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Washington Chinese Post 大陸新聞 A10 华盛顿中文邮报 2020年2月14日 马州、维州执照 郭静 301-717-6133 Email: [email protected] 以在美国工作二十年的经验 以在美国工作二十年的经验竭诚为您服务 竭诚为您服务专业、耐心、实在 中英文流利 NMLS #213599 全职贷款专家 全职贷款专家 Cornerstone Mortgage Sevices Angelo USA Inc 洪佩蒂 註册會計師 註册會計師 5-104 *專精公司、個人報税 *專精外國人在美國報税 *專精美國人外國收入、外國資産報税 *受理申請大學諮詢和填寫 *代理申請各種公司、設計會計制度 Tel: (240) 506-1252, (301)340-8888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地址:932 HungerfordDr. # 39B, Rockville, MD 20850 立得贷款公司 Liu Han, NMLS#208136 美国注册会计师 CPA 免查收入贷款 民宅与商业贷款 外国人贷款 学生买房贷款 301-660-3399 [email protected] 优秀贷款专家 9400 Key West Ave, STE220, Rockville, MD 20850 免收 processing fee, 保证最佳利息, 贷款经验丰富 Leader Funding, Inc. 非常专业!非常可靠! Company NMLS ID # 1537010 (www.nmlsconsumeraccess.org) 5-110 支援武汉医生接诊首日“掉了两公斤” : 没理由退缩 穿上防护装备,有时患者看不 见我们的口型与微笑,我就给他比 划一个大拇指。有时敲一下门、说 一句“您好”、送一杯水都是一种尊 重与鼓励,与病患交流的关键在于 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在嫌弃他,不能 让他觉得被抛弃了。 为确保“四类人员”应收尽收、 应治尽治,近期,武汉市扩张多家 医院与定点医疗点,不少医院及时 新增病床。目前,全国共派出近两 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 对已经在武汉奋战了十多天 的邢正涛来说,他所经历的是,“每 天都在增加病房,每天都在收治新 的病人”。 “今日治愈出院患者一人,见 到了曙光,继续加油。我们一切都 好,亲朋勿念。”自从抵达武汉,首 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护士邢正 涛每天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报平 安也记录疫情状况。”他是此次宣 武医院赴武汉医疗队中最年轻的 队员, 32 岁。 “心率基本都是每分钟 100多 次,就像跑完步那种” 略微紧张的气氛从飞机在武 汉降落后就开始了。1 27 日晚 11 点多,由 12 家北京市属医院的 136 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北京医疗队 抵达武汉。“整个机场很空,看着只 有我们医疗队的人。”邢正涛回忆, 驰援紧急,包括对口支援武汉市协 和医院西院在内的很多信息都是 “到了之后才知道”。 一切都在加速,几乎一天多的 时间,协和西院的 12 层就开辟出了 一个隔离病区,紧接着宣武医院的 12 名医护人员开始工作。 “我第一天接诊,下班一称,掉 了两公斤。”宣武医院感染科主任 李全瑞是此次该院赴武汉医疗队 中年龄最大的, 55 岁的他收到驰援 通知时正在发热门诊一线,“我们 没有理由退缩,这是一个医生的职 责。” 出入隔离病区 10 余天,不少医 护人员都坦言“工作强度大”。随 着新病区的开辟,有的医护组在几 天内 3 次更换病区,不停接收新患 者,“大夫数量没变,但每天病房在 增加,病人在增加,秩序有些混 乱”。 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王长亮 最开始护理的病区负责接收疑似 病例。相比于之前在急诊科“走路 带风”“救人性命”的工作节奏,在 隔离病区的工作更需要“小心谨 慎”。 “走路要轻,把脚微微抬起,走 得快了会把病毒带起来,把浮尘吹 起来。像平时走路也会把鞋套磨 破,因为咱们的隔离病房是改造过 的,不小心被桌子或凳子蹭一下, 防护服就有可能刮破。”王长亮用 “薄薄一层”描述这套要保护医护 人员几个小时的防护服,以他 1 8 的身高与 200 斤左右的体重,他 不敢蹲也不敢转动脖子,“蹲下就 要开裆,转脖子就可能导致面部防 护移位”。 比保证动作轻、动作幅度小更 难的,是医护人员要在此基础上 “高速运转”。 刚进入病区工作几天,几位同 组护士出现心慌等情况,测了心 率,邢正涛也跟着一起测。“心率基 本都是每分钟 100 多次,就像跑完 步那种,正常我是 70 多次。”邢正涛 说,虽然穿着防护装备要求动作 轻,但活动依旧密集,“防护服捂得 很不舒服,一开始不习惯。” “别说他们年轻的了,我第一 次接诊出一身汗。原来值完夜班 没事,现在不行,得恢复。”从医 30 年,李全瑞仍和队伍里 30 多岁的同 事一样上夜班,“前夜班从下午 5 上到夜里 1 点,后夜班从夜里 1 上到早上 9 点, 3 名医生来回倒。” 疫情凶猛,李全瑞在临下班的 夜里 1 点还收治进新病人。2 6 日他当班的 8 小时里共收治了 5 患者,下班时又收治两位。“疫情来 了,冲锋在前,我们感染科就是干 这个的”, 17 年前抗击非典时,李全 瑞就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 护人员,“现在也有当时的精气神, 但体力跟不上,你想做的事做不了 了。” “防护就像防守,能守得住才 能进攻” 宣武医院本次赴武汉的队员 中有一半参与过抗击非典的战斗。 防护意识是 17 年前非典一线 记忆里最牢固的经验之一,也形成 了不少定点医院医生的职业习惯 并一直延续。不少本次驰援武汉 的宣武医院医生与护士告诉记者, 在防护、消毒隔离与对疾病认识等 方面,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相对薄 弱。 王长亮和邢正涛常提醒同组 护士注意防护细节,比如离开隔离 病房要关门,要保证一个手相对干 净,一个手相对被污染。 “有的护士干活很麻利,很往 前冲,因为她们是外科系统为主的 护士,走路真带风,从我面前‘唰’ 的一下就过去了。”在王长亮眼里, 这些年轻护士就像自己医院里入 职两三年的同事,有一定经验但对 自己的保护不够,“刚参加工作的 时候都会这样,一切以完成工作为 主,但一些工作习惯需要长期培训 与养成,比如无菌观念、消毒隔离 等。” 面对这样的疫情,用王长亮的 话来说,“没有人有抵抗力”,防护 是保障一线人员最重要的防线。 和不少接诊、护理病人的医护 人员一样,在协和西院多个隔离病 区工作的医生和护士为了不浪费 防护服,常常不吃不喝几小时,“进 到隔离病区就不出来,出来必须防 护解除,出来就是下班”。 “算上在路上的时间,我基本 上保持 10 小时不吃不喝。”李全瑞 说,脱一次防护服就得换一套,“很 麻烦,更是浪费,物资本来就紧缺, 口罩也是,一旦暴露就得换新的”。 每件装备都需要珍惜,每段上 班时间也严格把控。对医护人员 来说,交接的时间点意味着穿好一 切防护装备出现在隔离病房内。 这需要他们提前半小时,依次戴上 防护帽、 N95 口罩,穿防护服,戴第 一层手套,穿鞋套,戴护目镜,再加 戴一层外科口罩,再穿上一层隔离 衣,再戴第二层手套。 相比于穿上时的“注意严密”, 脱下这些层层覆盖的装备更要小 心。“因为装备外面都被污染,都接 触过病毒。”邢正涛说。 “目前我们医护人员的防护还 是可以的,就是不能不在意,就像 篮球、足球比赛,最终赢的可能不 是进攻的一方,而是看防守有多 好,能守得住才能进攻。如果一个 职业医护倒下,损失会很大。”王长 亮说。 与病患交流的关键在于不能 让他觉得被抛弃了 从北京急诊科转战武汉一线 隔离病区,邢正涛的家人在最开始 “有些紧张”,“但实际上大家现在 都比较平静”。在到达后的第 4 天, 邢正涛还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 话:不是生化危机,我们都很平静, 病人也是,医护也是。 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数据依旧 每天更新,与邢正涛同为护士的妻 子也在北京抗击疫情的一线,他们 的通话内容仍和平常一样,“沟通 今天收了几个患者”,“我们一般不 受数据的影响,也知道自己的工作 是什么”。 从“着急救命”到“把护理工作 做细”,邢正涛和王长亮都经历了 工作内容的变化,这其中,对病人 关怀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焦虑是这 些确诊患者普遍的情绪。 “穿上防护装备,有时患者看 不见我们的口型与微笑,我就给他 比划一个大拇指。”王长亮说,有时 敲一下门、说一句“您好”、送一杯 水都是一种尊重与鼓励,与病患交 流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他们觉得你 在嫌弃他,不能让他觉得被抛弃 了。 手势、眼神,言语成为特殊环 境下传递鼓励、增加信心的方式。 邢正涛这段时间最常说的就是“熬 过这段时间咱们就好,加油”。遇 到听力不好的患者,他得靠喊,“喊 他们一定戴好氧气面罩”,“再比划 出拳头的手势”。 实际上,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在 隔离病区。在李全瑞所在的病区, 收治的重症及危重患者本身血氧 饱和度偏低,只要离开氧气面罩或 无创呼吸机几分钟,就会呼吸困难 甚至“撑不过去”。王长亮第一天 上班,“一个晚上就没了两个”。王 长亮说,病毒会将一些患者原有的 基础疾病放大,“身体是一个系统, 肺部出现感染会带动破坏心、肾等 其他身体机能”。 “触动比较多,真的生命宝贵, 尤其是重症患者,也有惋惜,我们 认识到这个病是这样迅速,但怎么 说,人的生命力还是很坚强的。”李 全瑞记得一位 78 岁的患者,被 120 送来时已经危重,“我们都认为快 不行了,后来氧气面罩和无创呼吸 机交替用,一直坚持,第二天问情 况还可以。” 李全瑞说,目前他所在病区重 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情绪“大部分都 比较稳定”。 “隔离病区其实没有大家想象 得那么压抑。”邢正涛说,医护人员 尽力挽救生命,偶尔也会聊天,只 是防护十分小心,“武汉本地的护 士会聊武汉有哪些美食,那次正好 是饭点,大家也很饿,就聊,我们就 说你们有热干面我们有北京炸酱 面,也呼应。” 也正是这次临下班前的偶尔 聊天,邢正涛和同组医护约好,等 疫情过去了一定吃武汉美食,“大 家还约定,下次再来武汉,在没有 疫情的时候,要把好吃的找到,都 吃了”。

A10 支援武汉医生接诊首日“掉了两公斤” 没理由退缩...2020/02/14  · *專精公司、個人報税 *專精外國人在美國報税 *專精美國人外國收入、外國資産報税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A10 支援武汉医生接诊首日“掉了两公斤” 没理由退缩...2020/02/14  · *專精公司、個人報税 *專精外國人在美國報税 *專精美國人外國收入、外國資産報税

The Washington Chinese Post大陸新聞 A10华盛顿中文邮报 2020年2月14日

马州、维州执照

郭静301-717-6133Email: [email protected]

以在美国工作二十年的经验以在美国工作二十年的经验,,竭诚为您服务竭诚为您服务!!

专业、耐心、实在中英文流利

NMLS #213599全职贷款专家全职贷款专家

Cornerstone Mortgage Sevices

Angelo USA Inc

洪佩蒂 註册會計師舒 齊 註册會計師

5-104

*專精公司、個人報税

*專精外國人在美國報税

*專精美國人外國收入、外國資産報税

*受理申請大學諮詢和填寫

*代理申請各種公司、設計會計制度

Tel: (240) 506-1252, (301)340-8888 Email: [email protected]地址:932 Hungerford Dr. #39B, Rockville, MD 20850

立得贷款公司

Liu Han, NMLS#208136美国注册会计师 CPA

免查收入贷款民宅与商业贷款外国人贷款学生买房贷款

[email protected]

优 秀 贷 款 专 家

9400 Key West Ave, STE220, Rockville, MD 20850

免收processing fee, 保证最佳利息, 贷款经验丰富

Leader Funding, Inc.

非常专业!非常可靠!

Company NMLS ID # 1537010 (www.nmlsconsumeraccess.org)

5-110

支援武汉医生接诊首日“掉了两公斤”:没理由退缩

穿上防护装备,有时患者看不见我们的口型与微笑,我就给他比划一个大拇指。有时敲一下门、说一句“您好”、送一杯水都是一种尊重与鼓励,与病患交流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在嫌弃他,不能让他觉得被抛弃了。

为确保“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近期,武汉市扩张多家医院与定点医疗点,不少医院及时新增病床。目前,全国共派出近两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

对已经在武汉奋战了十多天的邢正涛来说,他所经历的是,“每天都在增加病房,每天都在收治新的病人”。

“今日治愈出院患者一人,见到了曙光,继续加油。我们一切都好,亲朋勿念。”自从抵达武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护士邢正涛每天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报平安也记录疫情状况。”他是此次宣武医院赴武汉医疗队中最年轻的队员,32岁。

“心率基本都是每分钟100多次,就像跑完步那种”

略微紧张的气氛从飞机在武汉降落后就开始了。1月 27日晚11点多,由 12家北京市属医院的13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整个机场很空,看着只有我们医疗队的人。”邢正涛回忆,驰援紧急,包括对口支援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在内的很多信息都是

“到了之后才知道”。一切都在加速,几乎一天多的

时间,协和西院的12层就开辟出了一个隔离病区,紧接着宣武医院的12名医护人员开始工作。

“我第一天接诊,下班一称,掉了两公斤。”宣武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全瑞是此次该院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55岁的他收到驰援通知时正在发热门诊一线,“我们没有理由退缩,这是一个医生的职责。”

出入隔离病区10余天,不少医护人员都坦言“工作强度大”。随着新病区的开辟,有的医护组在几天内 3次更换病区,不停接收新患者,“大夫数量没变,但每天病房在增加,病人在增加,秩序有些混乱”。

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王长亮最开始护理的病区负责接收疑似病例。相比于之前在急诊科“走路带风”“救人性命”的工作节奏,在隔离病区的工作更需要“小心谨慎”。

“走路要轻,把脚微微抬起,走得快了会把病毒带起来,把浮尘吹起来。像平时走路也会把鞋套磨破,因为咱们的隔离病房是改造过的,不小心被桌子或凳子蹭一下,防护服就有可能刮破。”王长亮用

“薄薄一层”描述这套要保护医护人员几个小时的防护服,以他 1米8的身高与 200斤左右的体重,他不敢蹲也不敢转动脖子,“蹲下就要开裆,转脖子就可能导致面部防护移位”。

比保证动作轻、动作幅度小更难的,是医护人员要在此基础上

“高速运转”。刚进入病区工作几天,几位同

组护士出现心慌等情况,测了心率,邢正涛也跟着一起测。“心率基本都是每分钟 100多次,就像跑完步那种,正常我是70多次。”邢正涛说,虽然穿着防护装备要求动作轻,但活动依旧密集,“防护服捂得很不舒服,一开始不习惯。”

“别说他们年轻的了,我第一次接诊出一身汗。原来值完夜班没事,现在不行,得恢复。”从医 30年,李全瑞仍和队伍里30多岁的同事一样上夜班,“前夜班从下午5点上到夜里 1点,后夜班从夜里 1点上到早上9点,3名医生来回倒。”

疫情凶猛,李全瑞在临下班的夜里 1点还收治进新病人。2月 6日他当班的8小时里共收治了5位患者,下班时又收治两位。“疫情来了,冲锋在前,我们感染科就是干这个的”,17年前抗击非典时,李全瑞就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现在也有当时的精气神,但体力跟不上,你想做的事做不了了。”

“防护就像防守,能守得住才能进攻”

宣武医院本次赴武汉的队员中有一半参与过抗击非典的战斗。

防护意识是 17年前非典一线记忆里最牢固的经验之一,也形成了不少定点医院医生的职业习惯

并一直延续。不少本次驰援武汉的宣武医院医生与护士告诉记者,在防护、消毒隔离与对疾病认识等方面,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相对薄弱。

王长亮和邢正涛常提醒同组护士注意防护细节,比如离开隔离病房要关门,要保证一个手相对干净,一个手相对被污染。

“有的护士干活很麻利,很往前冲,因为她们是外科系统为主的护士,走路真带风,从我面前‘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在王长亮眼里,这些年轻护士就像自己医院里入职两三年的同事,有一定经验但对自己的保护不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会这样,一切以完成工作为主,但一些工作习惯需要长期培训与养成,比如无菌观念、消毒隔离等。”

面对这样的疫情,用王长亮的话来说,“没有人有抵抗力”,防护是保障一线人员最重要的防线。

和不少接诊、护理病人的医护人员一样,在协和西院多个隔离病区工作的医生和护士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常常不吃不喝几小时,“进到隔离病区就不出来,出来必须防护解除,出来就是下班”。

“算上在路上的时间,我基本上保持 10小时不吃不喝。”李全瑞说,脱一次防护服就得换一套,“很麻烦,更是浪费,物资本来就紧缺,口罩也是,一旦暴露就得换新的”。

每件装备都需要珍惜,每段上班时间也严格把控。对医护人员来说,交接的时间点意味着穿好一切防护装备出现在隔离病房内。这需要他们提前半小时,依次戴上防护帽、N95口罩,穿防护服,戴第一层手套,穿鞋套,戴护目镜,再加戴一层外科口罩,再穿上一层隔离衣,再戴第二层手套。

相比于穿上时的“注意严密”,脱下这些层层覆盖的装备更要小心。“因为装备外面都被污染,都接触过病毒。”邢正涛说。

“目前我们医护人员的防护还是可以的,就是不能不在意,就像篮球、足球比赛,最终赢的可能不是进攻的一方,而是看防守有多好,能守得住才能进攻。如果一个职业医护倒下,损失会很大。”王长亮说。

与病患交流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他觉得被抛弃了

从北京急诊科转战武汉一线隔离病区,邢正涛的家人在最开始

“有些紧张”,“但实际上大家现在都比较平静”。在到达后的第4天,邢正涛还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话:不是生化危机,我们都很平静,病人也是,医护也是。

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数据依旧每天更新,与邢正涛同为护士的妻子也在北京抗击疫情的一线,他们的通话内容仍和平常一样,“沟通今天收了几个患者”,“我们一般不受数据的影响,也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从“着急救命”到“把护理工作做细”,邢正涛和王长亮都经历了工作内容的变化,这其中,对病人关怀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焦虑是这些确诊患者普遍的情绪。

“穿上防护装备,有时患者看不见我们的口型与微笑,我就给他比划一个大拇指。”王长亮说,有时敲一下门、说一句“您好”、送一杯水都是一种尊重与鼓励,与病患交流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在嫌弃他,不能让他觉得被抛弃了。

手势、眼神,言语成为特殊环境下传递鼓励、增加信心的方式。邢正涛这段时间最常说的就是“熬过这段时间咱们就好,加油”。遇到听力不好的患者,他得靠喊,“喊他们一定戴好氧气面罩”,“再比划出拳头的手势”。

实际上,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在隔离病区。在李全瑞所在的病区,收治的重症及危重患者本身血氧饱和度偏低,只要离开氧气面罩或无创呼吸机几分钟,就会呼吸困难甚至“撑不过去”。王长亮第一天上班,“一个晚上就没了两个”。王长亮说,病毒会将一些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放大,“身体是一个系统,肺部出现感染会带动破坏心、肾等其他身体机能”。

“触动比较多,真的生命宝贵,尤其是重症患者,也有惋惜,我们认识到这个病是这样迅速,但怎么说,人的生命力还是很坚强的。”李全瑞记得一位 78岁的患者,被 120送来时已经危重,“我们都认为快不行了,后来氧气面罩和无创呼吸机交替用,一直坚持,第二天问情况还可以。”

李全瑞说,目前他所在病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情绪“大部分都比较稳定”。

“隔离病区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压抑。”邢正涛说,医护人员尽力挽救生命,偶尔也会聊天,只是防护十分小心,“武汉本地的护士会聊武汉有哪些美食,那次正好是饭点,大家也很饿,就聊,我们就说你们有热干面我们有北京炸酱面,也呼应。”

也正是这次临下班前的偶尔聊天,邢正涛和同组医护约好,等疫情过去了一定吃武汉美食,“大家还约定,下次再来武汉,在没有疫情的时候,要把好吃的找到,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