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極極極極極 7極3極 18 極 極極極

極地的生物

  • Upload
    tobias

  • View
    109

  • Download
    4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極地的生物. 7 年 3 班 18 號 劉谷修. 目錄. 極地簡介 ( 共 3 頁 ) 冰雪中的苔蘚 ( 共 3 頁 ) 嗜極藻類 ( 共 2 頁 ) 遠古病毒的威脅 ( 共 5 頁 ) 海平面上升的禍首 ( 共 3 頁 ) 極地失落的帝國 : 亞特蘭提斯 ( 共五頁 ) 參考網址. 極地簡介. 極地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極地的生物

極地的生物7 年 3 班

18 號劉谷修

Page 2: 極地的生物

目錄• 極地簡介(共3頁)

• 冰雪中的苔蘚(共3頁)

• 嗜極藻類 (共2頁)

• 遠古病毒的威脅 (共5頁)

• 海平面上升的禍首(共3頁)

• 極地失落的帝國:亞特蘭提斯(共五頁)

• 參考網址

Page 3: 極地的生物

極地簡介

• 極地•

北極與南極終年被冰雪封涷,溫度非常低,所以,植物無法生長,當然更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極地最大的特色,就是晝夜的長短隨著季節而有很大的變化。在極地的申心點附近,甚至半年全是白晝,而另半年則全是夜晚。雖說是白天,由於太陽從離開地平線不遠之處斜射過來,所以陽光並不強烈;至於夜晚也不是完全黑暗,因而有晝夜之稱。

Page 4: 極地的生物

• 我們由地球儀觀察南極與北極時,可以發現這兩個極地的形態完全不同。北極地區幾乎是個被陸地所包圍的內海,稱為北極海或北冰洋;但南極地區則是塊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所包圍的大陸,稱為南極大陸。這種地理景觀的不同,是造成兩極自然環境差異的最大原因北極海的冰層,大部份是海水凍結而成的海冰,其中也漂浮著許多高高突起的冰山。海冰與冰山的形成方式完全不同。冰山是北極海沿岸,陸地冰河木端的大冰塊崩塌之後流人海中而形成的,所以,冰山溶解後就成為淡水,可供航海者飲用;而海冰溶解後成為鹹水,因此無法飲用。

兩極地區最特殊的現象就是極光,這是地球磁極 ?@ 磁北極、磁南極位於兩極圈內,由太空來的微粒子受到地球磁極的影響,改變方向而集中到兩極地區,然後刺激高層大氣分子所造成的發光現象。

Page 5: 極地的生物

• 企鵝、海豹等均依賴厚油脂,以隔絕外界之低溫。國王企鵝還有四層保護避免體溫散失。第一曾是表皮厚且重疊的羽毛,第二層是羽毛下的絨毛,第三層是皮膚,第四層是皮膚下厚厚的脂肪。另外,國王企鵝為了逃避天敵海豹的捕食,所以腹部潔白,背部深黑,使得牠們在水下活動時,天敵無論是由下往上看或向下俯視都不易發覺。

磷蝦、銀魚、彈尾蟲、還有一些藻類身體裡有類似防凍劑的東西,以免凍死。

企鵝四肢的動脈和靜脈距離很近,使得回流心臟的靜脈血液可以受到動脈向液的增溫,而不致於太冷。

較短的四肢,可以減少體熱的散失。

無論海豹或是企鵝,為了在海中捕食,前肢退化成鰭狀肢,所以在水中的速度都很快。

四 . 極地生活的植物因溫度低 ,除藻類外 ,沒任何植物

Page 6: 極地的生物

冰雪中的苔蘚

• 苔原草地

  苔原是寒帶植物的代表,它分布于北冰洋周圍沿岸,在歐亞太陸北部和美洲北部占了很大的面積,形成一個環繞北極大致連續的地帶。

Page 7: 極地的生物

• 貼地生長的綠色植物

  苔原植被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能夠適應北極特殊環境的生活特征。

  苔原多數的種為常綠植物。包括可貼地的針葉灌木,堅硬扁平的小灌木和灌木,石南型葉、葉緣卷曲的灌木。這些常綠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進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時形成新葉。北極多數值物矮小,許多植物緊貼地面匍匐生長,這是抗風、保溫及減少植物蒸騰的適應手段。

Page 8: 極地的生物

• 北極蜘蛛虎耳草,伸展的根像觸須似的,一碰到土壤立刻就會扎下根去

  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鮮艷的花,而且北極植物花的特點是大部分花向著太陽開放,并呈杯型,以便盡可能多地采集太陽光,這對于開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有些植物則能在開花期忍受冬季的寒冷,如北極辣根菜的花和幼小的果實在冬季有時被凍結了,但到春季解凍后則繼續發育。

  由于苔原地區地下形成永久凍土,僅在夏季,上面淺淺的土壤層才融化,植物的根便只好在此扎根。而且由于土壤的垂直排水能力很差,所以植物的根几乎是淹在水中,缺乏足夠的氧氣和營養,致使北極植物生長極其緩慢,如極柳一年中枝條僅增長 1~ 5毫米。因此在我們欽佩北極植物生命頑強之余,也應知道一旦我們破壞了北極的生態環境,環境的恢復將是多么的困難和漫長。

Page 9: 極地的生物

嗜極藻類把鮭魚染紅了

• 極地微生物極不起眼,但卻往往在生物醫學上具備無窮的潛力 ! 譬如科學家們現在就發現,嗜極藻類可以彌補人工養殖鮭魚顏色不對的缺憾 !

• 未來,養殖 ?魚的飼料中可以添加一種從嗜極藻類提煉出來的蝦青素 (Astaxanthin) , 取代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改造過的細菌,來幫助人工養殖的 ?魚得到天然 ?魚的體色。這種嗜極藻類是由德國Fraunhofer 研究院界面及生物流程技術研究所 (IGB) 所發現的。

• 這種可運用在 ?魚養殖的天然色素究竟能帶來多大的價值 ?專家估計,添加蝦青素約能減少百分之十的鮭魚養殖費用 !

Page 10: 極地的生物

• IGB 一直致力尋找生存在極端環境,譬如極端溫度、酸性、鹼性或鹽分具有商業用途的微生物。為了尋找未知的嗜極生物,多年來研究人員可說是踏遍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 , 當然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發現有機體的存在及它們獨特的新陳代謝過程,對各式各樣生物要素的製造來說,嗜極單細胞生物具備了許多優點,例如設備消毒費用可大幅降低,而一步錯全盤皆輸的損失也較少。相對之下,一般單細胞生物在極端嚴苛的環境下是無法生存的。

• 在其他的領域嗜極生物也同樣受到高度囑目,譬如生活及繁衍在略高於冰點環境中的所謂嗜冷微生物會自行合成至今仍不為人知的酵素,或許可以作為生物催化劑運用在像牛奶加工等對溫度極敏感的製程上。 (黃文宏 )

Page 11: 極地的生物

遠古病毒的威脅• 【大紀元 8月 4日訊】隨著全球暖化趨勢的日益嚴峻,世界各處的冰川也在悄然融化,除了引成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危機外,更可能帶來神秘莫測的遠古病毒威脅。

• 據新聞晨報報導,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斯科特.羅傑斯教授是極地冰芯微生物考察、科研計畫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他的實驗室一直在對從全球範圍內的各冰湖、冰山中取出的冰芯樣本進行微生物研究,在對一根從冰川中鑽取的冰芯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未知的、十四萬年前的極地冰川病毒。

Page 12: 極地的生物

• 羅傑斯教授說,這種病毒毒株已經在冰層中存活了近十四萬年。這類微生物會在適合其生存中的冰中蟄伏,冰芯的環境對它們的保存相當有利。羅傑斯教授認為,儘管這種病毒傳播方式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但我們也無法確認它就不會發生,目前尚無法確定這類微生物何時會引起環境問題或恐怖的流行病。

• 研究者發現,在即將融化的古老冰層中所隱藏的病毒種類相當繁雜,如各種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等,另外還有許多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西伯利亞的季節冰中還找到了不到一歲的 A型流感病毒。

• 羅傑斯和的他同事們據此猜測,這些病毒在等待宿主的到來,他們可能是人類、水生物或其他生物,遇到對其缺乏免疫能力的宿主,這些微生物便會急速擴大種群,在宿主的種群中傳染開來。

Page 13: 極地的生物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從事冰川微生物研究的張新芳博士發現,在中國國的青藏高原冰川,同樣也有病毒樣顆粒存在,這些謎一樣的古老病毒基因隨著氣候變暖,隨時有被釋放的可能。

• 紐約大學斯塔摩爾教授表示:「儘管還不能確定有多少古老病毒會重返現代社會,還不能確定它們中有多少會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切確定將會發生。」

Page 14: 極地的生物

• 中國科學院張新芳博士認為,在古病毒經變異而產生的新品種病毒面前,人類的免疫力很難有把握經受住它們的考驗。

•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病毒學專家加爾文博士對冰川病毒的極大危險性深信不疑,他認為:「人類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不會預見到那些在人類社會中已經消失了幾千年的病毒會重新出現,因此針對這些病毒的抵抗能力很脆弱,一旦傳染發生,就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疾病流行。」為了說明這一危險前景的可能性,加爾文還援引了一種能夠引起痢疾狀腹瀉的病毒,這種病毒每隔幾十年便在沿海地帶出現一次,而它的棲身場所就是南極和北極的冰川。

Page 15: 極地的生物

•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表示,相對 350 年之前, 21世紀初的中國冰川總量減少四分之一,到 2050 年還要減少四分之一。沉默的「潘多拉冰魔盒」一旦開啟,來自冰川中的大量古老病毒也可能嚴重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由於毒性無人知曉,一旦它們大規模爆發,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而這一切被預計將會遲早發生。

Page 16: 極地的生物

海平面上升禍首• ( 法新社 ) 海平面上升禍首非極地冰原 冰河融水量才多

• 【大紀元 7月 20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十九日法新電)研究人員今天說,根據研究顯示,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冰河因全球暖化融解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比南極與格陵蘭冰床融化流入海洋的水量還高。

• 最新一期「科學」期刊今天刊登的這項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冰河與海水交會的潮汐漲退和流動,造成冰河比過去預測更快速和輸送更多的冰塊入海。

Page 17: 極地的生物

•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布德爾北極暨阿爾卑斯研究所的榮譽教授麥爾說,過去十年間,融冰持續因全球暖化加速,而冰河與冰帽流入海洋的融冰,就佔全球六成。

• 冰河與冰帽每年流入海洋的體積達四百一十七立方公里,相當於美國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容量,而冰每年增加的體積僅十二點五立方公里。

• 相較之下,格陵蘭冰床溶解的冰塊,僅佔全球融冰的兩成八,北極冰原則約佔一成二。

• 研究人員說,冰河與冰帽加速融冰,部分是因為潮汐流動的迅速改變,讓冰山直接融入海洋。

• 冰河「立於水中的腳趾」變薄時,較大部份就變成水,以致移動較迅速,導致更多冰流入海洋。

Page 18: 極地的生物

• 研究的共同作者、地質學家安德森說,阿拉斯加的哥倫比亞冰河有三立方公里流入威廉王子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哥倫比亞冰河的若干地區,已變薄到僅餘四百公尺高,而且自一九八零年以來,冰河長度約縮小十四點五公里,預料未來二十年間縮小幅度也不會改善。

Page 19: 極地的生物

• 另一種深海熱泉中可能藏著和人們臆想不到的生命形態。

• 五年前,一組美國和瑞士科學家碰巧在大西洋發現了許多白煙囪築成的海底噴泉。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 Deborah Kelley指出,那些白石灰石緩慢地噴出滾燙的液體。他們當時只有五小時的潛水時間,無法仔細研究。他們把當地命名為「生落的城市」,並且 2003 年又回去作了地質、化學和生物學上的仔細研究。

• 過去卅年,有超過兩百個海底熱泉被發現,大多在中大洋脊(mid-ocean ridges)上,岩漿從石殼中冒出,把海水變成又熱又酸又含硫化物的熱水。海水中的礦物質會沉澱成黑色的煙囪。也滋養了多樣的微生物,來喂飽管蟲、蛤蜊和蝦子。

Page 20: 極地的生物

• 可是生落的城市卻不太一樣,它在離中大西洋脊 15公里處,接近大西洋板塊中央,在

• 一個高 4千米的山上。海水滲入有一百五十萬年老的地幔,結果產生的蛇紋石化作用( serpentinization)釋出熱和磺物質形成溫暖、鹼性的海水。那裡的海水可達90°C 和 pH 11 ,當遇到了冰冷的海水,碳酸鈣就沉積成百堊狀的煙囪,最高可達十八層樓。

• 其中住者以氫和甲烷為生的古生菌。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的微生物學家 Stefan Sievert指出,該整個系統似乎就是甲烷的產生和消耗,和地球早期的情況很相似。和黑煙囪長著一米長的管蟲不同的,失落的城市住著的線蟲和雙殼貝是透明和小巧的,讓當地看來像不毛之地。不過 Kelley 表示,儘管如此,它的發現還是意味著我們的星球還有許多大發現有待我們去探索。

Page 21: 極地的生物

• 亞特蘭提斯是一個傳說中的高文明城市,在很久之前突然沉入深海消失。到現在仍末有人證明或否定它的存在 . 最先提及亞特蘭提斯的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Plato) 。柏拉圖是希臘的大哲學家 , 在他的著作「對話錄」中,曾多兩次提及亞特蘭提斯,分別有「提瑪友斯」 (Timaeus) 和「柯里西亞斯」 (Critias) 。在「提瑪友斯」 (Timaeus) 中提及公元前 960年,一支來自大西洋的軍隊正準備進攻歐洲,甚至企圖攻佔亞洲,而這隊軍隊就是來自亞特蘭提斯,這是一個強大帝國,一個擁有超高度明文的大國,後來亞特蘭提斯發生嚴重的地震和水災,陸地更沉入水中,一夜間整個國家就消失於空氣中。

Page 22: 極地的生物

• 對話錄中的另一節「柯里西亞斯」 (Critias) ,記錄著由柏拉圖的表弟柯里西亞斯所敘述的亞特蘭提斯的故事。柯里西亞斯是蘇格拉底的門生,他曾在對話中三次強調亞特蘭提斯的真實性。柯里西亞斯的故事是來自他曾祖父卓彼的口述,而卓彼則是從一位希臘詩人索倫 (Solon 約 639~559BC) 那兒聽到的。索倫是古希臘七聖人中最睿智的,索倫在一次遊埃及時,從埃及老祭師處聽到亞特蘭提斯之說。對話錄中的記載大致如下:在地中海西方遙遠的大西洋上,有一個以驚異文明自誇的巨大大陸。大陸上出產無數的黃金與白銀;所有宮殿都由黃金牆根及白銀牆壁的圍牆所圍繞。宮內牆壁也鑲滿黃金,金碧輝煌。在那裡,文明的發展成度另人難以想像。有設備完善的港埠及船隻,還有能夠載人飛翔的物體。它的勢力不只局限於歐洲,還遠及非洲大陸 ..... 在一次大地震之後,使它沉落海底 , 它的文明亦隨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Page 23: 極地的生物

• 根據柏拉圖的記述,由於亞特蘭提斯的文明程度極高,國勢富強,漸漸社會開始腐化,貪財好富,利慾薰心,遂發動征服世界的戰爭。但是他們遇到強悍的雅典士兵便吃了敗仗。亞特蘭提斯這種背棄上帝眷顧的行為導,致天神震怒,因而喚起大自然的力量,消滅了這個罪惡之島亞特蘭提斯的正確位置,至今仍未有任何肯定的說法,不過大至上分為兩種講法,就是柏拉圖的記述和愛琴海的西拉島兩種。

Page 24: 極地的生物

參考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7/8/4/n1791886.htm

http://www.itri.org.tw/weo/11-12-2002/news/13.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7/7/20/n177853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51309523

http://home.kimo.com.tw/poseidon362/%A4%A3%B8%D1%A4%A7%B0g/%A8%C8%AFS%C4%F5%B4%A3%B4%B5/%A8%C8%AFS%C4%F5%B4%A3%B4%B5.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61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