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筆之作回望香港滄桑 封筆之作回望香港滄桑 責任編輯:任芳頡 版面設計:董美 A32 專刊 2016 年 12 月 1 日(星期四) 梁鳳儀給讀者簽名。 論從哪個角度來評價港台作家,梁鳳儀 都是個無法繞過的人物。她是華語財經 小說創作的開山鼻祖,自 1989 年出版小說處 女作《盡在不言中》至 1998 年停筆,10 年間 寫了 1,200 多萬字、出版了 100 多種作品,在 華人世界掀起強勁的「梁旋風」。 2012 年,梁鳳儀在北京新聞發佈會宣佈, 她的封筆之作就是以 1949 年至今的香港歷史 為背景,寫出香港 70 年來的政情、商情、愛 情、人情,該系列作品名為《我們的故事》。 梁鳳儀之所以會再度提筆,是為了償心願, 「作為共和國同齡人,寫 1949 年至今的香港 人故事是我最大的心願。」她謙稱,自己並沒 有奢望這套小說在文學上有什麼地位,只盼望 能以一種提供讀書消閒娛樂的方式,讓讀者重 溫香港歷史,並盼望書中述及的做人處事問題 上,可以讓讀者們產生共鳴。 40 天創作完成《亂世佳人》 2013 年,梁鳳儀在加拿大閉關 40 天,完成 了 20 多萬字的第一輯《我們的故事》之《亂 世佳人》,寫的是 1949 年至 1959 年的香港故 事。與以往的財經小說不同,這部《亂世佳 人》花費了梁鳳儀比較大的精力,她作了大量 調研,拿一本「香港大事記」參照,哪些事情 必須要在故事情節中出現,並且糅合到主人公 身上,讓「現場感」更強一些。 「一個作家的風格架構,不管寫多 久,都不太可能改變,倒是文筆也許 會有一些進步。」梁鳳儀承認,新書 的架構難度比以前大,「要配合歷史,還 要寫得感人,比較難以駕馭。如果我成功 了,那也算一個小小的突破吧。」 母親舊照作封面 盡顯佳人氣質 《亂世佳人》封面上,兩張黑白舊照 片特別引人注目。照片上的年 輕女子眉眼間流露出那種婉約 的氣質,讓人立刻想起民國時 代的種種風韻,盡顯「亂世佳 人」氣質。這就是梁鳳儀的母 親,而她懷裡抱着的那個五六 歲的孩子,就是小時候的梁鳳 儀。 說起這個封面故事,梁鳳儀告訴記者,當時 出版社的總編找了許多模特來拍照,她都覺得 不是那個時代的「佳人」的感覺。後來她忽然 想到自己的母親,她是那個時代的人,有那種 氣質。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母親的肖像照, 如獲至寶。 《亂世佳人》這部小說裡描寫了 1949 年至 1959 年的香港,「在那個年代,香港絕對是 『亂世』。」梁鳳儀說,「而『佳人』則是小 說裡的女主角,不一定是長得漂亮,但她們的 品格、作風和氣質可以定義為佳人。我母親的 氣質,朋友都有目共睹,我把母親的照片放封 面,有紀念的意思,相信很多人會同意。我母 親確實是有『亂世佳人』的氣質。」 其實,整個《我們的故事》系列中,有相當 一部分劇情來自梁鳳儀自己的經歷,尤其第一 部《亂世佳人》裡,幾乎有一半的劇情都是個 人經歷。在小說中,也有一個和梁鳳儀一樣出 生於 1949 年的小女孩,她的母親就是小說的 女主角。「但她並不完全就是我母親。小說總 是虛構的,一個角色身上集中了許多原型故 事。」梁鳳儀說。 《亂世佳人》首改編成舞台劇 最近,香港話劇團已決定把《亂世佳人》改 編為舞台劇,於 2017 年 7 月 1 日在香港大會堂 劇院公演十場,以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年。這是 首次把梁鳳儀的小說改編成舞台劇,也是文學 與表演藝術結合的新突破。 問及何時才完成這系列式的大著作《我們的 故事》,梁鳳儀說:「這兩年只寫了幾萬字, 由 1960 年寫到 1962 年,就沒法寫下去了,因 為實在忙到人仰馬翻。」梁鳳儀告訴記者,兩 年前,丈夫黃宜弘患上肺癌,幸而及早發現, 在美國切除了一半左肺。醫生囑咐必須不斷覆 診、檢查,不能操勞也不可受壓,且需保持健 康狀態起碼五年,才不容易復發。於是梁鳳儀 全心全意接管了所有家族業務工作,並不斷設 計安排讓丈夫身心舒暢的各種活動,陪他到海 外各地旅行散心。 近五年來,梁鳳儀還以從事公益為己任,佔 用了極多的時間與心力。她坦言:「自覺前半 生取諸於社會太多,必須盡早盡力回饋。捐錢 容易行善難,但我時刻都樂意為母校香港中文 大學及內地各公益事業竭心盡力服務。加上我 年紀大了,記憶力每況愈下,體力亦不如前旺 盛,連自己都要遵醫生囑咐,不可以參與過分 操勞及承受壓力的工作與聚會,最好還是陪丈 夫及兒孫旅行,多參加熱鬧輕鬆的社交及公益 活動。須保持心情舒暢,才對健康有好處。」 梁鳳儀還稱:「我現在已是糖尿病患者,且 有其他健康問題,全是因太忙累所致。但我享 受做公益活動,實在越做越興奮。倪匡老師 (著名小說家)對我一直很愛護,更看得起 我,他認為《我們的故事》一書能夠寫成寫好 才是我畢生最大的成就。以小說形式敘述香港 七十年歷史,是具有相當意義的,且有存世的 可能。可是,當倪匡老師看到我這兩年在寫作 上毫無成績時,就不禁常常罵我不求上進,不 務正業。我是肯定會繼續寫下去的,絕不會辜 負對我好的人之期望,包括倪匡老師及我的眾 多讀者。」 梁鳳儀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才 女,她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中國內 地、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社會深受歡 迎的女作家之一,又是香港商界和 文藝傳媒界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她既 是社會慈善家,又是關心國家事務、 敢做敢言的全國政協委員。近日,梁 鳳儀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向記者講述 了她封筆之作的創作歷程及她的生活 近況,並通過本報呼籲香港青少年加 強中國歷史知識學習,增強對祖國的 認同感和歸屬感。 梁鳳儀與丈夫黃宜弘同小兒子在遨遊北極 的郵輪上。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 改編成舞台劇 改編成舞台劇 獻禮香港回歸 獻禮香港回歸 20 20 周年 周年 「現在香港的教育中,歷史課不是必讀科目, 是選修的,我很反感這個事。」梁鳳儀時刻關心 着香港年輕人的教育問題。在一年全國政協小組 討論發言中,梁鳳儀如此觀點鮮明地說:「建議 將中國歷史列入香港教育必修課程中,在大學課 程內也應大力鼓勵。」 梁鳳儀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絕大多數甚至所 有國家都會強制及鼓勵國民修讀本國歷史。「只 有了解本國歷史,才會以其國家在歷史上的成就 為榮,亦同時以其國家在歷史上的失敗為鑒,這 是愛國的基礎。歷史是記載成敗得失的寶鑒,除 了可以激發民族歸屬感外,歷史才是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最佳教材。不知道國家領導 人的德政與劣績,如何可以讓人民表達意見,甚 至批評政策,力圖改善?!」 這已經不是梁鳳儀第一次提出類似觀點,近幾 年的兩會,梁鳳儀的關注點都集中在青少年的德 育教育方面,她對香港地區的青少年教育現狀十 分擔憂,梁鳳儀說:「我們當年都是先學做人再 學做事,現在的小孩子只是學做事,那些傳統的 忠孝仁義美德對他們來說都已經很遙遠了。在我 們的那個年代之德育是『一日為師,終生為 師』,『得人恩惠千年記,受人花戴萬年香』。 當年連娛樂節目例如電影,主旨都是教育我們要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女人貞節最為重 要。現在呢?」 梁鳳儀慨歎:「年輕人只懂埋怨社會國家給他 們的不足。當然,現在的社會客觀條件讓他們奮 鬥維艱,也是政府及我們長輩應該努力改善的, 但代代出英雄,永遠要求自己勤奮是必勝條件。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曾言:『在你問國家能給予你 什麼之前,請問問自己能夠給予國家什麼?曾經 給予過國家什麼?』」 梁鳳儀又提起柏拉圖(Plato)的名句:「失控 的民主,是滋養獨裁極權的溫床。他們把侮慢當 教養,無政府當自由,浪費當高尚,無禮當勇 氣。……平民遇到一丁點不暢快就躁怒……他們 甚至不再守法。」梁鳳儀對這位哲學大師敬佩不 已,也深受啟發。她認為,年輕一代德育培訓是 社會安寧繁榮的根基,極為重要。故此梁鳳儀與 黃宜弘夫婦坐言起行,在半退休的時期,出錢出 力出心去組織及設計了很多培養年輕一代認識及 弘揚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他們認為這是重要的 德育培訓,會引領年輕人對中華文化藝術由認識 而崇敬,更易對國族產生歸屬感。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 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 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總書記為 新時代的家國之基作過如是闡述。對此,梁鳳 儀深有感觸,她認為一個人的家教是最重要 的,父母對梁鳳儀的影響很大,有三件事讓她 永生難忘。 口含銀匙出生的梁鳳儀,作為上世紀 50 年代 少有的獨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母親是一 位傳統的家庭主婦,為人真誠善良,自幼就教 導梁鳳儀做具備傳統美德的女性。梁父曾在金 融界任高管,對她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獨特。為 讓女兒早見世面,常帶她去參加工商界非常流 行的餐舞會等社交活動。然而,在梁鳳儀 14 歲 那年,忽然家道中落,父親的黃金股票生意一 落千丈,梁鳳儀親身體驗到了商場的殘酷。 梁鳳儀說,父親在金融界生意失敗後,在銀 行任職小職員,每年加薪都非常微薄。他對上 司要求:「不用加薪給我,如有機會,帶鳳儀 出席社交,讓她多見世面,多長見聞,我就感 激不盡了。」故此,梁鳳儀開始跟隨銀行領導 出席各種金融界盛事及上流社會活動,大開眼 界,獲益不淺。 「母親在家道中落時,二十年未做過一件新 衣,永遠吃父親和我餘下的剩菜,她堅持父親 和我走在人前,必須光彩照人。」梁鳳儀說, 為了供我出國留學,母親毅然變賣房子,入住 華富邨廉租屋,又甘願出售父親在富有時給她 買下的三卡拉藍色鑽戒,卻為我保留一隻光彩 奪目的翡翠戒指。母親說:「碧玉無瑕很難 求,留給女兒做嫁妝好了。將來她成材,十卡 拉的鑽戒也可以自己買。」說到這,梁鳳儀的 眼睛濕潤了。 父母在梁鳳儀出嫁時訓示她:「將來婚姻如 不能善終,作為妻子一定要負很大的責任。」其 後梁鳳儀與何文匯教授離婚,梁鳳儀父母遺囑清 楚寫明:「不管何文匯是否我們的女婿,他也是 遺產繼承人之一。」梁鳳儀說,「如今,我能覓 得有風度有胸襟的如意郎君黃宜弘,而我與何文 匯又成了香港社會上人人稱道的一對模範離婚夫 妻,逝世的父母厥功至偉。」 香港文匯報 · 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 香港青年教育定位極為重要 梁鳳儀 1949 年 1 月 17 日生於香港,原籍廣東 新會。香港著名財經作家、企業家。作為現代 知識女性,梁鳳儀曾在香港和英美等地修讀過 文學、哲學、圖書館學及戲劇學,獲香港中文 大學博士學位。 梁鳳儀在 1988 年加盟了現任夫婿黃宜弘家族 旗下的永固紙業,並成為董事。1989 年,梁正 式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盡在不言中》,從 此走上了「財經小說」的創作路。1988年至 1992 年,共出版了 50 種作品,而她的才華也受 到讀者及評論家的肯定。1992 年,梁獲香港市 政局與香港藝術家聯盟合辦的作家年獎;1993 年,被評為香港三大暢銷作家之一。1992 年 5 月,梁鳳儀託人將她的幾本財經小說帶到了內 地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幾個月後,內地推出了 梁鳳儀的《醉紅塵》,《花魁劫》,《豪門驚 夢》三部長篇小說。至今,梁鳳儀已經有 100 部 小說、散文集正式出版。 1995 年,梁鳳儀與黃宜弘結婚,並共同創立 勤+緣媒體服務公司,進行電視製作、公關、廣 告三線發展。2003年任北京市政協第十屆委 員 。2010 年 10 月 22 日增補為第十一屆全國政 協委員。2014 年 5 月 12 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 梁鳳儀榮譽院士銜。 梁鳳儀簡歷 「梁鳳儀全球書友會」每年在全國各地均有聚 會,她對年輕讀者最為關愛。 丈夫黃宜弘博士及前夫何文匯教授一同祝 賀梁鳳儀獲香港中文大學頒贈榮譽院士。 梁鳳儀贊助 600 多位前來香港中文大學暑假班 的海外學生,認識中華文化藝術。 梁鳳儀在封筆之作 梁鳳儀在封筆之作我們的故事 我們的故事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新書發佈會上 新書發佈會上梁鳳儀與丈夫黃宜弘 梁鳳儀與丈夫黃宜弘

A32 梁封筆之作回望香港滄桑 - pdf.wenweipo.compdf.wenweipo.com/2016/12/01/a32-1201.pdf · 封筆之作回望香港滄桑 責任編輯:任芳頡 版面設計:董美 a32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封筆之作回望香港滄桑封筆之作回望香港滄桑■責任編輯:任芳頡 ■版面設計:董美

A32 專刊 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梁鳳儀給讀者簽名。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評價港台作家,梁鳳儀都是個無法繞過的人物。她是華語財經

小說創作的開山鼻祖,自1989年出版小說處女作《盡在不言中》至1998年停筆,10年間寫了1,200多萬字、出版了100多種作品,在華人世界掀起強勁的「梁旋風」。2012年,梁鳳儀在北京新聞發佈會宣佈,她的封筆之作就是以1949年至今的香港歷史為背景,寫出香港70年來的政情、商情、愛情、人情,該系列作品名為《我們的故事》。梁鳳儀之所以會再度提筆,是為了償心願,「作為共和國同齡人,寫1949年至今的香港人故事是我最大的心願。」她謙稱,自己並沒有奢望這套小說在文學上有什麼地位,只盼望能以一種提供讀書消閒娛樂的方式,讓讀者重溫香港歷史,並盼望書中述及的做人處事問題上,可以讓讀者們產生共鳴。

40天創作完成《亂世佳人》2013年,梁鳳儀在加拿大閉關40天,完成

了20多萬字的第一輯《我們的故事》之《亂世佳人》,寫的是1949年至1959年的香港故事。與以往的財經小說不同,這部《亂世佳人》花費了梁鳳儀比較大的精力,她作了大量調研,拿一本「香港大事記」參照,哪些事情必須要在故事情節中出現,並且糅合到主人公

身上,讓「現場感」更強一些。「一個作家的風格架構,不管寫多久,都不太可能改變,倒是文筆也許會有一些進步。」梁鳳儀承認,新書的架構難度比以前大,「要配合歷史,還要寫得感人,比較難以駕馭。如果我成功了,那也算一個小小的突破吧。」

母親舊照作封面盡顯佳人氣質《亂世佳人》封面上,兩張黑白舊照

片特別引人注目。照片上的年輕女子眉眼間流露出那種婉約的氣質,讓人立刻想起民國時代的種種風韻,盡顯「亂世佳人」氣質。這就是梁鳳儀的母親,而她懷裡抱着的那個五六歲的孩子,就是小時候的梁鳳

儀。說起這個封面故事,梁鳳儀告訴記者,當時

出版社的總編找了許多模特來拍照,她都覺得不是那個時代的「佳人」的感覺。後來她忽然想到自己的母親,她是那個時代的人,有那種氣質。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母親的肖像照,如獲至寶。《亂世佳人》這部小說裡描寫了1949年至

1959年的香港,「在那個年代,香港絕對是『亂世』。」梁鳳儀說,「而『佳人』則是小說裡的女主角,不一定是長得漂亮,但她們的品格、作風和氣質可以定義為佳人。我母親的氣質,朋友都有目共睹,我把母親的照片放封面,有紀念的意思,相信很多人會同意。我母親確實是有『亂世佳人』的氣質。」其實,整個《我們的故事》系列中,有相當一部分劇情來自梁鳳儀自己的經歷,尤其第一部《亂世佳人》裡,幾乎有一半的劇情都是個人經歷。在小說中,也有一個和梁鳳儀一樣出生於1949年的小女孩,她的母親就是小說的女主角。「但她並不完全就是我母親。小說總是虛構的,一個角色身上集中了許多原型故事。」梁鳳儀說。

《亂世佳人》首改編成舞台劇最近,香港話劇團已決定把《亂世佳人》改編為舞台劇,於2017年7月1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公演十場,以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年。這是首次把梁鳳儀的小說改編成舞台劇,也是文學與表演藝術結合的新突破。問及何時才完成這系列式的大著作《我們的

故事》,梁鳳儀說:「這兩年只寫了幾萬字,由1960年寫到1962年,就沒法寫下去了,因為實在忙到人仰馬翻。」梁鳳儀告訴記者,兩年前,丈夫黃宜弘患上肺癌,幸而及早發現,在美國切除了一半左肺。醫生囑咐必須不斷覆診、檢查,不能操勞也不可受壓,且需保持健康狀態起碼五年,才不容易復發。於是梁鳳儀全心全意接管了所有家族業務工作,並不斷設計安排讓丈夫身心舒暢的各種活動,陪他到海外各地旅行散心。近五年來,梁鳳儀還以從事公益為己任,佔

用了極多的時間與心力。她坦言:「自覺前半

生取諸於社會太多,必須盡早盡力回饋。捐錢容易行善難,但我時刻都樂意為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及內地各公益事業竭心盡力服務。加上我年紀大了,記憶力每況愈下,體力亦不如前旺盛,連自己都要遵醫生囑咐,不可以參與過分操勞及承受壓力的工作與聚會,最好還是陪丈夫及兒孫旅行,多參加熱鬧輕鬆的社交及公益活動。須保持心情舒暢,才對健康有好處。」梁鳳儀還稱:「我現在已是糖尿病患者,且有其他健康問題,全是因太忙累所致。但我享受做公益活動,實在越做越興奮。倪匡老師(著名小說家)對我一直很愛護,更看得起我,他認為《我們的故事》一書能夠寫成寫好才是我畢生最大的成就。以小說形式敘述香港七十年歷史,是具有相當意義的,且有存世的可能。可是,當倪匡老師看到我這兩年在寫作上毫無成績時,就不禁常常罵我不求上進,不務正業。我是肯定會繼續寫下去的,絕不會辜負對我好的人之期望,包括倪匡老師及我的眾多讀者。」

梁鳳儀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才

女,她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內

地、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社會深受歡

迎的女作家之一,又是香港商界和

文藝傳媒界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她既

是社會慈善家,又是關心國家事務、

敢做敢言的全國政協委員。近日,梁

鳳儀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向記者講述

了她封筆之作的創作歷程及她的生活

近況,並通過本報呼籲香港青少年加

強中國歷史知識學習,增強對祖國的

認同感和歸屬感。

■梁鳳儀與丈夫黃宜弘同小兒子在遨遊北極的郵輪上。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亂世佳人亂世佳人》》改編成舞台劇改編成舞台劇 獻禮香港回歸獻禮香港回歸2020周年周年

「現在香港的教育中,歷史課不是必讀科目,是選修的,我很反感這個事。」梁鳳儀時刻關心着香港年輕人的教育問題。在一年全國政協小組討論發言中,梁鳳儀如此觀點鮮明地說:「建議將中國歷史列入香港教育必修課程中,在大學課程內也應大力鼓勵。」梁鳳儀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絕大多數甚至所

有國家都會強制及鼓勵國民修讀本國歷史。「只有了解本國歷史,才會以其國家在歷史上的成就為榮,亦同時以其國家在歷史上的失敗為鑒,這是愛國的基礎。歷史是記載成敗得失的寶鑒,除了可以激發民族歸屬感外,歷史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佳教材。不知道國家領導人的德政與劣績,如何可以讓人民表達意見,甚至批評政策,力圖改善?!」

這已經不是梁鳳儀第一次提出類似觀點,近幾年的兩會,梁鳳儀的關注點都集中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方面,她對香港地區的青少年教育現狀十分擔憂,梁鳳儀說:「我們當年都是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現在的小孩子只是學做事,那些傳統的忠孝仁義美德對他們來說都已經很遙遠了。在我們的那個年代之德育是『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得人恩惠千年記,受人花戴萬年香』。當年連娛樂節目例如電影,主旨都是教育我們要『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女人貞節最為重要。現在呢?」梁鳳儀慨歎:「年輕人只懂埋怨社會國家給他

們的不足。當然,現在的社會客觀條件讓他們奮鬥維艱,也是政府及我們長輩應該努力改善的,但代代出英雄,永遠要求自己勤奮是必勝條件。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曾言:『在你問國家能給予你什麼之前,請問問自己能夠給予國家什麼?曾經給予過國家什麼?』」梁鳳儀又提起柏拉圖(Plato)的名句:「失控

的民主,是滋養獨裁極權的溫床。他們把侮慢當教養,無政府當自由,浪費當高尚,無禮當勇氣。……平民遇到一丁點不暢快就躁怒……他們甚至不再守法。」梁鳳儀對這位哲學大師敬佩不已,也深受啟發。她認為,年輕一代德育培訓是社會安寧繁榮的根基,極為重要。故此梁鳳儀與黃宜弘夫婦坐言起行,在半退休的時期,出錢出力出心去組織及設計了很多培養年輕一代認識及弘揚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他們認為這是重要的德育培訓,會引領年輕人對中華文化藝術由認識而崇敬,更易對國族產生歸屬感。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的家國之基作過如是闡述。對此,梁鳳儀深有感觸,她認為一個人的家教是最重要的,父母對梁鳳儀的影響很大,有三件事讓她永生難忘。口含銀匙出生的梁鳳儀,作為上世紀50年代少有的獨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母親是一位傳統的家庭主婦,為人真誠善良,自幼就教導梁鳳儀做具備傳統美德的女性。梁父曾在金融界任高管,對她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獨特。為讓女兒早見世面,常帶她去參加工商界非常流行的餐舞會等社交活動。然而,在梁鳳儀14歲那年,忽然家道中落,父親的黃金股票生意一落千丈,梁鳳儀親身體驗到了商場的殘酷。梁鳳儀說,父親在金融界生意失敗後,在銀行任職小職員,每年加薪都非常微薄。他對上司要求:「不用加薪給我,如有機會,帶鳳儀出席社交,讓她多見世面,多長見聞,我就感激不盡了。」故此,梁鳳儀開始跟隨銀行領導出席各種金融界盛事及上流社會活動,大開眼界,獲益不淺。「母親在家道中落時,二十年未做過一件新衣,永遠吃父親和我餘下的剩菜,她堅持父親和我走在人前,必須光彩照人。」梁鳳儀說,為了供我出國留學,母親毅然變賣房子,入住華富邨廉租屋,又甘願出售父親在富有時給她買下的三卡拉藍色鑽戒,卻為我保留一隻光彩奪目的翡翠戒指。母親說:「碧玉無瑕很難求,留給女兒做嫁妝好了。將來她成材,十卡拉的鑽戒也可以自己買。」說到這,梁鳳儀的眼睛濕潤了。父母在梁鳳儀出嫁時訓示她:「將來婚姻如不能善終,作為妻子一定要負很大的責任。」其後梁鳳儀與何文匯教授離婚,梁鳳儀父母遺囑清楚寫明:「不管何文匯是否我們的女婿,他也是遺產繼承人之一。」梁鳳儀說,「如今,我能覓得有風度有胸襟的如意郎君黃宜弘,而我與何文匯又成了香港社會上人人稱道的一對模範離婚夫妻,逝世的父母厥功至偉。」

鳳儀

梁梁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香港青年教育定位極為重要

梁鳳儀1949年1月17日生於香港,原籍廣東新會。香港著名財經作家、企業家。作為現代知識女性,梁鳳儀曾在香港和英美等地修讀過文學、哲學、圖書館學及戲劇學,獲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梁鳳儀在1988年加盟了現任夫婿黃宜弘家族

旗下的永固紙業,並成為董事。1989年,梁正式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盡在不言中》,從此走上了「財經小說」的創作路。1988年至1992年,共出版了50種作品,而她的才華也受到讀者及評論家的肯定。1992年,梁獲香港市政局與香港藝術家聯盟合辦的作家年獎;1993

年,被評為香港三大暢銷作家之一。1992年5月,梁鳳儀託人將她的幾本財經小說帶到了內地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幾個月後,內地推出了梁鳳儀的《醉紅塵》,《花魁劫》,《豪門驚夢》三部長篇小說。至今,梁鳳儀已經有100部小說、散文集正式出版。1995年,梁鳳儀與黃宜弘結婚,並共同創立勤+緣媒體服務公司,進行電視製作、公關、廣告三線發展。2003年任北京市政協第十屆委員 。2010年10月22日增補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14年5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梁鳳儀榮譽院士銜。

父母美德影響終生

梁鳳儀簡歷

■「梁鳳儀全球書友會」每年在全國各地均有聚會,她對年輕讀者最為關愛。

■丈夫黃宜弘博士及前夫何文匯教授一同祝賀梁鳳儀獲香港中文大學頒贈榮譽院士。

■梁鳳儀贊助600多位前來香港中文大學暑假班的海外學生,認識中華文化藝術。

■■梁鳳儀在封筆之作梁鳳儀在封筆之作《《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之之《《亂世佳人亂世佳人》》新書發佈會上新書發佈會上。。

■■梁鳳儀與丈夫黃宜弘梁鳳儀與丈夫黃宜弘。。