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台台台台台台台 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

台灣記者的生涯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台灣記者的生涯. 無冕王或是文化流氓. 前 言. 新聞工作人員的定義. | 如何定義新聞從業人員. 新聞從業人員( Newsman )一詞包括 主管( executives ) 發行人 編輯 職員( staffers ) 記者 新聞改寫人 核對編輯 介於主管與職員的工作人員 臨時地方編輯( occasional city editors ) 電訊編輯( wire editors ). 問題意識. 工作資格應如何取得? 應如何認知並執行大眾媒介的角色與功能? 應如何維持角色的獨立,免於受到政府或商業力量的干擾? 應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採訪及作新聞報導?.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台灣記者的生涯

台灣記者的生涯無冕王或是文化流氓

Page 2: 台灣記者的生涯

前 言新聞工作人員的定義

Page 3: 台灣記者的生涯

| 如何定義新聞從業人員新聞從業人員( Newsman )一詞包括

主管( executives ) 發行人 編輯

職員( staffers ) 記者 新聞改寫人 核對編輯

介於主管與職員的工作人員 臨時地方編輯( occasional city editors ) 電訊編輯( wire editors )

Page 4: 台灣記者的生涯

問題意識

工作資格應如何取得?應如何認知並執行大眾媒介的角色與功能?應如何維持角色的獨立,免於受到政府或商業力量的干擾?

應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採訪及作新聞報導?

Page 5: 台灣記者的生涯

新聞工作者的典範從馬克思到李萬居

Page 6: 台灣記者的生涯

林呈祿 桃園縣大園鄉人,生於一

八八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一九二○年創刊《台灣青

年》雜誌 歷任《台灣》、《台灣民

報》、《台灣新民報》、《興南新聞》主筆二十五年

維持日據時代台灣同胞唯一言論媒體,對提高台人民族意識,促進同胞團結以致光復,功不可沒

Page 7: 台灣記者的生涯

敬告吾鄉青年

一九二○年七月十六日,《台灣青年》雜誌創刊號上,一位署名「慈舟」的作者發表了一篇〈敬告吾鄉青年〉,文內慷慨陳詞:「當此世界革新當此世界革新之運,人權發達之秋,凡我島之有心青年,極宜之運,人權發達之秋,凡我島之有心青年,極宜抖擻精神,奮然猛省,專心毅力,考究文明之學抖擻精神,奮然猛省,專心毅力,考究文明之學識,急起直追,造就社會之良材。識,急起直追,造就社會之良材。」

這位「慈舟」先生,本名林呈祿,此後,他寫了二十五年文章,聲聲疾呼、篇篇論理,為台灣民主自由與文化啟蒙運動,寫出最厚實的史頁。

Page 8: 台灣記者的生涯

雷 震 一八九七年六月二十五日生於浙江

省長興縣 七歲上書塾,小時候他不喜歡上學,覺得死背三字經、百家姓索然無味;

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研究所畢。 曾任浙江省第三中學校長、法治局編審、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一九四九年,雷震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鼓吹自由民主。

曾經籌組「中國民主黨」,挑戰當權者所主導政策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Page 9: 台灣記者的生涯

陰曆 5月 26日雷震生日,胡適手書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桂源舖〉: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1960年 9月 4日當局以「知匪不報」罪名起訴雷震,並處以十年徒刑,此即轟動一時的「雷震案」。

雷震於獄中撰寫回憶錄,批評執政當局,回憶錄於刑滿出獄時遭扣留。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雷震憂心國事,提出〈救亡圖存獻議〉。

1979 過世,身後留下大量手稿、日記、書信,為近代政治史留下一手資料。

Page 10: 台灣記者的生涯

吳三連 一八九九年生於台南學甲

台灣總督府國語師範學校、一橋大學商科畢業

歷任大阪《每日新聞》記者、《台灣新民報》總編

台北市官派市長 自立晚報發行人 延平中學董事長等 曾參與

東京「台灣青年會」 「新民會」 「文化協會」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自由中國」組黨事件

Page 11: 台灣記者的生涯

吳三連精神 吳三連生於日治時期的台南。雖然出生在靠海的貧窮村落

「頭港仔」,但他不僅突破政治經濟的限制,接受新式教育成為新知識分子,甚至成為領導台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民族運動者。

又因為貧窮的農村童年經驗,與二十年政治運動的歷練,使他在戰後有限的政治、經濟空間下,仍然繼續從政、從商,甚至成為新聞文化人。

不論是殖民地時期的日治時代,或是威權統治的國府時代,他都是「不看環境、只看人民的痛苦與需求」,在那個最壞的時代,用最好的態度面對政治的變遷與個人的命運。

自立晚報的精神: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在威權統治時代,為台灣留下一小片言論自由的空間。

Page 12: 台灣記者的生涯

李萬居 李萬居,一九○一年出生於雲林口湖

鄉清寒農戶,福建漳州紹安移民第七代。 七歲那年李萬居仍進入私塾學漢學 十五歲那年 (一九一六 ) 甚至獨當一面,開設私塾授徒。

文化協會成立,思想受啟蒙,轉赴上海,後又留學法國巴黎,攻讀社會學。

中日戰爭期間,曾任情報員,也曾在陳儀手下任職,具「半山」身分。

被稱為「魯莽的讀書人」

Page 13: 台灣記者的生涯

李萬居的不賣風骨 戰後隨同陳儀返台接收《台灣

新生報》,從此展開辦報論政生涯。

一九四七年創辦《公論報》,以公正超然立場批評時政。

一九四六年起,任省參議會、省議會議員共二十年,以問政犀利聞名。

晚年參與「中國民主黨」組黨事件失敗,從此抑鬱。一九六六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透過《公論報》抒展他的「理想和興趣」,表現出不為威屈、不為利誘的民間報業風範。

當局透過阻止刊登廣告、綁架或逮捕報社同仁的方式打壓《公論報》。

1960年前後李萬居參加領導新黨運動之際,藉著購買增資股權以及司法手段,逼迫李萬居交出經營權。當時國民黨曾擬以五十萬美金買下《公論報》,並願給李萬居「董事長」的頭銜,報社同仁覺得大勢已去,就慫恿其子李南輝去勸乃父接受,結果李萬居表示,回來台灣有一個心願,希望做政府和人民的橋樑,替老百姓講話,為了這個理想,報社寧願關掉,也不拿別人的錢。」

Page 14: 台灣記者的生涯

新聞工作者的甄用狀況誰來聘用?

Page 15: 台灣記者的生涯

甄用狀況

出版品從業人員的資格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資格

廣播電視法第 13 條:「廣播、電視事業之組織及其負責人與從業人員之資格,應符合新聞局之規定。」

廣播電視事業負責人與從業人員管理規則 ▼發現:

法令對廣播電視工作者資格的規定比其他媒體嚴格。 法令對負責人及主管資格的規定較一般工作者為嚴謹。

Page 16: 台灣記者的生涯

廣播電視事業負責人與從業人員管理規則

負責人 第四條規定,有下列情事之

一者,不得為廣播、電視事業負責人:

曾任廣播、電視事業之負責人或從業人員,使其電臺條吊銷廣播或電視執照

曾利用工作之職務關係犯罪,判處有期徒刑以上。

受破產宣告確定,尚未復權者。

受禁治產宣告尚未撤銷者。 (國內無住所者。

主管 第五條規定,廣播、電視事

業之新聞部門主管,應具新聞專業素養,其記者及編譯,應具左列資格之一:

國內外大專院校畢業或高等考試以上考試及格者。

普通考試以上考試有關新聞類科及格者。

高中畢業或普通考試以上考試及格,並從事廣播、電視或新聞工作二年以上

曾任委任職或相當委任職以上有關職務者。

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三年以上者。

Page 17: 台灣記者的生涯

媒介任用新進人員的途徑 專聘:主動挖掘引進人員,特別是高階層的人員。 推薦:由他人推薦或毛遂自薦。 進用實習生:由各校實習學生中擇優錄用。 建教合作:由媒介組織與大專相關科系訂定合作契約,媒

介組織提供資助,學生畢業後進入組織工作。 甄選(挖角):對有媒介工作經驗者,經甄選錄用,有以下的缺點: 媒體如果沒有相當聲望、或無法提供優厚條件。 所選定挖角對象未必有意願轉換工作。 消息一旦曝光,容易引起同業的不滿。 造成現有編採部門同仁的不滿。

招考:公開徵求,經考試後錄用。

Page 18: 台灣記者的生涯

4.新聞從業人員的背景分析誰?那種人?可以成為記者?

Page 19: 台灣記者的生涯

新聞從業人員背景分析的意義 新聞從業人員基本人力素質,分析「誰」在大眾媒介工作 現代化的新聞工作者,是一個集合性的企業,將真實世界轉化為新聞故事,研究新聞人處理和傳送資訊,有助於評估媒介之資訊,也就是研究傳播者的背景與新聞成品間的關聯性,外國研究顯示,大眾媒介較少報導社會中下階層人士的狀況,或較少引用他們的意見,可能和記者本身大多出身中上階層有關。

比較新聞記者的出身,可發現如果消息來源部隊等,則很難充分反映公眾的利益。

也可以據以比較不同時期新聞從業人員素質及背景的變化。

Page 20: 台灣記者的生涯

典型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 -1 根據羅文輝( 1996)對台灣地區全體新聞從業人員,及對總社及地方新聞從業人員的分析: 典型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

已婚男性 年齡約 36 歲外省籍或本省籍閩南人 大學畢業 主修新聞或大眾傳播在新聞機構工作九年多每月收入四萬六千元黨籍是國民黨居多、但在政治理念上不支持任何政黨在工作時擁有部份或相當的自主權、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未來五年最希望繼續留在目前的工作機構服務。

Page 21: 台灣記者的生涯

典型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 -2 典型的台灣總社新聞從業人員

已婚男性 年齡約 36 歲外省籍 大學畢業 主修新聞或大眾傳播在新聞機構工作九年多每月收入四萬七千元黨籍是國民黨、但在政治理念上不支持任何政黨在工作時擁有部份自主權、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未來五年最希望繼續留在目前的工作機構服務。

Page 22: 台灣記者的生涯

典型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 -3 典型的台灣地方新聞從業人員

已婚男性 年齡約 36 歲 本省籍閩南人 專科或大學畢業 主修新聞或大眾傳播在新聞機構工作九年多每月收入四萬二千元黨籍是國民黨、但在政治理念上不支持任何政黨在工作時擁有相當的自主權、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未來五年最希望繼續留在目前的工作機構服務。

Page 23: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在性別方面 台灣地區的新聞從業人員中,男性佔 62.2%,女性佔 37.8%。而總社的新聞人員中,男性佔 60.3%,女性佔 39.7%;地方新聞人員男性佔 67.4%,女性佔 32.6%。

由於無論總社及地方新聞從業人員的男女比例均有相當差距,因此值得探究的問題是: 新聞人員男女比例的差距,可能會影響新聞的內容與呈現。 目前國內新聞媒介特別重視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與男性新聞

人員負責政治、社會新聞路線,文教新聞則女性記者較多的現象有關。

新聞界女性主管較少,顯示女性工作者在升遷上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各媒體應當對女性工作者的任用與升遷宜再求公平合理。

Page 24: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年齡及年資 -1台灣地區無論總社或地方新聞從業人員,年齡介於 25 歲至 44 歲的人數比例均高達 83%以上,四十五歲以上的資深新聞人員比例很低。

資深人員比例少 顯示臺灣地區新聞從業人員世代交替的速度較快,容易保持較高的衝勁與活力

但也可能顯示台灣地區的新聞媒介無法留住資深幹練的新聞從業人員。

如果最好的人才,在新聞界累積相當的經驗與智慧後,離開新聞界,投身別的行業,將使新聞界蒙受重大損失。

Page 25: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年齡及年資 -2如果以鄭瑞城在解嚴前後所做研究顯示

年齡高則傾向接受社會現狀,對事務的評論與報導比較保留

年輕者較不保守,也較具批判性格 以報紙看來,當時自立晚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論證立場,從前進到保守,依序而降,反映在其記者的年齡上,甚為吻合。

值得關切的問題是: 那些新聞從業人員可能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離開新聞界? 原因何在? 新聞界應如何留住優秀的資深人員?

Page 26: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教育 -1台灣地區的總社新聞人員大學畢業的比例相當高,研究所畢業的比例也不低。地方新聞從業人員專科畢業的比例高達 45%以上,甚至有 10% 左右的地方新聞人員未受過大專教育。

這項發現顯示,地方新聞從業人員的教育水準有待提升。

整體而言,無論總社或地方新聞人員,專科畢業的人數比例均相當高,這是因為世新及銘傳等專科學校訓練出不少新聞從業人員。目前世新與銘傳已改制為四年制學院,未來大學畢業的新聞從業人員之比例,將會大幅提高。

Page 27: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教育 -2台灣地區新聞從業人員主修新聞或傳播科系的人數比例達 57.5%,而依據 Weaver & Wilhoit ( 1986)在 1982年的調查,全美新聞從業人員主修新聞及大眾傳播的只佔 40.6%。這項發現顯示: 各校新聞傳播學系是台灣新聞界人才的主要來源。 除了新聞傳播學系外,新聞從業人員的主修,以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人數較多,主修自然科學、商學及法律的人數很少。未來新聞界也許應該設法增聘自然科學、商學及法律的人才。

各校新聞傳播學系也應該鼓勵學生以自然科學、商學及法律為輔系,或多鼓勵這些領域的人投考新聞研究所,才能訓練出新聞界需要的人才。

Page 28: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省籍 -1大眾傳播者的社會背景,是產生內容範圍和實質結果之因素。諸如新聞包含的範圍、主題均會受到影響。例如引起黑人糾紛及種族衝突,往往和媒體是否僱用黑人記者有關。臺灣沒有種族的問題,但有省籍的問題。

台灣地區的新聞從業人員中,外省籍人士所佔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在各新聞機構總社工作的新聞人員,外省籍的比例更佔 52.1%。在地方新聞人員中,外省籍的比例較低,但也佔到 35.4%,遠比臺灣外省籍人士所佔的比例高。

Page 29: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省籍 -2不同省籍的新聞從業人員

在新聞取捨、偏好及呈現方面,是否有所不同? 省籍是否會影響新聞的內容與呈現,使新聞產生某些偏差 (bias)?

馮建三( 1997: 661)引用馬克思。的名言:「所有統治者的意識型態,就是任何時代的統治意識型態」。

國府遷台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陸男性菁英,透過出身背景與他們較接近的記者,散佈了對他們有利的某些統治意識型態。

Page 30: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黨籍及政黨認同 -1無論總社或地方新聞從業人員,國民黨籍的比例都很高。 地方新聞人員的國民黨籍比例,更高達 64% 左右。 新聞從業人員的黨籍和政黨認同間的比例並不相等

在政治理念上認同國民黨的新聞從業人員為數不少,但比例遠比國民黨籍的人數比例低。

無論總社或地方新聞從業人員在政治理念上不支持任何政的的比例都最高

在政治理念上支持國民黨的人數比例也相當的高,支持新黨和民進黨的人數比例則比較低。 

Page 31: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黨籍及政黨認同 -2

新聞從業人員的黨籍和政黨認同是否會影響他們報導新聞的公正性,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更值得關切:新聞媒介組織的政治立場對新聞報導的影響。 過去的研究一再顯示,新聞媒介組織的政治立場會影響新

聞報導的公正性 (羅文輝、鍾蔚文,民 81)。 總社和地方新聞從業人員認為他們的工作機構支持國民黨

的比例分別佔 63.5%及 61.5%,認為他們的工作機構不支持任何政黨的比例只有 22% 左右。

因此,如何使新聞媒介擺脫政治力量的控制,發展成為中立的第四權,進而公平報導與評論政府及各政黨的政策活動,可能是當前台灣地區新聞媒介面臨的最重要挑戰。

Page 32: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自主權 -1美國針對記者專業價值及信仰進行的研究顯示

專業價值 「調查攻府聲明和所談的話」占 76%最高 「提供複雜同題分析和解釋」占 61%次之 「提供娛樂和消遣」占 16%

專業信仰中立者:意指傾向證明資訊及快速傳給公眾知道的重要性。是旁觀者,求客觀與正確。則傾向自由的專業價值,中年人、行政組織責任者及隸屬專業組織,社會組織數目多者,多屬中立者。

參與者:意指強調調查、分析和解釋性報導,記者會加諸自己的意見。參與者多為受過正式教育、年輕,在大城市工作,新聞組織的規模較大和新聞界聯擊人較多,他們的自主性也較高。

Page 33: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背景的影響:自主權 -2 絕大多數的新聞從業人員認為

自己在工作上擁有相當或部份的自主權 地方新聞從業人員認為自己擁有完全或相當自主權的比例較高 總社新聞從業人員認為自己擁有部份或幾乎沒有自主權的比例高 這種發現顯示

地方新聞從業人員擁有的自主權比較高 總社新聞從業人員擁有的自主權較低。

相關分析顯示 自主權是影響工作滿意程度的重要因素,新聞人員的自主權愈高,

工作滿意程度愈高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地方新聞從業人員平均收入比總社新聞人

員低,但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反而比總社新聞工作人員高

Page 34: 台灣記者的生涯

新聞自主的討論以英國為例

新聞領域中專業主義觀念與公正理念的衝突,和記者在追求他們有關北愛爾蘭的報導時持續地被要求所謂的責任位置,開始顯露一個根本的矛盾:

他們是公正無私 他們明顯地為國家利益運作

關於新聞記者的這個矛盾,可以看到最明顯的難題與幾近自欺

記者想要在體系中表現公正專業的運作 他們的老闆卻是國家機構公然的一部份或是藏鏡人

注意到美國的「賓拉登」媒體效應?

Page 35: 台灣記者的生涯

5.記者的工作酬勞

Page 36: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的工作酬勞

記者的收入包括兩類薪資 採訪新聞附帶產生的利益。

Page 37: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的工作酬勞:薪資 -1

報紙 民國 1992年為例,一個大學甫畢業的 <<聯合報 >>新進記者,月薪與津貼合計約五萬元,編採獎金與特稿稿費另計

<<中國時報 >> 低了不少,但經常視業主的認定而調整,很有「彈性」 (習賢德, 1992:33-5)。

其他報社的記者,在 1994年時,月收入(四萬六千元)包括了薪水、津貼與稿費)仍然不及兩大報早兩年的水平,非但如此,這個月收入還是平均十年左右,才能達到的水準 (羅文輝, 1995)。

Page 38: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的工作酬勞:薪資 -2三台方面

1996-2002年平均的年資,月薪(五萬四千元)略高於兩報

值得注意的有二:電視記者最年輕 (65.7%三十四歲以下,廣播與報紙分別是 55.1%與 44.2%),年資少而薪水最高,應該不是常理;

三台三節獎金較高,有可能是其他媒體的兩倍左右,因此也就拉大了其年收入與其他媒體的差距。

報考各媒體的人數與錄取率臺視(三台)錄取率最低,大約千人取三兩報約是百中取一,是其他報紙的三至四倍。

Page 39: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的工作酬勞:薪資 -3

兩報三台的薪資水平: 是否將使其記者比較不會受到影響,從而較為符合專業要求,在邏輯上是應該會的,但實際如何則有待研究;

記者會受到台灣近幾年來,媒介競爭過程的影響,寡佔結構隨之而來,對於新聞服務社會利益的不良影響,仍然照舊。

Page 40: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的工作酬勞:附帶利益 -1

受訪單位贈送禮物政府機關以考察為名,招待記者出國「旅遊採訪」

南韓九成記者承認接受過贈儀(現金放在信封袋中)。

培養重要的社會關係。得知重要資訊,例如股票的行情。成為眾所周知的公共人物。

Page 41: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記者的工作酬勞:附帶利益 -2

臺灣記者協會的「新聞倫理公約」草案中曾有: 記者應拒絕接受政府單位等採訪對象之旅遊招待、禮品或金錢餽贈」

但一般記者認為,此一道德要求尚難推行。記者轉往政界、證券界發展,或是藉由轉播、製作節目成為公眾人物,賺取更高的利益,都會使民眾漸漸不信賴新聞界。

Page 42: 台灣記者的生涯

6.面對危險的記者生涯黑道大哥?恐怖份子?

Page 43: 台灣記者的生涯

暴力威脅下的記者

據印度警方15日透露,於 2003年8月假扮成軍火商並錄下10多名軍、政界官員受賄全過程的網站記者日前收到死亡威脅並報警,現在已被置於警方的嚴密保護下。

Page 44: 台灣記者的生涯

死亡陰影下的記者 無疆界記者組織表示, 1999年全球各地的武裝衝突和鎮壓媒體,奪走了 36名記者的生命,較 1998年的總人數增加一倍。

在五月三日世界新聞日前公布的一項報告中,總部設在巴黎的無疆界記者組織說,新聞記者在全球發生的衝突中遭到迫害,且他們的言論在許多國家受到箝制。

無疆界記者組織指出 2003年,全球共有四十二位新聞從業人員因公殉職,是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殉職人數最多的一年。另有七百五十多人在採訪新聞時被捕。 總計有 16 位新聞記者在中東喪生

亞洲地區也有 16 名記者死亡,其中菲律賓有七人

Page 45: 台灣記者的生涯

台灣記者的採訪風險

土石流水災黑道大哥司法控訴

誹謗隱私侵害妨礙軍機

Page 46: 台灣記者的生涯

影片討論心情直播不NG

Page 47: 台灣記者的生涯

影片介紹

JAPAN/日文/ 103min.導演 /編劇:三谷幸喜 Koki Mitani【奇蹟餐廳】【活的比你好】

演員:唐澤壽明 Toshiaki Karasawa【東京仙履奇緣】 【白色巨塔】

鈴木京香 Kyoka Suzuki【請問芳名】得獎紀錄:柏林影展唐吉軻德特別獎

Page 48: 台灣記者的生涯

影片介紹高人氣的東京電台,將在今晚直播廣播劇「女人的命運」。編劇是個害羞的家庭主婦,她在全國甄選中脫穎而出,以這部「自傳式」作品奪冠。

這是一部帶領編劇脫離柴米油鹽,奔向真愛的浪漫劇,誰能了解可憐編劇對生活小小的幻想?

就在開演前,大牌的女星突然要將主角從主婦 "律子 "改成大律師 " 瑪麗珍 "Mary Jane

男主角也不爽了,他也要變外國人,並指定飛行員 .....。

Page 49: 台灣記者的生涯

討論觀點

http://dcc.ndhu.edu.tw/el/news 在電視、電影以及有線電視出現後,廣播一定會沒落?請討論廣播如因應新科技的衝擊而存活下來?

開演前,大牌的女星突然要將主角從主婦「律子」改成大律師「瑪麗珍」,為什麼可以如此?工作人員何以要配合?試以媒體環境中體制、組織與內容的理論加以分析。

高人氣的東京電台究竟能不能播出「純文學」、「高雅」的文學廣播劇?如果不能的話,如是的內容要如何出現在媒體中?

作為一位新聞工作者要如何抗拒主管不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