橋院本部」辦理「2018科研成果暨產學育成

媒合會」。讓產業界瞭解目前農業技術研發

成果應用的廣度,特針對本次活動編印「科

研成果技術發表手冊」,並進行25項研發技

術之動態攝影,透過技術發表與媒合互動交

流,傳達育成中心服務能量。

為讓參展廠商與民眾進一步了解各項研

發技術,本次技術發表會於現場展出多項極

具產業化及商品化應用價值之實體展品,包

括繽紛多彩療癒多用途組合花籃、樹寫本自

創封面DIY材料包及應用三D列印客製化之擴

香配方產品等。同時,提供業者進行「一對

一技術洽談」,透過面對面的商談交流,除

可增加技術移轉授權媒合成功的機會,更可

進一步瞭解產業界之需求。

本次活動共計有128人參加,本所參與發

表之科研成果共有10項技術,當天共媒合11

家廠商洽談。經由問卷回收分析,業者均表

示科研成果媒合會為良好之交流平臺,並建

議未來應把媒合洽談規劃為主要辦理工作項

目,以開啟產業界與學研單位進一步合作的

契機。(技術服務組‧劉姵妤、柯淑惠)

茶也需要休養生息

臺灣山茶是六龜地區近年來的一個明星商

品,市場行情高達新臺幣3,000~5,000元/斤,標

榜天然無藥的野生茶更是奇貨可居。六龜試驗

2018科研產學互動媒合洽談實況。(劉姵妤 攝)

2018科研成果暨產學育成媒合會張彬所長致詞。(劉姵妤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 91

動態

林的野山茶樹採收計畫自100年至106年,已進

行7年的標售。原訂規劃持續進行標售計畫,

卻因臺灣山茶受到蟲害於107年宣告暫停。

107年3月29日六龜研究中心與茶葉改良

場魚池分場共同至現場勘查,確認野生茶樹

受蟲害單株平均葉片面積達50%,部份樹幹

基部遭茶天牛蛀蝕;106年全臺的均溫約攝氏

24.4度,是歷史紀錄中最溫暖的一年,推測高

溫低濕等氣候因素影響,可能是造成金花蟲

科昆蟲大發生的原因之一。目前觀察受蟲害影

響之茶樹,新芽已逐漸長出,未來有機會恢復

其生長勢,為維護這寶貴的森林資源,因此決

定讓臺灣山茶休養生息1年,並且進行相關的

研究調查與監測,有助於建立野生茶樹更詳

盡的資訊與紀錄。(六龜研究中心‧龔冠寧)

預見未來―中埔研究中心經營管理

的新思維

107年4月上旬張所長等一行至中埔研究

中心進行業務視察,訪察重點主要是針對目

前的業務現況與中心未來的發展與願景。

第一天(4/9)行程由吳孟玲副所長等先行

至四湖工作站進行考察。第二天(4/10)續由張

彬所長率隊聽取中心傅昭憲主任簡報,並進

行後續之行程與現塲意見交流、討論。

中埔研究中心所經管土地面積雖是各研

究中心中最少(計68.3公頃),但據點卻是最

多、分布最廣,地點從雲林四湖延伸到嘉義

中埔,涵蓋臺灣西部濱海林地至中南部低海

拔闊葉林帶之經營。在這契機下,提供本中

心持續朝海岸造林苗木培育與育林技術之研

究、都市林與環境綠美化經營、及景觀規劃

經營研究發展之優勢條件。

此外,林試所為推動林木種苗產業及生

技產品商品化平臺,於澐水工作站籌設轉殖

臺灣山茶生育地進行蟲害診斷與健康性評估。(龔冠寧 攝)

張彬所長視察中埔研究中心紀實。(鄧書麟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92

動態

林木隔離田間試驗區,除進行經濟林木遺傳

育種之田間試驗及檢測外,同時規劃闊葉樹

種源保存區及植物隔離試驗區之經營,冀能

落實高經濟林木種苗產業之建構與研發。

植物園是全球推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

要據點,嘉義樹木園更是臺灣發展熱帶林業

之歷史跡地,植物園經營管理向來受到民眾

關注,為活化及妥善經營管理這些老樹與歷

史文化資材,透過植物園方舟計畫,嘉義植

物園將規劃為綠色家園本土植物種原中心,

四湖海岸植物園發展成全球變遷海岸植物種

原中心,並朝具知識性及教育性的都會型植

物園區發展,落實學術研究、資源保育與休

閒遊憩之目標。(中埔研究中心‧鄧書麟)

蓮華池107年度第一季志工暨員工生態研習

蓮華池研究中心(以下稱本中心)於107

年4月9日舉辦第一季志工研習暨員工在職教

育,邀請專家分別以「臺灣獨居蜂的家族與

日常」、「生命之樹的社會生命史—金雞納

樹在臺灣」為題與大家分享,共有本中心志

工、員工及社區居民共45位參加。

本中心作為林地養蜂試驗研究基地之

一,認識蜂類是一大重要課題,然而蜂類中近

九成都是獨居蜂,牠們低調、害羞且較為溫

馴,但絕對是植物傳花授粉與消滅害蟲的關鍵

角色,故邀請林試所森林保護組葉文琪先生介

紹臺灣獨居蜂的種類與習性,讓大家認識不同

於我們平常看到的蜜蜂與虎頭蜂,獨居蜂具有

不同的特質,如不產蜜(沒有經濟價值)、不像

社會性蜂類會主動攻擊人(較為友善)、多數獨

居蜂幼蟲是肉食性的。為讓學員更據參與感,

讓學員利用蓮華池天然竹類素材來製作蜂旅

館(Bee house),完成後,由葉老師帶領大家來

尋找適合的環境擺放,以吸引各式獨居蜂,並

期各學員定期觀察更能認識獨居蜂的生態。

本中心前身為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地,成

立於1918年,迄今剛好滿百年。成立之初以栽

植金雞納樹為主,故邀請到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顧雅文博士以金雞納樹為題,從歷史、

人文、衛生防疫、經濟與政治等層面來闡述金

雞納樹在臺灣扮演的角色,從日本帝國主義談

蜂旅館製作與野外教學實景。(林仁瀚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 93

動態

到民族復興(光復大陸)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進

而認識此樹的重要性及扮演的角色,除了生態

以外更多了社會的價值,讓學員有另一層面的

思考方向。(蓮華池研究中心‧林仁瀚)

「2018 帶小樹苗去旅行」活動動態

第5屆「帶小樹苗去旅行」活動由林業試

驗所與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臺灣高速鐵路股

份有限公司、民間團體再次聯手,於4月13日

(星期五)上午10時於新竹高鐵站舉辦,在422

世界地球日前夕一起響應植樹活動,將1千棵

臺灣優質原生種樹苗免費提供給現場民眾,樹

種包括油茶、七里香、過山香、蘭嶼羅漢松、

春不老、楓港柿及有黑檀木之稱的毛柿等。

「帶小樹苗去旅行」活動因獲得民眾熱烈

的迴響,規模一次比一次擴大。本所推廣本年

度之活動,特於活動辦理前一日於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辦理記者會,會中除了說明本次活動流

程、介紹本所提供的原生樹種特性以外,張彬

所長更親自教授植樹的方法與口訣,讓民眾了

解如何將領到的樹苗正確種植。

今年活動邀請承山幼兒園小朋友代表

率先領取樹苗,象徵百年樹人生生不息,活

動現場並設有行動樹木教室,為民眾解答種

樹養樹的疑難雜症。企業花王公司也共襄盛

舉,共同在新竹高鐵特區旁的世興空氣品質

淨化區種下百棵油茶樹苗,盼長成「食物森

林」,以實際行動回應世界地球日的呼籲。

(技術服務組‧劉慧玲、柯淑惠)

林業試驗所107年度4月份專題演講

本所於107年4月20日邀請辜嚴倬雲保種

中心執行長暨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

所特聘教授李家維博士到所進行專題演講,

講題為「KBCC的全球植物保種之路」。

李家維博士此次到所分享多年來進行植

物保種的工作歷程,如近年在國際合作發展

基金會資助臺灣與索羅門國際合作計畫下,進

行索羅門群島植物資源調查及物種保育。從

2012起,經過5年的時間,在25位植物學者的

團隊合作下,共採集了45,000份植物標本,帶

回5,200株活體植株,分別收藏在國立自然科

2018帶小樹苗去旅行活動與承山幼兒園小朋友合影。(柯淑惠 攝)張彬所長於世興空氣品質淨化區參與

植樹活動。(柯淑惠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94

動態

學博物館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等機構,並

由眾多植物學者共同撰寫《索羅門群島植物圖

鑑》及《索羅門群島蕨類植物圖鑑》。

李家維博士在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KBCC)服務期間,積極蒐集熱帶及亞熱帶植

物種類,目前共蒐集了32,413種植物,為全球

最豐富的活體植物保種機構。為培育年輕優

秀的植物學人才,李博士常藉由國際合作計

畫的機會將人才送出國磨練,以增加優秀人

才的視野與經驗,由此可見李博士對後進的

期待與栽培。(技術服務組‧陳瑞琴)

恆春金崙造林案

恆春研究中心承接交通部公路總局

西部濱海公路南區臨時工程處「臺 9線

412K+600~413K+200間(金崙高架橋下)保安林

地復育作業」,這是本所今年唯一的造林案

件。

107年第1次工作進度審查會會議於4月30

日假恆春研究中心3樓會議室舉行,由雙方主

計人員逐一檢視帳務及核銷單據。接著視察

龜仔角苗圃及港口工作站及原生植物繁殖材

料採集地。

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南區臨時工程

處洪主任對本案非常滿意,感謝本所能夠承

接本案,解決了現行招標制度無法克服的問

題,恆春研究中心林照松主任說明,在海濱

地區這種惡劣環境育苗造林,這是林試所最

大的專業,恆春研究中心前受委託執行壽山

國家自然公園園區原生樹種苗木繁殖及養護

工作,於106年剛結案,臺東金崙高架橋下的

造林復育案,由於靠近海邊,氣候環境條件

嚴酷,是個很艱鉅的挑戰。

主講者李家維博士。(陳瑞琴 攝)

(左)工作進度審查會會議於恆春研究中心3樓會議室舉行,由林主任主持。(右)視察龜仔角苗圃。(范義彬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 95

動態

早期林試所承接工業局工業區綠化造

林,有著豐碩的成果,但是也打響林試所在

劣地環境造林綠化的專業,恆春研究中心延

續本所的專業和使命。(技術服務組‧范義彬)

2018樹木褐根病鑑定與防治研討會

本所太麻里研究中心與林務局臺東林

區管理處於5月4日合辦「樹木褐根病鑑定與

防治研討會」,邀請森林保護組研究員張東

柱、副研究員傅春旭,及中華科技大學生物

科技系教授胡寶元等三位講師分享研究成果

和實務經驗。

有「樹癌」稱號的樹木褐根病,在臺灣已

危害珍貴老樹及經濟果樹多年,有鑑於2016年

尼伯特颱風在東部登陸肆虐樹木大量風倒,深

究其原因之一為褐根病持續潛在危害以致根

基不穩,造成林木瞬間傾倒而對生命財產產生

威脅。本中心為建立東部機關、學校和民眾對

該病害的認識和防治概念,特邀請學者專家,

希望從儘早預見、正確防治的角度,使機關學

校和民眾的樹木健康獲得妥適照顧,免其生命

安全受到威脅外也保護農作經濟收入。

本研討會由臺東林管處提供大武山生態教

育館內能容納上百人的大型會議室,因交通等

因素東部較不易舉辦此規模活動,所幸本次參

與意願極為熱烈,更有他地關心此議題的民眾

特前來共襄盛舉。臺東林管處處長劉瓊蓮及本

所主任秘書林俊成皆提到本議題的重要性,祈

藉本研討會使臺東地區民眾免去舟車勞頓,也

能得到專業知識;會中學員無不把握機會從自

身栽種經驗提問請益,互動熱烈,收獲豐富!

中場休息該館熱情招待原民餐點外亦提

供生態教育及原民文物展覽,露天冷泉池、

別具原鄉特色的熱情招呼方式及展示設施,

為本次參與的學員提供精彩難忘的體驗。本

中心和臺東林管處期許未來在本地能合作更

多樣的活動,提供林業技術的專業知能服

務。(太麻里研究中心‧賴政徽)

林業試驗所與宜蘭縣政府合辦綠色

博覽會假日環境教育課程:「小徑

木立大功―歷久彌新的永續資源」

2018年綠色博覽會―「實踐綠行動」自3

月31日至5月13日在蘭陽溪畔盛大展開。身為

森林保育試驗研究及教育的領航者,本所自

然也不落人後,於107年5月5日假宜蘭縣冬山

河生態綠舟園區環境教育中心,辦理假日環

境教育課程:「小徑木立大功―歷久彌新的

永續資源」,共襄綠行動。

本次課程係將本所鑽研小徑木利用的研

究心血,轉化為深入淺出的簡報及木工DIY,

期使讓現代與土地自然疏離的人們,重新省

視自身周遭靜默不語的永續資源—木材。課講師與參與民眾於會後合影。(賴政徽 攝)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3 201896

動態

程先以簡報方式介紹木材的基本性質,強調

合理經營森林、使用木材,除能使人類永續

經營森林外,尚可減緩溫室效應,並搭配有

獎徵答,送出本所製作之精美木製明信片等

小禮品,隨後更讓民眾直接製作貓頭鷹小吊

飾,民眾可自行發揮創意,挑選小葉欖仁

枝條、孔雀豆、倒地鈴種子及各種純天然飾

品,為自己的貓頭鷹吊飾勾勒獨特的面孔。

當天四場次課程,吸引眾多親子家庭到場

體驗,經本所工作人員的細心指導,一隻隻各

有特色的木製貓頭鷹吊飾,懸掛在亮麗的中國

結之下,原先看似無用的小徑木們化身為貓頭

鷹展翅飛舞,除讓與會民眾攜帶精美的成品賦

歸外,更能體驗木材資源的永續性。一顆顆綠

行動的種苗,自此在年幼記憶中深根,預約一

個永續發展的未來。(福山研究中心‧李俊佑)

貓頭鷹吊飾DIY現場,參與的民眾正發揮創意挑選適合的小葉欖仁枝條,來勾勒貓頭應的眉毛及鼻子。(李俊佑 攝)

本所107年5月人員異動單調陞人員

姓 名 原任職務 新任職務 生效日

傅昭憲 中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主任 中埔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10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