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Qing History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Page 2: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清史研究国际通讯》编辑委员会

主 编:杨念群

副 主 编:戴 寅 刘 贤

编 委:曹 雯 曹新宇 阚红柳 刘文鹏 叶柏川 张永江

海外编委:陈博翼 [日]堀地明 [俄] B.C.米亚斯尼科夫

执行编辑:陈雅静 李雨濛 王 申 王瓒玮

地 址:(100872)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59 Zhongguancun Av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872

P.R.China

电 话:86-10-62516976

传 真:86-10-62516976

邮 箱:[email protected]

Page 3: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目 录

动 态

专题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

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档案考掘与清史研究:新材料与新视野”专题纪要……………………3

台湾中央大学“明清研究中心”成立及系列报道……………………………………………………………………7

简 讯

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明清宫廷典章制度及其沿革”…………………………8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8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学术研讨会………………………………………………9

日本 2012 年度明清史夏季合宿……………………………………………………………………………………10

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汉学与当今世界”…………………………………………………………10

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其他专题 …………………………………………………………………10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东亚城市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12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世界史/全球史视野中的东亚 ”暨第二届 FTP 三校合作国际学术会议………………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13

湖南师范大学“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国际学术研讨会…………………………………………13

杭州师范大学第四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3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战·乱及其后──历史记忆、文学想象与文化复兴”会议………………………14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边界中国:现代性与可持续性”研讨会…………………………………………………… 14

2012 年美国法制史协会“法制史学者”会议………………………………………………………………………15

2011-2012 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联盟清史论题选录………………………………………………………………15

文 献

2012 年出版清史文献

点校类 ………………………………………………………………………………………………………………17

影印类 ……………………………………………………………………………………………………………… 20

著 作

2012 年出版清史著作

中文部分…………………………………………………………………………………………………………21

外文部分 ……………………………………………………………………………………………………………30

论 文

《清史研究》2012 年目录…………………………………………………………………………………………36

《清史问题》2012 年目录…………………………………………………………………………………………38

清史论文分类索引……………………………………………………………………………………………… 38

Page 4: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Page 5: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动 态

专题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 年 6 月 16 日至 18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

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

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师范大

学、鲁东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阿克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辛辛那提大学、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等高校,《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

月刊》、《社会科学辑刊》等编辑部,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光明

日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文化学术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 90 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教授在开幕词中感谢与会专家的光临,并简要说明了此次会议的缘起与宗旨,他

强调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虽然都是辛亥革命的后果,但也有着自身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生成、演变逻辑

和社会政治影响,非常值得进行专门的研讨,认为这一主题的深入开掘,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对辛亥革命的

认识,而且对于深化认知清朝与民国、传统与现代复杂的历史关系,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整体发展都

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台湾中央大学资深教授汪荣祖、北京大学教授罗志田、中山大学教授桑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四川大学教授杨天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奥斯汀分校教授李怀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等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从各自的角度,

展开了对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思考与讨论。大会主题发言由杨念群和中国社会科学

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主持。

- 1 -

Page 6: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 -

李文海教授把清王朝的覆亡放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中加以审视,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其值得反思的历

史意蕴,认为清朝覆亡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发展趋向上基本结束了不断沉沦的状态,开始了逐步上升的势头。

汪荣祖先生讨论了“士绅与民国肇建”的问题,强调社会动乱促使包括商人在内的士绅阶层支持各省独立及

袁世凯掌权,希冀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罗志田教授明确揭示和解读了一个他称之为“国进民退”的现象,

指出“国进民退”是辛亥革命前后就已在中国社会开始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中国传统的“小政府、大民间”

结构逐渐解体,政府的行政扩张导致民间社会迅速退缩,从而引发可怕的社会动荡。桑兵教授则敏锐地抓住

当时“逊位”、“退位”、“辞位”、“让位”等不同的提法、分析了清帝逊位前各方力量围绕着这些措辞

的博弈情况,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关切和深度的历史。

杨天宏教授别具慧眼地审视了曹锟“贿选”这一事件中从未被人认真对待的“法律依据”问题,认为若

从“法律路线”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以往对曹锟“贿选”的各类指控证据大多存在瑕疵,这也是曹锟最终没

有因“贿选”控告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因素之一。许纪霖教授则对清末民初“权力”代替“权威”的历史进行

了分析,认为辛亥革命虽创建了中华民国,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所赖以存在的宪政基础,权力归属问题

始终压倒权威重建问题,这使得近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症结在于只有权力之争而始终缺乏政治的权威。马勇研

究员关注的是清末的“太子党”,指出清廷皇族与贵族出身的一批人在新政、预备立宪等政治改革运动中始

终走在前列,是晚清政治改革的主力,但当改革触及体制深层、影响整个贵族阶层利益时,他们就毫不犹豫

地站在了改革对立面,显示了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李怀印教授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叙事建

构,认为不同时期的史家写作难免不受个人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主张抛弃现有的诸宏大叙事、突破

近代史研究中的时空限制,以“在时、开放的近代史”概念来重写中国近代史。杨念群教授审视了民国肇建

过程中的“合法性阙失”现象,认为传统王朝“正统性”支柱之一的“大一统”思想为民国统治的合法性奠

定了一个较为坚实的传统基础,但民国肇建沿袭了清末以来的改革派促成传统“政教”体制崩解的“破坏性”

思路,造成民初政局紊乱、政客各谋私利,最终导致合法性阙失现象的发生。

接下来,与会专家分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六场专题讨论。讨论涉及清帝逊位前后的政治时局与政治运作、

政治观念与时代思潮、政治集团或政治人物的心态与活动,社会灾荒及其影响等等方面,学者们围绕着地方

督抚权力,地方谘议局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驻外使领与立宪革命的关系,清帝逊位诏书及其宪政价值,“五

族共和论”的形成,“共和”概念的表述、“虚君共和”观念的演进与内涵,北洋时期南北共和纪念日的确

定与意义,满蒙权贵在清帝逊位前后的政治心理、满洲亲贵对清帝逊位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清末民初军队的

动向及影响,留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因应,新政与清朝覆亡的关系,袁世凯与当时政局的关系,杨度、端方、

赵尔丰、升允、贵林以及外国人恩琴(Baron Ungern)等政治人物在清帝逊位前后的思想、心态与活动,清末

民初政区的变化及意义,女性职业、家庭婚姻的变化,中外工矿业与贸易的外交谈判,封建在民初淮北的延

续,黑格尔哲学与欧化白话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正史观念的转变,现代“国民”观念的兴起与

民族国家的认同,陈寅恪与社会政治变革时期的“遗民”身份和道德底线等许许多多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

论与交流。

除了发掘不少新史料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不少具有新意的看法与见解,引发了会上热烈的争论与思考,

如来自法学、政治学界的学者从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民国法统关系等角度,对清帝逊位诏书进行了法理

学分析;有学者认为清末出现了“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有学者从北洋派的视角来考察清帝逊位前后的社

会舆论;有学者详细考证出了“五族共和论”有一个从武装倒清到和平转换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有学者认为

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共和”观念的表述长期呈现出“名与实”交织、分离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满蒙权贵在

清帝逊位前后出现了“务实”与“抗争”的双重博弈;有学者提出清末立宪倾向日本模式是受日本人有贺长

雄思想的影响;有学者尝试从总体上探讨以自然灾害为标志的环境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的关系,进而构建近

代中国政治变迁的生态学解释路径,等等。

在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四川大学杨天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长莉研究员分

别对本次大会的第一、二、三小组的专题讨论情况进行了精要的评述、总结。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夏明方教授

- 2 -

Page 7: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 -

做了总结性发言,认为本次大会多元视角的讨论是对“革命”的一个重新解释与反思,将“革命”重新带回

到了历史,有利于对近代中国社会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并发掘新的历史内涵,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史

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汪朝光研究员、美国阿克伦大学赵刚教授、复旦大学张仲民副

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唐启华教授、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史部蔺海莹主任,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自由发言。与会

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真正百家争鸣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不同学术经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

的讨论使本次会议深富启发性,观点立场的差异与碰撞,已经并还将继续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

(韩祥 供稿)

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档案考掘与清史研究:新材料与新视野”

专题纪要

2012 年 6 月 20 日至 22 日,为延续历届汉学会议传统并检视最近十年汉学研究格局,以及探索未来人文

研究的新动向,台湾中央研究院集结历史语言研究所等七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单位,共同举办了“第

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自 1980 年起,国际汉学会议已经召开三届(第二、第三届分别举办于 1986 年、2000

年)。本届会议,尝试打破学科畛域,会通中国文化与汉学研究的各方面,让来自不同背景、学术训练的与

会者都能畅所欲言,各尽所能,共同成就一场丰富的知识飨宴。

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档案考掘与清史研究:新材料与新视野”研讨会与清史直接相关。该会分

八个场次,共发表十七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共同特色是广泛利用清代档案,仔细考察清代政治、社会、经济、

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变化。

第一场次是“档案研究回顾”,由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铮云教授主持。发表人是耶鲁大学历史系

荣誉退休教授 Beatrice Bartlett(白彬菊)、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退休研究员庄吉发先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馆满文部张莉教授。白彬菊教授的论文“Some of the Old New Approaches to Writing About the Qing Archives”

- 3 -

Page 8: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4 -

回顾了百年清史研究动态:自 1920 年代起,民国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着手整理清宫文物,其中图书文献馆开

始整理其中约 15 至 20 万件的清代档案文书。1949 年之后,一部分档案来到了台湾。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延续

前人工作,出版了满文老档、宫中档等。大陆方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之后也持续整理工作。清代档

案除了有汉文史料外,也有满文、藏文、蒙文史料。虽然说这些史料大多数都有汉译,但是仍有些是没有汉

译的。因此,清史研究最好具备其中一种语文能力。庄吉发教授《<满文原档>·<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与清朝

前史的研究》一文认为满文研究有助于了解清朝开国时期的历史,例如:清太祖、清太宗两朝的《满文原档》

与《内阁藏本满文老档》非常重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的《内阁藏本满文老档》采用满文原文、罗马

字母转写和汉文译文并陈的体例。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满文原档》是《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的原本。

两份档案并陈参看,有助于准确解读老满文书写的《满文老档》原本,对研究满文的创制与改革、满语的发

展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清朝开国史、民族史、东北地方史、满学、八旗制度、满文古籍版本等领

域的研究,提供比较原始的、系统的、基础的第一手数据。张莉教授发表《满文档案与清代笔帖式》一文,

利用满文档案讨论清代笔帖式。张教授指出清朝开国时期创制满文,并设置笔帖式处理满文公文书;入关之

后,笔帖式被分配在各个政府机构(中央各部院衙门与其所属机构,驻防将军、都统、织造、盐政、税关等)。

张教授考察这类基层文职官员的设置、选补、考试、管理等各项制度,了解清廷利用满文与笔帖式作为统治

中国的方式。

第二场次由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汎森

教授主持,发表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

文学教育部岸本美绪教授、法兰西学院

Pierre-Étienne Will(魏丕信)教授各就

史料分析,讨论“话语与政治”课题。

岸本教授《“中国”和“外国”——明

清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国家关系的用语》

一文认为,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

—夷狄”取代“天朝—外夷”成为主流,

这个现象往往被认为可以看出从传统世

界观转变到近代世界观的轨迹,但实际

上在传统世界观中使用上述词汇的时期

性变化也不容忽视。因此,她从明清两

代的《实录》和经世文编,定量分析与国家有关的词汇(例如:“中国”、“天朝”、“夷狄”等),并藉

由史料文本分析,比较明人与清人对这些词汇的认知。魏丕信教授发表“From Archive to Handbook:

Anthologies of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in the Qing”一文。他认为清代官箴书、公牍、文集、成案、说帖、

省例、刑案汇览等,皆是官员、幕友的施政参考。魏丕信教授提醒我们,在引用这些史料之前必须留意其真

实性,因为这些史料可能被过度美化了,有些讯息更可能已被作者过滤。另外,衙门内的幕友文集与衙门公

文书在记录同一件事情上也有不同看法。故研究者必须悉心考虑到史料中被记载下来的与被隐晦起来的事情。

第三场“时代与人物”议程,由台湾中研院近史所赖惠敏教授主持,发表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教

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刘小萌教授。近年来,学界受到美国“新清史”学风影响,着重讨论多元民族

国家形塑、清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刘教授《满人家中的汉人——以完颜麟庆家为

例》一文采取微观的角度,考察满洲家庭:完颜氏麟庆家中的三类汉人(妻妾、塾师、幕客),讨论他们的

身份与满人的关系。冯明珠教授的论文《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形成与落实》,

主要透过研究“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了解清廷处理西藏问题的态度。冯教授考察《廓尔喀档》、《上谕档》、

《议覆档》、《朱批奏折》、《奏折录副》、《钦定廓尔喀纪略》、《起居注册》及《大清实录》,探得“钦

定藏内善后章程”形成与落实的过程。冯教授认为,清代公文处理过程的时间与空间性,会影响“钦定藏内

- 4 -

Page 9: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5 -

善后章程”发布时程;它并非一次性发布,而是由乾隆皇帝一手主导,并由福康安、孙士毅、惠龄、和琳、

阿桂等筹划细节,再三酌议后才颁布。

魏丕信教授主持第四场次会议,发表人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杜家骥教授、史语所刘铮云教授,分别从刑事

案件、官缺事例,讨论“基层社会与地方行政”。杜家骥教授《清代档案刑科题本的史料价值——以“清嘉

庆朝刑科题本”所反映的清代基层社会关系为例》一文,分析刑科题本的意义在于详细记载诉讼双方的供词

记录与判决结果,并说明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生活情况。这是一般文献所缺少的,可资了解当时各种

人的法律身份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刘铮云教授《皇权为中心的权力竞逐:以清雍正十二年官缺更定为例》

一文则回应二十年前发表之《“冲、繁、疲、难”——清代道、府、州、县等级初探》与张振国博士《清代

文官选任制度》,分析清廷更定府、州、县官缺的办法,观察吏部与督抚之间的互动,并了解皇帝在政策拟

订与运作过程中,如何权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庄吉发先生主持第五场次“官方祀典与民间信仰”会议,发表人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黎志

添教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熙远教授。黎志添教授发表《“神道设教”:从广州府地方庙宇碑刻文献探索

明清士大夫对民间神祠庙宇的立场》一文。他表示,过去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士大夫多抱持反对或诋毁地方

淫祠信仰崇拜,而自己有责任向老百姓倡导儒学正统文化的立场。但他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明清时期广州地区

约 120 座道观与庙宇碑刻资料发现:士大夫积极参与各种民间信仰祠庙的创建、修缮,集资和碑文撰写的目

的是希望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宣扬圣人神道设教理念,以巩固社会秩序。陈熙远教授《从中央到地方:先农

信仰的布建与坛庙体系的崩解》,利用官方档案与地方志,说明明太祖要求全国各州县设置四郊,配合时节

举行祭礼,祈求地方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但自雍正四年起,清世宗尝试将中央朝廷的先农坛祭典推广到地

方上,宣示劝农的决心。由于朝廷支持先农坛祭祀,原来的郊祀活动与功能也被取代了。是故,明代郊祀与

清代先农坛先后被国家力量落实到地方州县,然而随着国家权力的消逝,这些郊祀活动也逐渐消失。

第六场次“经济危机与因应对策”议程,由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何汉威教授主持。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谢

美娥教授《天气多雨:十八世纪湖北粮价与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粮食收成的关联》一文表示,清代粮价

研究向来关注“粮食生产与气候变迁关系”,她量化分析湖北地区的短期与长期粮价变动,发现十八世纪湖

北地区的粮价具有东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特色,一是经常性的自然灾害并未让粮价有所升高,二是单一自然

灾害造成的粮价冲击比较大。虽然粮价变动与气候变迁有关系,但也不能忽略非自然灾害(非人为)因素,

例如:防洪水利工程修筑、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等都有影响。陈国栋教授《康熙五十六年禁止南洋贸易的决

策》一文,讨论康熙五十六年一度禁止百姓出洋贸易的原因,认为此事颇耐人寻味,却未见于一般清史文献。

他利用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天主教会罗马传信部档案藏广东碣石镇总兵的一件奏折,以及其他相关的档

案史料分析,探得其原因可能是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海盗十分猖獗,海上劫夺事件频仍,影响正常贸易活动,

康熙皇帝于是一度翻转从前的态度而采取海禁政策。

会议第三天,首先讨论“边界贸易与族群关系”议题。岸本美绪教授说明自十八世纪中叶以降,乾隆皇

帝平定准噶尔之后,漠西蒙古问题获得解决,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大致和平。来自大阪经济法科大学的华立教

授发表《从档案记载看清代伊犁社会中的内地商民》一文,分析乾隆朝如何设置伊犁总统将军,节制天山南

北二路,经略新疆。庞大的军府行政体系,带动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移民与经济交流。伊犁有驻防的满洲、

蒙古八旗和察哈尔、锡伯、索伦、厄鲁特四营官兵及其家眷、绿营官兵及其家眷、举家移垦的突厥语系穆斯

林,以及来自内地的汉人群体。华立教授以内地商民为题,讨论他们在伊犁地区的聚集过程、经济活动和生

活方式,从而了解清代伊犁地区复杂的、多民族的社会样貌。台湾中研院近史所赖惠敏教授发表《十九世纪

中俄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一文,指出以往考察中俄恰克图的商号一般都偏重于清末民初时段,事实上这些从

事茶叶贸易的商号都可上溯至十八世纪末。交易的茶叶种类有青茶、君眉茶、砖茶、白毫茶。大致上,这些

茶叶交易数量在 1840 至 1850 年代间达到高峰,此后逐年衰落。1860 年以后,茶叶所经各地征收陋规、科派

无所不在,例如:厘金、税捐等。商人贩茶沿途厘卡层层剥削,无利可图且亏折资本,数年间商号关闭者十

居八九。并且,早年华商出口货价贵贱,其权自操,但在中俄通商后货物价值竟操于俄人之手。

- 5 -

Page 10: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6 -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国栋教授主持第八场“税务与财政管理”会议。澳洲雪梨大学历史系 Helen Dunstan

(邓海伦)教授发表“About as Interesting as the Telephone Directory? Positive Encounters with Routine Fiscal

Memorials of the High Qing Period”一文。分析清代前期主要的税收项目——田赋,它分为起运与存留两部分。

最理想的状态是中央与地方均分,但实际上中央起运占 70%,地方存留 30%,以作为政府年度开支。田赋起

运并不是一律解运到北京,而是留在地方藩库,作为省际协饷调拨之用。邓教授利用户科题本分析军机处与

户部之间的财政管理制度与决策过程,讨论田赋起运与存留在战争时期与承平时期的省际协饷的情况,藉此

了解清代中国的财政情况。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暨台北分部主任Luca Gabbiani(陆康)教授发表论文“The Title

Deed Tax (Shuiqi 税契) in Qing China: a Reappraisal”一文。他认为清代中国属于小农经济的社会,清廷曾多

次改善税契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税收。但是过去学界缺乏可靠的史料,无法对税契进行广泛的量化分析,

也无从了解税契对清代财政税收有何帮助,仅认为清代地方政府滥收苛捐杂税,乃政权瓦解之根源。陆康尝

试以清代档案与地方官员留下的文献分析税契,分析清廷管理商税办法。但由于税契涉及复杂的法律产权概

念,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义,加上地方政府管理机能弱化,使得它不可能从日益频繁的土地交易中充实地方财

政。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结构性”的问题,却是民国政府改革税制的主要目标。

会议综合座谈时,学者们纷纷交换自己的研究心得与意见,讨论热烈。普遍而言,学者们认为现在的清

史研究环境比过去优越很多。白彬菊教授回忆起参与第一届汉学会议的情形,当时参加的人数很少,学者的

交流也很少,与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中外学者齐聚一堂,跨地域、跨语言的交流是很好的。刘铮云、谢

美娥、冯明珠等教授回顾了清代档案研究的百年历史。1920 年代以来,自成立故宫博物院专责整理清代珍贵

的器物、档案文献后,陶希圣、汤象龙、梁方仲等先辈便开始有系统的利用清代档案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可见的成果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二期“明清专号”,为现代清史研究奠定基础。1930 至

1970 年代,中国政局势动荡不安,清代遗留大批的史料无暇整理与开放,当时学者只能利用已经出版的地方

志、官书等进行研究,其中又以史语所整理的《明清史料汇编》为主。

1980 年代以后,两岸交流日渐频繁,加上电脑时代来临,许多清代档案陆续整理出版与“数字化”了,

让众多研究者可一窥清代档案面貌。岸本美绪教授谈到,会议各篇文章都是学者们广泛利用数字化清代档案

的具体成果,有的介绍史料价值,有的是分析利用史料的可能性,有的是讨论史料的真实性与隐晦的一面。

学者们关心的不再只是清代政治史,可以藉由宫中档、刑科题本、户科题本、官箴书、公牍、碑刻、税契等

史料,了解清代中央与地方行政之间的关系,并且也为了解清代地方社会构成与组织,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

讯息。其次,过去的研究偏重“中国本部”,这次讨论会触及了边疆与海外的政治、经济活动,重新界定了

我们对清史的认识。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政权,满汉关系向来是讨论的热点,过去的研究主要讨

论满人汉化课题,现在则从文化内涵角度看待民族(国家)认同课题,例如:对清代的满人、汉人来说,国

家是什么呢?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也被包含进来,边疆社会怎么认定清廷是他们的统治者,对这个政权的

认同如何?现代人又是怎么认识清朝的?

除了研究方法外,学者们也思考清代档案数字化如何提供研究者更好的研究环境。冯明珠教授认为,档

案数字化之后能提供研究者完整的讯息,得以了解清廷制订一项决策过程中,统治者的想法是什么,官僚的

想法又是什么?杜家骥教授表示,拜电脑数字化之赐,检索档案十分方便,但即使是档案数字化,学者们仍

需要考虑档案的真实性,例如:奏折内容可能有假造、谎报的情况。谢美娥教授说明,她的教学与研究,拜

史语所的史料数字化之赐,超越时间与距离,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工作。最后,陈国栋教授谈到,海

外地区(例如:英国、丹麦、泰国)仍有不少清代史料收藏值得学者们去开发新议题,而且有一部分已经数

字化了。同时,如何面对数据泛滥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总而言之,清代档案数字化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

清朝,期许未来会有更好的研究成果。

(摘自: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32/sinoreport/sinoreport2.html, 2012-11-15, 王士铭采访撰写;

首段国际汉学会议概述部分摘自《2012 年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开幕活动纪要”》,见 http://ming

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32/sinoreport/sinoreport1.html, 2012-11-15,吴佩瑾采访撰写,以上均转载自《明

清研究通讯》电子报第 32 期)

- 6 -

Page 11: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7 -

台湾中央大学“明清研究中心”成立及系列报道

2012 年 1 月,台湾中央大学“明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由该校多位从事明清研究的老师发起,整

合了文学院中二十多位该领域的中坚学者。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2011 年 4 月的“明清研究群”,现任主任为历

史所所长王成勉教授。成立年余以来,除举办各类演讲外,就明清学术与儒学、明清鼎革变动与文化诠释和

清帝国性质等重要议题召开了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鉴于学界历来对于明清历史的变动,多集中在政治层面的探讨,

故明清研究中心希望将研究扩及到社会、文化、文学等各层面的讨论。

因此,中心在 2012 年 3 月 16 日举办了第一次工作坊研讨会,以“明

清鼎革变动与文化诠释”为主题,就“佛教与社会关系”、“祭祀与

民间信仰”、“士人与文化活动”三个议题展开探讨。东京大学名誉

教授冈本さえ作了题为《清代禁书による 18 世纪中国における国际

情报の欠如:兰学流入の江戸日本と対比して》的开幕演讲。与会论

文包括陈玉女《明清之际东南地区佛教掩骨埋尸的社会救济与王朝思

想》、廖肇亨《慧业通来不碍尘:从苍雪读彻<南来堂诗集>看明清

初贤首宗南方系的发展历程》、释慧严《常州学派今文学家的佛教信

仰探源》、王成勉《清初国家祭典的政治含义:顺治时期的检讨》、

山下一夫《蚕花五圣与明清民间信仰》,徐一智《末法的救度:明末

清初在犙弘赞(1611-1685)观音信仰之研究》、王学玲《摩娑赏玩中的

易代心话:论仕清文人梁清标的题画诗》、马渊昌也《明末清初経世

致用の学における修己・治人关系の见直しの试み-李贽と唐甄にお

ける「计功」の容认-》和杨自平《孙奇逢气本论的<易>学哲学析论》等。

为了延续第一次会议产生的学术能量,明清研究中心与本校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合作,由明清研究中心

主办、儒学研究中心承办,并与台湾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合作,于 2012 年 11 月 27 日至 28 日举办了

第二次工作坊研讨会。鉴于明清时期的学术发展多元而丰富,而儒学深深影响当时的学术发展,故以“明清

学术与儒学”为题展开探讨。与会论文包括杨祖汉《论朱子晚年训门人的有关问题》、吴振汉《清初遗臣史

家李清之明史学》、黄莹暖《从朱子“知觉是智之事”论其“心”的道德动力》、吕妙芬《王时槐<太极图

说论>研究》、徐光台《儒学与科学:十七世纪传华西学的冲击》等。

2012 年 11 月 30 日,明清研究中心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清帝国性质研讨工作坊”,与会论文涉

及清帝国的性质、“新清史”、清帝国汉化、满族的“中国”认同等问题,也有学者从八旗子弟满族特色的

丧失、边疆人群汉化和少数民族化等新角度切入。在首场会议上,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

汪荣祖先生就《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就《“新清史”与中国的南北

文化观》分别发表观点。会议论文还包括王明珂《近代中国边疆人群汉化与少数民族化之微观研究》、吴启

讷《殖民扩张与战略防卫》、甘德星《从满汉文遗诏看康熙皇帝的中国观》、崔岩《从乾隆诗看清帝国的汉

化》、叶高树《清朝统治中国成功的代价——以八旗子弟的教育为例》、定宜庄《浅谈满族对“中国”的认

同》(王成勉代读)、徐泓《论何炳棣先生的〈清代在中国史上的重要性〉》等。

此外,台湾中央大学历史所过去曾数度主办基督教会史的研讨会。2012 年 12 月 1 日至 2 日,为促进学术

界对于“传教士史料”的认识与研究,其历史所与台湾基督教史学会、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共同举办“传

教士笔下的大陆与台湾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以及台、港、大陆的多位学者与会。与

会论文涉及清史者有吴莉苇《“中国人起源”说在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献中的叙事转变——审视天主教在华发

展态势的一个新路径》、吴义雄《传教士视野下的清朝政治——以<中国丛报>为中心的考察》、王美秀《丁

韪良眼中的中国宗教》、胡卫清《他者眼中的中国文化与教会建设:汲约翰宣教思想简论》、R. G. Tiedemann

- 7 -

Page 12: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8 -

(狄德满)“Changing Missionary Understanding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Confucianism”、郑扬馨《从<教务杂志

>看近代欧美传教士在华生活状况:以健康问题为例》、林瑞琪《传教士的文化投入与从中外交流的贡献—

—以耶稣会与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华事工的例子》和王成勉《传教士对变动中国的认知——<教务杂志>对于

清末报导之分析》等。

(摘自:http://mingqing.ncu.edu.tw/aboutus.php,http://ge.cycu.edu.tw/ISCTWWM2012/index.php 等, 2012-12-17)

简 讯

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明清宫廷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2012 年 9 月 18 日至 20 日,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伦敦大

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社会科学院、台北故宫、沈阳故宫、北京故宫、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馆等单位的 50 余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明清

宫廷典章制度及其沿革”,论文涉及了宫廷冠服制度、祭祀制

度、节庆制度、经筵制度、文书制度、禁卫制度、太监制度、

陵寝制度等,对制度的探讨做到了溯源、引流,动态性地考察

其沿革损益、归结出定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庄吉发研

究员论证了满文奏折制度的变化,是对此前奏折制度研究的重

要补充;南开大学的杜家骥教授就“清代紫禁城守卫制度”探

讨了紫禁城在京城中的位置和紫禁城的内部守卫制度;南开大学的常建华教授就“清前期宫廷元旦节庆制度”

发言,主要从政治制度层面来讲元旦的民俗,并且从语汇的变化上探讨了制度的变迁。

(摘自:http://dangjian.ccnt.com.cn/jcdj.php?col=152&file=37302, 2012-11-06)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 年 10 月 13 日至 14 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隆重举办了“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自日本、德国、蒙古国等地的三十余位国内外学者与会,包

括二木博史、松川节、冈洋树、楠木贤道、承志、D.

Heuschert-Laage、乌兰高娃、杜家骥、成崇德、齐木德道尔吉、

达力扎布、乌兰、宋瞳等。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

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中心主任乌云毕力格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缘起和主旨。

关于清史的文章有二木博史《关于康熙十五年所制一份度

牒》、杜家骥《满文<玉牒>中的满蒙联姻资料》、成崇德《满

蒙档案与清初政治》、达力扎布《<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

本>中所见三座塔理事司员》、乌云毕力格《顾实汗铁龙年令旨初探》、赵令志《论乾隆初年准噶尔汗国延

聘喇嘛之谈判及其影响》、楠木贤道《满文档案所见噶尔丹死后清廷、蒙古王公及藏传佛教的关系》、珠飒

《关于清代蒙旗仓储制方面的一份蒙古文新档案与相关问题》、吴元丰《清代塔尔巴哈台游牧蒙古述要》、

宋瞳《论顺治朝清廷宴赉制度》、乌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蒙古姓氏考》和吕文利《乾隆十二年准

噶尔入藏熬茶研究》等。

(摘自《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会议册,资料由宋瞳提供,2012-11-22)

- 8 -

Page 13: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9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学术研讨会

2012 年 8 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张世明教授积 17 年之力独立完成的三百万字专著《法律、资源与

时空建构:1644-1945 年的中国》,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五卷,有导论卷、边疆民族卷、军事

战争卷、司法场域卷和经济开发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先生认为,该书可以说“构成了

一部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新清史’”,“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比较罕见的。”

2012 年 11 月 18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中

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除清史所多位学者外,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教授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海年、中国社会

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

授常建华等,近 40 位来自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国内知名学者,对相关问题

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学者一致高度评价了张世明教授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在当下“学术快餐”盛行、学风浮躁的氛

围下,张世明教授以坚韧的学术定力、深厚的学术积淀,对 1644 年到 1945 年三百年的总体史,根据大量的

史料事实进行长时段研究,融通古今,比较中西,在跨学科交叉的视域下,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以“法律”、

“资源”、“时空建构”为核心概念,努力构筑自己的解释体系,作品体现出了广博性、深刻性与严谨性。

与会学者认为,十七年的磨砺,三百万字的深思,五卷本的探索,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由他所创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学术界贡献良多;该书通过精微的考证,中西互视,努力构建自己的话语体

系,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国的叙事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体现出了崭新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研讨会中各种意见相互碰撞,相

互争鸣,从不同层次和侧面烛照其理,

阐发其义。一些辩难弥足珍贵,同时

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南

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建华

教授认为,这部论著是张世明教授

“以法眼看清史”、用新历史法学来

建构总体史的一种尝试。中国政法大

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曹义孙

教授则认为,著者是要用历史来解释

法律,其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法律,即“以史载道”。此外,与会

学者对书中的核心概念、体系建构、

逻辑安排以及资料运用等方面纷纷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在研讨会结束前,张世明教授针对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形成了良好的互

动和对话、思想的交锋。正如与会学者所言,该书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开启了很多问题的研究,学术问

题是天长地久的问题,一旦作品写出之后,它便不再是属于作者本人。由作者所作出的解释体系同时将得到

对这个解释体系本身更多的诠释和解读,而体系的张力和诠解的魅力亦正藉此体现出来。

(李明 供稿)

- 9 -

Page 14: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0 -

日本 2012 年度明清史夏季合宿

2012 年 8 月 8 日至 10 日,由日本明清史学会举办的“明清史夏季合宿”在神奈川县举行。明清史夏季合

宿自 1987 年夏天开始,已有 25 年的历史。本次夏季合宿由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文学教育部岸本美绪研究室

主办,90 多名青年学者和专家与会。部分报告人和报告题目等详节如下:

“青年学者报告”中,主要有龟冈敦子(北海道大学博士生)《近世闽南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望月直

人(京都大学博士生)《1886 年清英缅甸条款的性质》、前天舟子(琉球大学研究支援员)《近世琉球之官

生派遣》;“多种多样的近世”专题研讨会中,主要有上田信(立教大学)《东海的蜃气楼:从中世纪转移

到近世的海域》、伊藤正彦(熊本大学)《论“传统社会”的形成》和滨岛敦俊(大阪大学名誉教授)《试

论近世江南:开发、中层社会团体、士大夫》等。

(堀地明 供稿)

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汉学与当今世界”

2012 年 11 月 3 日至 5 日,由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

学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承办的“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世

界汉学大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分别于 2007 年和 2009

年召开。本届世界汉学大会较前两届涵盖面更广,从传统

文化扩展到政治经济等领域,会议主题为“汉学与当今世

界(Sinology and the World Today)”,大会专场为汉学的未

来与“孔子新汉学计划”,分组会议及专题论坛主要有“‘新

汉学’的趋势与展望”、“中国道路与世界经济秩序”、

“文化差异与国际政治走向”、“传统伦理与人类的未来”等。其中关于清史的论文有杨念群《中国近代医

疗史研究的几个关键词》、司马麟《1700-2000 年英国报刊中孔子形象的演变》、曹伯义《中西文化:一位清

朝外交官和一位民国学者眼中的异同及其与 21 世纪视角之比较》等。本次汉学大会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力,是沟通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论坛。

(摘自:http://www.sinology2007.com/sinology2012/, 2012-12-9)

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其他专题

2012 年 6 月 20 日至 22 日,台湾中研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中其他专题会议的清史论题选录如下:

“近代中国知识史”研讨会

(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经典的消逝:近代中国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阿梅龙(Iwo Amelung)(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文研究系):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during the Late Qing

郑宗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哲学”

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近代“戏剧”概念的建构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Interpreting Lord Macartney: the Story of Jacobus Ly

李自标

狭间直树(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洋鲁索”中江兆民在近代东亚文明史上的地位

- 10 -

Page 15: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1 -

黄克武(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晚清社会学的翻译:以严复与章炳麟的译作为例

张哲嘉(台湾中研院近史所):近代东亚翻译西洋解剖学术语的分歧与合流

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Suzhou’s Rare Book Collections: Their

Owners, Their Dealers, and Their Uses

包筠雅(Cynthia Brokaw)(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Spreading Civiliz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Imprin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沙培德(Peter Zarrow)(台湾中研院近史所):Textbooks, 1880-1937: the Very Model of Moder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高哲一(Robert J. Culp)(美国巴德学院):Defining Modernity, Editing the Past: Ciyuan, Cihai,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exicon

施耐德 (Axel Schneider) (德国哥庭根大学东亚系):Temporal Hierarchies and Moral Leadership: China’s

Engagement with Modern Views of History

“中国近世的城市文化与生活”研讨会

(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

巫仁恕(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逃离城市:明清之际江南城镇士人的逃难经历

梅尔清(Tobie Meyer-Fong)(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City Life and Civil War: Hefei, 1853-4

郭安瑞(Andrea Goldma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 Polemical Plays and Gendered Sympathies in

the Mid Qing Capital

罗威廉(William Rowe)(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Bao Shichen (1775-1855), a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Agrarian Reformer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城市里的救赎:移民、阶级与清末民初汕头港口城市的善缘活动

王正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品研究所):城市与视觉商品:清代初中期苏州版画的商业面向

“文学经典的传播与诠释”研讨会

(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

郑毓瑜(台湾大学中文系):晚清民初的“文学”情境——以“文”、“学”与“言”、“文”关系为

主的讨论

王瑷玲(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所):论清代中期戏曲“风教观”之事理化与世情化发展

“跨越海洋的交换”研讨会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专题中心主办)

刘序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清代的中日贸易与唐通事

聂德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十九世纪中叶巴达维亚的华人新客移民——以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

堂)档案资料为中心的分析

范岱克(Paul A.Van Dyke)(广州中山大学):Packing for Success: Sago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Trade

辛德兰(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长崎华商泰益号创业期间的中介贸易:以米与海产品交换为例

(1901-1907)

(摘自:《明清研究通讯》电子报第 32 期,http://mingching.sinica.edu.tw/032/Communicate.html, 2012-10-24)

- 11 -

Page 16: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2 -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东亚城市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 年 7 月 24 日至 25 日,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联合

主办的“近代东亚城市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召开。会议由八场讨论会组成,议

题包括“城市间的网络互动”、“商人群体与商业网络”、“大阪经验”、“侨居者与在地社会的互动”、

“政治网络的嬗变和知识”、“文化与网络”等。论文有朱玛珑《港际的文明絮语:城市商业网络与十九世

纪中国沿岸气象学》、赖惠敏《清末库伦的晋商及其行业》、田宓《从朝贡贸易到条约体系——清代边疆秩

序与归化城商人研究》、杨煜达《清代云南矿业中的投资者及相关问题》、王标《晚清京官的同乡网络——

以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为中心》等。

(摘自: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238&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2012-11-25)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世界史/全球史视野中的东亚”暨第二届 FTP 三校合作国际

学术会议

2012 年 12 月 17 日至 18 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联合主办的第二届 FTP(据校名首字母简称)三校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三校的 20 位与

会者围绕“世界史/全球史视野中的东亚”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东亚的知识

传递与国际秩序”、“东亚的近代化与新知识”、“东亚的

历史与文献”、“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交涉”以及“方法论:

世界史中的东亚”。会议共发表 17 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从不同角度分别讨论了14-21世纪东亚的历史文化发展

脉络和国际地位、东亚各国间关系、东亚与西方关系、

东亚区域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并提出了许多前沿性问题。

其中涉及清史的文章有:徐静波《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

近代日本人对上海认识的演进(1862~1911)》,该文根

据日本文献,梳理了从 1862 年日本“千岁丸”号上海

之行到清朝结束这段时间日本对上海的认识;王振忠

《清代前期对江南海外贸易中海商水手的管理——以日本长崎唐通事相关文献为中心》,文章将清代前期江南

海商水手的日常生活放诸整个东亚乃至东西洋贸易的背景中进行了考察;森本一夫「回民とイスラーム世界:

河南省のあるアラビア語碑文の検討から」(《回民和伊斯兰世界:从河南所发现的两块阿拉伯语碑文说起》),

作者以17、18世纪之交刻于河南开封及朱仙镇的两块阿拉伯语碑文为中心,探讨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联;

董少新《从“东亚”到“东亚海域”:历史世界的构建及其利弊》,梳理了“东亚”和“东亚海域”这两个历

史地域概念,着重讨论了东亚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在“东亚海域”这一框架下,中、日两国学者研

究的异同;Benjamin A. Elman “A Jointly Regional-Global Approach to Early Modern East Asian History”(艾尔曼:

《从区域与全球的视角看前近代东亚史》)一文认为,应该摒弃过去通行的世界史叙述中关于 1500 年至 1800

年“西方崛起”的观点,代之以地区内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东亚。

(摘自:http://www.iahs.fudan.edu.cn/cn/conference.asp?action=page&type_id=0&id=73,

http://www.iahs.fudan.edu.cn/cn/news.asp?action=page&id=444,2012-12-28)

- 12 -

Page 17: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3 -

上海社会科学院“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 年 7 月 20 日至 21 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上海

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与会学者包括陶

飞亚、李培德、黎志刚、孙安石、张利民等。会议由七个议题组成,分别是“城市研究与档案”、“城市规

划与管理”、“城市文化与认同”、“城市政治与国际交往”、“城市经济与交通”、“城市历史与文献”、

“城市社会与城市形象”。与会学者开拓发掘的文献资料有晚清海关档案资料、日本《支那省别全志》、上

海大学海外珍稀文献数据库资料、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资料、美国胡佛档案馆上海史相关资料、

民初日本驻杭领事报告、英文杂志《上海社会》以及相关外侨的书信著作等;涉及的城市和区域有近代上海

(包括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天津、武汉、杭州等;涉及的城市问题有街区构造、市政管理、城市犯罪、城

市形象、城市漫画、城市佛教文化、城市社团、城市混血儿、汽车业、唱片业、自行车业等。这次会议是国

家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语文献中的上海(1843-1949)”相关成果研讨会。研讨会后宣布成立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是为中国史学会下的二级学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熊月之任研

究会会长。

(摘自:http://www.sass.org.cn/lsyjs/articleshow.jsp?dinji=44&artid=85899&sortid=32, 2012-11-10)

湖南师范大学“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

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等单位,于 2012 年 10 月 27 至 29 日在湖南师范大

学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会议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

意识”,来自海内外的 100 余名专家学者一同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围绕研讨会主题,就“民族主义、国家主

义与世界主义”、“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近代中国政治”、“西方法政学说与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

和“从天下观到国家观”等论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摘自:http://www.iqh.net.cn/news_show.asp?column_id=9672, 2012-11-20)

杭州师范大学第四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2 年 11 月 10 日至 11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外关系史学科”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民国史

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研究机构及有关高

校近百名学者参加讨论会,包括王建朗、袁成毅、吴义雄、陈谦平、金光耀、张力、松金公正等。该讨论会

在深入反思与检讨“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近代中国:文化与外交”的

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近代中国:思想与外交”等若干问题。其中的清史论文包括尤淑君《华夷观与清代前

期的宾礼》、陈开科《嘉庆时期中俄中段边境防务体系及地方层面的双边交往》、柳岳武《光绪朝中朝宗属

关系研究》、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形成》、侯中军《庚子赔款与甲午战后赔款偿付方式之比较

研究》、夏卫东《从弃民到国民:近代华侨身份的回归(1904-1912)》等。

(摘自:http://jds.cass.cn/Item/22631.aspx , http://rwxy.hznu.edu.cn/cms/article.aspx?nrid=5569, 2012-11-17 )

- 13 -

Page 18: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4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战·乱及其后——历史记忆、文学想象与文化复兴”会议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Conference“War, Violence, and the Aftermath: Historical Memory,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

2012 年 4 月 6 日至 7 日,复旦大学、台湾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联合召开“战·乱及其后——历史记忆、文学

想象与文化复兴”学术会议。本会议旨在结合史学与文学的分析视野来探

讨个人或群体如何面对战争、动乱与集体暴力,如何记忆与想象这些经历。

包括国家怎样重整社会结构、政治秩序和文化场域,以及有形与无形的暴

力造成的历史、文化的暂时断裂和长远的人群迁移与融合等。其中的清史

论文包括 John Herman, “Financing Empire in Southwest China: Land,

Commerce, and Local Society, 1680-1750”(《帝国财政与西南扩张:土地、

商业和地方战乱,1680-1750》),Siao-chen Hu, “Writing after Conquering:

Visions in The Qian Account”(胡晓真:《书写总在征服后:<黔史>的西

南视野》),Chuck Wooldridge, “Historian of a Poetic City: Chen Zuolin

(1837-1920) and Nanjing’s Post-Taiping Reconstruction”(《诗化城市与历史

学家:陈作霖与太平天国运动后南京城的重建》)和 Mei-e Huang, “The

Horizon of the ‘East Asia’ and the ‘South Advance’ Practice of the Imperial

Kambun: A Case Discussion of Japanese Magozō Sakura”(黄美娥:《帝国汉

文的“东亚”视域与“南进”实践:以日人佐仓孙三为例的探讨》)。

(采编自:http://ealc.wustl.edu/war_conference, 2012-11-28,陈博翼 供稿)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边界中国:现代性与可持续性”研讨会

UC-Berkeley Conference “Bordering China: Modernity and Sustainability”

2012 年 8 月 3 日至 4 日,伯克利加州大学亚洲研究所与台

湾中央研究院联合举办了“边界中国:现代性与可持续性”研

讨会。本会旨在探讨在历史和当代像社会公正、资源分配的权

力政治、人与自然的人本主义建设以及生态帝国主义的争论这

一类可持续性的议题,作为对 20 世纪中国在经济和自然景观

方面工业化和都市化诉求的回应。其中,濮德培(Peter Perdue)

和罗芙芸(Ruth Rogaski)两位清史名家在会议前后分别作了题

为“Ecologies of Empire: Qing Cosmopolitanism and Modern

Nationalism”(《帝国生态学:清代世界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

和“Making Sense of a Mountain: Changbaishan, 1600 to the Present”(《赋义一山:1600 年至今的长白山》)的

主题演讲。由邢幼田主持的下半场会议以“清代的边境与环境”为议题,三篇报告分别为:Peter Lavelle, “Chinese

Horti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along Late Qing Frontiers” (《晚清边境的中国园艺学与政治学重

建》),Benjamin Levey, “Kinship and Captivity: The Jungar Diaspora” (《亲缘与束缚:准噶尔离散族群》)

和 Jonathan Schlesinger, “Purity and the Qing Borderlands: Fur Depletion and Empire Building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纯净与清代边疆:枯竭的皮毛与十九世纪初期的帝国构建》)。

(采编自:http://events.berkeley.edu/index.php/calendar/sn/ieas/event_ID=?event_ID=56116;

http://ieas.berkeley.edu/resources/bsri.html, 2012-12-24, Jesse Watson 提供海报和信息,陈博翼 供稿)

- 14 -

Page 19: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5 -

2012 年美国法制史协会“法制史学者”会议

American Society for Legal History, Legal historian conferences 2012

2012 年 11 月 8 日至 11 日,美国法制史学者年会在圣路易斯召开。其中有三

篇文章涉及清代法制史,分别是:Thomas Buoye, “Principles and Praxis of Capital

Punishment in 18th Century China”(步德茂:《十八世纪中国死刑的原则与实际

操作》)以刑科题本对清代秋审中死刑和缓刑运作的探讨,Pengsheng Chiu,

“Revisiting Legal Pluralism in China: The Hidden Agenda of Protecting Merchant

Interests behind Eighteenth-Century Legal Orderings in Lower Yangtze Cities” (邱澎

生:《中国法律多元性再探:十八世纪长江下游城市法制秩序中隐藏的保护商人

利益议题》)对明清商业文书和强大的商业运输路线、诉讼程序和商业规则的探

讨,Taisu Zhang, “Kinship Networks, Social Statu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and England” (张泰苏:《近代中国和英国的亲缘

网络、社会地位与所有权创造》)对中英近代所有权的探讨。濮德培主持了近代

中国的类法律制度分场并发表评论。

(采编自:http://www.legalhistorian.org/conferences/2012conference/preliminaryprogram.pdf, 2012-11-28,陈博翼

供稿)

2011-2012 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联盟清史论题选录

Sessions Related to Qing History in the Council of Conferences (COC) in 2011-2012

除了美国亚洲研究协会(AAS)每年举办亚洲史年会之外,其联盟会议委员会(Council of Conferences)

每年也会在各个区域举办年会,以便各大区域学者列席研讨。该联盟成立于 1977 年,包括九大区域:太平洋

沿岸(Asian Studies on the Pacific Coast, ASPAC)、日本(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ASCJ)、大西洋中部

(Mid-Atlantic Region-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MAR/AAS)、中西部(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MCAA)、新英格兰(New England Conference, NEC/AAS)、纽约(New York Conference on Asian Studies,

NYCAS)、东南(Southeast Conference, SEC/AAS)、西南(South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Studies, SWCAS)以

及西部(Western Conference, WCAAS)。其中,清史相关的论题选录如下:

Sessions Related to Qing History in the Council of Conferences (COC) in 2011-2012

New York Conference on Asian Studies

September 16-17, 2011

B7 Women in Motion

Ling Ma (University at Buffalo), “Work, Play, and Women’s Virtue: Paper Cutting and ‘Handy Women’ in

Ming and Qing China.”

E3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y

Roger DesForges (University at Buffalo), “Why Did Qing Historians Accept the Story of Li Yan?”

51st Annual Meeting of South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Studies

January 13-15, 2012

Panel 25: Technologies of Nationalism in a Modernizing China

Lane J. Harris (Furman University), “Spreading the Word: State Postal Subsidies of the Press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1896-1949.”

Hongbing Zhang (Fayetteville State University), “Authentic Containment: Visual Materials in Zhang

- 15 -

Page 20: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6 -

Xiangwen’s Geography Textbook Mengxue zhongguo dili.”

Panel 35: Foreign Influence In Chinese History

Joshua Van Liu (LaGrange College), “A Neo-Confucian Naif Abroad?: The Travels of Kim Yunsik, a Choson

Korea Envoy in Qing China, 1881-1882.”

Hong Zhang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anjin: The Interplay between Foreign

Stimuli and Chinese Endeavors.”

2012 MCAA and ANHS Joint Conference

September 21-22, 2012

Section 7, Panel 17, Literature, Film, and Fine Arts in China”

Joohee Suh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Hero and Villa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of Zhao Erfeng in

the Early Republic.”

(采编自:http://www.asian-studies.org/councils/COC.htm;

http://www.asianstudies.buffalo.edu/documents/NYCAS2011finalprogram.pdf;

http://www.uky.edu/Centers/Asia/SECAAS/History/2012.html;

http://international.wmich.edu/index2.php?option=com_docman&task=doc_view&gid=1041,

2012-11-28,陈博翼 供稿)

- 16 -

Page 21: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7 -

文 献

(2012 年 1 月- 2012 年 12 月出版)

点校类

1.《郑板桥全集(增补本)》(全三册)

编者:卞孝萱、卞岐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9 月

ISBN: 9787550615601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清代著名艺术

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词、书、画、篆刻均有很高造诣。《郑板桥全集》于

2003 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的增补本综合先前成果,对郑板桥现存所有作品作

了一次新的整理与集结。增补本创新了《板桥集》的体例,首次采用了分类分卷的编排

方式,更为科学地将郑板桥的各类作品分列入各卷之中,并增补了与郑板桥研究相关的各类材料。增补本分

三册,第一册十三卷,依次为诗、词、杂著、文、题画及备考;第二册为研究资料汇编,从当时各传记、题

词、方志、家谱、书信、序跋、书目、诗词选、笔记等资料中钩稽郑氏资料,并附其家世、交游考证及年谱;

第三册是郑板桥书画等作品之汇编。该书的出版,对于郑板桥本人的文学艺术乃至清代文学艺术的研究,均

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杨宾集》

编者:柯愈春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807156857

本书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成果,汇集整理了清代著名学者杨宾

的相关著述。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夫,晚号大瓢山人,浙江山阴人。他

精书法,工诗文,一生著述颇丰。此次编入集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柳边纪略》、《铁

函斋书跋》、《大瓢偶笔》、《力耕堂集》、《晞发堂集》、《杨大瓢杂文残稿》、

《杨宾日记》以及杨宾的传记等研究资料。该书的出版有益于推进清初学术文化史的研究。

3.《全清词·雍乾卷》(全十六册)

编者:张宏生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305055645

《全清词》按清朝十帝的历史顺序排列,两朝一卷,共分五卷,依次为:“顺

康卷”、“雍乾卷”、“嘉道卷”、“咸同卷”、“光宣卷”,全部编纂完成将达

100 至 120 册。此次出版的《雍乾卷》(全十六册)是继《全清词·顺康卷》(全

二十册)、《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全四册)之后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雍乾卷》凝聚三代学人心血,

历经六年辛苦编纂,寻访超过二百家藏书单位,排查校勘,辑佚考订,共收得词作近四万首,词人近千家,

- 17 -

Page 22: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8 -

皇皇六百余万言,在文献整理与词学研究两方面均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填补学界研究空白,对清代文学史

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清代各部院则例续编》(全六十册)

编者:蝠池书院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9881537249

2004 年,蝠池书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出版了《清代各部院则例》,共选则例 39 种 91 册。2012

年两家再度合作推出《续编》,增补 26 种。通制增补例六种:《钦定旗务则例》十二卷,《钦定户部军需则

例》九卷,《督捕则例》二卷等。仪制宫闱例增补二种:《国朝宫史》三十六卷,《国朝宫史续编》一百卷。

邦计例增补二种:《浙海关钞征收税银则例》,《海运续案》。增补军政八旗绿营兵制例:《钦定中枢政考》

三十一卷,《钦定中枢政考续纂》等五种。增补法令例:《钦定武场条例》十六卷,《大清律例》四十七卷,

《三流道里表》共三种。考工例增补:《内廷工程做法》,营造司《房库例本》(稿本)等五种。《续编》

共增补清代则例六十余部,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政、文化各项制度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5.《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

编者:段自成、李景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4 月

ISBN: 9787500494010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委员会文献整理项目的重要成果,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项目组

对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进行了复制、全文录入、核对、标点、校

勘、题名、分类、编目等工作。本次整理的档案属于专案汇抄档案,包括乾隆年间的河工档案以及咸丰至同

治年间的军务档案和政务档案,共 9 函 17 册,约 100 万字。新中国成立后,尚未整理出版过汇抄本的清代文

书档案。河南巡抚衙门档案一直单独存放,鲜为人知,从未被人利用与整理。因此,这批公文汇抄本档案的

整理出版,是我国档案整理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研究清代的文书档案制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

这批档案清楚地记录了清乾隆、咸丰和同治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治河和灾赈情况,真实反映了咸丰、同治

年间豫省与周边地区的平捻活动和巡抚衙门的行政运行状况,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6.《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全八册)

编者:路遥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2 月

ISBN: 9787560742069

本书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成果,全书五卷八册,其中中文卷

两册,英、日译文卷各两册,法、德译文卷各一册,每册七十余万字,共计约五百

六十万字。中文卷收录的资料选自义和团运动前后国内外的中文报刊,所选内容由

史实和评论两大部分组成。日译文卷内容为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北清事变》和日本参谋本

部编纂的《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战史》,这两份日文资料是日本军国和欧美列强联合侵华、镇压义和团运

动的最重要资料。英译文卷收录了 10 篇英文记述,法、德译文卷所收内容,亦极为珍贵,这些文献在西方具

有重要影响。本次翻译出版必将推动相关学术研究。

- 18 -

Page 23: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19 -

7.《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

编者:广州图书馆

笺注:丁玲、林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1 月

ISBN: 9787549511457

本书收录晚清政界、学界、工商界重要人物张之洞致其同乡、“清流”干将张佩纶

的六十二通书信及两首诗稿,以图片形式展示原件,并配有释文和笺注,主要记述两人

相约前往琉璃厂搜购古玩、书画、文献和交流鉴赏心得,以及筹商修建畿辅先哲祠和编

纂《畿辅先哲录》等内容,反映了二张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有助于了解二张及晚清京官在公事之余的日

常活动状况。这批手札由可居室主人王贵忱先生收藏,均未见《张文襄公全集》及河北版、湖北版《张之洞

全集》著录,笺纸精美考究,弥足珍贵。

影印类

1.《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全六十八册)

编者:吉林省档案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10 月

ISBN: 9787501344598

本书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成果,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

资助项目成果,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清代东北地方史料和边疆史料是吉林档

案馆藏清代文献的一大特色。本书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按专题整理七千件档案,

包括吉林将军奏折、吴大澂档案、曹廷杰档案、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档案以及吉林教育、金融、实业、禁烟及

荒务档案计九个档案全宗。这批档案,记述了清代全国,特别是吉林省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

教育、民族等方面的变迁和历史面貌,客观而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为清史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

编者:包伟民总主编,吴铮强、杜正贞本辑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 年 9 月

ISBN: 9787101088267

本书选录了龙泉地区所藏晚清至民国时期司法档案,此为第一辑,晚清时

期。龙泉地区所藏司法档案上自咸丰元年,下至民国三十八年,共计一万七千余卷,多达八十八万页,数量

众多,内容丰富,多侧面地折射出晚清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的世相百态,是研究清代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地方司

法、日常生活、社会变迁等诸多问题的珍贵史料。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将这批档案重新整

理,以案件起始时间为序编排,编写提要,附入档案原件,便于学界研究和使用。

3.《华英会通》(Mesny's Chinese Miscellany,1895-1905)(全四册)

作者:[英]麦士尼(William Mesny)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19 -

Page 24: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0 -

出版时间:2012 年 6 月

ISBN: 9787501347339

《华英会通》为英文周刊,创刊于 1895 年,由英国人威廉·麦士尼(Willion Mesny)

担任主编,共出版 4 卷。麦士尼于 1859 年到香港,次年至上海。曾任职于中国海关,

后入左宗棠部,他精通汉语,足迹遍布中国,1919 年逝于汉口。该刊内容涉及当时中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军事、风俗、产业等众多层面,是当时西方了解

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该刊发表了麦士尼对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展现他长期在中国活动

的轨迹,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华英会通》的出版对研究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参考价值。

4.《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文献汇编》第一辑(全一百册)

编者:桑兵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501347421

本书是 2011 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成果。收录国家图书馆所藏两种清代

档案文献:《谕折录要》和《谕折汇存》。两书皆出版于晚清,内容为此时期邸抄的汇

总,其中《谕折录要》以年为单位,汇录上谕、折片,每类一册,每年一函。《谕折汇

存》每月出一函若干册,首册按日列出奏折目录,然后按日刊载宫门抄、上谕、奏折(含

朱批),其中奏折占绝大部分。《谕折录要》和《谕折汇存》汇集的谕旨章奏较为完全,又便于翻检和保存,

在当时销量很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次出版含《谕折录要》收录光绪元年至三年间的部分,《谕折汇

存》收录光绪十七年九月至光绪二十四年正月间的部分,两者合计共一百册。

5.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全七十五册)

编者:汪灵光、查时杰、项洁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

出版时间:2012 年 2 月

ISBN: 9789860275100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教务杂志》)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

出版的英文刊物,自 1867 至 1941 年,持续出版长达 75 年之久,几无间断地纪录了新

教各差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情形,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观察和反应。无论从宗教史或中

国近现代史的角度看,都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其讨论议题,除基督教内容外,涵盖语言学习、儒释道思

想、中国经典翻译、教育、经济、风土民情、医疗、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其纪录的时事,有中法战争、义

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反鸦片运动等;所含珍贵统计资料,涉及教会、学校、医院、中国基督教传道大会、

中国教会成长等;其珍贵图(照)片,含人物、建筑、少数民族、地图等各种主题。本次影印再版,除对该

刊各地藏本进行比对补齐外,还收录了 1986 年 Kathleen L. Lodwick 编写的目录索引两册,同时开发了 Web

版“《教务杂志》索引检索系统” (CRISE, http://www.airiticri.com/login.php),使用者被授权后可通过关键词

检索到每篇的全文影像,为学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 20 -

Page 25: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1 -

著 作

(2012 年 1 月- 2012 年 12 月出版)

中文部分

1.《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作者:李细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11 月

ISBN: 9787509739198

本书探讨了地方督抚在清末新政过程中的思想与活动,尤其是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

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作者认为,辛亥鼎革之际,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变成“内外皆

轻”的权力格局,其直接后果是清廷中央与地方均不能有效地应对革命,致使清王朝走

向覆亡之路;其另一严重后果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军人势力的崛起,出现军人干政,

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该书为清末新政史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为观察晚清

政治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2.《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

作者:[美]叶凯蒂(Catherine Vance Yeh)

译者:杨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 年 11 月

ISBN: 9787108041067

本书考察了清朝末年上海娱乐业的兴起,及其在社会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

提出一个新观点,即租界的名妓推动了现代性的产生,她们不是男人眼中“被动的接

受者”,而是“行动者”,是学会了西方生意经的第一代女商人。而城市知识分子,

通过列排行榜、印海报、制造新闻等方式参与“制造”了她们。作者认为是人与环境的组合而不是长官意志

或行动,创造出了中国第一个多文化的现代都市。原著 (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 1850-1910) 2006 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3.《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中心》

作者:任智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10 月

ISBN: 9787300164687

作者梳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十三行及其后各口岸的领事担保制、小刀

会起义后的江海关三国税务委员会、《天津条约》后的外籍税务司之间的连续性关系,

指出在清代财税一体的海关体制中存在着海关监督与税务司并立的二元体制,即税务

司掌握估税权,海关监督掌握税款收纳、保管和分配权。这种体制在维持中外贸易稳

定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地埋下了祸根。辛亥革命爆发后,税务司的活动使其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国政府之外的

机构,而海关监督的权力被剥夺殆尽。该书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丛书”系列。

- 21 -

Page 26: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2 -

4.《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作者:夏明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年 10 月

ISBN: 9787300162614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围绕明清以来中国的自然灾害陆续发表的论文之结集。该书

从灾害史、生态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经济演进的历史,将生态变迁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结合起来,探讨现代化过程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并最终受制于被改变

了的环境,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依存、特定情境下可以相互促进发展

的观点。从而,既为经济史这门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又为生态史这门新兴学科走向深入提供了新

的理论与案例分析。作者的这一研究视角在其代表作《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 年)

一书中得到了初步体现,而最终在本书中得以系统地完整表达,这必将会对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有价

值的积极影响。

5.《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作者:王晓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10 月

ISBN: 9787301212462

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改良与革命”,围绕晚清的几次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论证晚清历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辩证关系;辑二“中国与世界”,勾勒晚

清中国改革先驱者和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辑三“文献与传播”,

对晚清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如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等文本进行发掘、解读,考

证其传播和影响;辑四“北大校史丛考”,则就京师大学堂及北京大学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的相关史事,依据第一手资料,作了比较仔细的考订和论证。

6.《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

编者:郑大华、邹小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10 月

ISBN: 9787509737347

本书收录了多位学者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而作的论文,多从思想史角度切入。

所收论文,或论述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或论述外来思想观念在晚清的

流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或探究思想家对于相关问题的观察,如梁启超对清王朝

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命题以及思想界围

绕此命题的争论等。各篇论文均有清晰的问题意识,从中可以窥见近年来辛亥革命研究中思想史研究者所关

注的若干重要问题。该书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九辑)。

7.《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

作者:徐雁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 年 9 月

ISBN: 9787108041746

- 22 -

Page 27: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3 -

本书讨论了清代文学世家的家学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之后如何持守和传承,虽然仍属清代文学的领域,

但大大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作者抓住文学世家在中国文化传衍机制中居于“内核”的要义,通过清代世家的

家塾、宅园、文学女性和母教等专题,以及钱塘汪氏、德清俞氏和建德周氏等个案研究,展开对家族所承载

的道义、知识、文学交叠的传统力量讨论。该书属于“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系列。

8.《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

作者:[美]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

译者:宋华丽

审校:卜永坚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9 月

ISBN: 9787511714756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许多史料记载的清军入关后的两大暴行,而产生这些暴行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个历史之谜。本书作者运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外研究资料,

从理性、客观的角度,以明末嘉定侯氏、黄氏家族的儒士为中心,全面解读明末清初文人儒士在清军入关后

作出抵抗抉择的深层次原因:即他们的生平,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他们的科考和任官经历、思想

和交际、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原因,提供了解释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本书属于“国家清史

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原著 (The Chia-ting Loyalist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1981 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9.《早期<申报>与晚清政府:近代转型视野中报纸与官吏关系的考察》

作者:卢宁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9 月

ISBN: 9787543955240

湖丝案、徐壬癸案、杨月楼案等作为晚晴时期轰动一时的案件曾被《申报》报道。

而本书正是以早期《申报》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考察视角,从《申报》创办伊始就经

历的查禁风波入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重新解读了《申报》的历史面貌和风格特征,

不仅展现了中西方价值观冲突,还折射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对《申报》商业性报纸的定位作新的评价。

10.《沧海遗音:民国时期清遗民词研究》

作者:林立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8 月

ISBN: 9789629964801

本书重现了《沧海遗音集》这部遗民词集所连接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清末民初的社

会文化变迁,一个是感时伤世的集体书写。作者通过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和细腻的文本解

读,游刃有余地出入于史事和文本之间。在全书五章的论述中,作者精彩复现了清末民

初的遗民词坛场域,向读者展示了朱祖谋、陈曾寿、王国维、陈洵等遗民词人的群体风

貌,并进一步揭示了他们的主体身份和诗词创作之间互相塑造、牵制的关系。迥异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主流

论述,作者拒绝对遗民词人进行政治判断,而是采用记忆、称号、时间、地方、对象等独特的观察点切入史

料文本,对于遗民的家国情怀予以更同情的理解。与此同时,作者的词学造诣和对文本的娴熟导读,令古典

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变得易于理解而又不失其动人。

- 23 -

Page 28: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4 -

11.《明清晋商与徽商之比较研究》

作者:刘建生、燕红忠、张喜琴等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8 月

ISBN: 9787807675266

本书对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两大商帮集团——晋商与徽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

研究。在阐释两大商帮各自经营的主要行业、整体实力、发展进程、特点及兴衰过程的

基础上,分析了晋徽商的制度安排、制度模式和经营管理机制。比较了晋徽商制度模式

选择、文化归因、行会组织和制度、乡约民俗安排、官商关系、教育制度、名门望族、资本和人事组织、企

业治理机制、内外部业务制度的同异性。本书的探讨有助于建立区域经济体比较研究新的分析框架,进而深

入探寻现代经济体之间不同发展路径的历史归因。

12.《晩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

作者:戴东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8 月

ISBN: 9787509734490

甲午战争以前的中日关系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中相对薄弱。本书充分利用了

中日双方的外交档案、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深入、扎实的研究,是该领域一部高水

平著作。本书通过考察历任驻日使臣的重要活动,如何如璋使团与早期琉球案、日本修

改条约交涉与何如璋的条约认识、对日本修约的交涉等等,带动对驻日使团情况的全面了解。该书属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13.《清末民初媒介空间演化论》

作者:崔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8 月

ISBN: 9787301210833

本书基于对清末民初媒介空间地域间的行走观察,试图以实践哲学的视角,说明媒

介空间为媒介生产行为所界定,媒介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

重新建构和转化,媒介的生成关涉其地域的社会权力与权威结构、格局及秩序。作者认

为,清末民初媒介空间结构是当时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旧有的媒介生产秩序和关系的

改变。本书属北京大学出版社“传播学论丛”,作者曾著有《在政治与知识之间——以晚清翻译出版为中心》。

14.《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

作者:[德]郎宓榭(Michael Lackner)

[德]阿梅龙(Iwo Amelung)

[德]顾有信(Joachim Kurtz)

译者:赵兴胜等

审校:郭大松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7 月

ISBN: 9787547406212

本书从“作为词汇交流媒介的汉语”、“政治术语的输入”、“关于对应词的商讨”、“对新词汇新概

- 24 -

Page 29: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5 -

念的使用”、“科学术语命名方法”、“语法”等六个层面考察了晚清著作中新思想新概念的产生及本土化

问题,内容涉及近代中国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语言学、修辞学、哲学等学科概

念与知识体系的嬗变及相关因素,是一部跨学科论文集。该书属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原

著(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1 年由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出版。

15.《明清学术思想史论集(下编)》

作者:戴景贤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7 月

ISBN: 9789629965102

本书以明、清二代之学术史与思想史为研究范围。该书上编的取向及研究重点,

于明代部分,相关各篇所采取之策略,大致系以“哲学”与“义理学”为骨干。下编

的取向及研究重点,于清代部分,所采取之方式,则与明代不同。其首先着手者,系

将学术史脉络与思想史脉络,分别加以厘清。以具体之研究策略而言,该书论文诠释

清代学术史之基础,首先在于确认清代学术于中期发展中所曾出现之属于学术方法上之突破,以此作为联系

“其前”与“其后”之关键。该书尝试提出一种新论点——中国之进入“早期近代”,或当以“明帝国之确

立”作为一断代之起始点,其发展具有中国之特殊性。本书大体代表作者一种切入明清学术史与思想史研究

之角度,同时亦展现一种相互关联之观点,有其极为特殊之着眼与取径;与一般学界之意见不同,表现出重

要的研究价值。

16.《卫拉特蒙古文献及史学:以托忒文历史文献研究为中心》

作者:M·乌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7 月

ISBN: 9787509722695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民族的重要一支,有自己的文字,并以此记载编写了许多历史

文献资料。该书作者对以托忒文书写的卫拉特蒙古历史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与系统研

究,考察了这些文献产生的背景、作者、版本等状况,比较研究了其与清朝官方史籍

的渊源;探讨了托忒文历史文献与卫拉特蒙古史学史的关系,回顾了卫拉特蒙古史的

研究状况,肯定了托忒文文献的史料价值;并以托忒文为基本史料,对卫拉特蒙古历史做了概述。该书分上、

中、下三编,共七章。该书属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17.《清朝前期涉外法律研究——以广东地区来华外国人管理为中心》

作者:王巨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7 月

ISBN: 9787010101422

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涉外法律的成熟时期,而广东则是这一时期来华外国人最多

的地区。因此,本书主要以广东地区为中心,运用案例分析、互证研究、比较研究的

方法深入探讨了清前期针对来华外国人的涉外经济法律、涉外民商法律、涉外刑事法

律、涉外诉讼法律等专题。展示了清前期的涉外法律经历了由缺乏到完备,由简单到

系统的发展历程。但也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国别地区差异性。该书是了解清前期涉外法律文化的很好读

本,属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 25 -

Page 30: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6 -

18.《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

作者:王明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6 月

ISBN: 9787516108222

作者认为,作为太平天国主流倾向的阶级分析论存在三种方法论误区,而引入社

会运动理论的“政治机遇”、“政治认同”与“斗争构造”、“居间联络机制”以及

“斗争周期”概念,有助于突破阶级分析方法的束缚。本书在集中批判阶级分析论以

《天朝田亩制度》作为衡量太平天国政治水平标准的理论误区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纲领性文件自身独有的理

论价值。并分别提炼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的儒家化轨迹,及其对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与农村

政治的塑造。作者在书末重新升华了太平天国起义在近代史分期框架中的意义。

19.《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

作者:朱浒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6 月

ISBN: 9787010108865

本书采取事件史和叙事史相结合的手法,以全景勾勒单次义赈活动为单元,寓结

构性论述于历时性叙事之中,最终完整呈现近代义赈的整体发展过程及其演进脉络。

作者选取了“丁戊奇荒”、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光绪中期山东小清河工程、世

纪之交的陕西旱灾、辛亥时期的江皖大水与华洋义赈会等一系列构成近代义赈发展过程中极具阶段性意义的

诸多活动,并在确切勘定历史现场的基础上,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向度,旨在挖掘出其中包含的

各种复杂关系,以求在详尽的场景描绘中,凸显这些关系的流向及其实质问题之所在。是作者继 2006 年出版

《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后,在中国灾害史领域的又一新作。

20.《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和交流》

编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6 月

ISBN: 9787208107519

本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举

办的第四届出版史国际学术会议的成果结集。该书以历史为基点,以基础文献的翻译和

整理为主干,以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研究为视域,以重建中国学术为理想。全书收录论

文 30 余篇,涉及“西学东渐与文化交流”、“中学西传与文化交流”、“传教士与近代东亚出版”、“传教

士的汉学研究与汉籍出版”、“基督教与东亚的文化教育”等专题。论文包括熊月之《清末哲学译介热述论》、

孙立新和刘宁《尊孔文社”与中德文化交流》、王毅《近代西文汉学书籍之出版暨阅读史考察——以亚洲文

会为中心》等。

21.《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主编:杨栋梁

作者:刘岳兵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26 -

Page 31: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7 -

出版时间:2012 年 6 月

ISBN: 9787214081575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

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

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

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

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

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共 6 卷,近 200 万字,自汉代写至 2010 年,由南开

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主编,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也是我国学界第一部全方

位研究这一课题的大型学术丛书,该书为第三卷。

22.《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

作者:[日]松浦章

译者:杨蕾、王亦铮、董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214081049

本书广泛搜集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

文书中梳爬并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

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

此译本被列入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原著(《清代上海沙船航運業史の研究》)2004 年由

日本关西大学出版部出版。

23.《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

作者:王宏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516107935

本书主要讨论晚清 60 年间刊印的海防地理学著作,并按一定时段同类著作果来划

分阶段。第一阶段,“知彼知己:海防地理学的新起点(1840-1874 年)”,从林则徐等人

编译《四洲志》后产生的一批研究地缘政治的著作,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学者

的军事地理观念及其普遍存在的局限性;第二阶段,“知天知地:海防地理学知识的增

长(1875-1894 年)”,着重研究希理哈《海防新论》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的广泛影响;第三阶段,“蔚为大观:

海防地理学要素的全面考察(1895-1911 年)”,着重考察晚清海防地理学要素是否完备,海权观念影响如何,

这一阶段中国海防地理学相对成熟,在地缘政治、中国沿海地理和海军基地方面都有

专门著作,蔚为大观。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24.《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

作者:张俊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301205143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从事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一部实证性个案研

- 27 -

Page 32: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8 -

究。该书从国内外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入手,对魏特夫的“治水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对中国

乡村社会的变迁提出一个本土化的解释。作者充分挖掘民间水利碑刻和地方文献,结合田野调查,提出“泉

域社会”,认为这是山西区域社会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概念,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类型,

具有类型学意义。该书是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积极尝试和探索。

25.《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

作者:赵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300157436

本书以清代围场资源利用和环境变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构成清代围场体系的各

围场与行围制度的梳理,论证了国家对围场资源的干预、组织和调控的作用,分析了

人们在资源利用目的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及各层面间的关系,探讨

了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进而导致围场资源结构、环

境状况及质量的改变,聚落村镇替代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

构。在环境史的宏大叙事背景下,东三省的环境、生态系统、资源、景观、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这背后的

利益博弈,环环相扣,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乃近年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成果。

26.《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

作者:郝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301205150

本书以光绪初年的一场洗劫中国华北的特大灾荒为研究中心,全方位地再现了山西

地区的灾情时空分布特征和民生图景,以及社会救济的动员和实施机制。展示了大灾面

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民间绅商、外国传教士、各种社会力量的救济行为,心

态及其效果。作者综合运用档案、报纸、歌谣等各方面文献,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晚清社

会的特殊世相。该书是目前中国灾荒史研究中较为全面探讨“丁戊奇荒”的著作。

27.《清诗考证》(上、下册)

作者:朱则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7020088256

本书专门针对清代诗歌本身以及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各种实质性问题,运用考证

的方法予以考察订正。有关问题广泛涉及作家生平、文献典籍、作品阐释、文字校勘,

以及并称群体、文学社团、理论主张、创作现象等等,总数可以千处计。同时,在考证

过程中,或反面批评,或正面引述,基本上涵盖了现有清代诗歌的各种研究论著,在一

定程度上以“考证”的形式为此前的清代诗歌研究做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所附《主要征引书目》,列清人以

下著作八百余种,为日后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一份基本的书单。该书属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28.《晚清民国初年广东的士绅与商人》

作者:邱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8 -

Page 33: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29 -

出版时间:2012 年 4 月

ISBN: 9787549514328

“绅”与“商”是晚清民国初年特别值得关注的两个群体,当时广东的“绅”与

“商”在中国社会转型、早期现代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学界重视。本

书收录的十多篇论文分别研究了这个时段广东的官绅关系、绅民关系、士绅控制的乡

村基层权力机构以及广东的绅商、广东商人与香港关系、广州的商人团体等问题。对

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等领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9. 《东亚历史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4 月

ISBN:9787301203040

本书是作者论文和讲稿的结集。内容涉及 19 世纪东亚各国在发展道路、改革与现

代化进程、对外意识、东西文化、锁国与开国、改良与革命、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

的历史比较。还对中国戊戌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太平天国与韩国东学农民战争、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康有为三篇外国变政考等作了深入的专题比较研究。本书从不同

角度比较了近代以来中国、日本、朝鲜、泰国等国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可为中国当前的发展提供镜鉴。

30.《清代学术源流》

作者:陈祖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年 3 月

ISBN: 9787303140473

本书将有清一代的学术演进分为清初学术、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晚清学术三个

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做了整体性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与识断,也有微观的考辨

与探析,体现了目前对清代学术的最新成就。本著作还将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不

仅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学术发展的源流嬗变,而且对学术演进与世运变迁、政治文化导向等

之间的密切联系,给予充分关注,做出深入阐释,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31.《宝卷——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宗教经卷导论》

作者:[美]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译者:马睿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年 1 月

ISBN: 9787511710994

本书介绍和探讨了明代及清代初期,中国各民间宗教教派撰写的各类书籍文本的

内容和结构。这些宗教经卷形成于 16 世纪和 17 世纪,包括关于教义和仪式的训导,

通常被称为宝卷。全书包括“中国宗教文本历史上的先例”、“罗清撰写的无为教派

经卷”、“1523 年的《九莲宝卷》”、“十六世纪后期宝卷的主题”、“《龙华经》”等内容。为了深刻理

解宝卷的起源和发展,作者研究了 34 个早期宝卷的范例。本书在着重介绍宝卷的内容和结构的同时,兼顾阐

述了宝卷的社会背景、传播方式和宗教价值。该书属“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编译丛刊”。原著(Precious Volumes: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1999年由美国哈佛大

学亚洲中心出版,被西方学界认为是迄今对宝卷最详尽和精细的研究。

- 29 -

Page 34: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0 -

外文部分

1. Mapping China and Managing the World: Culture, Cartography and Cosmology in

Late Imperial Times

Author: Richard J. Smith

Publisher: Routledge

Publication Date: 2012-11

ISBN: 9780415685092

The book begins with discussions of how the ancient work known as the Yijing (Classic

of Changes) and maps of “the world” became two prominent means by which the Chinese in

imperial times (221 BCE to 1912) managed space and time. Smith goes on to show how ritual

(li) serv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overcoming disorder, structuring Chinese society, and maintaining dynastic

legitimacy. He then develops the idea that just as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histories ordered the past, and ritual

ordered the present, so divination ordered the future. The book concludes by emphasizing 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the Yijing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life as well as i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interactions.

2. Dimensions of Originality: Essays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Art Theory and

Criticism

Author: Katharine P. Burnett

Publish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2012-10

ISBN: 9789629964566

The book investigates the issue of conceptual originality in art criticism of the 17th

century, when China dynamically reinvented itself. In art criticism, the term which was called

upon to indicate conceptual originality more than any other was qi奇, literally, “different”; but

secondarily, “odd”, like a number and by extension, “the novel”, and “extraordinary”. This work finds that originality,

expressed through visual difference, was a paradigmatic concern of both artists and critics. Burnett speculates on why

many have dismissed originality as a possibl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 and the ramifications this has had on art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She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a study of individual key terms can reveal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provides a linear history of the increase in critical use of qi as “originality” from the 5th through the 17th

centuries, exploring what originality looks like in artworks by members of the gentry elite and commoner classes.

3. Merry Laughter and Angry Curses: The Shanghai Tabloid Press, 1897-1911

Author: Juan Wang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Publication Date: 2012-10

ISBN: 9780774823388

Merry Laughter and Angry Curses reveals how the late-Qing-era tabloid press became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As periodical publishing reached a fever pitch, tabloids had free rein

to criticize officials, mock the elite, and scandalize readers. Tabloid writers produced a large

amount of anti-establishment literature, whose distinctive humour and satirical style were

both potent and popular. This book shows the tabloid community to be both a producer of meanings and a participant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alogue that would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imperial China and lead to the 1911

Republican Revolution.

- 30 -

Page 35: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1 -

4. Watching Over Hong Kong: Private Policing 1841-1941

Author: Sheilah E. Hamilton

Publish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2012-09

ISBN: 9789622099005

In this study, Sheilah Hamilton shows that, from the earliest days of British rule, the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introduced harsh legislation to control Chinese watchmen who were

employed to protect the fledgling colony’s property in the absence of an effective public

police force. She examines the growth in different Hong K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what would now be regarded as “hybrid” police and argu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such posts within the civil service

resulted in greater social control of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at minimal extra expense.

5. Women’s Poetry of Late Imperial China: Transforming the Inner Chambers

Author: Xiaorong Li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ublication Date: 2012-09

ISBN: 9780295992297

This study of poetry by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xamines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trope of the “inner chambers” (gui), to which women were conf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holds and which in literature were both a real and an imaginary place. Originally

popularized in 6th century “palace style” poetry, the inner chambers were used by male

writers as a setting in which to celebrate female beauty, to lament the loneliness of abandoned women, and by

extension, to serve as a political allegory for the exile of loyal and upright male ministers spurn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Female writers of lyric poetry soon adopted the theme, beginning its transition from male fantasy to

multi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their place in society, and eventually its manifestation in other poetic

genres as well. Professor Kang-I Sun Chang reviewed that, “Li discusses convincingly how Ming-Qing women’s

literary discourse both relates and challenges the existing power (mainly male) structur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6. 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uthor: John T.P. Lai

Publisher: 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Publication Date: 2012-08

ISBN: 9783805005975

This book constitutes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ristian tract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19th century China. It focuses on the large body of

hitherto widely neglected Protestant Chinese books and tracts, putting the translated texts into

their socio-political,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s.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proves to be fruitful and insightful i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actual practices of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norms. The book addresses the central issue of

how original texts were selected, translated and presented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under the patronage of various

missionary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specific agendas.

7. Ascendant Peace in the Four Seas: Drama and the Qing Imperial Court

Author: Ye Xiaoqing

- 31 -

Page 36: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2 -

Publish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2012-07

ISBN: 9789629964573

“Ascendant Peace in the Four Seas” was a celebration drama performed for Macartney

Embassy in 1793. Titled from that, the book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mperial dram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eking Opera,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and system of imperial

organizations responsible for drama. Also discussed are the complex roles of the actors on and

off stage, and the broader issues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rol intertwined with the

performances themselves. The late Dr. Ye Xiaqoqing thus presents us not only an art history

of Peking Opera, but also a vivid scroll-painting of the social-cultural life both in and beyond the Forbidden City.

8. Antiquarianism and Intellectual Life in Europe and China, 1500-1800

Editor: Peter N. Miller, François Louis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ublication Date: 2012-06

ISBN: 9780472118182

This book is a project in comparative history, but along two distinct axes, one historical

and the other historiographical. Its purpose is to constructively juxtapose the early modern

European and Chinese approaches to historical study that have been called “antiquarian”. As

an exercise in historical recovery,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amass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nge of antiquarian-type scholarship on the past, on nature, and on peoples undertaken at either end of the Eurasian

landmass between 1500 and 1800. As a historiographical project, the book challenges the received—and often very

much under conceptualized—use of the term “antiquarian” in both European and Chinese contexts. Readers will not

only learn more about the range of European and Chinese scholarship on the past—and especially the material

past—but they will also be able to integrate some of the historiographical observations and corrections into new ways

of conceiving of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Europe since the Renaissance, and to reflect on the impact of

these European terms on Chinese approaches to the Chinese past. This comparison is a two-way street, with the

European tradition clarified by knowledge of Chinese practices, and Chinese approaches better understood when

placed alongside the European ones.

9.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Author: Stephen R. Platt

Publisher: Knopf

Publication Date: 2012-2

ISBN: 9780307271730

Stephen R. Platt recounts events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spellbinding detail, building

his story on two fascinating characters with opposing visions for China’s future: Zeng Guofan,

a conservative Confucian scholar and a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Hong Rengan, a leader of

Taiping Rebellion and a Christian convert with modern vision. Professor Jonathan Spence praised this book as “a

splendid example of finely calibrated historical narrativ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on 2012 Cundill Prize in history

for this book “describes China in the 1860s as not some exotic, otherworldly ‘Middle Kingdom’ removed from the

course of events in the West, but a country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s economy and home to thousands of

foreigners.”

- 32 -

Page 37: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3 -

10. Chinese Voices in the Rites Controversy: Travelling Books, Community Networks,

Intercultural Arguments

Author: Nicolas Standaert

Publisher: 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Publication Date: 2012

ISBN: 9788870413755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in the 17th and early 18th centuries is often considered a

purely European affair. But to what extent did Chinese scholars take part in the debates

concerning these rites? An exceptional series of Chinese and European sources preserved in

the Roman Archives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ARSI), dating from the year 1701 to 1704,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Chinese voices in this controversy. These sources include a collection of some 60 Chinese letters (with about 430

different signatories). This book investigates how knowledge about Chinese rites was produced, distributed, and

exchanged at that time. It fully exploits the richness of these documents with regard to three themes: travelling books,

community networks and intercultural arguments. The book includes a reproduction of all the Chinese primary

sources.

11.《上海歴史探訪:近代上海の交友録と都市社会》

作者:宮田道昭

出版社:東方書店

出版时间:2012 年 12 月

ISBN: 9784497212252

上海は、中国のなかでは都市としての歴史は新しい方であるが、近代においては日

本との濃密な関係を作り出し、現在ではもっとも日本人が多く暮らすという、日本人

にとって常に気になる都市といえる。本書は、近代の上海における日本と中国の人々

の交流や、上海という街の歴史的佇まいを「幕末」「豫園」「租界」「交友」などのテ

ーマを通して紹介する。

12.《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州」1896-1935》

作者:麻田雅文

出版社: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出版时间:2012 年 11 月

ISBN: 9784762925986

東清ないし東支鉄道ともよばれ、「満洲」を通るロシアの「植民地化会社」として、

露·中·日·仏·米が角逐する国際政治の焦点となった中東鉄道。海運とも連動する

鉄道事業経営と、収用地や警備隊による植民地経営が一体となった、その全体像を初

めて実証的に解明。西洋史・東洋史・日本史を横断する跨境的な東北アジア近現代史

を描きだす。

13.《上海大衆の誕生と変貌: 近代新中間層の消費・動員・イベント》

作者:岩間一弘

出版社: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时间:2012 年 9 月

ISBN: 9784130261425

両大戦間の上海に出現した「大衆」は,戦争と革命を経験するなかで,消費し消費

- 33 -

Page 38: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4 -

されるだけでなく,動員し動員される人びとへと変わっていく.商業広告や政治宣伝,集団結婚式やミス

コンなどに着目し,メディアと新中間層が織りなす都市大衆社会のダイナミズムを描き出す.

14.《近代中国と広域市場圏 : 海関統計によるマクロ的アプローチ》

作者:木越義則

出版社: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

出版日期:2012 年 5 月

ISBN: 9784876982158

19 世紀末の開港を経て,中国は世界経済システムに参入を果たす.わけても銀は国

際分業を変え,国際分業は市場圏を変えた.これら三つを軸に据え,アジア交易圏論

をはじめとする経済史学の豊富な蓄積によりながら,これまで本格的な検討と活用の

なされなかった海関統計の実像を初めて明らかにし,広域市場圏の興隆と形成を活写

する。

15.《近世琉球と中日関係》

作者:渡辺美季

出版社:吉川弘文館

出版时间:2012 年 5 月

ISBN: 9784642034524

近世の琉球は、日本と中国の“狭間”にあって、どちらにも包摂されない特異な地

位を維持した。琉球をめぐる徳川幕府と明清政府との支配秩序の中で、双方を仲介・

調整しつつ、自国の安定化を志向する国家運営はどのようにして展開されたのか。そ

の外交実態や意識構造を探り、琉球固有の歴史的意義を東アジアの国際環境の中に位

置づける意欲作である。

16.《民衆反乱と中華世界―新しい中国史像の構築に向けて》

编者:吉尾寛

出版社:汲古書院

出版时间:2012 年 3 月

ISBN: 9784762929823

本書は、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費補助金による共同研究「日本・中国・台湾の研究

者による中国の民衆運動の史実集積と動態分析」(基盤研究(A)二○○七~一○年)の

成果の一部である。本研究は、保坂智編『近世義民年表』(吉川弘文館 二○○四年)

等に代表される日本の「義民」研究、「一揆」研究をふまえた小林一美氏からの示唆

を受けて着想し、日本・中国・台湾の研究の中で、中国民衆運動の史実がどれほどまで掌握できているか

―とりわけ基層社会に立ち入ってどれほど掌握できているか、この基本問題についての見通しを、テキス

トデータのみならず画像データにももとづいて共有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たものである。

17.《明清中国の経済構造》

编者:足立啓二

出版社:汲古书院

出版时间:2012 年 2 月

ISBN: 9784762925986

本書は、明清史研究を牽引する著者による、実証を中心とした論文集である。構成

- 34 -

Page 39: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5 -

は第一部から第四部に分かれ、終章として第二回中国史学国際会議(二〇〇四年、北京)で報告した「清

代後期地方行政対社会控制―与日本之比較―」を大幅に増補して収録する。本書に収録した論文は、明示

的な反論を受けることなく通説の変更に帰結したもの、各時代・地域にかかわって大きな論争の起点とな

ったもの、逆にいまだ一般的な認識を得ていないものなど様々である。こうした状況に鑑み、既発表の論

文に修正・補綴を加える代わりに、筆者の認識の展開過程、それに伴って現時点で改めるべきと考える点、

時々にいただいた批判点に関する回答の試み、既発表論文についてさしあたり補説すべき点、論文として

は発表していないが史料的根拠をもって展望している点などを、各部に照応する形でまとめ、全体の構想

を示す手立てとした。各論文への補記とせず、できるだけ研究全体の展開を説明し、現代史から始めた研

究の見直しを現代へと返したいと考える。具体的には、本書各部に対応して、この序論を章立てした。序

論各節の冒頭に、対応する各部に収めた論文とその初出を一覧表示した。各部は論文を章として、学界展

望・書評等を附編として構成した。本書は東アジア史を専攻する全ての研究者必備の一冊である。

18.《アメリカ合衆国と中国人移民 : 歴史のなかの「移民国家」アメリカ》

作者:貴堂嘉之

出版社: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出版时间:2012 年 2 月

ISBN: 9784815806903

奴隷国家から移民国家へ転換したとされるアメリカは、「中国人問題」が存在した。

本書は、南北戦争後の国家と社会の再編のなか、アメリカの帝国的拡大と人種やセク

シュアリティや労働の問題が交錯する「アメリカ人」の境界画定の動きを、多角的か

つ重層的に読み解き、アメリカ史像の核心をうつ力作である。

19.《近代中国の日本居留民と阿片》

作者:小林元裕

出版社:吉川弘文館

出版时间:2012 年 1 月

ISBN: 9784642038119

本書は、一九二〇年代後半から一九四五年まで、華北の中心都市天津、そして日中

戦争が生み出した蒙疆政権下で中国に居留した日本人に注目。彼らの活動の実態を、

阿片・麻薬問題との関係も踏まえ追究する。日本居留民の一部が、日本軍に反発した

新事実を発掘するなど、これまで政治史もしくは軍事史が中心だった近代日中関係史

に、新たな歴史像を提示する。

20.《明治・大正期の日本の満蒙政策史研究》

作者:北野剛

出版社:芙蓉書房出版

出版时间:2012 年 1 月

ISBN: 9784829505496

満蒙とは近代日本にとってどのような存在だったのか?本書は、国際関係論的視点

で、日露戦争前後から大正末期の日本の満蒙政策を解明する。この本は、三つの部分

から構成される。まずは、日露戦後における日本の満洲経営体制確立と国際秩序を分

析した。そして、辛亥革命と満蒙政策の形成過程を描き出す。最後は、羊毛自給と満

蒙東亜勧業株式会社設立に関する考察した上に、満洲米輸入交渉の過程を展開した。

- 35 -

Page 40: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6 -

论 文

《清史研究》2012 年目录 2012 年第 4 期

学术专论

黄一农 从纳兰氏四姊妹的婚姻析探《红楼梦》的本事

陈兆肆 清代永远枷号刑考论

黄普基 从“辽燕旧界”到“华夷大界”——朝鲜人笔下的山海关意象

费志杰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

严 平 近代中国留学日本大学预科研究——以“五校特约”为中心

石涛、李欢 晚清川藏南路边茶探析

杜丽红 宣统年间出关苦工若干问题考析

读史札记

M·乌兰 和硕特蒙古贵族姓氏“噶拉噶斯”考

赵云田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清史纂修

李典蓉 《清史稿·刑法志》史源问题探析

学术动态

陈鹏、韩祥 百年“清帝逊位”问题研究综述

张公政

韩 祥 “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新书评介

刘 栋 中国传统法制的内在理路——读《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 年的中国》(第四卷)

论文索引

王绪芬 2011 年清史论文索引

2012 年第 3 期

学术专论

李细珠 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

王德泰 清代云南铜矿垄断经营利润的考察

吴小珍 粮食生产供求变动与清代地方的社会经济——以湘南为中心

贾 宁 西宁办事大臣与雍乾时期青海多民族区域管理制度之形成

曹 雯 乾嘉道时期的广州贸易与行商商欠问题再考

颜 色 绅士的慈悲还是利益的追逐?——中英鸦片贸易终结过程的研究

毛立平 “妇愚无知”:嘉道时期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县官与下层妇女

读史札记

胡祥雨 “逃人法”入“顺治律”考——兼谈“逃人法”的应用

清史纂修

吕 颖 清代来华“皇家数学家”传教士洪若翰研究

张小也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建构——以清代《江夏县志》与民间文献《灵泉志》的对比为中心

- 36 -

Page 41: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7 -

学术动态

[美]黄培 《满族文化的转向(1583-1795 年)·导言》

(董建中 译)

[美]罗威廉 乾嘉变革在清史上的重要性

(师江然 译)

2012 年第 2 期

学术专论

章永乐 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共和宪政的困境——重审清帝逊位系列诏书

张永江 民族认同还是政治认同: 清朝覆亡前后升允政治活动考论

郑小春 清代的基层司法审判实践: 苏氏诉讼案所见

周勇进 清代道员职衔考述

薛 明 清入关前的对日认识

杨 彪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所见日清关系

陈国保 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

陈冰冰 《四库全书》与李氏朝鲜后期的文坛动向

马陵合 借款可以救国?——郑孝胥铁路外债观述评

张祥稳 晚清皖江城市火灾及其应对机制研究——以对外开埠通商后“皖江巨镇”芜湖为例

杨勇军 《满洲实录》成书考

读史札记

N.哈斯巴根 清初达尔汉名号考述

邓 攀 太平军破南京仪凤门之战若干史实考证

张仲民 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

清史纂修

蔡 武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李洪峰 谈实事求是治史——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雷 平 张舜徽论《清史稿》〈艺文志〉与〈儒林传〉改修问题

阚红柳 清代缙绅录的内容、特点与史料价值探析

学术动态

姚 斌 西方义和团研究的新趋势——评《拳民、中国与世界》

2012 年第 1 期

学术专论

郭松义 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

[日]细谷良夫 尚可喜一族的旗籍与婚姻关系——围绕满汉关系视角

(张永江 译)

刘文鹏 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以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为中心

杨恕、曹伟 评清朝的西藏政策

包姝妹、 援俗定例:清朝统治蒙古地区法律制度特点探究

宝日吉根

叶柏川 17-18 世纪清朝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监督与管理

王春林 爱国与保身:辛亥革命期间的亲贵捐输

刘经富 陈宝箴履历单解读

王建革 清代东太湖地区的湖田与水文生态

- 37 -

Page 42: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8 -

庄宏忠、潘威 清代志桩及黄河“水报”制度运作初探——以陕州万锦滩为例

孔祥军 试论清代学者《禹贡》研究之总成绩

读史札记

张世明、王旭 议罪银新考

周伟洲 清代藏史杂考三则

清史纂修

祁龙威 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

沈秋农 壮心不已成大著——读祁龙威《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

学术动态

李光伟 史料、视界与学科建设——《中国荒政书集成》出版座谈会综述

Late Imperial China《清史问题》2012 年目录

Volume 33, Number 1, June 2012

Li Chen Legal Specialists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51-1911

Yonghua Liu Daoist Priests and Imperial Sacrifi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ase of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 (Shenyue guan), 1379-1743

Roger Shih-Chieh Lo Local Politics and the Canonization of a God: Lord Yang (Yang fujun)

in Late Qing Wenzhou (1840-67)

Tonio Andrade Koxinga’s Conquest of Taiwan in Global History: Reflection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50th

Anniversary

Volume 33, Number 2, December 2012

Li Yu Character Recognition: A New Method of Learning to Rea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e Bian Too Sick to Serve: The Politics of Illness in the Qing Civil Bureaucracy

Emily Mokros Reconstructing the Imperial Retreat: Politic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Yuanming Yuan

under the Tongzhi Emperor, 1873-4

Ying Zou Cross-dressing and Other Disguises in Zaisheng yuan

清史论文分类索引*

(2012 年 7 月- 12 月)

政治

盛世叩阍:清前期的皇权政治与诉讼实践 马俊亚 历史研究 2012:4

辛酉政变前后两道谕旨考论 王开玺 历史研究 2012:4

清帝逊位与民国初年统治合法性的阙失——兼谈清末民初改制言论中传统因素的作用 杨念群 近代史研究

2012:5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黄克武 近代史研究 2012:5

* 论文选自《历史研究》、《敦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近代史研究》、《考古》、《考古学报》、《历史档案》、

《民国档案》、《史林》、《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文物》、《西域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地方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中国史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法制史研究》、日本的《東洋史研究》、《東洋学報》、《歴史学研究》、

《史林》等。

- 38 -

Page 43: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39 -

清末司法官制改革中的臬司甄别 史新恒 历史档案 2012:3

论清代军流《道里表》 王云红 历史档案 2012:2

再论清代的举人大挑制度 张振国,王月 历史档案 2012:2

清代道台衙门的书吏与差役——以川东道衙为考察中心 苟德仪 历史档案 2012:2

从起居注看康熙帝颁赐御书的政治功用 张万兴 历史档案 2012:2

嘉庆朝御赏贡参制度 滕德永 历史档案 2012:2

袁世凯组建武卫右军先锋队探源 郭丽萍 历史档案 2012:2

景耀月辛亥革命前后活动考略 杨彩丹,郎永杰 历史档案 2012:2

近三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回顾 崔志海 史林 2012:5

从《列国政要》看清末宪政 张生 史林 2012:4

梁启超的一篇佚文——辛亥前梁启超同袁世凯关系之一例 张仲民 史林 2012:4

正当与失当:清末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再检讨 马勇 史林 2012:3

清代举人大挑的次数与频率 张振国 史学月刊 2012:10

《辛亥开封起义烈士史料辨析》错讹疏证 杨庆化 史学月刊 2012:7

雍正朝京官与地方官双向任职分析——清代知府与京官一体化倾向 王志明 史学集刊 2012:6

晚清政治变革中的议院与君臣之纲关系论——关于晚清政治变革之可能性探究 石文玉 史学集刊 2012:6

论清末民初的边疆政党与政治——以云南为中心 罗群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3

清季哈尔滨防疫领导权争执之背景 杜丽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78(2012.12)

社会

晚清中央审判中实体法的适用——以大理院司法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韩涛 历史档案 2012:3

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习惯法的积极社会效果 马珺 史学月刊 2012:12

情罪允协──试论清代《刑案汇编》中的“子孙违犯教令”案件 孙家红 法制史研究 No. 21

开办大清邮政档案 哈恩忠 历史档案 2012:3

清政府保教问责政策述论 王中茂 史学月刊 2012:12

早期苏北旅沪移民社团的演变 张玲,应聂潇 史林 2012:3

为宛西地方自治正名:彭禹廷的“地方主义” 池桢 史林 2012:3

清初四明山寨粮饷问题及遗民心态的转变 徐美洁 史学集刊 2012:5

清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松解——以《黟县一都榆村邱氏文书》为中心 刘伯山 中国农史 2012:2

扎兰、阿巴额数考 金鑫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3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高茂兵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2

清代边疆地区的教化与稳定——以广西宾兴组织为视阈的考察 熊昌锟,唐凌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2

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 郭声波,郭姝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2

清代医生的收入与儒医义利观——以青浦何氏世医为例 王敏 史林 2012:3

晚清“西医东渐”与华人当地社会的推动 胡成 史林 2012:4

西洋医生与华人医药──以在华基督教医疗传教士为中心(1825-1916) 胡成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刊 Vol.83 No.3

经济

咸丰朝户部银库实银收支数质疑 邵义 历史研究 2012:4

两套清代粮价数据资料的比较与使用 罗畅 近代史研究 2012:5

乾隆朝山西义仓初探 王璋 历史档案 2012:3

清代新疆货币档案(下) 丁进军 历史档案 2012:2

浅析晚清常关衰落的原因 廖声丰,廖慧贞 历史档案 2012:2

- 39 -

Page 44: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40 -

乾隆朝盐务“三案”对盐官和盐商的处理 孙明 历史档案 2012:2

道教教义对清代工商业习惯法的影响 王谋寅,范平 史学月刊 2012:12

20 世纪早期安阳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常全喜 史学月刊 2012:12

经济困境与辛亥革命 王爱云 史学月刊 2012:10

山西常氏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 赖惠敏 史学集刊 2012:6

论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变迁 陈蕴鸾,曹幸穗 中国农史 2012:2

十八世纪徽商典铺的经营管理与典当制度——以休宁茗洲吴氏典铺为中心 封越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 78(2012.12)

边疆民族

噶尔丹死亡考 赵柄学 历史档案 2012:2

沙沟总管设置与清代循化厅所辖藏区族群政策 杨红伟 史学月刊 2012:12

清乾隆年间西域之“玛哈沁” 王启明 西域研究 2012:3

继承与嬗变:清代藏族历史编纂学简论 刘凤强 史学史研究 2012:3

清初海南黎族勇武抗清原因分析 刘冬梅,欧阳洁 史学集刊 2012:6

努尔哈赤崛起与东亚华夷关系的变化 刁书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3

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 王希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3

清代新疆的内地坛庙:人口流动、政府政策与文化认同 贾建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2

清代阿拉善蒙古与甘州、凉州二府的划界纷争及边界调整 冯玉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4

1727 年のチベット政変と清朝の介入 柳静我 史学杂志 2012:9

В.С. Мясников О рол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и ВосточногоТуркестана.// в кн.Тангуты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Сб. статей в честь 80-летия профессора Е.И. Кычанова. М.,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012.

С. 262 - 270. (B.C.米亚斯尼科夫:《俄罗斯科学院对东突厥斯坦的研究》,载《中亚的唐古特人——纪念К.И.克

强诺夫诞辰 80 周年》论文集,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 262-270 页)

中外关系

1840 年代中国人的德国观——以《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为例 一言 历史档案 2012:3

关于曾纪泽和中俄伊犁谈判的补正 吴宝晓 历史档案 2012:2

陶森甲: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双面人” 戴海斌 史林 2012:3

清前中期李朝对明奉行“义理”思想新探——基于《朝鲜王朝实录》的考察 朱昌荣 史学集刊 2012:5

试论俞正燮对俄罗斯研究的贡献 余敏辉,张扬 史学史研究 2012:3

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郭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3

19 世紀初頭の幕藩関係――留守居一件を素材として―― 山本英貴 史学杂志 2012:9

В.С. Мясников Лифаньюань и развитие отношений империи Цин с Россией в XVII – XVIII вв. // Восток-Запад.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 2009-2010. М.,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012. С.103 – 111. Там же,

Предисловие. С.5 – 9.(B.C.米亚斯尼科夫:《理藩院与 17-18 世纪的清俄关系》,载《东西方》,历史文献选集

(2009-2010),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 103-111 页。前言,第 5-9 页)

В.С. Мясников и И.Ф. Попова Публикация рукопис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и архивн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 Н.Я. Бичурина.

Второй и третий альбомы Н.Я. Бичурина. Изд. БАН. 2012. С. 6 – 17.(B.C.米亚斯尼科夫:《Н.Я.比丘林手稿和

档案文献的出版》,载《Н.Я.比丘林画册》第 2、3 辑,科学院图书馆出版社,2012 年,第 6-17 页)

文化学术

《四库全书荟要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学术立场差异考论 江庆柏 文史哲 2012:6

晚清女报中的西方女杰——明治“妇人立志”读物的中国之旅 夏晓虹 文史哲 2012:4

- 40 -

Page 45: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41 -

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 张凯 近代史研究 2012:5

官治与自治之间:清末州县劝学所述评 刘伟 近代史研究 2012:4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 李细珠 近代史研究 2012:3

乾隆朝书院档案(上) 韩永福 历史档案 2012:3

清代科举的官卷制度 马镛 历史档案 2012:3

清代《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作者小考 于海阔,潘培忠 历史档案 2012:3

康熙朝“三朝国史馆”存续时间及成书问题举证 崔军伟 历史档案 2012:3

李叔同两次参加乡试史实新考 欧七斤 历史档案 2012:2

乾隆朝绥远城设立八旗官学满文档案 郭美兰 历史档案 2012:2

清代“重赴鹿鸣宴”制度 赵永翔 历史档案 2012:2

晚清报刊检查程序述论 张运君 历史档案 2012:2

吴汝纶三辞保定莲池书院 周宁 历史档案 2012:2

清末梁启超“国家”概念的演变 刘珊珊 历史档案 2012:3

梁启超思想的自由主义色彩 袁咏红 史学月刊 2012:11

孟森早期史事考略 承红磊 史林 2012:5

清代八旗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考论 谢海涛,徐建国 史林 2012:5

创造“文化新天地”:清末民初广东基督教徒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改造 梁元生 史林 2012:4

张謇与清末宪政史知识的译介与传播 邹振环 史林 2012:3

清末劝学所督办地方学务述论——以宝山县为个案 高俊 史林 2012:3

徐步云和他的伊犁诗作 张建春 西域研究 2012:3

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陈正宏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5

晚清大词人况周颐笔记中的故宫学史料──以光绪朝宫中元旦典礼史料为例 郑炜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5

乾隆与石鼓文 施安昌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3

圆明三园中的祀庙祠宇建筑探析 贾珺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3

郎世宁与他的中国合作者 曹天成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3

通景画与郎世宁遗产研究 [美]李启乐,董建中(译)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3

董邦达《四美具合幅图》的创作、陈设及其意涵 张震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3

清代官修纪传体国史史料价值探微 崔军伟 史学史研究 2012:3

科学与环境

井上陈政与《清国制纸法》 陈刚 史林 2012:3

晚清吉林果子楼的贡品管理 赵珍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3

乾隆时期云南之城垣修筑 马亚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2

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聚落建筑材料与形式 黄普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4

光绪年间治理永定河档案 高换婷 历史档案 2012:3

清代新疆的分水措施、类型及其特点——以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道为中心 王培华 中国农史 2012:3

明清民国时期大陆泽流域县际用水秩序与社会互动 程森 中国农史 2012:2

道光十一年冬季严寒对京杭大运河运作状态的影响 李德楠,刘炳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4

《燕行录》资料反映的 16-19 世纪东北南部地区冬半年气温变化 黄普基,杨煜达,郑微微 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 2012:3

- 41 -

Page 46: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42 -

Page 47: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43 -

《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 年的中国》评介

Law, Resources and Time-space Constructing:China in 1644-1945

积十七年之努力,张世明教授独著的《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 年的中国》(1-5卷)近来终

于面世。全书三百余万字,洋洋大观,在关注和实践世界学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不仅从中国内部的立

场出发加以考察,而且从世界格局的演进的角度对三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这种研究路径

也体现了作者“在与西方学术竞争中与之角胜的意图”,颇具世界视野。

本书写作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该书以问题史学为取向,在资源、法律制度和时空建构的

框架下,分别从边疆民族、军事、司法场域、经济发展四个部分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考察三个世纪中国社

会自身的运行规则和意义网络,对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如清代的疆域

与中国现在的疆域关系、人口与资源调动对政治格局的影响等问题的逐一实证考察,不仅澄清了模糊认识,

也为从整体上思考历史大势打开了通道。

第一卷为导论卷,是作者对全书主旨的阐发,也是作者对这本代表之作思考过程的重现。第二卷为边疆

民族卷,以 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中叶中国政治格局的形成为主要问题,从史学和国际法两个角度论证,揭

示清朝疆域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融思想史和制度史于一炉。第三卷为军事战争卷,以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军事实力对比为基本内容,揭示法律背后的暴力机制、国家调动权威性资源的方式以及清

政府在组织权力调动资源中的短板等一系列原因。第四卷为司法场域卷,研究 18 世纪到 20 世纪初展现司法

场域的重大变化,考察了清代司法中出现的一些影响深远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包括班房、京控、领

事裁判、就地正法、发审局、流刑废除和监狱改革。作者视野开阔,对司法问题的研究不局限于法律自身,

而是从法律的内在规则探究其所处的资源空间对司法的影响、司法对资源空间变动的法作用。第五卷为经济

发展卷,研究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经济资源的开发与民族国家建构、时空观念的变迁等问题。经济资

源在国家制度的变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在本卷得以深入研究。

通观本书,作者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体现在对于阐述细节的雕琢与打磨上,在浮躁的时代尤其珍贵。

(王旭 供稿)

张世明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 年的中国》(全五卷),广东省出版集团、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年 8 月出版。

Page 48: 3rd Issue 2012.12 Qing History Research Correspondence Vol.2, No.2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